一、古籍
(漢)許慎撰/(宋)徐鉉校定,《說文解字》,北京:中華書局出版,2003。
(西漢)司馬遷撰,《新校本史記三家注并附編二種 1》,臺北:鼎文書局,1979。
(東漢)班固撰,《漢書5 新校本漢書集注并附編二種 》,臺北:鼎文書局,1979。
二、專書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侯馬喬村墓地(1959~1996) 上 、中、下》,北京:科學出版,2004。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太原文物管理委員會、陶正剛、侯毅、 渠川福,《太原晉國趙卿墓》,北京:文物出版社,1996。
山東大學歷史系考古專業教研室,《泗水尹家城》,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殷墟婦好墓》,北京:文物出版社,1984。
中國科學考古研究所,《洛陽中州路(西工段)》,科學出版社,1959。
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洛陽燒溝漢墓》,北京:科學出版,1959。
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滿城漢墓發掘報告(上)(下)》,北京:文物出版社,1980。
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輝縣發掘報告》,北京:科學出版,1956。
尤仁德,《古玉器通論》,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2。
王秀雄,《美術心理學--創造.視覺與造形心理》,台北:台北市立美術館,1999.1。
王學理,《秦始皇陵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王學理、梁云,《秦文化》,北京:文物出版社,2001年4月。
田自秉,《中國紋樣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田自秉、楊伯達,《中國工藝美術史》,臺北:文津出版社,1993。
光復書局,文物出版社,《中國考古文物之美 4 春秋晉國青銅寶藏 山西太原趙卿墓》,臺北:光復書局,1995。
光復書局,文物出版社,《中國考古文物之美5 戰國地下樂宮-湖北隨縣曾侯乙墓》,臺北:光復書局,1995。
光復書局,文物出版社,《中國考古文物之美7 秦皇陵地下軍團-陝西臨潼兵馬俑》,臺北:光復書局,1995。
安徽省博物館,《壽縣蔡侯墓出土遺物》,北京:科學出版,1956。
朱永剛,《考古學文化論文集(一)》,北京:文物出版社,1987。
朱鳳瀚 ,《古代中國青銅器》,天津 : 南開大學,1995。
西安市文物保護考古所,《西安龍首原漢墓》,西安:西北大學出版社,1999。
何浩,劉彬徽,《包山楚墓》,北京:文物出版社,1991。
吳山主編,《中國工藝美術辭典》,臺北:雄獅圖書(股),1995。
李如森,《漢代喪葬禮俗》,瀋陽出版社,2003。
李伯謙,《中國青銅文化結構體係研究》,北京:科學出版,1998.4。
李零,《入山與出塞》,北京:文物出版社,2004。
李學勤,《綴古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1998。
那志良,《中國古玉圖釋》,台北:南天書局,1991。
周南泉,《古玉博覽》,臺北:藝術圖書公司,1994。
林夕、李本正、范景中譯/E.H.貢布里希著,《藝術與錯覺--圖畫再現的心理學研究》,長沙: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2。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墓--戰國中山國國王之墓》,北京:文物出版社,1996。
河南省文物古研究所,《信陽楚墓》,北京:文物出版社,1986。
河南省文物古研究所,三門峽市文物工作隊,《第一卷 三門峽虢國墓(上)(下)》,北京:文物出版社,1999。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新蔡葛陵楚墓》,鄭州:大象出版社,2003。
河南省文物研究所 河南省丹江庫區考古發掘隊 淅川縣博物館,《淅川下寺春秋楚墓》,北京:文物出版社,1991。
河南省商丘市文物管理委員會、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河南省永城市文物管理委員會、閰根齊主編,《芒碭山西漢梁王墓地》,北京:文物出版社,2001。
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上孫家寨漢晉墓》,北京:文物出版社,1993。
段勇,《商周青銅器幻想動物紋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范景中、楊思梁、徐一維譯/E.H.貢布里希著,《秩序感--裝飾藝術的心理學研究》,長沙: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3。
孫 機,《漢代物質文化資料圖說》,北京:文物出版社,1991。
孫心菲等譯/Jessica Rawson著,《中國古代的藝術與文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
孫慶偉,《考古學研究(四)》,北京:科學出版,2000。
孫機,《中國聖火:中國古文物與東西文化交流中的若干問題》,瀋陽市:遼寧教育,1996。
容希白,《商周彝器通考》,臺北:臺灣大通書局,1941。
徐州博物館,南京大學歷史學系考古專業,《徐州北洞山西漢楚王墓》,北京:文物出版社,2003。
浙江省考古研究所、紹興縣文物保護管理局,《印山越王陵》,北京:文物出版社,2002。
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編,《秦始皇兵馬俑博物》,北京:文物出版社,1999。
陝西考古研究所編,《漢陽陵》,四川:重慶出版社,2001。
馬承源主編,《中國青銅器(修訂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2003。
高至喜,《商周青銅器與楚文化研究》,湖南:岳麓書社,2000。
高至喜主編,《楚文物圖典》,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
國立歷史博物館 河南博物院,《瑰寶重現-輝縣琉璃閣甲乙墓器物圖錄》,臺北:國立歷史博物院,2003。
國立歷史博物館編輯委員會,《兵馬俑-秦文化》,臺北:國立歷史博物館,2000。
張正明,《楚文化史》,台北:南天書局,1990。
張光直,《中國青銅時代 (第二集)》,臺北:聯經出版社,2001.1。
張光直,《中國青銅時代》,臺北:聯經出版社,2002.4。
張光直,《美術•神話與祭祀》,台北:稻香出版社,1995。
張囤生編,《中國青銅器全集11 東周(五)》,北京:文物出版社,1997。
張尉主編,《新見古玉真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2004。
淄博市博物館,《臨淄商王墓地》,齊魯書社出版,1997。
揚州博物館,天長市博物館編,《漢廣陵國玉器》,北京:文物出版社,2003。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江陵望山沙塚楚墓》,北京:文物出版社,1996。
湖北省宜昌地區博物館,北京大學考古系,《當陽趙家湖楚墓》,北京:文物出版社,1992。
湖北省荊州博物館,《荊州天星觀二號楚墓》,北京:文物出版社,2003。
湖北省博物館編,《曾侯乙墓(上)》,北京:文物出版社,1989。
湖北荊沙鐵路考古隊,《包山楚墓》,北京:文物出版社,1991。
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湖南古墓與古窯址》,長沙:岳麓書社,2004。
湖南省博物館、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上集)(下集)》,北京:文物出版社,1973。
湖南省博物館、河南省文物古研究所、三門峽市文物工作隊、三門峽市文物工作隊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長沙市博物館、長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編著,《長沙楚墓(上)(下)》,北京市:文物出版社,2000。
雲南博物館,《雲南晉寧石寨山古墓群發掘報告》,北京:文物出版社,1959。
雲夢睡虎地秦墓編寫組,《雲夢睡虎地秦墓》,北京:文物出版社,1981。
黃展岳,《先秦兩漢考古與文化》,臺北:允晨文化,1999。
黃銘崇,《鬼魅神魔》,臺北:城邦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5。
黃鳳市博物館、湖北省文物考古所、湖北省京九鐵路考古隊,《羅州城與漢墓》,北京:科學出版,2000。
黃曉芬,《漢墓的考古學研究》,長沙:岳麓書社,2003。
楊泓,《中國古兵器論叢》,台北:明文書局,1983。
楊寬,《戰國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蒲慕州,《墓葬與生死—中國古代宗教之省思》,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3。
趙美、張楊、王麗明,《滇國玉器》,北京:科學出版社,2003。
劉良佑,《古玉新鑑》,臺北:尚亞美術出版社,1993。
廣州市文物管理委員會、廣州市博物館,《西漢南越王墓(上)》,北京:文物出版社,1991。
廣州市文物管理委員會、廣州市博物館,《廣州漢墓(上)(下)》,北京:文物出版社,1981。
廣西壯族自治區博物館,《廣西貴縣羅泊灣漢墓》,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
關野貞、谷井濟一、栗山俊一、小塲恒吉、小川敬吉、野守健,《古蹟特別報告 第四冊 樂浪郡時代遺蹟》,朝鮮總督府,1925。
三、期刊論文
于嘉芳,〈由玉具劍的發現看齊國的冶鐵技術〉,《故宮文物月刊》,18:9(臺北,2000.12),頁50-63。于嘉芳,〈淄博市南韓村發現戰國墓〉,《中國考古集成.華北卷 17》, 河南 山東省(鄭州市:中州古籍出版社,1999年),頁2808-2811。原載《考古》,1988年5期。
于臨祥,〈旅順李家溝西漢貝墓〉,《考古》,1965年3期(北京,1965.03),頁154-156。
大同市考古研究所,〈山西廣靈北關漢墓發掘簡報〉,《文物》,2001年7期(北京,2001.07),頁4-18。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 山西省晉東南地區文化局,〈山西省潞城縣潞河戰國墓〉,《中國考古集成.華北卷12》(瀋陽:哈爾濱出版社,1994年),頁2030-2048。原載《文物》,1986年6期。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山西渾源縣李峪村東周墓〉,《中國考古集成.華北卷 12》(瀋陽:哈爾濱出版社,1994年),頁2023-2029。原載《考古》,1983年8期。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侯馬工作站,〈山西侯馬西高東周祭祀遺址〉,《文物》,2003年8期(北京,2003.8),頁18-36。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侯馬工作站,〈山西侯馬東周山﹑兩漢墓〉,《中國考古集成.華北卷 12》(瀋陽:哈爾濱出版社,1994年),頁2097-2121。原載《文物季刊》,1994年2期。
山東大學考古系,〈山東長清縣仙人臺周代墓地〉,《考古》,1998年9期(北京,1998.09),頁11-25。
山東大學考古系、山東省文物局、長清縣文化局,〈山東長清縣雙乳山一號漢墓發掘簡報〉,《考古》,1997年3期 (北京,1997.3),頁1-9。
山東大學考古系、淄博市文物局、沂水縣文管所,〈山東沂源縣姑子坪周代墓葬 〉,《考古》,2003年1期(北京,2003.01),頁33-43。
山東大學東方考古研究中心、重慶市文化局、開縣文物管理所,〈重慶市開縣余家垻墓地2002年發掘簡報〉,《江漢考古》(武漢,2004.3),頁37-48。
山東大學歷史系考古專業、山東省新泰市文化局,〈山東新泰郭家泉東周墓〉,《中國考古集成.華北卷13》(鄭州市:中州古籍出版社,1999),頁4559-4579。
山東大學歷史系考古專業、聊城地區文化局、茌平縣圖書館,〈山東省茌平縣南陳莊遺址發掘簡報〉,《考古》(北京,1985.4),頁303-321。。
山東沂水縣博物館,〈山東沂水縣近年發現的幾座戰國墓〉,《文物》,2001年10(北京,2001.1),頁45-51。
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山東淄博臨淄區淄河店二號戰國墓〉,《考古》,2000年10期(北京,2000.10),頁46-65。
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山東臨淄金嶺鎮一號東漢墓〉,《考古學報》,1999年1期(北京,1999.1),頁97-122。
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沂水縣文物管理站,〈山東沂水劉家店子春秋墓發掘簡報〉,《文物》(北京,1984.9),頁1-10。
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滕州市博物館,〈山東滕州市東小宮周代.兩漢墓地〉,《考古》,2000年10期(北京,2000.10),頁66-80。
山東省荷澤地區漢墓發掘小組,〈巨野紅土山西漢墓〉,《中國考古集成.華北卷 17》,(鄭州市:中州古籍出版社,1999年),頁3155-3186。原載《考古學報》,1983年4期。
山東省博物館、臨沂文物組,〈臨沂銀雀山四座西漢墓葬〉,《中國考古集成.華北卷 17》, 河南 山東省(鄭州市:中州古籍出版社,1999年),頁3107-3120。原載《考古》, 1975年6期。
山東省博物館、臨沂地區文物組、莒南縣文化館,〈莒南大店春秋時期莒國殉人墓〉,《中國考古集成.華北卷13》(鄭州市:中州古籍出版社,1999年),頁4607-4627。原載《考古學報》,1978年3期。
山東省惠民地區文物組、鄒平縣圖書館,〈山東鄒平縣大省村東周墓〉,《中國考古集成.華北卷13》(鄭州市:中州古籍出版社,1999年),頁4641-4643。原載《考古》,1986年6期。
山東省煙臺地區文管組,〈山東省蓬萊西周墓發掘簡報〉,《中國考古集成.華北卷13》(鄭州市:中州古籍出版社,1999年),頁4398-4403。原載《文物資料叢刊》,第三輯。
山東省濰坊市博物館、山東省昌樂縣文管所,〈山東昌樂岳家河周墓〉,《中國考古集成.華北卷13》(鄭州市:中州古籍出版社,1999年),頁4363-4390。原載《考古學報》,1990年1期。
山東淄博市博物館,〈西漢齊王墓隨葬器物坑〉,《考古學報》,1985年2期(北京,1985.02),頁223-266。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所唐城隊,〈西安北郊漢墓發掘報告〉,《考古學報》,1991年2期(北京,1991.02),頁239-263。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西安唐城工作隊,〈西安北郊龍首村西漢墓發掘簡報〉,《考古》,2002年5期(北京,2002.05),頁31-46。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洛陽唐城工作隊,〈洛陽凱旋路南東周墓發掘報告〉,《考古學報》,2000年3期(北京,2000.03),頁359-394。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漢長安城工作隊,〈漢長安城未央宮西南角樓遺址發掘簡報〉,《考古》,1996年3期(北京,1996.3),頁19-27。
中國科學考古研究所洛陽發掘隊,〈洛陽西郊漢墓發掘報告〉,《考古學報》,1963年2期(北京,1963.02),頁1-58。
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洛陽發掘隊,〈洛陽西郊漢墓發掘報告〉,《中國考古集成.華北卷15(》,鄭州市:中州古籍,1999年),頁1226-1294。原載《考古學報》,1963年2期。
六安市文物管理所,〈安徽六安市城西窯廠5號墓清理簡報〉,《文物》,1999年7期(北京,1999.7),頁31-38。
天津市文物管理處考古隊,〈武清東漢鮮于璜墓〉,《考古學報》,1982年3期(北京,1982.03),頁351-366。
天津市歷史博物館考古隊、寶坻縣文化館,〈天津寶坻縣牛道口遺址調查發掘簡報〉,《中國考古集成.華北卷10》, (瀋陽:哈爾濱出版社,1994年),頁235-243。原載《考古》,1991年7期。
太原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太原北齊賀拔昌墓〉,《文物》,2003年3期(北京,2003.03),頁11-25。
孔繁剛,〈山東沂水縣出土一批青銅器〉,《中國考古集成.華北卷18》(鄭州市:中州古籍,2000年),頁3895-3896。原載《考古與文物》,1992年2期。
尤仁德,〈蚩尤環--兼論從鱷到螭的藝術造型流變〉,《故宮文物月刊》,13:5(臺北,1995:8),頁42-54。王云剛,〈遼寧綏中縣近年發現的青銅劍〉,《北方文物》,2002年4期(總72)(哈爾濱,2002.4),頁11-13。
王仁湘,〈古代帶鈎用途考實〉,《文物》(北京,1982.10),頁75-81。
王成,〈內蒙古伊敏河煤礦出土曲刃青銅短劍〉,《考古》,1996年9期(北京,1996.9 ),頁94。
王良田,〈河南商丘地區出土的漢代梁國兵器〉,《考古學集刊 14》(北京,2004.12),頁420-432。。
王其騰,〈河北三河大唐迴、雙村戰國墓〉,《中國考古集成.華北卷11》(瀋陽:哈爾濱出版社,1994年),頁886-890。原載《考古》,1962年1期。
王亮,〈山東臨沭縣發現青銅器〉,《中國考古集成.華北卷 17》, (鄭州市:中州古籍出版社,1999年),頁2948-2949。原載《考古》,1990年2期。
王寄生,〈聞喜西官莊漢代空心磚墓清理簡報〉,《考古通訊》,1955年4期(北京,1955.07),頁46-48。
王蔚波,〈新鄭縣東城路古墓群發掘報告〉,《中國考古集成.華北卷15》(鄭州市:中州古籍出版社,1999年),頁1468-1476。原載《中原文物》,1988年3期。
王學理,〈秦始皇陵園漢墓清理簡報〉,《文物》(北京,2004.5),頁31-37。
包明軍 王偉,〈河南南陽市麒麟崗8號西漢木槨墓〉,《中國考古集成.華北卷15》(鄭州市:中州古籍,1999年),頁1606-1610。原載《考古》,1996年3期。
包頭市文物管理所,〈包頭郊區召灣漢墓清理簡報(二)〉,《中國考古集成 東北卷9》(北京出版社,1997年),頁231-236。原載《包頭文物資料》,第一輯
北京市文物研究所金陵考古工作隊,〈北京房山區金陵遺址的調查與發掘 〉,《考古》,2004年2期(北京,),頁26-40。
史家珍、王遵義、周立,〈洛陽五女冢267號新莽墓發掘簡報〉,《中國考古集成.華北卷15》(鄭州市:中州古籍出版社,1999年),頁1621-1630。原載《文物 》,1996年第7期。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巫山縣文物管理所、重慶市文化局三峽文物保謢工作領導小組,〈重慶巫山縣巫峽鎮秀峰村墓地發掘簡報〉,《考古》(北京,2004.10),頁47-61。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達州地區文物管理所、宣漢縣文物管理所,〈四川宣漢羅家垻遺址2003年發掘簡報〉,《文物》(北京,2004.09),頁34-47。
四川省文物管理委員會,〈成都羊子山第172號墓發掘報告〉,《考古學報》,1956年4期(北京,1956.10),頁1-20。
四川省文物管理委員會,〈成都東北郊西漢墓葬發掘簡報〉,《考古通訊》,1958年2期(北京,1958.03),頁14-31。
四川省文管會、石棉縣文管所,〈四川石棉縣永和鄉戰國土坑墓〉,《考古》,1996年11期(北京,1996.11),頁53-61。
四川省文管會、雅安地區文管所、寶興縣文管所,〈四川寶興漢塔戰國土坑積石墓發掘報告〉,《考古學報》,1999年3期(北京,1999.3),頁337-365。
四川省博物館 王有鵬,〈四川綿竹縣船棺墓〉,《文物》,1987年10期(北京,),頁22-33。
四川省博物館、新都縣文物管理所,〈四川新都戰國木槨墓〉,《文物》,1981年6期(北京,1981.06),頁1-16。
平朔考古隊,〈山西朔縣秦漢墓發掘簡報〉,《文物》,1987年6期(北京,1987.06),頁1-53。
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禮縣博物館,〈甘肅禮縣圓頂山98LDM2.2000LDM4春秋秦墓〉,《文物》(北京,2005.2),頁4-27。
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甘肅秦安上袁家秦漢墓葬發掘〉,《考古學報》,1997年1期(北京,1997.1),頁57-79。
甘肅省博物館文物隊,〈甘肅靈台白草坡西周墓〉,《考古學報》(北京,1977.3),頁99-129。
田岸,〈曲阜魯城勘探〉,《中國考古集成.華北卷13》(鄭州市:中州古籍出版社,1999年),頁4538-4547。原載《文物》,1983年2期。
田延峰,〈佩劍風習流變及文化內涵〉,《寶雞文理學院學報》,2000年6月第20卷第2期,20:2(寶雞,2000.06),頁60-64。
田廣金,〈近年來內蒙古地區的匈奴考古〉,《中國考古集成 東北卷9》(北京出版社,1997年),頁368-378。原載《考古學報》,1983年1期。
田廣金,〈桃紅巴拉的匈奴墓〉,《中國考古集成 東北卷9》(北京出版社,1997年),頁487-495。原載《考古學報》,1976年1期。
白崇斌、田仁孝,〈寶雞益門出土金柄鐵劍鑲嵌寶石的化學與礦物學特性〉,《文物保護與考古科學》,2003年2月第15卷第1期(上海,2003 ),頁46-51。
任錫光,〈成都北郊天迴鄉發現西漢墓〉,《考古通訊》,1956年6期(北京,1956.11),頁63 。
如魚,〈玉柄鐵劍〉,《中原文物》,1999年3期(鄭州,1999.3),頁100。
安吉縣博物館,〈浙江安吉縣上馬山西漢墓的發掘〉,《考古》,1996年7期(北京,1996.7),頁46-59。
安志敏,〈河北省唐山市賈各莊發掘報告〉,《中國考古集成.華北卷10》, (瀋陽:哈爾濱出版社,1994年),頁749-791。
安金槐 賀官保,〈河南禹縣白沙漢墓發掘報告〉,《中國考古集成.華北卷15》(鄭州市:中州古籍出版社,1999年),頁1147-1176。原載《考古學報》,1959年1期。
安金槐,〈河南南陽楊官寺漢畫像石墓發掘報告〉,《中國考古集成.華北卷15》(鄭州市:中州古籍出版社,1999年),頁1673-1697。
安英新,〈新疆伊犁昭蘇縣古墓葬出土金銀器等珍貴文物〉,《文物》,1999年9期(北京,1999.9),頁5-15。
安鄉縣文物管理所,〈湖南安鄉西晉劉弘墓〉,《文物》,1993年11期(北京,1993.11),頁1-12。
安陽市文物工作隊,〈安陽梯家口村漢墓的發掘〉,《中國考古集成.華北卷15》(鄭州市:中州古籍出版社,1999年),頁526-1539。原載《華夏考古》,1993年1期。
安徽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隊,〈安徽淮南市蔡家崗趙家孤堆戰國墓〉,《考古》(北京,1963.4),頁204-212。
安徽省文物工作隊,〈安徽長豐楊公發掘九座戰國墓〉,《考古學集刊 2》(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2.12),頁47-60。
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舒城縣文物管理所,〈安徽舒城縣秦家橋西漢墓〉,《考古》,1996年10期(北京,1996.1),頁33-42。
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天長縣物管理所,〈安徽天長縣三角圩戰國西漢墓出土文物〉,《文物》,1993年9期(北京,1993.09),頁1-31,
安徽省博物館籌備處清理小組,〈合肥西郊烏龜墩古墓清理簡報〉,《文物參考資料》,1956年2期(北京,1956.02),頁46-51。
成都市文物考古工作隊 蒲江縣文物管理所,〈成都市蒲江縣船棺墓發掘簡報〉,《文物》,2002年4期(北京,2002.04),頁27-31。
成都市文物考古工作隊,〈成都西郊省水利設計院土坑墓清理簡報〉,《考古與文物》,2000年4期(西安,2000.04),頁9-16。
成都市文物考古工作隊、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成都市光榮小區土坑墓發掘簡報〉,《文物》,1998年11期(北京,1998.11),頁21-28。
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龍泉驛區文物管理所,〈成都龍泉驛區北干道木槨墓群發掘簡報〉,《文物》,2000年8期(北京,2000.08),頁21-32。
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郫縣博物館,〈四川郫縣古城鄉漢墓〉,《考古》,2004年1期(北京,2004.01),頁32-43。
曲石,〈楚玉研究〉,《江漢考古》,1990年3期(武漢,1990.08),頁63-77。。
朱世力,〈天長三角圩一號漢墓出土玉器述要〉,《故宮文物月刊》,13:4(臺北,1995.07),頁122-137。江玉祥,〈宋代墓葬出土的二十四孝圖像補釋 〉,《四川文物》,2001年4期(成都,2001.04),頁22-33。
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玉山縣博物館,〈玉山雙明地區考古調查與試掘〉,《南方文物》,1994年3期(南昌,1994.07),頁8-23。
江西省文物管理委員會,〈江西南昌老福山西漢木槨墓〉,《考古》,1965年6期(北京,1965.06),頁268-300。
江西省博物館 清江縣博物館,〈江西清江戰國墓清理簡報〉,《考古》,1977年5期(北京,1977.05),頁310-312。
江西省博物館,〈江西南昌市郊南朝墓發掘簡報〉,《考古》,1962年4期(北京,1962.04),頁193-195。
江西省博物館,〈南昌東郊西漢墓〉,《考古學報》,1976年2期(北京,1976.03),頁141-185。
江章華,〈巴蜀柳葉形劍研究〉,《考古》,1996年9期(北京,1996.09),頁74-80。
江蘇省文物管理委員會 南京博物院,〈江蘇六合程橋東周墓〉,《考古》,1965年3期(北京,1965.03),頁105-115。
何紀生,〈廣東發現的幾座東周墓葬〉,《考古》,1985年4期(北京,1985.04),頁360-364、348。。
余扶危、趙振華,〈洛陽發現隨葬空首布的東周墓葬〉,《中國考古集成.華北卷14》(鄭州市:中州古籍出版社,1999年),頁472-480。原載《考古》,1987年8期。
余扶危,〈洛陽澗西七里河東漢墓發掘簡報〉,《中國考古集成.華北卷16》(鄭州市:中州古籍出版社,1999年),頁2175-2185。原載《考古》,1975年2期。
吳凡,〈古玉同體紋飾的演變〉,《故宮文物月刊》,9:3(臺北,1991.06),頁38-49。吳凡,〈古玉動物紋飾取象角度試析〉,《故宮文物月刊》,9:12(臺北,1992.03),頁91-97。吳凡,〈古玉裝飾性多線紋的演變〉,《故宮文物月刊》,9:8(臺北,1991.11),頁72-81。吳山菁,〈江蘇六合縣和仁東周墓〉,《考古》,1977年5期(北京,1977.05),頁298-301。
吳縣文物管理委員會,〈江蘇吳縣春秋吳國玉器窖藏〉,《文物》,1988年11期(北京,1988.11),頁1-13。
吳興漢,〈壽縣蘇王鄉發現漢朱武墓〉,《文物參考資料》,1957年5期(北京,1957.05),頁82-83。
呂波、杜會平,〈漢代藝術珍品—劍飾〉,《文物春秋》,2000年5期(石家莊,2000.5),頁57、49。
呂勁松、桑永夫,〈洛陽郵電局372號西漢墓〉,《中國考古集成.華北卷15》(鄭州市:中州古籍出版社,1999年),頁1592-1602。原載《文物》,1994年7期。
呂勁松,〈洛陽淺井頭西漢壁畫墓發掘簡報〉,《中國考古集成.華北卷16》(鄭州市:中州古籍,1999年),頁2001-2017。原載《文物》,1993年5期。
呂品、周到,〈唐河縣電廠漢畫像石墓〉,《中國考古集成.華北卷15》(鄭州市:中州古籍出版社,1999),頁1747-1754。原載《中原文物》,1982年
李元章,〈山東栖霞栾家夼村發現一座東周墓〉,《中國考古集成.華北卷13》(鄭州市:中州古籍出版社,1999年),頁4628。原載《考古》,1992年4期。
李正光、彭青野,〈長沙沙湖橋一帶古墓發掘報告〉,《考古學報》,1957年4期(北京,1957.10),頁33-68。
李有成,〈原平縣劉莊塔崗梁東周墓〉,《中國考古集成.華北卷 12》(瀋陽:哈爾濱出版社,1994年),頁2049-2054。原載《文物》,1986年第11期。
李伯謙,《中國青銅文化結構體系研究》 (北京:科學出版社),1998。
李步青、林仙庭,〈山東省長島縣出土一批青銅器〉,《中國考古集成.華北卷13》(鄭州市:中州古籍出版社,1999年),頁4875。原載《文物》,1992年2期。
李步青、林仙庭、王富強,〈山東長島王溝東周墓〉,《中國考古集成.華北卷13》(鄭州市:中州古籍出版社,1999年),頁4580-4606。原載《考古學報》,1993年1期。
李京華,〈洛陽西漢壁畫墓發掘報告〉,《中國考古集成.華北卷16》(鄭州市:中州古籍出版社,1999年),頁1944-1963。原載《考古學報》,1964年第2期。
李林,〈陝西綏德縣黃家塔漢代畫像石墓群〉,《考古學集刊 14》(北京,2004.12),頁54-79。。
李虹,〈義馬新市區5號西漢墓發掘簡報〉,《中國考古集成.華北卷15》(鄭州市:中州古籍出版社,1999),頁1603-1605。原載《文物》,1995年11期。
李振奇 張友功 趙秀雙,〈河北臨城縣中羊泉東周墓〉,《中國考古集成.華北卷 11》(瀋陽:哈爾濱出版,1994年),頁877-885。原載《考古》,1990年8期。
李德方,〈河南洛陽市第3850號東漢墓〉,《中國考古集成.華北卷16》(鄭州市:中州古籍出版社,1999年),頁2232-2236。原載《考古》,1997年8期。
李德渠,〈山東濟寧市張山發現三座東漢墓〉,《中國考古集成.華北卷18》(鄭州市:中州古籍,2000年),頁3527-3528。原載《考古》,1997年7期。
李慧竹,〈漢代以前山東與朝鮮半島南部的交往〉,《北方文物》(哈爾濱,2004.1),頁16-23。
李慧竹譯/ (韓)吳江原著,〈關於遼寧—朝鮮半島西北部中細型銅劍的研究〉,《北方文物》(哈爾濱,2005.1),頁102-112。
李學勤,〈益門村金、玉器紋飾研究〉,《文物》(北京,1993.10),頁15-19。
李曉岑、韓汝玢、蔣志龍,〈雲南晉寧石寨山出土金屬器的分析和研究〉,《文物》(北京,2004.11),頁75-85。
李曉青、南寶生,〈甘肅清水縣劉坪近年發現的北方系青銅器及金飾片〉,《文物》,2003年7期(北京,2003.7),頁4-17。
李錦山,〈魯南出土兩件銘文銅器〉,《中國考古集成.華北卷 17》, (鄭州市:中州古籍出版社,1999年),頁2952-2953。原載《考古》,1985年5期。
李龍章,〈湖南兩廣青銅時代越墓研究〉,《考古學報》(北京,1995.3),頁275-311。
李龍章,〈廣西右江流域戰國秦漢墓研究〉,《考古學報》(北京,2004.3),頁271-294。
李儲森,〈山東高密城陰城調查簡報〉,《中國考古集成.華北卷 17》(鄭州市:中州古籍出版社,1999年),頁3041-3055。原載《考古與文物》,1991年5期。
李鴻雁,〈齊國玉器文化綜論〉,《管子學刊》,2001年1期(山東,2001.1),頁55-60。
汪大鐵,〈浙江嘉興發現東漢墓葬〉,《文物參考資料》,1955年10期(北京,1955.10),頁125-126。
沂水縣文物管理站,〈山東沂水發現兩座戰國墓〉,〈中國考古集成.華北卷 17〉 (鄭州市:中州古籍出版社,1999年),頁2794-2795。原載《文物》,1986年6期。
沂水縣文物管理站,〈山東沂水縣荊山西漢墓〉,《中國考古集成.華北卷 17》(鄭州市:中州古籍出版社,1999年),頁3203-3208。原載《文物》,1985年5期。
沂水縣文物管理站,〈山東沂水縣發現工鮆王青銅劍〉,《中國考古集成.華北卷13》(鄭州市:中州古籍出版社,1999年),頁4910。原載《文物》,1983年12期。
肖明華,〈論滇文化中的橫銎兵器〉,《四川文物》,2004年1期(成都,2004.1),頁33-37。
肖夢龍、華覺明、蘇榮譽、賈瑩,〈吳干之劍研究〉,《長江流域青銅文化研究》,北京:科學出版社,2002年3月,頁61-90。
那志良,〈玉劍飾命名之探討〉,《古玉論文集-故宮叢書甲種之29》(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83年)頁111-126。
那志良,〈玉劍飾命名之探討〉,《故宮季刊》,1971年5卷第3期,5:3(臺北,1971.5),頁9-20。佟柱臣,〈中國東北地區、內蒙古地區和朝鮮北部青銅短劍的研究〉,《文物》,2001年8期(北京,2001.8),頁46-51。
周世榮,〈長沙容園兩漢、六朝、隋、唐、宋墓清理簡報〉,《考古通訊》,1958年5期(北京,1958.09),頁11-17。
周南泉,〈玉具劍飾物考釋〉,《考古與文物》,1982年6期(西安,1982.11),頁73-83。
周南泉,〈戰國中山國王及家族墓出土玉石器〉,《故宮文物月刊》,10:2(臺北,1992.05),頁108-121。周原博物館,〈陝西扶風縣官務漢墓清理發掘簡報〉,《考古與文物》,2001年5期(西安,2001.05),頁17-29。
孟昭永、 郭景斌,〈河北遷西縣大黑汀戰國墓出土銅器〉,《中國考古集成.華北卷11》(瀋陽:哈爾濱出版社,1994年),頁896-898。原載《文物》,1992年5期。
定縣博物館,〈河北定縣43號漢墓發掘簡報〉,《文物》,1973年11期(北京,1973.11),頁8-20。
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張玉蘭,〈杭州市發現元代鮮于樞墓〉,《文物》,1990年9期(北京,1990.09),頁22-25。
林仙庭、于曉麗,〈山東榮成梁南莊漢墓發掘簡報〉,《中國考古集成.華北卷 17》(鄭州市:中州古籍出版社,1999年),頁3303-3312。原載《考古》,1994年12期。
林壽晉,〈東周式銅劍初論〉,《先秦考古學》(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91年),頁119-128。同載《考古學報》,1962年2期,頁75-84。
武漢市考古隊、漢陽縣文化館,〈武漢市漢陽縣熊家嶺楚墓〉,《考古》(北京,1988.12),頁1099-1108。
河北省文化局文化工作隊,〈河北邯鄲百家村戰國墓〉,《考古》,1962年12期(北京,1962.12),頁613-634。
河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隊,〈定縣北莊漢墓出土文物簡報〉,《中國考古集成.華北卷11》(瀋陽:哈爾濱出版社,1994年),頁1522-1535。原載《文物》,1964年12期。
河北省文局文物工作隊,〈河北邢臺南大汪村戰國墓簡報〉,《中國考古集成.華北卷11》(瀋陽:哈爾濱出版社,1994年),頁863-866。原載《考古》,1959年7期。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 邢臺市文物管理處,〈河北邢臺市葛家莊10號墓的發掘〉,《考古》,2001年2期(北京,2001.02),頁45-54。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中山國靈壽城第四、五號遺址發掘簡報〉,《中國考古集成.華北卷10》, (瀋陽:哈爾濱出版社,1994年),頁411-425。原載《文物春秋》,1989年創刊號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河北定縣40號漢墓發掘簡報〉,《文物》,1981年8期(北京,1981.08),頁1-10。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河北新樂中同村發現戰國墓〉,《文物》,1985年6期(北京,1985.06),頁16-21。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燕下都6號遺址漢墓發掘簡報〉,《中國考古集成.華北卷11》(瀋陽:哈爾濱出版社,1994年),頁1051-1057。原載《文物春秋》,1990年3期。
河北省文物管理處,〈河北邢臺南郊西漢墓〉,《考古》,1980年5期(北京,1980.05),頁403-405。
河北省文物管理處,〈河北易縣燕下都44號墓發掘報告〉,《中國考古集成.華北卷11》(瀋陽:哈爾濱出版社,1994年),頁1009-1022。原載《考古》,1975年4期。
河南文物工作隊第二隊,〈洛陽30.14號漢墓發掘簡報〉,《文物參考資料》,1955年10期(北京,1955.10),頁42-49。
河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隊,〈河南桐柏萬崗漢墓的發掘報告〉,《中國考古集成.華北卷15》(鄭州市:中州古籍出版社,1999),頁1299-1307。原載《考古》,1964年8期。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河南省駐馬店市文化局、新蔡縣文物保護管理所,〈 河南新蔡平夜君成墓的發掘〉,《文物》,2002年8期(北京,2002.08),頁4-19。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南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淅川縣博物館,〈河南淅川徐家嶺一號楚墓發掘簡報〉,《文物》(北京,2004.03),頁21-30。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河南永城芒山西漢梁國王陵的調查〉,《中國考古集成.華北卷 15》(鄭州市:中州古籍出版社,1999年),頁1648 。原載《華夏考古》,1992年3期。
河南省文物研究所、南陽地區文物研究所、淅川縣博物館,〈河南淅川吉崗楚墓發掘簡報〉,《中國考古集成.華北卷14》(鄭州市:中州古籍出版社,1999年),頁520-526。
河南省文物研究所、淅川縣博物館,〈河南淅川大石頭山楚墓發掘報告〉,《中國考古集成.華北卷14》(鄭州市:中州古籍出版社,1999年),頁514-519。原載《華夏考古》,1993年3期。
河南省商丘市文物工作隊、河南省永城市文物管理委員會,〈河南永城市磨山西漢至新莾時期墓群的調查與發掘〉,《考古》(北京,2004.11),頁39-48。
邱立誠、曾騏、文衍源,〈廣東豐順先秦遺存調查〉,《考古與文物》,1998年(西安,1998年),頁8-14。
長沙市文化局文物組,〈長沙咸家湖西漢曹墓〉,《文物》,1979年3期(北京,1979.03),頁1-16。
長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長沙市茅亭子楚墓的發掘〉,《考古》,2003年4期(北京,2003.04),頁33-49。
長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長沙市馬益順巷一號楚墓〉,《考古》,2003年4期(北京,2003.04),頁50-361。
青海省文物管理處考古隊,〈青海大通上孫家寨的匈奴墓〉,《文物》,1979年4期(北京,1979.04),頁49-53。
盱眙縣博物館,〈江蘇東陽小雲山一號漢墓〉,《文物》(北京,2004.05),頁38-49。
信立祥、雷雲貴、屈盛瑞,〈山西朔縣秦漢墓發掘簡報〉,《中國考古集成.華北卷 12》(瀋陽:哈爾濱出版社,1994年),頁2152-2200。原載《文物》,1987年6期。
信陽地區文管會、光山縣文管會,〈河南光山春秋黃季佗父墓發掘簡報〉,《考古》(北京,1989.01),頁27-32。。
俞美霞,〈穀紋、乳丁紋飾同源異名考〉,《故宮學術季刊》,9:1(臺北,1992.04),頁75-86。前西南博物院.四川省文物管理委員會,〈四川巴縣冬笋壩戰國和漢墓清理簡報〉,《考古通訊》,1958年1期(北京,1958.01),頁11-32。
南京市文物保管委員會,〈南京板橋鎮石閘湖晉墓清理簡報〉,《文物》,1965年6期(北京,1965.6),頁37-45。
南京市博物院、泗洪縣圖書館,〈江蘇泗洪重崗漢畫像石墓〉,《考古》,1986年7期(北京,1986.07),頁614-621。
南京市博物館,〈江蘇南京仙鶴觀東晉墓〉,《文物》,2001年3期(北京,2001.03),頁4-40。
南京博物院 徐州市文化局 邳州市博物館,〈江蘇邳州市九女墩二號墩發掘簡報〉,《考古》,1999年11期(北京,1999.11),頁28-34。
南京博物院,〈江蘇六合程橋二號東周墓〉,《考古》,1974年2期(北京,1974.02),頁116-122。
南京博物院,〈江蘇邗江甘泉二號漢墓〉,《文物》,1981年11期(北京,1981.11),頁1-11。
南京博物院,〈江蘇盱眙東陽漢墓〉,《考古》,1979年5期(北京,),頁413-426。
南京博物院,〈銅山小龜山西漢崖洞墓〉,《文物》,1973年4期(北京,1973.04),頁21-28,
南京博物院、南京市玄武區文化局,〈江蘇南京富貴山六朝墓地發掘簡報〉,《考古》,1998年8期(北京,1998.08),頁35-47。
南京博物院、鎮江博物館、丹徒縣文教局,〈江蘇丹徒橫山.華山墩墓發掘報告〉,《文物》,2000年9期(北京,2000.09),頁42-54。
南陽市文物工作隊,〈河南省南陽市麒麟崗8號西漢木槨墓〉,《考古》,1996年3期(北京,1996.3),頁14-18。
咸陽市博物館,〈陝西咸陽馬泉西漢墓〉,《考古》(北京,1979.02),頁125-135。
姜周存,〈從春秋戰國時期武俠的興起看武術的發展〉,《體育文史》,1999年2期(山東師範大學體育學院,1999.2),頁27-28。
姚智輝,〈巴蜀青銅器工藝研究綜述〉,《四川文物》(成都,2004.03),頁38-45。
建湖縣博物館,〈建湖縣沿崗地區出土漢墓群〉,《東南文化》,1996年1期(南京,1996.01),頁55-63。
昭陵文物管理所,〈唐越王李貞墓發掘簡報〉,《文物》,1977年10期(北京,1977.10),頁41-49。
昭陵博物館,〈唐昭陵李勣(徐懋功)墓清理簡報〉,《考古與文物》,2000年3期(西安,2000.3),頁3-14。
柯堂坤,〈山東青銅器合金成分分析〉,《中國考古集成.華北卷13》(鄭州市:中州古籍出版社,1999年),頁4751-4755。原載《文物》,1985年3期。
段渝,〈商代黃金製品的南北系統〉,《考古與文物》(西安,2004.2),頁33-42。
洛陽市文物工作隊,〈河南洛陽發掘一座戰國墓〉,《中國考古集成.華北卷14》(鄭州市:中州古籍出版社,1999年),頁492-494。原載《考古》,1989年5期。
洛陽市文物工作隊,〈洛陽王城花園戰國墓〉,《文物》(北京,2004.7),頁36-40。
洛陽市文物工作隊,〈洛陽市西工區212號東周墓〉,《中國考古集成.華北卷14》(鄭州市:中州古籍出版社,1999年),頁486-487。原載《文物》,1985年12期。
洛陽市文物工作隊,〈洛陽市西工區幾座春秋墓的清理〉,《考古與文物》,2003年2期(西安,2003.2),頁9-15。
洛陽市文物工作隊,〈洛陽市針織廠東周墓(C1M5269)的清理〉,《文物》,2001年12期(北京,2001.12),頁41-59﹑64。
洛陽市文物工作隊,〈洛陽東關來馬營路東漢墓〉,《中國考古集成.華北卷14》(鄭州市:中州古籍出版社,1999年),頁2195-2202。原載《中原文物》,1984年3期。
洛陽市文物工作隊,〈洛陽唐宮路小學C1M5560戰國墓發掘簡報〉,《文物》(北京,2004.7),頁17-35。
洛陽市第二文物工作隊,〈洛陽五女冢西周早期墓葬發掘簡報〉,《文物》,2000年10期(北京,2000.1),頁4-11。
洛陽市第二文物工作隊,〈洛陽五女冢新莽墓發掘報告〉,《中國考古集成.華北卷15》(鄭州市:中州古籍出版社,1999年),頁1631-1642。原載《文物》,1995年第11期。
洛陽市第二文物工作隊,〈洛陽火車站西漢墓(IM1779)發掘簡報〉,《文物》(北京,2004.9),頁48-55。
洛陽市第二文物工作隊,〈洛陽市南昌路東漢墓發掘簡報〉,《中國考古集成.華北卷16》(鄭州市:中州古籍出版社,1999年),頁2209-2211。原載《中原文物 》,1987年3期。
洛陽市第二文物工作隊,〈洛陽金谷園小學IM1254西漢墓發掘簡報〉,《文物》,1999年9期(北京,1999.9),頁29-33。
洛陽市第二文物工作隊,〈洛陽金谷園東漢墓(IM337)發掘簡報〉,《中國考古集成.華北卷16》(鄭州市:中州古籍出版社,1999年),頁2217-2221。原載《文物 》,1992年12期。
洛陽博物館,〈洛陽戰國糧倉試掘紀略〉,《文物》,1981年11期(北京,1981.11),頁55-64、50。
胡小龍,〈河南三門峽市火電廠西漢墓〉,《中國考古集成.華北卷15》(鄭州市:中州古籍,1999年),頁1611-1620。原載《考古》,1996年6期。
胡新立,〈山東鄒縣發現一件吳王夫差劍〉,《中國考古集成.華北卷 17》, (鄭州市:中州古籍出版社,1999年),頁2967。原載《文物》,1993年8期。
范文謙,〈山西侯馬下平望兩座東周墓〉,《中國考古集成.華北卷9》, (瀋陽:哈爾濱出版社,1994年),頁1993-2001。原載《文物季刊》,1993年4期。
范文謙,〈山西侯馬下平望墓地出土的東周銅器〉,《中國考古集成.華北卷9》, (瀋陽:哈爾濱出版社,1994年),頁2277-2278。原載《文物季刊》,1993年1期。
重慶市文化局 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巫山縣文物管理所,〈重慶巫山麥沱漢墓群發掘報告〉,《考古學報》,1999年2期(北京,1999.2),頁153-178。
重慶市博物館,〈重慶市臨江支路西漢墓〉,《考古》(北京,1986.3),頁230-242。
韋正、李虎仁、鄒厚本,〈徐州獅子山西漢墓發掘紀要〉,《東南文化》,1998年3期(南京,1998.3),頁32-40。
韋正、李虎仁、鄒厚本,〈江蘇徐州市獅子山西漢墓的發掘與收獲〉,《考古》,1998年8期(北京,1998.8),頁1-20。
唐杏煌,〈鄭州新通橋漢代畫像空心磚墓〉,《中國考古集成.華北卷15》(鄭州市:中州古籍出版社,1999),頁1907-1914。
夏星南,〈浙江長興縣發現吳、越、楚銅劍〉,《考古》(北京,1989.1),頁1-9。
夏鼐,〈漢代的玉器-漢代玉器中傳統的延續和變化〉,《考古學報》,1983年2期(No.69)(臺北,1983.2),頁125-146。
孫敬明、高關和、王學良,〈山東五蓮盤古城發現戰國齊兵器和璽印〉,《中國考古集成.華北卷 17》, (鄭州市:中州古籍出版社,1999年),頁2938-2941。原載《文物》,1986年3期。
孫慶偉,〈《左傳》所見用玉事例研究〉,《古代文明(第一卷)》(北京:文物出版社,2002年),頁310-370。
徐州市博物館,〈江蘇銅山縣荊山漢墓發掘簡報〉,《考古》,1992年12期(北京,1992.12),頁1092-1097。
徐州博物館,〈江蘇徐州大廟晉漢畫像石墓〉,《文物》,2003年4期(北京,2003.04),頁61-70。
徐州博物館,〈江蘇徐州子房山西漢墓清理簡報〉,《文物資料叢刊 4》(北京,1981.03),頁59-69。
徐州博物館,〈江蘇徐州市九里山二號漢墓〉,《考古》(北京,2004.9),頁45-50。
徐州博物館,〈徐州石橋漢墓清理報告〉,《文物》(北京,1984.11),頁22-40。。
徐州博物館,〈徐州西漢宛朐侯劉埶墓〉,《文物》,1997年2期(北京,1997.02),頁4-21,
徐州博物館,〈徐州後樓山西漢墓發掘報告〉,《文物》,1993年4期(北京,1993.4),頁29-45。
徐州博物館,〈徐州碧螺山五號西漢墓〉,《文物》(北京,2005.2),頁33-41。
徐治業 趙振華,〈洛陽戰國糧倉試掘紀略〉,《中國考古集成.華北卷14》(鄭州市:中州古籍出版社,1999年),頁349-357。原載《文物》,1981年11期。
徐學書,〈關於滇文化和滇西青銅文化年代的再探討〉,《考古》,1999年5期(北京,1999.05),頁75-84。
栗水縣圖書館、吳大林,〈試論銅鐵合製器物的產生與消亡〉,《考古與文物》(西安,1984.03),頁109-112。
烏恩,〈論蒙古鹿石的年代及相關問題〉,《考古與文物》,2003年1期(西安,2003.01),頁21-30。
益陽市文物管理處,〈湖南桃江腰子侖春秋墓〉,《考古學報》,2003年4期(北京,2003.04),頁511-543。
秦士芝,〈江蘇盱眙出土的蔡侯劍〉,《文物》,2003年5期(北京,2003.05),頁95-96。
荊州市荊州區博物館,〈荊州擂鼓台秦墓發掘簡報〉,《江漢考古》,2003年2期(總87期)(武漢,2003.02),頁16-22。
荊州博物館,〈江陵雨台山楚墓發掘簡報〉,《考古》(北京,1980.05),頁391-402。
荊門市博物館,〈湖北荊門黃付廟楚墓發掘報告〉,《江漢考古》(武漢,2005.01),頁24-44。
陝西省文物管理委員會,〈陝西長安慶村秦墓第二次發掘簡記〉,《考古》,1959年12期(北京,1959.12),頁662-667。
陝西省文物管理委員會,〈潼關吊橋漢代楊氏墓群發掘簡記〉,《文物》,1961年1期(北京,1961.01),頁56-66。
陝西省考古研究所,〈西安北郊北康村漢墓清理簡報〉,《考古與文物》,2003年4期(西安,2003.04),頁21-32。
陝西省考古研究所,〈陝西大荔八魚村3號清代石室墓發掘簡報〉,《文物》,2003年7期(北京,2003.07),頁45-61。
陝西省雍城考古工作隊、吳鎮烽/尚志儒,〈陝西鳳翔八旗屯秦國墓發掘簡報〉,《文物資料叢刊3》(北京,1980),頁67-85。
馬璽倫、孔繁剛、宋貴寶,〈山東沂水縣埠子村戰國墓〉,《中國考古集成.華北卷 17》, (鄭州市:中州古籍出版社,1999年),頁2842-2847。原載《文物》,1992年5期。
馬璽倫、孔繁剛、宋桂寶,〈山東沂水縣發現五座東周墓〉,《中國考古集成.華北卷13》(鄭州市:中州古籍出版社,1999年),頁4633-4639。原載《考古》,1995年4期。
高士英,〈朔縣趙家口發現戰國劍〉,《中國考古集成.華北卷 12》(瀋陽:哈爾濱出版社,1994年),頁2331-2332。原載《考古與文物》, 1989年3期。
高有德,〈試論中國古玉器研究的幾個方法論的問題〉,《東吳大學藝術史集刊》,1986年15卷,15(臺北,1986),頁11-37。
栖霞縣文物管理所,〈山東栖霞縣松山鄉呂家埠西周墓〉,《中國考古集成.華北卷13》(鄭州市:中州古籍出版社,1999年),頁4414-4419。原載《考古》,1988年9期。
陜西省商洛地區考古隊,〈陜西山陽縣鵑嶺戰國墓葬〉,《考古》(北京,2005.2),頁28-34。
崔向東,〈河北豪族與兩漢之際的社會政治〉,《河北學刊》,22:1(2002.01), 頁127-131。
崔墨林,〈河南輝縣三位營發現戰國銅器〉,《中國考古集成.華北卷14》(鄭州市:中州古籍出版社,1999年),頁745。原載《文物》,1975年5期。
崔墨林,〈河南輝縣發現吳王夫差銅劍〉,《中國考古集成.華北卷14》(鄭州市:中州古籍出版社,1999年),頁751。原載《文物》,1976年11期。
常德市文物處、常德市鼎城區文管所,〈湖南常德黃土山皮栗崗楚墓群〉,《江漢考古》(武漢,2004.1),頁10-24、58。
常德市博物館,〈湖南常德跑馬崗戰國墓發掘簡報〉,《江漢考古》,2003年3期(總88期)(武漢,2003.3),頁36-48。
常德地區文物工作隊、桃源縣文化局,〈桃源三元村一號楚墓〉,《湖南考古輯刊 4》 (長沙,1987),頁22-32。
張天恩,〈中原地區西周青銅短劍簡論〉,《文物》,2001年4期(北京,2001.4),頁77-83。
張天恩,〈秦器三論--益門春秋墓幾個問題淺談〉,《文物》,1993年10期(北京,),頁20-27。
張童心、晉華、張雲龍,〈1984年榆次貓兒嶺戰國墓葬發掘簡報〉,《中國考古集成.華北卷12》(瀋陽:哈爾濱出版社,1994年),頁1992-2010。原載《三晉考古(第一輯)》,山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
張劍、余扶危,〈洛陽金谷園東站11號漢墓發掘報告〉,《中國考古集成.華北卷15》(鄭州市:中州古籍出版社,1999年),頁1411-1422。原載《文物》,1983年4期。
張劍、余扶危,〈洛陽唐寺門兩座漢墓發掘簡報〉,《中國考古集成.華北卷15》(鄭州市:中州古籍出版社,1999年),頁1432-1440。
張劍、李獻奇,〈洛陽燒溝西14號漢墓發掘報告〉,《中國考古集成.華北卷15》(鄭州市:中州古籍出版社,1999年),頁1423-1429。原載《文物》,1983年4期。
張增祺,〈從山土文物看戰國至西漢時期雲南和中原地區密切聯繫〉,《文物》(北京,1978.10),頁31-37。
敖承隆,〈河北定縣忠莊漢墓發掘報告〉,《中國考古集成.華北卷11》(瀋陽:哈爾濱出版社,1994年),頁1409-1460。原載《考古學報》,1964年2期。
曹錦炎,〈新見越王兵器及其相關問題〉,《文物》,2000年1期(北京,2000.01),頁70-73。
梁志龍,〈遼寧本溪多年發現的石棺墓及其遺物〉,《北方文物》,2003年1期 (瀋陽,2003.01),頁6-14。
梁曉景,〈洛陽金谷園西漢墓發掘簡報〉,《中國考古集成.華北卷15》(鄭州市:中州古籍出版社,1999年),頁1465-1467。原載《中原文物》,1987年3期。
淮陰市博物館,〈泗陽賈家墩一號墓清理報告〉,《東南文化》,1988年1期(南京,1988.01),頁59-67。
聊城市文物管理委員會 ,〈山東陽谷縣吳樓一號漢墓的發展〉,《考古》,1999年11期(北京,1999.11),頁35-45。
郭勇,〈山西省右玉縣出土的西漢銅器〉,《中國考古集成.華北卷 12》(瀋陽:哈爾濱出版社,1994年),頁2367-2374。原載《文物》,1963年11期。
郭素新,〈關於匈奴墓葬的初步研究〉,《中國考古集成 東北卷9》(北京出版社,1997年),頁398-409。原載《鄂爾多斯文物考古文集》,1981年。
郭德維,〈楚國的"士"墓辨析〉,《楚文化研究論集.第一集》 (湖北:荊楚書社,1987.01),頁221-223。
郭寶鈞,〈古玉新詮〉,《國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所集刊 第20本(下)》(臺北,1948.02),頁1-46。
郭寶鈞,〈殷周的青銅武器〉,《考古》(北京,1961.02),頁111-118。。
陳力,〈《居延新簡》,相利善刀劍諸簡選釋〉,《考古與文物》,2002年6期(北京,2002.06),頁70-73。
陳平,〈試論春秋型秦兵的年代及有關問題〉,《考古與文物》(西安,1986.05),頁84-96。
陳平,〈試論寶鷄益門二號墓短劍及有關問題〉,《考古》(北京,1995.4),頁361-375。
陳瑞麗,〈戰國時代的一把包金劍〉,《國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所集刊 第37本 (上)》(台北,1967.03),頁221-236。
陳耀鈞,〈淺談江陵楚墓出土的青銅劍〉,《考古與文物》(西安,1984.02),頁78-82。
陶正剛、李奉山,〈山西長子縣東周墓〉,《中國考古集成.華北卷9》, (瀋陽:哈爾濱出版社,1994年),頁2088-2106。原載《考古學報》,1984年4期。
傅永魁,〈河南鞏縣葉嶺村發現一座西漢墓〉,《中國考古集成.華北卷15》(鄭州市:中州古籍出版社,1999年),頁1391-。原載《考古》,1974年2期。
勞榦,〈史記項羽本紀中「學書」和「學劍」的解釋〉,《國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所集刊 第三十本 (下)》(臺北,1958.10),頁499-510。
喬登云,〈涉縣北關發現一座西漢墓葬〉,《中國考古集成.華北卷11》(瀋陽:哈爾濱出版社,1994年),頁1387-1388。原載《文物春秋》,1992年1期。
揚州博物館,〈江蘇邗江姚莊101號西漢墓〉,《文物》,1988年2期(北京,1988.02),頁19-43。
揚州博物館,〈江蘇邗江縣甘泉老虎墩漢墓〉,《文物》,1991年10期(北京,1991.01),頁62-70。
揚州博物館,〈江蘇邗江縣姚莊102號漢墓〉,《考古》,2000年4期(北京,2000.04),頁50-65。
揚州博物館,〈揚州東風磚瓦漢代木槨墓群〉,《考古》,1980年5期(北京,1980.05),頁417-425、405。
湖北京九鐵路考古隊、黃岡博物館,〈湖北蘄春楓樹林東漢墓〉,《考古學報》,1999年3期(北京,1999.03),頁179-209。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荊州市博物館 鍾祥市博物館,〈湖北鍾祥市冢十包楚墓的發掘〉,《考古》,1999年2期(北京,1999.02),頁61-74。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黃岡市博物館 黃州博物館,〈湖北黃州楚墓〉,《考古學報》,2001年2期(北京,2001.02),頁227-274。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襄樊市博物館,〈湖北襄樊鄭家山戰國秦漢墓〉,《考古學報》,1999年3期(北京,1999.03),頁367-392。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湖北荊州紀城一、二號楚墓發掘簡報〉,《文物》,1999年4期(北京,1999.04),頁4-17。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湖北朝棗陽市九連墩楚墓〉,《考古》,2003年7期(北京,2003.07),頁10-14。
湖北省荊州地區博物館,〈江陵天星觀1號楚墓〉,《考古學報》(北京,1982.01),頁71-115。
湖北省博物館,〈光化五座墳西漢墓〉,《考古學報》,1976年2期(北京,1976.03),頁149-169。
湖北省博物館,〈宜昌前坪戰國兩漢墓〉,《考古學報》,1976年2期(北京,1976.03),頁115-147。
湖北省博物館,〈雲夢大墳頭一號漢墓〉,《文物資料叢刊 4》(北京,1981.03),頁1-28。
湖北省博物館、孝感地區文教局、雲夢縣文化館、漢墓發掘組,〈湖北雲夢西漢墓發掘簡報〉,《文物》,1973年9期(北京,1973.09),頁23-36。
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懷化市文物處、沅陵縣博物館,〈沅陵虎溪山一號漢墓發掘簡報〉,《文物》,2003年1期(北京,2003.01),頁36-55。
湖南省文物管理委員會,〈長沙左家塘秦代木槨墓清理簡報〉,《考古》,1959年9期(北京,1959.09),頁456-458。
湖南省文物管理委員會,〈長沙仰天湖第25號木槨墓〉,《考古學報》,1957年2期(北京,1957.02),頁85-94。
湖南省文物管理委員會,〈湖南長沙陳家大山戰國墓葬清理簡報〉,《考古通訊》,1958年9期(北京,1958.09),頁57-60。
湖南省益陽地區文物工作隊,〈益陽楚墓〉,《考古學報》,1985年1期(北京,1985.01),頁89-118。
湖南省博物館,〈長沙五里牌古墓葬清理簡報〉,《文物》,1960年3期(北京,1960.03),頁38-50。
湖南省博物館,〈長沙南郊砂子塘漢墓〉,《考古》,1965年3期(北京,1965.03),頁116-118。
湖南省博物館,〈湖南常德東漢墓〉,《考古學集刊 1》(北京:文物出版社,1981.11),頁158-176。
湖南省博物館,〈湖南資興東漢墓〉,《考古學報》,1984年1期(北京,1984.01),頁53-120。
湖南省博物館、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長沙馬王堆二、三號漢墓發掘簡報〉,《文物》(北京,1974.07),頁39-48。
湖南省博物館、益陽縣文化館,〈湖南益陽戰國兩漢墓〉,《考古學報》,1981年4期(北京,1981.10),頁519-549。
湖南省博物館、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湖南資興西漢墓〉,《考古學報》,1995年4期(北京,1995.10),頁453-521。
湖南省博物館、懷化地區文物工作隊,〈湖南溆浦馬田坪戰國西漢墓發掘報告〉,《湖南考古輯刊 2》,1984年(長沙,1984),頁38-69。
程長新,〈北京市通縣中趙甫出一組戰國青銅器〉,《中國考古集成.華北卷10》, (瀋陽:哈爾濱出版社,1994年),頁148-154。原載《考古》,1985年8期。
程長新,〈北京市揀選的春秋戰國青銅器〉,《中國考古集成.華北卷10》, (瀋陽:哈爾濱出版社,1994年),頁159-161。原載《文物》,1987年11期。
程長新,〈北京市順義縣龍灣屯出土一組戰國青銅器〉,《中國考古集成.華北卷10》, (瀋陽:哈爾濱出版社,1994年),頁144-146。原載《考古》,1985年8期。
童恩正,〈我國西南地區青銅劍的研究〉,《考古學報》(北京,1977.02),頁35-54。
萊蕪市圖書館、泰安市文物考古研究室,〈山東萊蕪市戴魚池戰國墓〉,《中國考古集成.華北卷 17》(鄭州市:中州古籍出版社,1999年),頁2812-2815。原載《文物》,1989年2期。
賀官保,〈河南沈丘附近發現古代蚌殼墓〉,《中國考古集成.華北卷15》,鄭州市:中州古籍,1999年),頁1224-1225。原載《考古》,1960年10期。
賀官保,〈河南新安鐵門鎮西漢墓葬發掘報告〉,《中國考古集成.華北卷15》(鄭州市:中州古籍出版社,1999年),頁1177-1192。原載《考古學報》,1959年2期。
賀官保,〈洛陽老城西北郊81號漢墓〉,《中國考古集成.華北卷15》(鄭州市:中州古籍出版社,1999年),頁1308-1313。原載《考古》,1964年8期。
貴州省博物館考古組、威寧縣文化局,〈威寧中水漢墓〉,《考古學報》(北京,1981.02),頁217-243。
雲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玉溪市文物管理所、江川縣文化局,〈雲南江川縣李家山古墓群第二次發掘〉,《考古》,2001年12期(北京,2001.12),頁25-40。
雲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昆明市博物館、官渡區博物館,〈雲南昆明羊甫頭墓地發掘簡報〉,《文物》(北京,2001.04),頁4-53。
雲南省博物館,〈雲南江川李家山古墓群發掘報告〉,《考古學報》,1975年2期(北京,1975.02),頁97-154。
雲夢縣文化館,〈湖北雲夢縣珍珠坡一號楚墓〉,《考古學集刊 1》(北京,1981年11月),頁104-110。
馮沂,〈山東臨沂金雀山九座漢代墓葬〉,《中國考古集成.華北卷 17》(鄭州市:中州古籍出版社,1999年),頁3233-3254。原載《文物》,1989年1期。
黃光新,〈安慶王家山戰國墓出土越王兀北古劍等器物〉,《文物》,2000年8期(北京,2000.08),頁84-88。
黃明蘭,〈洛陽西漢卜千秋壁畫墓發掘簡報告〉,《中國考古集成.華北卷15》(鄭州市:中州古籍出版社,1999年),頁1964-1976。原載《文物》,1977年第6期。
黃河水庫考古工作隊,〈河南陝縣劉家渠漢墓〉,《考古學報》,1965年1期(北京,1965.01),頁107-167。
黃展岳,〈中國古代的人牲人殉新資料概述〉,《考古》,1996年12期(北京,1996.12),頁53-61。
黃展岳,〈南越國出土鐵器的初步考察〉,《考古》,1996年3期(北京,1996.03),頁51-61。
黃展岳,〈漢代諸侯王墓論述〉,《考古學報》,1998年1期(北京,1998.01),頁11-33。
黃盛璋,〈山東出土莒之銅器及其相關問題綜考〉,《中國考古集成.華北卷13》(鄭州市:中州古籍出版社,1999年),頁4756-4761。原載《華夏考古》,1992年4期。
黃盛璋,〈關於魯南新出趙昙工劍與齊工師銅泡〉,《中國考古集成.華北卷 17》, (鄭州市:中州古籍出版社,1999年),頁2962-2966。原載《考古》,1985年5期。
黃景略,〈燕下都城址調查報告〉,《中國考古集成.華北卷11》(瀋陽:哈爾濱出版社,1994年),頁914-922。原載《考古》,1962年1期。
黃增慶,〈廣西貴縣漢木槨墓清理簡報〉,《考古通訊》,1956年4期(北京,1956.10),頁18-20。
黑龍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黑龍江訥河市二克淺青銅時代至早期鐵器時代墓葬〉,《考古》,2003年2期(北京,2003.02),頁11-23。
廉海萍、譚德睿、徐惠康,〈東周時期青銅劍首同心圓的製作技術研究〉,《文物保護與考古科學》,2003年8月第15卷3期,15:3(上海,2003 ),頁40-43。
廉海萍、譚德睿,〈東周青銅複合劍制作技術研究〉,《文物保護與考古科學》,2002年12月第14卷增刊(上海,2002),頁319-334。
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新疆察布查爾縣索墩布拉克古墓群〉,《考古》,1999年8期(北京,1999.08),頁17-28。
楚皇城考古發掘隊,〈湖北宜城楚皇城戰國秦漢墓〉,《考古》,1980年2期(北京,1980.02),頁114-122。
楊式挺、崔勇、鄭增魁,〈廣東封開利羊墩墓葬群發掘簡報〉,《南方文物》,1995年3期(南昌,1995.07),頁1-16。
楊伯達,〈漢代玉器藝術〉,《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1984年15卷(香港,1984),頁217-240。。楊林中、王京燕、石衛國,〈長子孟家莊戰國地發掘簡報〉,《中國考古集成.華北卷 12》(瀋陽:哈爾濱出版社,1994年),頁2011-2022。原載《三晉考古(第一輯)》,山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
楊建東,〈山東微山縣墓前村西漢墓〉,《中國考古集成.華北卷 17》(鄭州市:中州古籍出版社,1999年),頁3317-3321。原載《考古》,1995年11期。
楊建芳,〈南越王墓玉器研究〉,《故宮文物月刊》,12:9(臺北,1994.12),頁4-23。
楊建芳,〈春秋玉器及其分期-中國古玉斷代研究之四〉,《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1987年18卷(香港,1987),頁1-30。。楊建芳,〈雲貴高原古代玉飾的越文化因素〉,《考古》(北京,2004:8),頁50-55。
楊建芳,〈論春秋晚期吳式玉器〉,《故宮文物月刊》,10:5(臺北,1992.08),頁12-29。楊建芳,〈龍紋、渦紋、穀紋、蒲紋、乳丁紋東周玉器主要紋飾的演變及定名,兼論《周禮》,成書年代〉,《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1991年22卷(香港,1991),頁87-101。。楊建華,〈冀北周青銅文化初探〉,《中原文物》,2000年6期(鄭州,2000.6),頁22-29。
楊美莉,〈中國古代墓葬的「玉兵」〉,《故宮學術季刊》,13:2(臺北,1996.1),頁93-142。楊美莉,〈石、玉戈的研究(下)〉,《故宮學術季刊》,16:2(臺北,1999.1),頁173-205。楊美莉,〈石、玉戈的研究(上)〉,《故宮學術季刊》,16:1(臺北,1998.10),頁155-182。楊美莉,〈多孔石、玉刀的研究〉,《故宮學術季刊》,15:3(臺北,1998.4),頁17-74。楊美莉,〈斧形玉兵形制的演變〉,《故宮學術季刊》,14:1(臺北,1996.10),頁117-157。楊美莉,〈漢代文物展中的玉龍、螭虎〉,《故宮文物月刊》,17:7(臺北,1999.10),頁44-61。
楊美莉,〈漢代表現「氣」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