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資料
【依作者姓氏筆劃排列】
一、作品集:
李永平,1976,《拉子婦》,台北:華新。
───,1992,《海東青:台北的一則寓言》,台北:聯合文學。
───,1998,《朱鴒漫遊仙境》,台北:聯合文學。
───,2001,《吉陵春秋》,台北:洪範。
───,2002,《雨雪霏霏:婆羅洲童年記事》,台北:天下文化。
───,2003,《李永平自選集:1968-2002》,台北:麥田。
二、單篇論文:
【華文部分】
于治中,1991,〈正文、性別、意識形態──克麗絲特娃的解析符號學〉,收入呂政惠(編)《文學的後設思考:當代文學理論家》,台北:正中書局。
王德威,2001a,〈莎樂美 迌:評李永平《海東青》〉,《眾聲喧嘩以後──點評當代中文小說》,台北:麥田。
───,2001b,〈大學教授的幼齒學:《海東青》第十一章〉,《眾聲喧嘩以後──點評當代中文小說》,台北:麥田。
───,2001c,〈來自熱帶的行旅者〉,《眾聲喧嘩以後──點評當代中文小說》,台北:麥田。
───,2003,〈原鄉想像,浪子文學〉,序《李永平自選集:1968-2002》,台北:麥田。
田英成,2005,〈砂華文學概說〉,《文訊》,第234期,頁40-44。石新民,1994,〈日頭雨〉,《台港小說鑑賞辭典》,北京:中央民族學院。
朱 炎,1979年9月18日,〈我讀李永平〈日頭雨〉〉,《聯合報》,第8版。
朱雙一,1995,〈吉陵與海東:墮落世界的合影──李永平論〉,《聯合文學》,第11卷第5期,頁156-161。余光中,2001,〈十二瓣的觀音蓮──我讀《吉陵春秋》〉,序《吉陵春秋》,台北:洪範。
吳心怡,1999,〈血染空白的一頁──從文學/藝術作品中「血」的意象談女性創造力〉,《中外文學》,第27卷第10期,頁93-111。李令儀,2002年10月8日,〈《雨雪霏霏》.李永平童年懺悔錄〉,《聯合報》,第14版。
李永平,2003,〈文字因緣──《 迌》〉,自序《李永平自選集:1968-2002》,台北:麥田。
李瑞騰,1980,〈重讀拉子婦〉,《幼獅文藝》,第51卷第4期,頁132-140。李維菁,2002年10月8日,〈李永平雨雪霏霏 自我精神分析〉,《中國時報》,第14版。
李奭學,1998年8月3日,〈再見所多瑪〉,《聯合報》,第41版。
邱燮友,1997,〈國府遷台後的局勢與文藝發展〉,《二十世紀中國新文學史》,台北:駱駝,頁277-284。
周 蕾,1995,〈看現代中國──如何建立一個種族觀眾的理論〉,《婦女與中國現代性──東西方之間閱讀記》,台北:麥田。
房漢佳,1998年12月,〈砂拉越客家社會的歷史與現況〉,《東南亞區域研究通訊》,第6期,頁116-140。林建國,1993,〈異形〉,《中外文學》,第22卷第3期,頁72-91。
───,2004a,〈為甚麼馬華文學?〉,收入《赤道回聲──馬華文學讀本II》,台北:萬卷樓。
───,2004b,〈有關婆羅洲森林的兩種說法〉,收入《赤道回聲──馬華文學讀本II》,台北:萬卷樓。
林開忠,2003,〈「異族」的再現?──從李永平的《婆羅洲之子》與《拉子婦》談起〉(電子檔),南投:「重寫馬華文學史學術研討會」。
林耀盛,2002,〈性別識盲及其不滿:以精神病為論述對象〉,《女學學誌:婦女與性別研究》,第2卷第14期,頁119-171。邱妙津,1992,〈李永平:我得把自己五花大綁之後才來寫政治〉,《新新聞》,第266期,頁66。
阿沙曼,2004,〈璀璨年代文學的滄桑──拉讓文學活動的回顧與探討〉,收入《赤道回聲──馬華文學讀本II》,台北:萬卷樓。
封德屏,1987,〈李永平答編者五問〉,《文訊》,第29期,頁124-127。
胡金倫、高嘉謙(輯),2003,〈李永平小說評論/訪談索引〉,收入《李永平自選集:1968-2002》,台北:麥田。
孫梓評,2003,〈真誠等於力量──訪問李永平先生〉,《文訊》,第218期,頁94-97。翁玲玲,1999,〈漢人社會女性血餘論述初探:從不潔與禁忌談起〉,《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第7期,頁107-147。───,2002,〈產婦、不潔與神明:坐月子儀式中不潔觀的象徵意涵〉,《兩性平等教育季刊》,第18期,頁59-66。
高嘉謙,2000,〈誰的南洋?誰的中國?──試論《拉子婦》的女性與書寫位置〉,《中外文學》,第29卷第4期,頁139-154。張誦聖,1992年6月13日,〈《海東青》:中國現代主義小說的新里程碑〉,《聯合報》,第25版。
───,2001,〈嘲蔑中產品味的現代主義美學──評李永平《海東青》〉,《文學場域的變遷》,台北:聯合文學。
張錦忠,2002,〈在那陌生的城市:漫遊李永平的鬼域仙境〉,《中外文學》,第30卷第10期,頁12-23。───,2004,〈文化、回歸離散台灣語旅行跨國性:「在台馬華文學」的案例〉,《中外文學》,第33卷第7期,頁153-166。
曹淑娟,1987,〈墮落的桃花源:論《吉陵春秋》的倫理秩序和神話意涵〉,《文訊》,第29期,頁136-151。許文榮,2001,〈挪用「他者」的言說策略──從殖民話語到後殖民話語的馬華文學〉,《華文文學》,第45期,頁34-45。
陳大為,2004,〈鼎立〉,序《赤道回聲──馬華文學讀本II》,台北:萬卷樓。
陳雅玲,1998,〈台北的「異鄉人」──速寫李永平〉,《光華》,第23卷第7期,頁108-111。陳瓊如,2003,〈李永平──從一個島到另一個島〉,收入《李永平自選集:1968-2002》,台北:麥田。
景小佩,1989年8月1-2日,〈寫在《海東青》以前〉,《聯合報》,第 27版。
黃比月,1976,〈淺評「拉子婦」〉,《書評書目》,第42期,頁55-60。
黃錦樹,1998a,〈馬華文學與在台灣的中國經驗〉,序《馬華文學與中國性》,台北:元尊。
───,1998b,〈流離的婆羅洲之子和他的母親、父親:論李永平的「文字修行」〉,《馬華文學與中國性》,台北:元尊。
───,2003a,〈引言〉,《謊言或真理的技藝:當代中文小說論集》,台北:麥田。
───,2003b,〈漫遊者、象徵契約與卑賤物:論李永平的「海東春秋」〉,《謊言或真理的技藝:當代中文小說論集》,台北:麥田。
楊 棄,1992,〈黨國與猥褻:評李永平《海東青》(上卷)〉,《島嶼邊緣》,第2卷1期,頁141-143。
齊邦媛口述、潘暄訪問整理,2002,〈《雨雪霏霏》與馬華文學圖像〉,序《雨雪霏霏──婆羅洲童年記事》,台北:天下文化。
劉紀蕙,2003,〈文化主體的「賤斥」──論克莉斯蒂娃的語言中分裂主體與文化恐懼結構〉,收入彭仁郁(譯)《恐怖的力量》,台北:桂冠。
劉紹銘,1984年1月11-12日,〈山在虛無飄渺間:初讀李永平的小說〉,《聯合報》,第8版。
───,1992年3月20日,〈抱著字典讀小說〉,《聯合報》,第43版。
賴素鈴,1998年6月25日,〈朱鴒漫遊仙境,李永平顛覆童話〉,《民生報》,第34版。
賴素鈴,2002年10月8日,〈靈肉原罪,寬慰滌清〉,《民生報》,第A10版。
龍應台,1986,〈一個中國小鎮的塑像:評李永平《吉陵春秋》〉,《當代》,第2期,頁166-173。鍾 玲,1993年1月17日,〈我去過李永平的吉陵〉,《聯合報》,第24版。
顏元叔,1976,〈評拉子婦〉,收入《拉子婦》,台北:華新。
羅 鵬,2000,〈祖國與母性──李永平《海東青》之地形魅影〉,收入周英雄、劉紀蕙(編)《書寫台灣:文學史、後殖民與後現代》,台北:麥田。
蘇其康,1987,〈李永平的抒情世界〉,《文訊》,第29期,頁128-135。
【非華文部分】
Emily Aher(著)、王長華(譯),1982,〈「不潔」的中國婦女──經血與產後排泄物的威力與禁忌〉The Power and Pollution of Chinese Women in wolf(ed) studies in Chinese society,《思與言》,第19卷第5期,頁467-481。
Mary Douglas(著)、黃宗儀(譯),1998,〈污染象徵秩序〉,收入《文化與社會》Culture and Society,台北:立緒。
三、專書:
【華文部分】
王德威,2001,《眾聲喧嘩以後──點評當代中文小說》,台北:麥田。
皮述民、邱燮友、馬森、楊昌年(著),1997,《二十世紀中國新文學史》,台北:駱駝。
田英成,1999,《砂拉越華人社會的變遷》,馬來西亞:砂拉越華族文化協會。
巫樂華,1995,《南洋華僑史話》,台北:台灣商務。
李恩涵,2003,《東南亞華人史》,台北:五南。
周 蕾,1995,《寫在家國以外》,香港:牛津。
周英雄、劉紀蕙(編),2000,《書寫台灣:文學史、後殖民與後現代》,台北:麥田。
林水檺、何國忠、何啟良、賴觀福(編),1998,《馬來西亞華人史新編》,馬來西亞:中華大會堂總會。
高 信,1989,《中華民國之華僑與僑務》,台北:正中書局。
張貴興,2000,《猴杯》,台北:聯合文學。張愛玲,1997,《第一爐香》,台北:皇冠。
───,1998,《傾城之戀》,台北:皇冠。
張錦忠,2003,《南洋論述:馬華文學與文化屬性》。台北:麥田。
───、黃錦樹(編),2004,《別再提起:馬華當代小說選(1997-2003)》。台北:麥田。
陳大為、鍾怡雯、胡金倫(編),2004,《赤道回聲──馬華文學讀本II》,台北:萬卷樓。
黃錦樹,1998,《馬華文學與中國性》,台北:元尊。
劉紀蕙,2000,《孤兒‧女神‧負面書寫──文化符號的徵狀式閱讀》,台北:立緒文化。
蔡源煌,1998,《從浪漫主義到後現代主義》,台北:雅典。
羅 婷,2002,《克里斯多娃》,台北:生智。
【非華文部分】
Anderson Benedict著,吳叡人譯,1999,《想像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布》Imagined Community,台北:時報。
D. R. SarDesai著,蔡百銓譯,2001,《東南亞史》Southeast Asia Past & Present,台北:麥田。
Freud Sigmund著,周林譯,1999,《精神分析導論演講》The Complete Introductory Lectures on Psychoanalysis,台北:華成圖書。
Julia Kristeva著,彭仁郁譯,2003,《恐怖的力量》Pouvoirs de l’horreur,台北:桂冠。
Julia Kristeva著,吳錫德譯,2005,《思考的危境──克莉斯蒂娃訪談錄》Au Risque de la Pensée,台北:麥田。
Kathryn Woodward 編,林文琪譯,2004,《身體認同:同一與差異》Identity And Difference,臺北:韋伯。
Jean Laplanche & J.-B. Pontalis著,沈志中、王文基譯,2000,《精神分析詞彙》Vocabulaire de la psychanalyse,台北:行人出版社。
Michael Payne著,李奭學譯,1997,《閱讀理論:拉康、德希達與克莉斯蒂娃導讀》Reading Theory: An Introduction to Lacan, Derrida, and Kristeva,台北:書林。
Elizabeth Wright著,楊久穎譯,2002,《拉岡與後女性主義》Lacan and Postfeminism,台北:貓頭鷹。
四、博碩士論文:
施俊名,2004,《我國大學僑生留學選校關鍵因素之研究》,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陳月萍,2003,《美援僑生教育與反共活動(1950-1965)》,暨南國際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黃美儀,2003,《漫遊與女性的探索──李永平小說主題研究》,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黃偉雯,2002,《砂拉越留台同學會之研究(1964-1996)》,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