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份
(一)期刊
方永泉 譯(2003)/Paulo Freire.著(1971)受壓迫者教育學。(頁116-170)。巨流出版社。
王秋絨(1988)。色魯佛雷勒的成人教材教法分析。終身教育。台北:台灣書店。
王秋絨(1992)。佛雷勒-批判的成人對話教育家。人類航路的燈塔-當代教育 思想家。台北:中正。
王秋絨、莊明貞、林秀如、李藹慈、林昱貞(2003)。成人婦女教育方案之建構。 教育部訓育委員會委託專案報告。台灣師範大學。
王秋絨、潘慧玲、黃馨慧 (1999)。婦女教育政策研究。教育部訓育委員會委託專案報告。台灣師範大學。
王秋絨、潘慧玲、黃馨慧、楊幸真(2002)。台灣婦女教育政策實施方案研究。 教育研究資訊,10(5),163-178。王美文(2001)。「增權」觀點之婦女學習。社會教育學刊,30,25~45。王淑娟(2002)。婦女的發聲:蘆荻社大與啟力模式。應用心理研究,13,233~249。王雅各主編(1999)。性屬關係:性別與社會、建構。台北:心理。
王麗雲、潘慧玲(2000)。教師彰權益能的概念與實施策略。教育研究集刊,44, 173~199。何青蓉(1995)。我國成人識字教育的迷思與省思。台灣教育,535,23~26頁。
何青蓉(1999)。學習社會中的識字教育,成人教育雙月刊,50,2~9頁。何青蓉(1999b)。婦女、婚姻與識字教育,成人教育雙月刊,52,14~21頁。何青蓉(2003)。跨國婚姻移民教育初探:從一些思考陷阱談起,成人教育,75, 2~10頁。佐藤隆夫,1989,農村與國際婚姻,日本評論社。
吳玉鈴(2001)。女性主義認識論與婦女學習。社會教育學刊,30,1~24。李瑛(2006)。新移民婦女『賦權』教育之哲學省思」,輔仁大學哲學論集,37,152~153 頁。李廣均(2005)。甚麼事多元文化?--迷思、概念與爭議。載於東海大學師資培育 中心舉辦之「多元文化與教育學術研討會」研習手冊,1~9頁,台中。
林君瑜(2003)。台北市推動外籍新娘識字教育之觀察與省思,社會雙月刊,113, 46~53頁。
林振春(1999)。從成人教育的基本現況談識字教育的推動作法,成人教育,50,10-16頁。邱汝娜、林維言(2004)。邁向多元與包容的社會-談現階段外籍與大陸配偶的照顧與措施,社區發展季刊,105,6~29頁。邱琡雯(1999)。在地國際化:日本農村菲律賓新娘,當代月刊,5,108~117頁。邱琡雯(2003)。從多元主義觀點談嘉義外籍新娘配偶的識字教育,成人教育, 75,11~19頁。夏林清(2000)譯。行動科學。臺北:遠流。
夏曉鵑(1997)。女性的身體貿易:台灣/印尼新娘貿易的階級與族群關係分析。 東南亞區域研究通訊,第2期,72-83頁。夏曉鵑(2001)。「外籍新娘現象的媒體解構」,台灣社會研究季刊,43,153~196 頁。
夏曉鵑(2005)。「解開面對新移民的焦慮」,學生輔導季刊,97,12~23頁。釋字咸 (2003)。「社區中的外籍配偶教育」,成人教育雙月刊,75,31~35頁。夏曉鵑、釋自淳(2003)。「識字與女性培力-以外籍新娘識字班為例」,台灣社會教育社會學研究,第3卷第2期,41~84頁。
徐藝華(2004)。他們不是過客-努力紮根的新台灣子民,師友月刊,441,27~33 頁。高淑清 譯(2001)/Bogdan,R.C.&Bikle,S.K.著(1998)質性研究設計。載於黃光雄主譯質性教育研究-理論與研究(頁73-104)。嘉義:濤石出版社。
陳源湖(2002)。「外籍新娘識字教育實施之探析」,成人教育,68,25~33頁。陳憶芬(2005)。東南亞婚姻移民女性成長專班教師多元文化教育信念之研究- 宜蘭地區兩位任課老師的經驗。南陽學報。
黃世鈺(2004)。隴是咱姊妹-推展「外籍配偶親職教育成長團體」的需求背景與重要性。港都文教簡訊,89,9-11。
黃德祥(2005)。台灣新住民子女教育與輔導新課題,教育研究月刊,141期, 19~22頁。趙善如、趙仁愛(譯)(2001)。老人社會工作:權能激發取向。台北:揚智。
歐用生(1995)。質的研究。台北:五南出版社。
潘淑滿(2004)。從婚姻移民現象剖析公民權的實踐與限制,社區發展季刊,105 期,31~43頁。鄧運林(2000)。成人教育目的的哲學分析,台灣教育,593,26~40頁。
嚴祥鸞(1996)。參與觀察法。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實例。台北:巨流出版社。
(二)論文部分
李桂松(2003)。跨海建構父權文化:宜蘭縣東南亞地區外籍媳婦於家庭中的權 利關係於家庭中的全力關係。佛光人文社會學院社會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宜蘭。沈倖如(2003)。天堂之梯?---台越跨國商品化婚姻中的權力與抵抗,清華大學 社會學研究所論文。汪敏棻(1999)。成人識字教育中女性非參與者參與障礙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 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車達(2004)。台灣女性新移民子女之心靈世界探索,國立雲林科技大學技職教 育研究所論文摘要。林昱貞(2001)。性別平等教育的實踐:兩位國中女教師的性別意識與實踐經驗。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張維琴(2004)。外籍配偶識字教學方案發展之行動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 繼續教育研究所論文摘要。陳庭云(2002)。澎湖地區國際婚姻調適之研究—以印尼與越南為例之比較。國 立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曾秀珠(2002),台北縣國小補校人員對外籍新娘基本教育課程規劃意見調查之研 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論文。黃正治(2004)。台北縣國民小學辦理外籍配偶識字教育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 大學社會教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論文。鄭雅雯(2000)。南洋到臺灣:東南亞外籍新娘在台婚姻與生活探究-以台南市 為例,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蕭昭娟(2000)。國際遷移之調適研究:以彰化縣社頭鄉外籍新娘為例。台灣師 範大學社會地理研究論文。賴建達(2001)。嘉義縣外籍新娘識字教育之研究—以一所山區小學為例。台中 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薛淑今(2002)。外籍新娘識字教育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成人教育學系碩士班 論文。
顏錦珠(2002)。東南亞外籍新娘在台生活經驗與調適歷程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 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識字淳(2001)。識字教育作為一個「賦權」運動:以「外籍新娘生活適應班」為例探討。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
(三)報章及網路資料
教育部九十二年二月二十五日新聞稿:真心接納外籍配偶,融入我國社會—教 部積極規劃師資課程,積極推動成人教育。
教育部九十二年九月二十九日「召開研商加強外籍配偶及其子女教育相關事宜會 議」紀錄。
教育部92年全國外籍新娘成人教育研討會講習資料。
內政部統計資訊服務網:http://db.lawbank.com.tw/FLAW/FLAWDAT202.asp (2006/05/10)。
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2004)。人口老化相關問題及因應對策。2004年8月5 日,發表於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研討會,台北。
內政部(2003)。內政統計通報。http://www.moi.gov.tw/w3/stat/home.asp
2003國際婦女論壇-「性別主流化」之台灣願景之論壇三對策與建議。http://www.cares.org.tw/Workshop/Immigration/Treatise/%E9%80%A0%E5%B0%B1%E5%AE%8C%E6%95%B4%E8%87%AA%E6%88%91%E4%B9%8B%E5%A5%B3%E6%80%A7%E7%A7%BB%E6%B0%91%E6%94%BF%E7%AD%96.doc
楊艾俐(92年3月15日)。台灣樣貌:下一代攻擊—新台灣之子。天下雜誌,第271期,頁94~99。
陳信仁(92年12月5日)。外籍新娘婚暴沉默羔羊。自由時報,第12版
林本炫(92年12月9日)。外籍新娘的命運。台灣日報。92年12月20日,取自http://news.yam.com/tdn/focus/news/2003012/A0812092.html
莊芳銘、余炎坤、陳紹聖等(93年1月5日)。南投縣外籍配偶大增—廣開輔導班。聯合報,第B1版。
負面標籤難以承受之重(93年2月10日)。中華資訊網。93年2月10日,取自:http://C:Documents%20and%20Settings
彭顯鈞、蘇永耀(93年8月13日)。東南亞新移民女性日增 文盲問題惡化。取自: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4/new/aug/13/today-life3.htm
黃慧敏(92年12月9日)。外籍新娘下一代日增教部提高外籍配偶終身學習。中央社。95年3月21日,取自: http: www.anet.net.tw/news/2003/12/09/0249.htm
蔡民一(2004)。外籍新娘學識字,老公愛相隨。自由時報。2000.11.15
翁翠萍(2004)。外籍配偶及其子女 政府推出多項方案。中央社。2004.1.26
宜蘭縣政府教育局網站:http://www.ilc.edu.tw/(2005/10/18)。
陳秀柑(2005年12月21日)。外籍配偶歸化問題。2006年5月11日。取自: http://www.dfun.com.tw/topic/topic_02_more.aspx
張明慧(2006年4月21日)。多元文化與新台灣之子之語言發展。2006年6月21日。取自:http://www.dfun.com.tw/topic/topic_02_more.aspx
吳紹文(2005年12月22日)。擺脫舊思考,學習新生活。2006年6月21日。取自:http://www.dfun.com.tw/topic/topic_02.aspx?articale_id=1473。
(四)英文部份
Aguilar,Delia M. 1987. “Women in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the Philippines.” Alternatives 12: 511-526.
Chikako,O.(1991),”International marriage:Window for understanding”,JapanQuarterly,38(3),p292~300。
Campbell,Pat(1958),Burnaby,Barbara.(2001)Partcipatory practices in adultineducation/edited by Pat Campbell,Barbara Bumaby.Mahwah,N.J.: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Cooke, Fadzilah M. 1986. “Australian-Filipino Marriages in the 1980s: The Myth and the Reality.” Research Paper No. 37 of the Center for the Study of Australian-Asian Relations, the School of Modern Asian Studies, Griffith University.
Cheng, Lucie, and Edna Bonacich (eds.) 1984. Labor Migration under Capitalism:Asian Workers in the United States before World War II.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Del Rosario, Virginia O. 1994. Lifting the Smoke Screen: Dynamics of Mail-OrderBride Migration from the Philippines. Institute of Social Studies, The Hague. Ph.D. Dissertation.
Glodava, Mila and Richard Onizuka. 1994. Mail-Order Brides: Women for Sale. FortCollins, CO: Alaken, Inc.
Hunter,C.J.&Harman.D(1979)Audlt Illiteracy in the United States:Areport to the Ford Foundation .New York:Mc Graw-Hill。
Hunter,C.S.J.&Harman.D(1987).Literacy:What do the finitions Tell Us? In M.Gayfer.(ed.)Literacy in the Industrilized Council for Adult Education,23~26。
Ishii,Y.(1996),”Forward to better life:The situation of Asian women married to Japan in 1990s.”,InG.Battistella and A.Pagannoni,eds.Asian Women in Migration, Quezon City:Scalabrini Migration,P147~164。
Lai, Tracy. 1992. “Asian American Women: Not for Sale.” In Margaret L. Andersenand Patricia Hill Collins (eds.) Race, Class, and Gender: An Anthology. Belmont, CA: Wadsworth Publishing Company.
Manrigue,C.G.and Manrigue,G.G.(1999)Third world immigrant women in American
Romo,H.D.(1996).The newest”Outsiders ‘’:Educating Mexican migrant and immigrant youth(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ED393635)
Sleeter,C.E,.Empowerment Through Multicultural Education.Allbany: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