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200.94.150) 您好!臺灣時間:2024/10/05 20:16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林光耀
研究生(外文):Lin Guang–Yao
論文名稱:馮友蘭之倫理道德思想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Research on Feng You-Lan’s thought of ethics
指導教授:張培倫張培倫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Zhang Pei–Lun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佛光人文社會學院
系所名稱:哲學系碩士班
學門:人文學門
學類:哲學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6
畢業學年度:94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29
中文關鍵詞:馮友蘭倫理道德新理學覺解人生境界
外文關鍵詞:Feng You-LanethicsXin LiXueconsciousThe confines of life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
  • 點閱點閱:403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
論 文 摘 要

馮友蘭為完成中國哲學現代化的任務,利用西方新實在論的某些觀點,更重要的是運用邏輯分析方法建立其「新理學」體系。然後通過其新理學的形上學依據的「理」,應用到具體的倫理道德思想範疇上,以「道德之理」、「社會之理」、「人之理」、「人之性」、「覺解」和「人心」等概念系統的邏輯推演,建構起一套以儒家傳統道德概念為核心的道德思想體系。在其倫理道德思想的內容裡,包含極為廣泛,如道德的意義、道德的起源、道德的基本特徵、道德的重要性和社會作用、道德評價、道德的自覺與自願原則、人性論等。與此同時,馮友蘭建構了一套以儒家傳統概念(心性、五常、中和、忠恕、敬、集義等)為核心的道德思想體系,並予以現代性之詮釋。這些舊有的倫理道德命題和概念,經其邏輯分析予以梳理之後,屬於中國豐厚文化遺產的傳統倫理思想,不但概念更為清晰,而且有了適應新時代的意義。
其中尤以通過對人的本質和人生價值的思考,而形成的關於人的理想人格以及人生境界的論述,反映出人們一種力圖超越短暫,達到永恆的願望。而這一創造性的見解,正是哲人對於人類「終極關懷」睿智的體現。
本文之主體內容共分四章。從第二章到第五章全面論述了馮友蘭的倫理道德思想在理論和實踐上的特點。第二章探討形成馮友蘭倫理道德思想體系的理論淵源。第三章探討馮友蘭以其道德形上學根據的「理」,在倫理道德思想上的邏輯推衍。第四章探討馮友蘭對傳統倫理道德思想的現代詮釋。第五章探討馮友蘭理想的人生境界及其進路。


關鍵詞:馮友蘭;倫理道德;新理學;覺解;人生境界
Abstract

For the fulfillment of modernization of Chinese philosophy, Feng You-Lan adopts certain view of points of western New Realism, especially the method of logical analysis in forming his Xin LiXue system. Based on the metaphysics of Xin LiXue system, he applies this theory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ough of ethics; using the system of logical deduction of principle of morals, principle of social, principle of mankind, human nature, conscious and human mind etc. to establish the thinking system of ethics with the nucleus of Confucianists.

In viewing of his though of ethics, it contains variety of points such as the meaning of ethics, the forming of ethics, the principles of ethics, the importance and socialization of ethics etc. It also includes the conscious of ethics, the rules of voluntarily and the theory on human’s nature.

Feng, in meantime, establishes his core thinking system by applying the traditional thoughts such as ‘‘human mind and its nature’’ “five constant morals ’’ ‘‘the doctrine and accordant of mean’’ ‘‘loyal and forbearance ’’ ‘‘ hold in reverence ’’ and ‘‘assemble righteousness’’ seen in Confucianist theory. Through his study and arrangement, Feng modernizes the traditional though of ethics and, most important giving it a clear idea to all of us.

Fang’s though outlines human’s desire in search of the eternity that are the most impressive and creative, and discusses the human’s nature and value of life in order to reach an ideal personality and confines of human. This creativeness in though just reflects his ultimate concern for mankind and also gives expression to his sagacious.

This essay is in 5 chapters with outlines as follows:
Chapter 2-5 : An overview of Feng You-Lan’s theory and practice on thought of ethics.
Chapter 2 : The origination and formation of Feng’s thought of ethics.
Chapter 3 : The logical development of thought of ethic according to metaphysics’ principles
Chapter 4 : The modern meaning of traditional thought of ethics.
Chapter 5 : The confines of life and its access way.
Keywords︰
Feng You-Lan;ethics;Xin LiXue;conscious;The confines of life
《馮友蘭之倫理道德思想研究》
目次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問題源起 ……………………………………………………………1
第二節 馮友蘭之生平、著作及其思想歷程 …………………………………2
壹、 馮友蘭之生平傳略 ………………………………………………2
貳、 馮友蘭之著述…………………………………………………………4
參、 馮友蘭的哲學思想歷程………………………………………………5
第三節 研究題目釋義 …………………………………………………………7
第四節 本文之研究架構內容概述 ……………………………………………8
壹、 探討馮友蘭倫理道德思想的理論基礎………………………………8
貳、 探討馮友蘭的新理學在倫理道德思想上的邏輯推衍………………9
參、 探討馮友蘭對傳統倫理道德思想的現代詮釋………………………9
肆、 探討馮友蘭理想的人生境界及其進路………………………………9
第二章 馮友蘭倫理道德思想的理論基礎 ………………………………………10
第一節 新理學與維也納學派…………………………………………………10
壹、 維也納學派對於形上學的批評 ……………………………………10
貳、 馮友蘭對維也納學派之批評 ……………………………………11
參、 吸取邏輯分析方法重建儒家形上學 ………………………………14
肆、 新理學之形上學所遭遇之理論困難 ………………………………14
第二節 新理學與新實在論 …………………………………………………21
壹、 馮友蘭吸取新實在論共相之觀點 …………………………………21
貳、 形而上學應是一片空靈 ………………………………………23
第三節 新理學與程朱理學 …………………………………………………24
壹、對前儒朱熹言「理」的批評 ……………………………………24
貳、對朱熹「理」與「氣」關係的批評 ……………………………26
参、新理學的四組命題 ………………………………………………27
肆、從「理在事先」到「理在事中」 … ……………………………29
第四節 新理學的方法論………………………………………………………31
壹、正的方法 ……………………………………………‥…………31
貳、負的方法 ……………………………………………‥…………33
参、由「正」入「負」 ………………………………………………36
第三章 新理學在倫理道德思想上的邏輯推衍……………………………………40
第一節 人之理 …………………………………………‥……………40
壹、人之性蘊涵社會性 ……………………………………………‥ 40
貳、人之性蘊涵理性 ……………………………………‥……………42
第二節 道德之理 …………………………………………‥…………43
壹、道德的定義 ………………………………………‥………… 44
貳、道德的起源 ………………………………………‥………… 44
参、道德的功用 ………………………………………‥………… 45
肆、道德制度 …………………………………………‥………… 46
伍、道德的評價 ………………………………………‥………… 47
一、道德的層次 ………………………………………‥………… 47
(一) 從同一層次看 ………………………………‥………47
(二) 從不同層次看 ………………………………‥…………49
二、道德行為的動機與效果……………………………‥…………49
第三節 道德的絕對性與相對性 ……………………………………………52
第四節 道德與意志自由 ………………………………………‥………55
壹、意志自由是相對的 ………………………………………‥………55
貳、道德行為必出於自由意志…………………………………‥………56
参、道德的自覺與自願原則 …………………………………‥………57
第五節 道德、不道德、非道德、超道德的行為 …………………‥………58
壹、道德行為與不道德行為 …………………………………‥………58
貳、非道德的行為……………………………………………‥…………58
参、超道德的行為 ………………………………………‥……….58
第四章 馮友蘭對傳統倫理道德思想的現代性詮釋………………………………61
第一節 馮友蘭的心性論 ………………………………………‥………61
壹、前儒對人性的看法 ……………………………………………61
貳、馮友蘭對人性的認識………………………………………‥………62
一、 對類屬性的邏輯分析 …………………………………‥……62
二、 正性、輔性、無干性 …………………………………………63
三、 對程朱義理之性、氣質之性的改造 …………………………63
四、 對人性善悪之分析 ……………………………………………64
第二節 對心、情、人欲、天理之分析 …………………………………66
壹、對心的看法 ………………………………………‥………….66
一、 人心的要素是知覺靈明 ……………………………………66
二、 人心與覺解 ……………………………………‥…………67
三 、心與良知 ……………………………………‥………….68
貳、對欲之看法 ……………………………………‥………….69
参、對情的看法 ……………………………………‥………….71
肆、理欲之辨 ………………………………………‥……………73
第三節 馮友蘭的「中和」思想 ………………………………‥……………73
壹、「中和」的意義 ………………………………………‥………73
貳、馮友蘭對「中」的認識 …………………………………‥………74
参、馮友蘭對「和」的認識 …………………………………‥………75
肆、和而不同……………………………………………………‥………76
第四節 儒家道德範疇的現代化詮釋………………………………‥………77
壹、對儒家「五常」的現代性詮釋……………………………‥………77
一、仁………………………………‥………………………………78
二、義 ………………………………………‥……………………79
三、禮 ………………………………………‥……………………81
四、智 ………………………………………‥……………………82
五、信 ………………………………………‥……………………84
貳、對「五倫」的現代詮釋 …………………‥…………………85
参、義利之辨 ………………………………………‥………………89
肆、對「忠恕」的現代詮釋 ………………………………………91
第五章 馮友蘭的理想的人生圖景及其進路 ………………………………95
第一節 做為人的理想存在 ………………………………………‥……95
壹、聖人的特徵 ………………………………………‥……………95
一、聖人是人倫之至 …………………………………………‥…95
二、聖人是有高度覺解的人 ………………………………………96
三、聖人的超越性 ………………………………………‥……96
(一)聖人能夠超越才命的限制 ……………………………………96
(二)聖人能夠超越主客之間的矛盾和對立 …………………97
(三)聖人能夠超越生死的限制 ……………………………………97
第二節 理想的人生境界 ……………………………………………‥……98
壹、覺解與境界 …………………………………………‥……………99
貳、人生境界的四個層級 …………………………………………‥…99
一、自然境界 …………………………………………‥……………100
二、功利境界 …………………………………………‥…………100
三、道德境界 …………………………………………‥…………102
四、天地境界 …………………………………………‥…………103
(一)知天 …………………………………………‥…………104
(二)事天 …………………………………………‥…………104
(三)樂天 …………………………………………‥…………106
(四)同天 …………………………………………‥…………107
第三節 做為人的理想人格 ………………………………‥…………108
壹、 極高明而道中庸 ………………………………‥…………108
貳、 內聖外王 …………………………………………‥…………109
第四節 成聖之進路 ………………………………………………………110
壹、對「理」、「氣」、「道體」和「大全」的覺解 …‥…………111
貳、敬與集義 …………………………………………‥…………111
第五節 馮友蘭與齊克果人生境界說之比較 ……………………………112
壹、齊克果人生三階段概述 ………………………………………113
貳、馮友蘭與齊克果二者人生境界說的異同 ……………………114
参、馮友蘭人生境界說殊勝之處 …………………………………117
第六節 結語 ………………………………………………………………119
第六章 結論 ……………………………………………‥…………………123
參考文獻 …………………………………………………‥…………………125
參考文獻

1.本參考文獻分成專書、碩博士論文、期刊論文三部份。
2.專書部分又分為馮友蘭之著述、研究馮友蘭之著述、及其他三類。
3.書目順序依著作者筆畫數排列。
壹、專書
一、馮友蘭之著述
《三松堂全集》計十四卷,河南: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1月2版。
二、研究馮友蘭之著述
王鑒平:《馮友蘭哲學思想研究》,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年。
田文軍:《馮友蘭與新理學》,臺北:遠流出版公司,1990年。
田文軍:《馮友蘭傳》,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
李中華編:《馮友蘭先生紀念文集》,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3年。
李中華:《馮友蘭評傳》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1996年。
宋志明、梅良勇:《馮友蘭學術思想評傳》,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1999年。
汪中江、高秀昌編:《馮友蘭學記》,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5年。
金春峰:《馮友蘭哲學生命歷程》,臺北:中研院文哲所,2003年。
殷鼎:《馮友蘭》,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1年。
高秀昌編:《舊邦新命――馮友蘭研究第2輯》,鄭州:大象出版社,1999年。
陳戰國:《馮友蘭哲學思想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
程偉禮:《信念的旅程-馮友蘭傳》,臺北:業強出版社,1995年。
馮鍾璞等編:《馮友蘭先生百年誕辰紀念文集》,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95年。
單純、曠昕主編:《解讀馮友蘭》(四冊),深圳:海天出版社,1998年。
蔡仲德:《馮友蘭先生年譜初編》,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
蔡仲德編:《馮友蘭研究》第1輯,北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1997年。
鄭家棟:《學術與政治之間》,臺北:水牛出版社,2001年。
鄭家棟、陳鵬選編:《追憶馮友蘭》,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年。
鄭家棟、陳鵬選編:《解析馮友蘭》,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年。
三、其他
方東美:《中國人生哲學》 臺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0年。
王充 :《論衡》 臺北:中國子學名著集成編印委員會 ,1978年。
王夫之 :《張子正蒙注》 臺北:世界書局,1980年。
王先謙 :《荀子集解》 臺北:藝文印書館, 1997年。
朱熹:《四書集注》 臺北:學海出版社,1979年。
朱熹 :《朱子語類》 臺北:漢京文化事業公司 ,1980年。
朱熹:《二程遺書》 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朱熹 :《四書集註》 臺北:文化圖書公司,1984年。
牟宗三:《從陸象山到劉蕺山》 台灣:中華書局,1979年。
牟宗三:《中國哲學十九講》 臺灣:學生書局,1993年。
牟宗三:《心體與性體》三冊 臺北:正中書局,1997年。
李滌生:《荀子集釋》 臺北:學生書局,1984年。
李明輝(編):《儒家思想的現代詮釋》 臺北:中研院文哲所籌備處,1997年。
李澤厚:《中國現代思想史論》 天津: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3年。
余英時 :《中國思想傳統的現代詮釋》 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95年。
余英時 :《歷史與思想》 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97年。
金耀基:《中國現代化與知識分子》 臺北:時報文化出版事業有限公司,1984。
金岳霖:《論道》 北京:商務印書館,1985年。
林安梧:《中國近現代思想觀念史論》 臺北:台灣學生書局,1995年。
林火旺:《倫理學》臺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1999年。
侯外廬:《中國思想通史》 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年。
侯外廬‧邱漢生‧張豈之:《宋明理學史》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
段玉裁:《說文解字注》 臺北:學海出版社,1979年。
胡適:《中國哲學史大綱》(卷上) 臺北:東方出版社,1996年。
胡適《戴東原的哲學》 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6年。
洪謙:《維也納學派哲學》北京:商務印書館,1998年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原性篇) 臺灣:學生書局,1979年。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原道篇) 臺灣:學生書局,1986。
孫希旦:《禮記集解》 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2年。
孫詒讓:《墨子閒詁》 臺北:華正書局,1987年。
徐復觀:《中國思想史論集》 臺北:學生書局,1983年。
高思謙:《中外倫理哲學比較研究》 臺北:中央文物供應社,1983年。
高柏園:《中庸形上思想》 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1年。
徐復觀:《中國人性論史》 臺北:商務印書館,》,1985年。
張載 :《張子全書》 臺北:中華書局,1976年。
張立文 :《中國近代新學的展開》 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1年。
張岱年:《中國倫理思想研究》 臺北:貫雅文化事業公司,1991年。
張昭軍:《儒學近代之境-章太炎儒學思想研究》 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年。
郭慶藩 :《莊子集釋》 臺北:中華書局 ,1973年。
陳鼓應:《莊子今注今譯》 臺灣:商務印書館,1993年。
陳鼓應:《老子今註今譯及評介》 臺灣:商務印書館,1998年。
陳來:《有無之境 王陽明哲學的精神》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
梁漱溟:《東西文化及其哲學》 臺北:商務印書館,2002年。
焦循:《論語通釋》 臺北:藝文印書館,1966年。
黃公偉:《中國近代學術思想變遷史》 臺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1976年。
黃宗羲:《明儒學案》 臺北:中華書局,1984年。
黃宗羲:《宋元學案》 臺北:中華書局,1984年。
程顥、程頤 :《二程集》 臺北:漢京文化事業公司 ,1983年。
勞思光 《新編中國哲學史》 臺北:三民書局,1984年。
賀麟:《五十年來的中國哲學》 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89。
賀麟:《文化與人生》 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年。
傅偉勳:《批判的繼承與創造的發展》 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1年。
鄔昆如:《倫理學》 臺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1994年。
熊十力 :《讀經示要》 臺北:洪氏出版社,1978年。
黎靖德:《朱子語類》 臺北:正中書局,1973年。
蔡仁厚:《孔孟荀哲學》 臺北:學生書局,1984年。
劉輝章:《齊克果的人生哲學》 臺中:普天出版社,1969年。
劉述先:《儒家思想與現代化》 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2年。
錢穆 :《中國學術思想論叢》(二)、(五) 臺北:東大圖書公司 ,1980年。
錢穆:《從中國歷史來看中國民族性及中國文化》 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3年。
錢穆 :《中國思想史》 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1995年。
錢穆 :《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 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5年。
譚嗣同 :《譚嗣同全集》 北京:中華書局 ,1998年。
貳、碩博士論文
馬亞蘭:〈論馮友蘭的人倫學說〉,黑龍江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
劉東超:〈生命的層級馮友蘭人生境界說研究〉,中國社會科學研究生院博士論文,1997年。
参、期刊論文
金春峰:〈關於馮友蘭先生的幾個有爭論的問題〉,《哲學與文化》,29卷3期,2002年3月。
金春峰:〈馮友蘭先生批孔的前前後後及其教訓-兼論「新理學」體系非新儒學思想〉,《中國文哲研究集刊》,2000年2月。
洪曉楠:〈馮友蘭與維也那學派〉,《中州學刊》,1992卷2期,1992年3月。
柴文華 李文遠:〈馮友蘭的人生境界說探析〉,《天府新論》2001年第2期。
陳來:〈馮友蘭先生的終極關懷〉,《中國文化》,1991年春季號。
張岱年:〈馮友蘭先生《貞元六書》的歷史意義〉,《中州學刊》,1991卷第1期,1991年1月。
傅偉勳:〈馮友蘭的學思歷程與生命坎坷〉,臺灣《當代》,1987年第13、14期。
塗又光:〈新理學的「理」論與方法〉,《中州學刊》,1989卷1期,1989年1月。
楊國榮:〈道德與人的存在〉,《中州學刊》,2001卷4期,2001年7月。
馮契:〈「新理學」的理性精神〉,《學術月刊》,1991年2月。
蒙培元:〈評馮友蘭的境界說〉,《學術月刊》,1991年5月。
範鵬:〈馮友蘭的境界說〉,中國現代哲學史研究會編《中國現代哲學與文化思潮》,求實出版社,1989年11月版。
劉述先:〈平心論馮友蘭〉,臺灣《當代》,1988年第35期。
鄭家棟:〈馮友蘭新理學再評價〉,《中州學刊》,1989卷6期,1989年11月。
蕭萐父、田文軍:〈舊邦新命 真火無疆〉,《中州學刊》,1991卷6期,1991年11月。
嚴書翔:〈馮友蘭哲學的兩種方法論析〉,《中州學刊》,1992卷2期,1992年3月。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