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98.84.18.52) 您好!臺灣時間:2024/10/15 05:01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黃韻
研究生(外文):Wong Yuing
論文名稱:《紐約時報》與《泰晤士報》新聞呈現中國大陸國家形象之比較分析
論文名稱(外文):The Image of China in the New York Times and The Times
指導教授:王石番王石番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WANG Shih-fan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佛光人文社會學院
系所名稱:傳播學研究所
學門:傳播學門
學類:一般大眾傳播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6
畢業學年度:94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216
中文關鍵詞:中國大陸國家形象紐約時報泰晤士報內容分析
外文關鍵詞:ChinaNational ImageThe New York TimesThe TimesContent Analysis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5
  • 點閱點閱:1319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3
  本文旨在分析二○○○年至二○○三年間,《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與《泰晤士報》(The Times)報導的中國大陸新聞。試圖藉由研究過程,深入瞭解兩大國際報刊處理國際新聞的方式暨廿一世紀國際新聞產製現況。
  在文獻回顧部分,首先以「形象理論」(Image Theory)初探中國大陸形象,繼之以「國際資訊流通觀點」(International Information Flow)觀點,說明國際媒體建構真實的情形;檢視《紐約時報》與《泰晤士報》中國大陸新聞報導的處理手法及其國家形象塑造之視角。在內容方法部分,採行「內容分析法」(Content Analysis),運用百分比(percentage)、頻率(frequency)與卡方檢定(chi–square analysis)進行統計分析;根據選定之文本與整體新聞評價,進行個別的描述性解釋。
  研究結果發現,中國大陸新聞報導篇幅集中在「400以下」;其中,超過六成的新聞來自於《紐約時報》,研究期間中國大陸新聞報導的質與量持續穩定成長,年報導量分佈以二○○三年居冠,包括社論、短評、特寫新聞等分析性寫作形式亦有長足進展。
整體而言,中國大陸新聞主題以外交事務報導比例最高,逾總量和的三成。在國家形象部分,中國大陸「強勢干預」的形象最常見於「政治新聞」主題,包括:六四天安門、疆藏獨立運動、法輪功事件、港澳事務等相關內政議題,均備受國際媒體關注;反觀《泰晤士報》則多集中報導中國大陸社會新聞,包括:一胎化政策下的弒嬰行為、逐年擴大的貧富差距、持續惡化的政府機構貪腐等議題探討,均可見於《泰晤士報》。
  值得說明的是,《紐約時報》與《泰晤士報》在報導中國大陸新聞時,「負面」態度的陳述立場較「正面」報導更常見於新聞的字裡行間;但是,本研究同時也發現,兩報的新聞陳述立場正隨著時間的推衍逐漸「由負轉正」。換句話說,國際媒體呈現之中國大陸新聞報導,已然不再侷限於單一、負面的陳述立場。
目錄
提要………………………………………………………………………………………………2
論文摘要…………………………………………………………………………………………3
目錄………………………………………………………………………………………………4
第一章 緒論……………………………………………………………………………………14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4
第二節 研究範圍………………………………………………………………………………15
第三節 章節架構與研究流程…………………………………………………………………17
第二章 文獻回顧………………………………………………………………………………20
第一節 形象理論………………………………………………………………………………20
第二節 國際資訊流通…………………………………………………………………………25
第三節 相關研究成果…………………………………………………………………………27
第三章 研究方法………………………………………………………………………………35
第一節 內容分析………………………………………………………………………………35
第二節 研究樣本選取…………………………………………………………………………39
第三節 類目建構與單位………………………………………………………………………44
第四節 統計方法與信度檢驗…………………………………………………………………88
第四章 資料分析………………………………………………………………………………92
第一節 《紐約時報》資料分析………………………………………………………………92
第二節 《泰晤士報》資料分析………………………………………………………………115
第三節 新聞整體資料分析比較………………………………………………………………137
第四節 國家形象資料分析……………………………………………………………………167
第五章 結論……………………………………………………………………………………179
第一節 研究發現………………………………………………………………………………179
第二節 檢討與建議……………………………………………………………………………192
參考書目…………………………………………………………………………………………194
中文部份…………………………………………………………………………………………194
英文部份…………………………………………………………………………………………201
電子出版品部份…………………………………………………………………………………203
附錄………………………………………………………………………………………………204
新聞報導編碼表…………………………………………………………………………………204
編碼須知…………………………………………………………………………………………208
中文部分
丁士芳(1998)。〈台灣報紙之兩岸政治新聞報導研究-以中國時報及聯合報為例〉。《兩岸新聞傳播研究生學術研討會》。台北:銘傳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
丁家福(1933)。《國內報紙報導重要政治議題之研究分析-以「總統選舉方式」新聞為例》。台北:中國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牛隆光(1998)。〈新聞論述再現的哲學觀與價觀〉。台北:輔仁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 旭(1985)。《中共傳播媒介塑造的台灣形象-「人民日報」、「台灣專欄」怎樣報導台灣消息》。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忠孝(1987)。〈從國際資訊流通問題探討我國電視之國際新聞處理-以台視晚間新聞為例〉,台北:政治作戰學校新研所碩士文。
王石番(1970)。〈世界各國領袖報紙研究〉,《新聞學研究》,第六期。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印行。
方美琴(1999)。《報禁後台灣報紙報導大陸新聞之研究-以中國時報、聯合報、中央日報》。。台北:中國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宗桂(1978)。《外交關係與報紙塑造他國映像之相關性研究-一項中美外交關係近來演變期間我國報紙內容分析》。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佩味(2002)。《國際新聞呈現:現場採訪與外電編譯的落差以「阿富汗戰爭」與「波斯灣戰爭」為對照之分析》。台北:國立台灣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英明(1994)。〈台灣媒體大陸政治新聞處理之比較-以聯合報和中國時報為例〉。《兩岸情勢與新聞傳播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國立台灣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翠蘭(1988)。《美國雜誌對中共現代化報導的分析和比較》。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美華(2000)。〈分析與評估解禁後台灣報紙國際新聞之內容與表現〉。淡江大學國際傳播研討會。
何台明(1989)。《報紙內容分析與民意代表形象之研究》。台北:國立政治作戰學校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余天惠(1994)。《中共「人民日報」報導美國新聞與中共對美外交政策關聯性之研究》。台北:中國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金士秀(1989)。《我國新聞媒介對中共的形象塑造》。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美惠(1987)。《我國報紙的國際新聞分析:1980-1986》。台北:中國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家如(2001)。《分析柯林頓政府時期美國菁英媒體之兩岸新聞報導-以紐約時報及華盛頓郵報為例》。台北:淡江大學大眾傳播學系傳播碩士論文。
林俶如(2001)。《美國媒體對「特殊國與國關係論」報導之內容分析與立場傾向研究-以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華爾街日報、洛杉磯時報為例》。台北:國立台灣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有清(1989)。《國內報紙「大陸新聞」報導之內容分析-以聯合報、青年日報、自立早報之大陸新聞版為例》。台北:政治作戰學校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郭 可(1998)。〈試論大陸報紙對台灣的新聞報導〉。《兩岸傳播媒體邁向二十一世紀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朝陽科技大學。
閻沁恆(1969)。〈報紙的內容分析〉,《新聞學研究》第三集,118-125。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印行。
閻沁恆(1967)。〈傳播研究之內容分析〉,《新聞學研究》第一集,270-280。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印行。
鍾蔚文,臧國仁等(1993)。〈新聞的框架效果〉,台北:一九九三年中文傳播暨傳播教育研討會。
祝建華(1994)。〈大陸傳媒有關台灣經濟報導的檢討數量與質量上的四個「不平衡」〉。《兩岸情勢與新聞傳播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國立台灣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阮志強(1970)。《近年來「紐約時報」對中國問題言論的分析》。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郁嬿如(1997)。《國際媒體對中華民國總統大選的報導:以「紐約時報」、「國際前鋒論壇報」與「泰晤士報」為例》。台北:淡江大學大眾傳播學系傳播碩士班論文。
徐明珠(1992)。《報紙輿論與大陸政策關聯性之研究-民國七十六年-七十九年間探親、學術文化、經貿個案分析》。台北:中國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徐燕均(1990)。《一九八九年中國大陸民主運動新聞報導之研究-中央日報、人民日報有關「六、四天安門事件」比較分析》。台北:政治作戰學校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秋康(2003)。《分析美國菁英媒體對「九一一恐怖攻擊事件」的新聞報導-以紐約時報與基督教科學箴言報為例》。台北:淡江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美珠(1984)。《美國紐約時報有關中國新聞報導及言論態度之研究》。台北:中國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炎霖(1990)。《塑造中華民國國際形象之研究-國際宣傳途徑之探討》。台北: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辟輝(1991)。《六四天安門事件的中美報紙報導取向之研究-以中國時報、聯合報及紐約時報為例》。台北:中國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胡淑裕(1987)。《大眾媒介塑造政治人物形象之研究-孫運璿、林洋港、李登輝之個案分析》。台北:中國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夏怡萍(1990)。《人民日報對胡耀邦形象塑造之研究》。台北:政治作戰學校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梁冠凱(1986)。《紐約時報報導中華民國形象之分析(1978-1984)》。台北:中國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崔炯斤(1988)。《外國人對中華民國形象之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從哲(2002)。《自立晚報編輯部各級守門人行為之研究(2001年6月1日-8月31日)》。台北:銘傳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
劉由喜(2005)。《韓國媒體對中國報導研究》。台北:台灣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
許永耀(1984)。《「中央日報」、「人民日報」在中美斷交前後所塑造的美國形象之比較分析》。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先隆(1995)。《報紙對民選台北幫長候選人的形象塑造》。台北:國立政治作戰學校新聞研究所。
陳建宏(2000)。《分析台灣報紙對「柯林頓/陸文斯基緋聞事件」的報導-以中央日報、中國時報、聯合報為例》。台北:淡江大學大眾傳播學系傳播碩士班碩士論文。
陳麗香(1993)。《傳播行為與映象形成關聯性之研究-外國留華學生對中國人映像實例之探討》。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玲玲(2002)。《政黨電視競選廣告對政黨形象塑造之研究-以二○○一年立法委員選舉為例》。台北: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雪雲(1991)。《我國新聞媒體建構社會真實之研究-以社會運動報導為例》。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博士論文。
陳馥綺(1992)。《我國電視國際新聞報導之分析研究》。台北:輔仁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淑娟(1993。《我國報紙對波斯灣戰爭的報導:以聯合報、中國時報、自立晚報為例》。台北:中國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羅森棟(1970)。《傳播媒介塑造映像之實例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羅吉尉(2001)。《台灣主要報紙對美國總統選舉新聞報導之研究-以一九九二年美國總統大選為例》。台北:中國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廖港民(1980)。《我國報紙處理國際新聞之分析研究-以中央日報、中國時報、聯合報及大華晚報為研究對象》。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潘琪祿(1992)。《美國「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有關台灣事務報導之內容分析(1987年7月15日-1989年12月31日)》。台北:國立政治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
戴秀玲(1990)。《國內報紙所塑造的中國大陸形象研究-以中央日報、中國時報、聯合報、自立早報為例》。台北:中國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游秀齡(1982)。《大學生對我國新起政治人物的映像研究-以台藉政治人物邱創煥、林洋港、李登輝為研究對象》。台北:國立中興大學公共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
丁維棟(1959)。《美國社會與美國報紙》,台北:台北印刷局。
王石番(1992)。《傳播內容分析-理論與實證》。台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
王國讚、黃昶立合譯(1991)。《大眾傳播》。台北:風雲論壇出版社有限公司。
石麗東(1991)。《當代新聞報導》。台北:正中書局。
李少南(1994)。《國際傳播》。台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
李金銓(1987)。《傳播帝國主義》。台北:久大文化股份有限公司。
李金銓(1983)。《國際傳播的挑戰與展望》。台北:時報文化出版社。
李金銓(1996)。《大眾傳播理論》。台北:三民書局。
李明水(1983)。《世界新聞傳播發展史-分析、比較與評判》。台北:大華晚報出版社。
李 瞻(1970)。《世界新聞史》。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
何毓衡譯(1963)。《紐約時報一百年》。台北:新聞天地社。
杭廷頓(1994)。《二十世紀末的民主化浪潮》。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胡祖慶譯(1990)。《政治學》。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祝基瀠(1983)。《政治傳播學》。台北:三民書局。
陳兆熙(1984)。《美國民意、大眾傳播與政治》。台北:文中出版社。
陳諤譯(1976)。《世界精粹報紙介紹》。《報學》,5:7。
彭 芸(1991)。《國際傳播與科技》。台北:三民書局。
楊孝濚(1997)。《傳播研究方法總論》,第六版。台北:三民書局。
趙 怡(1958)。《美國新聞界對中國戡亂戰爭報導之研究》。黎明文化。
羅篁與張逢沛(1960)。《美國新聞事業史》。台北:世界書局
鍾蔚文(1992)。《兩岸媒體對對方報導之內容分析》。台北:行政院大陸委員會委託研究。
閻沁恆(1972)。《大眾傳播學研究方法》。台北:記者公會。
翁秀琪(1998)。《大眾傳播理論與實證》。台北:三民書局。
《聯合報》(1996年4月29日)。〈「中」俄結盟與21世紀權力地圖〉,第9版。
《聯合報》(1997年5月7日)。〈美十大報 六家報份下跌〉,第10版。
《聯合報》(2001年4月12日)。〈處理撞機 中共須正視國際規則〉,第10版。
《聯合報》(2001年10月22日)。〈中共自詡 國際地位升到新高〉,第2版。
《聯合報》(2001年12月16日)。〈大陸入世 躍居全球化新重鎮〉,第11版。
《聯合報》(2002年7月21日)。〈美國霸權的矛盾與未來〉,第23版。
《聯合報》(2003年1月27日)。〈中美關係的變與不變〉,第13版。
《聯合報》(2003年4月3日)。〈經濟的中華聯邦 已不可逆〉,第15版。
《聯合報》(2003年10月8日)。〈中共新外交思維〉,第A13版。
《民生報》(1994年6月11日)。〈泰晤士報 發行量創新高〉,第15版。
《民生報》(1997年9月17日)。〈紐約時報,彩色出版〉,第19版。
《民生報》(2001年8月31日)。〈伍佛維茨預言:大陸將成超級強權 並威脅美國〉,第A2版。
《經濟日報》(2001年11月18日)。〈入世後,大陸政經地位提升,姿態可能更高 〉,第10版。
《經濟日報》(2003年5月24日)。〈成長有實績 發展前景樂觀〉,第24版。
《經濟日報》(2003年4月22日)。〈列強重洗牌 美國獨大〉,第8版。
《歐洲日報》(2002年7月6日)。〈中國經濟崛起〉,第2版。

英文部分
Adoni, Hanna and Mane, Sherrill (1984) Media and the Social Construction of Reality: Toward an integration of Theory and Research, Communication Research, Vol.11, No.3.
Altheide, David L. (1985) Media Power, London: Sage.
Boulding, K.E. (1969). The Image: Knowledge in Life and Society. Ann Arbor. Michigan: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Berelson, Bernard. (1952) Content Analysis In Communication Research, New York: The Free Press.
Bruck, Peter A. (1989) “Strategies for Peace, Strategies for News Research”,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Vol.39, No.1.
Boulding, K.E. (1969). National Images and International Systems. In International Politics and Foreign Policy: a reader in research and theory Rosenav, James N. ed.
Carey, W.W. (1993) “News Frame Reconsidered: What Does News Frame Do to Social Reality?” Paper Presented to Communication Theory and Methodology Division.
Claudio, Cioffi-Rivilla and Merriet, Richard L. (1981) “Communication Research and The New World Information Order” Journalism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 35(2).
Cooley, C.H. (1966) “The Significance of Communication”, In Berelson and Movis Janowitz (eds.), Reader in Public Opinion and Communication (Second Edition), New York: The Free Press.
Holsti, O. R. (1969). Content Analysis for the Social and Humanities. Reading, Massachusetts: Addison-Wesley Publishing Company.
Issacs, Harold R. (1962) Image Of Asia – American Views Of China And India, New York: Capricorn Books.
Krippndoff, Klaus. “Content Analysis an Introduction to its Methodology”, Sage Publication”
Lippmann, W. (1992). Public Opinion. New York: MacMillan.
Mamheim, J. B. and Albritton, R. B. (1984). Changing National Images: International Public Relations and Media Agenda Setting. The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Vol.78.
Martin, I. M. and Sevgin E. (1993). Measuring a Multi-Dimensional Construct: Country Image. 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 28.
McQuail, D. (1994). Mass Communication Theory: An Introduction. (third edition) Beverly Hills, Calf: Sage.
Merrill, J. C. (1962) The Image of the United States in Ten Mexican Dailies. Journalism Quarterly, 42 (3): 563-570.
Schramm, Wilbur (1980) “Circulation of news in the third world: A study of Asia”, in G. Cleveland Wilhoit and Harold de Bock, eds., Mass Communication Review Yearbook, Beverly Hills: Sage.
Sereno, K. K. and Mortensen D.C. (1970). Foundations of Communication Theory, New York: HarperandRow, Publishers, Inc.
Shoemaker P.J. (1991). Gatekeeping. Newbury Park. CA: Sage.
Stone, Philip J. (1965) The General Inquire: A Computer Approach to Content Analysis,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The M.I.T. Press.
Ted C. Fishman (2005) China INC, New York, NY10020,. Simon and Schuster.
Tuchman, Gaye (1974) “Objectivity as Strategic Ritual: An Examination of Newsman’s Notions of Objectivity”,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Vol.77, No.4.
Warren Cohen & Akira Iriye (1990) “The Great Powers in East Asia: 1953-1960”.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pr.1990

Weiss, C. H., (1974) What American’s Leaders Read, Public Opinion Quarterly, 38, 1-22.
Wolfe, Wayne. (1964) “Images of the United Sates in the Latin American Press”.  Journalism Quarterly, Vol.41.

電子出版品部分
聯合新聞網 http: //www.udn.com.tw//
The New York Times http: //www.nytimes.com/
The Times http: //www.timesonline.co.uk/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