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書目
杜 美(1995)《德國文化史》。台北:揚智。
李錫佳(民91)《德國表現主義繪畫風格與發展》。台北:文化大學出版部。
林惺嶽(1997)《渡越驚濤駭浪的台灣美術》。台北︰藝術家。
林惺嶽(2003)《戰火淬煉下的藝術¾¾戰爭與藝術的一頁滄桑史》。台北:典藏藝術。
李紅洁 肖玲玲 ∕編著(2004)《名畫的故事》。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
張心龍(1994)《從題材欣賞繪畫》。台北︰雄獅。
張心龍(1993)《從名畫瞭解藝術史》。台北︰雄獅。
張心龍(1998)《新古典浪漫之旅》。台北︰雄獅。
徐沛君(2004)《德國美術史話》。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
佘碧平(2000)《現代性的意義與局限》。上海:三聯書店。
羅秉祥、趙敦華 編(2000)《基督教與近代中西文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廖修平(2003)《版畫藝術》。台北:雄獅。11版7刷。
彭吉象(1996)《藝術學概論》。台北:淑馨出版社。二刷。
黑格爾(1979)《美學》,第一卷。商務印書館。
陳瑞文(2004)《阿多諾美學論:評論、模擬與非同一性》。台北縣:左岸文化。
國立歷史博物館編輯委員會(民88)《1901-2000世界文化百年論文集Ι》。國立歷史博物館。
王秀雄等人編譯(1998)《西洋美術辭典》。臺北:雄獅圖書公司。
張其昀 監修(1981)《中華百科全書》。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
黃海雲(1991)《從浪漫到新浪漫》。台北:藝術家出版社。
瑪格達雷娜.M.梅拉等著,魏伶容等譯,《德國表現主義藝術》(2004)。台北:藝術家。
(德)福格特 編著 劉玉民譯,《20世紀德國藝術》(2001)。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
Engels, Friedrich著,于光遠譯編,《自然辯證法》(1984)(1987北京東光印刷廠印刷)北京:[出版者不詳] ,2刷。
Eric McLuhan,Frank Zingrone編 ,何道寬譯,《麥克盧漢精粹》(Essential McLuhan)(2000)南京:南京大學。
Castleman, Riva著,張正仁譯,《二十世紀版畫藝術史》(2001)台北:遠流。
尼采(F. Nietzche)撰,蕭贛譯,《札拉圖士特拉如是說》(1966)台北:臺灣商
務。
尼采 (Nietzsche, Friedrich Wilhelm) 著,劉崎譯,《悲劇的誕生》 (2003)台北市:志文。
Hauser, Arnold著,邱彰譯,《西洋社會藝術進化史》(民83)臺北:雄獅。
William Vaughan 著,李美蓉譯,《浪漫主義藝術》(1995)台北:遠流。
Gérard Legrand 著,董強 凌敏 姜丹丹譯,《西洋視覺藝術史:浪漫主義藝術》(2002)台北:閣林國際圖書。
Herschel B.Chipp編著,余珊珊譯,《現代藝術理論》(2004,二版)台北:遠流。
Gombrich, E.H著,雨雲譯,《藝術的故事》(1998,二刷)台北:聯經。
McLuhan, Herbert Marshall、Zingrone, Frank著,汪益譯,《預知傳播紀事 : 麥克魯漢讀本》(1999)臺北市:臺灣商務,初版。
Dickens, Charles著,謝珍玲譯,《雙城記》(1969)台北市:新陸。
Jenks, Chris著,俞智敏、陳光達、王淑燕譯,《文化》(1998)臺北:巨流。
Traeger, Jorg著,曾曬淑主編,《浪漫主義時代的動盪-論十九世紀德國繪畫》(2005)臺北:南天書局。
Heer, Friedrick著,趙復三譯,《歐洲思想史》(2003)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房龍(Van Loon, Hendrik Willem, 1882-1944) 著,劉海譯,《人類的故事》(2004, 初版)臺中市:好讀。
期刊
劉家蓁,<不朽的容顏-寇維茲美術館>,《典藏今藝術》144(民93.09),頁132-136。朱惠芬,<與死神搏鬥的母親-德國科隆的寇維茲美術館[Kathe Kollwitz Museum Koln]>,《炎黃藝術》76(民85.04),頁84-86。李 德,<素描家--柯維茲>,《藝術家雜誌》,期數不詳。
王雅玄、陳幸仁合著,<符號互動論-社會學方法論之應用>,《菁莪季刊》第十卷第二期(民87.7),頁49-58。李長俊,<憤怒的眼睛!從《版畫與素描作為社會批判》談起>,(2004)《中華民國第十一屆國際版畫及素描雙年展》,頁73-79。備註:(2004年國立台灣美術館主辦「國際版畫與素描雙年展系列演講」專題論文)。
陳瑞文,<法蘭克福學派的美學主軸:阿多諾美學的批判思想初探>,《美育》86(民86.08),頁46-56。陳瑞文,<後阿多諾的德國美學思潮>,《炎黃藝術》75(民85.03),頁46-47。陳瑞文,<什麼是美學﹖-從西洋美學的三個轉折談起>,《藝術觀點》2(民88.04),頁78-83。陳瑞文,<略談杜米埃[Honore Daumier]的石版畫>,《藝術家》52:4=311(民90.04),頁346-350。陳瑞文,<藝術創作與其社會性[座談會]--社會性議題在藝術作品中的藝術價值探索>,《藝術家》48:6=289(民88.06),頁368-372。
吳介禎,<精神分析與超現實主義>,《炎黃藝術》79 (民85.07-08),頁64-65。曾蕭良,<現代藝術邁向新原始-試論文化人類學及精神分析學對西方現代藝術的影響>,《藝術潮流》8 (民84.01),頁119-123。
西文
Prelinger, Elizabeth .Hildegard Bachert & Alessandra Comini(1992)Käthe
Kollwitz.National Gallery Of Art,Washington. New & London:Yale University Press
Zigrosser,Carl(1969).Prints and Drawings O f Käthe Kollwitz.New York:Dover Publications,Inc.
Kathe Kollwitz BACK COVER/JACKET:cat.98.Self-Portrait in Profile Facing Left(1933).National Gallery of Art,Washington,Rosenwald Collection .
kollwitz ,Hans(1988)The Diary and Letters of kollwitz. Winston.Illinois: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Press.
kollwitz, kathe(1959) Kaethe kollwitz,drawings . New York:T.Yoseloff .
Rosemary, Betterton(1996)An Intimate Distance : Women,Artists And Tthe Body:
“Mother Figures: The maternal nude in the work of Kathe Kollwitz andPaula
Modersohn-Becker”, pp. 20-45.Chapter Nine ,159-175, London: Routledge.
Michalczyk,Susan(2004).“A Mother’s Grief:Kathe kollwitz Descends into the Marginalized”, Margaret Siobhan Ward Boston College Senior Honors Thes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