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192.49.72) 您好!臺灣時間:2024/09/12 15:19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張添盈
研究生(外文):Jang,Tien Ying
論文名稱:宜蘭縣山地偏遠地區國小學童家庭環境、學習適應與行為困擾之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A Study on Family Environment, Learning Adjustment and Behavior Disturbance of the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in Yi-Lan County Remote Area
指導教授:王漢國王漢國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佛光人文社會學院
系所名稱:公共事務學系
學門:社會及行為科學學門
學類:公共行政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6
畢業學年度:94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76
中文關鍵詞: 偏遠地區 國小學童 家庭環境 學習適應 行為困擾
外文關鍵詞:Remote areaElementary studentsFamily environmentLearning adjustmentBehavior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6
  • 點閱點閱:234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9
本研究希望經由宜蘭縣山地國小學童以自我檢視的方式,以及經由該地區資深教師的任教經驗來瞭解該地區學童之家庭環境、學習適應與行為困擾的情形。另外,研究者亦希望瞭解資深山地國小教師對目前原住民教育政策以及對服務山地國小教師應具備之心態有何種看法與建言。本研究結果發現:
(一)就家庭環境而言,宜蘭縣之山地國小學童的家庭人口結構狀況尚屬良好;但學
童在家中可使用之各種有關資訊和學習方面的資源相當有限;學童與家人間
相處情形還不錯,但仍有少部分學童的反應情形相當負面;學童家中主要照
顧學童的人,大多關心學童的課業學習情形與並鼓勵其繼續升學,但仍有少
部分家長對學童的學習情況漠不關心。
(二)就學習概況而言,宜蘭縣之山地國小學童的學習方法亟待教師多加引導;學童
的學習習慣與態度大多良好,但仍有少部分學童需要加以指導;學童一般認
為學校所能提供給予他們的學習環境相當好;學童的學習適應情況大多良
好,但仍有少部分學童需要加以輔導。
(三)就行為困擾而言,大部分學童在「自我關懷困擾」、「家庭生活困擾」、「身心發
展困擾」或「學校生活困擾」四方面的情事似乎還沒有太強烈的困擾。另外,
本研究亦分別從學童的就讀地區、年級、性別及其父母親職業別等角度來探
討各種不同類型的學童在「家庭環境調查量表」、「學習概況調查量表」、「行
為困擾調查量表」上的反應差異情形。同時,研究者亦整理歸納資深山地國
小教師對目前原住民教育政策以及服務山地國小教師應具備之心態的看法與
建言,以提供決策當局為往後擬訂優先改善項目之參考。
This research uses the self-evaluation by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in Yi-Lan County remote area and the experiences of senior teachers in this area to realize the family environment, learning adjustment and behavior disturbance of these students. The researcher also inquired about the senior teachers’ attitudes toward the aboriginal education and teaching.
This research has many discovers as following:
1. Regarding the family environment, the population structure of the remote area in Yi-Lan is well. However the families can only provide the students limited information and learning resources. The person who mainly takes care of the students in the family is concerned about their learning and encourages them keep learning. It was also found that there are a few parents who aren’t concerned about the studies of the students, too.
2. Regarding the learning, the learning styles of the students in the remote area of Yi-Lan need to be correct. The learning customs and learning attitudes of most students are good. A small number of the students need more direction. The students think their schools can provide them with good learning environments. Their learning adjustments are mostly good, but some need more help.
3. Regarding behavior disturbance, most students don’t have too many troubles on self-regard, family life, physical & mental development and school life. Besides, this research also focuses on the study area, grade level, gender and parents professions to discuss different students and their different performances in “ Family Environment Investigation Form “, “Learning Performance Investigation Form “, “ Behavior Disturbance Investigation Form “.
Finally, the researcher systematizes the attitudes of the senior teachers in this remote area toward the aboriginal education and teaching in rural areas now and he also gives suggestions to the authorities to make better decisions.
第壹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第二節 研究問題與方法
第三節 研究步驟
第四節 研究架構與流程
第五節 研究限制
第貳章 文獻分析 ……………………………………………………22
  第一節 學習成就相關因素之理論
  第二節 學習成就與文化因素理論
  第三節 學習成就與家庭因素理論
  第四節 學習成就與學校因素理論
第叁章 國小學童家庭環境、學習適應與行為困擾因素之分析……57
第一節 國小學童家庭環境因素分析
  第二節 國小學童學習適應因素分析
  第三節 國小學童行為困擾因素分析
  第四節 小結
第肆章 研究分析與討論………………………………………………72
  第一節 量表的信度分析
第二節 受測學童於調查量表上的反應情形
  第三節 各類受測學童在量表上的反應差異
第伍章 結論與建議……………………………………………………131
參考書目…………………………………………………………………137
附錄一:問卷調查表…………………………………………………142
附錄二:訪談紀錄……………………………………………………149
附錄三:教育部推動「教育優先區」計畫…………………………163
參考書目
壹、中文部分
王以仁(民71),<台灣省國民小學所在地、規模大小與教育素質有關因素之調查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鍾和(民84),<父母管教策略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任秀媚(民75),<山地單語與山地雙語兒童語文能力與智力之比較>,師大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清江(民77),《教育的未來導向》,臺北:文景。
林清江(民74),<進一步的教育機會均等政策與措施>,《教育的紮根與創新》第二輯,臺灣省政府教育廳,68-72。
林文達(民72),<教育機會公平性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學報》,第一卷,第48期,頁87。
林明地(民91),《學校與社區關係》,台北:五南。
江文吉(民89),<高屏地區山地與平地國中學生學習與思考方式、創造性、認知與自我統整發展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新華(民85),《兒童適應問題》,台北:五南。
李亦園(民72),《山地行政政策之研究與評估報告書》。南港: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李亦園、歐用生(民81)。《我國山胞教育之方向定位與課程內容設計研究》,台北:教育部教育研究委員會。
李坤崇、歐慧敏(民85),《行為困擾量表》。台北:心理出版社。
李建興、簡茂發(民81),<縮短山地學校與平地學校教學效果差距之改進方案研究>,《山胞教育研究》,台北:教育部教研會。
李茂興、余伯泉(民84)編譯,《行為態度》,台北:五南。
洪麗晴(民90),<原住民與非原住民國小學童推理表現與其策略使用之差異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碩士論文。
孫志麟(民83),<教育研究資訊>,國立政治大學碩士論文。
胡夢鯨(民84),<國中教育資源之探討>,國立高雄師大教育碩士論文。
張春興(民83),《教育心理學》,台北:東華書局。
張隆盛(民78),<花蓮縣宜昌國小智力測驗之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碩士論文。<>
張佳琳(民82),<台灣教育史>,台灣省:台灣文獻會。
張建成、黃鴻文(民82),<家長教育程度及職業影響學童成就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碩士論文。
莊勝義(民78),<臺灣地區高級中等教育機會均等問題之研究>,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郭為藩、林清江、蓋浙生、陳伯璋,(民75),<教育機會均等理想與實踐>,載於《理論與政策》,創刊號,臺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
黃炳煌(民77),《教育問題透視》。臺北:文景。
黃昆輝(民61),<論教育機會均等>,《教育論叢》,臺北:文景。
黃昆輝(民67),<我國大學入學考試報考者與錄取者家庭社經背景之比較分析>,《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集刊》,第20期。
黃茂夫、高淑芳、胡悅倫、溫寶珠(民84),《原住民學生在山地或平地就讀之學習成效差異研究》,教育部委託:國立新竹師範學院。
蓋浙生(民76),《探尋教育的軌跡》,臺北:文景。
陳奎憙(民89),《現代教育社會學》,台北:師大書苑。
陳奎熹(民80),《教育社會學研究》,臺北:師大書苑。
楊 瑩(民81),<從教育機會均等談高級中等教育之改革>,《二十一世紀的高級中等教育》,臺北:臺灣書店。
楊 瑩(民83),《教育機會均等-教育社會學的探究》,台北:師大書苑。
楊傳國(民74),《山地學校問題》,台北:師大書苑。
華加志(民83),《山地學校缺乏文化刺激》,台北:師大書苑。《》
國立花蓮師院原住民教育研究中心(民83),《山胞國民中小學訪視工作報告》,教育部委託,國立花蓮師範學院。
張建成、黃鴻文(民82),<光復以來台灣山胞之教育成就及其家庭相關因素的探討>,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
教育部(民83),《發展與改進原住民教育五年計畫綱要》,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民83),《八十二學年度山胞教育研討會實錄》,教育部委託:國立屏東師範學院。
教育部(民92),《教育白皮書》,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民85),《全國原住民教育會議》,台北:教育部編印。
許木柱(民81),《山胞輔導措施績效之檢討》,台北: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
許木柱、李亦園(民76),<社會文化變遷與高山族青少年問題:以環山泰雅族為例的初步研究>,《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第24輯。
許添明、廖鳴鳳,(民86),<我國教育優先區計劃問題與對策—以花蓮縣第一年實踐經驗為例>,《教育研究資訊》,台北:國家圖書館。
陳英豪、林正文、李坤崇(民80),《學習適應量表》,台北:心理出版社。
陸君約、盧欽銘(民80),《國民中學智力測驗》,台北:中國行為科學社。
楊國樞(民74),《人格理論》,台北:師大書苑。
楊孝(民81),《台灣地區山胞教育資料收集、整理與問題分析研究》,台北:教育部教育委員會編印。
楊傳國(民74),<開發山地兒童天賦潛能>,《師友月刊》,第217期。
楊 瑩(民77),<台灣地區教育擴展過程中不同家庭背景子女受教育機會差異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
謝孟穎(民91),<家長社經背景與學生學業成就關聯性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教育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謝孟穎(民92),<家長社經背景與學生學業成就關聯性之研究>,《教育研究集刊》,台北:教育部編印。
蔡中涵、林天生(民81),《山胞教育師資之培育研究》,台北:教育部教育研究委員會。
劉慶中、藍瑞霓、謝高橋(民88),《原住民學童情緒管理》,台北:教育部教育委員會編印。
蕭全政,(民87),<從政治學三個觀點看當前的公共行政與公共政策>。《理論與政策》,台北:五南。
盧 強(民75),<山地國中學生自我概念、生活適應與學業成就調查研究>。師大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賴保禎(民82),《家庭環境診斷測驗》,台北:心理出版社。
謝高橋(民80),《台灣山胞遷移都市後適應問題之研究》。台北: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
簡茂發(民73),<高級中學學生家庭社經背景、教師期望與學業成就之關係>。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關復勇(民75),《山地學校與平地學校之比較》,台北:山地文化。
譚光鼎(民87),<社會與文化再製理論之評析>,《師大教育研究集刊》,第40輯。






貳、西文部分
Anderson, C. A. (1967), “Sociological Factors in the Demand for Education in Social Objectives in Educational Planning”, Study Group in the Economics of Education, France:Paris
Apple, Michael W. (1986). "Review Article : Bringing the Economy back into Educational Theory." Educational Theory Vol. 36, no. 4 (Fall) :403-15.
Bowles, S. (1971), Unequal education and the reproduction of the social division of labor, New York:Basic Books.
Bowles, Samuel & Herbert Gintis(1976), School in capitalist America, New York:Basic Books.
Burger, H.(1968). Ethnic-pedagogy: A manual in sensitivity with techniques for promoting cross-cultural teaching by fitting ethnical patterns, Alabamian, N.M.: Southwestern Cooperative Educational Laboratory, Inc.
Christie, T. (1970), “Environmental factors in creativity”. Journal of Creative Behavior, (4), 13~31.
Coleman, J.S. (1966), Equal educational Opportunity, Washington, D. C. : U. 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Cosin, J & M. Hales (eds.)(1983), Education ,Policy and Society, London:Routledge & Kegan Paul.
Dweck, C. S. (1986), “Motivation processes affecting learning”, American Psychologist, 41, 1040~1048.
Evetts, J. (1973).The Sociology of Educational Ideas, London:Routledge & Kegan Paul.
Flanagan, J. C. (1974), Project talent: The American high school students, Pittsburgh: University of Pittsburgh.
Hess, R. & Shipman, V. (1965), “Early experience and socialization of cognitive modes in children”, Child Development. New York: Macmillan
Johnson, D. W. & Johnson, R. T. (1989), “Cooperative learning”, In L. W. Anderson(ed.), The effective teacher. New York: Random House.
Kohlberg, L. (1981), The philosoph of moral development, San Francisco: Harper & Row.
Maslow, A. H. (1968), “Some educational implications of humanistic psychologies”, Harward Educational Review, Fall, 38, 691.
Miller, P.H. and E.W. Cordon. (ed. ) (1974), Equality of Educational Opportunity. N. Y.:AMS Press.
Moynihan, D. P. (1965), The Negro family: The case for national action, Washington, D.C.: Department of Labor.
Parson,T. (1971),The system of modern societies , N.J.:Prentice-Hall.
Piaget, J. & Inhelder, B. (1969), The psychology of the child, New York: Basic Books.

Ruggiero, V. R. (1988), Teaching thinking across the curriculum, New York: Harper & Row.
Sewell, W. H. & Hauser, R. M. (1975), Education, Occupation, and Earnings: Achievement in the early Career, New York: Academic.
Shulman, L. (1970), “Reconstruction of education research”,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40), 371~396.
Slavin, R. E. (1987), “Mastery learning reconsidered”, Review of Education Research, (57), 175~213.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53. 林公孚(民89),「ISO 9000-2000 品質管理標準新貌」,品質管制月刊,第36卷,第11期,78-83頁。
2. 46. 吳秋文(民89),「新品質管理標準ISO 9001與ISO 9004之特色」,品質管制月刊,第36卷,第6期,91-93頁。
3. 54. 林公孚(民92),「朱蘭談美國產品與服務品質及ISO 9000」,品質月刊,第39卷,第5期,69-71頁。
4. 55. 林文燦,黃呈祥(民87),「我國服務業推動ISO 9000現況調查研究」,勤益學報,143-149頁。
5. 56. 林文燦,黃喬次,黃呈祥,黃美玲(民85),「我國推動ISO 9000現況調查研究」,勤益學報,157-169頁。
6. 57. 林素鈺(民93),「全面品質管理意涵及其理論基礎之探討」,品質月刊,第38卷,第6期,20-25頁。
7. 65. 張峻源(民87),「品質管理的成長與未來(下)」,品質管制月刊,第34卷,第7期,63-68頁。
8. 66. 張峻源(民87),「品質管理的成長與未來(上)」,品質管制月刊,第34卷,第6期,47-55頁。
9. 71. 陸正一(民92),「從推行ISO 9000談制度及系統推行的破壞者」,品質月刊,第39卷,第7期,48-52頁。
10. 79. 盤天培,林世斌(民90),「中小企業推行ISO9000品質管理系統失敗原因探討及解決之道」,品質月刊,第37卷,第5期,80-85頁
11. 林文達(民72),<教育機會公平性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學報》,第一卷,第48期,頁87。
12. 許添明、廖鳴鳳,(民86),<我國教育優先區計劃問題與對策—以花蓮縣第一年實踐經驗為例>,《教育研究資訊》,台北:國家圖書館。
13. 楊傳國(民74),<開發山地兒童天賦潛能>,《師友月刊》,第217期。
14. 謝孟穎(民92),<家長社經背景與學生學業成就關聯性之研究>,《教育研究集刊》,台北:教育部編印。
15. 蕭全政,(民87),<從政治學三個觀點看當前的公共行政與公共政策>。《理論與政策》,台北:五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