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汎森(1993)〈歷史記憶與歷史--中國近世史事為例〉,《當代》,第91期,pp. 40-49。王志弘(1991)《流動、論述與權力--台北「交通黑暗期」與KTM的分析》,清華大學社會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流動地景與時空操演--台北捷運系統與新都市經驗〉,《地理學報》第31期,pp. 83-115。
---(2003)〈台北市文化治理的性質與轉變,1967-2002〉,《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52期,pp.121-186。
---(2005a)〈專題弁言〉,《中外文學》(文化治理專輯)第33卷第9期,pp. 5-8。
---(2005b)〈記憶再現體製的構作:台北市官方城市書寫之分析〉,《中外文學》第33卷第9期,pp. 9-51。
---(2005c)〈地方意象、地域意義與再現體制:1990年代以降的文山地區〉,《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58期,pp. 135-188。
王明珂(1993)〈集體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當代》第91期,pp. 6-19。王昭月、阮正霖(2006/04/01)〈高捷泰勞又集體罷工〉,《聯合報》,A3版。
王御風(2002)〈咱的城市 咱的車站文〉,《高雄畫刊》(2002年市政專刊(二)「高雄站到了!」),p.21。
王淑芬(2006/01/26)〈兩年內 完成鐵路地下化沿線土地變更〉,《大紀元電子報》http://www.epochtimes.com/b5/6/1/26/n1203460.htm(2006.3.30瀏覽)
中國時報民調中心(2004/08/16)〈台灣地區廿三縣市施政滿意度與展望大調查〉,《中國時報》。
台灣高鐵,〈計畫概觀〉。http://www.thsrc.com.tw/about/plan.asp (2006.5.24瀏覽)
包希勝(2004/07/27)〈鋼筋壓死泰勞〉,《聯合報》,B2版。
包希勝、邱英明、欒丕智(2005/08/22)〈高雄外勞暴動 工寮燒光 玻璃碎光…像戰場〉,《聯合報》,A8版。
包希勝、張榮仁、楊濡嘉(2005/08/22)〈高雄捷運 外勞暴動 放火燒車、工寮〉,《聯合報》,A1版。
包喬晉(1999/12/25)〈謝長廷63.1分 市府團隊拿65.8分〉,《聯合報》。
---(2000/08/31)〈健康城市調查 施政不滿意度居第二〉,《聯合報》,18版。
---(2000/12/06)〈三鐵共構規劃出爐〉,《聯合報》,17版。
---(2005/09/07)〈發表請辭聲明 陳其邁:煎熬超過預期 痛心、灰心〉,《聯合報》,A2版。
---(2005/11/10)〈美麗島大道 擬改美麗大道〉,《聯合報》,C1版。
---(2005/11/23)〈不理「獎參」不遵「促參」 誰殺了高捷BOT?〉,《聯合報》,A3版。
---(2005/12/06)〈高捷坍塌擴大 損失逾5億〉,《聯合報》,A1版。
---(2005/12/8)〈西子灣站偷挖案 立委促查〉,《聯合報》,A12版。
---(2005/12/11)〈第9次!高捷工地 昨又塌陷〉,《聯合報》,A2版。
---(2006/02/08)〈輕軌建設 市長促加強與議員溝通〉,《聯合報》,C2版。
---(2006/03/11)〈輕軌 勢在必行〉,《聯合報》,C1版。
包喬晉、陳中光(2005/12/11)〈邱毅 要求高捷全面停工〉,《聯合報》,A2版。
包喬晉、藍凱誠、陳金聲(2004/08/10)〈高雄捷運又出事 樓坍連夜拆〉,《聯合報》,A1版。
朱俊南(1997)《高雄地區製造業產業變遷之研究》,中山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朱晨(2002)〈異常堅固的高雄火車站〉,《高雄畫刊》(2002年市政專刊(二)「高雄站到了!」),p.21。
江如鈺(2001)《捷運板橋線通車對板橋市沿線地價影響之研究》,台北縣板橋地政事務所研究。
伍崇韜(2005/07/01)〈遠見民調 縣市長滿意度 謝蘇5顆星 馬4顆星〉《聯合報》,A4版。
阮劍平(1973)《高雄加工出口區之研究》,政大地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李友煌(2003/12/28)〈全台第一條輕軌 試乘〉,《民生報》,A3版。
李依倩(2006)〈歷史記憶的回復、延續與斷裂:媒介懷舊所建構的「古早台灣」圖像〉,《新聞學研究》第八十七期,pp. 51-96。李家儂(2003)《我國大眾運輸導向發展策略與規劃模式》,台北大學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李家儀(2005)《以文化∕歷史之名:1990年代以降新竹公共空間再造之分析》,交通大學社會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李素月(2003)《文化治理與地域發展—九九○年代以降宜蘭的空間—社會過程(1990-2002)》,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李敏勇(1986)《李敏勇詩集∕暗房》,台北:笠詩刊社。
李彪(2003)〈城市美學形塑海洋首都〉,《海洋首都 咖啡風情》,高雄:高雄市政府新聞處。
李順德(2005/09/29)〈三鐵共構案 謝吳又槓上〉,《聯合報》,A2版。
何明國(2006/07/01)〈擴大公共建設 刪新聞局15億〉,《聯合報》,A13版。
杜劍鋒(2001)《高雄火車站今昔》,高雄:高雄市文獻會。
杜雲龍(2000)《大眾運輸導向之都市發展策略——以淡海新市鎮開發案為例》,台北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碩士論文。林玉珮、林雅麗、張怡文、張啟楷著(2005)《新雙城記:謝長廷與馬英九的黃金交叉》,台北:新自然主義。
林保光(2001/06/05)〈鐵路地下化本月動工 將建前後兩座臨時車站〉,《聯合報》,17版。
林保光、謝梅芬(2003/09/06)〈捷運挖斷電纜 宏南社區停電〉,《聯合報》,B4版。
林栢年、鄒美珍(2002)〈邁開大步:高雄捷運的開發理念與推動經驗〉,收於《空間雜誌》第140期,pp. 18-23。
林科(2006/01/06)〈高雄港運量衰退 其來有自〉《聯合報》,A15版。
林愷堯(2005/12/11)〈別再用土質當藉口〉,《聯合報》,A15版。
林曙光(1994)《打狗瑣談》,高雄:春暉。
周蕾(2001)《原初的激情》,台北:遠流出版社。
邱英明(2005/08/23)〈失控的一夜 社會成本慘重〉,《聯合報》,A3版。
邱英明、包希勝、王昭月(2005/08/23)〈管理員打人 耳語引爆怒火〉,《聯合報》,A3版。
吳文星(1994)〈日據時期高雄地區社會領導階層之分析〉,收於黃俊傑編《高雄歷史與文化論集》第一輯(pp. 133-162),高雄市:財團法人陳中和翁慈善基金會。
吳連賞(1983)《高雄加工出口區的工業發展及其就業結構》,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吳欽賢(1988)《日據時期高雄市都市發展與計畫歷程之分析》,台大土木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吳榮偉(2003/12/17)〈活用願景館 高雄再起飛〉,《台灣時報》,18版。
吳燕和(2006)《故鄉.田野.火車:人類學家三部曲》,台北:時報出版。
吳麗雯、王珮伶(2004)《萬象高雄-高雄市文明史(4)產業高雄》,高雄:高雄市政府教育局。
姜子安(2002)〈高雄火車站印象〉,收於陳美英、孫鈴主編《情牽高雄老車站》(pp.24-27),高雄:高雄電台。
洛楓(1995)《世紀末城市:香港流行文化》,香港:牛津大學。
段承璞(1992)《台灣戰後經濟》,台北:人間出版社。
柯耀源、鄭聰敏(2004)《高雄市古蹟及歷史建築》,高雄:高雄市政府文化局。
洪士閔(2004)《國族‧神話‧意識型態--高雄市立中正文化中心空間文化形式之分析》,雲林科技大學空間設計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洪兆武(2004/05/31)〈工程意外推給預算 不負責〉,《聯合報》,A15版。
侯承旭(2002/05/31)〈市長吆喝 來參與火車站大搬家〉,《自由時報》,第24版。
夏春祥(1998)〈文化象徵與集體記憶的競逐〉,《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31期,pp. 57-96。
夏鑄九(2000)〈殖民的現代性營造--重寫日本殖民時期台灣建築與城市的歷史〉,《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40期,pp. 47-82。
翁安雄(1999)〈傳說、歷史與集體記憶:文化史的側寫——從澎湖七美故事及其地名談起〉,《台灣風物》第四十九卷三期,pp. 95-125。
海明(2002)〈高雄火車站印象〉,收於陳美英、孫鈴主編《情牽高雄老車站》(pp.24-27),高雄:高雄電台。
高俊峰(1985)《新建運輸系統對區域發展變遷之影響--以北迴鐵路為例》,台灣大學土木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高速鐵路工程局,〈高鐵規劃〉。http://www.hsr.gov.tw/homepage.nsf/hsrplan?OpenFrameset (2006.5.24瀏覽)
高雄市文獻委員會(1988)《高雄市發展史一》,高雄:高雄市文獻委員會。
---(1995)《高雄市發展史二》,高雄:高雄市文獻委員會。
---(1997)《高雄市發展史三》,高雄:高雄市文獻委員會。
高雄市政府(2002/08/12)〈「高雄火車站遷移-保留舊車站.創造新願景」座談會記錄〉。
高雄市政府工務局(2003/06/26)〈高雄願景館工程施工維護過程嚴謹-歷史建築重塑小組將召開第二次督導會議〉, http://w4.kcg.gov.tw/ChnNews/ChnNews.php?OrgID=pwbcnews(2005.9.4瀏覽)
高雄市政府主計處(2003)〈公司、工廠登記數〉, http://www.kcg.gov.tw/~dbaskmg/statistics/statistics_1.php# (2006.5.22瀏覽)
高雄市政府新聞處(2004),《鼓聲月刊》第45期,高雄:高雄市政府新聞處。http://www.kcg.gov.tw/~kcginfo/main.php?strurl1=publication&strurl=a3/9301.htm,(2006.2.6瀏覽)
高雄市政府捷運工程局(2001)〈高雄都會區大眾捷運系統〉。
高雄市政府捷運工程局(無日期)〈計畫目的〉, http://www.kcg.gov.tw/~mtbu/html/promote/index.php (2006. 5. 21瀏覽)
高雄市政府研考會(2004)《高雄市的歷史與文化》,高雄:高雄市政府研考會。
高雄市都發局(2006)〈都市設計〉,http://urban-web.kcg.gov.tw/chinese.htm (2006.6.13瀏覽)
高雄市記者(2003/09/16)〈高雄捷運台車煞不住 一死四傷〉,《聯合報》,A7版。
高雄市政府(2004)《高雄市交通政策白皮書》。
郭吉清編(2002)《歷史高雄影像專輯》,高雄: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
連芳禎(1991)《台北火車站後站地區商業空間結構之研究》,中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徐武雄(1997)《加工出口區對地方經濟發展之研究——以高雄加工出口區為例》,中山公共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徐國淦、李順德(2005/09/03)〈陳菊請辭 評估參選高市長〉,《聯合報》,A1版。
徐瑞霞(2000)《板橋新站對週遭土地利用的影響-以板橋前後站為例》,國立台北師範學院社會科教育學系地理組專題研究(學士論文)。
秦鴻志(1999/12/29)〈市區鐵路 謝長廷主張拆除〉,《聯合報》。
---(2000/06/22)〈鐵路地下化補助款 大幅縮水〉,《聯合報》。
---(2001/02/23)〈燈會 滿意度七成 市府受惠〉《聯合報》,17版。
---(2001/06/09)〈鐵路地下化今開工 擬妥交通網〉,《聯合報》,17版。
---(2003/07/18)〈高鐵 可望延伸到火車站〉,《聯合報》,B1版。
---(2003/12/03)〈想搭輕軌捷運 到城市光廊〉,《聯合報》,B1版。
---(2004/07/16)〈湧沙水 捷運工地又塌陷〉,《聯合報》,B4版。
---(2004/08/10)〈別再說「地質惡劣」〉,《聯合報》,A2版。
---(2004/08/11)〈捷運走捷徑 施工打帶跑〉,《聯合報》,A3版。
---(2005/01/19)〈捷運頻傳意外 捷運局被糾正〉,《聯合報》,C1版。
---(2005/01/29)〈捷運工地又見塌陷 封鎖搶修〉,《聯合報》,C1版。
---(2005/06/04)〈捷運所費不貲 需民眾好好利用〉,《聯合報》,C2版。
秦鴻志、陳中光、陳金聲(2004/05/31)〈高雄捷運坍陷大洞 近百人連夜逃命〉,《聯合報》,A3版。
秦鴻志、陳金聲、陳中光(2004/05/31)〈11個月 嚴重工安事故4起〉,《聯合報》,B2版。
黃心怡(1994)《鐵路車站可及性與旅客數關係之研究-以北部區域為例》,中興大學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黃代頊(1986)《火車站地區土地使用特性之研究》,台灣大學土木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黃泰山(2005)《中國是台灣不可分割的一部份——台灣政治論述體制分析》,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黃建華(2003/05/28)〈議員爆料火車站搬家活動碰弊〉,《自由時報》第11版。
黃暉榮編(2000)《高雄市地理圖集》。高雄:高雄市研考會。
賀天宏(1984)《台灣加工出口區工會組織之研究》,文化大學勞工研究所碩士論文。許文媛(2002/05/31)〈打造舊車站 廣發英雄帖〉,《中國時報》,24版。
許中平(1988)《台灣加工出口區之經濟影響---改制與現況分析》,逢甲大學經濟學研究所碩士論文。許正雄(2003/11/20)〈上海貨櫃世界第三 高雄排名落到第六〉《聯合報》,C3版。
許玉君(2003/10/24)〈五年五千億計畫之一高雄輕軌 經建會准了〉,《聯合報》,C2版。
曹敏吉、蔡政諺(2005/10/29)〈陳哲男涉貪汙圖利宣布退黨〉,《聯合報》,A1版。
曹敏吉(2005/09/07)〈泰投訴聯合國 控我剝削泰勞〉,《聯合報》,A2版。
莊瑞祥(2005/11/26)〈三鐵共構 房市新明牌〉,《民生報》,A11版。
陳水扁(2003/09/10)〈陳水扁視察高雄願景館致詞記錄〉。
陳中光(2005/11/22)〈方來進 郭耿華 求刑5.5年、6年〉,《聯合報》,A4版。
陳中光、陳金聲(2003/12/17)〈美麗島大道 規劃聽民意〉,《聯合報》,B2版。
陳中光、陳金聲、秦鴻志(2004/05/31)〈謝長廷:五年五千億遭杯葛〉,《聯合報》,A3版。
陳月素(2003/05/28)〈高雄火車站遷移活動傳弊案〉,《中華日報》第2版。
---(2004/10/13)〈願景館委外經營 條件放寬〉,《中華日報》,第9版。
---(2005/03/04)〈願景館招商策略 改弦易轍〉,《中華日報》,第10版。
陳正航(2002)〈初訪高雄驛〉,收於陳美英、孫鈴主編《情牽高雄老車站》(pp.162-164),高雄:高雄電台。
陳金聲(2000/02/15)〈捷運車站 注重港都特色〉,《聯合報》。
陳金聲、包喬晉(2004/06/20)〈高市捷運施工 快車道陷下去〉,《聯合報》,A8版。
陳芳明(2004)《殖民地摩登:殖民性與台灣史觀》,台北:麥田。
陳美英(2002)〈火車站細說從前——訪蔡景軾〉,收於《情牽高雄老車站》(pp.31-36),高雄:高雄電台。
陳怡如(2005/12/07)〈高捷再傳弊 西子灣站偷挖隧道〉,《聯合報》,A10版。
陳欣欣(2005)《領袖角色與社會資本累積關係之比較研究-—以高雄市三個社區為案例》,中山大學中山學術研究所博士論文。陳宥任(2000)《都市土地使用與運輸網路動態關係--以細胞自動體(Cellular Automata)為基礎之探索》,國立台北大學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陳啟淦(2002)〈戀戀高雄火車站〉,收於陳美英、孫鈴主編《情牽高雄老車站》(pp.158-161-27),高雄:高雄電台。
陳智銘(1988)《捷運系統對車站周圍土地使用影響之研究-以公館站為例》,淡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陳登欽(1988)《日據時期台灣鐵路車站建築初步研究》,東海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未發表。陳華(1999)〈集體記憶與社區歷史的建構——對北港、西螺、大蔀村、虎尾全國文藝季活動的探討〉,《台灣風物》第49卷第3期,pp. 127-155。
陳勝智(2001)《以大眾運輸導向發展理念進行車站地區都市再發展之探討》,成功大學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陳墨(2003/07/11)〈高雄過好年 安寧街先起跑〉,《中國時報》,第11版。
郭錦萍(2004/06/01)〈林陵三:高雄捷運意外純粹施工問題〉,《聯合報》,A13版。
彭揚凱(1998)《綠色之城:台北都市政權統治分析(1994-1998)》,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張宗漢(1985)《光復前台灣之工業化》,台北:聯經出版社。
張浩峰(2004)《高鐵特定區開發對區域發展影響之研究》,逢甲大學交通工程與管理所碩士論文。張連成(1990)《以交通可及分析都會區空間結構之研究》,交通大學交通運輸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張國興(1991)《戰後台灣勞工問題》,台北:現代學術研究基金會。
張愛玲(1991)《流言》,台北:皇冠。
曾玉昆(1992)《高雄市各區發展淵源》,高雄:高雄市文獻委員會。
---(1999)《高雄發展史》,高雄:高雄市立空中大學。
曾平(2002)〈媽媽叫我要保重〉,收於《情牽高雄老車站》(pp.46-49),高雄:高雄電台。
曾旭正(1994)《戰後台北的都市過程與都市意識形構之研究》,台灣大學土木工程學研究所博士論文。曾貴海(1986)《曾貴海詩集╱高雄詩抄》,台北:笠詩刊社。
曾勇誠(1992)《交通運輸對都會區空間結構之影響》,交通大學交通運輸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曾祥屏(2002)《高雄畫刊》(2002年市政專刊二--高雄站到了),高雄:高雄市政府新聞局。
曾鷰斐(1990)《日據高雄築港對高雄地區之影響─以人口與產業為中心》,台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傅朝卿(1997a)〈台灣日治時期建築之歷史意義〉,《高市文獻》第9卷第4期,頁11。---(1997b)〈台灣日治時期建築之歷史意義〉,《高市文獻》第9卷第4期,頁39-40。
---(1997c)〈高雄地區日治建築的現況與未來〉,《高市文獻》第9卷第4期,頁70。
葉啟政(2002)〈從生產的政治經濟學到消費的文化經濟學:從階級作為施為機制的角度來考察〉,《台灣社會學刊》第28期(增刊),pp.153-200。
楊文琪、陳怡君(2005/01/13)〈開發高鐵左營站 新光三越出線〉,《經濟日報》,A2版經濟要聞。
楊王豪(1988)《大眾捷運系統對土地使用之衝擊研究-以淡水線、木柵線、新店線沿線地區為例》,國立中興大學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楊石明(2004)《歷史建築保存再利用之研究—以高雄車站為例》,南華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楊年熙(2001/09/06)〈籌建輕軌捷運 市長招商有收穫〉,《聯合報》,18版。
楊奇昌(1999)《光復後高雄地區工業化與都市化對農業發展影響之研究》,文化大學地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楊珮欣(2002/05/27)〈為高雄火車站穿上溜冰鞋〉,《自由時報》,第28版。
楊濡嘉(2002/03/12)〈帝冠式車站建築保存 盼民間參與〉,《聯合報》,18版。
---(2005/12/05)〈高捷又陷大窟窿〉,《聯合報》,A10版。
---(2006/01/17)〈市府規劃輕軌 惹不滿〉,《聯合報》,C1版。
---(2006/01/18)〈16團體反輕軌捷運 議員聲援〉,《聯合報》,C2版。
---(2006/03/09)〈港都鐵路地下化 年底前動工〉,《聯合報》,C2版。
---(2006/03/11)〈專用鐵軌占車道 恐更塞〉,《聯合報》,C1版。
---、徐如宜、秦鴻志(2004/08/10)〈捷運局:地質惡劣 施工難度高〉,《聯合報》,A2版。
楊濡嘉、藍凱誠(2005/07/08)〈捷運工地又沉陷 居民恐慌撤離〉,《聯合報》,C4版。
董懿嫺(2003)〈南方年度十大新聞之八:從「高雄火車站的搬遷」乍見城市的感動力〉,《南主角》第14期,pp.18。葛震歐(1983)《加工出口區的創設》台北:聯經出版社。
溫子衡(2004/08/10)〈高雄捷運 推給預算 推掉安全施工責任〉,《聯合報》,A15版。
溫蓓章(2001)《國家轉型與運輸規劃:臺灣南北高速鐵路政策規劃過程之研究》,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博士論文。溫憶媚(2003)《1895-2001年高雄市鐵道與都市發展之研究》,樹德科技大學建築與古蹟維護研究所碩士論文。
葉榮鐘(2000)《日據下台灣大事年表》 台中市:晨星。
簡旭伸(1997)《國家、發展政策與特區計畫--以台灣加工出口區之形成與轉變為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塗芳岳、蘇瑛敏(2002)《舊運輸場站周邊地區空間發展與轉型之研究-以板橋市舊火車站後站商圈為例》,政治大學地政學術研討會。
慕思勉(1998)《台灣的異質地方—九九○年代地方或社區博物館的觀察》,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廖炳惠(1994)《回顧現代:後現代與後殖民論文集》,台北:麥田。
廖國雄(2005/07/29)〈打造捷運地景 勞工公園首波〉,《東森新聞報》。
黎文清(1981)《運輸系統對土地利用影響之研究》,中興大學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蔡佳蓉(2003/08/30)〈願景館開館 數百人見證〉,《自由時報》,第9版。
蔡岳霖(2002)《捷運系統營運前後車站周邊地區商業發展之變化》,交通大學交通運輸研究所碩士論文。蔡政宏(1995)《台灣地區鋼鐵產業發展過程之分析》,中山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蔡政諺(2005/09/08)〈高捷弊案專案小組 成立〉,《聯合報》,A4版。
蔡政諺、包喬晉(2005/09/29)〈高捷BOT 越補越大洞〉,《聯合報》,A3版。
蔡政諺、曹敏吉(2005/11/22)〈高捷弊案 陳哲男等18官商起訴〉,《聯合報》,A1版。
蔡政諺、楊濡嘉、蕭白雪(2005/08/25)〈泰勞仲介 吳英昭令查「重量級」人士〉,《聯合報》,A1版。
蔡敦浩、張永佶(1996)〈戰後高雄地區產業發展歷程〉,收於黃俊傑編,《高雄歷史與文化論集第三輯》(pp. 209-238)高雄:陳中和翁慈善基金會。
潘進堂(1986)《土地使用與交通運輸整合模式之研究:以基隆市為個案》,中興大學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潘瑞琮(2005)〈城市記憶的建構與延續〉,《建築師雜誌》,2005年7月號,p.62。
Cresswell, T.(2006)《地方:記憶、想像與認同》(王志弘、徐苔玲譯),台北:群學。
鄭米蓮(1981)《加工出口區勞動力供需之研究》台灣大學經濟學研究所碩士論文。鄭朝陽(2002/05/26)〈城市行銷 蛻變中的高雄〉,《民生報》,A18版。
鄭羽哲(2002)〈究竟什麼變輕了?談輕軌系統在台灣發展之可行性〉,《交通大學運輸科技與管理學系電子報》。
鄭育容(2005/12/10)〈高捷意外 衝擊周邊房市〉,《聯合報》,B2版。
鄭俊明(1989)《車站附近商業活動交通旅次特性之研究─以板橋後火車站商圈為例》,台灣大學土木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劉士毅(2003/11/21)〈高雄港 經濟鎖國受害者〉《聯合報》,A15版。
劉建清、蔡幼華、洪美華編(2002)《相遇新高雄:海洋首都的蛻變與躍升》,台北:新自然主義。
劉棟(1981)《戰後台灣農工業關係之研究》,東吳大學經濟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劉蜀娟(1997)《鐵路土地開發與利用方式之研究》,淡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劉維公(2003)〈台北市文化經濟之初探〉,《東吳社會學報》第15期,pp. 79-99。劉謀仁(1999/02/07)〈高雄過好年 紅包從天而降〉,《中央日報》,3版。
薛玉珠(1992)《台北都會區都市特性研究:土地使用與交通運輸》,中興大學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錢世皓(2002)《動態都市空間結構分析:以台北市東區都市中心為例》,台北大學第二屆博碩士班研究生論文發表會會議。
賴宗裕、蔡珮雯(2000)《捷運場站周邊土地使用規劃課題之探討-以木柵線中山國中站為例》,政治大學地政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賴宗裕〈全國重大建設與部門綱要計畫〉,http://www.tcd.gov.tw/TCD/國土規劃重要文件/ 15全國重大建設與部門綱要計畫.pdf(2005.11.13瀏覽)
盧繼先(1990/11/06)〈高雄都會區鐵路改善工程〉,《經濟日報》,7版。
謝長廷(1998)〈1998海洋首都宣言〉《情定高雄-謝長廷港都日記》,台北:月旦。
---(2002/08/22)〈高雄的傳統與未來-從火車站與體育場談起」專題演講〉。
謝明勳(2002)〈鐵道少年的高雄車站〉,收於陳美英、孫鈴主編《情牽高雄老車站》(pp.217-223),高雄:高雄電台。
謝梅芬、包喬晉(2006/01/11)〈鐵路地下化 最快後年動工〉,《聯合報》,C1版。
聯合報(1999/06/26)〈本報民調上任半年表現 北市市長依然比團隊耀眼 高市整體評價穩定成長〉,《聯合報》,4版。
聯合報系民意調查中心(1999/06/15)〈本報民調 高市發行彩券 逾半港都人贊成〉,《聯合報》,3版。
---(1999/12/21)〈五成一滿意 謝長廷略降〉,《聯合報》,13版。
韓青秀(2006/06/29)〈大陸港口高成長 台中高雄雙衰退〉《聯合報》,A13版。
鍾順文(2004)《浪漫高雄:24小時的深度之旅》,台北:新自然主義。
蕭阿勤(1997)〈集體記憶理論的檢討:解剖者、拯救者、與一種民主觀點〉,《思與言》第35卷第1期,pp. 247-296。藍武王(1981)〈運輸設施對土地使用影響之研究〉,《運輸計畫季刊》第10卷第2期,pp.217-227。
藍凱誠、秦鴻志(2003/11/21)〈捷運衛武營站施工滲水不止 漏夜灌水穩定〉,《聯合報》,B1版。
藍凱誠、陳金聲(2004/08/10)〈地質特殊 捷運橘線禍不單行〉,《聯合報》,B2版。
關紹箕(2004)〈「歷史改寫權」的傳播意義〉,《歷史月刊》第203期,pp. 87-89。
蘇昭英(2001)《文化論述與文化政策:戰後台灣文化政策轉型的邏輯》,國立藝術學院傳統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蘇瑛敏、王文安(2001)《車站特定區空間規劃策略之研究-以花蓮縣東華車站為例》,政治大學第二屆地政學術研討會。
戴寶村(1994)〈打狗的地理環境與歷史發展〉,收於黃俊傑編《高雄歷史與文化論輯》第1輯,pp. 61-98。
Anderson, B. (1999)《想像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佈》(吳叡人譯),台北:時報文化。
Barthes, R.(1993)〈符號學與都市〉,收於夏鑄九、王志弘編譯《空間的文化形式與社會理論讀本》(pp. 527-538),台北:明文書局。
Benjamin, W.(1998)《迎向靈光消逝的年代》(許綺玲譯),台北:台灣攝影。
Bonnewitz, P.(2002)《布赫迪厄社會學的第一課》(孫智綺譯),台北:麥田。
Castells, M. (1977) The Urban Question (trans. by Alan Sheridan). Cambridge, Mass.: The MIT Press.
Castells, M.(2003)〈廿一世紀的都市社會學〉(劉益誠譯),《城市與設計學報》第13/14期,pp. 1-20.
Coser, L. A.(1993)〈阿伯瓦克與集體記憶〉(邱澎生譯),《當代》第91期,pp. 20-39。
Duncan, J. (2000) “Representation”, in Johnston, R. J., Derek Gregory, Geraldine Pratt, and Michael Watts (eds), The Dictionary of Human Geography (4th ed.). (pp. 703-705). Oxford: Blackwell.
Duncan, J.and Ley D. (eds), (1993) Place/Cultuel/Representation. London: Routledge.
Edy, J. A. (1999) “Journalistic Uses of Collective Memory”, in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Vol. 49, No. 2. pp. 71-85.
Evans, G. (2001) Cultural Planning: An Urban Renaissance? London: Routledge.
Geertz, C. (2002)《地方知識:詮釋人類學論文集》,台北:麥田。
Halbwachs, M. (1992). On Collective Memory (L. A. Coser, Trans.).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Original work published 1950).
Harvey, D. (1989). "Time-space compression and the postmodern condition" & "Time and space in the postmodern cinema." In The condition of postmodernity. Cambridge: Blackwell, pp. 284-323.
--- (1989). "The passage from modernity to postmodernity in contemporary culture." In The condition of postmodernity. Cambridge: Blackwell, pp.1-65.
--- (1996) Justice, Nature and the Geography of Difference. Oxford: Blacekwell.
---(2003)〈地租的藝術:全球化、壟斷與文化的商品化〉(王志弘譯),《城市與設計學報》,第15/16期,pp. 1-19。
Jameson, F. (1991). Postmodernism, or the cultural logic of late capitalism. Durham, NC: Duke University Press.
Jenkins, K.(1996)《歷史的再思考》(賈士蘅譯),台北:麥田。
Lefebvre, H. (1991) The Production of Space. (trans. by Nicholson-Smith, D.).Oxford: Blackwell.
---(1993)〈空間:社會產物與使用價值〉,收於夏鑄九、王志弘編譯《空間的文化形式與社會理論讀本》(pp. 19-30),台北:明文書局。
Parker, J. (2000) “Structuration and Historical Sociology”, Structuration. (pp. 114-125). Buckingham: Open University Press,.
Rabinow, P. (1993) Space, “Knowledge and Power: an Interview with Michel Foucault”, in Simon During (eds), The Cultural Studies Reader. (pp. 161-169). London: Routledge.
Stanford, R.(2003)《媒介概念十六講》(陳玉箴譯),台北:韋伯文化。
Touraine, A.(2002)《行動者的歸來》(舒詩偉、許甘霖、蔡宜剛合譯),台北:麥田。
Williams, R. (1977) Marxism and Literatur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Wood, D.(1996)《地圖權力學》,台北:時報。
Zukin, S. (1995) The Cultures of Cities. Oxford: Blackwell.
參考網址:
立法院質詢系統(http://lis.ly.gov.tw/ttscgi/ttsweb?@0:0:1:/disk1/textbase/qr@@0.09271599993578322)
高雄市政府工務局 pwse.kcg.gov.tw
高雄市政府文化局 http://www.khcc.gov.tw/
高雄市政府都市發展局 urban-web.kcg.gov.tw
高雄市政府捷運工程局 http://www.kaohsiung.gov.tw/~mtbu/index-c.php
高雄市政府新聞處 kcginfo.kcg.gov.tw
台灣高鐵 www.thsrc.com.tw
高雄願景館 http://pwse.kcg.gov.tw/kcgvi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