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14.88) 您好!臺灣時間:2024/12/04 13:48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郭芷余
研究生(外文):Kuo, Chih Yu
論文名稱:都市治理的情感政治:高雄火車站周邊暨願景館的社會分析
論文名稱(外文):Emotional Politics in Urban Governance: A Social Analysis of Kaohsiung Train Station Area and Vision for Kaohsiung Museum
指導教授:王志弘王志弘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輔仁大學
系所名稱:大眾傳播學研究所
學門:傳播學門
學類:一般大眾傳播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6
畢業學年度:94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51
中文關鍵詞:高雄火車站高雄願景館文化治理
外文關鍵詞:Kaohsiung Train StationVision for Kaohsiung MuseumCultural governance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7
  • 點閱點閱:2463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364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1
本研究嘗試在高雄市都市意義轉化的時空脈絡下,檢視都市政權運用文化治理的方法,試圖使高雄市擺脫長久以來「文化沙漠」污名的過程,對挪用了記憶、歷史與文化的高雄火車站保存工程進行社會—文化分析。
本研究檢視的保存「高雄火車站」活動其實是都市政權透過高雄願景館的保存活動,一方面操作人民的情感,展現「懷舊」之情,喚起了市民的歷史情感與集體記憶;另一方面,以創新的文化資產建構高雄的獨特性,帶領高雄人走出「重北輕南」的悲情與歷史包袱,希冀邁向一個「文明、現代、文化」的高雄,以鞏固政權。
在火車站保留的過程裡,各種再現體制所突顯出的建築語彙在於強調高雄火車站是「帝冠式」建築,外型像一個高雄的「高」字,直接扣連的是高雄的地名,有「本土化」的意涵,火車站的保留更是訴諸於市民的「要求」。另外在媒體不斷報導下,高雄火車站的建築型態(卻遺忘了殖民過往),變成一種普同知識,上述的詮釋方式,也就再度確認了高雄火車站保留的「政治正確」——地方認同的正當性。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一項浩大的情感保存工程 1
第二節 文獻探討 5
一、以社會文化分析視角關注火車站地區的空間樣貌 5
(一)運輸∕都市規劃與集體消費 5
(二)文化產業思維的古蹟保存觀點 8
二、象徵經濟與文化治理 10
(一)文化治理 10
(二)全球競爭的壟斷地租 11
(三)國內文化治理相關研究 12
三、集體記憶 13
四、再現體制 17
第三節 分析架構 19
第四節 研究方法 20
一、田野觀察區域 21
二、訪談對象 22

第二章 高雄都市意義的轉化 23
第一節 南進基地與港市發展(1920s-1940s) 23
一、日治初期的打狗-殖民現代性的建構 23
二、從殖民農業基地到南進政策下的殖民工業基地 24
三、早期的高雄移民 25
第二節 外銷港市:加工出口區、勞工城市與商業轉型(1950s-1980s) 26
一、美援時期 27
二、高雄的重工業化導向 28
三、高雄的移民潮 29
四、商業區的發展與轉移 30
第三節 「海洋首都」與文化治理(1990s-2000s) 32
一、「海洋首都」的文化治理 32
(一)營造地域色彩的空間形式 33
(二)文化產業與節慶奇觀 33
(三)史蹟保存與空間再利用 34
(四)突顯多元族群文化 34
(五)庶民記憶與城市書寫 34
二、檢視海洋首都的政策 35
(一)淪為空談的「市港合一」 35
(二)高雄港的衰退 36
(三)起起伏伏的施政滿意度 37
第四節 小結 39

第三章 高雄火車站的情感政治 40
第一節 火車站的前世今生 41
一、高雄火車站發展史 41
二、對高雄現代性之反思 44
三、高雄火車站的搬遷過程 44
第二節 情感記憶的工程 47
一、個人情感經驗 48
(一)火車站是一種傳播媒介 48
(二)火車站與庶民生活的集體記憶 49
二、現代性計畫的贊同 51
第三節 奇觀與召喚認同 53
一、誰是高雄市民? 54
二、懷舊V.S.現實 56
第四節 歷史敘事的吸納∕排除過程 59
一、什麼才是歷史事件? 59
二、建築語彙的吸納∕排除過程 62
(一)高雄車站建築史 62
(二)建築語彙的重新詮釋 66
第五節 小結 68

第四章 願景館的展示政治與社會現實 70
第一節 高雄願景館的展示政治 71
一、願景館的誕生 71
二、高雄願景館的再現主題與敘事 72
三、解構願景館 77
四、高雄火車站作為官方炫耀之物 79
第二節 烏托邦V.S社會現實 82
一、願景館的窘境 82
二、周遭居民的觀感 84
第三節 高雄火車站地區的實質地景 86
一、後現代地景 86
二、車站地區之空間樣貌形塑 87
三、火車站地區的空間實踐 89
四、街道的權力鬥爭——以三鳳中街和後驛商圈為例 91
(一)三鳳中街(南北雜貨街) 91
(二)後驛商圈--安寧成衣街 94
第四節 小結 97

第五章 交通計畫的願∕怨景 98
第一節 交通願景的擘畫 99
一、高速鐵路 99
二、高雄都會區鐵路地下化工程 100
三、大眾捷運系統 102
四、高雄輕軌運輸系統 104
第二節 交通的政治經濟學與權力角逐 106
一、路線爭議與土地炒作 106
(一)高鐵高雄站的場站位址風波 106
(二)高鐵延伸至目前高雄火車站一案淪為政治口惠 112
(三)左營場站的設置是政治勢力與財團利益結合的成品 113
(四)輕軌計畫的適切性 114
(五)遙遙無期的鐵路地下化 114
二、公共安全問題 115
三、外勞事件與BOT爭議 119
第三節 小結:高雄的「怨景」 121

第六章 結論:反思文化治理 123
第一節 文化治理的正當性 123
第二節 誰的記憶?誰的歷史? 124
第三節 扭曲的烏托邦地景 125
第四節 搖搖欲墜的願景 125
第五節 反身性思考作為解讀與行動的基礎 126


附錄一:高雄火車站暨願景館遷移保存活動一覽表 127
附錄二:高雄願景館歷次展覽主題 136
附錄三:訪談大綱 139
參考書目 140
王汎森(1993)〈歷史記憶與歷史--中國近世史事為例〉,《當代》,第91期,pp. 40-49。
王志弘(1991)《流動、論述與權力--台北「交通黑暗期」與KTM的分析》,清華大學社會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2002)〈流動地景與時空操演--台北捷運系統與新都市經驗〉,《地理學報》第31期,pp. 83-115。
---(2003)〈台北市文化治理的性質與轉變,1967-2002〉,《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52期,pp.121-186。
---(2005a)〈專題弁言〉,《中外文學》(文化治理專輯)第33卷第9期,pp. 5-8。
---(2005b)〈記憶再現體製的構作:台北市官方城市書寫之分析〉,《中外文學》第33卷第9期,pp. 9-51。
---(2005c)〈地方意象、地域意義與再現體制:1990年代以降的文山地區〉,《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58期,pp. 135-188。
王明珂(1993)〈集體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當代》第91期,pp. 6-19。
王昭月、阮正霖(2006/04/01)〈高捷泰勞又集體罷工〉,《聯合報》,A3版。
王御風(2002)〈咱的城市 咱的車站文〉,《高雄畫刊》(2002年市政專刊(二)「高雄站到了!」),p.21。
王淑芬(2006/01/26)〈兩年內 完成鐵路地下化沿線土地變更〉,《大紀元電子報》http://www.epochtimes.com/b5/6/1/26/n1203460.htm(2006.3.30瀏覽)
中國時報民調中心(2004/08/16)〈台灣地區廿三縣市施政滿意度與展望大調查〉,《中國時報》。
台灣高鐵,〈計畫概觀〉。http://www.thsrc.com.tw/about/plan.asp (2006.5.24瀏覽)
包希勝(2004/07/27)〈鋼筋壓死泰勞〉,《聯合報》,B2版。
包希勝、邱英明、欒丕智(2005/08/22)〈高雄外勞暴動 工寮燒光 玻璃碎光…像戰場〉,《聯合報》,A8版。
包希勝、張榮仁、楊濡嘉(2005/08/22)〈高雄捷運 外勞暴動 放火燒車、工寮〉,《聯合報》,A1版。
包喬晉(1999/12/25)〈謝長廷63.1分 市府團隊拿65.8分〉,《聯合報》。
---(2000/08/31)〈健康城市調查 施政不滿意度居第二〉,《聯合報》,18版。
---(2000/12/06)〈三鐵共構規劃出爐〉,《聯合報》,17版。
---(2005/09/07)〈發表請辭聲明 陳其邁:煎熬超過預期 痛心、灰心〉,《聯合報》,A2版。
---(2005/11/10)〈美麗島大道 擬改美麗大道〉,《聯合報》,C1版。
---(2005/11/23)〈不理「獎參」不遵「促參」 誰殺了高捷BOT?〉,《聯合報》,A3版。
---(2005/12/06)〈高捷坍塌擴大 損失逾5億〉,《聯合報》,A1版。
---(2005/12/8)〈西子灣站偷挖案 立委促查〉,《聯合報》,A12版。
---(2005/12/11)〈第9次!高捷工地 昨又塌陷〉,《聯合報》,A2版。
---(2006/02/08)〈輕軌建設 市長促加強與議員溝通〉,《聯合報》,C2版。
---(2006/03/11)〈輕軌 勢在必行〉,《聯合報》,C1版。
包喬晉、陳中光(2005/12/11)〈邱毅 要求高捷全面停工〉,《聯合報》,A2版。
包喬晉、藍凱誠、陳金聲(2004/08/10)〈高雄捷運又出事 樓坍連夜拆〉,《聯合報》,A1版。
朱俊南(1997)《高雄地區製造業產業變遷之研究》,中山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朱晨(2002)〈異常堅固的高雄火車站〉,《高雄畫刊》(2002年市政專刊(二)「高雄站到了!」),p.21。
江如鈺(2001)《捷運板橋線通車對板橋市沿線地價影響之研究》,台北縣板橋地政事務所研究。
伍崇韜(2005/07/01)〈遠見民調 縣市長滿意度 謝蘇5顆星 馬4顆星〉《聯合報》,A4版。
阮劍平(1973)《高雄加工出口區之研究》,政大地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友煌(2003/12/28)〈全台第一條輕軌 試乘〉,《民生報》,A3版。
李依倩(2006)〈歷史記憶的回復、延續與斷裂:媒介懷舊所建構的「古早台灣」圖像〉,《新聞學研究》第八十七期,pp. 51-96。
李家儂(2003)《我國大眾運輸導向發展策略與規劃模式》,台北大學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家儀(2005)《以文化∕歷史之名:1990年代以降新竹公共空間再造之分析》,交通大學社會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素月(2003)《文化治理與地域發展—九九○年代以降宜蘭的空間—社會過程(1990-2002)》,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敏勇(1986)《李敏勇詩集∕暗房》,台北:笠詩刊社。
李彪(2003)〈城市美學形塑海洋首都〉,《海洋首都 咖啡風情》,高雄:高雄市政府新聞處。
李順德(2005/09/29)〈三鐵共構案 謝吳又槓上〉,《聯合報》,A2版。
何明國(2006/07/01)〈擴大公共建設 刪新聞局15億〉,《聯合報》,A13版。
杜劍鋒(2001)《高雄火車站今昔》,高雄:高雄市文獻會。
杜雲龍(2000)《大眾運輸導向之都市發展策略——以淡海新市鎮開發案為例》,台北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玉珮、林雅麗、張怡文、張啟楷著(2005)《新雙城記:謝長廷與馬英九的黃金交叉》,台北:新自然主義。
林保光(2001/06/05)〈鐵路地下化本月動工 將建前後兩座臨時車站〉,《聯合報》,17版。
林保光、謝梅芬(2003/09/06)〈捷運挖斷電纜 宏南社區停電〉,《聯合報》,B4版。
林栢年、鄒美珍(2002)〈邁開大步:高雄捷運的開發理念與推動經驗〉,收於《空間雜誌》第140期,pp. 18-23。
林科(2006/01/06)〈高雄港運量衰退 其來有自〉《聯合報》,A15版。
林愷堯(2005/12/11)〈別再用土質當藉口〉,《聯合報》,A15版。
林曙光(1994)《打狗瑣談》,高雄:春暉。
周蕾(2001)《原初的激情》,台北:遠流出版社。
邱英明(2005/08/23)〈失控的一夜 社會成本慘重〉,《聯合報》,A3版。
邱英明、包希勝、王昭月(2005/08/23)〈管理員打人 耳語引爆怒火〉,《聯合報》,A3版。
吳文星(1994)〈日據時期高雄地區社會領導階層之分析〉,收於黃俊傑編《高雄歷史與文化論集》第一輯(pp. 133-162),高雄市:財團法人陳中和翁慈善基金會。
吳連賞(1983)《高雄加工出口區的工業發展及其就業結構》,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欽賢(1988)《日據時期高雄市都市發展與計畫歷程之分析》,台大土木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榮偉(2003/12/17)〈活用願景館 高雄再起飛〉,《台灣時報》,18版。
吳燕和(2006)《故鄉.田野.火車:人類學家三部曲》,台北:時報出版。
吳麗雯、王珮伶(2004)《萬象高雄-高雄市文明史(4)產業高雄》,高雄:高雄市政府教育局。
姜子安(2002)〈高雄火車站印象〉,收於陳美英、孫鈴主編《情牽高雄老車站》(pp.24-27),高雄:高雄電台。
洛楓(1995)《世紀末城市:香港流行文化》,香港:牛津大學。
段承璞(1992)《台灣戰後經濟》,台北:人間出版社。
柯耀源、鄭聰敏(2004)《高雄市古蹟及歷史建築》,高雄:高雄市政府文化局。
洪士閔(2004)《國族‧神話‧意識型態--高雄市立中正文化中心空間文化形式之分析》,雲林科技大學空間設計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洪兆武(2004/05/31)〈工程意外推給預算 不負責〉,《聯合報》,A15版。
侯承旭(2002/05/31)〈市長吆喝 來參與火車站大搬家〉,《自由時報》,第24版。
夏春祥(1998)〈文化象徵與集體記憶的競逐〉,《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31期,pp. 57-96。
夏鑄九(2000)〈殖民的現代性營造--重寫日本殖民時期台灣建築與城市的歷史〉,《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40期,pp. 47-82。
翁安雄(1999)〈傳說、歷史與集體記憶:文化史的側寫——從澎湖七美故事及其地名談起〉,《台灣風物》第四十九卷三期,pp. 95-125。
海明(2002)〈高雄火車站印象〉,收於陳美英、孫鈴主編《情牽高雄老車站》(pp.24-27),高雄:高雄電台。
高俊峰(1985)《新建運輸系統對區域發展變遷之影響--以北迴鐵路為例》,台灣大學土木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
高速鐵路工程局,〈高鐵規劃〉。http://www.hsr.gov.tw/homepage.nsf/hsrplan?OpenFrameset (2006.5.24瀏覽)
高雄市文獻委員會(1988)《高雄市發展史一》,高雄:高雄市文獻委員會。
---(1995)《高雄市發展史二》,高雄:高雄市文獻委員會。
---(1997)《高雄市發展史三》,高雄:高雄市文獻委員會。
高雄市政府(2002/08/12)〈「高雄火車站遷移-保留舊車站.創造新願景」座談會記錄〉。
高雄市政府工務局(2003/06/26)〈高雄願景館工程施工維護過程嚴謹-歷史建築重塑小組將召開第二次督導會議〉, http://w4.kcg.gov.tw/ChnNews/ChnNews.php?OrgID=pwbcnews(2005.9.4瀏覽)
高雄市政府主計處(2003)〈公司、工廠登記數〉, http://www.kcg.gov.tw/~dbaskmg/statistics/statistics_1.php# (2006.5.22瀏覽)
高雄市政府新聞處(2004),《鼓聲月刊》第45期,高雄:高雄市政府新聞處。http://www.kcg.gov.tw/~kcginfo/main.php?strurl1=publication&strurl=a3/9301.htm,(2006.2.6瀏覽)
高雄市政府捷運工程局(2001)〈高雄都會區大眾捷運系統〉。
高雄市政府捷運工程局(無日期)〈計畫目的〉, http://www.kcg.gov.tw/~mtbu/html/promote/index.php (2006. 5. 21瀏覽)
高雄市政府研考會(2004)《高雄市的歷史與文化》,高雄:高雄市政府研考會。
高雄市都發局(2006)〈都市設計〉,http://urban-web.kcg.gov.tw/chinese.htm (2006.6.13瀏覽)
高雄市記者(2003/09/16)〈高雄捷運台車煞不住 一死四傷〉,《聯合報》,A7版。
高雄市政府(2004)《高雄市交通政策白皮書》。
郭吉清編(2002)《歷史高雄影像專輯》,高雄: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
連芳禎(1991)《台北火車站後站地區商業空間結構之研究》,中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徐武雄(1997)《加工出口區對地方經濟發展之研究——以高雄加工出口區為例》,中山公共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徐國淦、李順德(2005/09/03)〈陳菊請辭 評估參選高市長〉,《聯合報》,A1版。
徐瑞霞(2000)《板橋新站對週遭土地利用的影響-以板橋前後站為例》,國立台北師範學院社會科教育學系地理組專題研究(學士論文)。
秦鴻志(1999/12/29)〈市區鐵路 謝長廷主張拆除〉,《聯合報》。
---(2000/06/22)〈鐵路地下化補助款 大幅縮水〉,《聯合報》。
---(2001/02/23)〈燈會 滿意度七成 市府受惠〉《聯合報》,17版。
---(2001/06/09)〈鐵路地下化今開工 擬妥交通網〉,《聯合報》,17版。
---(2003/07/18)〈高鐵 可望延伸到火車站〉,《聯合報》,B1版。
---(2003/12/03)〈想搭輕軌捷運 到城市光廊〉,《聯合報》,B1版。
---(2004/07/16)〈湧沙水 捷運工地又塌陷〉,《聯合報》,B4版。
---(2004/08/10)〈別再說「地質惡劣」〉,《聯合報》,A2版。
---(2004/08/11)〈捷運走捷徑 施工打帶跑〉,《聯合報》,A3版。
---(2005/01/19)〈捷運頻傳意外 捷運局被糾正〉,《聯合報》,C1版。
---(2005/01/29)〈捷運工地又見塌陷 封鎖搶修〉,《聯合報》,C1版。
---(2005/06/04)〈捷運所費不貲 需民眾好好利用〉,《聯合報》,C2版。
秦鴻志、陳中光、陳金聲(2004/05/31)〈高雄捷運坍陷大洞 近百人連夜逃命〉,《聯合報》,A3版。
秦鴻志、陳金聲、陳中光(2004/05/31)〈11個月 嚴重工安事故4起〉,《聯合報》,B2版。
黃心怡(1994)《鐵路車站可及性與旅客數關係之研究-以北部區域為例》,中興大學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代頊(1986)《火車站地區土地使用特性之研究》,台灣大學土木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泰山(2005)《中國是台灣不可分割的一部份——台灣政治論述體制分析》,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建華(2003/05/28)〈議員爆料火車站搬家活動碰弊〉,《自由時報》第11版。
黃暉榮編(2000)《高雄市地理圖集》。高雄:高雄市研考會。
賀天宏(1984)《台灣加工出口區工會組織之研究》,文化大學勞工研究所碩士論文。
許文媛(2002/05/31)〈打造舊車站 廣發英雄帖〉,《中國時報》,24版。
許中平(1988)《台灣加工出口區之經濟影響---改制與現況分析》,逢甲大學經濟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許正雄(2003/11/20)〈上海貨櫃世界第三 高雄排名落到第六〉《聯合報》,C3版。
許玉君(2003/10/24)〈五年五千億計畫之一高雄輕軌 經建會准了〉,《聯合報》,C2版。
曹敏吉、蔡政諺(2005/10/29)〈陳哲男涉貪汙圖利宣布退黨〉,《聯合報》,A1版。
曹敏吉(2005/09/07)〈泰投訴聯合國 控我剝削泰勞〉,《聯合報》,A2版。
莊瑞祥(2005/11/26)〈三鐵共構 房市新明牌〉,《民生報》,A11版。
陳水扁(2003/09/10)〈陳水扁視察高雄願景館致詞記錄〉。
陳中光(2005/11/22)〈方來進 郭耿華 求刑5.5年、6年〉,《聯合報》,A4版。
陳中光、陳金聲(2003/12/17)〈美麗島大道 規劃聽民意〉,《聯合報》,B2版。
陳中光、陳金聲、秦鴻志(2004/05/31)〈謝長廷:五年五千億遭杯葛〉,《聯合報》,A3版。
陳月素(2003/05/28)〈高雄火車站遷移活動傳弊案〉,《中華日報》第2版。
---(2004/10/13)〈願景館委外經營 條件放寬〉,《中華日報》,第9版。
---(2005/03/04)〈願景館招商策略 改弦易轍〉,《中華日報》,第10版。
陳正航(2002)〈初訪高雄驛〉,收於陳美英、孫鈴主編《情牽高雄老車站》(pp.162-164),高雄:高雄電台。
陳金聲(2000/02/15)〈捷運車站 注重港都特色〉,《聯合報》。
陳金聲、包喬晉(2004/06/20)〈高市捷運施工 快車道陷下去〉,《聯合報》,A8版。
陳芳明(2004)《殖民地摩登:殖民性與台灣史觀》,台北:麥田。
陳美英(2002)〈火車站細說從前——訪蔡景軾〉,收於《情牽高雄老車站》(pp.31-36),高雄:高雄電台。
陳怡如(2005/12/07)〈高捷再傳弊 西子灣站偷挖隧道〉,《聯合報》,A10版。
陳欣欣(2005)《領袖角色與社會資本累積關係之比較研究-—以高雄市三個社區為案例》,中山大學中山學術研究所博士論文。
陳宥任(2000)《都市土地使用與運輸網路動態關係--以細胞自動體(Cellular Automata)為基礎之探索》,國立台北大學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啟淦(2002)〈戀戀高雄火車站〉,收於陳美英、孫鈴主編《情牽高雄老車站》(pp.158-161-27),高雄:高雄電台。
陳智銘(1988)《捷運系統對車站周圍土地使用影響之研究-以公館站為例》,淡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登欽(1988)《日據時期台灣鐵路車站建築初步研究》,東海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未發表。
陳華(1999)〈集體記憶與社區歷史的建構——對北港、西螺、大蔀村、虎尾全國文藝季活動的探討〉,《台灣風物》第49卷第3期,pp. 127-155。
陳勝智(2001)《以大眾運輸導向發展理念進行車站地區都市再發展之探討》,成功大學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墨(2003/07/11)〈高雄過好年 安寧街先起跑〉,《中國時報》,第11版。
郭錦萍(2004/06/01)〈林陵三:高雄捷運意外純粹施工問題〉,《聯合報》,A13版。
彭揚凱(1998)《綠色之城:台北都市政權統治分析(1994-1998)》,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宗漢(1985)《光復前台灣之工業化》,台北:聯經出版社。
張浩峰(2004)《高鐵特定區開發對區域發展影響之研究》,逢甲大學交通工程與管理所碩士論文。
張連成(1990)《以交通可及分析都會區空間結構之研究》,交通大學交通運輸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國興(1991)《戰後台灣勞工問題》,台北:現代學術研究基金會。
張愛玲(1991)《流言》,台北:皇冠。
曾玉昆(1992)《高雄市各區發展淵源》,高雄:高雄市文獻委員會。
---(1999)《高雄發展史》,高雄:高雄市立空中大學。
曾平(2002)〈媽媽叫我要保重〉,收於《情牽高雄老車站》(pp.46-49),高雄:高雄電台。
曾旭正(1994)《戰後台北的都市過程與都市意識形構之研究》,台灣大學土木工程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曾貴海(1986)《曾貴海詩集╱高雄詩抄》,台北:笠詩刊社。
曾勇誠(1992)《交通運輸對都會區空間結構之影響》,交通大學交通運輸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
曾祥屏(2002)《高雄畫刊》(2002年市政專刊二--高雄站到了),高雄:高雄市政府新聞局。
曾鷰斐(1990)《日據高雄築港對高雄地區之影響─以人口與產業為中心》,台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傅朝卿(1997a)〈台灣日治時期建築之歷史意義〉,《高市文獻》第9卷第4期,頁11。
---(1997b)〈台灣日治時期建築之歷史意義〉,《高市文獻》第9卷第4期,頁39-40。
---(1997c)〈高雄地區日治建築的現況與未來〉,《高市文獻》第9卷第4期,頁70。
葉啟政(2002)〈從生產的政治經濟學到消費的文化經濟學:從階級作為施為機制的角度來考察〉,《台灣社會學刊》第28期(增刊),pp.153-200。
楊文琪、陳怡君(2005/01/13)〈開發高鐵左營站 新光三越出線〉,《經濟日報》,A2版經濟要聞。
楊王豪(1988)《大眾捷運系統對土地使用之衝擊研究-以淡水線、木柵線、新店線沿線地區為例》,國立中興大學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石明(2004)《歷史建築保存再利用之研究—以高雄車站為例》,南華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年熙(2001/09/06)〈籌建輕軌捷運 市長招商有收穫〉,《聯合報》,18版。
楊奇昌(1999)《光復後高雄地區工業化與都市化對農業發展影響之研究》,文化大學地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珮欣(2002/05/27)〈為高雄火車站穿上溜冰鞋〉,《自由時報》,第28版。
楊濡嘉(2002/03/12)〈帝冠式車站建築保存 盼民間參與〉,《聯合報》,18版。
---(2005/12/05)〈高捷又陷大窟窿〉,《聯合報》,A10版。
---(2006/01/17)〈市府規劃輕軌 惹不滿〉,《聯合報》,C1版。
---(2006/01/18)〈16團體反輕軌捷運 議員聲援〉,《聯合報》,C2版。
---(2006/03/09)〈港都鐵路地下化 年底前動工〉,《聯合報》,C2版。
---(2006/03/11)〈專用鐵軌占車道 恐更塞〉,《聯合報》,C1版。
---、徐如宜、秦鴻志(2004/08/10)〈捷運局:地質惡劣 施工難度高〉,《聯合報》,A2版。
楊濡嘉、藍凱誠(2005/07/08)〈捷運工地又沉陷 居民恐慌撤離〉,《聯合報》,C4版。
董懿嫺(2003)〈南方年度十大新聞之八:從「高雄火車站的搬遷」乍見城市的感動力〉,《南主角》第14期,pp.18。
葛震歐(1983)《加工出口區的創設》台北:聯經出版社。
溫子衡(2004/08/10)〈高雄捷運 推給預算 推掉安全施工責任〉,《聯合報》,A15版。
溫蓓章(2001)《國家轉型與運輸規劃:臺灣南北高速鐵路政策規劃過程之研究》,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博士論文。
溫憶媚(2003)《1895-2001年高雄市鐵道與都市發展之研究》,樹德科技大學建築與古蹟維護研究所碩士論文。
葉榮鐘(2000)《日據下台灣大事年表》 台中市:晨星。
簡旭伸(1997)《國家、發展政策與特區計畫--以台灣加工出口區之形成與轉變為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
塗芳岳、蘇瑛敏(2002)《舊運輸場站周邊地區空間發展與轉型之研究-以板橋市舊火車站後站商圈為例》,政治大學地政學術研討會。
慕思勉(1998)《台灣的異質地方—九九○年代地方或社區博物館的觀察》,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
廖炳惠(1994)《回顧現代:後現代與後殖民論文集》,台北:麥田。
廖國雄(2005/07/29)〈打造捷運地景 勞工公園首波〉,《東森新聞報》。
黎文清(1981)《運輸系統對土地利用影響之研究》,中興大學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佳蓉(2003/08/30)〈願景館開館 數百人見證〉,《自由時報》,第9版。
蔡岳霖(2002)《捷運系統營運前後車站周邊地區商業發展之變化》,交通大學交通運輸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政宏(1995)《台灣地區鋼鐵產業發展過程之分析》,中山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政諺(2005/09/08)〈高捷弊案專案小組 成立〉,《聯合報》,A4版。
蔡政諺、包喬晉(2005/09/29)〈高捷BOT 越補越大洞〉,《聯合報》,A3版。
蔡政諺、曹敏吉(2005/11/22)〈高捷弊案 陳哲男等18官商起訴〉,《聯合報》,A1版。
蔡政諺、楊濡嘉、蕭白雪(2005/08/25)〈泰勞仲介 吳英昭令查「重量級」人士〉,《聯合報》,A1版。
蔡敦浩、張永佶(1996)〈戰後高雄地區產業發展歷程〉,收於黃俊傑編,《高雄歷史與文化論集第三輯》(pp. 209-238)高雄:陳中和翁慈善基金會。
潘進堂(1986)《土地使用與交通運輸整合模式之研究:以基隆市為個案》,中興大學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
潘瑞琮(2005)〈城市記憶的建構與延續〉,《建築師雜誌》,2005年7月號,p.62。
Cresswell, T.(2006)《地方:記憶、想像與認同》(王志弘、徐苔玲譯),台北:群學。
鄭米蓮(1981)《加工出口區勞動力供需之研究》台灣大學經濟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朝陽(2002/05/26)〈城市行銷 蛻變中的高雄〉,《民生報》,A18版。
鄭羽哲(2002)〈究竟什麼變輕了?談輕軌系統在台灣發展之可行性〉,《交通大學運輸科技與管理學系電子報》。
鄭育容(2005/12/10)〈高捷意外 衝擊周邊房市〉,《聯合報》,B2版。
鄭俊明(1989)《車站附近商業活動交通旅次特性之研究─以板橋後火車站商圈為例》,台灣大學土木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士毅(2003/11/21)〈高雄港 經濟鎖國受害者〉《聯合報》,A15版。
劉建清、蔡幼華、洪美華編(2002)《相遇新高雄:海洋首都的蛻變與躍升》,台北:新自然主義。
劉棟(1981)《戰後台灣農工業關係之研究》,東吳大學經濟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蜀娟(1997)《鐵路土地開發與利用方式之研究》,淡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維公(2003)〈台北市文化經濟之初探〉,《東吳社會學報》第15期,pp. 79-99。
劉謀仁(1999/02/07)〈高雄過好年 紅包從天而降〉,《中央日報》,3版。
薛玉珠(1992)《台北都會區都市特性研究:土地使用與交通運輸》,中興大學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
錢世皓(2002)《動態都市空間結構分析:以台北市東區都市中心為例》,台北大學第二屆博碩士班研究生論文發表會會議。
賴宗裕、蔡珮雯(2000)《捷運場站周邊土地使用規劃課題之探討-以木柵線中山國中站為例》,政治大學地政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賴宗裕〈全國重大建設與部門綱要計畫〉,http://www.tcd.gov.tw/TCD/國土規劃重要文件/ 15全國重大建設與部門綱要計畫.pdf(2005.11.13瀏覽)
盧繼先(1990/11/06)〈高雄都會區鐵路改善工程〉,《經濟日報》,7版。
謝長廷(1998)〈1998海洋首都宣言〉《情定高雄-謝長廷港都日記》,台北:月旦。
---(2002/08/22)〈高雄的傳統與未來-從火車站與體育場談起」專題演講〉。
謝明勳(2002)〈鐵道少年的高雄車站〉,收於陳美英、孫鈴主編《情牽高雄老車站》(pp.217-223),高雄:高雄電台。
謝梅芬、包喬晉(2006/01/11)〈鐵路地下化 最快後年動工〉,《聯合報》,C1版。
聯合報(1999/06/26)〈本報民調上任半年表現 北市市長依然比團隊耀眼 高市整體評價穩定成長〉,《聯合報》,4版。
聯合報系民意調查中心(1999/06/15)〈本報民調 高市發行彩券 逾半港都人贊成〉,《聯合報》,3版。
---(1999/12/21)〈五成一滿意 謝長廷略降〉,《聯合報》,13版。
韓青秀(2006/06/29)〈大陸港口高成長 台中高雄雙衰退〉《聯合報》,A13版。
鍾順文(2004)《浪漫高雄:24小時的深度之旅》,台北:新自然主義。
蕭阿勤(1997)〈集體記憶理論的檢討:解剖者、拯救者、與一種民主觀點〉,《思與言》第35卷第1期,pp. 247-296。
藍武王(1981)〈運輸設施對土地使用影響之研究〉,《運輸計畫季刊》第10卷第2期,pp.217-227。
藍凱誠、秦鴻志(2003/11/21)〈捷運衛武營站施工滲水不止 漏夜灌水穩定〉,《聯合報》,B1版。
藍凱誠、陳金聲(2004/08/10)〈地質特殊 捷運橘線禍不單行〉,《聯合報》,B2版。
關紹箕(2004)〈「歷史改寫權」的傳播意義〉,《歷史月刊》第203期,pp. 87-89。
蘇昭英(2001)《文化論述與文化政策:戰後台灣文化政策轉型的邏輯》,國立藝術學院傳統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蘇瑛敏、王文安(2001)《車站特定區空間規劃策略之研究-以花蓮縣東華車站為例》,政治大學第二屆地政學術研討會。
戴寶村(1994)〈打狗的地理環境與歷史發展〉,收於黃俊傑編《高雄歷史與文化論輯》第1輯,pp. 61-98。

Anderson, B. (1999)《想像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佈》(吳叡人譯),台北:時報文化。
Barthes, R.(1993)〈符號學與都市〉,收於夏鑄九、王志弘編譯《空間的文化形式與社會理論讀本》(pp. 527-538),台北:明文書局。
Benjamin, W.(1998)《迎向靈光消逝的年代》(許綺玲譯),台北:台灣攝影。
Bonnewitz, P.(2002)《布赫迪厄社會學的第一課》(孫智綺譯),台北:麥田。
Castells, M. (1977) The Urban Question (trans. by Alan Sheridan). Cambridge, Mass.: The MIT Press.
Castells, M.(2003)〈廿一世紀的都市社會學〉(劉益誠譯),《城市與設計學報》第13/14期,pp. 1-20.
Coser, L. A.(1993)〈阿伯瓦克與集體記憶〉(邱澎生譯),《當代》第91期,pp. 20-39。
Duncan, J. (2000) “Representation”, in Johnston, R. J., Derek Gregory, Geraldine Pratt, and Michael Watts (eds), The Dictionary of Human Geography (4th ed.). (pp. 703-705). Oxford: Blackwell.
Duncan, J.and Ley D. (eds), (1993) Place/Cultuel/Representation. London: Routledge.
Edy, J. A. (1999) “Journalistic Uses of Collective Memory”, in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Vol. 49, No. 2. pp. 71-85.
Evans, G. (2001) Cultural Planning: An Urban Renaissance? London: Routledge.
Geertz, C. (2002)《地方知識:詮釋人類學論文集》,台北:麥田。
Halbwachs, M. (1992). On Collective Memory (L. A. Coser, Trans.).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Original work published 1950).
Harvey, D. (1989). "Time-space compression and the postmodern condition" & "Time and space in the postmodern cinema." In The condition of postmodernity. Cambridge: Blackwell, pp. 284-323.
--- (1989). "The passage from modernity to postmodernity in contemporary culture." In The condition of postmodernity. Cambridge: Blackwell, pp.1-65.
--- (1996) Justice, Nature and the Geography of Difference. Oxford: Blacekwell.
---(2003)〈地租的藝術:全球化、壟斷與文化的商品化〉(王志弘譯),《城市與設計學報》,第15/16期,pp. 1-19。
Jameson, F. (1991). Postmodernism, or the cultural logic of late capitalism. Durham, NC: Duke University Press.
Jenkins, K.(1996)《歷史的再思考》(賈士蘅譯),台北:麥田。
Lefebvre, H. (1991) The Production of Space. (trans. by Nicholson-Smith, D.).Oxford: Blackwell.
---(1993)〈空間:社會產物與使用價值〉,收於夏鑄九、王志弘編譯《空間的文化形式與社會理論讀本》(pp. 19-30),台北:明文書局。
Parker, J. (2000) “Structuration and Historical Sociology”, Structuration. (pp. 114-125). Buckingham: Open University Press,.
Rabinow, P. (1993) Space, “Knowledge and Power: an Interview with Michel Foucault”, in Simon During (eds), The Cultural Studies Reader. (pp. 161-169). London: Routledge.
Stanford, R.(2003)《媒介概念十六講》(陳玉箴譯),台北:韋伯文化。
Touraine, A.(2002)《行動者的歸來》(舒詩偉、許甘霖、蔡宜剛合譯),台北:麥田。
Williams, R. (1977) Marxism and Literatur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Wood, D.(1996)《地圖權力學》,台北:時報。
Zukin, S. (1995) The Cultures of Cities. Oxford: Blackwell.
參考網址:
立法院質詢系統(http://lis.ly.gov.tw/ttscgi/ttsweb?@0:0:1:/disk1/textbase/qr@@0.09271599993578322)
高雄市政府工務局 pwse.kcg.gov.tw
高雄市政府文化局 http://www.khcc.gov.tw/
高雄市政府都市發展局 urban-web.kcg.gov.tw
高雄市政府捷運工程局 http://www.kaohsiung.gov.tw/~mtbu/index-c.php
高雄市政府新聞處 kcginfo.kcg.gov.tw
台灣高鐵 www.thsrc.com.tw
高雄願景館 http://pwse.kcg.gov.tw/kcgvision/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