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200.122.214) 您好!臺灣時間:2024/10/13 00:50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康欣瑜
研究生(外文):Kang Shin Yu
論文名稱:《集韻》增收叶韻字字音研究
指導教授:金周生金周生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輔仁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系
學門:人文學門
學類:中國語文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畢業學年度:94
語文別:中文
中文關鍵詞:集韻廣韻叶韻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4
  • 點閱點閱:792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124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2
我國最早的韻書為曹魏李登《聲類》,至隋代陸法言《切韻》:「因論南北是非,古今通塞」、「遂取諸家音韻」可謂是集六朝韻書大成之作。宋代陳彭年、丘雍奉敕編纂《大宋重修廣韻》,為第一部官修韻書;同時代的《集韻》,收字遠超出《廣韻》二萬多字,其中多為異體字形,一字多音的現象十分明顯,尤其是收錄了部份未見於前代韻書的叶韻音。

現存的叶韻資料最早可推源自陸德明《經典釋文》,至宋代的吳棫及朱熹,開始大量用叶韻注音,以改讀的方式,解決了讀古韻語卻不押韻的問題,在此之前《集韻》已收錄叶韻音,但歷來學者多略而不談。欲探討《集韻》增收的叶韻字字音,需先掌握重要的叶韻音資料,其來源有三方面:一、唐代與唐以前的叶韻音資料:陸德明《經典釋文》、釋道騫《楚辭音》、顏師古注《漢書》、李賢注《後漢書》、李善注《文選》、公孫羅《文選音決》與張守節、司馬貞注《史記》等,均曾使用「協韻」、「協句」、「合韻」等名詞,注解他們所認為的叶韻音。二、唐以後至清代的叶韻音資料:如:宋代吳棫《韻補》、朱熹《詩經集傳》、《楚辭集傳》的叶音注解,至清代官修韻書《欽定叶韻彙輯》,可謂是叶韻音的集大成之作,故以《欽定叶韻彙輯》為此時主要的資料來源。三、今人的研究成果:邵榮芬、邱棨鐊與張民權,均曾在其著作中提到《集韻》「諄」韻的「天、顛、田、年」四字音讀為叶韻音,這項研究成果已成共識。

而《集韻》與叶韻音的關係,可從先儒所論及之叶韻字音、《集韻》與先儒改讀的叶韻音,和《集韻》收錄叶韻音的兩種類型來說明。前二者最主要是以表格的方式呈現,再者說明《集韻》收錄叶韻音的兩種類型:一、具有破音讀法的叶韻字。也就是本來就存在的兩個音讀,《廣韻》已經收錄此二音,但是為了配合上下文一致的用韻現象,改讀成其中一個破音讀法,然而這類因用韻需要而改讀的例子,非論文所討論《集韻》「增收」的叶韻字字音,故不取。二、不同於破音讀法的叶韻音,凡是《廣韻》未收錄、《集韻》增收的音讀,主要是為了配合押韻而新增收的改讀音,便是論文所探討的範圍。

辨別《集韻》增收叶韻音的方法,可由《欽定叶韻彙輯》引《集韻》,《集韻》引《詩經》,《韻補》所補的叶韻音,今人的研究共識,與自己找出的叶韻音五個面向,說明本文取捨《集韻》叶韻字音的標準;而《集韻》增收叶韻字音的考證,採先分調、再分韻的方式,先依平、上、去、入四個聲調,再據《廣韻》二○六韻之次排列。

本文找出《集韻》所增收的部分叶韻字音,而吳棫與朱熹大量使用叶韻注音,應該都是受到《集韻》的影響;《集韻》增收的叶韻字音,並不屬於語音系統的範疇,如果研究《切韻》音系或宋代音系,叶韻字音將使語音系統產生混淆,故須加以釐清。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第二節 研究方法
第三節 叶韻字字音之重要文獻

第二章 《集韻》一書之概說
第一節 編寫目的
第二節 編寫體制
第三節 成書價值

第三章 《集韻》與叶韻音之關係
第一節 先儒所論及之叶韻字音
第二節 《集韻》與先儒改讀之叶韻音
第三節 《集韻》收錄叶韻音之兩種類型

第四章 《集韻》增收叶韻字音考
第一節 辨別《集韻》增收叶韻音之方法
第二節 《集韻》增收叶韻字音考

第五章 結論
專書
丁度等編:《集韻》述古堂影宋抄本,台北市:學海出版社,1986年
孔穎達等注疏:《十三經注疏│周禮注疏》,台北市:藝文印書館,1960年
方成珪:《集韻考正》,台北市:台灣商務書局,1965年
王力:《詩經韻讀楚辭韻讀》,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年11月
《漢語語音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年
王夫之:《船山遺書》,台北:自由出版社,1972年
王先慎:《韓非子集解》,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
王先謙:《莊子集解》,台北市:三民書局,1974年
王質:《詩總聞》收錄於新文豐:《叢書集成新編》,台北市:新文豐出版公司,1986年
王靜芝:《詩經通釋》,台北市:輔仁大學文學院,1968年
王觀國:《學林》收錄於新文豐:《叢書集成新編》,台北市:新文豐出版公司,1986年
司馬遷著,張守節正義、司馬貞索隱、裴駰集解:《史記》,台北市:七略出版社,1991年
永瑢等撰:《欽定四庫全書總目》景印文淵閣本,台北市:台灣商務印書館,1939年
永瑢等撰:《欽定四庫全書簡明目錄》景印文淵閣本,台北市:台灣商務印書館,1939年
白居易:《白香山集》,上海:商務印書館,1933年
朱熹:《楚辭集傳》,台北市:河洛出版社,1980年
《詩經集傳》,台北市:蘭台書局,1979年
吳棫:《韻補》,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
李賀撰:《昌谷集》,台北市:台灣商務印書館,1968年
周祖謨:《問學集》,台北市:知仁出版社,1976年
周祖謨:《魏晉南北朝韻部之演變》,台北市:東大圖書公司,1996年
邵榮芬:《邵榮芬音韻學論集》,北京: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1997年
邱棨鐊:《集韻研究》稿本影印初版,台北市,1974年
金周生:《吳棫與朱熹音韻新論》,台北市: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5年
姚鉉編:《唐文粹》,台北市:台灣商務印書館,1968年
段玉裁:《說文解字注》,台北市: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9年
洪興祖著:《楚辭補注》,台北市:大安出版社,1999年
范曄撰 (唐)李賢等注:《後漢書》,台北市:宏業書局,1977年
孫詒讓:《集韻考正》萬有文庫本,商務印書館,1937年
班固:《漢書》,台北市:宏業書局,1992年
張世祿:《中國古音學》,台北市:先知出版社,1972年
《中國音韻學史》,台北市:台灣商務印書館,1965年
張民權:《清代前期古音學研究》,北京市:廣播學院出版社,2002年
張溥編:《漢魏六朝百三家集》,台北市:新興書局,1963年
曹植:《曹子建集》,台北市:中華書局,1970年
郭茂倩:《樂府詩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
郭知達:《九家集注杜詩》台北市:台灣書局,1974年
陳第:《毛詩古音考》,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
陳彭年等著:《新校宋本廣韻》,台北市: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1年初版
陳新雄:《古音研究》,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1999年
陳壽撰(宋)裴松之注:《三國志│蜀志》台北市:世界書局,1972年
章樵注:《古文苑》,台北市:鼎文書局,1973年
彭曉撰:《周易參同契真義》,台北市:中國子學名著集成編印,1978年
揚雄著 張震澤校注:《揚雄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
揚雄撰(晉)范望注:《太玄經》,台北市:中國子學名著集成編印,1978年
焦延壽:《易林》,台北市:藝文印書館,1970年
程頤:《易程傳》,台北市:文津出版社,1987年
黃季剛先生口述,黃焯筆記編輯:《文字聲韻訓詁筆記》,台北市:木鐸出版社,1983年
楊伯峻:《春秋左傳注》,台北市:源流文化事業,1982年
楊倞注 (清)王先謙集解:《荀子》台北市:世界書局,1962年
楊簡:《慈湖詩傳》收錄於新文豐:《叢書集成續編》,台北市:新文豐出版公司,1991年
董同龢:《漢語音韻學》,台北市:文史哲出版社,1998年
劉安撰(東漢)高誘注:《淮南子》,台北市:中國子學名著集成編印,1978年
劉燕文:〈《集韻》與唐、宋時期的俗語〉語言學論叢16輯,北大中文系編,商務印書館出版:1991年
歐陽詢 等撰:《藝文類聚》,台北市:新興書局,1996年
蕭統編(唐)李善注:《文選》,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1991年
錢大昕:《潛研堂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戴望 校正:《管子》,上海:商務印書館,1933年
韓愈:《韓昌黎集》,上海:商務印書館,1930年,
羅常培、周祖謨合著:《漢魏晉南北朝韻部演變研究》,台北市:科學出版社,1958年
顧炎武:《韻補正》,台北市:廣文書局,1966年

期刊論文
白滌洲:〈集韻聲類考〉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1931年第3本第2分
李添富:〈《古今韻會舉要》反切引《集韻》考〉輔仁國文學報,1988年第4期
金周生:〈論朱熹注「叶音」的兩可現象〉輔仁學誌:人文藝術之部,2004年第31期
〈「詩集傳」非叶韻音切語與朱熹讀「詩」方法試析〉聲韻論叢,2000年第9期
〈「詩集傳」直音考〉輔仁國文學報,1999年第15期
林英津:〈論《集韻》在漢語音韻學史的定位〉漢學研究,1988年第6卷第2期
邵榮芬:〈《集韻》音系特點記要〉語言研究增刊,1994年
邱棨鐊:〈集韻研究提要〉華學月刊,1974年第33期
胡安順、趙宏濤:〈廣韻、集韻小韻異同考〉陜西師範大學繼續教育學報,2005年6月第22卷第2期
張民權:〈宋代古音學考論〉首都師範大學學報,2002年第1期
張渭毅:〈《集韻》的反切上字所透露的語音信息〉南陽師範學院學報,2002年6月第1卷第3期
〈《集韻》刪并字音體例的重新認識〉語言研究 增刊,1996年
〈《集韻》研究概說〉語言研究,1999年第2期
〈論《集韻》異讀字與《類篇》重音字的差異〉實踐通訊論叢,2005年1月第3期
張文軒:〈從初唐「協韻」看當時的實際韻部〉中國語文集刊第1期,1983年
許徵:〈協韻不可取〉語言與翻譯,2001年第1期
陳新雄:〈古音學與《詩經》〉輔仁學誌,1982年第11期
楊雪麗:〈《集韻》與中古音韻〉史學月刊,2000年第4期
〈《集韻》引論〉河南大學學報,1996年第36卷第5期
路萌怡:〈收字最多、規模宏大的韻書《集韻》〉文史知識第11期,1984年
趙宏濤:〈淺析《廣韻》與《集韻》在漢語語音史上的重要地位〉和田師範專科學校學報,2005年第25卷第4期
趙振鐸:〈關於《集韻》的校理〉中國語文通訊第23期,1992年
潘重規:〈集韻聲類表述例〉新亞書院學術年刊第6期,1964年

單篇論文
周祖謨:〈騫公楚辭音之協韻說與楚音〉《問學集》台北市:知仁出版社,1976年
林蓮仙:〈楚辭音韻學說述評〉《楚辭音韻》香港:昭明出版社,1979年
邵榮芬:〈釋《集韻》的重出小韻〉《音韻學研究》第1輯,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
金周生:〈《經典釋文》所收「叶韻音」研究〉《慶祝陳伯元教授七秩華誕論文集》台北市: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4年
姜亮夫:〈敦煌寫本隋釋智騫楚辭音跋〉《楚辭學論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
張渭毅:〈《集韻》異讀研究〉《中國語言學論叢》第2輯,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1999年
黃耀堃、黃海卓:〈道騫與《楚辭音》殘卷的作者新考〉《姜亮夫蔣禮鴻郭在貽先生紀念文集》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
聞一多:〈敦煌舊抄楚辭音殘卷跋〉《聞一多全集》第2冊,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
趙振鐸:〈論《集韻》的收字〉《漢語史研究集刊》第7輯,四川:巴蜀書社,2005年
〈《集韻》的內部結構〉《姜亮夫蔣禮鴻郭在貽先生紀念文集》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
饒宗頤:〈隋僧道騫楚辭音殘卷校箋〉《饒宗頤二十世紀學術文集》台北市:新文豐出版社,2003年

學位論文
林英津:《集韻之體例及音韻系統中的幾個問題》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85年
林文政:《文選六臣注音系研究》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
陳文玫:《吳棫韻補研究》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李添富:〈《古今韻會舉要》反切引《集韻》考〉輔仁國文學報,1988年第4期
2. 潘重規:〈集韻聲類表述例〉新亞書院學術年刊第6期,1964年
3. 趙振鐸:〈關於《集韻》的校理〉中國語文通訊第23期,1992年
4. 邱棨鐊:〈集韻研究提要〉華學月刊,1974年第33期
5. 林英津:〈論《集韻》在漢語音韻學史的定位〉漢學研究,1988年第6卷第2期
6. 李世忠(1993)。多媒體教學-互動性探討。教育資料與圖書館學,第30卷第4期,頁377-383。
7. 林菁(1996)。動畫中的顏色和背景對兒童記憶和理解學習之探討。嘉義師院學報,第101期,頁37-81。
8. 柯淑芬(1998)。CD Title與web Title的探討及發展策略。資訊與教育,第64期,頁14-20。
9. 許有真(2001)。人機介面隱喻之探討。教學科技與媒體,第58期,頁26-33。
10. 許銘堯(2004)。小小孩可以玩電腦嗎?。學前教育,第26卷第11期,頁58-60。
11. 梁珀華(1998)。幼兒與電腦—淺談電腦在幼兒教育上的應用。幼教資訊,第87期,頁17-19。
12. 梁朝雲、許明潔(2001)。人機互動領域的設計議題。教學科技與媒體,第58期,頁54-66。
13. 陳惠珍(2005)。幼兒教師對幼兒使用電腦的觀點探討。國民教育研究,第9期,頁34-60。
14. 張玲芬、郭津榕、朱宜芬(2003)。學齡前幼兒基本基本學習能力測驗的研究。幼兒保育學刊,第1期,頁171-184。
15. 鄧育仁、孫式文(2000)。廣告裡的圖象隱喻:從多空間模式分析。新聞學研究,第62期,頁35-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