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200.122.214) 您好!臺灣時間:2024/10/14 10:57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彭瑞連
研究生(外文):Peng Juei-lian
論文名稱:亂葬崗---走過父殺母悲劇的實踐故事
論文名稱(外文):The hill where lies the carelessly buried dead---The practical story of how I have struggled with the tragedy where my father killed my mother my mother
指導教授:夏林清夏林清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輔仁大學
系所名稱:心理學系
學門:社會及行為科學學門
學類:心理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6
畢業學年度:94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70
中文關鍵詞:父殺母婚姻暴力壓迫敘說行動研究生命故事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0
  • 點閱點閱:1940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7
這本論文在講一個實踐的故事。一個經歷父殺母悲劇的三十一歲高中女老師,在五年多的歲月中,如何回答生命拋給他痛苦而近乎無解的生命難題,如何把這樣的悲劇安置在自己的生命裡,並且重獲生命的意義感---當一個指路人的歷程。
對這樣的悲劇,研究者從原來的逃離、包裹、隔離到貼近、回觀、凝視,再到接納、安置及稍稍領悟到這苦難背後的禮物。父殺母這樣的家庭悲劇讓研究者原有世界一夕間崩解,並把研究者拋擲到亂葬崗般的儲存所,研究者在個別諮商路徑之外,進入心理研究所,想用學術知識梳理身上的經驗,在自助的歷程後,可以成為帶傷的實踐者。
這歷程是一個共振的過程,以研究所知識為鋪墊,包括行動科學、敘說等,研一下的台北市勞工口述歷史研究案是入口,讓研究者開始進入父親、母親的工人生活世界,接著是諮詢心理學的課堂,研究者在課堂上打開家庭悲劇包裹。同時也是打破污名化的封口嘗試,用課堂這樣的社會空間,在課堂的協同前進中,找到一個複雜的視框、可以踩的位置,去跟出獄後的父親重新靠近。接著是社會場域的勉行與實踐,研究者帶著複雜化後的認識論,對母親產生新的理解,以行動為妓權工作者站台,去抵制與打破性道德污名的封存。然後是參加蘆荻社區大學的大型家庭關係工作坊,說出家庭故事,是一種選擇後的現身,在具有強大壓制性的社會關係中找到空隙,鑿出一個渠道,讓這家庭悲劇跟自己不割裂、不封存,進而可以成為生命的一部份。
經過這些共振後,研究者才真正能夠再度貼近父親,生產他的故事,而在他的故事中,對他有更深的理解。看到父親、母親,都是在重重的壓迫下,承受極大的痛苦,是這壓迫的痛苦,穿透家庭的門牆,透過父親的手,具體的呈現在母親身上。而到論文完成階段,研究者找到指路者的隱喻,讓論文本身成為指路者的實踐起點。 
目 錄
中文摘要
第一章 問題背景與研究動機………………………………………..1
第一節 媒體報導中的夫殺妻新聞略讀…………………………………1
第二節 自身的經驗………………………………………………………3
第二章 家庭照相簿…………………..………………………………5
第一節 爸爸的故事……………………………………………………5
第二節 我跟爸爸的故事的對話………………………………………16
第三節 媽媽的藍眼影…………………………………………………38
第四節 我的故事………………………………………………………50
第三章 說說這五年來…………..…………………………….….65
第一節 婚姻中的我 妻子、母親、親密伴侶…………………….…65
第二節 我跟爸爸關係的變化………………………………………….76
第三節 我跟老夏、老翁之間………………………………………84
第四章 認識複雜化的過程……..…………………………….….…95
第一節 研究所諮詢心理學課堂的特殊文化資源………..….……………..96
第二節 社會場域的勉行與實踐...…...……………. ...……………………118
第三節 我跟我的論文…………...……………….……….………………..123
第五章 指向未來……………..……………………………………136
第一節 跟現有家暴法與有關家庭暴力論文的對話……………………...136
第二節 故事之後…………...……………….………….…………………..139
第三節 結語………………………………………………………………...145
參考文獻…………………………………………...…..….…………..151
附錄一:談發生在我們家的921…….……………….…………...…154

表目錄
表3-1 五年來的生命關鍵事件……………………..…..………...........65
表4-1與父親的一片對話實錄與內在分析推測之一………….…….110
表4-2與父親的一片對話實錄與內在分析推測之二………….…….116
表4-3社會場域的實踐…………….……………………...…………..120

圖目錄
圖4-1位置挪移與認識論複雜化的歷程 …..……..………………....…96
參考文獻
中文資料
王淑娟(2001)。對家之情感語意義的轉變:一個家庭教育者的重生。未出版碩士論文:輔仁大學心理學研究所。
王甄蘋(1999)。壓迫中的解放與自由:一個諮商員的自我敘說、自我生成與專業實踐。未出版碩士論文:輔仁大學心理學研究所。
丘延亮等(2004)。生業、職業、志業。諮商專業與實踐學術研討會宣讀論文: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主辦。
吳宗展(2003)。反假歸真—從愛情敘說朝向主體性實踐。未出版碩士論文:輔仁大學心理學研究所。
李文英(2000)。身體的包袱:一個國小老師主體探究與身體實踐的故事。未出版碩士論文:輔仁大學心理學研究所。
李玉霞(2002)。母職、情慾、我: 一條從孤絕通向擁抱的活路。未出版碩士論文:新竹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研究所。
沈慶鴻(1995)。婚姻暴力代間傳遞之分析研究。未出版博士論文:彰化師範大學輔導學系。
林清池(1996)。太平山開發史。宜蘭:浮崙小築文化。
施志鴻(2003)。犯罪如同故事:故事的探索和理解。未出版碩士論文:輔仁大學心理學研究所。
紀慧文(1998)。十二個上班小姐的生涯故事—從娼女性之道德生涯研究。台北:唐山。
胡紹嘉(2004)。于秘密之所探光:遭遇的書寫與描繪的自我。應用心理研究,25,29-54。
夏林清(2004)。一盞夠用的燈:辨識發現的路徑。應用心理研究,23,131-156。
夏林清總編/台北市日日春關懷協會策劃執行(2002)。九個公娼的生涯故事。台北:巨流。
張之傑總纂(1990)。台灣全紀錄。台北:錦繡。
郭淑惠(2002)。左手與我的故事—一個生命時見的自我探索。未出版碩士論文:新竹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
陳文玲(2000)。多桑與紅玫瑰。台北:遠流。
陳高德(2003)。台灣婚姻暴力之男性加害人。未出版碩士論文:台北醫學大學醫學研究所。
傅偉勳(1993)。死亡的尊嚴與生命的尊嚴—從臨終精神醫學到現代生死學。台北:正中。
彭再弘(1986)。台灣林業工作安全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台灣大學森林研究所。
黃群芳(2003)。他(她)是怎麼看?怎麼想?談婚姻暴力目睹子女眼中的暴力家庭。未出版碩士論文:台灣大學社會工作學系。
楊美亭(2003)。目睹父母婚姻暴力之成年子女生命歷程探究。未出版碩士論文: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
詹朝旭(2003)。鑪火炙身與重生:一個成年男性的自我敘說。未出版碩士論文:輔仁大學心理學研究所。
鄒婉玲(2003)。在黑暗中飛翔:從恐懼飛向陽光之歷程。未出版碩士論文:輔仁大學心理學研究所。
劉弘恩(1995)。心理學取向之法律研究:以住宅搜索、子女監護及婚姻暴力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台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
蔡明娟(2001)。鬆綁之旅:一個中產階級透過愛情邁向做自己的歷程。未出版碩士論文:輔仁大學心理學研究所。
赭杏子(2001)。婚姻暴力下女性被害者之研究~以女性主義觀點出發~。未出版碩士論文:台灣大學法律研究所。
鄭秀津(2003)。婚姻暴力加害人之生態系統分析--以嘉義地區受保護管束者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
鄧純芳(2000)。藍鬍子現身—揭開加害人面具的婚姻暴力加害人處遇計畫。未出版碩士論文:台灣大學新聞研究所。
謝珮真(2004)。故事、固式、梏釋:一個好學生在駐地實習場中的自我生成與實踐。未出版碩士論文:輔仁大學心理學研究所。
顧燕翎與鄭至慧(民88)。女性主義經典,十八世紀歐洲啟蒙,二十世紀本土反思。台北:女書文化。


英文資料
Altrichter, H., Posch P. & Somekh, B. (1997)。行動研究方法導論─教師動手做研究(夏林清等譯)。台北市:遠流。(原著1993年出版)
Argyris, C., Putnam, R. & Smith, D. M. (2000)。行動科學(夏林清譯)。台北:遠流。(原著1985年出版)
Coelho, P.(1997)。牧羊少年奇幻之女(周惠玲譯)。台北:時報文化。(原著1988年出版)
Coles, R.(2001)。故事的呼喚(吳慧貞譯)。台北:遠流。(原著2000年出版)
Erikson, E. H., Erikson, J. M. & Kivnick, H. Q.(2000)。老年研究報告:人生八大階段(周怜利譯)。台北:張老師。(原著1997年出版)
Frankl, V. E.(1995)。活出意義來:從集中營說到存在主義(趙可式與沈錦惠譯)。台北:光啟。(原著1967年出版)
Freire, P.(2003)。受壓迫者教育學(方永泉譯)。台北:巨流。(原著1970年出版)
Gelles, R. J. & Cornell P.(1996)。家庭暴力(劉秀娟譯)。台北:揚智。(原著1985年出版)
Levine, S.(1998)。擁抱憂傷(徐慎恕譯)。台北:立緒文化。(原著1991年出版)
Lindsey, M. McBride, R. W. & Platt, C.M.(2001)。家庭暴力者輔導手冊(林明潔、陳文心、陳慧女與劉小菁譯)。台北:張老師。(原著2000年出版)
Longaker, C.(1999)。假如我死時,你不在我身旁(陳琴富譯)。台北:張老師。(原著1997年出版)
Miller, B. C.(1997)。家庭研究方法(郭靜晃與徐蓮蔭譯)。台北:揚智。(原著1986年出版)
Minuchin, S. & Nichols M. P.(2000)。回家:結構派大師說家庭治療的故事(劉瓊瑛等譯)。台北:張老師。(原著1992年出版)
Morrison, T.(2003)。爵士樂(潘岳與雷格譯)。台北:台灣商務。(原著1992年出版)
Morrison, T.(2003)。寵兒(何文敬譯)。台北:台灣商務。(原著1987年出版)
Nicarthy, G. & Davidson, S.(2001)。你可以自由:讓受虐婦女不再暗夜哭泣(梁秀鴻譯)。台北:張老師。(原著1989年出版)
Nichols, M. P. & Schwartz, R. C.(2002)。家族治療的理論與方法(王慧玲與連雅慧譯)。台北:洪葉文化。(原著1998年出版)
Nichols, M. P. & Schwartz, R. C.(2002)。家族治療概論(王慧玲與連雅慧譯)。台北:洪葉文化。(原著1998年出版)
Rinpoche, S.(1996)。西藏生死書(鄭振煌譯)。台北:張老師。(原著1992年出版)
Schön, D. A. (2003)。反映回觀─教育實踐的個案研究(夏林清等譯)。台北市:遠流。(原著1991年出版)
Weil, B. E. & WinterR.(1994)。外遇:可寬恕的罪(孫孚垣&與許耀雲譯)。台北:張老師。(原著1993年出版)
Worden, J. W.(1995)。悲傷輔導與悲傷治療(李開敏等譯)。台北:心理。(原著1991年出版)
Zaner, R. M.(2001)。醫院裡的哲學家(譚家瑜譯)。台北:心靈工坊。(原著1994年出版)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