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中文資料
王淑娟(2001)。對家之情感語意義的轉變:一個家庭教育者的重生。未出版碩士論文:輔仁大學心理學研究所。王甄蘋(1999)。壓迫中的解放與自由:一個諮商員的自我敘說、自我生成與專業實踐。未出版碩士論文:輔仁大學心理學研究所。丘延亮等(2004)。生業、職業、志業。諮商專業與實踐學術研討會宣讀論文: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主辦。
吳宗展(2003)。反假歸真—從愛情敘說朝向主體性實踐。未出版碩士論文:輔仁大學心理學研究所。李文英(2000)。身體的包袱:一個國小老師主體探究與身體實踐的故事。未出版碩士論文:輔仁大學心理學研究所。李玉霞(2002)。母職、情慾、我: 一條從孤絕通向擁抱的活路。未出版碩士論文:新竹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研究所。沈慶鴻(1995)。婚姻暴力代間傳遞之分析研究。未出版博士論文:彰化師範大學輔導學系。林清池(1996)。太平山開發史。宜蘭:浮崙小築文化。
施志鴻(2003)。犯罪如同故事:故事的探索和理解。未出版碩士論文:輔仁大學心理學研究所。紀慧文(1998)。十二個上班小姐的生涯故事—從娼女性之道德生涯研究。台北:唐山。
胡紹嘉(2004)。于秘密之所探光:遭遇的書寫與描繪的自我。應用心理研究,25,29-54。夏林清(2004)。一盞夠用的燈:辨識發現的路徑。應用心理研究,23,131-156。夏林清總編/台北市日日春關懷協會策劃執行(2002)。九個公娼的生涯故事。台北:巨流。
張之傑總纂(1990)。台灣全紀錄。台北:錦繡。
郭淑惠(2002)。左手與我的故事—一個生命時見的自我探索。未出版碩士論文:新竹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陳文玲(2000)。多桑與紅玫瑰。台北:遠流。
陳高德(2003)。台灣婚姻暴力之男性加害人。未出版碩士論文:台北醫學大學醫學研究所。傅偉勳(1993)。死亡的尊嚴與生命的尊嚴—從臨終精神醫學到現代生死學。台北:正中。
彭再弘(1986)。台灣林業工作安全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台灣大學森林研究所。黃群芳(2003)。他(她)是怎麼看?怎麼想?談婚姻暴力目睹子女眼中的暴力家庭。未出版碩士論文:台灣大學社會工作學系。楊美亭(2003)。目睹父母婚姻暴力之成年子女生命歷程探究。未出版碩士論文: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
詹朝旭(2003)。鑪火炙身與重生:一個成年男性的自我敘說。未出版碩士論文:輔仁大學心理學研究所。鄒婉玲(2003)。在黑暗中飛翔:從恐懼飛向陽光之歷程。未出版碩士論文:輔仁大學心理學研究所。劉弘恩(1995)。心理學取向之法律研究:以住宅搜索、子女監護及婚姻暴力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台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
蔡明娟(2001)。鬆綁之旅:一個中產階級透過愛情邁向做自己的歷程。未出版碩士論文:輔仁大學心理學研究所。赭杏子(2001)。婚姻暴力下女性被害者之研究~以女性主義觀點出發~。未出版碩士論文:台灣大學法律研究所。
鄭秀津(2003)。婚姻暴力加害人之生態系統分析--以嘉義地區受保護管束者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鄧純芳(2000)。藍鬍子現身—揭開加害人面具的婚姻暴力加害人處遇計畫。未出版碩士論文:台灣大學新聞研究所。謝珮真(2004)。故事、固式、梏釋:一個好學生在駐地實習場中的自我生成與實踐。未出版碩士論文:輔仁大學心理學研究所。
顧燕翎與鄭至慧(民88)。女性主義經典,十八世紀歐洲啟蒙,二十世紀本土反思。台北:女書文化。
英文資料
Altrichter, H., Posch P. & Somekh, B. (1997)。行動研究方法導論─教師動手做研究(夏林清等譯)。台北市:遠流。(原著1993年出版)
Argyris, C., Putnam, R. & Smith, D. M. (2000)。行動科學(夏林清譯)。台北:遠流。(原著1985年出版)
Coelho, P.(1997)。牧羊少年奇幻之女(周惠玲譯)。台北:時報文化。(原著1988年出版)
Coles, R.(2001)。故事的呼喚(吳慧貞譯)。台北:遠流。(原著2000年出版)
Erikson, E. H., Erikson, J. M. & Kivnick, H. Q.(2000)。老年研究報告:人生八大階段(周怜利譯)。台北:張老師。(原著1997年出版)
Frankl, V. E.(1995)。活出意義來:從集中營說到存在主義(趙可式與沈錦惠譯)。台北:光啟。(原著1967年出版)
Freire, P.(2003)。受壓迫者教育學(方永泉譯)。台北:巨流。(原著1970年出版)
Gelles, R. J. & Cornell P.(1996)。家庭暴力(劉秀娟譯)。台北:揚智。(原著1985年出版)
Levine, S.(1998)。擁抱憂傷(徐慎恕譯)。台北:立緒文化。(原著1991年出版)
Lindsey, M. McBride, R. W. & Platt, C.M.(2001)。家庭暴力者輔導手冊(林明潔、陳文心、陳慧女與劉小菁譯)。台北:張老師。(原著2000年出版)
Longaker, C.(1999)。假如我死時,你不在我身旁(陳琴富譯)。台北:張老師。(原著1997年出版)
Miller, B. C.(1997)。家庭研究方法(郭靜晃與徐蓮蔭譯)。台北:揚智。(原著1986年出版)
Minuchin, S. & Nichols M. P.(2000)。回家:結構派大師說家庭治療的故事(劉瓊瑛等譯)。台北:張老師。(原著1992年出版)
Morrison, T.(2003)。爵士樂(潘岳與雷格譯)。台北:台灣商務。(原著1992年出版)
Morrison, T.(2003)。寵兒(何文敬譯)。台北:台灣商務。(原著1987年出版)
Nicarthy, G. & Davidson, S.(2001)。你可以自由:讓受虐婦女不再暗夜哭泣(梁秀鴻譯)。台北:張老師。(原著1989年出版)
Nichols, M. P. & Schwartz, R. C.(2002)。家族治療的理論與方法(王慧玲與連雅慧譯)。台北:洪葉文化。(原著1998年出版)
Nichols, M. P. & Schwartz, R. C.(2002)。家族治療概論(王慧玲與連雅慧譯)。台北:洪葉文化。(原著1998年出版)
Rinpoche, S.(1996)。西藏生死書(鄭振煌譯)。台北:張老師。(原著1992年出版)
Schön, D. A. (2003)。反映回觀─教育實踐的個案研究(夏林清等譯)。台北市:遠流。(原著1991年出版)
Weil, B. E. & WinterR.(1994)。外遇:可寬恕的罪(孫孚垣&與許耀雲譯)。台北:張老師。(原著1993年出版)
Worden, J. W.(1995)。悲傷輔導與悲傷治療(李開敏等譯)。台北:心理。(原著1991年出版)
Zaner, R. M.(2001)。醫院裡的哲學家(譚家瑜譯)。台北:心靈工坊。(原著1994年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