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載入處理中...
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
網站導覽
|
首頁
|
關於本站
|
聯絡我們
|
國圖首頁
|
常見問題
|
操作說明
English
|
FB 專頁
|
Mobile
免費會員
登入
|
註冊
切換版面粉紅色
切換版面綠色
切換版面橘色
切換版面淡藍色
切換版面黃色
切換版面藍色
功能切換導覽列
(18.97.14.84) 您好!臺灣時間:2024/12/04 12:27
字體大小:
字級大小SCRIPT,如您的瀏覽器不支援,IE6請利用鍵盤按住ALT鍵 + V → X → (G)最大(L)較大(M)中(S)較小(A)小,來選擇適合您的文字大小,如為IE7或Firefoxy瀏覽器則可利用鍵盤 Ctrl + (+)放大 (-)縮小來改變字型大小。
字體大小變更功能,需開啟瀏覽器的JAVASCRIPT功能
:::
詳目顯示
recordfocus
第 1 筆 / 共 1 筆
/1
頁
論文基本資料
摘要
目次
參考文獻
電子全文
紙本論文
QR Code
本論文永久網址
:
複製永久網址
Twitter
研究生:
趙士尊
研究生(外文):
CHAO SHIH-TSUN
論文名稱:
當我這樣唱:生命故事觀點看張雨生音樂創作的心路歷程
論文名稱(外文):
When I sing this way:a life story of Chang Yu-Sheng
指導教授:
丁興祥
、
王思峰
學位類別:
碩士
校院名稱:
輔仁大學
系所名稱:
心理學系
學門:
社會及行為科學學門
學類:
心理學類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
2006
畢業學年度:
94
語文別:
中文
中文關鍵詞:
敘說
相關次數:
被引用:
6
點閱:3482
評分:
下載:761
書目收藏:14
摘 要
張雨生,1966年生,1989年政大外交系畢業,大三時因演唱〈我的未來不是夢〉而一夕成名,成為台灣紅極一時的偶像歌手,1991年退伍後力圖轉型創作,作品卻不受市場親睞,於是陷入要「市場接受」或是「創作理念」的矛盾間反覆掙扎,1997年終於才情乍現之際,卻因車禍而過世,得年31歲。九年的歌唱生涯中較知名的演唱歌曲有〈天天想你〉、〈沒有菸抽的日子〉、〈帶我去月球〉、〈大海〉、〈我期待〉、〈最愛的人傷我最深〉等。
本研究因研究者對張雨生的喜愛和認同而發想,是一本張雨生的心理傳記,以生命故事的研究取向,深度描寫了張雨生從偶像歌手走向創作音樂人的心路歷程,並融入系統論的觀點,以1980到1990年代流行音樂產業的現象為對照,探討張雨生音樂創作成果,而後,加入「對話自我」的概念,呈現了他在「市場接受」和「創作理念」間掙扎的來由,及其尋求化解的過程。
關鍵字:
敘說、生命故事、心理傳記、張雨生、流行音樂、偶像認同、文化工業、創造力
目 錄
第一章 研究動機與目的
第一節 本研究之於心理學 1
第二節 我的關切與張雨生的牽動 3
第三節 我對張雨生的記憶 5
第四節 小結──研究目的 8
第二章 研究方法與研究內容
第一節 研究典範與方法 11
第二節 研究素材與研究內容 14
第三章 張雨生的生命故事
故事一:初試啼聲 22
故事二:狂飆年代 33
BOX 3.1:台灣流行音樂史裡的張雨生 39
故事三:風起雲湧 42
故事四:我要去當兵 49
BOX 3.2:唱片業偶像認同的操弄 57
故事五:打開天空 59
故事六:浪潮下 67
BOX 3.3:台灣唱片業的國際化 73
故事七:戲說雨生 76
故事八:這是張雨生 83
故事九:創作之路 89
BOX 3.4:以系統觀點談張雨生的創作力 101
故事十:才情乍現 104
故事十一:人散曲不終 113
第四章 市場與理想之間:張雨生生命歷程大事及其多重自我分析
第一節 張雨生生命歷程大事 119
第二節 張雨生的多重自我分析 125
第五章 研究結論、研究有效性與研究反思
第一節 研究結論 131
第二節 研究有效性與研究限制 132
第三節 寫在口試之後(一):我的立場之於本研究的呈現 135
第四節 寫在口試之後(二):從張雨生的世界走出來 137
參考資料 140
附錄一 張雨生已出版詞曲創作曲目總覽 151
附錄二 張雨生已出版演唱曲目總覽 153
參考文獻
Hermas, H.M., Kempen, H.G., & Van Loon, R. J.(1992). The Dialogical Self---Beyond individualism and rationalism. American Psycologist,47(1),23-33.
Mihaly Csikszentmihalyi(原著),李乙明、李淑貞譯(2005):〈以系統觀點談創造力研究〉。《Handbook of Creativity》,五南出版社。
Richard Caves(原著),仲曉玲、徐子超(譯)(2003):《文化創意產業──以契約達成藝術與商業的媒合》。典藏藝術家庭股份有限公司。
Theodor W. Adorno(原著),李紀舍(譯)(1996):〈文化工業再探〉。《中外文學》(台灣),25卷,2期,146-153
William McKinley Runyan(原著),丁興祥、張慈宜、賴誠斌等(譯)(2002):《生命史與心理傳記學──理論與方法的探索》。台北:遠流。
方巧如(1996):〈民國七十年代台灣的國語搖滾樂團所建構的夢想世界及其限制〉。《中外文學》(台灣),25卷,2期,82-108。
石文典、陸劍清、宋繼文、陳菲(2002):《市場營銷心理學》。台北:揚智。
朱龍祥、陸洛(2000):〈流行歌曲歌迷偶像崇拜的心態與行為初探〉。《應用心理研究》(台灣),8期,171-208。
何粵東(2005):〈敘說研究方法論初探〉。《應用心理研究》(台灣),25期,55-72。
吳芝儀(2005):〈敘事研究的方法論探討〉。《質性研究方法與資料分析》,二版,145-188,嘉義:南華社教所。
呂亮震(2000):《少年頭家創業的初期歷程─生命故事觀點─》。輔仁大學應用心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岳奇(2002):〈唱片業的核心競爭力與E化轉型〉。《民國九十一年出版年鑑》,163-170,台北:新聞局。
李逸歆(2000):《台灣流行音樂行銷策略之研究》。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沈清松(2000):《呂格爾》。台北:東大。
林怡伶(1996):〈複製或原真?主流與非主流流行音樂之事實與迷思〉。《中外文學》(台灣),25卷,2期,10-31。
邱惟真、丁興祥(1999):〈朱光潛多重自我的對話與轉化:一種敘說建構取向〉。《應用心理研究》(台灣),2期,211-249。
施韻茹(2004):〈華文音樂中心是幻想還是理想?論台灣流行音樂產業的競爭優勢〉。《傳播與管理研究》,4卷,1期,113-138。
洪瑞斌(2005):《尋覓噤聲的畫眉:對「男性失業者」的理解與重構》。輔仁大學心理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徐玫玲(199-):〈流行歌曲在台灣──發展、反思和與社會變遷的交錯〉。《輔仁學誌‧人文藝術之部》,28期。
翁嘉銘(1996):《迷迷之音──蛻變中的台灣流行歌曲》。台北:萬象圖書。
高國揚(2005):《外派大陸人員配偶之自我成長》。輔仁大學心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育章(1996):〈望花補夜:台灣地下音樂發展的歷史脈絡〉。《中外文學》(台灣),25卷,2期,109-129。
張容瑛(2001):《台灣流行音樂產業網絡、創作系統與空間》。台北大學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培仁(2002):〈從電子媒體看台灣音樂文化與發展〉。《民國九十一年出版年鑑》,180-184,台北:新聞局。
張廣智、周兵(2001):《心理史學》。台北:揚智。
郭威君(2002):《台灣流行音樂唱片產業的未來在何方?》。台灣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樂融(2002):〈華語流行音樂之都之優勢與挑戰〉。《民國九十一年出版年鑑》,144-146,台北:新聞局。
曾慧佳(1998):《從流行歌曲看台灣社會》。台北:桂冠圖書
黃俊英(2000):《行銷管理──策略性的觀點》。台北:華泰
楊忠衡(1997):〈不要指望音樂界,指望劇界吧〉。《音樂時代》,34期。出處:出處:《搖滾音樂劇:吻我吧娜娜──張雨生音樂劇創作紀錄》歌詞本,豐華唱片。
楊國傑(2002):〈音樂產業之行銷通路與未來發展〉。《民國九十一年出版年鑑》,130-135,台北:新聞局。
詹珮甄(2006):《「周杰倫」現象研究》。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鄒川雄(2005):〈生活世界與默會知識:詮釋學觀點的質性研究〉。《質性研究方法與資料分析》,二版,21-57,嘉義:南華社教所。
廖炳惠(2000):〈台灣流行文化批判〉。《當代》,149期,76-95
齊力(2005):〈質性研究方法概論〉。《質性研究方法與資料分析》,二版,1-20,嘉義:南華社教所。
鄧明宇(2005):〈從沉淪走向能動:一個諮商實務工作者的自我敘說到社會實踐〉。《應用心理研究》(台灣),25期,115-142。
蕭富峰(2001):《行銷聖經》。台北:商周
簡瑞榮(2002):〈從精緻藝術到流行文化〉。《人文藝術學報》,創刊號,413-434,嘉義大學人文藝術學院。
電子全文
國圖紙本論文
推文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推文
網路書籤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網路書籤
推薦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推薦
評分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評分
引用網址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引用網址
轉寄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轉寄
top
相關論文
相關期刊
熱門點閱論文
1.
台灣流行音樂行銷策略之研究
2.
台灣流行音樂唱片產業的未來在何方?
3.
台灣流行音樂產業網絡、創作系統與空間
4.
尋覓噤聲的畫眉:對「男性失業者」的理解與重構
5.
少年頭家創業的初期歷程─生命故事觀點
6.
外派大陸人員配偶之自我成長
7.
翻唱曲的政治經濟學 ─ 改自韓國曲的國語歌曲研究
8.
一貫道結緣訓文研究
9.
建構新的生命認同即是創意─馬偕的創意生命故事
10.
論校園民歌之發展----從民歌運動到文化工業
11.
台灣獨立唱片廠牌實作:以小白兔橘子唱片為例
12.
逆流的「好」商品:以王菲的流行音樂為例
13.
台灣K歌產製框架研究
14.
林懷民之創作生命故事—創作之流‧源遠流長
15.
關係經營之道:傑出業務員的生命故事
1.
王靜如(2001)。小學教師科學本質概念及教學之研究。科學教育學刊, 9(2),197-217。
2.
江啟昱(1995)。國小學生對科學的態度之性別差異。科學教育研究與發展季刊,1,94-102。
3.
方琰(1989)。訊息處理論之分析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學院「教育文粹」,18,106-125。
4.
池勝源(1998)。社會學習論-在教育上的啟示與應用。竹縣文教,17,P14-16。
5.
吳宗立(2000)。情境學習論在教學上的應用。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1(3),157-164。
6.
吳明昌(1994)。淺談電子書。出版界,39,13-17。
7.
邱美虹、 林秀蓁(2004) 。以CHILDES 分析一對一科學教學活動中師生互動共建科學知識的行為表現。科學教育學刊,12(2), 133-158。
8.
巫俊明(2002)。運用科學史增進學生對於科學本質的了解。國教世紀,199,61-68。
9.
李鴻亮(2000)。數位媒體與教材教法的結合。教學科技與媒體,50:27-41。
10.
林啟昌(1993)。新媒體與電子出版。藝術學報,52,6。
11.
林樹聲(1999)。科學素養的省思。科學教育月刊,222,16-23。
12.
洪文瓊(1999)。電子書對傳統童書的挑戰及其教育價值。出版界,42-48。
13.
洪振方(1996)。科學知識重建的認知取向分析。高雄師大學報,7,293-328。
14.
洪振方(1997)。科學史融入科學教學之探討。高雄師大學報,8,233-246。
15.
洪振方(1998)。科學教學的另類選擇:融入科學史的教學。屏師科學教育,87(3),2-10。
1.
華語流行歌的唱腔節奏─以李宗盛與張雨生的歌曲為例
2.
運動賽會現場觀眾參與行為與企業贊助效益認知之研究—以第三季超級籃球聯賽為例
3.
一位多重障礙兒母親的生命處境:自我敘說探究
4.
VaR模型評估市場風險之個別風險有效性之實證研究-以權益證券商品為例
5.
台灣壽險業公債投資組合策略之研究-以M個案公司為例
6.
領導行為與部屬忠誠-人治、法治企業文化脈絡之影響
7.
供應商與買方合作關係持續性影響因素之探討--以台灣紡織成衣業為例
8.
人格特質、印象管理策略選擇與印象管理策略知覺之研究,以團體套裝旅遊中領隊-團員為例
9.
體育學系學生學習動機與生涯發展之研究-以私立輔仁大學為例
10.
高壓輸電線密度與兒童癌症發生率之流行病學研究
11.
因緣、轉念與增能-慈濟女性生命故事的敘說分析
12.
大學生運動參與與性別角色關係之研究-以輔仁大學為例
13.
英倫旅遊繪本創作
14.
零售商模仿品對消費者混淆與購買意願之影響
15.
協同型顧客關係管理平台架構之研究
簡易查詢
|
進階查詢
|
熱門排行
|
我的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