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王鳳美(2003)。屏東縣國民小學學童參與休閒活動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江中皓(2000)。城鄉學童休閒活動與親子間互動關係之調查研究。大專體育學刊, 2(2), 61-75。
何立博(2003)。父母如何和兒童一起遊戲。私立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
何琦瑜(2005)。父母,一場挑戰的旅程。天下雜誌,教育特刊親子別冊,4-5。
何進財(1992) 。加強休閒教育,共享美好生活。成人教育雙月刊,2,24-27。余 嬪(1996)。國中生之學業成就與遊憩參與型態。測驗與輔導, 137, 2826-2829。
余 嬪(1999)。休閒活動的選擇與規劃。學生輔導通訊,60,20-31。
吳月霞(2005)。國小高年級單親兒童親子互動、社會支持與其幸福感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吳永裕(1996)。單親兒童之親子關係、行為困擾與學習適應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吳就君(1999)。婚姻與家庭。台北:華騰。
吳貴枝(2004)。彰化縣國小學童假日休閒活動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社會科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呂建政(1994)。休閒教育的發展。台灣教育,523,18-20。
李三煌(2004)。臺北市內湖區國小高年級學童休閒活動之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李月櫻(1994)。親子關係與青少年竊盜行為之研究。私立東海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李枝華(2004)。台中縣市國小高年級學童休閒參與、休閒阻礙與休閒滿意度之相關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玟儀(2003)。國小高年級學童氣質、親子關係與其情緒調整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教育學院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李美瑩(1994)。兒童年齡氣質、家庭氣氛與學業成績之相關。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沈美秀(2005)。國小學童親子互動關係、情緒智力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兒童局(2005)。「中華民國九十四年臺閩地區兒童及少年生活狀況調查報告分析─少年報告書」。網址:http://www.cbi.gov.tw/(2006/10)。台北:行政院內政部兒童局
周月清(2001)。家庭社會工作— 理論與方法。台北:五南。
周玉慧、吳齊殷(2001)。教養方式親子互動與青少年行為:親子知覺的相對重要性。人文社會科學集刊,13(4),439-476。
周雅容(1996)。象徵互動論與語言的社會意函。載於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女性研究實例,75-98。台北:巨流圖書。
林東泰(1992)。休閒教育與其宣導策略之研究。台北市:師大書院。
林東泰(1994)。都會地區成人及青少年休閒認知與態度研究。民意研究季刊,188,41-67。林建地(1996)。我國青少年休閒活動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林清山(1985)。休閒活動的理論與實務。台北:輔大出版。
林清崎(2002)。臺南縣國小行政人員休閒活動之調查研究。國立臺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林惠雅(1999)。母親信念、教養目標與教養行為(一)內涵意義之探討。應用心理研究,2,143-180。台北:五南。洪昭坤(2002)。週休二日之休閒運動規劃。國立台灣體育學院學報,11,27-40。
洪淑雅(2001)。母親參與親子遊戲訓練團體對國小被同儕拒絕兒童親子關係及社交地位改變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孫慶國(2003)。教孩子補習,不如陪孩子休閒!從小培養休閒學習的意義。師友月刊,434,8-13。高俊雄(1995)。休閒利益三因素模式。戶外遊憩研究,8(1),15-28。高淑貞(2005)。親子共享的美麗人生。天下雜誌,教育特刊親子別冊,32-43。
康雪卿(1995)。學生問題與親職教育。學生輔導,41,110-113。張文禎(2002)。國小學生休閒態度與休閒參與之研究-以屏東縣為例。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張玉鈴(1999)。無聊啊!談休閒無聊感對青少年自我統合發展之影響。學生輔導通訊,60,68-79。張光甫(1999)。休閒喜嬉。休閒有喜,1-6。余嬪主編。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
張孝銘(1998)。休閒與社會互動。大專體育,37,87-93。張春興(1992)。普通心理學。台北:東華書局。
張振成(1994)。政府應如何推動休閒活動。台灣教育,523,30-33。
張翠珠(2002)。高屏地區大學生休閒參與、休閒教育需求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民教育研究,6,219-220。梁愛玲(1995)。臺北市雙薪家庭家庭休閒與家庭生命週期關係之探討。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莊麗雯(2002)。國小學童的家庭狀況、親子互動與依附風格之相關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連婷治(1998)。台北縣國小教師休閒態度與休閒參與之相關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郭靜晃(1995)。關心孩子的成長。台北市:揚智文化。
郭靜晃、羅律廷(2002)。青少年休閒阻礙與休閒滿意。社區發展季刊,97, 296-309。
陳代真(2002)。國中青少年家庭休閒活動與家庭凝聚力關係之研究-以台北市大直地區為例。私立東吳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陳信安(2000)。休閒參與的知覺自由與阻礙之研究~以台北縣淡水鎮國小六年級學童為例。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陳彥呈(2003)。家庭相關因素對青少年休閒態度影響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生活應用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陳春秀(2001)。國小中高年級學童親子溝通、家庭氣氛與親子關係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陳桂菊(2001)。宜蘭地區親子休閒教育活動實施因素之探究-以宜蘭縣歡樂國小為例。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陳鏡清(1997)。傳統體育與休閒活動。大專體育,3 3,115- 121。傅元幟、林晏州(2004)。從父母與子女觀點探討家庭休閒活動與家庭生活滿意度關係之研究。戶外遊憩研究,17(3),1-18。游正芬(1999)。閒暇時間從事的活動與健康之關係--以台北市某國中學生為例。國立臺灣大學衛生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程紹同(1994)。優質休閒、超值人生,師友月刊,366,15-19。黃 玲(1994)。親子關係與子女生活適應。父母親,117,16-26。
黃千珊(1999)。家庭生命週期與家庭休閒活動決策歷程之研究─以基隆市核心家庭為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黃文真(1986)。台北市國中學生休閒生活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黃春枝(1980)。社會變遷與親子關係適應。張老師月刊,5(4),34-40。黃郁宜(1984)。國中學生學期間校外生活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黃迺毓、黃馨慧、蘇雪玉、唐先梅、李淑娟(2001)。家庭概論。台北:國立空中大學出版。
黃啟明(2002)。國民中學高關懷學生參與休閒活動行為意圖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計劃行為理論運用與驗證。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黃紹烈(2000)。親子互動關係與電腦網路態度之相關研究─以台北市高中高職學生及其父親為例。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楊敏玲(1996)。「無聊」與青少年偏差休閒行為。測驗與輔導,137,2830-2832。
楊慧真(2005)。越南籍女性配偶家庭親子互動經驗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葉光輝(1995)。社會化歷程中的父母教養方式與孩子的行為發展。中華心理學刊,37(2),149-167。詹珮宜(1990)。智障學生之國小正常手足的親子互動關係﹑手足關係﹑社會支持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趙麗雲(2002)。青少年休閒運動現況暨發展策略。國家政策論壇,2(4),36-44。劉文菁(1993)。台北市民家庭休閒活動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劉惠琴(2000)。又要馬兒好又要馬兒不吃草:理想的父母哪裡找?應用心理研究,7,42-46。
蔡志明(2003)。國小學生休閒態度及休閒參與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臺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蔡東源(1993)。與孩子一起成長。新竹:竹市文化,124-139。
蔡春美﹑翁麗芳﹑洪福財(2001)。親子關係與親職教育。台北。心理出版社。
蔡素琴(1998)。兒童休閒態度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蔡淑玲、吳麗娟(2003)。青少年的親子關係與共依附特質之相關研究。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教育心理學報,35(1)59-78。
鄭丞伸(2001)。新竹市國民中學、學生體適能對休閒行為之影響研究。私立中國文化大學運動教練研究所碩士論文。鄭秋紅(1993)。單親家庭國中生親子互動關係、自我尊重、社會支持與寂寞感之研究。私立中國文化大學家政研究所碩士論文。鄭碧招(2004)。親子共讀對親子關係影響之研究--以台南縣國小高年級學生與家長為例。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賴嘉鳳(1999)。青少年氣質與父母管教態度對親子關係的影響。國立政治大學心理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羅子濬 (1995)。建構正確的青少年教育--從國中學生的校外生活談起。師友月刊,332,21-25。羅明訓(1999)。桃園縣國小六年級學生休閒活動知調查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羅國英(1996)。青少年前期的親子關係與同儕關係:其比較及關連研究(報告編號:NSC-85-2413-H-031-001)。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蘇冠榮(2002)。態度主導孩子的成長。師友月刊,420,71-75。二、西文部份
Brightbill, C.K.(1960). The challenge of leisure. Englewood Cliffs, New Jersey: Prentice-Hall.
De Grazia(1962). Off time, work, and leisure. New York:Twentieth CenturyFund.
Dumazedier, J.(1967). Toward a society of leisure. New York: Free Press.
Gongla, P.A. & Thomoponson, E.H. (1987). Single-parent family. Handbook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Holllingshead, A.B.(1957).Tow factor index of social position. New Haven.
Kathleen, A.C.& Himlmi, M.I.(1996).Application in recreation & leisure. St.Louis: Mosby,Inc.
Kelly, J.R. (1983). Leisure identities and interaction. George Allen & Unwin.London.
Kelly, J.R. (1990)Leisure(2 nd ed.). Englewood Cliffs ,New Jersey:Prentice-Hall.
Kelly, J.R. (1978).A revised paradigm of leisure choice. Leisure Sciences,1,345-363.
Kelly, J.R.(1996).Leisure(3 rd ed.). Boston : Allyn & Bacon.
Mayo, E.J.(1976). Restaurant habits of the long distance automobile vacationer. Chicago: National restaurant Asociation .
Mundy(1998). Leisure education:Theory and practice(2 nd ed.). Champain, IL:Sagamore Publishing.
Peterson, R. A. (1981). Measuring Culture, Leisure, and Time Use. Annals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Political and Social Science, 453, 169-179.
Pieper,J(1963). Leisure: the basis of culture. New York: New American Library.
Tinsley, H.E.A. and Tinsley,D.J.(1982).A holistic model of leisure counseling.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14,10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