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14.85) 您好!臺灣時間:2024/12/15 00:20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張家甄
研究生(外文):CHIA-CHEN CHANG
論文名稱:從馬斯洛需求理論到菩提道次第成佛理論-宗教與生命教育初探
論文名稱(外文):From Maslow's theory of need to Tsong Kha pa's steps on the way to enlightenment (Lam rim chen mo):a preliminary inquiry on religion and life education
指導教授:許明銀許明銀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輔仁大學
系所名稱:宗教學系
學門:人文學門
學類:宗教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6
畢業學年度:94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52
中文關鍵詞:需求理論藏密菩提道次第轉識成智超越解脫生命教育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7
  • 點閱點閱:867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2
摘要
本論文試圖探究西方心理學「馬斯洛需求理論」與東方宗教「藏密之菩提道次第成佛理論」,以此兩者為基礎,一方面,以西方心理學對人身心探究路徑過程中,以揀擇馬斯洛的生命六層次需求理論,探討人類本能上的需求及需求不被滿足所遭遇的身心痛苦、挫折為始。另一方面則將藏密修行上,公認最具正確圓滿次第的理論與實踐—「菩提道次第成佛理論」做為究竟法門,闡述生命的超越和解脫,以及其次第的理論與實修方法。將此東、西方兩者的理論,探討生命超越、生命解脫的確實可能性。
本論文第一、第二章,提出以西方心理學闡述的生命理論及第四勢力心理學,馬斯洛、肯恩‧威爾伯等之有關文獻,探討生命的需求與受挫現象及身心靈的作用和結構;第三章論及有關佛教的實相,佛教的生命觀和宇宙觀;第四、第五章以菩提道次第成佛理論《菩提道次第廣論》之文獻,探索面對身心靈如何轉識成智、轉五毒為五智,以佛法三心要—出離心、菩提心、空正見轉凡成聖、成佛的理論與實修。此外,論文的第六章筆者嘗試剖析
,自心理學內涵而獲至自我探索的心路歷程,以及自佛家修行人追尋真理的天路歷程。以此心路歷程與天路歷程的互沃,進而說明自身驗證生命需求受挫,身心轉化的實踐體證過程。本論文期望拼湊出的是一個人性及靈性的宇宙實相,以及筆者融合理論知識與生命經歷,呈現出生命教育的體證過程。
目錄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1
第二節 研究方法…………………………………………5

第一章 西方心理學對生命現象的論述……………………8
第一節 精神分析心理學派………………………………9
第二節 行為主義心理學派…………………………… 20
第三節 人本主義心理學派…………………………… 23
第四節 超個人心理學派……………………………… 28

第二章 馬斯洛生命需求理論…………………………… 39
第一節 生命需求理論內涵…………………………… 40
第二節 生命需求的挫折……………………………… 50

第三章 佛教的實相論…………………………………… 55
第一節 佛教的生命觀………………………………… 56
第二節 佛教的宇宙觀………………………………… 73


第四章 生命需求轉化超越之方………………………… 87
第一節 轉識成智……………………………………… 88
第二節 轉苦樂為道…………………………………… 93

第五章 生命解脫的終極實踐…………………………… 99
第一節 藏密菩提道次第—三士道修行法……………101
第二節 藏密金剛乘—怛特羅修行……………………119

第六章 從挫折到超越—像我這樣的女人………………125
一、我的人生現象景況-初步簡歷自傳……………125
二、自我探索 ………………………………………130
三、深度自我探索-以個人的角度心理分析………132
四、轉化與超越 ……………………………………137

結語 ………………………………………………………143

參考書目……………………………………………………146
參考書目
《中阿含經》第四七〈多界經〉(大正藏1,733‧下)
《佛光阿含藏》〈長阿含經〉,頁2870。
《佛說七佛經》(大正藏1,150‧中)
《長阿含‧世記經》卷二十二〈三中劫品〉

方東美,〈中國哲學對未來世界的影響〉《方東美先生演講集》台北:黎明文化,1978,
頁1-32。
王財貴編訂,《易經》台北:讀經出版社,2002。
牟宗三,〈第一講:中國哲學之特殊性問題〉《中國哲學十九講》台北:學生書局,
1983,頁1-17。
牟宗三,〈第二講:兩種真理以及其普遍性之不同〉《中國哲學十九講》台北:學生書
局,1983,頁19-43。
杜維明,《人性與自我修養》台北:聯經出版社,1992。
林安梧譯著,《新譯-老子道德經》宜蘭:讀冊文化,2002。
唐君毅,《人生之體驗》台北:學生書局,1989。
唐君毅,《人生之體驗續編》台北:學生書局,1996。
馮友蘭,《人生的哲理》台北:生智出版社,1997。

呂旭亞,〈為心靈領預測畫的藍圖〉,羅傑‧渥許(Roger Walsh)、法蘭
西斯‧方恩(Frances Vaughan)編,易之新、胡因夢譯,《超越自我之道》(Paths
Beyond Ego)台北:心靈工坊文化,2003,頁8-12。
呂旭亞,〈貼近東方文化的心理療法〉,布蘭特‧寇特萊特(Brant Cortright)著,易
之新譯,《超個人心理治療》(Psychotherapy and Spirit)(台北:心靈工坊文
化,2005),頁11-15。
伴渡、李純娟,《吉光片羽—靈性修持新探》,再版,台北:光啟出版社,1992 。
李安德,《超個人心理學》台北:桂冠圖書公司,1992。
張春興,《現代心理學》台北:東華書局公司,2001。
莊耀嘉編譯《馬斯洛》台北:桂冠圖書公司,2000。
彭運石,《走向生命的顛峰—馬斯洛的人本心理學》台北:貓頭鷹出版社,2001。
黃堅厚,《人格心理學》台北:心理出版社,1999。
樓宇偉,〈整合學:二十一世紀的思想地圖〉,肯恩‧威爾伯(Ken Wilber)著,胡因
夢、劉清彥合譯,《恩寵與勇氣》(Grace And Grit),台北:張老師文化,1998,
頁481-501。

吳汝鈞,《印度佛學的現代詮釋》台北:文津出版社,1994。
吳汝鈞,《中國佛學的現代詮釋》台北:文津出版社,1995。
呂建福,《中國密教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
宗喀巴大師造,帕繃喀仁波切闡述,仁欽曲札譯,《三主要道》台北:經續法林,1997。
宗喀巴大師造論,日常法師講述,《菩提道次第廣論淺釋》台北:圓音有聲出版社,
2003。
宗喀巴大師著,法尊法師譯,《菩提道次第廣論》台北:福智之聲出版社,2004。
宗喀巴大師著,華銳‧羅桑嘉措釋譯,《菩提道次第廣論》甘肅:甘肅省藏學研究所,
2002。
宗薩欽哲仁波切著,馬君美等譯,《佛教的見地與修道》台北:探索出版社,2004。
林崇安,《印度佛教的探討》台北:慧炬出版社,1995。
林崇安,《西藏佛教的探討》台北:慧炬出版社,1997。
林崇安,《佛教的生命觀與宇宙觀》台北:慧炬出版社,1994。
法尊法師著,〈菩提道次第廣論的造作、翻譯、內容和題解〉,法尊、念西等著,《西藏
經義淺論》台北:大乘文化出版社,1980。
索甲仁波切著,鄭振煌譯,《西藏生死書》台北:張老師文化,1996。
貢噶卻己生格仁波杰講授,釋妙空、張鎮國筆錄,《密宗道次第心要講錄》台北:慧炬出
版社,2000。
張澄基,《佛學今詮》上冊,台北:慧炬出版社,1992。
張澄基,《佛學今詮》下冊,台北:慧炬出版社,1994。
袞卻格西開示,法音法師口譯,《菩提道次第綱要》台北:護持大乘基金會,2000。
陳兵,《生與死-佛教輪迴說》內蒙古:內蒙古人民出版社,1994。
頂果欽哲法王著,楊書婷譯,《成佛之道》台北:橡樹林文化,2003。
頂果欽哲法王著,劉婉俐譯,《唵嘛呢唄美吽》台北:橡樹林文化,2003。
喇嘛吐登耶舍傳授,丹曾卓津漢譯,《密義顯說》香港:盤逸公司,妙音佛學叢書,
2004。
聖嚴法師,《心經》之一〈心經禪解〉台北:法鼓文化,1999。
達賴喇嘛著,丁乃竺譯,《大圓滿》台北:心靈工坊,2003。
達賴喇嘛著,丁乃竺譯,《修行的第一堂課》台北:先覺出版社,2003。
達賴喇嘛著,丁乃竺譯,《達賴生死書》台北:天下雜誌,2003。
達賴喇嘛著,貝瑪秋頓譯,《答案-與達賴喇嘛心靈對話》台北:法鼓文化,2003。
達賴喇嘛著,陳琴富譯,《藏傳佛教世界》台北:立緒文化,1997。
達賴喇嘛著,項慧齡、廖本聖譯,《禪修地圖》台北:橡樹林文化,2003。
達賴喇嘛著,葉文可譯,《慈悲-達賴喇嘛與八位精神治療、心理輔導界頂尖人士的對
談》台北:立緒文化,1996。
達賴喇嘛著,鄭振煌譯,《達賴喇嘛談心經》台北:圓神出版社,2004。
達賴喇嘛著,彌勒若巴喇嘛譯,《菩提道次第簡明釋論》台北:曼尼文化,2003。
達賴喇嘛藏文口述,鄭振煌譯,《達賴喇嘛在哈佛》台北:立緒出版社,2004。
嘉初仁波切著,楊弦、丁乃筠譯,《密宗大解脫法》台北:圓神出版社,1997。
噶瑪恰美原著,嘉初仁波切講述,丁乃筠、楊弦譯,《解脫大道-大手印與大園滿雙融實
修教導》台北:圓神出版社,2002。
釋惟勵法師,《密教概論》台北:淨音出版社,1995。
田中公明著,《西藏密教》東京:春秋社,1993。

丹尼爾‧高曼(Daniel Goleman)著,李孟浩譯,《情緒療癒》
(Conversations with the Dalai Lama on Mindfulness,
Emotions,and Health)台北:立緒文化,1998。
丹尼爾‧高曼(Daniel Goleman)著,張美惠譯,《破壞性情緒管理-達賴喇嘛與西方科
學大師的智慧》(Destructive Emotions)台北:時報文化,2003。
弗蘭克‧戈布爾(Goble, F.G)著,呂明、陳紅雯譯,《第三思潮:馬斯洛心理學》台
北:師大書苑,1992。
布蘭特‧寇特萊特(Brant Cortright)著,易之新譯,《超個人心理治療》
(Psychotherapy and Spirit)台北:心靈工坊文化,2005。
休斯頓‧史密士(Huston Smith)著,劉安雲譯,《人的宗教》(The Worlds
Religions)台北:立緒文化,1998。
艾德華‧霍夫曼(Edward Hoffman)著,許晉福譯,《人性探索家馬斯洛》(The
Right to be Human:A Biography of Abraham Maslow)台北:麥格羅‧希爾
公司,2000。
李‧珊那拉(Lee Sannella)著,梅心譯,《拙火經驗》(The Kundalini
Experience),台北:方智出版社,1998。
尚‧方斯華‧何維爾(Jean-Francois Revel)、馬修‧李卡德(Matthieu Ricard)
著,賴聲川譯,《僧侶與哲學家-父子對談生命意義》(Le moine et le
philosophe)台北:先覺出版社,1999。

肯恩‧威爾伯(Ken Wilber)著,〈長青心理學:意識光譜〉,羅傑‧渥許(Roger
Walsh)、法蘭西斯‧方恩(Frances Vaughan)編,易之新、胡因夢譯,《超越自我之
道》台北:心靈工坊文化,2003,頁54-70。
肯恩‧威爾伯(Ken Wilber)著,若水譯,《事事本無礙》(No Boundary)
台北:光啟出版社,1991。
肯恩‧威爾伯(Ken Wilber)著,胡因夢、劉清彥合譯,《恩寵與勇氣》(Grace And
Grit),台北:張老師文化,1998
肯恩‧威爾伯(Ken Wilber)著,龔卓軍譯,《靈性復興-科學與宗教的整合道路》
(The Marriage of Sense and Soul)台北:張老師文化,2000。
阿瑪斯(A.H.Almaas)著,胡因夢譯,《鑽石途徑I:現代心理學與靈修的整合》
(Diamond Heart Book One:Elements of the real in man)
台北:心靈工坊文化,2004。
阿瑪斯(A.H.Almaas)著,胡因夢譯,《鑽石途徑II:存在與自由》(Diamond
Heart Book Two:The Freedom To Be)台北:心靈工坊文化,2004。
阿瑪斯(A.H.Almaas)著,胡因夢譯,《鑽石途徑III:探索真相的火焰》
(Diamond Heart Book Three:Being and the Meaning of Life)台
北:心靈工坊文化,2005。
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著,蔡怡佳、劉宏信譯,《宗教經驗之種種》(The
Varieties of Religious Experience)台北:立緒文化,2001。
埃洛克‧弗羅門(Erich Fromm)著,林錦譯,《心理分析與宗教》台北:慧炬出版社,
1992。
馬斯洛(Maslow, A.H.)著,李文湉譯,《存在心理學探索》,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
1987。
馬斯洛(Abraham H. Maslow)著,劉千美譯,《自我實現與人格成熟》(Toward A
Psychology of Being),再版,台北:光啟出版社,1989。
馬斯洛(Maslow, A.H.)、佛洛姆(Fromm, E)等著,孫大川審譯,《人的潛能和價
值》台北:結構群文化,1990。
莫瑞‧史坦(Murray Stein)著,朱侃如譯,《榮格心靈地圖》(Jungs Map of the
Soul)台北:立緒文化,1999。
莫頓‧杭特(Morton Hunt)著,李斯譯,《心理學的故事-起源與演變》
(The Story of Psychology)台北:究竟出版社,2000。
莫頓‧杭特(Morton Hunt)著,李斯譯,《心理學的故事-類型與發展》
(The Story of Psychology)台北:究竟出版社,2000。
費若奇(Piero Ferrucci)著,黃美基譯,《高峰經驗》(Inevitable Grace)台
北:光啟社文化,1997。
榮格(C.G.Jung)著,楊儒賓譯,《東洋冥想的心理學-從易經到禪》台北:商鼎文化,
1994。
榮格(C.G.Jung)著,劉國彬、楊德友合譯,《榮格自傳》台北:張老師文化,1997。
羅傑‧渥許(Roger Walsh)、法蘭西斯‧方恩(Frances Vaughan)編,易之新、胡因夢
譯,《超越自我之道》(Paths Beyond Ego)台北:心靈工坊文化,2003。
Henry Gleitman著,洪蘭譯,《心理學》(Psychology)台北:遠流出版社,1997。
R.J.Corsini & D.Wedding編,朱玲億等譯,《當代心理治療的理論與實務》
(Current Psychotherapies)台北:心理出版社,2000。

Maslow, A.H.(1954)Motivation and personality. New York, NY:
Harper & Row。
Maslow, A.H.(1969)Theory Z. Journal of Transpersonal Psychology, 1
(2),pp.31-47。
Maslow, A.H.(1987) Religions, Values, and Peak-Experiences,
New York:Penguin Books。

宗薩蔣揚欽哲仁波切開示錄,馬君美口譯,〈化五毒為五智〉:15-27。
沈清松,〈情緒智商與實踐智慧〉《哲學雜誌》19期(1997.02):4-14。
高天恩,〈追索西洋文明裡的神秘主義〉《當代》36期(1989.04):18-38。
許明銀,〈佛教思想的生命觀〉(《宗教與生命教育》靈鷲山般若文教基金會九十年度學
術研討會):101-111。
陳德光,〈靈性生命激發--生命教育的一個重點〉《輔仁宗教研究》9
期,(2004夏):103-127。
黃俊威,〈試論部派佛教時代的人類來源說-以《長阿含‧世記經》〈世本緣品〉作為討
論中心〉《華梵大學第六次儒佛會通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冊,(2002):219-
242。

吉米天北寧瑪(第三世杜竹禪仁波切),連德禮譯,〈轉苦樂為道的指示〉《佛網》
(http://www.buddhanet.idv.tw)2004年12月7日摘錄。
堪布卡塔仁波切,〈轉識成智〉《佛網》(http://www.buddhanet.idv.tw)2004年
12月7日摘錄。
恒毓<佛教的苦受觀>《香港文人哲學會網頁》(http//www.arts.cuhk.edu.hk/~
hkshp)2004年12月11日摘錄。
劉秋固,〈從超個人心理學〉《華梵大學網站》(http://huafan.hfu.
edu.tw)2005年3月4日摘錄。
〈佛陀的教法〉《財團法人佛陀教育基金會‧佛陀教育電子報》
(http//www.budaedu.org),2005年6月12日摘錄。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