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14.91) 您好!臺灣時間:2025/01/21 10:05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游至絜
研究生(外文):Yu, Chih-Chieh
論文名稱:郎尼根與多瑪斯之遙契–「心語」概念之探究
論文名稱(外文):Reaching up to the mind of Aquinas:Lonergan’s concept of Verbum
指導教授:鄔昆如鄔昆如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輔仁大學
系所名稱:哲學研究所
學門:人文學門
學類:哲學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6
畢業學年度:94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80
中文關鍵詞:心語心象理智抽象影像洞察反省贊同判斷
外文關鍵詞:verbumspeciesabstractioninsightreflective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0
  • 點閱點閱:283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37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
本論文內容主要分為四章。在第一章中,介紹寫作緣起與郎尼根思想的背景。在第二章裡,先從亞理斯多德《靈魂論》的傳統談起,特別是「主動理智」與「被動理智」這兩個理智的不同面向,所引起後世的不同看法,多瑪斯為解決爭論所延伸出的見解,而後形成多瑪斯對知識論問題的特色,尤其是人的理智運作情形。由理智運作情形,進一步引出人的理智運作與心語的關連性。後來,多瑪斯進一步將抽象過程套用在主動理智與被動理智的互動上,人的理智是藉著抽象作用 (abstraction),從個別的感性圖像 (sense images)中抽出普遍心象(species),而獲得概念。第三章討論抽象作用,先從傳統上來談所謂的抽象三程度。郎尼根認為抽象是理解活動的特性,故也應該有心理方面的討論。進而在物理抽象和數理抽象裡又分出抽象三階段,分別是:客觀抽象(objective abstraction)、領會抽象(apprehensive abstraction)和形式抽象(formative abstraction)。人的理解當中還有一重要事實,即「影像的洞察」(Insight into phantasm),指的是人無法脫離圖像而進行思考,必須對於理智所產生的影像加以洞察,才能進一步獲得理解。在第四章裡頭,由人會以問題的形式作為認識外在事物的起點,討論亞理斯多德提出的四類問題後來歸結為「悟性問題-Quid sit?」和「反省問題-An sit?」。這兩大類問題分別代表了定義與判斷兩種理智的運作模式。也就是郎尼根稱第一種運作為「直接理解」(direct understanding),第二種運作為「反省理解」(reflective understanding)。因之而有「心語」的兩類,分別是定義(Verbum as definition)的角度,第二個則是「心語」是連合或是分辨(Verbum as composition or division)的角度。由於,抽象作用和影像的洞察這些理解當中的心理事實,皆屬於郎尼根所稱的「直接理解活動」,所指的也就是第一類的心語-定義類心語。因此,在第四章中特別將討論重點集中於第二類的心語-判斷類心語上。而在第二類心語中,先從連合或是分辨談起,進而談人理智活動中的推論,最後是討論判斷活動。經由「心語」概念的探討中,意會到郎尼根與多瑪斯之遙契。
第一章 導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方法與目的 1
(一)研究動機 1
(二)研究方法 3
(三)研究目的 4
第二節 郎尼根思想背景 6
(一)思想背景 6
(二)《心語》一書之結構概述 9

第二章 傳統的回顧 16
第一節 亞理斯多德《論靈魂》中的相關傳統 17
第二節 主動理智的三種見解 20
(一)主動理智是神 20
(二)主動理智是人所共有的靈智體 21
(三)主動理智是人理智的主動面 22
第三節 理智運作與心語的關連性 24
小結 28

第三章 理解與抽象 29
第一節 抽象作用 30
(一)抽象的三個程度(three degrees of abstraction) 30
(二)三階段抽象(three stages of abstraction) 34
第二節 影像的洞察(Insight into phantasm) 39
小結 46

第四章 心語與兩類理智運作模式 47
第一節 問題的類型及其發展 48
(一)四種問題的類型 48
(二)問題的發展 50
第二節 理智的兩重運作模式與兩類心語 53
(一)理智的兩重運作模式 53
(二)兩類心語 57
小結 73

結論 74

參考書目 77
英文參考書目
1、Lonergan, Bernard. Insight: A Study of Human Understanding. Edited by Frederick E. Crowe and Robert M. Doran. Collected Works of Bernard Lonergan, vol 3. Toronto: 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 1992.
2、Lonergan, Bernard. A Second Collection: Papers by Bernard J.F. Lonergan S.J. Edited by William F. J. Ryan and Bernard J. Tyrrell. Rpt. by 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 Toronto: 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 1996.
3、Lonergan, Bernard. Verbum: Word and Idea in Aquinas. Rpt. in Collected Works of Bernard Lonergan. Edited by Frederick E. Crowe and Robert M. Doran. Vol 2. Toronto: 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 1997.
4、Lonergan, Bernard. Understanding and Being: The Halifax Lectures on INSIGHT. Rpt. in Collected Works of Bernard, Lonergan. Edited by Elizabeth A. Morelli and Mark D. Morelli. Vol. 5. Rev. and Aug. by Frederick E. Crowe. Toronto: 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 2000.
5、Flanagan, Joseph. Quest for Self-knowledge. Toronto: 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 1997.
6、Liddy, Richard . Transforming Light: Intellectual Conversion in the Early Lonergen , Collegeville, MN.: Liturgical Press,1993.
7、Tekippe, Terry J. Bernard Lonergan’s Insight: A Comprehensive Commentary. Lanham: University Press of America, 2003.
8、Tracy, David. The Achievement of Bernard Lonergan. New York: Herder and Herder, 1970.
9、Tyrrell, Bernard S. J. Bernard Lonergan’s Philosophy of God, Notre Dame: University of Notre Dame Press, 1974.
10、Aristotle. The Complete works of Aristotle, edited by Jonathan Barnes. New Jerse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84.
11、Aquinas. Summa Contra Gentiles, translated with an Introduction and note by James F. Anderson. Notre Dame University Press, 1975.
12、_________. Summa Theologica. translated by Fathers of the English Dominican Province. New York: Benziger Brothers, 1964.
13、_________. De veritate. translated by James V. Mc Glynn, S.J. Chicago: Henry Regnery Company. 1953.
14、Copleston, Frederick. A history of philosophy, vol. I.Westminster, Md.: Newman Bookshop, 1946
15、Kenny, Anthony. Aquinas.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0.
16、Ross, David. Aristotle. New York: Meridian, 3rd Printing 1961
中文參考書目
1、高凌霞,《馬里旦論存有直觀與知識統合》,台北:輔仁大學研究叢書,1998。
2、袁廷棟,《哲學心理學》,台北:輔仁大學出版社,1985。
3、曾仰如,《亞里斯多德》,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89 。
4、鄔昆如,《西洋哲學史》,台北:正中書局,1971。
5、關永中,《知識論(一)-古典思潮》,台北:五南圖書公司,2004。
網站參考資料
http://www.lonergan.on.ca/breviews/duffy.htm
Duffy Jim. Review of Verbum: Word and Idea in Aquinas by Bernard Lonergan, The Collected Works of Lonergan. Volume two. Frederick Crowe and Robert Doran, eds.Toronto: 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 1997. 09 Oct. 1997.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謝奕旭,「美國國家安全戰略中台灣的角色」,復興崗學報,第80期(2004年)。
2. 陳德門,「從中共海軍戰略發展檢視其現代化」,發表於台灣國防安全與海權發展國際研討會(台北:國防政策評論主辦,2002年1月)。
3. 鄭大誠,「江澤民的軍事理論評析」,陸軍學術月刊,(2003年2月)。 http://seehi.fayay.com/matr/show.php?id=355
4. 龍村倪,「中日交鋒的熱點-春曉油田風飄雨」,軍事家全球防衛雜誌,第250期(2005年10月)頁18 - 23。
5. 鄭有諒著,「影響朝鮮半島情勢發展之安全因素剖析」,國防雜誌,第十四卷第三期(桃園:國防雜誌,民國八十七年九月十六日),頁90 - 105。
6. 謝叔詠,「中共海軍戰略與未來兵力整建評估之研究」,海軍軍官(民國93年),頁97 - 105。
7. 蔡振新,「就海洋戰略觀點論中共遠洋海軍未來之發展」,國防雜誌,第19卷第9期(民國93年),頁35 - 45。
8. 蔡明彥,「中共跨世紀軍備發展策略分析」,全球政治評論,第5期(2004年1月),頁60 - 72。
9. 廖文中,「中共21世紀海軍戰略對亞太區域安全之影響」,中共研究,(2000年6月),頁66 - 76。
10. 葉自強,「對中共建造航空母艦的探討」,海軍學術月刊,第36卷第6期(91年6月),頁60 – 73。
11. 萬文豪,「中共海軍戰略演進之研究」,國防雜誌,第19卷第9期(民國93年),頁58 - 69。
12. 陳卓慶,「中共海軍陸戰旅戰力剖析」,海軍學術月刊,第30卷第5期,頁32 - 45。
13. 陳永康、翟文中,「中共海軍戰略演進之研究」,中國大陸研究,第40卷第9期(民86年9月),頁7 - 20。
14. 張雅君,「中共與美、日的亞太海權競爭:潛在衝突與制度性競爭機制」,中國大陸研究,第41卷第5期(民87年5月),頁5 - 19。
15. 張雅君,「世紀之交中共的軍事政策與亞太安全:防禦取向模糊性的探討」,中國大陸研究,第42卷第3期(民88年3月),頁25 - 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