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98.82.120.188) 您好!臺灣時間:2024/09/14 22:30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沈佳靜
研究生(外文):SHEN CHIA CHING
論文名稱:試析莊子「為道」之路
論文名稱(外文):An analysis of a race in Chuang-tzu’s “to practice the Tao”
指導教授:張家焌張家焌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輔仁大學
系所名稱:哲學研究所
學門:人文學門
學類:哲學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6
畢業學年度:94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08
中文關鍵詞:為道逍遙頭腦(自我)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3
  • 點閱點閱:807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553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0
本文著重莊子「為道」之路的研究,探討莊子的「為道」歷程,是屬於工夫論的層級。現階段工夫論相關的研究,往往只擷取莊子思想中某些工夫論的片斷,或是某個篇章做研究,缺乏一個完整的工夫論系統研究,據此筆者便想嘗試整理出一個較完整的工夫歷程,其中包括了莊子為什麼要勸人「為道」,以及如何具體實踐「為道」的工夫進而「體道」,最後「成道」之後的理想人格體現以及境界等等,嘗試將內七篇眾多的概念,以簡單的結構整理出來,才能對莊子哲學有更通透性的瞭解,相對於世人對道家哲學的不解,找出道家哲學落實於現實社會的可行性。

本文以「北冥→大化之→飛→南冥」做為莊子「為道」之路的歷程。第一章闡明為何要「為道」:第一節說明<逍遙遊>在內七篇中的地位;而第二節「為道」之路,說明「為學」與「為道」之不同,再來闡明「鯤鵬」寓言的「為道」意含。第二章「為道」的始末:分兩節敘述「北冥」與「南冥」的差異。第三章「為道」的歷程之一─「大化」之:在第一節詳細說明「為道」所面臨的阻礙為何;第二節言成其「大」、「化」,可說是將<逍遙遊>、<齊物論>、<德充符>、<大宗師>當中所提及能夠「為道」的條件做一個歸納。第四章「為道」的歷程之二─「飛」:是承接第三章的工夫論,第一節談論「入道」工夫;第二節談「入道」之後的境界,分別說明真人與畸人所代表的意含。最後第五章則是本文的結論。
目 次

緒論……………………………………………………………001
第一節 研究動機及目的…………………………………… 001
一、研究動機……………………………………………002
二、研究目的……………………………………………004
第二節 論述過程及方法…………………………………… 008
一、論述過程……………………………………………008
二、論述方法……………………………………………011
第一章 為何要「為道」…………………………………… 013
第一節 <逍遙遊>的地位……………………………… 014
一、內篇之首的涵義……………………………………015
二、內篇的立論宗旨……………………………………020
第二節 「為道」之路…………………………………… 026
一、「為學」與「為道」……………………………… 026
二、「鯤鵬」寓言的「為道」意含………………………029
第二章 「為道」的始末─ 北冥與南冥……………………033
第一節 「北冥」的凶險………………………………… 033
一、有傷的人間世………………………………………034
二、涉世之難……………………………………………039
第二節 「南冥」的逍遙………………………………… 045
一、無傷的人間世………………………………………045
二、虛而委蛇以求勝物不傷……………………………054
第三章 「為道」的歷程之一─「大化」之……………… 059
第一節 「為道」的阻礙 …………………………………059
一、巧智…………………………………………………060
二、成心…………………………………………………064
第二節 成其「大」、「化」……………………………… 069
一、積德須厚……………………………………………069
二、天地一體……………………………………………073
三、安時處順……………………………………………076
第四章 「為道」的歷程之二─「飛」………………………081
第一節 「入道」的工夫………………………………… 081
一、喪我與心齋、坐忘…………………………………082
二、逍→遙………………………………………………085
第二節 「入道」的境界………………………………… 090
一、真人…………………………………………………090
二、畸人…………………………………………………094
結論……………………………………………………………099
參考書目………………………………………………………103
參考書目

壹、典籍資料 (依姓名筆劃順序)

(01)[清]王先謙:《莊子集解》,臺北:三民書局點校本,1974。
(02)[清]王先謙:《莊子集解內篇補正》,北京:中華書局,1999。
(03)[清]王夫之:《莊子解》,臺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8。
(04)[晉]郭象、[唐]成玄英:《南華真經注疏(上)》,北京:中華書局,
1998。
(05)[清]郭慶藩輯:《莊子集釋(第一冊)》,北京:中華書局,1961。
(06)[明]焦竑:《莊子翼(第三版)》,臺北:廣文書局,1963。
(07)[明]憨山釋德清:《莊子內篇憨山註》,臺北:新文豐書局,1994。
(08)[明]憨山釋德清:《老子道德經憨山註》,臺北:新文豐書局,1994。

貳、研究專書 (依姓名筆劃順序)

一、相關研究專書:

(01)丁原植:《郭店竹簡老子釋析與研究》,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
1998。
(02)王叔岷:《莊子校詮(上冊)》,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1999。
(03)王叔岷《莊學管闚》,臺北:藝文出版社,1978。
(04)王博:《莊子哲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
(05)王煜:《老莊思想論集》,臺北:聯經出版,1979。
(06)止庵:《樗下讀莊─ 關於莊子哲學體系的文本研究》,北京:東方出版
社,1999。
(07)李先耕:《老子今析》,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
(08)李日章:《莊子逍遙境的裡與外》,高雄:麗文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0。
(09)吳汝鈞:《老莊哲學的現代析論》,臺北:文津出版社,1998。
(10)吳怡:《新譯莊子內篇解義》,臺北:三民書局,1990。
(11)吳怡:《逍遙的莊子》,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出版,1991。
(12)吳光明:《莊子》,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出版,1988。
(13)吳康:《老莊哲學》,臺北:臺灣商務出版,1999年。
(14)陳品卿:《莊學新探》,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3。
(15)陳鼓應:《莊子今注今譯》,北京,中華書局,2001。
(16)陳鼓應編:《道家文化研究(第二輯)》,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0。
(17)陳鼓應編:《道家文化研究(第八輯)》,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00。
(18)高柏園:《莊子內七篇思想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92。
(19)崔大華:《莊學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9。
(20)崔宜明:《生存與智慧─ 莊子哲學的現代闡釋》,上海:上海人民出版
社,1997。
(21)曹礎基:《莊子淺注》,北京:中華書局,2002。
(22)張默生 :《莊子新釋》,臺北:洪氏出版社,1984。
(23)張成秋 :《莊子篇目考》,臺北:臺灣中華書局印行,1971。
(24)葉海煙:《老莊哲學新論》,臺北:文津出版社,1997。
(25)趙衛民:《莊子的道》,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8。
(26)鄭世根:《莊子氣化論》,臺北:學生書局,1993。
(27)劉光義:《莊子處世的內外觀》,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 1980。
(28)劉笑敢:《莊子哲學及其演變》,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8。
(29)劉笑敢:《老子》,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7。
(30)謙達那譯:奧修原著《莊子─ 空船》,臺北:奧修出版,1995。
(31)顏崑陽:《人生是無題的寓言:莊子的寓言世界》,臺北:躍昇文化出
版,1994。
(32)嚴靈峰:《老莊研究》,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66。
(33)嚴靈峰:《道家四子新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8。

二、一般研究專書

(01)王德有:《以道觀之》,北京:人民出版,1998。
(02)王邦雄:《中國哲學論集》,臺北:學生書局,1983。
(03)王邦雄:《儒道之間》,臺北:漢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7。
(04)方東美:《人生哲學概要》,臺北:先知出版社,1974。
(05)方東美 :《原始儒道家哲學》,臺北:黎明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3。
(06)方東美 :《中國哲學之精神及其發展》,臺北,成均出版社,1984。
(07)牟宗三:《才性與玄理》,臺北:學生書局,1993。
(08)牟宗三:《中國哲學十九講》,臺北:學生書局,1983。
(09)牟宗三:《中國哲學的特質》,臺北:學生書局,1994。
(10)呂思勉:《經子解題》,香港:三聯書店,2001。
(11)杜保瑞:《莊周夢蝶》,臺北:書泉出版社,1995。
(12)孟祥才、胡新生:《齊魯思想文化史─ 從地域文化到主流文化》,濟
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03。
(13)徐復觀:《中國人性論史‧先秦篇》,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1。
(14)徐復觀:《中國思想史論集》,臺北:學生書局,1993。
(15)徐復觀:《中國藝術精神》,臺北:學生書局,1998。
(16)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原道篇卷一》,臺北:學生書局,1976。
(17)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原性篇》,臺北:學生書局,1979。
(18)郭于華:《死的困惑與生的執著》,臺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1994。
(19)康韻梅:《中國古代死亡觀研究》,臺北:臺大出版社,1994。
(20)勞思光:《中國哲學史(一)》,臺北:三民書局,1984。
(21)張岱年:《中國哲學大綱》,臺北:藍燈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2。
(22)葛榮晉:《中國哲學範疇導論》,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1993。
(23)鄭曉江:《中國死亡智慧》,臺北:東大出版社,1994。


參、期刊論文(依姓名筆畫順序)

(01)王邦雄:〈莊子系列(一)逍遙遊〉,《鵝湖月刊》,第18卷6期,1992.12
(02)王邦雄:〈莊子系列(二)齊物論〉,《鵝湖月刊》,第18卷7期,1993.1
(03)王邦雄:〈莊子系列(三)養生主〉,《鵝湖月刊》,第18卷8期,1993.2
(04)王邦雄:〈莊子系列(四)人間世〉,《鵝湖月刊》,第18卷9期,1993.3
(05)王邦雄:〈莊子系列(五)德充府〉,《鵝湖月刊》,第18卷10期,1993.4
(06)王邦雄:〈莊子系列(六)大宗師〉,《鵝湖月刊》,第18卷11期,1993.5
(07)王邦雄:〈莊子系列(七)應帝王〉,《鵝湖月刊》,第18卷12期,1993.6
(08)王邦雄:〈莊子思想及其修養功夫〉,《鵝湖月刊》,第17卷第1期1992.7
(09)王邦雄:〈莊子哲學的生命精神〉,《鵝湖月刊》,第7卷第7期,1982.1
(10)王邦雄:〈談儒道兩家的「道」〉,《鵝湖月刊》,第6卷第3期,1980.9
(11)王邦雄:〈走進莊子之學的門徑〉,《鵝湖月刊》,第136期,1986.10
(12)李治華:〈莊子之聖人、真人、至人、神人及天人的層次析論〉,《人文
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第7卷第5期,1997.2
(13)沈清松:〈莊子的人觀〉,《哲學與文化》,第14卷第6期,1987.6
(14)季霞:〈道家與禪宗的解脫論〉,《中國哲學史》季刊,第2期,1996
(15)周策縱:〈「莊子˙養生主」篇本義復原〉,《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2
期,1992.3
(16)邵漢明:〈莊子人學二題〉,《哲學與文化》,第18卷第1期,1991.1
(17)邱敏捷:〈憨山《莊子內篇註》之特色〉,《中國文化月刊》,第258期,
2001.9
(18)袁保新〈齊物論研究─ 莊子形上思惟的進路與形態〉,《鵝湖月刊》,第
26卷第4期,2000.10
(19)高柏園:〈「莊子人間世」的應世態度〉,《鵝湖》,第17卷第8期,
1992.2
(20)陳德和:〈論莊子哲學的道心理境〉,《鵝湖學誌》,第24期,2000.6
(21)陳文章:〈莊子養生主理論過程之探討〉,《鵝湖月刊》,第3卷第7期,
1978.1
(22)曾昭旭:〈論莊子的整體存在感與人我相通感〉,《鵝湖》,第17卷第1
期,1991.7
(23)黃漢青:〈莊子「離形」說研析〉,《鵝湖》,第17卷第6期,1991.12
(24)傅偉勳:〈老莊、郭象與禪宗─ 禪道哲理連貫性的詮釋學試探〉,《哲學
與文化》,第12卷第12期,1985.12
(25)張家焌:〈莊子內篇思想新探〉,《哲學與文化月刊》,第17卷第2期,
1990.2
(26)張家焌:〈莊子內篇思想新探(下)〉,《哲學與文化月刊》,第17卷第3
期,1990.3
(27)張家焌:〈道德經思想新探〉,《哲學與文化月刊》,第13卷第8期,
1984.8
(28)張家焌:〈道德經思想釋疑〉,《哲學與文化月刊》,第16卷第9期,
1989.9
(29)張家焌:〈道德經思想釋疑(中)〉,《哲學與文化月刊》,第16卷第10
期,1989.10
(30)張家焌:〈道德經思想釋疑(下)〉,《哲學與文化月刊》,第16卷第11
期,1989.11
(31)張家焌:〈老子道德經之超越觀〉,《哲學論集》,第15期,1982.7
(32)張學智:〈憨山德清的以佛解老莊〉,《道家文化研究(第八輯)》,臺北,
文史哲出版社,2000.8
(33)葉海煙:〈論莊子的終極關懷〉,《哲學年刊》,第10期,1994.6
(34)鄭曉江:〈論中國傳統死亡智慧的現代價值〉,《哲學與文化》,第20卷
第8期,1993.8

肆、學位論文(依姓名筆畫順序)

(01)林明照:《莊子「真」的思想析探》,臺灣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2000。
(02)林鈺清:《莊子淑世思想之研究》,南華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2003。
(03)黃玉麟:《〈莊子〉中的人之研究─生命的自由與無傷》,輔仁大學哲學
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
(04)張玲芳:《釋德清以佛解老莊思想之研究》,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
論文,1999。
(05)潘寧馨:《莊子哲學思想分類研究》,輔仁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2001。
(06)蔣淑珍:《成玄英與郭象對《莊子.逍遙遊》詮釋之比較研究》,中國文
化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
(07)郭冠麟:《論莊子哲學中的「生」與「死」》,輔仁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
論文,2005。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17)邱敏捷:〈憨山《莊子內篇註》之特色〉,《中國文化月刊》,第258期,
2. (16)邵漢明:〈莊子人學二題〉,《哲學與文化》,第18卷第1期,1991.1
3. (15)周策縱:〈「莊子˙養生主」篇本義復原〉,《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2
4. (13)沈清松:〈莊子的人觀〉,《哲學與文化》,第14卷第6期,1987.6
5. (10)王邦雄:〈談儒道兩家的「道」〉,《鵝湖月刊》,第6卷第3期,1980.9
6. (09)王邦雄:〈莊子哲學的生命精神〉,《鵝湖月刊》,第7卷第7期,1982.1
7. (08)王邦雄:〈莊子思想及其修養功夫〉,《鵝湖月刊》,第17卷第1期1992.7
8. (07)王邦雄:〈莊子系列(七)應帝王〉,《鵝湖月刊》,第18卷12期,1993.6
9. (06)王邦雄:〈莊子系列(六)大宗師〉,《鵝湖月刊》,第18卷11期,1993.5
10. (05)王邦雄:〈莊子系列(五)德充府〉,《鵝湖月刊》,第18卷10期,1993.4
11. (04)王邦雄:〈莊子系列(四)人間世〉,《鵝湖月刊》,第18卷9期,1993.3
12. (03)王邦雄:〈莊子系列(三)養生主〉,《鵝湖月刊》,第18卷8期,1993.2
13. (02)王邦雄:〈莊子系列(二)齊物論〉,《鵝湖月刊》,第18卷7期,1993.1
14. (01)王邦雄:〈莊子系列(一)逍遙遊〉,《鵝湖月刊》,第18卷6期,1992.12
15. (18)袁保新〈齊物論研究─ 莊子形上思惟的進路與形態〉,《鵝湖月刊》,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