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9.171) 您好!臺灣時間:2025/01/17 08:28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丁靖祐
研究生(外文):Ching-Yu Ting
論文名稱:探索不同營運模式下研發人員核心職能之差異-以某消費性電子廠商為例
論文名稱(外文):An Exploration of R&D Engineers' Core Competency among Original Equipment Manufacturer, Original Design Manufacturer, and Own Brand Manufacturer : A Case Study of Consumption Electronic Manufacturing Company.
指導教授:楊君琦楊君琦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Chun-Chi Yang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輔仁大學
系所名稱:管理學研究所
學門:商業及管理學門
學類:企業管理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6
畢業學年度:94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00
中文關鍵詞: 核心職能 委託代工 設計加工 自有品牌
外文關鍵詞:core competencyOriginal Equipment Manufacturer (OEM)Original Design Manufacturer (ODM)Own Brand Manufacturer (OBM)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9
  • 點閱點閱:1490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773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9
本研究係以Hamel 與 Prahalad 及 Spencer 與 Spencer等人的研究為基礎,以國內消費性電子廠商為研究對象。將營運模式分為委託代工(OEM)、設計加工(ODM)與自有品牌(OBM)等三項,以研發人員之核心職能分為創新、人際溝通、問題分析與解決,及團隊合作等四項為依變數,學歷及年資為控制變數。本研究目的是為了解消費性電子廠商營運模式與核心職能的定義與衡量,並以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探討營運模式與核心職能間之關係,及研發人員核心職能在控制變數上是否有差異,以Pearson 積差相關分析來探討研發人員核心職能與研發主管評鑑間之關係。並希望藉由個案公司的實例說明,讓企業能瞭解評量研發人員核心職能的過程,及其研發人才之核心職能的類型與內容,提供其他台灣資訊電子廠商之企業經營思考的方向與決策的參考,以提升企業對研發人員職能的認知,促使企業進行研發人才之人力資源管理策略的研擬,進而運用於人才的招募、訓練、晉升、輪調…等人力資源管理活動。
本研究發現,OEM研發人員在人際溝通構面,及團隊合作構面的職能部份皆優於ODM研發人員,OBM研發人員則無顯著差異;在核心職能子能力部份,OEM研發人員在人際溝通構面之子能力-表達能力、接收能力及回饋能力皆優於ODM研發人員,在接收能力部份亦優於OBM研發人員,OEM研發人員在問題分析與解決構面之子能力-問題分析及正向態度皆優於ODM研發人員,OEM研發人員在團隊合作構面之子能力-團隊觀念及團隊分工與合作皆優於ODM研發人員,在團隊分工與合作部份亦優於OBM研發人員。另以研發人員核心職能評量資料與研發主管評鑑資料進行Pearson相關分析發現,研發人員之創新構面與人際溝通、問題分析與解決、團隊合作等構面,及主管評鑑之創新與團隊合作構面有顯著相關;研發人員之人際溝通構面與問題分析與解決、團隊合作等構面,及主管評鑑之團隊合作構面有顯著相關;研發人員之問題分析與解決構面與團隊合作等構面,及主管評鑑之創新與團隊合作構面有顯著相關;研發人員之團隊合作構面與主管評鑑之團隊合作構面有顯著相關;顯示研發人員與研發主管皆重視團隊合作職能,亦顯示團隊合作為一整合性能力,其內涵常會影響其他職能。
This study regarded the research of people, such as Hamel & Prahalad and Spencer & Spencer, etc. as foundation, with a domestic consumption electronic manufacturer for the research object. Divided the operation modes into Original Equipment Manufacturer (OEM ), Original Design Manufacturer (ODM ) and Own Brand Manufacturer (OBM ), and took innovation , communication , problem analysis and solving, and teamwork as the variable.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realize the consuming electronic manufacturer's operation modes, and how to define and measure the core competency. By using analysis methods and tools, could find out the relation and the difference among them. According to the instance of the case company, let the enterprise know how to measure the core competency of R&D, and the type and the content of core competency. After offering the reference of the managing direction and decision, that could improve the cognition of the other enterprise on R&D personnel's competency, and impel to draft R&D personnel's human resources management strategies. And then make use of the management activity of human resources such as recruiting, training, promoting, transferring, etc.
This study discovered that OEM R&D personnel surpassed ODM R&D personnel in the competency of communication and teamwork, and OBM had no differences. In the sub ability of the competency of communication, OEM R&D personnel surpassed ODM R&D personnel in the ability of expression, reception and feedback, and surpassed OBM R&D personnel in the ability of reception, too. In the sub ability of the competency of problem analysis and solving, OEM R&D personnel surpassed ODM R&D personnel in the ability of problem analysis and openly attitude. In the sub ability of the competency of teamwork, OEM R&D personnel surpassed ODM R&D personnel in the ability of concept and cooperation, and surpassed OBM R&D personnel in the ability of cooperation, too. By using Pearson analysis method, could discover that the competency of teamwork was an integrated competency. And showed the competency of teamwork could affect other competency.
第 壹 章 緒論 1
第 一 節 研究背景與問題 1
第 二 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2
第 三 節 研究流程與論文架構 4

第 貳 章 個案公司簡介與其重要之職能項目 7
第 一 節 個案公司簡介 7
第 二 節 個案公司重要職能項目 15

第 參 章 文獻探討 17
第 一 節 研發人員之核心職能 17
第 二 節 委託代工、設計加工、自有品牌營運模式 31

第 肆 章 研究方法 39
第 一 節 研究架構 39
第 二 節 問卷設計 40
第 三 節 研究對象 43
第 四 節 資料分析方法 44
第 五 節 因素分析與信度分析 46

第 伍 章 結果分析 57
第 一 節 營運模式與研發人員核心職能評量及主管評鑑之關聯性分析 57
第 二 節 研發人員核心職能評量與主管評鑑之相關分析 71

第 陸 章 結論與建議 73
第 一 節 結論與討論 73
第 二 節 建議 76
第 三 節 研究限制 79

附錄一、研發人員核心職能主管問卷Ⅰ 85
附錄二、研發人員核心職能主管問卷Ⅱ 87
附錄三、研發人員核心職能問卷 95

表 目 錄
表 2-1-1 個案公司營運概況 8
表 2-1-2 個案公司月產能表 9
表 2-1-3 個案公司歷年發展里程 9
表 2-1-4 國外參賽得獎、專業雜誌產品報導及測試報導次數 13
表 3-1-1 工程技術人員與專業人士的職能模式 28
表 4-2-1 個案公司研發人員職能項目與描述 41
表 4-3-1 問卷之發放與回收情形 44
表 4-5-1 創新能力題項轉軸後之成份矩陣 47
表 4-5-2 人際溝通能力題項轉軸後之成份矩陣 48
表 4-5-3 問題分析與解決能力題項轉軸後之成份矩陣 49
表 4-5-4 團隊合作能力題項轉軸後之成份矩陣 50
表 4-5-5 創新職能構面信度分析彙整表 51
表 4-5-6 人際溝通職能構面信度分析彙整表 52
表 4-5-7 問題分析與解決職能構面信度分析彙整表 53
表 4-5-8 團隊合作職能構面信度分析彙整表 54
表 5-1-1 營運模式與研發人員核心職能敘述性統計 58
表 5-1-2 營運模式與研發人員核心職能單因子變異數分析 59
表 5-1-3 營運模式與研發主管核心職能評鑑敘述性統計 60
表 5-1-4 營運模式與研發主管核心職能評鑑單因子變異數分析 61
表 5-1-5 營運模式與研發人員創新職能子能力敘述性統計 62
表 5-1-6 營運模式與研發人員創新職能子能力單因子變異數分析 63
表 5-1-7 營運模式與研發人員人際溝通職能子能力描述性統計 63
表 5-1-8 營運模式與研發人員人際溝通職能子能力單因子變異數分析 65
表 5-1-9 營運模式與研發人員問題分析與解決職能子能力敘述性統計 65
表 5-1-10營運模式與研發人員問題分析與解決職能子能力單因子變異數分析 67
表 5-1-11 營運模式與研發人員團隊合作職能子能力敘述性統計 67
表 5-1-12營運模式與研發人員團隊合作職能子能力單因子變異數分析 69
表 5-1-13營運模式與各核心職能子能力顯著性差異彙整 70
表 5-2-1 核心職能構面與主管評鑑Pearson相關檢驗分析 71

圖 目 錄
圖 1-3-1 研究流程 5
圖 2-1-1 個案公司工廠鳥瞰圖 8
圖 2-1-2 個案公司OBM/OEM營業額趨勢圖 12
圖 2-1-3 個案公司Genius品牌全球市場佔有率 12
圖 2-2-1 核心職能篩選流程 15
圖 3-1-1 冰山模型 19
圖 3-2-1 OEM、ODM 與自有品牌的營運範圍 34
圖 3-2-2 施振榮的微笑曲線 36
圖 4-1-1 研究分析架構 39
圖 4-2-1 問卷設計流程 42
中文部分
1.陳文光(1989)。人事考核手冊-制度設計與運用(再版)(陳文光譯)。台北市:台華工商圖書出版公司。(原著:村上良三(1987). 人事考課ハンドブック―事例でわかるシステム設計と運用. 東京:総合法令出版)。
2.吳政哲(2000)。高科技產業工程專業人員職能需求分析-以某半導體公司為例。國立中央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桃園。
3.吳秉恩(2005)。建構企業核心職能學習模式之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成果報告(報告編號:NSC93-2416-H-030-0130),未出版。
4.林澄貴(2001)。知識管理、工程專業人員核心能力與工作績效關係之研究-以中鋼公司為例。國立中央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桃園。
5.李洋昇(2000)。台灣資訊電子廠商核心專長與競爭策略之研究。國立東華大學國際企業研究所未出版之未出版碩士論文,花蓮。
6.洪榮昭(1997)。「能力轉換,滾石生苔否?」。就業與訓練,15,59-63。
7.施振榮(2000)。iO聯網組織。台北市:天下生活。
8.陳介玄(1998)。台灣產業的社會學研究-轉型中的中小企業。台北市:聯經出版公司。
9.陳更生、林唐裕(1989)。「OEM?還是自創品牌?」。台灣經濟研究月刊,134,44-48。
10.陳振祥(1997)。ODM 策略之理論架構與實證。國立台灣大學商學研究所未出版博士論文,台北。
11.梁敏全(2004)。連鎖書店業門市人員專業職能之初探-以顧客價值及工作流程觀點。私立輔仁大學管理學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台北。
12.經濟部中小企業處(1998)。中小企業轉型與升級經營模式之研究-由OEM轉型為ODM、自有品牌模式(編號:008394870325)。台北市:李吉仁、陳振祥。
13.黎堅(1989)。「自創品牌檢討」。台灣經濟研究月刊,12(2),19-25。
14.張思群(2004)。研發部門人員核心職能之研究。私立元智大學管理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桃園。
15.楊百川(2005.10)。「建構企業核心職能知識系統與職能辭典之研究」。吳秉恩(主持人),管理學院暨商學研究所聯合論文發表。私立輔仁大學管理學院暨商學研究所教師、博士生研究成果發表會,私立輔仁大學。
16.楊國安(2000.5.1)。「新科技人才需要哪些能力?」。天下雜誌,228,231。
17.詹炳熾(2004)。研發人員職能與績效關聯之研究-以工具機產業為例。私立朝陽科技大學企業管理學系未出版碩士論文,台中。
18.趙郁文(1997)。「跨國委託製造對本土廠商營運能力之提昇」。第六屆產業管理研討會,私立東海大學。
19.齊若蘭(2002)。從A到A+ (初版)(齊若蘭譯)。台北市:遠流出版社。(原著: Collins, Jim (2001). Good to Great. New York: HapperCollins Publishers。)
20.劉名崇(1999)。我國電子產品外銷競爭力與發展機會之研究-以電子計算器與有線電話機二產業為例。國立交通大學管科所未出版碩士論文,新竹。
21.劉孟珊(2003)。人際溝通能力量表之發展。國立雲林科技大學技術與職業教育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雲林。
22.賴遠烽(2003)。員工職能與績效發展之相關性研究-國內某家IC設計公司之個案分析。國立交通大學管理科學學程未出版碩士論文,新竹。
23.魏梅金(2002)。才能評鑑法:建立卓越績效的模式(初版)(魏梅金譯)。台北市:商周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原著:Spencer, L. M. & Spencer, S. M. (1993). Competence at Work- Models for Superior Performance.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24.謝榮桂(1999)。高科技研發人員創造力人格評鑑量表與系統之建立-以資訊與半導體業為例。國立中央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桃園。
25.龔高輝(2002)。運用供應鏈管理系統機制提升國內代工型態資訊產業競爭優勢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高雄。
英文部分
1.Allen, T. J. (1977). Managing the flow of technology: Technology transfer and the dissemination of technological information within the R&D organization. Cambridge, MA: M. I. T Press.
2.Boyatzis B.L. (1982). The competence manager: A model for effective performance.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3.Burgoyne, J. G. (1993). The competence movement: Issues, stakeholders and prospects. Personnel Review, 22(6), pp.6-13.
4.Byham, W. C. & Moyer, R. P. (1996). Using competencies to build a successful organization. Pittsburgh, PA: Development Dimensions International.
5.Chandler, A. D. (1990). Scale and scope: The dynamics of industrial capitalism.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6.Doyle, P. (1990). Building successful brands: The strategic options. Journal of Consumer Marketing, (Jul.), 5-20.
7.Fletcher, S. (1992). Standards and competence: A practice guide for employers. Management and Trainers. London: Kogan page.
8.Hamel, G., & Prahalad, C. K. (1990). 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 corporation.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68(3), pp.79-91.
9.Hamel, G., & Prahalad, C. K. (1994). The concept of core competence. Competence-Based Competition, 5(1), pp.11-33.
10.Keller, R. T., & Holland, W. E. (1978). Individual characteristics of innovativeness and communication in R&D organization.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63, pp.759-762.
11.Long, C., & Koch, M. (1994). Using core capabilities to creat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rganizational Dynamics, 3(1), pp.7-22.
12.Lucia, A. D., & Lepsinger, R. (1999). The art and science of competence models. Pfeiffer: Jossey-Bass.
13.McClelland, D. C. (1973). Testing for competence rather than for intelligence. American Psychologist, 28(1), pp.1-24.
14.Parry, B. S. (1998). Just what is a competency? And why should you care? Training, (Jun.), pp.58-64.
15.Reynolds, A. (1993). The trainer’s dictionary: HRD terms, abbreviations, acronyms. MA: HRD Press.
16.Spencer, L. M. & Spencer, S. M. (1993). Competency at work.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17.Walter Kuemmerle (1997). Building effective R&D capabilities abroad.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75(3-4), pp.61-70.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