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中文部份
王雪貞、林翠湄、連廷嘉、黃俊豪譯,發展心理學。台北:學富,2002年
王秀燕,「國中生電腦網路沉迷現象之研」,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王秀燕,國中生電腦網路沉迷現象探討,學生輔導雙月刊,第84期,2003年,頁54-65。王建翔,「國小兒童網路使用行為之研究-以桃園市高年級學童為例」,元智大學資訊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朱美慧,「我國大專生個人特性、網路使用行為與網路成癮關係之研究」,私立大葉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江南逸,「國中生使用網路之偏差行為和網路沉迷程度對生活適應之研」,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交通部統計處,臺灣地區民眾使用網際網路調查報告,2005年。
沈文英,媒體使用與需求滿足理論之發展,廣播與電視,第二卷第四期,1996年,頁45-81。
李坤崇,「個人需求量表之編製報告」,中國測驗學會測驗年刊,34,1987年,頁67-78。
李逢堅,「中學生網際網路使用行為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2000年。吳雅玲,「高職學生人格特質對網路使用行為與網路成癮相關之研究」,國立台北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林邦傑和翁淑媛,大專人格測驗的修定,教育與心理研究,1986年,9,頁1-26。
周榮、周倩,網路上癮現象、網路使用行為與傳播快感經驗之相關初探,中學傳播學會,1997年會。
周倩,我國學生電腦網路沉迷現象之整合研究(總計畫)。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成果報告(報告編號:NSC87-2511-S-009-012-N),1999年。
周倩,我國學生電腦網路沉迷現象之整合研究-子計畫二:網路沉迷現象的心理病理之教育傳播觀點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成果報告(報告編號:NSC87-2511-S-009-013-N),1999年。
施香如,中學生父母對子女網路沉迷現象之態度與行為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成果報告(報告編號:NSC87-2511-S-009-012-N),1999年。
施香如,迷惘、迷網-談青少年網路沉迷與輔導,學生輔導雙月刊,第74期,2001年,頁18-25。許明遠,「國小高年級學童網路使用行為與自我概念、人際關係之研究:以台北市兩所國小為例」,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張春興,現代心理學,台北:東華,1991年。
陳淑惠,我國學生電腦網路沉迷現象之整合研究-子計畫一:網路沉迷現象的心理病理之初探1/2。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成果報告(報告編號:NSC87-2511-S-009-023-N),1999年。
陳淑惠,中文網路成癮量表之編製與心理計量特性研究,中華心理學刊,45(3),1999年,頁279-294。
陳冠名,「青少年網路使用行為及網路沉迷的因素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2003年。張仁獻,「台南縣國中學生網路使用行為對網路沉迷現象的影響之調查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碩士論文,2003年。基隆市政府網站,http://www.center.kl.edu.tw/,2005年。
游森期,「大學生網路使用行為、網路成癮及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董潔如,「高中學生網路使用動機、使用行為、個人特性與網路沉迷現象之初探」,國立中山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黃登源、李仁棻編著,市場調查方法(一),台灣智慧科技與應用統計學會,2003年9月。
黃登源、李仁棻編著,市場調查方法(二),台灣智慧科技與應用統計學會,2004年2月。
黃登源、李仁棻編著,應用多變量分析,台灣智慧科技與應用統計學會,2004年2月。
黃玉蘋,「國中學生網路使用行為與人際關係、自我概念之關係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2004年。楊佳幸,「高雄區大學生網路使用行為網路心理需求與網路沉迷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蔡銘城,「高雄市公立國小高年級學童網路心理需求與網路活動類型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碩士論文,2003年。蕭銘鈞,「臺灣大學生網路使用行為、使用動機、滿足程度與網路成癮現象之初探」,交通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年。盧怡秀,「高雄市高中生網路素養及網路使用行為現況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碩士論文,2001年。薛秀,「國中學生電腦網路使用與親子互動關係之研究-以台北市國中學生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盧麗卉,「台北地區高中職學生網路成癮行為及其相關背景因素之探討」,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謝龍卿,臺中師院學報,18:2,2004年,頁19-44。
鍾仁惠,國中生網路成癮行為及其輔導,菁莪季刊,2004年,頁64-69。韓佩凌,「臺灣中學生網路使用者特性、網路使用行為、心理特性對網路沉迷現象之影響」,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韓佩凌,青少年網路沉迷與輔導,學生輔導雙月刊,第86期,2002年,頁58-70。
蘇芬媛,「網路虛擬社區的形成:MUD之初探性研究」,交通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年。
顧為瑾,「台北市國中學生網路行為與學習自我效能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英文部份
Baym,N.K.The emergence of community in 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In S.G.Jones(Ed).Cybersociety: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 and community,
pp.138-163.CA:Sage,1995.
Delmonico,D.L.&Carnes,P.J.Virtual sex addiction:When
cybersex becomes the drug of choice.CyberPsychology&Behavior,2(5), pp.457-463,1999.
Glasser,W,”Contyol theory. New York:Harper&Row”,1984.
Greenfield,D.N.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compulsive
internet use:A preliminary analysis. CyberPsychology&Behavior,2(5),pp.403-412,1999.
Kaiser,J.Netwatch.Science ,285(5433),1455,1999.
Kandell,J.J.Internet addiction on campus:The vulnerability of
college students CyberPsychology&Behavior,1(1),
pp.11-17,1998.
Maslow,A.H.Motivation and personality(2nd ed.).New York:Harper&Row,1970.
Mitchell,P. Internet addiction:Genuine diagnosis or not?Lancet,355(9204),632,2000.
Suler,J.R.,To get what you need:Healthy and pathological
internet use.CyberPsychology&Behavior,2(5),pp.385-393
,1999.
Szalvatiz,M.Can we become caught in the web?Newsweek,134(23),11,1999.
Turkle,S.Life one the screen:Identity in the age of the internet.
New York:Simon&Schuster,1995.
Young,K.S.What makes the internet addictive:Potential explanations for pathological internet use.Presented at the 105th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Annual Conference,1997a.
Young,K.S.Caught in the net:How to recognize the signs of
internet addiction and a winning strategy forrecovery
NY:John Wiley&Sons,Inc,1998.
Young,K.S.&Rogers,R.C.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epression and internet addiction. CyberPsychology&Behavior,1(1),pp.25-28,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