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14.85) 您好!臺灣時間:2024/12/15 01:37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王啟真
研究生(外文):Wang, Chi-Chen
論文名稱:從宋金雜劇論南戲《張協狀元》的戲曲服裝
論文名稱(外文):The Study of Song Dynasty Zaju on the Theatrical Costumes in Southern Play “Zhang-Xie Zhuangyuan”
指導教授:王宇清王宇清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Wang, Yue-Chin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輔仁大學
系所名稱:織品服裝學系
學門:民生學門
學類:服飾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3
畢業學年度:94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315
中文關鍵詞:戲曲服裝戲曲雜劇南戲《張協狀元》
外文關鍵詞:Chinese theatrical costumeChinese dramaZajuSouthern play(Nanxi)“Zhang-Xie Zhuangyuan”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2
  • 點閱點閱:1098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557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1
戲曲服裝為綜合的藝術,它既是戲曲人物造型的一環,也是服裝設計的一類。本文基於中國戲曲史與服裝史的研究成果,試圖進一步探究戲曲服裝的淵源,以及宋金雜劇與南戲《張協狀元》的戲曲服裝發展過程,和其在戲曲表演中的應用機制。

  戲曲服裝的淵源眾多,以優戲服裝為主體,影響後世戲曲服裝最深,歌舞服裝、雜技服裝等次之。宋金雜劇則是因人、因事、因戲穿著日常服飾,來表演片段的滑稽戲謔故事,或在皇帝壽宴時,教坊伶官則穿著公服,承應雜劇演出,演員就不同的表演職責,穿戴各有特色的類型化服裝,扮演各式各樣的劇目。南戲《張協狀元》中,生、旦是隨著劇情的變化換穿多組衣裝的腳色,與其他腳色都各別依人物性別、身份等特性穿著一組組的類型化服裝,演出以張協與貧女的愛情故事為主軸的完整故事。

從戲曲服裝的淵源到宋金雜劇和南戲《張協狀元》,皆取材自實際生活上的服裝,隨著戲曲內容的擴增,表演藝術的提昇,腳色行當的分工,逐漸有著表現人物、發揮演技、契合劇情、靈活運用、類型清楚、個性分明等特性。戲曲服裝於宋代具已成形,元、明之後在與戲曲相互影響且同步發展下,才有今日京劇、崑劇、歌仔戲等劇種,精緻華麗又內涵豐富的戲曲服裝。
Chinese theatrical costumes are synthetic art: a character modeling in Chinese dramas, and a statement in fashion design. Based on rich research results of the histories of Chinese drama and Chinese costumes, this thesis explored some of the origins of theatrical costumes, and their mechanism applied to Chinese dramas looking at Southern play(Nanxi) “Zhang-Xie Zhuangyuan” in Song dynasty.

Chinese theatrical costumes derive from multiple sources, though mainly from dramas. These dramas influence current theatrical costumes the most; also they have derived from dance and acrobatics(zaji). Throughout most dramas, costumes known as ‘daily suits’ are worn in Zaju of Song dynasty based on character types, incidences, plot and performing episodes of humorous stories. One such example is the actors in the Entertainment Bureau who dress in uniforms at the Emperor’s birthday party. Depending on their roles, actors wear costumes according their genre, position and setting. Another example is in the Southern play “Zhang-Xie Zhuangyuan”, where sheng(a young man)and dan(a young women)change sets of costumes many times as the plots develop while the other characters in this play wear a single costume according to that plot’s genre based on their sex and identity, presenting a complete love story on Zhang-Xie and the poor lady.

From the origins of theatrical costumes to Zaju and the Southern play “Zhang-Xie Zhuangyuan” in Song dynasty, costumes use materials widely used by people in every day life. As interest in dramas grew, so the plots catered to ever increasingly interested audiences: plots intensified and performing skills improved and costumes’ designs became ever more creative and flamboyant. Examples of rich theatrical costumes can be formed during the Song dynasty period. Under the influence of the Yuan and Ming dynasties, costumes increasingly elaborate and such costumes can still be seen in Peking Opera, Kunju and Taiwanese Operas.
中文摘要……………………………………………………………………i
英文摘要………………………………………………………………………iii
誌謝…………………………………………………………………………v
目次………………………………………………………………………vii
表目次…………………………………………………………….…………xi
圖版目次………………………………………………………………………xii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目的與範圍……………………………………………1
一、研究動機…………………………………………….…….………….1
二、研究目的…………………………………………….…………….….2
三、研究範圍…………………………………………….…………….….3
第二節 研究假設與方法……………………………………………………4
一、研究假設………………………………………….…….…………...4
二、研究方法…………………..………………………….……………..4
第三節 文獻回顧……………………………………………………………6
一、戲曲服裝研究分類……….….…………………….…….…………...6
二、國內碩博士論文中戲曲服裝研究……….….………..……………...7
三、戲曲服裝相關論著……….….…………………….…….…………...8
第四節 戲曲與戲曲服裝之釋意…………………………………………10
一、戲曲之釋意………...………………………………………………10
二、戲曲服裝之釋意……………………………….………...…………12
第五節 戲曲與其服裝淵源之界定……………………………………...16
一、戲曲淵源之界定…..………………………………….……………..16
二、戲曲服裝淵源之界定…………………………………….…………18
第二章 戲曲服裝之淵源……………………………………………..21
第一節 歌舞服裝………………………………………………….………21
一、擬鳥獸服裝…..………………………………….……………..21
二、歌舞戲服裝………………………………………………….………24
三、大曲服裝………………………………………………….…………35
第二節 雜技服裝………………………………………………….………38
第三節 優戲服裝………………………………………………….………42
一、俳優服裝………………………………………………….…………42
二、參軍戲服裝………………………………………………….………44
第四節 宗教服裝………………………………………………….………57
一、巫覡服裝………………………………………………….…………57
二、儺儀服裝………………………………………………….…………60
三、蜡祭服裝………………………………………………….…………66
  結語……………………………………………….……………………...70
第三章 宋金雜劇的戲曲服裝…..………………………………….….73
第一節 宋金雜劇概述………….………………….……………………73
第二節 因人、事、戲設置的表演服裝.……………………………….…83
第三節 教坊伶人的表演公服………….…………………….…………91
一、教坊使副、鈐轄、都管、掌儀、掌範等伶官的表演公服……….92
二、色長與部頭的表演公服….……………………………….…………93
三、雜劇色伶人的表演公服….……………………………….…………95
四、樂部伶人的表演公服………………………………….……………99
第四節 民間散樂的雜劇服裝……………………………….…………103
一、各個腳色的表演特性…….…………………….………………...…105
二、宋代墓葬的雜劇人物服裝…….………………….………………...107
三、金元墓葬的雜劇人物服裝………………………….………………111
四、各個腳色的雜劇服裝…………………………….…..…………….117
結語……………………………….………………………………………133
第四章 南戲《張協狀元》的戲曲服裝………………………………..136
第一節 南戲與《張協狀元》概述……….………………………………136
一、南戲與《張協狀元》的形成與發展………………….……………136
二、南戲與《張協狀元》的內容與特色……………………………….139
三、南戲與《張協狀元》的腳色行當……………………………….…143
第二節 生與旦的服裝……..………………………………….………...151
一、生的服裝………………………………………….…………………152
二、旦的服裝………………………………………….…………………185
第三節 淨、末、丑的服裝…………………………..……………….…201
一、淨的服裝………………………………………….…………………201
二、末的服裝………………………………………….…………………217
三、丑的服裝………………………………………….…………………222
第四節 外與貼的服裝………...……………………..……………….…238
一、外的服裝………………………………………….…………………238
二、貼的服裝………………………………………….…………………239
結語………………………………………... ……………………………245
第五章 結論………………………………………... …………………….249
參考文獻…………………………………………………………………….255
一、歷史古籍…………………………………………………………….255
二、近人著作…………………………………………………………….272
圖版……..…………………………………………………………………….285
一、歷史古籍
(依編撰者年代及姓名筆劃排序)

(周)卜商撰,(宋)朱熹辨說
  1986《詩序》,《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69冊。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周)荀況
  1986《荀子》,《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695冊。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周)韓非撰,(元)何犿注
  1986《韓非子》,《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729冊。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秦)呂不韋撰,(漢)高誘註
  1986《呂氏春秋》,《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848冊。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漢)王逸
  1986《楚辭章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062冊。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漢)孔安國傳,(唐)孔穎達疏
  1986《尚書注疏》,《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54冊。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漢)司馬遷
  1986《史記》,《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243-244冊。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漢)班固撰,(唐)顏師古註
  1986《前漢書》,《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249-251冊。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漢)許慎撰,(宋)徐鋐增釋
  1986《說文解字》,《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223冊。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漢)賈誼
  1986《新書》,《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695冊。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漢)劉歆撰,葛洪輯
  1986《西京雜記》,《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035冊。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疏
  1986《禮記注疏》,《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5-116冊。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
  1986《周禮注疏》,《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90冊。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漢)衛宏
  1986《漢官舊儀》,《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646冊。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魏)王弼註
  1986《老子道德經》,《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055冊。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晉)陳壽撰,(宋)裴松之註
  1986《三國志》,《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254冊。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晉)陶潛
  1986《搜神後記》,《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042冊。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南朝宋)劉義慶撰,(南朝梁)劉孝標注
  1986《世說新語》,《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035冊。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梁)任坊
  1986《述異記》,《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047冊。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梁)沈約
  1986《宋書》,《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257-258冊。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梁)蕭子顯
  1986《南齊書》,《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259冊。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唐)令狐德棻等
  1986《周書》,《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263冊。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唐)李匡乂
  1986《資暇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850冊。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唐)李延壽
  1986《北史》,《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266-267冊。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唐)杜佑
  1986《通典》,《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603-605冊。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唐)杜牧
  1986《樊川文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081冊。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唐)房玄齡等
  1986《晉書》,《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255-256冊。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唐)段安節
  1986《樂府雜錄》,《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839冊。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唐)高彥休
  1986《唐闕史》,《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042冊。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唐)范攄
  1986《雲谿友議》,《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035冊。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唐)封演
  1986《封氏聞見記》,《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862冊。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唐)崔令欽
  1986《教坊記》,《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035冊。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唐)歐陽詢
  1986《藝文類聚》,《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887-888冊。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唐)趙璘
  1986《因話錄》,《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035冊。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唐)鍾輅
  1986《前定錄》,《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042冊。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唐)魏徵等
  1986《隋書》,《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264冊。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五代)馬縞
  1986《中華古今註》,《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850冊。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後晉)劉昫等
  1986《魏書》,《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261-262冊。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前秦)王嘉
  1986《拾遺記》,《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042冊。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宋)王漙
  1986《唐會要》,《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606-607冊。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宋)王闢之
  1986《澠水燕談錄》,《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036冊。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宋)王讜
  1986《唐語林》,《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038冊。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宋)史浩
1986《鄮峰真隱漫錄》,《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41冊。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宋)司馬光
  1986《資治通鑑》,《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304-310冊。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宋)司馬光
  1986《書儀》,《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42冊。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宋)朱熹
  1986《晦庵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43-1146冊。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宋)宇文懋昭
  1986《大金國志》,《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383冊。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宋)西湖老人
  1975《西湖老人繁盛錄》,《東京夢華錄(外四種)》。台北:古亭書屋。

(宋)宋敏求編
  1986《唐大詔令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426冊。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宋)吳自牧
  1986《夢粱錄》,《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590冊。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宋)吳曾
  1986《能改齋漫錄》,《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850冊。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宋)李昉等
  1986《太平御覽》,《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893-901冊。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宋)李昉等
  1986《太平廣記》,《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043-1046冊。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宋)李薦
  1986《詩友談記》,《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863冊。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宋)沈作喆
  1986《寓簡》,《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864冊。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宋)沈括
  1986《夢溪筆談》,《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862冊。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宋)岳珂
  1986《桯史》,《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冊。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宋)徐夢莘
  1986《三朝北盟會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350-352冊。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宋)馬令
  1986《馬氏南唐書》,《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464冊。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宋)周南
  1986《山房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69冊。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宋)周密
  1986《武林舊事》,《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890冊。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宋)周密
  1986《齊東野語》,《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865冊。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宋)周麟之
  1986《海陵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42冊。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宋)洪邁
  1986《容齋隨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851冊。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宋)洪邁
  1986《夷堅志》,《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047冊。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宋)孟元老
  1986《東京夢華錄》,《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589冊。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宋)姚寬
  1986《西溪叢語》,《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850冊。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宋)范曄
  1986《後漢書》,《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252-253冊。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宋)曾敏行
  1986《獨醒雜記》,《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039冊。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宋)曾慥編
  1986《類說》,《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873冊。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宋)陳暘
  1986《樂書》,《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211冊。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宋)張虙
  1986《月令解》,《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6冊。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宋)張端義
  1986《貴耳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865冊。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宋)耐得翁
  1986《都城紀勝》,《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590冊。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宋)葉夢得
  1986《石林燕語》,《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863冊。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宋)高承
  1986《事物紀原》,《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920冊。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宋)俞琰
  1986《席上腐談》,《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061冊。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宋)程大昌
  1986《演繁露》,《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852冊。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宋)薛居正撰
  1986《舊五代史》,《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277-278冊。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宋)蔡絛
  1986《鐵圍山叢談》,《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037冊。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宋)歐陽修、宋祁
  1986《新唐書》,《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272-276冊。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宋)歐陽修
  1986《新五代史》,《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279冊。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宋)歐陽修
  1986《歸田錄》,《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036冊。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宋)趙彥衛
  1986《雲錄漫鈔》,《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864冊。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宋)劉攽
  1986《中山詩話》,《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478冊。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宋)陶榖
  1986《清異錄》,《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047冊。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宋)衛湜撰
  1986《禮記集說》,《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7-120冊。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宋)鄭文寶
  1986《江表志》,《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464冊。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宋)蘇軾
  1986《東坡志林》,《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863冊。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宋)黎靖德
  1986《朱子語類》,《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700-702冊。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宋)龐元英
  1986《文昌雜錄》,《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862冊。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宋)龔明之
  1986《中吳紀聞》,《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589冊。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元)脫脫等
  1986《宋史》,《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280-288冊。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元)脫脫等
  1986《遼史》,《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289冊。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元)脫脫
  1986《金史》,《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290-291冊。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元)馬端臨
  1986《文獻通考》,《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610-616冊。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元)劉壎
  1986《水雲村稾》,《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95冊。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元)無名氏
  1986《玉泉子真錄》,錄於陶宗義,《說郛》,《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878冊。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明)方以智
  1986《通雅》,《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857冊。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明)宋濂、王禕等
  1986《元史》,《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292-295冊。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明)李時珍
  1986《本草綱目》,《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772-774冊。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明)楊慎
  1986《升菴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70冊。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明)陸楫編
  1986《古今說海》,《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885-886冊。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明)陶宗儀
  1986《輟耕錄》,《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040冊。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明)鎦績
  1986《霏雪錄》,《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866冊。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清)沈自南
  1986《藝文彙考‧服飾篇》,《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859冊。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清)張廷玉等
  1986《明史》,《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297-302冊。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清)張英、王士慎等編
  1986《淵鍵類函》,《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982-993冊。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清)聖祖敕編
  1986《全唐詩》,《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423-1473冊。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清)潘永因
  1986《宋稗類鈔》,《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034冊。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二、近人著作
(依作者姓名筆劃排序)

于復華
  1981《宋元南戲「張協狀元」之淨丑腳色研究》。台北: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山西師範大學戲曲文物研究所
  1981《宋金元戲曲文物圖論》。山西:山西人民出版社。

山西省文管會侯馬工作站
1959〈侯馬金代董氏墓介紹〉,《文物》,1959年第6期,頁50-52。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
1983〈稷山西山金墓發掘簡報〉,《文物》,1983年第1期,頁42-56。

中國大百科全書總編輯委員會
  1992《中國大百科全書‧戲曲‧曲藝》。北京:中國大百科出版社。
  1992《中國大百科全書‧音樂‧舞蹈》。北京:中國大百科出版社。
  1992《中國大百科全書‧戲劇》。北京:中國大百科出版社。

中國古代書畫鑑定組
  1999《中國繪畫全集2‧五代宋遼金1》。浙江:浙江人民美術出版社,北京:文物出版社。
1999《中國繪畫全集3‧五代宋遼金2》。浙江:浙江人民美術出版社,北京:文物出版社。
1999《中國繪畫全集4‧五代宋遼金3》。浙江:浙江人民美術出版社,北京:文物出版社。
1999《中國繪畫全集5‧五代宋遼金4》。浙江:浙江人民美術出版社,北京:文物出版社。
1999《中國繪畫全集6‧五代宋遼金5》。浙江:浙江人民美術出版社,北京:文物出版社。

中國陶瓷全集編輯委員會
  2000《中國陶瓷全集1‧新石器時代》。上海:上海人民美術館。  

中國戲曲學院
  2000《中國京劇服裝圖譜》。北京:工藝美術出版社。
  2000《戲曲藝術二十年紀念文集 戲曲導演、音樂、舞台美術卷》。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
  
中華五千年文物集刊編輯委員會
1986《中華五千年文物集刊‧服飾篇(下)》。台北:中華五千年文物集刊編輯委員會。

王宇清
  2000《國服史學鉤沉(上、下冊)》。台北:輔仁大學出版社。
  1999《歷代祭孔君臣樂舞衣冠考》。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
  1994《中國服裝史綱》。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

王安祈
  2002《當代戲曲》。台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1998《戲裡乾坤大:平劇世界》。台北:漢光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1996〈羅袂輕揚若有情─談戲曲衣裝〉,《聯合文學》。
  1986《明代傳奇之劇場及其藝術》。台北:臺灣學生書局(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王克芬
  2002《中華舞蹈史》。台北: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

王國維
  1996《宋元戲曲考(等八種)》。台北:藝文印書館。

王朝聞
  2000《中國美術史(上、下冊)》。濟南:齊魯書社、明天出版社。

王璦玲
  1998《明清傳奇名作人物刻畫之藝術性》。台北:臺灣書店。

任半塘
  1984《唐戲弄(上、下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林瑋儀
  1988《元雜劇和南戲之丑腳研究》。台北: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鶴宜
  1998〈論明清傳奇敘事的程式性〉,《明清劇曲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
1993〈台灣地區「中國古典戲曲研究」博、碩士學位論文寫作概況(民45-82)〉,《國文天地》。

余漢東
  2001《中國戲曲表演藝術辭典》。台北:國家出版社。

沈從文
  1988《中國古代服飾研究》。台北:南天書局有限公司。

吳晟
  2001《瓦舍文化與宋元戲劇》。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吳毓華
  1994《古代戲曲美學史》。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

李之檀
  2001《中國服飾文化參考文獻目錄》。北京:中國紡織出版社。

李占鵬
  2000《宋前戲劇形成史》。蘭州:甘肅文化出版社。

李廷植
  1992《中國戲曲人物造型藝術之研究》。台北: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

杜鈺洲等
  1998《中國衣經》。台北:南天書局有限公司。

呂品
1983〈河南滎陽北宋石棺線畫考〉,《中原文物》,1983年第4期,頁91-92。

呂宗力
  1998《中國官制大辭典》。台北:南天書局有限公司。

周汛、高春明
  1998《中國傳統服飾形制史》。台北:南天書局有限公司。
  1996《中國衣冠服飾大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1995《中國古代服飾大觀》。重慶:重慶出版社。
  1988《中國歷代婦女妝飾》。台北:南天書局有限公司。

周育德
  1995《中國戲曲文化》。北京:中國友誼出版公司。

周貽白
  1981《中國戲劇史講座》。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
1961〈北宋墓葬中人物雕磚的研究〉,《文物》,1961年第10期。
  1959〈侯馬董氏墓中五個磚俑的研究〉,《文物》,1959年第10期。
   1959〈元代壁畫中的元劇演出形式〉,《文物》,1959年第1期。

周錫保
  1992《中國古代服飾史》。台北:南天書局有限公司。

阿甲
  1990《戲曲表演規律再探》。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

述鼎
1996《京劇服飾》。台北:藝術圖書公司。

徐苹芳
1960〈白沙宋墓中的雜劇雕磚〉,《考古》,1960年第9期,頁59。
1960〈關於宋德萬和潘德沖墓的幾個問題〉,《考古》,1960年第8期,頁44。
1960〈宋代的雜劇雕磚〉,《文物》,1960年第5期,頁40。

徐清泉
2001《中國服飾藝術論》。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

徐振貴
1997《中國古代戲劇統論》。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

徐海榮等編
  2000《中國服飾大典》。北京:華夏出版社。

徐慕雲
  1977《中國戲劇史》。台北:世界書局。

張北海等編
  2002《遠東國語辭典》。台北:遠東圖書公司。

張庚、郭漢城
  1992《中國戲曲通史》。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

張庚
  1995《中國戲曲臉譜藝術》。台北:宏觀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張思青、武永政
  1983〈溫縣宋墓發掘簡報〉,《中原文物》,1983年第1期,頁19-20。

張連
  2000《中國戲曲舞台美術史論》。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

張滿萍
  1998《古典悲劇中的「悲劇科諢」研究》。台北: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發穎
  2002《中國家樂戲班》。北京:學苑出版社。

孫崇濤
2001《南戲論叢》。北京:中華書局。

楊明鍔
1980《戲服之色彩紋飾和瓷器的對照》。台北: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淑錦
1999《國劇服裝及其意義研究》。台北:輔仁大學織品服裝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多、葉長海
  1987《中國歷代劇論選注》。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

陳茂同
  1993《中國歷代衣冠服飾制》。北京:新華出版社。

傅起鳳、傅騰龍
1989《中國雜技史》。上海:人民出版社。

曾永義
  2001《戲曲源流新論》。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 
1997《論說戲曲》。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1992《參軍戲與元雜劇》。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1991《中國古典戲劇的認識與欣賞》。台北:正中書局。  
  1988《詩歌與戲曲》。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1984《說俗文學》。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馮沅君
1979〈古劇四攷〉,《宋元明清劇曲研究論叢˙第二集》。香港:大東圖書公司。

湯碧珠
  1998《「張協狀元」研究》。台北: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董祥
1959〈偃師縣酒流溝水庫宋墓〉,《文物》,1959年第9期,頁84。
董錫玖、劉峻驤
  1997《中國舞蹈藝術史圖鑒》。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黃千凌
  2001《當代台灣戲曲跨文化改編(1981─2001)》。台北:台灣大學戲劇研究所。

黃本驥
  2001《歷代官制》。上海:上海大辭典出版社。

黃鈞、徐悉博
  2001《京劇文化辭典》。上海:上海大辭典出版社。

黃能馥、陳娟娟
2001《中國服裝史》。北京:中國旅遊出版社。

黃殿祺
2001《中國戲曲臉譜》。北京:北京工藝美術出版社。

劉念茲
1980〈宋雜劇丁都賽雕磚考〉,《文物》,1980年第2期,頁58。
1979〈南宋饒州瓷俑小議〉,《文物》,1979年第4期,頁23。
  1973〈從建國後發現的一些文物看金元雜劇在平陽地區的發展〉,《文物》,1973年第3期,頁63。

廖奔、劉彥君
  2000《中國戲曲發展史》。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

廖奔
  2000《中國戲劇圖史》。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
1984〈溫縣宋墓雜劇雕磚考〉,《文物》,1984年第8期,頁77。

廖秀霞
  2001《戲曲虛實論研究──以王安祈劇作為例》。台北: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欣欣
  1998《雜技與戲曲發展之研究──從先秦角觝到元代雜劇》。台北:文史哲出版社(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華梅
2001《服飾與中國文化》。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人類服飾文化學》。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趙山林
1995《中國戲劇學通論》。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趙評春、遲本毅
  1998《金代服飾 金齊國王墓出土服飾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

趙超、熊存瑞
1996《衣冠燦爛》。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

齊如山
1980《齊如山全集》。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黎新
1958〈論戲曲服裝的演變與發展〉,《戲曲研究》,1958年第3期,頁80。

錢南揚
  2000《戲文概論》。台北:里仁書局。
  1980《永樂大典戲文三種校注》。台北:華正書局有限公司。
  1978〈宋元南戲百一錄〉,《永樂大典戲文三種‧附錄二種》。台北:長安出版社。

譚元杰
  2000《中國戲曲舞台美術史論》。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

繆良云
  2000《中國衣經》。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

隗芾、吳毓華
  1992《古典戲曲美學資料集》。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

謝朝栻
  1977《從民生主義中衣之含義論元明雜劇服裝》。台北:文化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博士論文。
  1964《金元雜劇之研究》。台北: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戴平
  2000《中國民族服飾文化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戴箏
1992《中國古代服飾簡史》。台北:南天書局有限公司。

鄭文佩
  1997《清代帝王與戲曲研究》。台北: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傳寅
  1995《傳統文化與古典戲曲》。台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