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211.24.175) 您好!臺灣時間:2024/11/13 07:30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鄭慧妮
研究生(外文):Cheng, Hui-Ni
論文名稱:張愛玲小說中書寫服裝寫作策略的探討——以〈金鎖記〉和《怨女》為例
論文名稱(外文):The Study of Writing Strategies on Clothing in Eileen Chang’s ──In the Case of “Jinsuo ji” and Yuan-nü
指導教授:鄭靜宜鄭靜宜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Cheng, Ching-Yi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輔仁大學
系所名稱:織品服裝學系
學門:民生學門
學類:服飾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5
畢業學年度:94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36
中文關鍵詞:張愛玲〈金鎖記〉《怨女》書寫服裝細節描寫服裝書寫策略社會論述作者功能文本分析脈絡分析
外文關鍵詞:Eileen Chang“Jinsuo ji”Yuan-nüWritten clothingDescribing in detailWriting strategies on clothingSocial discourseAuthor functionTextual analysisContextual analysis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9
  • 點閱點閱:4062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2066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8
服裝在人類日常生活中形成了物質、心理、社會結構的文化語言,運用服裝文化語彙做為小說敍事修辭的一部份,是張愛玲作品的一大特色。小說文字細節的內蘊意涵,一方面受內部文章結構安排的牽動連結,一方面受外部時空文化解讀的闡釋影響,寫作過程中,作家須同時處理這內部法則與外部環境的要求。〈金鎖記〉和《怨女》即是張愛玲在兩個創作時期——淪陷上海的傳奇時期與移居美國的「金鎖怨女」改寫時期,面對不同文學與文化傳統,選擇處理相同故事題材與服裝語言系統所發表的作品。以書寫服裝為研究考察點,本論文所欲探討的是:在〈金鎖記〉與《怨女》中,張愛玲採取怎樣的服裝書寫策略以爭取生活於兩個不同文化情境的讀者,其策略改變的意涵與得失如何?

從作品創作與讀者詮釋談起,研究架構是結合羅蘭.巴特(Roland Barthes)的寫作理論與小說研究的分析理論,歸納整理而成。在文獻探討的史料與評論基礎上,採取傅科(Michel Foucault)針對作者功能所提出的社會論述觀點,研究運用文本分析與脈絡分析的方法進行分析探索。研究經過作品文本內部,服裝細節的文字技巧、敘事功能,與情節鋪陳的美學架構、寫作視角分析,以及外部時空環境的服裝工具性認知、作家創作的社會目的性與歷史文化情境探討,結果發現:〈金鎖記〉與《怨女》中的服裝細節描寫,反映了民初上海的服裝文化情境,具有標示時間、佈置空間與刻劃人物形象、心理的功能;透過文字技巧與美學構造的安排,服裝書寫的敍事中含藏了作者的文學關懷與論述立場;面對生活在不同文化情境中的讀者,〈金鎖記〉書寫服裝符號互動式的表達,擔任了能言的角色,而《怨女》書寫服裝認知學習式的要求,則呈現為所言的對象。綜合而言,從〈金鎖記〉到《怨女》的文學追尋歷程中,張愛玲在創作上為我們留下了具突破、紀錄與承襲意義的文學遺產,也在翻譯上碰撞出文化交流障礙的課題。
Clothing could be created as a cultural language system formed from the material, psychological, and social structure in human daily life. Using a clothing language to be the narrative rhetoric in her works is a special feature of Eileen Chang’s novels. The connotation of a word or an expression in a fiction would be determined by inner and outer ways: the arrangement of the plot could involve in or connect with it from written area, and the interpretation along with traditional scope would influence on it from cultural space. In the process of writing, an author should deal with these two problems in common. “Jinsuo ji” and Yuan- nü are the two works that Eileen Chang had dealt with the same material story and clothing language to confront with the readers coming from different literary and cultural traditions in her two writing periods——“The Legend Period” in occupied Shanghai and “The Rewriting Period for the Rouge of the North” in America. Taking written clothing as a studying subject, this thesis attempted to explore the following questions: What writing strategies on clothing in “Jinsuo ji” and Yuan- nü had Eileen Chang used to gain her readers? What were the meanings of the chosen strategies for different societies? And what were the gain and the loss?

Starting from the explanation of the process of writing and reading a work, the studying framework was induced by combining the writing theory of Roland Barthes and the interpreting theory of fiction study. Based on the background of literature review, the research was proceeded by the method of textual analysis and contextual analysis under the perspective of author function in social discourse borrowing from Michel Foucault. Through analyzing the techniques and the narrative effects of written clothing and interpreting the esthetic structure and the point of view of the narration in written area, and after exploring the author’s cognition in clothing language function, Eileen Chang’s writing intention to the society and the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circumstance from writing context, I had the conclusions as following. The written clothing in “Jinsuo ji” and Yuan- nü reflected the cultural context of clothing in Shanghai during the first half of twenty century, and it pointed the time, assigned the circumstance and depicted the characters’ images and states of minds. The author’s concern and position were concealed in the clothing writing through dealing with the technique and esthetic structure. For the readers being in different traditions, the written clothing in “Jinsuo ji” presented an interactive notation as an expressing role, and that in Yuan- nü demanded coming to comprehend the described object. As to the gain and the loss, Eileen Chang had left her literatures having value in notable creativity and cultural concern and she also remained the task to achieve cultural communication and interaction in Chinese-English translation which was fail in her literary pursuing process from “Jinsuo ji” to Yuan- nü.
中文摘要 i
英文摘要 ii
謝誌 iv
目錄 vi
圖目錄 ix
表目錄 x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方向 1
一、研究動機 1
二、研究方向 2
第二節 相關研究回顧 3
第三節 研究問題與目的 6
一、研究問題 6
二、研究目的 7
第四節 研究主題闡述 7
一、研究價值的評估 7
二、研究範疇的界定 9
三、寫作細節的考量 13
第五節 研究範圍 15
第六節 名詞釋義 15
一、書寫服裝 15
二、寫作策略 16
三、服裝書寫策略 1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7
第一節 張愛玲小說的創作時空 18
一、上海淪陷時期(一九四三年一月~一九四五年八月) 19
二、抗戰勝利至上海解放期(一九四五年八月~一九四九年五月) 22
三、上海解放期(一九四九年五月~一九五二年七月) 23
四、香港時期(一九五二年七月~一九五五年十一月) 24
五、美國時期(一九五五年十一月~一九六七年十二月) 25
第二節 張愛玲小說的敍事特色及〈金鎖記〉、《怨女》的寫作意圖 28
一、從〈金鎖記〉到《怨女》──張愛玲小說的敍事特色 28
(一)「反高潮」的氣氛塑造與情節陡落 29
(二)鏡頭「框框」的敍事 31
(三)細節描寫的敍事 32
(四)細節中的心理戲劇與意象經營 34
二、〈金鎖記〉的寫作意圖 36
(一)張愛玲創作〈金鎖記〉時的思維背景 36
(二)對〈金鎖記〉的評價 38
(三)解讀〈金鎖記〉——女性主義觀點與人性閱讀 39
三、《怨女》的寫作意圖 41
(一)張愛玲寫作《怨女》的由來與考量 41
(二)對《怨女》的定位與評價 43
(三)解讀《怨女》——女性書寫與人性話題 45
第三節 文學中的服裝描述與張愛玲小說的服裝書寫探討 46
一、文學中服裝描述的相關研究探討 46
二、張愛玲小說中服裝書寫的特色 48
(一)上海時尚與張愛玲小說中的服裝書寫 48
(二)張愛玲的服飾心理與其小說中的服裝書寫 49
(三)張愛玲服飾知識的啟蒙與其小說中的服裝書寫 49
(四)張愛玲小說中書寫服裝的探討 50

第三章 研究方法 51
第一節 研究取徑 51
第二節 研究架構與方法 53
一、研究架構與分析模型 53
二、方法操作說明 57
三、寫作結構 60

第四章 研究分析與探討 61
第一節 〈金鎖記〉與《怨女》中書寫服裝敍述技巧的分析與探討 61
一、〈金鎖記〉中的服裝敍述技巧 61
(一)服飾外觀 62
(二)物件細節 63
(三)動作 63
(四)對話 64
(五)人物姿態 64
(六)感官感受 64
二、《怨女》中的服裝敍述技巧 65
(一)服飾外觀 65
(二)物件細節 68
(三)動作 70
(四)對話 71
(五)人物姿勢 72
(六)感官感受 72
三、服裝細節工具性的比較探討 73
第二節 〈金鎖記〉與《怨女》中書寫服裝結構功能的分析與探討 75
一、〈金鎖記〉中書寫服裝的情節與敍事功能 75
(一)書寫服裝的情節結構功能分析 75
(二)書寫服裝的敍事結構功能分析 76
二、《怨女》中書寫服裝的結構與敍事功能 79
(一)書寫服裝的情節結構功能分析 79
(二)書寫服裝的敍事結構功能分析 80
三、美學構造中服裝功能性的探討 82
第三節 〈金鎖記〉與《怨女》中服裝書寫應用的比較 84
一、〈金鎖記〉與《怨女》中相同服裝物件的比較 85
二、〈金鎖記〉與《怨女》中類比人物的書寫服裝比較 89
三、〈金鎖記〉與《怨女》中類似事件的書寫服裝比較 93
四、〈金鎖記〉與《怨女》中服裝書寫應用的差異 97
第四節 〈金鎖記〉與《怨女》中服裝書寫策略架構整合與比較 98
一、〈金鎖記〉的寫作立場考察 99
二、《怨女》的寫作立場考察 101
三、〈金鎖記〉與《怨女》服裝書寫策略架構的整合 102
四、〈金鎖記〉與《怨女》服裝書寫策略改變的比較探討 104

第五章 結論 106
第一節 研究結果 106
一、反映時空情境與刻劃人物形象、心理的服裝細節 106
二、美學考量與立場表達的服裝敍事書寫 107
三、適應讀者和人性關懷的服裝書寫策略 108
第二節 研究限制與反思 109
第三節 未來研究建議 110

引用文獻 112

附錄一:〈金鎖記〉中的服裝描述彙整表 116
附錄二:《怨女》中的服裝描述彙整表 123
王拓。〈張愛玲的「怨女」和「金鎖記」〉。《純文學》復刊一號(民59):84-104。
王景山。〈關於張愛玲生平及創作情況的補正〉。《貴族才女張愛玲》,蕭南編,240-242。四川:四川文藝,1995。
王德威。〈張愛玲再生緣——重複、迴旋與衍生的敘事學〉。《文學世紀》(2000年12月):53-58。
———。《如何現代,怎樣文學?:十九、二十世紀中文小說新論》。台北:麥田,1998。
———。《中國小說》。台北市:麥田,1993。
巴納爾(Malcolm Barnard)著。《流行溝通》(Fashion as Communication)(鄭靜宜譯)。台北縣:桂冠,2004。
水晶。《替張愛玲補妝》。濟南:山東畫報,2004。
——。《張愛玲的小說藝術》。三版。台北:大地,2000。
——。《張愛玲未完:解讀張愛玲的作品》。台北:大地,1996。
——。《拋磚記》。再版。台北:三民,1970。
令狐萍。《金山謠:美國華裔婦女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年10月。
司馬新。〈張愛玲一生的摯友:宋淇夫婦——兼述張愛玲後半生如何維持生計〉。《明報月刊》(民88年4月):27-30。
司馬新著。《張愛玲與賴雅》(徐斯、司馬新合譯)。台北市:大地,1996。
石磊。〈近代上海服飾變遷及其動因分析〉。《透視老上海:中日青年學人的上海史研究》,熊月之、高綱博文主編,249-266。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2004。
江蓮碧。「中國服飾禮儀符碼表徵與文化內涵研究」。博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民91。
林以亮。〈張愛玲語錄〉。《聯合文學》3卷5期(民76):75-77。
林幸謙。〈重讀《怨女》:尋找女性和他者的聲音〉。《中國現代文學理論》12期(民87年12月):555-579。
———。〈重讀〈金鎖記〉:鐵閨閣與雙重人格的儒家瘋女〉。《人文中國學報》5期(民87年4月):189-221。
林美秀。〈張愛玲《怨女》的改寫意義〉。《高雄科技技術學院學報》28期(民87年12月):559-577。
金宏達主編。《回望張愛玲.昨夜月色》。北京:文化藝術,2003年1月。
—————。《回望張愛玲.華麗影沉》。北京:文化藝術,2003年1月。
—————。《回望張愛玲.鏡像繽紛》。北京:文化藝術,2003年1月。
周武。〈文化市場與上海出版業(1912~1921)〉。《透視老上海:中日青年學人的上海史研究》,熊月之、高綱博文主編,187-209。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2004。
周芬伶。《豔異:張愛玲與中國文學》。北京:中國華僑,2003。
周敘琪。《一九一○~一九二○年代都會新婦女生活風貌:以《婦女雜誌》為分析實例》。台北市:台大,1996。
周蕾著。〈玫瑰的故事——再讀張愛玲的寫作技巧及其中之種種利害關係〉(劉逸竹譯),《中外文學》(民91年3月):135-155。
周蕾。《婦女與中國現代性:東西方之間閱讀記》。台北市:麥田,1995。
胡勇。《文化的鄉愁:美國華裔文學的文化認同》。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2003年1月。
唐文標主編。《張愛玲資料大全集》。台北:時報,1984。
唐文標編著。《張愛玲研究》。增訂版。台北市:聯經,1986。
高全之。《張愛玲學:批評.考證.鉤沉》。台北市:一方,2003。
夏志清。〈張愛玲給我的信件(五)〉。《聯合文學》13卷11期(民86):68-79。
———。〈張愛玲給我的信件(四)〉。《聯合文學》13卷10期(民86):144-151。
———。〈張愛玲給我的信件(三)〉。《聯合文學》13卷9期(民86):52-60。
———。〈張愛玲給我的信件(二)〉。《聯合文學》13卷7期(民86):54-63。
———。〈張愛玲給我的信件〉。《聯合文學》13卷6期(民86):44-58。
夏志清著。《中國現代小說史》(A History of Modern Chinese Fiction)(劉紹銘等譯)。再版。台北市:傳記文學,1991。
韋勒克(Wellek, Ren’e)、華倫(Warren, Austin)著。《文學論——文學研究方法論》(Theory of Literature)(王夢鷗、許國衡譯)。再版。台北市:志文,1996。
張小虹。〈兩種衣架子:上海時尚與張愛玲〉。《聯合文學》204期(民90年10月):86-99。
張子靜。〈我的姊姊〉。《永遠的張愛玲》,季季、關鴻主編,39。上海:學林,1996年1月。
張子靜、季季。《我的姊姊張愛玲》。上海:文匯,2003。
張金蘭。「《金瓶梅》女性服飾文化研究」。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民88。
張愛玲。《傾城之戀──張愛玲短篇小說集之一》。典藏版。台北市:皇冠,2003。
———。《怨女》。典藏版。台北市:皇冠,2001。
———。《流言》。典藏版。台北市:皇冠,2001。
———。《張愛玲典藏全集〔散文卷一〕》。台北市:皇冠,2001。
———。《張愛玲典藏全集〔散文卷二〕》。台北市:皇冠,2001。
———。《惘然記》。典藏版。台北市:皇冠,2000。
———。《餘韻》。典藏版九刷。台北市:皇冠,1999年10月。
———。《對照記──看老照相簿》。台北市:皇冠,1994。
———。《張看》。第十一版。台北市:皇冠,1988。
張瑤。古人清潔自己有高招。新華網。http://news.xinhuanet.com/collection/2003-11/21/content_1191729.htm
陳子善編。《作別張愛玲》。上海:文匯,1996。
陳志銳。〈鈴聲未艾,涼意已生:解讀張愛玲〈金鎖記〉的涼意符號〉。《中央日報》(民84年5月8、9、10日):十九版。
陳岸峰。〈亂世、「大話」與「小」說──論張愛玲「小」說在現代文學史上的意義〉。《中國現代文學理論》12期(87年12月):619-640。
陳青生。《抗戰時期的上海文學》。上海:人民,1995。
陸景琳。「《詩經》服飾研究」。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民88。
黃子平。〈更衣對照亦惘然──張愛玲作品中的衣飾〉。《文學世紀》8期(民89年11月):53-56。
黃玉緞。「張愛玲小說受《紅樓夢》影響之研究」。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民92。
馮祖貽。〈張愛玲小說中的現實世界──《金鎖記》的原型及其他〉。《聯合文學》15卷11期(民88):33-38。
馮祖貽。《百年家族——張愛玲》。台北縣:立緒文化,1999。
鈴木將久。〈上海都市大眾文化與民族形式〉。《透視老上海:中日青年學人的上海史研究》,熊月之、高綱博文主編,210-224。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2004。
楊昌年。《水晶簾外玲瓏月──近代文學名家作品析評》。台北:里仁,1999。
楊澤編。《閱讀張愛玲:張愛玲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市:麥田,1999。
趙淑琴。〈張愛玲小說(金鎖記)、(怨女)──對女性自主思想的探討〉。《豐商學報》(民90年6月):40-62。
蔡登山。《傳奇未完:張愛玲》。台北市:天下遠見,2003。
鄧雲鄉。《紅樓風俗譚》。台北市:台灣中華書局,1989。
戴爭編著。《中國古代服裝簡史》。北京:輕工業,1988。
羅蘭.巴特(Barthes, Roland)著。《流行體系(I):符號學與服飾符號》(Système de la Mode)(李維譯)。台北市:桂冠,1998。
————。《寫作的零度:結構主義文學理論文選》(Writing degree Zero)(李幼蒸譯)。台北:時報文化,1991。
關鴻編選。《金鎖沉香張愛玲》。北京:人民文學,2002。
蘇慧玲。「《三國演義》中男子服飾的角色刻劃效應」。碩士論文,佛光人文社會學院藝術學研究所,民92。
———。「《紅樓夢》中婦女服飾與藉以刻劃角色的效應——以王熙鳳、薛寶釵、林黛玉為中心的比較研究」。碩士論文,輔仁大學織品服裝研究所,民83。
Kaiser, Susan B. 著。《服裝社會心理學》(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Clothing)(李宏偉譯)。台北市:商鼎文化,1997。
Foucault, Michel. “What Is an Author?” In The Norton Anthology of Theory and Criticism, edited by Vincent B. Leitch, 1622-1636. New York: W. W. Norton & Company, 2001.
Ling, Amy. Between Worlds: Women Writers of Chinese Ancestry. New York: Pergamon Press, 1990.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