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14.81) 您好!臺灣時間:2025/01/21 13:56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林慧怡
研究生(外文):LIN, Hui-yi
論文名稱:戰國與秦漢圖案紋瓦當應用於數位印花設計之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A Study of Digital Printing Design Based on the Patternized Tiles of the Warring States and Chin-Han Dynasties
指導教授:嵇若昕嵇若昕引用關係王怡美王怡美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CHI, Jo-hsinWANG, Yi-meei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輔仁大學
系所名稱:織品服裝學系
學門:民生學門
學類:服飾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6
畢業學年度:94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241
中文關鍵詞:圖案紋瓦當數位印花設計圖案設計
外文關鍵詞:Patternized TilesDigital printing designPattern design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5
  • 點閱點閱:877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218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2
瓦當為古代建築物檐部椽頭之筒瓦尾端的遮檔,不但能蔽護屋簷,防風阻雨,當面上所飾之圖像紋、圖案紋及文字,更是集結繪畫、雕塑、工藝美術與書法篆刻的藝術精品,在泥質灰陶的外貌下,內斂地散發令人驚豔的光彩。
戰國與秦漢為瓦當藝術極盛的時代,本研究以圖案紋瓦當為主軸,將紋飾分為樹木紋、花葉紋、幾何紋及雲紋四類,藉由對圖案紋瓦當紋飾之研究與分析,瞭解古代工匠如何將具像的自然物像,在逼仄的圓形空間裡,運用對稱與均衡構圖的法則,以簡鍊的陽刻線條,賦予粗細、曲折、比例以及配置上的組合,達成視覺上力與美的展現,以此做為設計研究之靈感來源及印花圖案設計之基礎。
本研究之設計創作以圖案紋瓦當之樹木紋、花葉紋、幾何紋、雲紋為母題而完成之單獨、二方及四方連續圖案為經,圖紋變化與色彩再現為緯,做為流行時尚女裝印花布料的設計,實驗過程運用Photoshop CS2繪圖軟體繪製印花圖案設計之彩圖,以突破傳統印花的思維,結合數位印花技術,以數位化的程式語言重新詮釋圖案紋瓦當的藝術風貌,並結合刺繡、貼布繡、針扎以及壓縫等方式加強印花布料表面的層次與質感,藉此嘗試以傳統與創新之設計,完成系列流行時尚女裝作品8套,於數位時代的科技潮流中,探索印花設計的無限可能。
In ancient structures, eave tiles were the semi-cylindrical tiles sheltering the rear ends of the eave rafters. They were not only used to cover and protect the roof from wind and rains; they were decorated with figures, patterns and words that were the fine works of painting, sculpture, arts and crafts, calligraphy and seal cutting. Though having an outer appearance of grayish kaolin ware, yet its inner appearance transpired an astonishing splendor!
The arts of ancient eave tiles had yielded extraordinary splendors during the eras of Warring States and Chin-Han Dynasty. The research had used the patternized tiles as main focus of the work. Vein patterns were categorized into four categories: tree pattern, flower and leaf pattern, geometric pattern, and moiré pattern. How did the ancient artisans be able to decorate the nature figures unto the narrow cylindrical tiles which at the same time be able to exercise the symmetrical and well proportional structure rule, and configured varieties of carve lines in relief, either thick or thin, their curves and proportions in order to achieve their vigor and beauties—is well understood by means of the research and analysis on the decoration of patternized tiles. This was made as the source of inspiration in the designing research and also as the fundamental in printing designs.
With the tree pattern, flower and leaf pattern, geometric pattern, and moiré pattern as main topic of the design and creation of this research, a fashionable dress design was created wherein the single pattern, two-ways running pattern and four-ways running pattern constructed out from the four patterns above were arranged as longitude, and pattern variation and color reappearance as latitude. Photoshop CS2 was used in sketching and drawing. Traditional concept of textile printing was broke through, and combined with the new technology of digital printing. The artistic style and features of patternized tiles were reinterpreted through digital programming language. Combining embroidery, appliqué, needle punch, and stitching, and press sewing emphasize the gradation and quality of the dress. With the combination attempts of traditional and innovative designs, a series of fashionable feminine clothing was created and following the technology trends of the digital era, possible creativity of textile printing design can infinitely be explored.
目 錄

中文摘要……………………………………………………………………….....i
英文摘要………………………………………………………………………...iii
誌謝………………………………………………………………………………v
目錄………………………………………………………………………...……vi
表目錄……………………………………………………………………...…..viii
圖目錄………………………………………………………………..…………xii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2
第三節 研究範圍…………………………………………………….…… 2
第四節 研究方法與架構……………………………………………….… 3
第五節 名詞釋義……………………………………………………….… 6

第二章 戰國與秦漢瓦當概述…………………………………………………8
第一節 瓦當的各部位名稱………………………………………….…….9
第二節 瓦當的種類………………………………………………………11
第三節 瓦當的製作………………………………………………………16
第四節 發展概述…………………………………………………………19

第三章 圖案紋瓦當紋飾之探討……………………………………………..28
第一節 樹木紋……………………………………………………………29
第二節 花葉紋……………………………………………………………52
第三節 幾何紋……………………………………………………………66
第四節 雲紋………………………………………………………………77
第四章 圖案紋瓦當於數位印花之設計與應用……………………………130
第一節 靈感來源…………………………………………………….….130
第二節 圖紋轉換與設計…………………………………………….….136
第三節 數位印花與綜合技法之創作實驗…………………….……….188

第五章 圖案紋瓦當應用於服裝設計之作品創作………………………... 207
第一節 服裝設計創作理念………………………………………….….207
第二節 作品說明……………………………………………………..... 208
作品一……………………………………………………...….. 208
作品二……………………………………………………….….211
作品三……………………………………………………….….214
作品四……………………………………………………….….217
作品五…………………………………………………….…….220
作品六…………………………………………………….…….223
作品七…………………………………………………….…….226
作品八…………………………………………………….…….229
第六章 結論…………………………………………………………………232
參考書目………………………………………………………………………234
參考書目
中文書目
1.中國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中國陶瓷全集3‧秦漢陶瓷》,京都:株式會社美乃美,1984年10月。
2.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漢杜陵陵園遺址》,北京:科學出版社,1993年7月。
3.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漢長安城未央宮(下)》,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6年11月。
4.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漢長安城未央宮(上)》,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6年11月。
5.中國美術全集編輯委員會,《中國美術全集‧陶瓷篇》,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年。
6.戈父,《古代瓦當》,北京:中國書店,1997年9月。
7.王怡美,〈數位化印花設計之應用研究〉,《中國少數民族與臺灣原住民服飾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輔仁大學,1999年。
8.王磊義編繪,《漢代圖案選》,北京:文物,1989年11月。
9.王學理,《秦始皇陵研究》,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94年12月。
10.安立華,《齊國瓦當藝術》,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1998年10月。
11.成耆仁,《中國紋飾及其象徵意義》,台北市:國立歷史博物館,2003年8月。
12.西安市文物管理委員會,《陝西古代美術巡禮5‧秦漢瓦當》,西安:陝西人民美術出版社,1985年7月。
13.李仲元,《紋飾典故》,遼寧省:遼寧教育出版社,1990年7月。
14.李發林,《齊故城瓦當》,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年2月。
15.周建、于芳,《現代圖案設計與應用》,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5 年6月。
16.昊山,《中國歷代裝飾紋樣 2 》,北京:人民美術,1992年4月。
17.美工圖書社,《拼布入門》,台北:美工圖書社,1995年1月。
18.俞美霞,《戰國玉器研究》,台北:南天書局,1995年8月。
19.南京博物院,《四川澎縣漢代崖墓》,北京:文物出版社,1991年7月。
20.胡小平,《表現的突破‧服裝》,西安:西安交通大學出版社,2005年1月。
21.倪洪林,《瓦當鑑賞及收藏》,哈爾濱:北方文藝出版社,2005年10月。
22.孫磊、唐家路,《中國吉祥裝飾》,南寧市:廣西美術出版社,2000年8月。
23.徐錫台、樓宇棟、魏效祖,《周秦漢瓦當》,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年。
24.陝西省考古研究所,《西漢京師倉》,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年12月。
25.陝西省考古研究所秦漢研究室,《新編秦漢瓦當圖錄》,陝西:三秦出版社,1986年。
26.陝西省博物館,《秦漢瓦當》,北京:文物出版社,1964年。
27.陝西省博物館藏寶錄編輯委員會,《陝西省博物館藏寶錄》,香港:三聯書店,1995年2月。
28.張道一,《中國圖案大系》,山東:山東美術出版社,1993年11月。
29.張道一、唐家路,《中國古代建築磚雕》,江蘇:江蘇美術出版社,2006年1月。
30.張輔玲,《數位噴墨印花創新產品消費者偏好及購買意願之研究》,台北:輔仁大學織品服裝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7月。
31.莊伯和,《台灣民間吉祥圖案》,台北市:傳統中心籌備處,1999年12月。
32.連禾,《流行時裝畫》,台北:藝風堂出版社,2005年8月。
33.陳根遠、朱思紅,《屋簷上的藝術‧中國古代瓦當》,四川:四川教育出版社,1998年。
34.傅嘉儀,《中國瓦當藝術》,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2年8月。
35.曾真,《染織設計入門》,廣西:廣西美術出版社,2001年2月。
36.華非,《中國古代瓦當》,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1983年。
37.馮先銘,《中國陶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11月。
38.黃國松,《染織圖案設計》,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2005年12月。
39.楊力民,《中國古代瓦當藝術》,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86年。
40.葉劉天增,《中國紋飾研究》,台北:南天書局有限公司,1997年5月。
41.雷圭元,《中國圖案作法初探》,台北:丹青圖書有限公司,1986年。
42.趙力光,《中國古代瓦當圖典》,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年。
43.趙力光,《古瓦當集珍 卷一》,香港:香港明石文化國際出版社2002年3月。
44.趙力光,《古瓦當集珍 卷二》,香港:香港明石文化國際出版社2002年3月。
45.趙汝珍,《古玩指南‧瓦器》,瀋陽:萬卷出版公司,2006年3月。
46.劉敦楨,《中國古代建築史》,台北:明文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90年1月。
47.錢君匋、張星逸、許明農,《瓦當彙編》,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2年11月。
48.藍柏堅,《中國雲紋裝飾》,南寧市:廣西美術出版社,2000年8月。
49.蘇盟淑、蔡麗香,《圖案設計與應用》,永和市:視傳文化,2003年1月。
50.蘇瑩輝,《古陶磚瓦圖文選粹》,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89年。



期刊
1.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齊故城五號東周墓及大型殉馬坑的發掘〉,《文物》,北京:故宮,1984年第9期,頁14至19。
2.山東省文物管理處,〈山東淄博齊故城試掘簡報〉,《考古》,北京:科學出版社,1961年第6期,頁289至297。
3.中國歷史博物館考古組,〈燕下都遺址調查報告〉,《考古》,北京:科學出版社,1962年第1期,頁10至19。
4.王丕忠、張子波、孫德潤,〈漢景帝陽陵調查簡報〉,《考古與文物》,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1期,頁34至37。
5.王志杰、朱捷元,〈漢茂陵及其陪葬冢附近新發現的重要文物〉,《文物》,北京:文物,1976年第7期,頁51至55。
6.王根樹、姚生民,〈淳化縣古甘泉山發現秦漢建築遺址群〉,《考古與文物》,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2期,頁1至4。
7.石興邦、馬建熙、孫德潤,〈長陵建制及其有關問題〉,《考古與文物》,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2期,頁32至45。
8.安立華,〈齊國瓦當賞析〉,《故宮文物月刊》,台北:故宮,第十二卷第十二期,頁44至61。
9.考古研究所漢城發掘隊,〈漢長安城南郊禮制建築遺址發掘報〉,《考古》,北京:科學出版社,1960年第7期,頁36至39。
10.李宏濤、王丕忠,〈漢元帝渭陵調查記〉,《考古與文物》,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1期,頁38至41。
11.始皇秦俑坑考古發掘隊,〈始皇陵西側趙背戶村刑徒墓〉,《文物》,北京:文物,1982年第3期,頁1至11。
12.始皇陵秦俑坑考古發掘隊,〈陝西臨潼魚池遺址調查簡報〉,《考古與文物》,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4期,頁14至26。
13.邯鄲市文物保管所,〈河北韓鄲市古遺址調查簡報〉,《考古》,北京:科學出版社,1980年第2期,頁142至146。
14.咸陽市博物館,〈漢平陵調查簡報〉,《考古與文物》,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4期,頁45至49。
15.姚生民,〈陝西淳化縣下常社秦漢遺址〉,《考古》,北京:科學出版社,1990年第8期,頁758至761。
16.姚生民,〈漢甘泉宮遺址勘查記〉,《考古與文物》,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2期,頁51至60。
17.姚生民,〈漢雲陵、雲陵邑勘查記〉,《考古與文物》,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4期,頁39至44。
18.唐金裕,〈西安西郊漢代建築遺址發掘報告〉,《考古學報》,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1959年第2期,頁45至56。
19.徐純,〈寫實與幻想並存的兩漢時代(上)〉,《故宮文物月刊》,台北:故宮,第五卷第五期,頁40至52。
20.徐純,〈寫實與幻想並存的兩漢時代(下)〉,《故宮文物月刊》,台北:故宮,第五卷第六期,頁42至49。
21.秦中行,〈漢陽陵附近鉗徒墓的發現〉,《文物》,北京:文物,1972年第7期,頁51至53。
22.秦始皇陵考古隊,〈秦始皇陵西側“麗山飲宮”建築遺址清理簡報〉,《文博》,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6期,頁3至32。
23.秦俑坑考古隊,〈臨潼鄭莊秦石料加工工廠遺址調查簡報〉,《考古與文物》,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1期,頁39至43。
24.陝西省文物管理委員會,〈秦始皇陵調查簡報〉,《考古》,北京:科學出版社,1962 年第8期,頁407至411。
25.陝西省文物管理委員會,〈陝西韓城芝川扶荔宮遺址的發現〉,《考古》,北京:科學出版社,1961年第3期,頁123至126。
26.陝西省考古研究所華倉考古隊,〈漢華倉遺址勘查報〉,《考古與文物》,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3期,頁62至70。
27.陝西省考古研究所華倉考古隊,〈漢華倉遺址發掘簡報〉,《考古與文物》,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6期,頁20至28。
28.陝西省雍城考古隊,〈一九八二年鳳翔城秦漢遺址調查簡報〉,《考古與文物》,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2期,頁23至31。
29.陝西省雍城考古隊,〈陝西鳳翔春秋秦國凌陰遺址發掘簡報〉,《文物》,北京:文物,1978年第3期,頁43至47。
30.陝西省雍城考古隊,〈鳳翔馬家庄一號建築群遺址發掘簡報〉,《文物》,北京:文物,1985年第2期,頁1至29。
31.陝西省雍城考古隊,〈鳳翔馬家庄春秋秦一號建築遺址第一次發掘簡報〉,《考古與文物》,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5期,頁12至20。
32.陝西省鳳翔發掘隊,〈陝西鳳翔南古城村遺址試掘記〉,《考古》,北京:科學出版社,1962年第9期,頁493至495。
33.高木森,〈神仙思想與秦漢時代的畫像藝術(上)〉,《故宮文物月刊》,台北:故宮,第七卷第五期,頁22至29。
34.高木森,〈神仙思想與秦漢時代的畫像藝術(下)〉,《故宮文物月刊》,台北:故宮,第七卷第六期,頁118至127。
35.涂書田、任經榮,〈安徽壽縣壽春城址出土的瓦當〉,《考古》,北京:科學出版社,1993年第3期,頁271至280。
36.崔璿,〈秦漢廣衍故城及其附近的墓葬〉,《文物》,北京:文物,1977年第5期,頁25至37。
37.張海雲、駱希哲,〈秦東陵勘查記〉,《文博》,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3期,頁16至19。
38.張龍海,〈臨淄齊瓦當的新發現〉,《文物》,北京:文物,1992年第7期,頁55至59。
39.曹明檀、趙叢蒼、王保平,〈鳳翔雍城出土的秦漢瓦當〉,《考古與文物》,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4期,頁3至7。
40.湖北省文物管理委員會,〈湖北松滋縣大岩嘴東周土坑墓的清理〉,《考古》,北京:科學出版社,1966年第3期,頁122至132。
41.黃倩佩,〈雲紋的探索〉,《國立歷史博物館學報》,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第八期,頁155至180。
42.黃展岳,〈一九五五年春洛陽漢河南縣城東區發掘報告〉,《考古學報》,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1956年第4期,頁21至54。
43.楚皇城考古發掘隊,〈湖北宜城楚皇城勘查簡報〉,《考古》,北京:科學出版社,1980年第2期,頁108至113。
44.楊琮,〈崇安漢城出土瓦當的研究〉,《文物》,北京:文物,1992年第8期,頁35至40。
45.賈麥明,〈秦磚漢瓦(一)〉,《故宮文物月刊》,台北:故宮,第十卷第八期,頁118至121。
46.賈麥明,〈秦磚漢瓦(二)〉,《故宮文物月刊》,台北:故宮,第十卷第九期,頁48至57。
47.賈麥明,〈秦磚漢瓦(三)〉,《故宮文物月刊》,台北:故宮,第十一卷第八期,頁84至91。
48.福建省文物管理委員會,〈福建崇安城漢城遺址試掘〉,《考古》,北京:科學出版社,1960年第10期,頁1至9。
49.趙康民,〈西安洪慶堡出土漢愍儒鄉遺物〉,《考古與文物》,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6期,頁25至30。
50.趙康民,〈秦始皇陵北二、三、四號建築遺跡〉,《文物》,北京:文物,1979年第12期,頁13至16。
51.劉敦愿,〈齊瓦當上的樹木紋〉,《文物天地》,北京:文物,1993年第5期,頁13至14。
52.鄭州市博物館,〈鄭州古榮鎮漢代冶鐵遺址發掘簡報〉,《文物》,北京:文物,1978年第2期,頁28至43。
53.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遼寧綏中縣“姜女墳”秦漢建築遺址發掘簡報〉,《文物》,北京:文物,1986年第8期,頁25至39。
54.謝昌一,〈雲之變〉,《故宮文物月刊》,台北:故宮,第十三卷第二期,頁104至107。
55.魏效祖,〈長安縣東馬坊的先秦建築遺址〉,《考古與文物》,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4期,頁6至8。
56. 譚旦冏,〈由紡輪到太極圖—試論冏形圖案畫面〉,《國立歷史博物館管刊》,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第二卷第六期,頁6至21。
網址
1.佳穎兒童服飾,《服裝製作藝術》,http://home.kimo.com.tw/socart_service/new_page_18.htm。
2.胡左群,〈數碼印花技術的新進展〉,《中國紡織經濟信息網》,http://www.ctei.gov.cn/htmlib/kj04072801.htm。
3.馬執斌,〈漫話瓦當〉,《人民教育出版社:歷史知識》,http://www.pep.com.cn/200406/ca425237.htm。
4.經濟部技術尖兵, http://www.st-pioneer.org.tw/modules.php?name=Magazine&pa=showpage&tid=2227。
5.劉敦願,〈齊瓦當上的樹木紋〉,《齊國瓦當博物館》,http://www.1zwdmus.cn/shumuwen/qwds.htm。
6.數位印花領導者-視野股份有限公司,http://www.visionnet.com.tw/stamp/stamp.htm。
7.潘炳蔚,〈噴墨印刷的發展與應用〉,《大中華印藝網》,http://big5.cgan.net/science/special/color/jet.htm。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