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9.168) 您好!臺灣時間:2025/01/16 16:43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丁雍
研究生(外文):Ting, Yung
論文名稱:《陰陽師》小說中譯本比較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A Comparison of the Chinese Translations of Baku Yumemakura's ONMYOUJI
指導教授:林水福林水福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Lin, Shuei-fu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輔仁大學
系所名稱:翻譯學研究所
學門:人文學門
學類:翻譯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畢業學年度:95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92
中文關鍵詞:譯本比較陰陽師夢枕貘茂呂美耶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
  • 點閱點閱:689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92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
日本奇幻文學作品《陰陽師》系列在兩岸三地掀起一股熱潮,而晴明的「咒」是否會因會不的翻譯而產生不同的力量?本論文以夢枕獏的小說《陰陽師》為研究主題,透過比較分析茂呂美耶(台灣:繆思出版社)與林青華(中國:南海出版有限公司)的兩個譯本,從文化翻譯與等效翻譯等理論的角度,探討各種翻譯問題以及影響譯文的因素,藉此歸納出一些可行的翻譯策略及處理翻譯問題的方法,提供譯者作為日後的參考。
第一章簡述本研究的動機與目的,並在研究方法中介紹論文中主要的評論依據:賴斯和紐馬克的翻譯批評架構,最後簡單說明本論文的整體大綱。
第二章介紹《陰陽師》原作兩本中文譯作,簡單介紹作者與譯者的經歷、作品及個人背景,並就原文、譯文之特色提出概略的整理與分析。
第三章整理出兩譯本中較值得探討的翻譯問題,並歸納出文化詞(Culture Words)、和歌(31-syllable Japanese poem)、雙關語(puns)、擬聲擬態語(onomatopoeia & mimetic words)、感歎詞(interjection)、模棱兩可的意涵(ambiguity)等數個類別加以評析,提出與各個主題相關的翻譯理論與解決策略,並透過實例的分析加以印證。
第四章結論部份歸納譯本比較之發現及心得,並提出未來的研究方向。
The Japanese fantasy novel series Onmyouji has roused great reactions and responses in Taiwan, Hong Kong and Mainland China. Does Seimei’s “ju” bring different effects in different translations? The main objectives of this thesis are to analyze and compare two translations from Miya Moro (Muses Publishing House, Taiwan) and Lin Qinghua (Nanhai Publishing Corporation, China) of Onmyouji, a famous novel written by Baku Yumemakura; examine the problems of translation and the factors that influence translation with different theories, such as Cultural Translation and Dynamic Equivalence; and generalize some practicable translation strategies and methods to solve the problems of translation for translators.
Chapter 1 presents the motivations and purposes of this thesis. The structures of translation criticism of Katharina Reiss and Peter Newmark are introduced as the main basis in this thesis. The outline of this thesis is presented in the end of this chapter.
In Chapter 2, Onmyouji and the two Chinese translations are introduced. The experiences, works and backgrounds of the author and translators are also presented. In the end, we organize and analyze the features of the original and the translations.
Chapter 3 presents the problems of translation. Different categories, such as Culture Words, 31-syllable Japanese poem, puns, onomatopoeia and mimetic words, interjection, and ambiguity, are discussed. Translation theories and strategies related to the categories are presented. We also analyze actual examples as proofs.
In Chapter 4, we discuss the discoveries and results of the comparison between the two translations. We also present possible aspects for further research.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第二節 研究方法與理論探討
第三節 論文架構

第二章 原作與譯本
第一節 夢枕獏與《陰陽師
第二節 原文特色
第三節 《陰陽師》中譯本出版概況
第四節 譯者與譯本特色

第三章 譯本比較與分析
第一節 文化詞彙的翻譯
一、官職、稱謂
二、書名
三、傳統服飾
四、文化意象
五、月份
六、度量單位
七、地名
八、動、植物名稱

第二節 其他翻譯問題
一、和歌的翻譯
二、雙關語的翻譯
三、擬聲擬態語的翻譯
四、感歎詞的翻譯
五、模稜兩可的翻譯
六、刪譯
七、翻譯中的錯誤

第四章 結論
第一節 歸納與心得
第二節 研究限制與未來期許

參考書目
研究文本
【日文】
❖ 夢枕 獏(1991)『陰陽師』、文藝春秋。

【中文】
❖ 夢枕貘著,茂呂美耶譯,《陰陽師》,台北:繆思出版,2003。
❖ 夢枕貘著,林青華譯,《陰陽師》,南海出版公司,2005。

中文書籍(依出版年代排序)
❖ 周兆祥,《翻譯實務》,台灣商務印書館,1986。
❖ 劉靖之 主編,《翻譯論集》,台北:書林出版,1989。
❖ 郭建中編,《文化與翻譯》,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1999。
❖ 劉宓慶,《文化翻譯論綱》,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
❖ 柯平,《英漢與漢英翻譯》,台北:書林出版社,1994。
❖ 楊承淑,《口譯教學研究:理論與實踐》,台北:輔仁大學,2000。
❖ 揭俠,《日語修辭研究》,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5。
❖ Peter Newmark著,賴慈芸編譯,《翻譯教程─翻譯的原則與方法》,台灣培生教育出版有限公司,2005。

中文期刊
❖ 許薇宜,〈遊走一橋兩端的文字魔法─茂呂美耶〉,《野葡萄文學誌》創刊二號,小知堂,2003
❖ 林水福,〈夢枕貘〉,中央時報「方塊」專欄,2006年2月10日。

學術論文
❖ 蕭寶森,《《生命中無法承受之輕》兩個中譯本的比較分析》,台北:輔仁大學翻譯學研究所,1992。
❖ 溫淑惠,《日中翻訳における表現の対照研究―擬声擬態語について》,台南:長榮大學,2004。
❖ 何啟宏,《文化詞彙的翻譯策略─以《窗邊的小荳荳》為例》,台北:輔仁大學翻譯學研究所,2005。

日文書籍
❖ 谷山 茂、猪野謙二、村井康彦、本田伊平共編(2000)『新訂国語総覧』、京都書房。
❖ 志村有弘(2001)『夢枕獏と安倍晴明』、株式会社桜桃書房。
❖ 夢枕 獏編(2003)『「陰陽師」読本―平安の闇に、ようこそ』、文藝春秋。

日文電子辭典【CASIO EX-word HD-H6500】
❖ 広辞苑、岩波書店 第五版
❖ 全訳古語辞典、旺文社 第二版
❖ 百科事典マイペディア、日立システムアンドサービス 電子辞書版
❖ 漢字源、学習研究社 電子辞書版

英文書籍
❖ Nida, Eugene A. Toward A Science of Translating. Leiden: E. J. Brill, 1964.
❖ Nida, Eugene A. & Taber, Charles R.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 Leiden: Bril, 1974.
❖ Newmark, Peter. 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 New York: Prentice-Hall International, 1988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