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200.94.150) 您好!臺灣時間:2024/10/05 20:45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劉至謙
研究生(外文):Chih-Chien Liu
論文名稱:體育場志工參與行為與參與態度之研究-以臺北縣立板橋體育場為例
論文名稱(外文):The Correlation Study of Athletic Volunteers’ Participative Behavior and Participative Attitude--- A Case Study of Pan-Chiao Stadium
指導教授:陳鴻雁陳鴻雁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Hung-Yan Chen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輔仁大學
系所名稱:體育學系碩士班
學門:教育學門
學類:專業科目教育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6
畢業學年度:94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63
中文關鍵詞:體育場志工參與態度
外文關鍵詞:stadiumvolunteerparticipative attitude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7
  • 點閱點閱:274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6
摘要
本研究以台北縣立板橋體育場為研究對象,主要探討體育場志工在人口統計變項、參與行為及參與態度之差異情形。首先分析不同人口統計變項之志工對參與態度之差異;其次分析參與行為對參與態度之差異。
本研究採問卷調查法,普查板橋體育場之84位志工。根據實際調查所得資料,以描述性統計、卡方檢定、t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雪費事後比較等統計方法進行資料分析得以下結論:
一、板橋體育場志工的女性比例高於男性,年齡集中在46-50歲,已婚無未成年子女佔多數,教育程度國中以下較多,職業以家庭主婦比例較多,不是體育相關科系畢業佔多數 。
二、體育場志工參與行為中工作性質以服務志工為多數,排班方式以固定班佔比例較高,服務年資以一以上未滿三年為多數,服務情形中以場方有特別活動也會支援佔多數,參與服務的頻率每月3-5次為最多,大部份志工未曾擔任過幹部,是否續任方面以願意續任佔絕對多數。
三、不同「排班方式」及「參與頻率」對參與態度呈顯著差異,固定班顯著高於機動班;每月服務3-5次顯著高於每月服務1-2次,不同人口統計變項對參與態度皆無顯著差異。
四、男性志工在「擔任過幹部」中的百分比較高;41-45歲志工在「擔任過幹部」中的百分比較高;國中以下及研究所以上的志工在每月服務1-2次的百分比較高,高中的志工在每月服務3-5次的百分比較高;職業為「工」的志工參與機動班的百分比較高;「公、教、學生、退休人員」及「工」的志工在每月服務1-2次的百分比較高,家庭主婦的志工在每月服務3-5次的百分比較高。
關鍵詞:體育場、志工、參與態度
論文總頁數:163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in the light of the variations among demographic variables, participative behavior, and participative attitude for athletic volunteers’ of Pan-Chiao Stadium. Firstly, it tried to analyze the variations for volunteers’ participative attitude under different demographic variables. Then it tried to analyze variations between volunteers’ participative behavior and their participative attitude.
This study was based on questionnaires filled out by 84 volunteers from Pan-Chiao Stadium. According to the research data, this case study was concluded as following through descriptive statistics, Chi-square Test, t test, one-way ANOVA, and Scheff’s Method:
1. Demographically, the ratio of female volunteers was higher than male volunteers; their average age was between 46 ~ 50 years old; most of them were married and having adult children; their average level of education was under junior high school; housewives were in the majority in them; and most of them were not graduated from physical-related education.
2. Behaviorally, the volunteers’ main character was service volunteer; most of them had fixed service schedule; their qualification for volunteer was generally between 1 ~ 3 years; most of them would support when there were special activities; they usually participated in the activities 3 ~ 5 times every month; most of them never served as cadre members; and they were generally willing to keep servicing.
3. Different service schedule and frequency of participation obviously affected volunteers’ participative attitude; they preferred fixed schedule to on call schedule; they normally serviced 3 ~ 5 times every month other than 1 ~ 2 times every month; and different demographic variables would not apparently affect their participative attitude.
4. The ratio of male volunteers served as cadre members was higher than female volunteers; their average age was between 41 ~ 45 years old; the volunteers whose level of education was under junior high school or graduate school generally serviced 1 ~ 2 times every month; the volunteers whose level of education was senior high school generally serviced 3 ~ 5 times every month; volunteers whose career were laborers would be more willing to be on call schedule; volunteers whose career were public employees, teachers, students, retired personnel, and laborers usually serviced 1 ~ 2 times every month; housewives volunteers usually serviced 3 ~ 5 times every month.

Key words: stadium, volunteer, and participative attitude
Total pages: 163
目錄
中文摘要 ………………………………………………………………… i
英文摘要 ………………………………………………………………… iii
謝誌 ……………………………………………………………………… v
表次 ……………………………………………………………………… viii
圖次 ……………………………………………………………………… x
第壹章 緒論 ………………………………………...……………… 1
第一節 問題背景 ……………………………………………………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 3
第三節 研究問題 …………………………………………………… 4
第四節 研究假設 …………………………………………………… 4
第五節 研究範圍 …………………………………………………… 8
第六節 研究限制 …………………………………………………… 8
第七節 名詞釋義 …………………………………………………… 9
第貳章 文獻探討…………………………………………………… 11
第一節 志工參與行為的意涵 ……………………………………… 11
第二節 志工參與態度 ……………………………………………… 24
第三節 台北縣立板橋體育場志工管理與運用 …………………… 53 第四節 本章總結 …………………………………………………… 69
第參章 研究方法與步驟 ………………………………………… 71
第一節 研究架構 …………………………………………………… 71
第二節 研究流程 …………………………………………………… 73
第三節 研究對象 …………………………………………………… 74
第四節 研究工具 …………………………………………………… 75
第五節 研究調查過程 ……………………………………………… 83
第六節 資料處理 …………………………………………………… 83
第肆章 結果與討論 .……………………………………………… 86
第一節 研究結果 …………………………………………………… 86
第二節 討論 ………………………………………………………… 112
第伍章 結論與建議 ………………….…………………………… 132
第一節 結論 ………………………………………………………… 132
第二節 建議 ………………………………………………………… 137
參考文獻 ……………………………………………………………… 141
附錄一:臺北縣立板橋體育場志工參與行為與參與態度之研究
預試問卷 ……………………………………………………… 155
附錄二:臺北縣立板橋體育場志工參與行為與參與態度之研究
問卷 …………………………………………………………… 160
表 次
表2-1 志工的定義 ……………………………………………………… 11
表2-2 行為定義一覽表 ………………………………………………… 13
表2-3 教育訓練的定義 ………………………………………………… 32
表2-4 工作投入之定義 ………………………………………………… 35
表2-5 工作滿足的定義 ………………………………………………… 39
表2-6 板橋體育場志工培訓梯次人數表 ……………………………… 55
表2-7 板橋體育場志工專長表 ………………………………………… 61
表2-8 板橋體育場志工服務人員分類表 ……………………………… 63
表3-1 志工參與態度項目分析摘要表 ………………………………… 78
表3-2 體育場志工參與態度題項因素結構及信度表 ………………… 81
表4-1 板橋體育場志工人口統計變項分配表 ………………………… 87
表4-2 板橋體育場志工參與行為統計變項分配表 …………………… 89
表4-3 體育場志工對參與態度之現況 ………………………………… 90
表4-4 參與態度各項構面現況分析表 ………………………………… 91
表4-5 志工排班方式之參與態度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 92
表4-6 志工年資之參與態度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 93
表4-7 志工參與頻率之參與態度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 94
表4-8 志工參與情形之參與態度t檢定摘要表 ..………………………95
表4-9 志工是否擔任幹部之參與態度t檢定摘要表 …….…………… 96
表4-10 志工性別之參與態度t檢定摘要表 …………….……………… 97
表4-11 志工年齡之參與態度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 97
表4-12 志工婚姻狀況之參與態度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 98
表4-13 志工有無未成年子女之參與態度t檢定摘要表 …….………… 99
表4-14 志工教育程度之參與態度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 100
表4-15 志工職業之參與態度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 101
表4-16 志工性別與參與行為之卡方檢定摘要表 ………………………103
表4-17 志工性別與是否擔任幹部之交叉表 ……………………………103
表4-18 志工年齡與參與行為之卡方檢定摘要表 ………………………104
表4-19 志工年齡與是否擔任幹部之交叉表 ……………………………104
表4-20 志工婚姻狀況與參與行為之卡方檢定摘要表 …………………105
表4-21 志工有無未成年子女與參與行為之卡方檢定摘要表 …………106
表4-22 志工教育程度與參與行為之卡方檢定摘要表 …………………106
表4-23 志工教育程度與參與頻率之交叉表 ……………………………107
表4-24 志工職業與參與行為之卡方檢定摘要表 ………………………108
表4-25 志工職業與排班方式之交叉表 …………………………………109
表4-26 志工職業與參與頻率之交叉表 …………………………………110
表4-27 志工是否為體育相關科系與參與行為之卡方檢定摘要表 ……111
表5-1 不同參與行為體育場志工之參與態度差異表 …………………134
表5-2 不同背景變項體育場志工之參與態度差異表 …………………135
表5-3 不同背景變項體育場志工之參與行為差異表 …………………136




圖 次
圖2-1 需求階梯論 ……………………………………………………… 29
圖2-2 成年社會化過程之特質 ………………………………………… 31
圖2-3 訓練系統之發展模式 …………………………………………… 34
圖2-4 工作投入理論模式 ……………………………………………… 38
圖2-5 體育場志工人力組織圖 ………………………………………… 60
圖3-1 研究架構圖 ……………………………………………………… 72
圖3-2 研究流程圖 ……………………………………………………… 73
圖3-3 量表編制流程圖 ………………………………………………… 77
圖3-4 因素陡坡圖 ……………………………………………………… 81
參考文獻
中文部份
王宗吉、徐耀輝(2000):休閒運動與健康管理。台北:中華民國體育學會。
王良泰(2004):服務志工留任因素之研究-以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逢甲大學,台中市。
方祥明(1995):不同性質機構志願服務人員影響離職意願因素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靜宜大學,台中。
方大維(2001):第34屆世界盃棒球錦標賽志工積極培訓中。行政院體育委員會簡訊,2版。
田文政(1991):運動場地規劃與管理。教育委託國立台灣工業技術學院專題研究報告。
司徒達賢(1999):非營利組織的經營管理。台北:天下文化。
朱麗蓉(2005):志願服務法執行之研究-以台南市祥和計畫社會福利類志工隊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嘉義縣。
行政院勞工委員會職業訓練局(1998):企業員工訓練的需求與規劃。台北:內政部職業訓練局編印。83-86。
行政院體育委員會(1999):中華民國體育白皮書。台北:行政院體育委員會。
牟鍾福(1998):體育場潛在志工市場區隔與其考量因素之研
究。鄭志富編:運動管理學論文選輯(一),193-214 頁。台北市:師大書苑。
牟鍾福(1999):行政院體育委員會陽光健身計畫大專青年體育志工服務活動報告書。台北:中華民國大專體育總會。
牟鍾福(2005):志願服務的內涵。臺北縣九十四年運動人口倍增計畫-體育志工訓練手冊,5-16頁。
吳美惠、吳春勇、吳信賢(1995):義工制度的理論與實施。台北:心理。
吳旻靜(1999):人力資源管理策略對志願工作者組織承諾之影響--以台中市青少年福利機構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台中:靜宜大學。
吳明隆(2003):SPSS統計應用學習實務。台北:知城數位科技。
吳德順(2004):志工參與社區服務之工作投入與滿意度之研究--以松山區民生社區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文化大學,台北。
吳幸娟(2005):國民小學學校志工人員角色知覺與校務參與、工作投入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
宋世雯(2000):成人參與志願服務之工作投入與滿足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李美枝(1982):社會心理學。台北:大洋出版社。
李美枝(1995):社會心理學--理論研究與應用。台北:大洋出版社。
李新鄉(1992):國小教師教育專業承諾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台北市。
李元墩,趙必孝,許恒勝(1998) :企業環境、人力資源管理者才能、人力資源管理效能與經營績效相關性之研究。長榮學報。2(2),23-45。
李原玫(2003):台灣製造業教育訓練績效指標調查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桃園。
巫宗威(2005):社區成員參與社區事務動機與行為之研究 —以台北市績優社區發展協會為例 。未出版碩士論文,銘傳大學,台北市。
周佑民(1997):公務機關志工制度之研究---以臺北市所屬各機關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興大學,台中市。
周學雯(2002):大學生參與運動志工之動機與意願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林清山(1995):心理與教育統計學。台北:東華。
林傑斌(2002):SPSS 11.0與統計模式建構。台北:文魁資訊。
林淑容(2003):志工管理-以高雄市立美術館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嘉義縣。
林勝義(2003):圖書館義工教育訓練模式之分析。台北市立圖書館館訊。20(4),14-23。
林秀英(2003):婦女志願服務工作者的參與動機與工作滿足之情形。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林美志(2003):衛生保健志工之人格特質對其工作投入及工作滿足相關性探討-以宜蘭縣立案社區衛生促進會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陽明大學,台北。
林禹廷(2004):公部門志工參與動機與工作投入關係之研究 - 以台北市區公所志工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私立明傳大學,台北市。
邱金松(1997):臺灣地區各縣市立體育場志工制度之調查研究。臺灣省政府教育廳專題研究成果報告書。台北:國立體育學院。
邱皓政(2002):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台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
公司。
施孋娟(1984):志願服務人員工作動機與工作滿足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東海大學,台中。
胡愈寧(1985):志願工作者在社會服務過程中之工作分析。未出版碩士論文,東吳大學,台北。
洪榮昭(1986):人力資源發展。台北:遠流。
徐俊賢(2004):博物館志工參與動機與工作滿足之研究-以臺北市立天文科學教育館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台南藝術學院,台南。
許義雄(1988):社會變遷與體發展。台北:景文出版社。
許坋妃(1997):高齡者社會參與動機、參與行為及參與滿意度之研究─以高雄市老人活動場所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東海大學,台中。
郭金池 (1989) :國民小學教師價值觀念進修態度與教學態度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郭瑞霞(2003):台灣地區不同類型志願服務之狀況及其差異之探討。未出版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嘉義縣。
陳文俊(1983):台灣地區中學生的政治態度及其形成因素。台北:
財團法人資訊教育推廣中心基金會。
陳金貴(1994):美國非營利性組織的人力資源管理。台北:瑞興。
陳哲彥(1997):人力資源管理與組織績效之關係—本土及外資企業的比較。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高雄市。
陳鴻雁、楊志顯(1999):國民參與休閒運動人口調查研究。行政院體育委員會委託研究,13-36。
陳建佑(2000):員工訓練與工作投入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文化大學,台北市。
陳建松(2005):志願服務的內涵。臺北縣九十四年運動人口倍增計畫-體育志工訓練手冊,74-84頁。
陳泰元(2003):國人參與志願服務之決定性因素。未出版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嘉義縣。
程德貞(1999):訓練模式與其成效之關係探討--以高科技產業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實踐大學,台北市。
莊惠敏(2001):醫院護理人員工作價值觀與工作投入關係之研究─以基督教醫院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台北市。
莊博貴(2003):兩岸員工工作價值觀、工作投入、工作滿足與組織諾之研究-以某電纜公司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台南市。
曾賢男(2004):國民小學志工教育訓練需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花蓮師範學院,花蓮縣。
葉旭榮(1998):義工參與行為意向模式的建構極其在義工人力資源招募的應用—以老人福利機構義工招募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高雄市。
葉良琪(2000):醫院志願服務管理內在動態系統之研究:以國立成功大學附設醫院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暨南國際大學,南投。
張秀雄(1993):民主法治教育的理論與內涵。台北:師大書苑。
張春興(1993):心理學。台北:東華書局印行。
張文真(1994):桃園市婦女的生活型態與參與體育場志工動機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縣。
張庭嘉(2005):非營利組織的教育訓練與領導對志工的工作投入與組織承諾的影響-以E社會福利基金會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興大學,台中。
黃春長(1984):志願工作者機構認同和工作滿足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東吳大學,台北。
黃安邦(1986):社會心理學。台北:五南圖書公司。
黃明慧(1987):志願服務機構組織環境與志願工作者工作滿足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東海大學,台中縣。
黃 蒂(1988):生命線志願工作人員工作價值與工作滿足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東海大學,台中縣。
黃淑霞(1989):台北市兒童福利機構志願工作者持續服務意願相關因素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文化大學,台北。
黃英忠(1999):人力資源管理。台北:三民。
黃永明(1999):大學生參與少年福利志願服務機構之選擇與工作滿足之研究—以台中縣、市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南投縣。
黃立賢(2003):運動新北縣健康好生活-台北縣推動運動人口倍增計畫之執行策略。國民體育季刊,32(2),17-21。
溫世頌(2000):心理學。台北:三民。
楊志顯(2003):體育志工服務績效的評估。國民體育季刊網, 139。資料來源(2005年11月10日)引自於http://www.ncpfs.gov.tw/annualreport/Quarterly139/index.as
楊錦雲(2004):國民小學學校志工人員角色知覺與校務參與、工作投入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
廖榮利(1998):人類行為與社會環境。台北:高鼎出版社。
趙惠文 (2001) :團隊建立訓練成效之評估。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桃園。
蔡漢賢(1991):社會工作辭典。台北:中華民國社區發展研究訓練中心。
蔡啟源(1995):台灣地區高齡志工及協助高齡者工作模式之研究。台北:雙葉。
蔡美蓉(2000):志願工作者之組織社會化歷程及其關鍵影響因素:以一家宗教慈善組織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台北市。
蔡文輝(2000):社會學。台北:三民。
蔡佳雯(2002):非營利組織中的女性志工─以勵馨社會福利事業基金會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台北。
蔡守浦(2003):日本運動志工活動的介紹。國民體育季刊網, 139。
資料來源(2005年11月10日)引自於http://www.ncpfs.gov.tw/annualreport/Quarterly139/index.as
臺北縣立板橋體育場(2004):志願服務人員特殊訓練手冊。未出版,台北縣:板橋體育場。
臺北縣立板橋體育場(2005):體育文化生活館。未出版,台北縣:板橋體育場。
臺北縣立板橋體育場(2005):志工成果輯。未出版,台北縣:板橋體育場。
臺北縣立板橋體育場(2005):志願服務人員特殊訓練手冊。未出版,台北縣:板橋體育場。
鄭貴中(1997):桃竹苗地區中學體育教師工作價值觀與參與體育場志工動機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
鄭芬姬、何坤龍(2004)。管理心理學。台北:新陸書局。
盧俊澄(2000):非營利組織策略性志工管理模式之研究— 以慈濟功德會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嘉義縣。
歐吉書(2003):全國性運動單項協會運動志工管理現況之探討。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劉宗馨(1990):家庭主婦參與志願服務對自我概念之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東吳大學,台北市。
鐘任琴(1990):救國團基層社會團務組織氣氛與義務工作同志工作滿足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政治大學,台北市。
謝文亮(2002):志工教育訓練與工作投入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高雄市。
謝典殷(2003):二十一世紀公立體育場經營管理探討-以彰化縣立體育場為例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體育學院,台中市。
簡建忠(1995):人力資源發展。台北:五南。
羅詠娜(1993):居家照顧服務員工作動機工作滿足之研究-以台北市為例。東吳大學,台北市。
藍采風、廖榮利(1994):組織行為學。台北:三民書局。
嚴幸文(1993):醫院志願服務人員人格特質和工作滿意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東海大學,台中縣。
英文部份
Allport, G. W. (1935). Attitude. In C. Murchison (ed.). A handbook of social psychology. Worcester, Mass: Clard University Press.
Aves C. M. (1969). The voluntary worker in the social
service. London: The Bed Ford Square Press of Necess and
Geroge Allen and Uwwin Ltd.
Blum, M. L. & Naylor, J. C. (1968). Industrial Psychology, New York: Harper & Row Publisher Inc.
Babchuk, N. and A. Booth. (1969). Voluntary Association Membership: A Longitudinal Analysis. In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34: 31-45.
Booth, A. (1972). Sex and Social Participation. In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37: 92-183.
Brown, Steven P. (1996). A Meta-Analysis and Review of Organizational
Research on Job Involvement,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20 (2), 235-255
Cambell, J. P., M. D. Dunnette, E. E. Lawler, & K. E. Weick (1970). Managerial Behavior, Performance and Effectiveness, New York: McGraw-Hill.
Crespi, I. (1965). Attitude Research, Marketing Research Technique Series No. 7, Chicago: American Marketing Association.
Dessler, G. (1980). Organizational Management: A Contingence Approach (2nd Edition), New York: Prentice-Hall Inc.
Fishbein, M. & Ajzen, I. (1975). Belief, attitude, intention, and behavior:
An introduction to theory and research. Reading, Mass.: Addison-Wesley.
Gagne, R. M., Briggs, L. L., & Wager, W. W. (1988). Principles of
instructional design (3rd ed.). New York: Holt, Rinehart & Winston.
Getzels, J. W., Lipham, J. M., & Campbell, R. F. (1968). Managing Individual Group Behavior in Organizations. New York: McGraw-Hill.
Gidron, B., Kramer, P. M., & Salamon (Eds.) (1992). Government and the third sector: Emer gi
Kanungo, R. N. (1979). The concepts of alienation and involvement renisited, Psychology Bulletin, 86(1), 119-138.
Locke, E. A. (1969). What is Job Satisfaction, Organization Behavior and Human Performance,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58, pp. 274-89.
Locke, E. A.(1973). Satisfactions and Dissatisfactions among White collar and blue collar employee.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58, 67-76.
Lodahl, T. M. & Kejner, M. (1965). The definition and measurement of job involvement,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49(1), 24-33.
Nadler, L. (1982). The Critical Events Training Model. San Francisco, CA: Jossey- Bass.
Porter, L. W. & Lawler, E. E. (1971), Managerial Attitude and Performance, IL: Homewood.
Porter L. W., Steers R. M., Mowday R. T., & Boulian P. V. (1974). Organizational Commitment: Organizational Commitment, Job Satisfaction, and Turnover among Psychiatric Technicians.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59, pp. 603-09.
Popielarz, A. P. 1999. In Voluntary Association: A Multilevel Analysis of Gender Segregation in Voluntary Organization. In Gender and Society 13: 234-250.
Rabinowitz, S. & Hall D. T. (1977). Organizational Research on Job Involvement. Psychological Bulletin, 84(2), pp.265-88.
Raymond A. Noe, John R. Hollenbeck, Barry Gerhart, & Partick M. Wright (2000).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McGraw-hill, 245.
Robbins, S. P. (2001).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9th Edition). Upper Saddle River, NJ: Prentice-Hall Inc.
Schram, V. R. (1985). Determinants of Volunteer Work Participation by Married Women, PhD Dissertation of 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Urbana-Champaign.
Seal, F. E., & Knight, P. A. (1988). Industrial/Organizational Psychology: Science & Practice. Pacific Grove, California: Brooks/Cole.
Swanson, R. A. (1987). Training Technology System: A method for Identifying and Solving Training.
Thomas, J. R., & Nelson, J. K.(1990). Research methods in physical activity. IL: Human Kinetics Publishers.
Vroom, V. H. (1962). Work and Motivation. N. Y.: John Willey and Sons, Inc.
Weigel, R. H. (1983). Environmental Attitudes and the Prediction of Behavior, In N. R. Feimer & E. S. Geller (Eds).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 Directions and Perspectives, New York: Praeger.
Wexley, N. W. & G. A. Yukl (1977).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Personnel Psychology, Homewood, IL: Richard D. Irw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張明輝(2003)。卓越校長的關鍵能力。社教雙月刊,114,15-19。
2. 莊佩貞(2003)。教學創新的教師思考取向與角色扮演。教育學苑,1,23-30。
3. 李元墩,趙必孝,許恒勝(1998) :企業環境、人力資源管理者才能、人力資源管理效能與經營績效相關性之研究。長榮學報。2(2),23-45。
4. 陳仕宗(2000)。美國特許學校的發展狀況及其對我國教育改革的啟示。花蓮師院學報,10,127-144。
5. 邱皓政(2002)。學校組織創新氣氛的內涵與教師創造力的實踐:另一件國王的新衣?應用心理研究,15,191-224。
6. 邱珍琬(2000)。創意教學─理論與想法。屏東師院國民教育研究所論文集,5,1-7。
7. 林思伶(2005)。學習機構的創造與競爭─全系統觀的學習系統設計。教育研究月刊,133,42-62。
8. 林明煌(2004)。日本課程改革之變遷。教育研究月刊,122,86-97。
9. 李瑞娥(2005)。學校組織創新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美和技術學院學報,24(1),223-240。
10. 吳清山(2002)。創意教學的重要理念與實施策略。臺灣教育,614,2-8。
11. 吳思華、陳靜瑤(2005)。競爭力背後的創造力─以教育部顧問室「創造力教育中程發展計劃」為例談創造力教育。教育研究月刊,133,5-10。
12. 譚寧君(1993)。兒童的幾何觀—從van Hiele幾何思考的發展模式談起。國民教育,33(5、6),12-17。
13. 阮淑宜(1991)。幼兒空間概念之探討。國教輔導,3,50-55。
14. 李琛玫(1996)。資優生空間能力之相關研究。資優教育季刊,59,21-24。
15. 蔡守浦(2003):日本運動志工活動的介紹。國民體育季刊網, 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