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220.184.63) 您好!臺灣時間:2024/10/11 00:43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高榮輝
研究生(外文):KAO, JUNG-HUEI
論文名稱:馬偕博士教育精神在真理大學實踐之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A STUDY ON THE PRACTICE OF DR. MACKAY’S EDUCATIONAL PHILOSOPHY IN ALETHEIA UNIVERSITY
指導教授:林思伶林思伶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LIN, SHIH-LING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輔仁大學
系所名稱:教育領導與發展研究所
學門:教育學門
學類:教育行政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6
畢業學年度:94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71
中文關鍵詞:馬偕博士教育精神真理大學
外文關鍵詞:Dr. William Mackayeducational philosophyAletheia University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3
  • 點閱點閱:696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2
在台灣的教育現代化歷程中,基督教長老教會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就台灣北部教育環境走上現代化的開始,起源於馬偕博士所創設的牛津學堂,真理大學乃是紀念馬偕博士逝世百週年的獻禮,因此真理大學是以馬偕博士教育精神的源頭〈聖經〉為基礎的人生價值觀作為經營的根本精神。本研究希望對教會所創之學校發展模式及其特質能有所探究,其研究目的為:(一)深刻理解馬偕博士當年教育的內容及其教育精神主體價值所在。(二)解讀真理大學是否傳承馬偕博士辦教育的精神及其實踐馬偕博士教育精神的現況。(三)對真理大學實踐馬偕博士教育精神,作合理及客觀評估及反思。
本研究主要以質性研究的精神來設計研究方法,採用深度訪談,實地訪問理解馬偕博士的辦學精神及推動馬偕博士辦學理念者及詮釋馬偕博士教育精神內涵者十名。並輔以實證調查收集問卷資料,以教職員及學生為對象,調查兩項問題,第一為對真理大學的校史及馬偕博士的瞭解程度,藉此測量真理大學師生是否理解自己的根源及歷史;第二為馬偕博士教育精神中「通識教育滿意度」、「校園建築人文精神滿意度」及「人格教育滿意度」的三項內涵在真理大學實踐的情形。
在本研究中發現:(一)聖經為馬偕博士及其學生、信徒辦教育的根本核心
及動力。(二)填補「馬偕學」的教育研究空白。
在研究反思上,研究者提出:(一)馬偕博士的人格特質與對北台灣淡水的
耕耘。(二)真理大學實踐馬偕博士教育精神與大學競爭力提昇的兩難。
最後,本研究建議:一、強化「通識教育」及在通識教育設計「認識馬偕博士」課程。二、提昇生活教育的層次。三、推動人格教育方面。四、辦學理念實踐方面。五、校園古蹟結合社區服務與教育。
關 鍵 字:馬偕博士、教育精神、真理大學
Presbyterian Church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process of modernization of education in Taiwan. Speaking of the initiation in the modernization of educational environments in the northern part of Taiwan, Oxford College established by Dr. Mackay was the birthplace. The establishment of Aletheia University was a byproduct when people were in the memory of the 100th pass-away anniversary of Dr. Mackay. Accordingly, the idea of Aletheia University is based on Dr. Mackay’s origin of educational philosophy and value—the bible. This study is intended to explore the developmental modes and the nature of schools founded by churches. The purposes of the study are as follows: (1) to deeply realize the educational matters of that time and the main value of Dr. Mackay’s educational philosophy; (2) to decode whether Aletheia University passes on Dr. Mackay’s philosophy of education and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Aletheia University’s implementation of Dr. Mackay’s educational philosophy; (3) to plausibly and objectively evaluate the Aletheia University’s implementation of Dr. Mackay’s educational philosophy, and to retrospect on it.
The research method of this study is mainly on the qualitative sides. The thorough interview was employed. There are ten subjects who realized, developed and interpreted Dr. Mackay’s educational philosophy, respectively. Additionally, the surveying questionnaires were administered on the subjects of the faculty and the students of Aletheia University. Two questions were issued: (1) Based on the extent of the faculty’s and the students’ realization of the history of Aletheia University and Dr. Mackay, this study is to see whether the faculty and students really understand their origin and history. (2) Amongst Dr. Mackay’s educational philosophy, there are three questions issued as follows: the degree of satisfaction with general education, the degree of satisfaction with the liberal spirits of the campus buildings, and the degree of satisfaction with the education of moral integrity. This study is to see how the three items mentioned above are carried out.
Some findings are found in this study: (1) The bible is the fundamental core and impetus for Dr. Mackay, his students and his followers to administer education. (2) It is to fill the blank of the so-called Dr. Mackay’s study with the research on education.
In the retrospection of the study, the researcher submitted: (1) Dr. Mackay’s traits of personality and his efforts in the development of Tamsui, located in the northern of Taiwan. (2) The dilemma that Aletheia University holds for carrying out Dr. Mackay’s philosophy of education and upgrading the competition of universities.
Lastly, the study suggests: (1) to solidify general education and to open a course entitled “An Introduction to Dr. Mackay” in the curriculum of general education, (2) to elevate the level of life education, (3) to advance education of moral integrity, (4) to put the idea of education into practice, (5) to combine the historic relics of the campus with the community service and education.
Key words:Dr. William Mackay, educational philosophy, Aletheia University
目 次
謝詞.................................................................................................... ix
摘要.................................................................................................... xi
目次.................................................................................................... xv

表次.................................................................................................... xvii
圖次.................................................................................................... xx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問題與架構 6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 7
第二章 馬偕博士教育精神的特質 13
第一節 重視西方私人興學的教育價值 13
第二節 通識教育為核心之理念 15
第三節 重視生活教育以培養健全人格 21
第四節 重視女子教育倡導男女平權 29
第三章 馬偕博士教育精神的淵源及發展 37
第一節 聖經的啟示 37
第二節 早期大學教育的精神發展 46
第三節 通識教育的醞釀 58
第四章 馬偕博士教育精神與真理大學辦學理念之實踐 67
第一節 通識教育的實踐 67
第二節 校園建築的人文精神展現 73
第三節 人格教育的推動 85
第五章 真理大學實踐馬偕博士教育精神調查 97
第一節 真理大學實踐馬偕博士教育精神調查研究設計說明 97
第二節 真理大學的校史及馬偕博士瞭解程度 101
第三節 真理大學實踐馬偕博士教育精神的認同程度 107
第四節 馬偕博士教育精神及真理大學實踐的差異分析 123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147
第一節 結論 147
第二節 建議 153
參考文獻 157
中文部份 157
英文部分 159
附 錄 161
附錄一 致受訪者信函 161
附錄二 致受訪者深度訪談大綱 163
附錄三 致抽樣班級任課教師協助問卷施測函 165
附錄四 『馬偕博士教育精神在真理大學實踐』問卷調查 167
中文部份
丁學良(2004)。什麼是世界一流的大學?北京:北京大學。
王慧霞(2004)。大學的理念與尊嚴,2006年3月16日取自:http://www.ynift.edu.
cn/yld/Article/Index.asp。
台北聖經公會(2004)。聖經。
加藤諦三(2002)。你在大學學些什麼?台北:林鬱文化。
好消息電視台(2003)。用生命惜台灣,台灣的天使(系列之一)。台北:未來。
江宜樺(2005)。從博雅到通識:大學教育理念的發展與現況。政治與社會哲學評論,14,37-64。
牟宗三(1985)。通識教育與知識份子。載於吳甦主編,人文思想與人文教育,69-74。台北:水牛。
吳主惠(1984)。基督信仰入門。台北:世光。
呂明純(2002)。徘徊於私語與秩序之間:日據時期臺灣新文學女性創作研究。私立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系未出版碩士論文。
孟憲承(1933)。現代大學的理想和組織。大學精神,98-107。上海:商務。
林天佑(2000)。台灣教育探源。台北:國立教育資料館。
林昌華(2003)。台灣基督教史研究。台北:稻鄉。
林思伶(2004)。教育領導人的培育與發展。台北:梅霖。
林思伶(2004)。析論僕人式∕服務領導(Servant-Leadership)的概念發展與研究。高雄師大學報,16,41。
林素珍、余淑宜(1994)。面對大學。台北:書泉。
姚聰榮(2006)。查某人愛讀冊。淡江中學通訊,55,1。
徐謙信(1972)。台灣北部教會暨神學院簡史。台北:台灣神學院。
偕叡理(1874)。中西字典。上海:美華。
張璉(2006.01.19)。導師不只約吃飯。中國時報,A15版。
曹永洋(2001)。寧毀不朽-馬偕博士的故事。台北:文經。
梅貽琦(1993)。大學一解、梅貽琦教育論著選。人民教育。
莊永明(1995)。台灣第一。台北:時報。
郭廷以(1984)。台灣史事概說。台北:中正。
郭和烈(1962)。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北部教會歷史。台北:作者自印。
郭和烈(1971)。偕叡理牧師傳。嘉義:台灣宣道社。
郭為藩(2004)。轉變中的大學:傳統、議題與前景。台北:高教。
陳宏文(1982)。馬偕博士在臺灣。台北:中國主日學協會。
陳俊宏(2000)。重新發現馬偕傳。台北:前衛。
陳偉智(1997)。族群、宗教與歷史—馬偕牧師的宜蘭傳教與葛瑪蘭人的族群論述。論文發表於1997.03.15淡水工商管理學院所主辦之「馬偕博士與北台灣」研討會。台北淡水。
彭煥勝(2003)。馬偕在淡水的教育事業1872-1901,國立彰化師大教育學報,
5,1-32。
程海東(2006)。基督宗教大學立校精神與競爭優勢研討會會議資料。台中:東海大學。
黃六點(1972)。北部教會大觀。台北:北部台灣基督長老教會。
黃其豪(2006.03.29)。淡水女學堂-台灣首座女性文化地標。自由時報,B7版。
黃其豪(2006.05.29)。淡水馬偕街-走訪古蹟念故人。自由時報,B8版。
黃俊傑(1999)。大學通識教育的理念與實踐。台北:中華民國通識教育學會。
楊國樞、林文瑛(1993d)。大學聯考對大學教育的影響。教育研究資訊,1(6):91-110。
葉海煙(2000)。大學通識教育的華人觀點-以東吳大學為例。第三屆海峽兩岸暨香港大學通識教育學術研討會。
葉能哲(1997)。真理大學八十六學年度全校教育改革會議演講詞。2006年3月9日取自http://www.au.edu.tw/。
葉能哲(1999)。真理大學畢業典禮演講詞。2006年3月8日取自 http://www.au.edu.tw/。
葉學志(2004)。教育哲學。台北市:三民。
雷海宗(1940)。專家與通人。原刊於大公報(重慶版),1940.02.04;收於大學精神,175。
福澤諭吉(2003)。勸學。台北:聯合文學。
歐用生(1999)。質的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蔣夢麟(1995)。西潮。台北:業強。
蔡元培(1925)。中國現代大學觀念及教育趨向。世界學生基督教聯合會(Word’s Student Christian Federation)。
蔡博元(2002)。追求卓越的教學品質, 2006年2月11日取自http://www.mt.au.edu.tw/1MTLeader/speech/03.doc。
鄭仰恩(2001)。宣教心,台灣情。台南:人光。
鄭曉滄(1936)。大學教育的兩種理想。浙大日刊,(1936.09.30),26-27。
譚國才(2000)。神學教育-學院式神學教育的真義與重要性,浸神簡訊,4,3。
蘇文魁(1992)。滬尾江河-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淡水教會設教一百二十週年紀念冊。台北:淡水基督長老教會。
David, L. K.(2004)。搶救大學-都是行銷惹的禍(賴慈芸譯)。黃光國推薦序。台北:天下(原著出版年:2004)。
Browne, K.(2000)。社會學入門(王振輝、張家麟譯)。台北:韋伯。
Mackay, G. L.(1959)。台灣遙寄(林耀南譯)。台北:台灣省文獻委員會(原著出版年:1896)。
英文部分
Douglas, G. L. (n.d.). George Leslie MacKay. Toronto: Presbyterian Publications.
Geddes, J. (1994). Pioneers in women’s education. Taipei: Chung Yuan University. International Seminar on Christianity and Modernization of China.
James, W. (1903). The island of Formosa--past and present. London: MacMillan.
Keith, M. (1930). The black-bearded barbarian. Toronto: McClelland & Stewart.
MacDonald, G. (1968). George Leslie MacKay: Missionary success in
nineteen-century Taiwan. Boston: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MacKay, G. L. (1896). From Far Formosa. Taipei: Reprinted by SMC
Publishing Inc.
MacKay, R. P. (n.d.). Life of George Leslie MacKay, D. D. 1844~1901. Toronto: Board of Foreign Missions, Presbyterian Church in Canada.
MacKay, W. A. (1899). Zorra’s famous missionary. Toronto: William Briggs.
Mill, J. S. (1961). Autobiography and essay on liberty. New York: Collier.
Newman, J. H. C. (1959). The Idea of a university. New York: Images Books.
PP. 47-60.
Spears (Ed.). (1995). Reflections on leadership: How Robert K. Greenleaf’s theory of servant-leadership influenced today’s top management thinkers (pp.161-168).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