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中文部份
王仁宏(2003)。從教訓輔三合一-談學校輔導體系的建立。學生輔導,85,96-105。王全興(2004)。在班級中經營多元文化教育環境的策略。教育文粹,33,60-72。王延煌(1997)。開啟教育之門。臺中:師友月刊。
王柏壽(2004)。班級裡的人際關係。班級經營與輔導,45(2),15-24。
田秀蘭(1995)。行為改變技術在輔導工作之應用。國教天地,110,10-13。朱文雄(1992)。班級經營。高雄:復文。
成弘飛(2000)。行動研究的書寫與閱讀-困境與可能性(阿美與阿花的對話錄)。
現代教育論壇,6,42-50。
伍振鷟編(1997)。教育心理學。臺北:五南。
李玉琴(2001)。東部地區國小學生對聽覺障礙同儕的接納態度與互動模式之調查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特殊教育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李園會(1989)。班級經營。臺北:五南。
李錫津(1999)。教師的課程意識。課程與教學通訊,1,1-2。
李錫津(2001)。實施關懷教育、營造安全校園。教師天地,111,4-6。李錫津(2003)。強化體驗、探索活動的課程要求。課程與教學通訊,13,1-2。
吳宗立(2003)。班級社會互動的經營。國教天地,152,20-29。吳武典(1986)。輔導的基本理念。載於吳武典(主編),輔導原理(1-44頁)。
臺北:心理。
吳武典(1996)。特殊教育的理念與做法。臺北:心理。
吳明清(2001)。教育向前跑-開放社會的教育改革。臺北:師大書苑。
吳明隆(2000)。班級經營與教學新趨勢。臺北:五南。
吳明隆(2003)。新時代班級經營的內涵與因應策略。國教天地,152,31。吳清山(1992)。班級經營的基本概念。載於吳清山、李錫津、劉緬懷、莊貞銀、盧美貴(著),班級經營(3-31頁)(11版)。臺北:心理。
吳清山、林天祐(1998)。教育機會均等。教育資料與研究,21,69。
吳慧珠、方上榮(1999)。國小教師落實初級預防之行動策略─以聯絡簿為例。民國94年8月20日,取自:http://163.18.217.4/ 3paper/paper
吳耀明(2004)。國小優良教師對班級經營觀點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教育研究所教育學報,12,111-134。
吳麗君(1987)。國民中小學師生對視覺障礙學生接納態度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宋美貞(2004)。現代導師的角色與班級經營策略。學生事務,43(1),54-60。奇摩知識(2005)。拔河比賽。2006年6月5日,取自: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id=1405102016316
林月仙、鈕文英、黃慈愛(2003)。規劃融合安置之評估工具的發展研究。國立高
雄師範大學學報,14,45-70。
林生傳編(1994)。教育心理學。臺北:五南。
林東山(2004)。台中縣國小學生對接受融合教育之身心障礙同儕接納態度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未出版碩士論文。林佩琪(1999)。社會技巧訓練對國小「退縮--被拒絕」兒童之社會技巧、同儕接納與社會自尊影響之實驗研究。國立東華大學教育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林英明(2003)。營造多元智慧的教育學習環境。師說,177,4-7。林朝夫(1991)。偏差行為與輔導個案研究。臺北:心理。
邱彥瑄(2005)。淺談團隊領導理論對教師班級經營之應用與啟示。學校行政雙月刊,36,26-31。邱連煌(1997)。班級經營:學生管教模式、策略與方法。臺北:文景。
邱錦堂(2002)。國中導師信念、班級經營策略對班級經營效能相關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未出版碩士論文。邱錦堂(2003)。國中導師班級經營信念、策略與效能關係之探討。教育與心理研究,26,407-432。
周新富(2002)。行為改變技術在學生行為管理的應用。學生事務,41(4),54-62。
周麗玉(2000)。從基地出發。現代教育論壇,6,80-91。
胡國強,林惠珠(2002)。建立高績效團隊活動手冊-體驗式學習。臺北:麗文。
徐世瑜(2003)。教師進行課程規劃之歷程探討。現代教育論壇,8,136-140。
孫志麟(1991)。國民小學教師自我效能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孫俊彬編(2005)。國民中學綜合活動教師手冊一年級上學期。臺南:翰林。
馬信行(1996)。行為改變的理論與技術。臺北:桂冠。
秦夢群(2004)。教育行政-理論部分。臺北:五南。
卿 蕊(2000)。回到建立關係。化工所訊,170,9-12。
教育部(2002)。身心障礙及資賦優異學生鑑定標準。臺北:教育部。
陳木金(1999)。班級經營。臺北:揚智。
陳玉娟(2002)。你們真的是「團隊」嗎?-論團體以及團隊的意涵及其區別。中等教育,53(4),150-160。
陳仕宗(2002)。學校和班級紀律,師友月刊,418,37-41。陳奎憙(1988)。教育社會學。臺北:三民。
陳惠邦(1998)。教育行動研究。臺北:師大書苑。
陳榮華(1986)。行為改變技術。臺北:五南。
陳榮華(1995)。智能不足研究。臺北:師大書苑。
郭生玉(1995)。心理與教育測驗。臺北:精華。
郭秀鳳(1997)。障礙幼兒融合式教育之探討。載於「身心障礙教育的革新與展望-開發潛能再創新機」(頁105-125)。臺北:中華民國特殊教育學會。
郭明德(2004)。教師做好班級經營常規的有效策略。學生事務,43(4),70-78。郭淑玲(2004)。台灣現行融合教育國中普通生與身心障礙生同儕關係之探討。輔
仁大學生活應用科學系未出版碩士論文。
莊慧美(1999)。小兵立大功-家庭聯絡簿的妙用。師友月刊,386,78-80。張心怡(2005)。拓展視野的魔力棒-電影欣賞教學的方式與效果。師友月刊,457,13-15。
張芳全(2004年10月22日)。何種知識最有價值。中央日報,第9版。
張春興、林清山(1989)。教育心理學。臺北:東華。
張春興(1991)。現代心理學。臺北:東華。
張國松(2002)。國民小學班級團體動力與班級士氣之關係研究。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鈕文英(2002)。國小階段融合教育實施模式及策略初探。特教園丁,18(2),1-19。提升能力,以愛融合【校長發言臺】(2003年12月15日)。國語日報,第3版。
曾文星編(2004)。青少年心理。香港:中文大學。
曾美娟(2003)。台北市國小特殊教育教師參與專業團隊運作現況調查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未出版教學碩士論文。黃文山(1987)。從社會心理學的觀點談教師領導。國立高雄師範學院教育文粹,16,149-157。
黃彥翔、林千源(2004)。導師領導、班級支持對於學生團隊行為之影響-以弘光科技大學護理科為例。國立體育學院論叢,14(2),133-148。黃秋琴(2003)。閱讀國中生活多彩的篇章-以一個班級聯絡簿的行動研究為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未出版碩士論文。黃瑞琴(1991)。質的教育研究方法。臺北:心理。
黃楸萍(2001)。良好的班級經營與師生互動。國教新知,47(3),70-76。黃鈺雯(2004)。淺談班級中師生互動關係。教師之友,45(2),51-58。黃麗瑾(2004)。以影片討論增進國一學生自我瞭解之實驗研究。國立東華大學教育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葉中雄(2005)。享受團隊。師友月刊,456,64-65。
葉金裕(2001)。塑造優質的班級團隊。師友月刊,408,83-87。楊坤堂(1999)。普通班特殊學生的班級輔導。學生輔導,64,58-69。楊寶玉(2005)。認識身心障礙兒童活動方案對國小二年級普通班兒童接納身心障礙兒童之影響。國立花蓮師範學院特殊教育學系未出版碩士論文。劉安彥、陳英豪(1994)。靑年心理學。臺北:三民。
劉佑星(1998)。整體的規劃-班級行政領導的基本觀念與做法。班級經營,3(1),9-20。
廖鳳池(1995)。談輔導網絡的形成與實質。輔導季刊,31(2),11-13。閻自安(2004)。學校品質團隊的發展與建立。教育研究月刊,123,66-80。蔡文標(1992)。學習障礙學生上課不專心行為改變之研究。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
通訊,13(4),103-119。
蔡培村、武文瑛(2004)。領導學:理論、實務與研究。高雄:麗文文化。
蔡清田(2000)。行動研究及其在教育研究上的應用。載於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主編),質的研究方法(307-333頁)。高雄:麗文。
蔡德輝、鄧煌發、蕭銘慶(2004)。飆車青少年之休閒需求及因應對策。警學叢刊,34(4),1-28。
鄭瑞銀(2004)。國民中學班級經營發展實例。國立東華大學教育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賴保禎、周文欽、張鐸嚴、張德聰(1999)。青少年心理學。臺北:空大。
戴文琪(2003)。台灣「班級經營」博碩士論文之整合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顏火龍、李新民、蔡明富(1998)。班級經營-科技整合取向。臺北:師大書苑。
魏景銓(2004)。專業團隊服務模式-概談特教學生情緒及行為問題專業支援教師
之服務。國小特殊教育,37,71-82。
羅虞村(1990)。從社會系統理論談學校組織發展的主要策略。教師天地,46,38-44。
Bell, L.(2001)。教職員團隊及其管理。(載於Crawford, M., Kydd, L., & Riches, C.編,黃婉儀、馮施鈺珩、陳壟、吳國志譯),教育管理:領導與團隊(193-211頁)。香港:香港公開大學(原著出版年:1997)。
Ciaramicoli, A. P., & Ketcham, K.(2005)。同理心的力量:創造親密、自我了解、與恆久之愛的心靈地圖(陳豐偉、張家銘譯)。臺北:麥田(原著出版年:2000)。
Crawford, M.(2001)。緒論。(載於Crawford, M., Kydd, L., & Riches, C.編,黃婉儀、馮施鈺珩、陳壟、吳國志譯),教育管理:領導與團隊(1-9頁)。香港:香港公開大學(原著出版年:1997)。
Hoy, W. K., & Miskel, C. G.(2003)。教育行政學:理論、研究與實務(林明地等譯)。臺北:麗文(原著出版年:2001)。
Jay, R.(1998)。經營優質團隊(施貞夙譯)。臺北:中國生產力中心(原著出版年:1995)。
Kotter, J. P.(2004)。領導人的變革法則-組織轉型成功的八步驟(邱如美譯)。臺北:天下(原著出版年:1995)。
Kotter, J. P., & Cohen, D. S.(2002)。引爆變革之心(潘東傑譯)。臺北:天下(原著出版年:2002)。
Lencioni, P.(2004)。團隊領導的五大障礙(邱如美譯)。臺北:天下(原著出版年:2002)。
Lencioni, P.(2005)。團隊領導的五大突破(丁宜雯譯)。臺北:天下(原著出版年:2005)。
Leigh, A., & Maynard, M.(2000)。領導團隊(張沛元譯)。臺北:晨星(原著出版年:1998)。
Mackin, D. H.(1995)。團隊出擊(齊若蘭譯)。臺北:天下(原著出版年:1994)。
Rice, F. P., & Dolgin, K. G.(2004)。青少年心理學(連廷嘉、黃俊豪譯)。臺北:
學富(原著出版年:2002)。
Robbins, S. P.(2001)。組織行為(第六版)(李茂興譯)。臺北:揚智文化(原著出版年:1999)。
Robbins, S. P.(2001)。組織行為學(第九版)(李青芬、李雅婷、趙慕芬譯)。臺北:華泰文化(原著出版年:2001)。
Rogers, C. R.(1990)。成為一個人:一個治療者對心理治療的觀點(宋文里譯)。臺北:桂冠(原著出版年:1961)。
Senge, P. M.(2003)。第五項修練Ⅱ實踐篇(下)—共創學習新經驗(齊若蘭譯)。臺北:天下(原著出版年:1995)。
Taylor, B., Hunter, D., & Bailey, A.(2004)。團隊領導守則(黃若予譯)。臺北:幼獅(原著出版年:1999)。
Westwood, P.(2001)。特殊兒童教學法:回歸主流的班級經營實務(陳夢怡、李淑貞譯)。臺北:弘智文化(原著出版年:1997)。
外文部份
Chance, L. P., & Chance, E. W. (2002). Introduction to educational leadership &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 Theory into practice. New York : Eye on Education, Inc.
Donaldson, G. A. (2001). Cultivating leadership in schools : Connecting people, purpose, and practice. New York : Teacher College.
Goleman, D. (2001). What makes a leaders. In W. E. Rosenbach & R. L. Tayor (Eds.), Contemporary issues in leadership (pp.1-18). Cambridge CO : Westview.
Keyton, J. (2005). Communication and organizational culture. Thousand Oaks, CA : Sage.
Lambert, L. (2003). Leadership capacity for lasting school improvement. Alexandria, VA : ASCD.
Rottier, J. (1996). Teaming with success. The Education Digest, 62(2), 19-23.
Yukl, G. (2002). Leadership in organizations(5th ed.). Upper Saddle River, NJ : Prentice H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