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載入處理中...
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
網站導覽
|
首頁
|
關於本站
|
聯絡我們
|
國圖首頁
|
常見問題
|
操作說明
English
|
FB 專頁
|
Mobile
免費會員
登入
|
註冊
切換版面粉紅色
切換版面綠色
切換版面橘色
切換版面淡藍色
切換版面黃色
切換版面藍色
功能切換導覽列
(18.97.14.84) 您好!臺灣時間:2025/01/14 20:07
字體大小:
字級大小SCRIPT,如您的瀏覽器不支援,IE6請利用鍵盤按住ALT鍵 + V → X → (G)最大(L)較大(M)中(S)較小(A)小,來選擇適合您的文字大小,如為IE7或Firefoxy瀏覽器則可利用鍵盤 Ctrl + (+)放大 (-)縮小來改變字型大小。
字體大小變更功能,需開啟瀏覽器的JAVASCRIPT功能
:::
詳目顯示
recordfocus
第 1 筆 / 共 1 筆
/1
頁
論文基本資料
摘要
外文摘要
目次
參考文獻
紙本論文
QR Code
本論文永久網址
:
複製永久網址
Twitter
研究生:
李宗翰
研究生(外文):
Lee,Tsung-Han
論文名稱:
葛洪《抱朴子‧內篇》中的神仙思想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
A Study In Immortal thought of Ge Hong "Baopuzi the Inner Chapters"
指導教授:
杜保瑞
指導教授(外文):
Duh,Bao-Rui
學位類別:
碩士
校院名稱:
華梵大學
系所名稱:
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
學門:
社會及行為科學學門
學類:
區域研究學類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
2006
畢業學年度:
94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92
中文關鍵詞:
葛洪
、
《抱朴子‧內篇》
、
神仙
、
聖人
、
世界觀
、
道教
、
本體論
、
宇宙論
、
功夫論
、
境界論
外文關鍵詞:
Ge Hong
、
"Baopuzi the Inner Chapters"
、
Immortal
、
Sage
、
Worldview
、
Taoism
、
Ontology cosmology
、
practice theory
、
state-of mind th
相關次數:
被引用:
2
點閱:1857
評分:
下載:0
書目收藏:1
本篇論文以晉人葛洪(284-344)所著《抱朴子‧內篇》一書來進行神仙思想研究,葛洪的神仙思想在道教中具有承先啟後的影響。本文首先是建立神仙思想的世界觀,在文中將天、名山與存有者的概念來做研究,將天、名山、人、鬼、神仙、精怪各種存有者之間的互動關係來說明世界觀。其二,通過經典的記載、事實傳遞與透過推理,來說明神仙存在的辯證研究,並且說明人可以通過學習成為神仙。最後在葛洪的神仙與聖人觀點中,對儒家與道家來做新的價值觀定位。其三,以本體論與宇宙論的問題來作修鍊方法可分為兩種,通過本體論的修鍊方法如行善的道德活動與明師、勤求與立志,通過宇宙論的修鍊方法如養生知識、登涉方術與服用金丹仙藥。其四,透過不同的修鍊方法,可以成為知足者、出世入世的儒道雙修的聖人與達成不死神仙的各種理想人格的境界。
This thesis concerns mainly about “Baopuzi the Inner Chapters” of Ge Hong during Jin Dynasty (284-344). It studies on the thoughts of immortals which have a great impact on Taoism. The worldview of immortal thoughts is firstly created. In this article, the concept of tien, famous mountain and the beings are studied, and the worldview is explained by the interaction of tien , famous mountain, human, ghost, immortals, monsters and the beings.
Secondly, through the records of classic pieces, spread of reality and ways of reasoning, it has been proved the existence of immortals as well as one conception that the normal human beings can study to be an immortal. Ge Hong re-valued Confucion and Taoism in his viewpoint of immortals and Sages.
Thirdly, the method for practicing which is Ontology-oriented or Cosmology-oriented is divided into two types. The the Ontology-oriented method is through benefaction and smart master , diligence (hard practice) and ambition (firm will), while the Cosmology-oriented method is through knowledge of preserving one’s health, magic of danger-avoiding and taking magic pills.
Fourthly, by using different methods, one can turn out to be a sage who is always satisfied and world-enter-free and achieve the ideal stage of immortals.
摘要 Ⅰ
ABSTRACT
目錄
目錄
第一章 緒論‧‧‧‧‧‧‧‧‧‧‧‧‧‧‧‧‧‧‧‧‧‧‧‧‧‧01
第一節 研究動機‧‧‧‧‧‧‧‧‧‧‧‧‧‧‧‧‧‧‧‧‧‧‧‧01
第二節 研究對象‧‧‧‧‧‧‧‧‧‧‧‧‧‧‧‧‧‧‧‧‧‧‧‧02
第三節 前人研究成果‧‧‧‧‧‧‧‧‧‧‧‧‧‧‧‧‧‧‧‧‧‧03
第四節 研究方法‧‧‧‧‧‧‧‧‧‧‧‧‧‧‧‧‧‧‧‧‧‧‧‧04
第五節 研究進程‧‧‧‧‧‧‧‧‧‧‧‧‧‧‧‧‧‧‧‧‧‧‧‧04
第二章 《抱朴子‧內篇》中的世界觀建構‧‧‧‧‧‧‧‧‧‧‧‧‧07
第一節 天的概念‧‧‧‧‧‧‧‧‧‧‧‧‧‧‧‧‧‧‧‧‧‧‧‧07
一、 天的形成‧‧‧‧‧‧‧‧‧‧‧‧‧‧‧‧‧‧‧‧‧‧‧‧07
二、 天與人的宇宙論關係‧‧‧‧‧‧‧‧‧‧‧‧‧‧‧‧‧‧‧09
三、 天的價值意義‧‧‧‧‧‧‧‧‧‧‧‧‧‧‧‧‧‧‧‧‧‧10
四、 神仙居住的天‧‧‧‧‧‧‧‧‧‧‧‧‧‧‧‧‧‧‧‧‧‧12
第二節 名山的概念‧‧‧‧‧‧‧‧‧‧‧‧‧‧‧‧‧‧‧‧‧‧‧13
一、 名山中的存有者‧‧‧‧‧‧‧‧‧‧‧‧‧‧‧‧‧‧‧‧‧14
二、 名山的範圍‧‧‧‧‧‧‧‧‧‧‧‧‧‧‧‧‧‧‧‧‧‧‧15
三、 二山的意義‧‧‧‧‧‧‧‧‧‧‧‧‧‧‧‧‧‧‧‧‧‧‧18
第三節 存有者的類別‧‧‧‧‧‧‧‧‧‧‧‧‧‧‧‧‧‧‧‧‧‧20
一、 人存有者‧‧‧‧‧‧‧‧‧‧‧‧‧‧‧‧‧‧‧‧‧‧‧‧20
(一)、人的形成‧‧‧‧‧‧‧‧‧‧‧‧‧‧‧‧‧‧‧20
(二)、魂魄的意義‧‧‧‧‧‧‧‧‧‧‧‧‧‧‧‧‧‧21
(三)、三尸的意義‧‧‧‧‧‧‧‧‧‧‧‧‧‧‧‧‧‧22
(四)、人的壽命‧‧‧‧‧‧‧‧‧‧‧‧‧‧‧‧‧‧‧22
(五)、人的秉氣‧‧‧‧‧‧‧‧‧‧‧‧‧‧‧‧‧‧‧23
二、 鬼存有者‧‧‧‧‧‧‧‧‧‧‧‧‧‧‧‧‧‧‧‧‧‧‧‧24
(一)、鬼的形成‧‧‧‧‧‧‧‧‧‧‧‧‧‧‧‧‧‧‧25
(二)、鬼的活動‧‧‧‧‧‧‧‧‧‧‧‧‧‧‧‧‧‧‧25
(三)、鬼的道德作用‧‧‧‧‧‧‧‧‧‧‧‧‧‧‧‧‧26
三、 神仙存有者‧‧‧‧‧‧‧‧‧‧‧‧‧‧‧‧‧‧‧‧‧‧‧27
(一)、神存有者‧‧‧‧‧‧‧‧‧‧‧‧‧‧‧‧‧‧‧29
(二)、仙存有者‧‧‧‧‧‧‧‧‧‧‧‧‧‧‧‧‧‧‧30
(三)、神仙的道德作用‧‧‧‧‧‧‧‧‧‧‧‧‧‧‧‧30
四、 精怪存有者‧‧‧‧‧‧‧‧‧‧‧‧‧‧‧‧‧‧‧‧‧‧‧32
第四節 結論‧‧‧‧‧‧‧‧‧‧‧‧‧‧‧‧‧‧‧‧‧‧‧‧‧‧36
第三章 《抱朴子‧內篇》中的神仙問題思辯‧‧‧‧‧‧‧‧‧‧‧‧37
第一節 神仙可求的論辯‧‧‧‧‧‧‧‧‧‧‧‧‧‧‧‧‧‧‧‧‧38
一、神仙存在的經典記載‧‧‧‧‧‧‧‧‧‧‧‧‧‧‧‧‧38
二、神仙存在的廣徵博文‧‧‧‧‧‧‧‧‧‧‧‧‧‧‧‧‧43
三、透過推理以知神仙存在‧‧‧‧‧‧‧‧‧‧‧‧‧‧‧‧44
四、秉氣修煉神仙可求‧‧‧‧‧‧‧‧‧‧‧‧‧‧‧‧‧‧‧‧48
第二節 神仙與聖人的比較‧‧‧‧‧‧‧‧‧‧‧‧‧‧‧‧‧‧‧‧49
一、 葛洪的神仙聖人觀‧‧‧‧‧‧‧‧‧‧‧‧‧‧‧‧‧‧‧‧49
二、 對儒家本體價值在神仙價值觀中的定位‧‧‧‧‧‧‧‧‧‧‧52
三、 對道家本體價值在神仙價值觀中的定位‧‧‧‧‧‧‧‧‧‧‧53
第三節 結論‧‧‧‧‧‧‧‧‧‧‧‧‧‧‧‧‧‧‧‧‧‧‧‧‧‧54
第四章 人類存有者修鍊成神仙的方法‧‧‧‧‧‧‧‧‧‧‧‧‧‧‧56
第一節 從本體論進路探討神仙修練方法‧‧‧‧‧‧‧‧‧‧‧‧‧‧57
一、 守玄一與守真一的方法與效用‧‧‧‧‧‧‧‧‧‧‧‧‧‧‧57
二、 行功立德的道德性要求‧‧‧‧‧‧‧‧‧‧‧‧‧‧‧‧‧‧61
三、 明師的角色與勤求的重要‧‧‧‧‧‧‧‧‧‧‧‧‧‧‧‧‧63
第二節 從宇宙論進路探討神仙修練方法‧‧‧‧‧‧‧‧‧‧‧‧‧‧67
一、 金丹仙藥‧‧‧‧‧‧‧‧‧‧‧‧‧‧‧‧‧‧‧‧‧‧‧‧67
二、 登涉方術‧‧‧‧‧‧‧‧‧‧‧‧‧‧‧‧‧‧‧‧‧‧‧‧70
三、 養生知識‧‧‧‧‧‧‧‧‧‧‧‧‧‧‧‧‧‧‧‧‧‧‧‧72
第三節 結論‧‧‧‧‧‧‧‧‧‧‧‧‧‧‧‧‧‧‧‧‧‧‧‧‧‧76
第五章 《抱朴子‧內篇》理想人格的不同境界‧‧‧‧‧‧‧‧‧‧‧78
第一節 隱民逸士的知足者境界‧‧‧‧‧‧‧‧‧‧‧‧‧‧‧‧‧‧79
第二節 出世入世的儒道雙修境界‧‧‧‧‧‧‧‧‧‧‧‧‧‧‧‧‧81
第三節 不死神仙的唯意所造境界‧‧‧‧‧‧‧‧‧‧‧‧‧‧‧‧‧82
第四節 結論‧‧‧‧‧‧‧‧‧‧‧‧‧‧‧‧‧‧‧‧‧‧‧‧‧‧83
第六章 結論‧‧‧‧‧‧‧‧‧‧‧‧‧‧‧‧‧‧‧‧‧‧‧‧‧‧85
參考書目‧‧‧‧‧‧‧‧‧‧‧‧‧‧‧‧‧‧‧‧‧‧‧‧‧‧‧‧‧88
參考書目
壹、專書(先依作者姓氏之筆劃數排列,再按年代排列)
一、《抱朴子》相關論著
王明校釋,《抱朴子內篇校釋》,新編諸子集成,北京:中華,1985。
王慶元、楊瑞志譯注,《抱朴子譯注》,建安國學經典新刊,臺北:建安,1999。
李豐楙,《不死的探求-抱朴子》,臺北:時報文化,1998。
李中華注譯、黃志民校閱,《新譯抱朴子》,臺北:三民,1996。
何淑貞,《新編抱朴子內外篇》,臺北:鼎文,2002。
胡孚琛,《魏晉神仙道教:抱朴子內篇研究》,臺北:臺灣商務,1992。
陳飛龍,《抱朴子內篇今註今譯》,臺北:臺灣商務,2002。
藍秀隆,《抱朴子研究》,臺北:文津,1989。
顧久譯注,《抱朴子內篇》,臺北:臺灣古籍,2000。
二、其他論著
王明,《道家和道教思想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1984。
方立天,《中國哲學研究》,臺北:新文豐,1992。
王利器,《葛洪論》,臺北:文南,1997。
白川靜著、王孝廉譯,《中國神話》,臺北:長安,1986。
杜保瑞,《基本哲學問題》北京:華文出版社2000
李養正,《道教概論》,北京:中華,1990。
李存山,《中國氣論探源與發微》,北京:中國社會科學,1990。
李志林,《氣論與傳統思維方式》,上海:新華,1990。
李裕民主編,《道教文化研究》,北京:書目文獻,1995。
李剛,《勸善成仙-道教生命倫理》,臺北:大展,2000。
牟鍾鑒等著,《道教通論-兼論道家學說》,山東:齊魯書社,1991。
袁珂,《山海經校注》,台北:里仁,2004。
何宗旺,《中華煉丹術》,臺北:文津,1995。
呂志鵬,《道教哲學》,臺北:文津,2000。
周紹賢,《道家與神仙》,臺北:臺灣中華,1970。
金正耀,《中國的道教》,臺北:臺灣商務,1993。
邱福海著,《道教發展史》,臺北:淑馨,2001。
胡孚琛,《魏晉神仙道教》,臺北:臺灣商務,1992。
陶建國,《兩漢魏晉之道家思想》,臺北:文津,1990。
馬濟人,《道教與煉丹》,臺北:文津,1997。
張立文主編,《氣》,北京:人民大學,1990。
卿希泰主編,《道教文化新典(上)》,臺北:中華道統,1996。
卿希泰主編,《道教與中國文化》,臺北:中華道統,1996。
湯一介,《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道教》,臺北:東大出版,1988。
傅勤家,《中國道教史》,臺北:臺灣商務,1992。
趙匡華,《中國煉丹術》,香港:中華,1989。
趙書廉,《魏晉玄學探微》,河南:人民,1992。
蔡忠道,《魏晉儒道互補之研究》,臺北:文津,2000。
蕭登福,《先秦兩漢冥界及神仙思想探原》,臺北:文津,1990。
貳、思想史(先依作者姓氏之筆劃數排列,再按年代排列)
方立天,《中國古代哲學問題發展史》,共兩冊,北京:中華,1990。
任繼愈編,《中國道教史》,臺北:桂冠,1991。
卿希泰,《中國道教思想史綱(第一卷)》,臺北:木鐸,1986。
許抗生 等,《魏晉思想史》,臺北:桂冠,1992。
曾春海,《兩漢魏晉哲學史》,臺北:五南,2002。
楊儒賓主編,《中國古代思想中的氣論及身體觀》,臺北:巨流,1993。
劉經誠,《中國道教史》,臺北:文津,1993。
鄭基良,《魏晉南北朝形盡神滅或形盡神不滅的思想論證》,臺北:文史哲,2002。
【法】索安,《西方道教研究編年史》,北京:中華書局,2002
參、期刊論文(按年代先後排列)
李豐楙 ,〈道教煉丹術的發展與衰弱〉,《中國科技史演講記錄選輯(二)》,1983,頁97。
張煒玲,〈抱朴子內篇養生學之探討〉,《道教學探索》,第4期,1991.10,頁21-53。
謝素珠,〈「抱朴子.內篇」中的仙藥〉,《道教學探索》,第7期,1993.12,頁125-130。
李軍,〈中國宗教教育史上的一座豐碑--葛洪「抱朴子」道教教育理論探析〉,《哲學與文化》,第273期,1997.02,頁149-157。
黎志添,〈「抱朴子內篇」的歷史意義:葛洪神仙思想的宗教社會意義〉,《清華學報》,第29卷第1期,1999.03,頁35-58。
劉君,〈試探魏晉神仙道教之變化思想--以葛洪「抱朴子.內篇」觀之〉,《中國文化月刊》,第233期,1999.08,頁46-57。
石瓊,〈葛洪神仙思想析評〉,《道教神仙信仰研究》,四川大學宗教研究所編,道學與中國傳統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暨四川大學宗教研究所成立二十周年紀念論文集,2000。
彭慧嫻 ,〈從葛洪一生的際遇探討其入世與出世思想〉,《中華佛學研究》,第4期 ,2000.03,頁169-186。
郭曉東,〈葛洪「外儒內道」的社會思想〉,《中國文化月刊》,第244期,2000.07,頁51-59。
何淑貞,〈抱朴子內篇概述〉,《中華道教學院臺南分院學報》,第1期,2000.09,頁69-87。
段致成,〈「抱朴子.內篇」中論「儒道關係」初探〉,《鵝湖》,第315期,2001.09,頁28-39。
杜保瑞,〈儒道互補價值觀念的方法論探究〉,《哲學與文化》,第330期,2001.11,頁997-1011、1077-1078。
黃忠慎,〈葛洪「抱朴子內篇」之形上理論與神仙思想〉,《國文學誌》,第7期,2003.12,頁163-184。
肆、學位論文(按年代先後排列)
一、博士論文
李豐楙,《魏晉南北朝文士與道教之關係》,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1978。
劉見成,《形、神、氣與對人的理解-中國哲學中形神論思想之研究》,東海大學哲學系博士論文,1997。
賴錫三,《道教內丹的先天學與後天學之發展和結構-精氣神虛系統下的道論與氣論》,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1。
段致成,《道教丹道易學研究—以「周易參同契」與「悟真篇」為核心開展》,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4。
二、碩士論文
徐文貴,《抱朴子研究》,東海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79。
葉論啟,《葛洪學術思想研究》,臺灣師範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79。
宗若莉,《葛洪思想研究》,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0。
金相哲,《葛洪道教思想研究》,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0。
謝素珠,《葛洪醫藥學成果之探究》,成功大學歷史語言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
賈忠婷,《東晉南北朝的形神問題》,中央大學哲學系碩士論文,1994。
劉玉菁,《東晉南朝江東士族與道教之關係—以葛洪、陸修靜與陶弘景為中心》,成功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02。
丁婉莉,《葛洪養生思想研究》,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3。
張靜文,《葛洪形神思想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
張澤文,《嵇康神仙思想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
郭璟瑩,《魏晉名士養生思想研究—以養生成仙思想為中心》,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
李宛靜,《抱朴子內篇養生論研究》,銘傳大學應用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4。
曾黃英娣,《葛洪儒道雙修的人生哲學—以抱朴子為討論中心》,中山大學中國語言學系碩士論文,2004。
謝智琴,《山海經中生命安頓及樂土嚮往之探討》,玄奘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04。
游琇嵐,《成仙思想初探-以鍾呂內丹學為例》,佛光人文社會學院生命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
伍、工具書
任繼愈 主編,《宗教辭典》(上、下冊)臺北 博遠出版2002
羅伯特‧奧迪 英文主編 王思迅主編《劍橋哲學辭典》臺北 貓頭鷹出版2002
國圖紙本論文
推文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推文
網路書籤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網路書籤
推薦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推薦
評分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評分
引用網址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引用網址
轉寄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轉寄
top
相關論文
相關期刊
熱門點閱論文
1.
魏晉南北朝文士與道教之關係
2.
葛洪養生思想研究
3.
道教內丹的先天學與後天學之發展和結構--精氣神虛系統下的道論與氣論
4.
葛洪道教思想研究
5.
葛洪形神思想之研究
6.
魏晉名士養生思想研究---以養生成仙思想為中心
7.
東晉南朝江東士族與道教之關係--以葛洪、陸修靜與陶弘景為中心
8.
葛洪學術思想研究
9.
山海經中生命安頓及樂土嚮往之探討
10.
抱朴子內篇養生論研究
11.
嵇康神仙想之研究
12.
形、神、氣與對人的理解-中國哲學中形神論思想之研究
13.
東晉南北朝的形神問題
14.
葛洪思想研究
15.
葛洪儒道雙修的人生哲學--以《抱朴子》為討論中心
1.
杜保瑞,〈儒道互補價值觀念的方法論探究〉,《哲學與文化》,第330期,2001.11,頁997-1011、1077-1078。
2.
[21]劉大銘、王中行、莊博鈞,2001,工程設計知識管理系統之規劃與建置,大葉學報第十卷第二期,pp51-60
3.
黃忠慎,〈葛洪「抱朴子內篇」之形上理論與神仙思想〉,《國文學誌》,第7期,2003.12,頁163-184。
4.
段致成,〈「抱朴子.內篇」中論「儒道關係」初探〉,《鵝湖》,第315期,2001.09,頁28-39。
5.
郭曉東,〈葛洪「外儒內道」的社會思想〉,《中國文化月刊》,第244期,2000.07,頁51-59。
6.
彭慧嫻 ,〈從葛洪一生的際遇探討其入世與出世思想〉,《中華佛學研究》,第4期 ,2000.03,頁169-186。
7.
劉君,〈試探魏晉神仙道教之變化思想--以葛洪「抱朴子.內篇」觀之〉,《中國文化月刊》,第233期,1999.08,頁46-57。
8.
黎志添,〈「抱朴子內篇」的歷史意義:葛洪神仙思想的宗教社會意義〉,《清華學報》,第29卷第1期,1999.03,頁35-58。
9.
李軍,〈中國宗教教育史上的一座豐碑--葛洪「抱朴子」道教教育理論探析〉,《哲學與文化》,第273期,1997.02,頁149-157。
10.
謝素珠,〈「抱朴子.內篇」中的仙藥〉,《道教學探索》,第7期,1993.12,頁125-130。
11.
張煒玲,〈抱朴子內篇養生學之探討〉,《道教學探索》,第4期,1991.10,頁21-53。
1.
葛洪《抱朴子.內篇》成仙修煉方法研究
2.
抱朴子內篇養生論研究
3.
葛洪養生思想研究
4.
葛洪儒道雙修的人生哲學--以《抱朴子》為討論中心
5.
道教內丹的先天學與後天學之發展和結構--精氣神虛系統下的道論與氣論
6.
葛洪《神仙傳》之文學敘事研究
7.
葛洪《抱朴子.內篇》的生命哲學研究
8.
葛洪《抱朴子.內篇》氣論思想研究
9.
葛洪《神仙傳》研究
10.
上古至中古神仙形象的轉變
11.
道教養生思想與老莊之關係──以葛洪《抱朴子.內篇》為例
12.
葛洪形神思想之研究
13.
葛洪學術思想研究
14.
葛洪道教思想研究
15.
嵇康神仙想之研究
簡易查詢
|
進階查詢
|
熱門排行
|
我的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