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一、著作
1.于凌波,《中國近現代佛教人物志》,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1995年11月。
2.中村元主編;葉阿月譯,《印度思想》,台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1983年。
3.水野弘元、中村元等著;許洋主譯,《印度的佛教》,台北:法爾出版社,1998年。
4.中國佛教協會編,《中國佛教》,上海:東方文化出版中心,1996年1月。
5.太虛著;黃夏年主編,《近現代著名佛學文集.太虛集》,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年12月。
6.文史知識編輯部編,《佛教與中國文化》,北京:新華書局,1995年4月三版。
7.方立天,《中國佛教與傳統文化》,台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4年4月。
8.印順著;黃夏年主編,《近現代著名佛學文集.印順集》,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年12月。
9.江燦騰著,《中國近代佛教思想的爭辯與發展》,台北:南天書局,1998年2月。
10.N.K.辛哈﹑A.C.班納吉著﹐張若達﹑馮金辛等譯﹕《印度通史》(全四冊)﹐商務印書館﹐北京﹐1973。(N.K.Sinka﹐ A.C. Banerjee﹐ History of India﹐ Fifth Edition﹐A.Mukherjee & Co. Ltd.﹐Calcutta﹐1955.)
11.吳汝鈞著,《佛學研究方法論(上、下)》,台北:學生書局,1996年7月增訂版。
12.呂澂著,《中國佛學源流略論》,台北:大千出版社,2003年1月。
13.呂澂著,《印度佛學源流略論》,台北:大千出版社,2003年1月。
14.呂澂著;黃夏年主編,《近現代著名佛學文集.呂澂集》,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年12月。
15.李志夫,《中印佛學比較研究》,台北:文物供應社,1986年。
16.李霞編著,《佛教文物館.宗派偏》,台北:長圓圖書出版有限公司,1994年
17.季羨林著,《佛教與中印文化交流》,台北︰木鐸出版社,1990年6月。
18.恰特吉.達塔(CHATTERJEE.DATTA)原著;伍先林;李登貴;黃彬等譯,《印度哲學概論》,台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1993年。
19.﹝聯邦德國﹞施太格繆勒(Stegmuller,Wolfgang)著;王炳文、燕宏遠、張金言等譯,《當代哲學主流(上、下)》,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年。
20.孫尚揚,《湯用彤》,台北:東大圖書公司印行1996年。
21.孫尚揚,劉夢溪主編,《中國現代學術經典.湯用彤卷》,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8月。
22.高振農,《中國佛教》,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86年。
23.高振農,《佛教文化與近代中國》,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2年11月。
24.高振農,《近現代中國佛教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年12月。
25.張曼濤主編,《中國佛教學術叢刊.中國佛教史論集(七)(民國佛教篇)》,台北:大乘出版社,1978年元月。
26.梁啟超,《清代學術概論》,見朱維錚校注《梁啟超論清學史二種》,復旦大學出版社,1985年。
27.郭朋;廖自力;張新鷹著,《中國近代佛學思想史稿》,四川:巴蜀書社,1992年3月。
28.陳兵.鄧子美合著,《二十世紀中國佛教》,台北:現代禪出版社,2003年。
29.章太炎,《原學》,《章太炎全集》第三冊,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
30.麻天祥,《20世紀中國佛學問題》,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1年。
31.麻天祥,《反觀人生的玄覽之路-近現代中國佛學研究》,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94年。
32.麻天祥,《晚清佛學與近代社會思潮(上、下卷)》,台北:文津出版社,1992年11月。
33.麻天祥,《湯用彤評傳》,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1993年。
34.傅偉勳,《西洋哲學史》,台北:三民書局,1994年。
35.湯一介著,《佛教與中國文化》,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年。
36.湯用彤著;湯一介主編,《湯用彤全集》。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9月。
37.湯用彤著;黃夏年主編,《近現代著名佛學文集.湯用彤集》,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年12月。
38.賀麟,《五十年來的中國哲學》,北京:商務印書館,2002年。
39.楊惠南著,《佛教思想新論》,台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82年8月。
40.楊惠南著,《佛教思想發展史論》,台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3年6月。
41.曉雲法師編著,《佛教與時代》,台北:原泉出版社,1997年再版。
42.楊惠南著,《當代佛教思想展望》,台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1年9月。
43.劉夢溪主編,《中國現代學術經典.楊文會 歐陽漸 呂澂卷》,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6月。
44.錢穆,〈再論關於壇經真偽問題〉收入於《現代佛教學術叢刊第1冊》,台北:大乘文化基金會出版,1980年10月初版。
45.藍吉富,《二十世紀的中日佛教》,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91年。
46.關世謙,《佛學研究指南》,台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86年9月。
二、期刊論文
1.顏尚文,〈湯用彤的漢唐佛教史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學報11期,1983年。2.李中華,〈北京大學舉行湯用彤先生誕辰九十週年紀念會〉,哲學研究12期,1983年。
3.許抗生,〈讀湯用彤先生的中國佛教史學術論著〉,北京大學學報:哲社版6期,1984年。
4.錢穆等,《燕園論學集:湯用彤先生九十誕辰紀念》,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4年。
5.任繼愈,〈湯用彤先生治學的態度和方法〉,《燕園論學集》,北京大學出版社,1984年。
6.朱明忠,〈印度教與佛教問題〉,《南亞研究》1991年1期。
7.麻天祥,〈湯用彤的佛教史和比較宗教學研究〉,西北大學學報:哲社版2期,1992年。
8.湯一介編,《國故新知──中國傳統文化的再詮釋:紀念湯用彤先生誕辰百周年論文集》,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3年。
9.馮契,〈憶在昆明從湯先生受教的日子〉,湯一介編:《國故新知──中國傳統文化的再詮釋:紀念湯用彤先生誕辰百周年論文集》,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3年。
10.吳學昭,〈吳宓與湯用彤〉,載《國故新知:中國傳統文化的再詮釋》,北京大學出版社,1993年8月第1版。
11.張岱年,〈深切懷念錫予先生〉,收入《國故新知:中國傳統文化的再詮釋》,北京大學出版社,1993年8月第1版。
12.樂黛雲,〈昌明國粹,融化新知—湯用彤與《學衡》雜誌〉,載《國故新知:中國傳統文化的再詮釋》,北京大學出版社,1993年8月第1版。
13.黃心川、宮靜,〈湯用彤對印度哲學研究的貢獻〉,載《國故新知:中國傳統文化的再詮釋》,北京大學出版社,1993年8月第1版。
14.孫尚揚,〈湯用彤文化思想探析〉,《中國文化研究》1994年夏之卷、秋之卷(總第4、5期)。
15.麻天祥,《反觀人生的玄覽之路──近現代中國佛學研究》,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94年。
16.劉夢溪,〈陳寅恪先生的學術創獲和研究方法〉,《紀念陳寅恪先生百年誕辰學術論文集》,江西教育出版社,1994年。
17.麻天祥,〈佛教與二十一世紀〉,《佛學研究》1995年。
18.孫尚揚,〈湯用彤宗教思想探析〉,《孔子研究》4期,1995年。
19.麻天祥,〈湯用彤學術思想概說〉,《甘肅社會科學》1995年1期。
20.趙瑞民,《訴一代巨匠之心聲--讀〈湯用彤評傳〉》,《晉陽學刊》1995年2期。
21.王煜,〈實踐無為而治的佛學家掃瞄--評介麻天祥《湯用彤評傳》〉,《甘肅社會科學》1996年1期。
22.張三系,〈一位有意於致中和之中國學人──讀麻天祥博士著《湯用彤評傳》〉,《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6年2期。
23.〈中國佛教哲學研究的重大進展〉,普門學報15期。
24.李中華等編:《文化的沖突與融和──張申府、梁漱溟、湯用彤百年誕辰紀念文集》,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年。
25.周志煌,〈近代中國佛教改革思想中「回溯原典」之意涵及其實踐進路-以太虛印順歐陽竟無之論點為核心的開展〉《中華佛學研究》1期,1997年。26.武維琴,〈湯用彤先生對印度佛教思想的研究〉,收入李中華等編,《文化的沖突與融和──張申府、梁漱溟、湯用彤百年誕辰紀念文集》,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年。
27.龔雋,〈近代中國佛學研究方法及其批判〉,二十一世紀雙月刊總第四十三期,1997年。28.張曼濤,〈中國佛教的思惟發展〉,華岡佛學學報1期。29.顏尚文,〈梁武帝注解《大品般若經》與「佛教國家」的建立〉,佛學研究中心學報第三期,1998年,國立臺灣大學文學院佛學研究中心印行。30.宮靜,〈論印度教與佛教的共性〉,載《印度宗教與中國佛教》1988年版。
31.吳家欒,〈宏通平正,融化新知--湯用彤的學術貢獻〉,《歷史教學問題》1999年4期。
32.冉雲華,〈論中國佛教思想的建立〉,華岡佛學學報13期,2000年。
33.楊祖陶,〈西哲東漸的宗師--湯用彤先生追憶〉,《學術月刊》2001年第4期。
34.麻天祥,《20世紀中國佛學問題》,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1年。
35.《中國哲學史》2001年第2期「《湯用彤全集》出版專輯」。
36.許抗生,〈論隋唐佛教的特點--讀《湯用彤全集》第二卷〉,《普門學報》第8期,2002年3月。37.湯一介,〈湯用彤與胡適〉,《中國哲學史》2002年第4期。
38.宣方,〈大陸佛教學研究現狀管窺〉,中華佛學研究所《鑑往知來: 兩岸佛學教育研究現況與發展研討會論文專集》2002年。
39.武維琴,〈湯用彤先生談印度佛教哲學〉,《中國哲學史》2002年第4期。
40.屈大成,〈湯用彤有關印度的佛教〉,《中國哲學史》2002年第4期。
三、學位論文
1.鍾瓊寧著,〈行在家道:民初的上海居士佛教(1912-1937)〉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民國八十六年2.羅永樺著,〈歐陽竟無佛學研究〉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 民國八十七年3.陳寶雲,〈學衡派的文化思想探析〉安徽大學 2003年5月
四、網頁資料
1.湯一介,〈走出”中西古今”之爭,融會”中西古今”之學〉,詳見2005/10/23 http://www.iafcc.org/xinzuo/tangyijie04.htm
2.朱天光,〈漢語佛學研究的方法論轉向〉,人間佛教薪火相傳第四届研討會論文集,
http://www.awker.com/hongshi/special/arts/4art4.htm 2005/10/23
3.趙建永,〈湯用彤未刊稿的學術意義〉,《哲學門》2004年第2冊,詳見2006/06/04,
http://www.phil.pku.edu.cn/forum/viewtopic.php?p=6412&sid=bc701d299c279ffed071862f8ce00777
4.趙建永,〈湯用彤先生所開課程及其教學特色〉,《北京大學學報》2004年第6期,詳見2006/06/04,
http://www.philosophyol.com/bbs/dispbbs.asp?boardID=78&ID=11920&page=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