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 文
尚道明,《眷村居民的生命歷程與國家認同—樂群新村的個案研究》,清大碩論,1995,p.8。
杜金國,《眷村居民的社會文化生活空間經驗與計畫之研究》,台技學院碩論, 1994,p.12。陳啟民《國民黨對外省族群的統治分析》,政大政治所碩論,2000,P.61。
張元琳,《互利共生-與社區互動關係良好的小學》,東海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P.18。期刊雜誌
溫文龍,《竹間映像-歲月的烙痕》,竹間文化出版社,1996,P.64。
《保存古蹟VS保存歷史》,聯合報第五版,1990/12/20。
尹倩妮,《新與舊的結合-從每濃煙樓再利用談起》,建築師5月號,1995,PP.104-107。
林方怡,《空間啄木鳥-都市另類空間文化解讀》,創興出版社,1995,PP.94-100。
李秀美,《宿命的難題-在新與舊之間找尋平衡點》,新世紀.台北.思想起,2006,P.11。
李秀美,《南機場-獨特的國宅文化》,台北畫刊,2001.05,PP.14-19。
王明蘅,《黃衍明的歷史之門-一個時間與空間的劇場》,雅砌月刊,1990/09。
諾柏修茲原著,曾旭正譯,《建築意向》,1990,P.128。
吳玉成,《建築再利用設計的美學問題》,中華民國建築學會-第七屆建築研究成果發表會論文集,1994,P.5-12—5-14。
《共生聚落的文化形式》,佑生研究基金會人文歷史組期末報告,1997,P.49。
參考Cecie Starr/Ralph原著《生物學》,藝軒圖書,P.724。
《大美百科全書》,〈共生SYMBIOSIS〉地二十六冊,光復書局,P.113
《共生聚落的文化形式》祐生研究基金會人文歷史組期末報告,1997,P.01。
網 頁
http://www.udd.taipei.gov.tw/PlanWeb/Indexaspx
英文書目
Barthes, Roland(1970/1982)The Empire of Sings, New York: Hill andWang
Williams, Raymond(1961/1965)The Long Revolution,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Pred, Allan(1983)“Structuration and Place:On the Becoming of Sense of Place and Structure of Feeling”, Journalfor the Theory of Social Behavior, V o1.13,No.1, pp.45-68。
Ed. By Wheeler,Arnell&Bickord “Michael Graves-Builing and Projects 1966-1981 ”,1982,Rizzoli。
C.Noberg-Schulz,《The Concept of Dwelling:On The Way TO Figurative Architecture》,NY:Rizzoli,1985,P.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