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參考目錄
一、基本材料:
˙《古今小說》馮夢龍編,(台北:世界書局,1991年再版)
˙《古今小說》馮夢龍編、許正揚校注,(台北:里仁書局,1991年5月出版)
˙《警世通言》馮夢龍編,(台北:世界書局,1958年影印本)
˙《警世通言》馮夢龍編、嚴敦易校注,(台北:里仁書局,1991年5月出版)
˙《醒世恒言》馮夢龍編,(台北:世界書局,1983年三版)。
˙《醒世恒言》馮夢龍編、顧學頡校注,(台北:里仁書局,1991年5月初版)。
˙《初刻拍案驚奇》凌濛初撰,(台北,世界書局,1975年三版)
˙《二刻拍案驚奇》凌濛初撰,(台北:世界書局,1969年三版)
二、古籍:(依經史子集排列)
※經:
˙《十三經注疏-毛詩正義(上)》漢.毛公傳、鄭元箋、唐.孔穎達等正義、周何分段標點,(台北,新文豐出版,2001年)
˙《十三經注疏-論語注疏》魏.何晏等注、宋.刑昺等疏、張文彬等分段標點,(台北:新文豐出版,2001年)
˙《十三經注疏-孟子注疏》漢.趙岐注、宋.孫奭疏、林礽乾等分段標點,(台北:新文豐出版,2001年)
˙《十三經注疏-春秋左傳正義(一)》晉.杜預注、唐.孔穎達等正義、沈秋雄分段標點,(台北:新文豐出版,2001年)
˙《十三經注疏-孝經注疏》唐.元宗御注、宋.刑昺等疏、陳弘治等分段標點,(台北:新文豐出版,2001年)
˙《十三經注疏──春秋公羊傳注(上)》漢.何休注、唐.徐彥疏、周何分段標點,(台北:新文豐出版,2001年)
˙《十三經注疏──禮記注疏(上)》漢.鄭元注、唐.孔穎達等正義、田博元分段標點,(台北,新文豐出版,2001年)
˙《十三經注疏──周易正義》魏.王弼、韓康伯注、唐.孔穎達等正義、邱燮友分段標點:(台北:新文豐出版,2001年)
˙《十三經注疏‧尚書正義》漢‧孔安國傳、唐‧孔穎達等正義、許錟輝分段標點(台北市,新文豐出版,2001年)
˙《方言》十三卷之卷三,漢‧楊雄撰,收錄於《四部叢刊初編經部》,(上海:商務印書館縮印江安傅氏雙鑑樓藏宋刊本)
˙《玉篇》卷上,梁‧顧野王撰,收錄於《四部備要經部》,(中華書局據小學彙函本校刊珍仿宋版本印,1977年月台三版)
˙《小爾雅》漢.孔鮒,收於《百部叢書集成.初編》,(台北:藝文印書館,1966年)
˙《通俗編》清.翟灝撰,收錄於《續修四庫全書經部.小學類》(京都:株式會社中文出版社,1979年12月出版)
*史:
˙《戰國策》晉.孔晃等撰,見《汲冢周書等四種》,收錄於《四部叢刊初編史部》,(台灣商務印書館縮印江陰氏藝風堂藏明刊本,1975年6月3版)
˙《國語》晉‧孔晃等撰,見《汲冢周書等四種》收錄於《四部叢刊初編史部》,(台灣商務印書館縮印江陰氏藝風堂藏明刊本,1975年6月3版)
˙《漢書》漢.班固撰,見《二十五史3 漢書補注一》,(台北:商務印書館,1982年)
˙《史記會注考證》瀧川龜太郎著,(台北:宏業書局出版,1980年10月再版)
˙《唐律疏議》唐.長孫無忌撰,(京都:中文出版社,1982年4月3版)
˙《晉書》唐‧房玄齡等撰、楊家駱主編,收錄於《新校本晉書并附編六種第二冊》,(台北:鼎文書局印行,1983年7月4版)
˙《宋史》元.脫脫等撰收錄於《二十五史》,〈台北:商務出版社〉,〈1981年台五版〉
˙《明史》清.張廷玉等奉敕修,(台北:藝文出版社,1955年)
*子:
˙《列子》戰國.列禦寇撰,(北京:文學古籍刊行社出版,1956年8月上海第一次印刷)
˙《晏子春秋》周.晏嬰撰、明.凌稚隆評,見《中國子學名著集成珍本初編081.墨家子部》,(明.吳興凌氏刊朱墨套印本)
˙《墨子閒詁》孫詒讓撰,卷十二,收錄於《諸子集成》(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第九次印刷)
˙《墨子批校》茅坤撰、嚴靈峯編輯,收錄於無求備齋《墨子集成》之四,據日本寶曆七年重刊本影印〈台北:成文出版社〉
˙《莊子集釋》郭慶藩輯.王孝魚整理(台北:華正書局出版,2004年7月初版一刷)
˙《荀子》荀況撰、楊倞著,(台北:藝文印書館,1966年)
˙《管子》,收錄於《四部備要》子部,中華書局據明呉郡趙氏本校刊,
〈台北:中華書局印行,1978年8月臺三版〉
˙《論衡》漢‧王充著,收錄於《四部備要》子部,中華書局據明刻本校刊,〈台北:中華書局印行,1976年9月臺三版〉
˙《說苑》漢‧劉向撰,收錄於《中國子學名著集成26》珍本初稿儒學子部,清‧王謨刊漢魏叢書本〈中國子學名著集成編印基金會印行〉
˙《韓詩外傳》卷二,韓嬰撰,收錄於原刻景印《百部叢書集成》之九四《畿輔叢書》第一函,〈台北:藝文印書館〉
˙《原抄本顧亭林日知錄》顧炎武著,(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79年4月)
˙《近思錄》宋‧朱熹纂集、江永集註,〈台北:廣文書局印行,1977年7月再版〉
˙《笑林》魏.邯鄲淳等撰:《筆記小說大觀十九編》第一冊一卷,(台北:新興書局,1987年6月出版)
˙《五雜俎》明‧謝肇淛撰、周光培編,收錄於《明代筆記小說》二十四冊,(河北教育出版,1991年8月第一次印刷)
˙《南村輟耕錄》元.陶宗儀撰,(台北:木鐸出版社,1982年5月初版)
˙《雞肋編》莊季裕撰,(台北:商務印書館,1936年)
˙《太平廣記》李昉著,〈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1年11月初版〉
˙《金瓶梅(上)》笑笑生原作,劉本棟校注,繆天華校閱,(台北市,三民書局印行,2002年6月二版三刷)
˙《水滸傳(上)》施耐庵撰、羅貫中纂修、金聖嘆批、繆天華校注,(台北市三民書局印行,2003年1月二版三刷)
˙《西遊記(下)》吳承恩撰、繆天華校注,(台北市,三民書局印行,2003年8月二版三刷)
※集:
˙《金淵集》仇遠著,見《武英殿聚珍版叢書》本第八十函,藝文印書館影印《百部叢書集成初編》之二十七。
˙《剡源戴先生文集》戴表元,《四部叢刊初編》縮印明刊本,台灣商務印書館影印。
˙《宋大夫集》宋玉撰,《歷代三十四家文集》,(賞雨軒藏版),(中州古籍出版社編審,1997年10月出版)
˙《柳宗元集》柳宗元撰,〈台北:中華書局,1979年10月第一次印刷〉
˙《楚辭四種》屈原等著,(台北:華正書局,1978年8月初版)
˙《敦煌變文校注》黃征、張涌泉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5月第一版)
三、近代專著:(依作者姓氏筆劃排列)
〈一〉話本、小說、戲劇
1、與「三言」有關論著:
˙汪玢玲、陶路:《「三言」與民俗文化》,(黑龍江省:人民出版社出版,2003年10月第一次印刷)
˙容肇祖:《馮夢龍與三言》,(台北:木鐸出版社,1983年出版)
˙孫楷第:《三言二拍源流考》,收錄於《中國古典小說研究資料彙編》,(天一出版社)
˙陳永正:《三言二拍的世界》,(台北:遠流出版社,1989年6月初版)
˙繆咏禾:《馮夢龍與三言》(台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1993年
˙譚正璧:《三言二拍資料》,(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出版)
2、其他相關話本論著:
˙王國維:《紅樓夢評論》,收錄於《紅樓夢藝術論‧甲編三種》,〈台北:里仁書局,1984年出版〉
˙李盾:《中國古代小說演進史》,(台北:文津出版社,1999年10月一刷)
˙何錫章:《解讀西遊記》,(台北:雲龍出版社,1999年2月初版)
˙孟瑤:《中國小說史》〈上〉〈下〉,(台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91年4月再版)
˙周啟志、羊列容、謝昕:《中國通俗小說理論綱要》,(台北:文津出版社,1992年3月初版)
˙周先慎:《明清小說》,(北京:北京大學出版,2003年12月第四次印刷)
˙周中明:《金瓶梅藝術論》,(高雄:復文出版社,1990年8月出版)
˙東郭先生:《閒話金瓶梅》,(台北:石室出版社,1988年3月再版)
˙洪淑苓:《古典文學與性別研究》,(台北:里仁書局出版,1997年9月初版)
˙胡士瑩:《話本小說概論》,(台北,丹青圖書,1983年5月初版)
˙胡萬川:《話本與才子佳人小說之研究》,(北市,大安圖書,1994年2月初版一刷)
˙孫楷第:《中國通俗小說書目》(台北:廣雅書局出版,1983年10
月初版)
˙孫遜、孫菊園:《中國古典小說美學資料匯編》,(台北:大安出版社,1991年1月初版)
˙張稔穰:《中國古代小說藝術教程》,(山東:教育出版社,1991年出版)
˙盛源、北嬰:《名家解讀金瓶梅》,(山東:人民出版社發行,1998年1月第一刷)
˙曾慶雨、許建平:《商風俗韻--金瓶梅中的女人們》,(昆明:雲南大學出版社,2000年6月第一刷)
˙劉世劍:《小說概說》,(高雄:復文圖書出版,1994年11月初版)
˙賈文昭、徐召勖:《中國古典小說藝術欣賞》,(台北:里仁書局,1984年8月初版)
˙鄭振鐸:《中國俗文學史》,(台北,商務出版社,1986初版)
˙魯迅:《中國小說史略》(台北:風雲時代出版,1992年10月五版)
˙龍潛庵:《穿梭宋元話本之間》,(北市,遠流出版社,1989年4月初版)
˙薛惠琪:《六朝佛教志怪小說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95年2月出版)
˙顧青、韓秋白:《中國小說史》,(台北:文津出版社,1995年6月初版一刷)
˙顧俊:《明清小說探幽》,(台北:木鐸出版社,1987年7月初版)
3、戲曲:
˙顏天佑:《元雜劇八論》(試論救風塵一劇的對比結構及其意義),(台北:文史哲出版社)
˙關漢卿撰,楊家駱主編:《元人雜劇注》,(台北:世界書局印行,1992年10月14版)
˙
〈二〉罵詈語:
˙文孟君:《罵詈語》,(北京:新華出版社發行,1998年2月北京第一次印刷)
˙王士新:《罵人的藝術與文學》,(台北:常春樹書坊出版,1972年12月出版)
˙曲彥斌:《丑語大觀》,(河北: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2次印刷)
˙李炳澤:《咒與罵》,(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年8月第一次印刷)
˙梁實秋:《罵人的藝術》,(台北,遠東圖書公司印行,1999年4月初版)
˙孫順霖:《中國罵文化趣談》,(鄭州:中原農民出版社,2002年4
月第2次印刷)
˙羅雲家:《罵人的藝術》,(台北:哲志出版社,1976年10月出版)
〈三〉語言學:
˙王力:《龍蟲並雕齋瑣語》,(台北:新文豐出版,1982年8月初版)
˙王希杰:《語林漫步》,(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1993年6月第1次印刷)
˙王永炳:《中國古典戲劇語言運用研究》,(台北:台灣學生書局印行,2000年10月初版)
˙王曉娜:《歇後語和漢文化》,(北京:商務印書館,2001年9月北京第一次印刷)
˙王德春、孫汝健:《社會心理語言學》,(上海:新華書店發行,1997年3月第二次印刷)
˙申小龍:《文化的語言學》,(江西:教育出版社,1993年4月第一次印刷)
˙申小龍、張汝倫:《文化的語言視界》,(上海:三聯書局,1991年出版)
˙曲彥斌、余雲華:《口頭禪》,(河北:新華書店發行,1997年8月第一次印刷)
˙沈錫倫:《民俗文化中的語言奇趣》,(台北:商務印書館,2001年4月初版第一次印刷)
˙沈錫倫:《中國傳統文化和語言》,(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年7月第2次印刷)
˙沈錫倫:《語言文字的避諱、禁忌與委婉表現》,(台北:商務印書館,1996年6月初版第一次印刷)
˙李樹新:《語言與交際》,(內蒙古:新華書店出版,2001年12月第一次印刷)
˙周中明:《紅樓夢的語言藝術》,(台北:里仁書局印行,2001年1月出版二刷)
˙周靜、劉冬冰:《語言學概論》,(河南:新華書店發行,2001年8月第2次印刷)
˙陳建民:《中國語言和中國社會》,(廣東:教育出版社,2001年7月第2次印刷)
˙陳原:《社會語言學》,(學林出版社,1983年出版)
˙陳克:《中國語言民俗》,(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1993年1月第一次印刷)
˙陳汝東:《對外漢語修辭學》,(廣西:教育出版社出版,2001年1月第2次印刷)
˙曹煒:《「金瓶梅」文學語言研究》,(江蘇省:江蘇教育出版社,1997年7月第一次印刷
˙傅憎享:《金瓶梅隱語揭秘》,(天津:新華書局,1993年10月第1次印
刷)
˙傅憎享:《現代漢語詞匯研究》,(北京:新華書局發行,2004年3月第1次印刷)
˙劉孝存:《中國神秘言語》,(河北:新華書局發行,1999年1月第1次印刷)
˙楊德峰:《漢語與文化交際》,(北京:北京大學出版,1999年3月第一版第1次印刷)
˙譚汝為:《民俗文化語匯通論》,(天津市,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年8月第1版)
〈四〉其他:
˙任騁:《中國民間禁忌》,(台北:漢欣文化事業,1993年2月)
˙沈謙:《文學創作與鑑賞》,(台北:國立空中大學出版,2000年8月初版)
˙沈謙:《修辭學》,(台北:國立空中大學出版,2000年7月再版)
˙吳裕成:《十二生肖與中華文化》,(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1992年5月第一次印刷)
˙孟昭闌:《人類情緒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
˙陳望道:《修辭學發凡》,(台北:新文藝出版社,1958年出版)
˙黃慶萱:《修辭學》,(台北:三民書局發行,1992年9月增訂六版)
˙熊鐵基:《傳統文化與中國社會》,(武昌:華中師範大學,1993年7月初版一刷)
˙魯迅:《魯迅作品全集》,(台北市,風雲時代出版,1989年10月出版)
四、工具書:(依作者姓氏筆劃排列)
˙中國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編:《現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香港分館出版,1988年4月第3次印刷)
˙田宗堯:《中國古典小說用語辭典》,(台北市,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5年3月初版)
˙朱居易:《元劇俗語方言例釋》,(上海市:商務印書館,1956年9月上海第一次印刷)
˙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第四卷,(第十隨部.第十一解部.第十二履部),(台北:藝文印書館,1966年7月初版)
˙岳國鈞:《元明清文學方言俗語辭典》,(貴陽市,貴州人民出版社,1998年10月第一次印刷)
˙孫錦標:《通俗常言疏證》,(北京,中華書局出版,2000年6月北京第一次印刷)
˙夏征農:《辭海》,(台北市:台灣東華書局,1992年10月初版)
˙張孝忠、閻德早:《古今稱謂語詞典》,(北京,新華書店總店北京發行所,1998年10月第一版北京第一次印刷)
˙許慎撰、段玉裁注、魯實先正補:《說文解字注》,(台北:黎明文化事業出版,1991年8月增訂八版)
五、博碩士論文:(依作者姓氏筆劃排列)
˙王筱蘋:《「三言」中的諺語研究》,(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國語文碩士論文,2003年)˙王淑均:《三言主題研究》,(私立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79年)˙王鴻泰:《三言二拍的精神史研究》,(台灣大學歷史所碩士論文,1992年)˙王吟芳:《三言發跡變泰題材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系碩士論文,1995年)˙吳玉杏:《三言之越界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2年)˙柳之青:《三言人物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1年)˙金明求:《三言的死亡故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9年)
˙林漢斌:《「關鍵意象」在小說結構中的地位研究──以「三言」為觀察文本的探討》,(私立南華大學文學所碩士論文,2001年)
˙胡萬川:《馮夢龍生平及其對小說之貢獻》,(政大中文所碩士論文,1973年)˙咸恩仙:《三言愛情故事研究》,(私立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0年)˙柯瓊瑜:《三言教化功能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4年)
˙崔桓:《三言題材研究》,(國立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84年)˙陳妙如:《古今小說研究》,(私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82年)˙陳國香:《三言二拍一型見證傳統的女性生活》,(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8年)˙陳秀珍:《三言兩拍情色探究》,(私立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9年)˙陳裕鑫:《三言的細節、情節與心理描寫》,(私立輔仁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2000年)˙陳嘉珮:《三言、兩拍愛與死故事探討》,(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4年)˙馮翠珍:《三言二拍一型之戒淫故事研究》,(私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0年)˙郭靜薇:《三言獄訟故事研究》,(私立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0年)˙劉素里:《三言二拍一型的貞節觀研究》,(私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5年)˙楊凱雯:《三言幽媾故事研究》,(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8年)
˙劉灝:《三言、二拍、一型中的婦女形象研究》,(私立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年)˙賴文華:《三言二拍中的遊民探析》,(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5年)˙霍建國:《三言公案小說中的罪與法》,(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5年)˙蔡蕙如:《三言中的婚姻與戀愛》,(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4年)˙蔡蕙如:《三言與十日譚婚姻愛情故事比較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系博士論文,2000年)七、期刊論文:(依作者姓氏筆劃排列)
˙王心歡:<「三言二拍」的俗諺語>,《明清小說研究》(1999年第3期),頁58~73。
˙尹群:<漢語詈語的文化蘊含>,《漢語學習》(1996年第2期),頁37~40。
˙江結寶:<詈罵的動機和作用>,《安慶師範學院學報》,(1999年第1期),頁67~71。
˙何新:<我走入黑社會>,載《青春》叢刊,1989年第五期
˙李炳澤:<咒罵的放縱>,選自《民間文學論壇》,1991年第2期,頁57。
˙李稚田:<「鬼文化」的思辨>,選自《民間文學論壇》,1991年第3期,頁37~44。
˙李承貴:<「忠」之歷史演變及其現代啟示>,《孔孟研究(台北)》,1997年第十二期。
˙金孝真:<「三言」與「型世言」禮教觀>,選自《輔大中研所學刊》第六期,1996年6月,頁399~415。˙悟殷:<從律典探索佛教動物的態度>,《宗教哲學與環境倫理學術》研討會(第一屆應用倫理學術會議,2005年5月)
˙范鵬、白奚:<禮、忠、孝的現代詮釋>,《孔孟研究(北京)》,1997年第四期
˙許利英:<「鏡花緣」的詈罵語言藝術>,《修辭學習》,(1996年第2期),頁26~27。
˙陳傳武:<罵詈行為與漢語詈詞探論>,《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2年第4期),頁114~123。
˙黃德烈:<「紅樓夢」詈詞描寫的審美價值>,《學術交流》(1994年第2期),頁111~113。
˙張廷興:<民間詈詞詈語初探>,《民俗研究》,(1994年第3期),頁30~35
˙康清蓮:<從「三言」、「二拍」看明代商人的心理>,(廣西教育學院學報,2000年第2期)
˙劉福根:<漢語詈詞文化意蘊例析>,《浙江社會科學》,(1998年第3期),頁124~128。
˙劉伯璜:<古代「殺千刀」的酷刑—凌遲>,載《歷史大觀園》,1988年6 月。
˙楊琳:<龜由貴反賤的民俗心理分析>,《民間文學論壇》,(1992年第1期),頁14~17。
˙潛明茲:<「三言」的美學理想>,《民間文學論壇》,(1992年第2期),頁37~44。
˙蔡祝青:<「三言二拍」中男女扮裝之性別與文化意義>,《婦女與兩性學刊》第十二期,(2001年6月),頁1~36。˙關英傳:<詈語中動物詞語的文化含義>,《廣西師範學報》(2000年第1期第36卷),頁40~43。
˙羅宗濤:<敦煌變文中詈罵及咒誓的探討>,二十一世紀敦煌學國際學術研討會(中正大學中文系承辦,2001年11月)
◎主要參考目錄
一、基本材料:
˙《古今小說》馮夢龍編,(台北:世界書局,1991年再版)
˙《古今小說》馮夢龍編、許正揚校注,(台北:里仁書局,1991年5月出版)
˙《警世通言》馮夢龍編,(台北:世界書局,1958年影印本)
˙《警世通言》馮夢龍編、嚴敦易校注,(台北:里仁書局,1991年5月出版)
˙《醒世恒言》馮夢龍編,(台北:世界書局,1983年三版)。
˙《醒世恒言》馮夢龍編、顧學頡校注,(台北:里仁書局,1991年5月初版)。
˙《初刻拍案驚奇》凌濛初撰,(台北,世界書局,1975年三版)
˙《二刻拍案驚奇》凌濛初撰,(台北:世界書局,1969年三版)
二、古籍:(依經史子集排列)
※經:
˙《十三經注疏-毛詩正義(上)》漢.毛公傳、鄭元箋、唐.孔穎達等正義、周何分段標點,(台北,新文豐出版,2001年)
˙《十三經注疏-論語注疏》魏.何晏等注、宋.刑昺等疏、張文彬等分段標點,(台北:新文豐出版,2001年)
˙《十三經注疏-孟子注疏》漢.趙岐注、宋.孫奭疏、林礽乾等分段標點,(台北:新文豐出版,2001年)
˙《十三經注疏-春秋左傳正義(一)》晉.杜預注、唐.孔穎達等正義、沈秋雄分段標點,(台北:新文豐出版,2001年)
˙《十三經注疏-孝經注疏》唐.元宗御注、宋.刑昺等疏、陳弘治等分段標點,(台北:新文豐出版,2001年)
˙《十三經注疏──春秋公羊傳注(上)》漢.何休注、唐.徐彥疏、周何分段標點,(台北:新文豐出版,2001年)
˙《十三經注疏──禮記注疏(上)》漢.鄭元注、唐.孔穎達等正義、田博元分段標點,(台北,新文豐出版,2001年)
˙《十三經注疏──周易正義》魏.王弼、韓康伯注、唐.孔穎達等正義、邱燮友分段標點:(台北:新文豐出版,2001年)
˙《十三經注疏‧尚書正義》漢‧孔安國傳、唐‧孔穎達等正義、許錟輝分段標點(台北市,新文豐出版,2001年)
˙《方言》十三卷之卷三,漢‧楊雄撰,收錄於《四部叢刊初編經部》,(上海:商務印書館縮印江安傅氏雙鑑樓藏宋刊本)
˙《玉篇》卷上,梁‧顧野王撰,收錄於《四部備要經部》,(中華書局據小學彙函本校刊珍仿宋版本印,1977年月台三版)
˙《小爾雅》漢.孔鮒,收於《百部叢書集成.初編》,(台北:藝文印書館,1966年)
˙《通俗編》清.翟灝撰,收錄於《續修四庫全書經部.小學類》(京都:株式會社中文出版社,1979年12月出版)
*史:
˙《戰國策》晉.孔晃等撰,見《汲冢周書等四種》,收錄於《四部叢刊初編史部》,(台灣商務印書館縮印江陰氏藝風堂藏明刊本,1975年6月3版)
˙《國語》晉‧孔晃等撰,見《汲冢周書等四種》收錄於《四部叢刊初編史部》,(台灣商務印書館縮印江陰氏藝風堂藏明刊本,1975年6月3版)
˙《漢書》漢.班固撰,見《二十五史3 漢書補注一》,(台北:商務印書館,1982年)
˙《史記會注考證》瀧川龜太郎著,(台北:宏業書局出版,1980年10月再版)
˙《唐律疏議》唐.長孫無忌撰,(京都:中文出版社,1982年4月3版)
˙《晉書》唐‧房玄齡等撰、楊家駱主編,收錄於《新校本晉書并附編六種第二冊》,(台北:鼎文書局印行,1983年7月4版)
˙《宋史》元.脫脫等撰收錄於《二十五史》,〈台北:商務出版社〉,〈1981年台五版〉
˙《明史》清.張廷玉等奉敕修,(台北:藝文出版社,1955年)
*子:
˙《列子》戰國.列禦寇撰,(北京:文學古籍刊行社出版,1956年8月上海第一次印刷)
˙《晏子春秋》周.晏嬰撰、明.凌稚隆評,見《中國子學名著集成珍本初編081.墨家子部》,(明.吳興凌氏刊朱墨套印本)
˙《墨子閒詁》孫詒讓撰,卷十二,收錄於《諸子集成》(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第九次印刷)
˙《墨子批校》茅坤撰、嚴靈峯編輯,收錄於無求備齋《墨子集成》之四,據日本寶曆七年重刊本影印〈台北:成文出版社〉
˙《莊子集釋》郭慶藩輯.王孝魚整理(台北:華正書局出版,2004年7月初版一刷)
˙《荀子》荀況撰、楊倞著,(台北:藝文印書館,1966年)
˙《管子》,收錄於《四部備要》子部,中華書局據明呉郡趙氏本校刊,
〈台北:中華書局印行,1978年8月臺三版〉
˙《論衡》漢‧王充著,收錄於《四部備要》子部,中華書局據明刻本校刊,〈台北:中華書局印行,1976年9月臺三版〉
˙《說苑》漢‧劉向撰,收錄於《中國子學名著集成26》珍本初稿儒學子部,清‧王謨刊漢魏叢書本〈中國子學名著集成編印基金會印行〉
˙《韓詩外傳》卷二,韓嬰撰,收錄於原刻景印《百部叢書集成》之九四《畿輔叢書》第一函,〈台北:藝文印書館〉
˙《原抄本顧亭林日知錄》顧炎武著,(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79年4月)
˙《近思錄》宋‧朱熹纂集、江永集註,〈台北:廣文書局印行,1977年7月再版〉
˙《笑林》魏.邯鄲淳等撰:《筆記小說大觀十九編》第一冊一卷,(台北:新興書局,1987年6月出版)
˙《五雜俎》明‧謝肇淛撰、周光培編,收錄於《明代筆記小說》二十四冊,(河北教育出版,1991年8月第一次印刷)
˙《南村輟耕錄》元.陶宗儀撰,(台北:木鐸出版社,1982年5月初版)
˙《雞肋編》莊季裕撰,(台北:商務印書館,1936年)
˙《太平廣記》李昉著,〈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1年11月初版〉
˙《金瓶梅(上)》笑笑生原作,劉本棟校注,繆天華校閱,(台北市,三民書局印行,2002年6月二版三刷)
˙《水滸傳(上)》施耐庵撰、羅貫中纂修、金聖嘆批、繆天華校注,(台北市三民書局印行,2003年1月二版三刷)
˙《西遊記(下)》吳承恩撰、繆天華校注,(台北市,三民書局印行,2003年8月二版三刷)
※集:
˙《金淵集》仇遠著,見《武英殿聚珍版叢書》本第八十函,藝文印書館影印《百部叢書集成初編》之二十七。
˙《剡源戴先生文集》戴表元,《四部叢刊初編》縮印明刊本,台灣商務印書館影印。
˙《宋大夫集》宋玉撰,《歷代三十四家文集》,(賞雨軒藏版),(中州古籍出版社編審,1997年10月出版)
˙《柳宗元集》柳宗元撰,〈台北:中華書局,1979年10月第一次印刷〉
˙《楚辭四種》屈原等著,(台北:華正書局,1978年8月初版)
˙《敦煌變文校注》黃征、張涌泉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5月第一版)
三、近代專著:(依作者姓氏筆劃排列)
〈一〉話本、小說、戲劇
1、與「三言」有關論著:
˙汪玢玲、陶路:《「三言」與民俗文化》,(黑龍江省:人民出版社出版,2003年10月第一次印刷)
˙容肇祖:《馮夢龍與三言》,(台北:木鐸出版社,1983年出版)
˙孫楷第:《三言二拍源流考》,收錄於《中國古典小說研究資料彙編》,(天一出版社)
˙陳永正:《三言二拍的世界》,(台北:遠流出版社,1989年6月初版)
˙繆咏禾:《馮夢龍與三言》(台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1993年
˙譚正璧:《三言二拍資料》,(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出版)
2、其他相關話本論著:
˙王國維:《紅樓夢評論》,收錄於《紅樓夢藝術論‧甲編三種》,〈台北:里仁書局,1984年出版〉
˙李盾:《中國古代小說演進史》,(台北:文津出版社,1999年10月一刷)
˙何錫章:《解讀西遊記》,(台北:雲龍出版社,1999年2月初版)
˙孟瑤:《中國小說史》〈上〉〈下〉,(台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91年4月再版)
˙周啟志、羊列容、謝昕:《中國通俗小說理論綱要》,(台北:文津出版社,1992年3月初版)
˙周先慎:《明清小說》,(北京:北京大學出版,2003年12月第四次印刷)
˙周中明:《金瓶梅藝術論》,(高雄:復文出版社,1990年8月出版)
˙東郭先生:《閒話金瓶梅》,(台北:石室出版社,1988年3月再版)
˙洪淑苓:《古典文學與性別研究》,(台北:里仁書局出版,1997年9月初版)
˙胡士瑩:《話本小說概論》,(台北,丹青圖書,1983年5月初版)
˙胡萬川:《話本與才子佳人小說之研究》,(北市,大安圖書,1994年2月初版一刷)
˙孫楷第:《中國通俗小說書目》(台北:廣雅書局出版,1983年10
月初版)
˙孫遜、孫菊園:《中國古典小說美學資料匯編》,(台北:大安出版社,1991年1月初版)
˙張稔穰:《中國古代小說藝術教程》,(山東:教育出版社,1991年出版)
˙盛源、北嬰:《名家解讀金瓶梅》,(山東:人民出版社發行,1998年1月第一刷)
˙曾慶雨、許建平:《商風俗韻--金瓶梅中的女人們》,(昆明:雲南大學出版社,2000年6月第一刷)
˙劉世劍:《小說概說》,(高雄:復文圖書出版,1994年11月初版)
˙賈文昭、徐召勖:《中國古典小說藝術欣賞》,(台北:里仁書局,1984年8月初版)
˙鄭振鐸:《中國俗文學史》,(台北,商務出版社,1986初版)
˙魯迅:《中國小說史略》(台北:風雲時代出版,1992年10月五版)
˙龍潛庵:《穿梭宋元話本之間》,(北市,遠流出版社,1989年4月初版)
˙薛惠琪:《六朝佛教志怪小說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95年2月出版)
˙顧青、韓秋白:《中國小說史》,(台北:文津出版社,1995年6月初版一刷)
˙顧俊:《明清小說探幽》,(台北:木鐸出版社,1987年7月初版)
3、戲曲:
˙顏天佑:《元雜劇八論》(試論救風塵一劇的對比結構及其意義),(台北:文史哲出版社)
˙關漢卿撰,楊家駱主編:《元人雜劇注》,(台北:世界書局印行,1992年10月14版)
˙
〈二〉罵詈語:
˙文孟君:《罵詈語》,(北京:新華出版社發行,1998年2月北京第一次印刷)
˙王士新:《罵人的藝術與文學》,(台北:常春樹書坊出版,1972年12月出版)
˙曲彥斌:《丑語大觀》,(河北: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2次印刷)
˙李炳澤:《咒與罵》,(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年8月第一次印刷)
˙梁實秋:《罵人的藝術》,(台北,遠東圖書公司印行,1999年4月初版)
˙孫順霖:《中國罵文化趣談》,(鄭州:中原農民出版社,2002年4
月第2次印刷)
˙羅雲家:《罵人的藝術》,(台北:哲志出版社,1976年10月出版)
〈三〉語言學:
˙王力:《龍蟲並雕齋瑣語》,(台北:新文豐出版,1982年8月初版)
˙王希杰:《語林漫步》,(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1993年6月第1次印刷)
˙王永炳:《中國古典戲劇語言運用研究》,(台北:台灣學生書局印行,2000年10月初版)
˙王曉娜:《歇後語和漢文化》,(北京:商務印書館,2001年9月北京第一次印刷)
˙王德春、孫汝健:《社會心理語言學》,(上海:新華書店發行,1997年3月第二次印刷)
˙申小龍:《文化的語言學》,(江西:教育出版社,1993年4月第一次印刷)
˙申小龍、張汝倫:《文化的語言視界》,(上海:三聯書局,1991年出版)
˙曲彥斌、余雲華:《口頭禪》,(河北:新華書店發行,1997年8月第一次印刷)
˙沈錫倫:《民俗文化中的語言奇趣》,(台北:商務印書館,2001年4月初版第一次印刷)
˙沈錫倫:《中國傳統文化和語言》,(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年7月第2次印刷)
˙沈錫倫:《語言文字的避諱、禁忌與委婉表現》,(台北:商務印書館,1996年6月初版第一次印刷)
˙李樹新:《語言與交際》,(內蒙古:新華書店出版,2001年12月第一次印刷)
˙周中明:《紅樓夢的語言藝術》,(台北:里仁書局印行,2001年1月出版二刷)
˙周靜、劉冬冰:《語言學概論》,(河南:新華書店發行,2001年8月第2次印刷)
˙陳建民:《中國語言和中國社會》,(廣東:教育出版社,2001年7月第2次印刷)
˙陳原:《社會語言學》,(學林出版社,1983年出版)
˙陳克:《中國語言民俗》,(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1993年1月第一次印刷)
˙陳汝東:《對外漢語修辭學》,(廣西:教育出版社出版,2001年1月第2次印刷)
˙曹煒:《「金瓶梅」文學語言研究》,(江蘇省:江蘇教育出版社,1997年7月第一次印刷
˙傅憎享:《金瓶梅隱語揭秘》,(天津:新華書局,1993年10月第1次印
刷)
˙傅憎享:《現代漢語詞匯研究》,(北京:新華書局發行,2004年3月第1次印刷)
˙劉孝存:《中國神秘言語》,(河北:新華書局發行,1999年1月第1次印刷)
˙楊德峰:《漢語與文化交際》,(北京:北京大學出版,1999年3月第一版第1次印刷)
˙譚汝為:《民俗文化語匯通論》,(天津市,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年8月第1版)
〈四〉其他:
˙任騁:《中國民間禁忌》,(台北:漢欣文化事業,1993年2月)
˙沈謙:《文學創作與鑑賞》,(台北:國立空中大學出版,2000年8月初版)
˙沈謙:《修辭學》,(台北:國立空中大學出版,2000年7月再版)
˙吳裕成:《十二生肖與中華文化》,(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1992年5月第一次印刷)
˙孟昭闌:《人類情緒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
˙陳望道:《修辭學發凡》,(台北:新文藝出版社,1958年出版)
˙黃慶萱:《修辭學》,(台北:三民書局發行,1992年9月增訂六版)
˙熊鐵基:《傳統文化與中國社會》,(武昌:華中師範大學,1993年7月初版一刷)
˙魯迅:《魯迅作品全集》,(台北市,風雲時代出版,1989年10月出版)
四、工具書:(依作者姓氏筆劃排列)
˙中國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編:《現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香港分館出版,1988年4月第3次印刷)
˙田宗堯:《中國古典小說用語辭典》,(台北市,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5年3月初版)
˙朱居易:《元劇俗語方言例釋》,(上海市:商務印書館,1956年9月上海第一次印刷)
˙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第四卷,(第十隨部.第十一解部.第十二履部),(台北:藝文印書館,1966年7月初版)
˙岳國鈞:《元明清文學方言俗語辭典》,(貴陽市,貴州人民出版社,1998年10月第一次印刷)
˙孫錦標:《通俗常言疏證》,(北京,中華書局出版,2000年6月北京第一次印刷)
˙夏征農:《辭海》,(台北市:台灣東華書局,1992年10月初版)
˙張孝忠、閻德早:《古今稱謂語詞典》,(北京,新華書店總店北京發行所,1998年10月第一版北京第一次印刷)
˙許慎撰、段玉裁注、魯實先正補:《說文解字注》,(台北:黎明文化事業出版,1991年8月增訂八版)
五、博碩士論文:(依作者姓氏筆劃排列)
˙王筱蘋:《「三言」中的諺語研究》,(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國語文碩士論文,2003年)˙王淑均:《三言主題研究》,(私立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79年)˙王鴻泰:《三言二拍的精神史研究》,(台灣大學歷史所碩士論文,1992年)˙王吟芳:《三言發跡變泰題材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系碩士論文,1995年)˙吳玉杏:《三言之越界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2年)˙柳之青:《三言人物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1年)˙金明求:《三言的死亡故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9年)
˙林漢斌:《「關鍵意象」在小說結構中的地位研究──以「三言」為觀察文本的探討》,(私立南華大學文學所碩士論文,2001年)
˙胡萬川:《馮夢龍生平及其對小說之貢獻》,(政大中文所碩士論文,1973年)˙咸恩仙:《三言愛情故事研究》,(私立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0年)˙柯瓊瑜:《三言教化功能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4年)
˙崔桓:《三言題材研究》,(國立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84年)˙陳妙如:《古今小說研究》,(私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82年)˙陳國香:《三言二拍一型見證傳統的女性生活》,(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8年)˙陳秀珍:《三言兩拍情色探究》,(私立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9年)˙陳裕鑫:《三言的細節、情節與心理描寫》,(私立輔仁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2000年)˙陳嘉珮:《三言、兩拍愛與死故事探討》,(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4年)˙馮翠珍:《三言二拍一型之戒淫故事研究》,(私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0年)˙郭靜薇:《三言獄訟故事研究》,(私立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0年)˙劉素里:《三言二拍一型的貞節觀研究》,(私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5年)˙楊凱雯:《三言幽媾故事研究》,(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8年)
˙劉灝:《三言、二拍、一型中的婦女形象研究》,(私立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年)˙賴文華:《三言二拍中的遊民探析》,(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5年)˙霍建國:《三言公案小說中的罪與法》,(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5年)˙蔡蕙如:《三言中的婚姻與戀愛》,(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4年)˙蔡蕙如:《三言與十日譚婚姻愛情故事比較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系博士論文,2000年)七、期刊論文:(依作者姓氏筆劃排列)
˙王心歡:<「三言二拍」的俗諺語>,《明清小說研究》(1999年第3期),頁58~73。
˙尹群:<漢語詈語的文化蘊含>,《漢語學習》(1996年第2期),頁37~40。
˙江結寶:<詈罵的動機和作用>,《安慶師範學院學報》,(1999年第1期),頁67~71。
˙何新:<我走入黑社會>,載《青春》叢刊,1989年第五期
˙李炳澤:<咒罵的放縱>,選自《民間文學論壇》,1991年第2期,頁57。
˙李稚田:<「鬼文化」的思辨>,選自《民間文學論壇》,1991年第3期,頁37~44。
˙李承貴:<「忠」之歷史演變及其現代啟示>,《孔孟研究(台北)》,1997年第十二期。
˙金孝真:<「三言」與「型世言」禮教觀>,選自《輔大中研所學刊》第六期,1996年6月,頁399~415。˙悟殷:<從律典探索佛教動物的態度>,《宗教哲學與環境倫理學術》研討會(第一屆應用倫理學術會議,2005年5月)
˙范鵬、白奚:<禮、忠、孝的現代詮釋>,《孔孟研究(北京)》,1997年第四期
˙許利英:<「鏡花緣」的詈罵語言藝術>,《修辭學習》,(1996年第2期),頁26~27。
˙陳傳武:<罵詈行為與漢語詈詞探論>,《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2年第4期),頁114~123。
˙黃德烈:<「紅樓夢」詈詞描寫的審美價值>,《學術交流》(1994年第2期),頁111~113。
˙張廷興:<民間詈詞詈語初探>,《民俗研究》,(1994年第3期),頁30~35
˙康清蓮:<從「三言」、「二拍」看明代商人的心理>,(廣西教育學院學報,2000年第2期)
˙劉福根:<漢語詈詞文化意蘊例析>,《浙江社會科學》,(1998年第3期),頁124~128。
˙劉伯璜:<古代「殺千刀」的酷刑—凌遲>,載《歷史大觀園》,1988年6 月。
˙楊琳:<龜由貴反賤的民俗心理分析>,《民間文學論壇》,(1992年第1期),頁14~17。
˙潛明茲:<「三言」的美學理想>,《民間文學論壇》,(1992年第2期),頁37~44。
˙蔡祝青:<「三言二拍」中男女扮裝之性別與文化意義>,《婦女與兩性學刊》第十二期,(2001年6月),頁1~36。˙關英傳:<詈語中動物詞語的文化含義>,《廣西師範學報》(2000年第1期第36卷),頁40~43。
˙羅宗濤:<敦煌變文中詈罵及咒誓的探討>,二十一世紀敦煌學國際學術研討會(中正大學中文系承辦,2001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