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220.247.152) 您好!臺灣時間:2024/09/15 11:39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黃俊仁
研究生(外文):HUANG CHUN-JEN
論文名稱:蘇東坡的文學創造力與靜坐效能之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Su Dong Pore’s Literatury Creativity and the Effects of Meditation for Research
指導教授:文幸福文幸福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玄奘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語文學系碩士班
學門:人文學門
學類:其他語文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6
畢業學年度:94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227
中文關鍵詞:蘇東坡靜坐創造力
外文關鍵詞:Su Dong Pore creativity Meditation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4
  • 點閱點閱:600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0
本研究主要目的在從靜坐的效能研究靜坐對於蘇東坡文學創造力及身、心健康的影響,了解蘇東坡如何能在身、心俱疲的貶謫生涯中保有一顆樂觀、開朗的心情;如何預防、改善身體的疾病及靜坐與其文學創造力的關係。研究主要結果如下:
一、東坡靜坐對於文學創造力有一定程度的提升。
二、東坡的文藝創作理論與當代學者威廉斯的創造力理論有異曲同工之妙。
三、東坡宦途不順,屢遭貶謫,此其間,如何保有豁達、開朗的心境與靜坐有密切的關係。
四、東坡身體的病痛,曾藉由靜坐得到很好的療效。
五、靜坐是東坡公務、讀書寫作之餘很重要的休閒活動。
六、靜坐經科學實證的結果證實其對人類的身、心健康及創造力有很大的幫助。
總之,透過靜坐的練習有助於提升學習效果、增進創造力及潛能的開發;放鬆心
情、消除壓力;更能提升自身的免疫力、活化細胞;對於疾病的改善及預防有很好的效果。中國在過去已經對靜坐的效能有了初步的了解,而現今的醫界在科學實證方面的研究也不遺餘力,期待有更進一步的發現以造福人群。
In view of the effect of meditation, this thesis is to study how meditation can influence Su Dong Pore’s literary creativity and the health of his body and mind; understand how Su Dong Pore kept an optimistic mind during his desperate and exiled time ; how one can prevent and improve the illness of one’s body and discuss the relation of literary creativity. This thesis focuses on as follows:
A. Dong Pore’s meditation helps to promote literary creativity.
B. The theory of Dong Pore’s literary creativity is similar to that of contemporary scholar Williams’ creativity.
C. Meditation had close relations with Dong Pore’s keeping an open-minded when he had been discharged for several times.
D. By Meditation, Dong Pore’s health was improved.
E. Meditation was the very important recreation when Dong Pore was free of writing and business.
F. By the results of scientific experiments, it is proven that meditation helps a lot when dealing with human’s health of one’s body and mind.
To sum up, through the practice of meditation, it helps to promote the effects of learning, creativity and development of potentiality; relax your mind and release your pressure; promote the immune system; improve and prevent the illnesses. In the past, Chinese people had the basic understanding about the effect of meditation. We hope that people can be blessed through the learning and understanding of meditation.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研究目的…………………………………………… 1
一、研究動機………………………………………………………… 1
二、研究目的………………………………………………………… 2
第二節 研究範圍及其限制……………………………………………… 3
第三節 名詞釋義………………………………………………………… 4
一、靜坐……………………………………………………………… 4
二、創造力……………………………………………………………… 4
第二章 靜坐概貌………………………………………………………………… 7
第一節 靜坐之涵義…………………………………………………… 7
第二節 靜坐之流派…………………………………………………… 8
一、佛教的靜坐方法………………………………………………… 9
二、道教的靜坐方法………………………………………………… 9
三、儒家的靜坐方法………………………………………………… 10
四、猶太教、天主教的靜坐方法…………………………………… 10
五、回教蘇菲派的靜坐方法………………………………………… 10
六、錫克教的靜坐方法……………………………………………… 11
七、超覺靜坐(Transcendental Meditation)……………………… 11
八、氣功靜坐………………………………………………………… 12
九、臨床式標準化靜坐……………………………………………… 12
十、其他……………………………………………………………… 12
第三節 靜坐的基本要件……………………………………………… 13
一、調身……………………………………………………………… 14
二、調息……………………………………………………………… 19
三、調心的方式……………………………………………………… 20
四、靜坐時的心理狀態……………………………………………… 22
第四節 靜坐的效能…………………………………………………… 24
一、靜坐與腦波……………………………………………………… 24
二、靜坐與生理……………………………………………………… 27
三、靜坐與心理……………………………………………………… 29
四、靜坐與腦波及創造力之關係…………………………………… 32
第三章 蘇東坡與靜坐…………………………………………………………… 37
第一節 蘇東坡靜坐史考……………………………………………… 37
一、蘇東坡與佛教…………………………………………………… 37
二、蘇東坡與道教…………………………………………………… 55
第二節 靜坐對蘇東坡的影響………………………………………… 74
一、對生理的影響…………………………………………………… 74
二、對心理之影響…………………………………………………… 78
三、對創造力的影響………………………………………………… 81
第四章 蘇東坡文學創造力理論………………………………………………… 93
第一節 創作要素……………………………………………………… 93
一、想像……………………………………………………………… 93
二、靈感……………………………………………………………… 101
第二節 創作特色……………………………………………………… 107
一、獨創性…………………………………………………………… 107
二、多重性…………………………………………………………… 111
第五章 蘇東坡之文學表現技巧………………………………………………… 117
第一節 辭貴達意……………………………………………………… 117
第二節 隨物賦形……………………………………………………… 127
第三節 形神兼備……………………………………………………… 136
第六章 蘇東坡文學創造力……………………………………………………… 147
第一節 多元性創造力………………………………………………… 147
一、散文……………………………………………………………… 147
二、詩………………………………………………………………… 150
三、詞………………………………………………………………… 153
第二節 文學創造力新釋……………………………………………… 156
一、獨創性…………………………………………………………… 156
二、精密性…………………………………………………………… 159
三、冒險性…………………………………………………………… 161
四、好奇性…………………………………………………………… 163
五、想像力…………………………………………………………… 165
第三節 與唐宋名家作品之比較……………………………………… 167
一、散文……………………………………………………………… 168
二、詩………………………………………………………………… 171
三、詞………………………………………………………………… 175
第七章 結論……………………………………………………………………… 179

附錄一、蘇東坡像……………………………………………………………… 187
附錄二、蘇東坡年譜…………………………………………………………… 188
附錄三、蘇東坡行蹤示意圖…………………………………………………… 200
參考文獻…………………………………………………………………………… 201
一、蘇軾全集、選集及專門著作
宋‧蘇軾撰,曹銘校編,《東坡詞》,台北:華正書局有限公司,1980年9月初版。
宋‧蘇軾撰,《蘇東坡全集》,台北:世界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1月初版九刷。
宋‧蘇軾撰,孔凡禮點校,《蘇軾文集》(全六冊),北京:中華書局,1986-1992年。
宋‧蘇軾撰,趙學智校注,《東坡志林》,西安:三秦出版社,2004年5月第二刷。
宋‧蘇軾撰,王水照選注,《蘇軾選集》,台北:群玉堂出版事業有限公司,1991年10月初版。
宋‧蘇軾撰,龍沐勛,《東坡樂府箋》,台北:華正書局,1980年。
宋‧蘇軾撰,龍榆生,《東坡樂府箋》,台北:華正書局。
宋‧蘇軾撰,《蘇氏易傳》,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明‧李贄,《坡仙集》,明萬曆刻本。
清‧王文誥、馮應榴輯注,《蘇軾詩集》,台北:學海出版社,1991年9月三版。
清‧王文誥,《蘇文忠公詩編注集成總案》(全二冊),台北:學海出版社,1991年9月初版。
王水照、朱剛著,《蘇軾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9月第1刷。
王水照,《蘇軾》,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3月第1版。
朴永煥著,《蘇軾禪詩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年。
冷成金,《蘇軾的哲學觀與文藝觀》,北京:學苑出版社,2004年4月第2版。
呂晴飛主編,《散文唐宋八大家新賞 蘇軾》(上、中、下),台北:地球出版社,1998年。
李一冰,《蘇東坡新傳》(上、下),聯經出版事業有限公司,1996年。
林永煥,《蘇軾禪詩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1995年11月。
林語堂,《蘇東坡傳》,台北:風雲時代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3年5月出版。
姜聲調著,《蘇軾的莊子學》,台北: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1999年12月第1刷。
唐玲玲、周偉民,《蘇軾思想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6年。
曹樹銘校編,《蘇東坡詞》,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9月第3刷。
郭美美,《東坡在詞風上的承繼與創新》,文津出版社,1990年,十二月初版。
陳中浙,《蘇軾書畫藝術與佛教》,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年11月第1版。
陳新雄,《東坡詩選析》,台北:五南圖書有限公司,2003年3月初版1刷。
陳滿銘,《蘇辛詞比較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
陶文鵬著,《蘇軾詩詞藝術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5月第1版。
曾棗莊、吳洪澤編著,《蘇辛詞選》,台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11月初版一刷。
曾棗莊、曾濤編,《蘇文彙評》,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8年5月初版。
曾棗莊、曾濤編,《蘇詞彙評》,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8年5月初版。
曾棗莊、曾濤編,《蘇詩彙評》(全四冊),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8年5月初版。
曾棗莊著,《三蘇文藝思想》,台北:學海出版社,1995年。
劉逸生主編、徐續選注,《蘇軾詩選》,台北:遠流出版事業有限公司,2002年4月,台灣二版二刷。
鄭倖朱,《蘇軾以賦為詩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1998年11月1刷。
鍾來因,《蘇軾與道家道教》,台北:學生書局,1990年。
孔凡禮,《蘇軾年譜》(上、中、下),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5月。
二、古代文獻
白馬經舍印經會,《大佛頂手楞嚴經》, 1987。
《六祖法寶壇經》,高雄:文殊講堂印行。
漢.劉文典撰,馮逸、喬華校點,《淮南鴻烈集解》,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2年再版。
漢‧劉歆《西京雜記》,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9年。
唐.張彥遠撰,明.毛晉訂,《歷代名畫記》,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5年。
唐‧柳宗元,《柳宗元集》,台北:中華書局。
唐‧韓愈撰,屈守元、常思春主編,《韓愈全集校注》,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1996年。
晉‧葛洪,王明,《抱朴子內篇‧釋滯》,新編諸子集成,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晉‧陸機撰,張少康集釋,《文賦集釋》,台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7年。
南朝宋.劉義慶撰,梁.劉孝標注,《世說新語》,北京:中華書局,I999年)下冊。
梁‧劉勰著,王更生注釋,《文心雕龍讀本》,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1年。
梁‧劉勰著,周振甫,《文心雕龍注釋》,台北:里仁書局,1994年。
宋.蘇洵,《嘉祐集》,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7年。。
宋‧司馬光《司馬正文正集》四部備要本,台北:中華書局,1966年。
宋‧朱熹撰,《四書集注》,台北:藝文印書館,1996年。。
宋‧何薳,《春渚紀聞》,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宋‧胡仔編,《苕溪漁隱叢話》,台北:長安出版社。
宋‧修陽修,李逸安點校,《歐陽修全集》(全六集),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3月第1 刷。
宋‧黃庭堅,《山谷集》,台北:台灣商務印書作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
宋‧歐陽修撰,劉尚榮編輯,《歐陽修全集》,北京:中華書局,2001年
宋‧謝疊山選,《千家詩》,台北:大眾書局。
宋‧嚴羽著,郭紹虞校釋,《滄浪詩話校釋》,〈詩評〉台北:正生書局,1972年。
宋‧羅大經,《鶴林玉露》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宋‧蘇洵,《龍穿略志》,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一○三四冊。
宋‧蘇洵撰,《嘉祐集》,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7年。
宋‧釋普濟撰,《五燈會元》,卷15,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
宋‧劉辰翁,《須溪集》,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89年。
元‧脫脫等撰,《宋史》,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明‧李贄撰,《焚書》〈又與從吾〉增補,台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4年。。
明‧袁宏道,《袁宏道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清‧沈德潛撰,蘇文擢詮評《說詩晬語詮評》,台北:文史哲出版社,修訂再版1985年。
清‧阮元校勘,《十三經注疏》,台北:藝文印書館,1977年。
清‧浦起龍譯,《史通通譯》,台北:藝文印書館,1978年。
清‧郭慶藩撰,王孝魚點校,《莊子集釋》,台北:頂淵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1年12月出版一刷。
清‧錢大昕撰,《潛研堂文集》,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9年。
清‧錢謙益,《牧齋初學集》,四部叢刊本。
三、其他類
中國文史資料,《中國美學史資料選編》,台北:光美書局1984年。
戈國龍,《道家內丹學溯源》,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4年6月第1版。
方滿錦,《元好問〈論詩三十首〉研究》,台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2002年9月。
王世貞,《藝苑卮言》,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
王國維,《王國維先生三種.人間詞話》,國民出版社。
卡普樂,《禪-西方的黎明》,台北:志文出版社,1973年。
平井富雄著、劉明華編譯,《坐禪的科學》,台北:常春樹書坊,1990年。
石敏光,《靜坐技術與組織管理之研究》,1991年。
朱光潛、宗白華等著,《中國古代美學藝術論》,台北:木鐸出版社,1985年。
吳枝培先生,《古代文學理論研究》第九輯。
呂晴飛主編,《散文唐宋八大家新賞 蘇軾》(上、中、下),台北:地球出版社,1998年。
志賀一雅著,蔡華凱譯,《α腦波革命》,世茂出版社,1997年出版。
李國章、董書新、楊宏編著,《氣功治29種慢性病》,台北:立得出版社,2006年。
李嗣涔與張揚全,〈電腦α波所定義的兩種氣功〉,《中國醫藥學刊》,第二期,1983年,頁30-46。
李德高,《創造心理學》,台北,五南圖書公司,1990年。
沈潔,《內丹》,香港:中華書局,1997年。
侃如編,《精簡國學基本》〈文學史之類〉,香港:香港匯通書店。
其藤英治著、王蘊潔譯,《讓右腦聰明起來》,台北:探索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8年。
林幸台、王木榮,《威廉斯創造力測驗》指導手冊,心理出版社,1999年。
俞崑著,《中國畫論類編》,台北:華正書局,1984年。
俞劍華,《中國畫論類編》,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84年。
南懷瑾,《靜坐修道與長生不老》,台北,老古文化事業公司,1984年。
春山茂雄著,魏珠恩譯,《腦內革命》台北:創意力出版,1996年。(原著出版於1995年)
春山茂雄著、創意力編譯組譯,《腦內革命2》,台北:創意力文化有限公司,1997年。
段干木,《談靜坐》,台北:人文出版社,1983年。
美野田啟二著,郭淑娟譯,《爬蟲類的機關槍 活用自然腦(原始腦)的高EQ生命態度》台北:水平世紀出版,1998年。(原著出版於1997年)
胡經之主編,《中國古典美學叢編》,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
孫安迪,《免疫革命》,台北:美夢成真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7年。
孫安迪,《孫安迪教你解毒排毒》,台北:文經出版社有限公司,2005年。
張春興,《張氏心理學辭典》,台北,東華書局,1999年。
張振鏞,《中國文學史分論》,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張健,《宋金四家文學批評研究》,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3年。
張興發,《道家內丹修煉》,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年10月第1版。
曹樹銘校編,《蘇東坡詞》,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9月第3刷。
郭有遹,《創造心理學》,台北:正中書局,2001年。
郭有遹,《創造性的問題解決法》,台北,心理出版社,2000年。
郭有遹,《創造性的問題解決法》,台北:心理出版社,1994年。
陳幼石,《韓柳歐蘇古文論》,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
陳廷焯,《白雨齋詞話》,人民文學出版社。
陳啟天,《韓非子校釋》,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9年。
陳鼓應著,《老子註譯及評價》,北京:中華書局,1984。
陳滿銘,《蘇辛詞比較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
陳履安口述,王志攀整理,《心與生命》,台北:眾生出版社,1996年。
曾棗莊、吳洪澤編著,《蘇辛詞選》,台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11月初版一刷。
黃公偉,《道教與修到祕義指要》,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2年。
黃佑宗,《生理時鐘與健康》,頁57-59,台北,喜馬拉雅聖者傳承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8月。
楊伯峻,《古漢語虛詞》,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
楊飛、李立剛編著,《大腦決定健康 --α 波及腦內嗎啡的秘密》台北:百善書坊,頁28,2004年。
楊家駱編,《唐宋詩舉要》,台北:世界書局。
葛立方,《歷代詩話》,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
葛路,《中國古代繪畫理論發展史》,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82年。
賈文昭主編,《中國古代文論類編》,台北:藝文出版社,1988年。
劉熙裁,《藝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蔡耀明譯,《一小時改變世界》,台北,以琳書坊,1987年。
鄭石岩,《禪、生活與工作》,台北:遠流出版社,1997年。
鄭石岩,《禪悟與實現》,台北:遠流出版社,1987年。
鄭石岩,《覺 教導的智慧》,台北,遠流出版社,1994年
鄭倖朱,《蘇軾以賦為詩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1998年11月1刷。
盧兆麟,《訓練右腦培養天才兒童》,台北,創意力出版,1987年;
盧兆麟編著,《大腦潛能VS.自然療法》,台北:創意力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6年。
蕭天石,《靜坐法輯要》台中,自由出版社,1957年。
錢鍾書,《宋詩選註》,台北:天地圖書公司。
鍾來因,《蘇軾與道家道教》,台北:學生書局,1990。
藍采風,《壓力與適應》台北:幼獅出版社,2000年。
羅根澤著,《中國文學批評史》,台北:學海出版社,1990年。
釋聖嚴,《禪的體驗‧禪的開示》,台北,法鼓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9年。
四、學位論文
王明雯,《自我基模特性與心理健康之關係暨禪修對兩者的影響歷程之研究──以高中職學生為例》,國立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博士論文,1998年。
王壁滿,《佛教對蘇東坡詩、詞、文之影響》,私立香港能仁書院中國文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年。
石敏光,《靜坐技術與組織管理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三主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1991年。
朴永煥,《蘇軾禪詩的研究》,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2年
何慧芬,《禪坐經驗、空性領悟與心理療效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所輔導組碩士論文,2000年。
吳炎城,《蘇軾文學研究》,私立香港能仁書院中國文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年。
李宇聖,《論外在環境/組織內部/A型人格工作壓力員之研究》,私立淡江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管理科學組碩士論文,1990年。
吳淑華,《東坡謫黃研究》,私立中國文化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年。
李宛靜,《抱朴子內篇養生論研究》,私立銘傳大學應用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李慕如,《東坡詩文思想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98年。
邢莉麗,《蘇軾黃州時期書蹟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國文教學碩士班學位論文,2004年。
周美麗,《靜坐對國小學童創造力與情緒智力之影響》,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輔導教學碩士論文,2004年。
周鳳珠,《東坡黃州詞研究》,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4年林佳慧,《坐禪的心理歷程及其對情緒智力之效應》,私立華梵大學工業管
理學系碩士論文,1999年。
林淑惠,《蘇軾嶺南詩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國文教學碩士班學位論文,2004年。
林聆慈,《東坡詩詞月意象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國文教學碩士班學位論文,2004年。
林榮春,《靜坐對企業員工情緒管理與人際關係之影響》,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所博士論文,1998年。
胡錦蕉,《靜坐訓練對國小資優兒童創造力、注意力、自我概念及焦慮反應之影響》,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年。
范姜郁美,《禪坐訓練方案對國小學生注意力與生活適應的影響》,台北市師範學院初等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年。
崔在赫,《蘇軾文藝理論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3年。
張文亮,《冥想技術的理論探討及其效果之調查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年。
張素珠,《不同身體獲動量與靜坐者睡眠品質之比較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
曹偉,《靜坐對人體經穴電訊的影響》,國立陽明醫學院傳統醫學研究所論文(未出版),1993年。
黃天枝,《高工建築科學生專業創造能力素養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1999年。
黃惠菁,《東坡文藝創作理論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2年。

楊珮琪,《蘇軾杭州詩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
廖志超,《蘇軾辭賦理論及其創作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2004年。
劉昭明,《蘇軾嶺南詩論析》,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89年。
鄧瑞卿,《蘇軾儋州詩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2004年。

五、期刊書報
朱靖華,《宋代文學研究叢刊》(第七期),〈蘇軾創造奧秘〉,高雄:麗文文化事業公司,2001年12月,頁51-85。
吳水丕、何敬之、周乙郎與林佳慧,〈坐禪對企業員工壓力紓解及組織行為的影響〉,《第三屆禪與管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發表於華梵大學工業管理學系暨研究所主辦,第三屆禪與管理學術研討會,台北,1999年,頁197-216。
吳水丕、何敬之、應國卿,〈坐禪對於腦α波的效應〉,《第二屆禪與管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發表於台北華梵大學工業管理學系暨研究所主辦,第二屆禪與學術管理研討會,1997年,頁235-244。
應國卿、何敬之、吳水丕,〈從十二因緣論壓力管理〉,《第一屆禪與管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發表於台北華梵大學工業管理學系暨研究所主辦,第一屆禪與學術管理研討會,1995年。
吳淵,〈冥想促進身心健康〉,《大世元時報》,2003.05.01-07,10版。
吳淵,《大世元時報》,〈冥想促進身心健康〉,10版,2003.05.01-07。
杜正治,《台灣大學特殊教育研究學刊》〈靜坐訓練對智能障礙學生的學習態度與適應行為之影響〉,1995年, 11期,頁19-37。
林幸台《資優教育季刊》〈大腦半球功能之研究與資優教育〉第六期,1982年,頁30-33,
周美麗,〈靜坐對國小學童創造力之影響〉,《第五屆禪與管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發表於台北華梵大學工業管理學系暨研究所主辦,第五屆禪與學術管理研討會,2003年,頁387-403。
孫翠芬,〈練習呼吸吐納減壓安眠〉,《中國時報》,33版,2002.10.19。
徐季子著,〈東坡文談〉,《寧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第9卷 第3期,1996年。
曹樹銘,〈蘇坡與道佛之關係〉,《國立中央圖書館刊》,第3卷,第2期, 1970年,頁7~22,。
黃邦助,《人類價值教育月刊》,十三期,2001年,頁1。
楊美珍,〈禪修治頭痛,靜坐治焦慮〉,《民生報》,33版,2002.09.19。
楊海明,《宋代文學研究叢刊》(第四期),〈蘇軾.睿智文人的人生感悟與處世態度〉,高雄:麗文文化事業公司,1998年12月,頁257-270。
楊陸學,〈揭開超覺靜坐的面紗〉,長春月刊,1986年,42期,3-27頁。
鄔佩麗,〈禪坐時間及省察度與個人自我覺知、自主性關係研究〉,《國立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輔導與諮商學報》,第1期,1993年,頁79-98。
劉偉林,〈物化論〉,《華南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期,頁73,2000年。
鄭振源、林建彰,〈坐禪對決策行為之影響〉,《第三屆禪與管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發表於台北華梵大學工業管理學系暨研究所主辦,第三屆禪與學術管理研討會,1999年,頁235-244。
薛淑德,〈調息靜坐平衡自律神經〉,《中國時報》,33版,2002.10.19。
謝敏玲,《宋代文學研究叢刊》(第七期),〈蘇軾史論散文特色〉,高雄:麗文文化事業公司,2003年,頁353-376。
蘇昌信,〈右腦潛能智慧與陰陽調和飲食對抗癌症〉,發表於《2002生命教育與終身學習研究會(生命能科學)論文集》。發表於台北商業學業學術研討會,台北,2002年,頁15-26。
七、外文文獻
Cowger, E. L., & Torrance E. F. (1982). Further examination of the quality of change in creative functioning resulting from meditation (Zazen) training. Creative Child and Adult Quarterly, 7(4), 211-217.
Goleman, D. (1971). Meditation as meta-therapy: Hypotheses toward a proposed fifth state of conciousness. The Journal of Transpersonal Psychology , 2, 1-25.
Herron, R. E. (1993). The impact of transcendental meditation practice on medical expenditures (meditation).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of Maharish International University.(AAC 9310427).
Reese, W.L., 1980, Dictionary of philosophy and re-ligion Eastern and western thought. New York Humanities Press, Inc.
Reese, W.L., 1980, Dictionary of philosophy and re-ligion Eastern and western thought. New York Humanities Press, Inc.
Richardson, G. A. (1997). Simply being aware: A phenomenological study of the experience .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California Institute of Integral Studies.
Shapiro, D. H. (1980). Meditation: Self-regulation and Altered State of Coniousness. New York: Aldine.
Travis, F. (1979). The transcendental meditation technique and creativity: A longitudinal study of Cornell University undergraduate. Journal of Creative Behavior, 13(3), 169-180.
Wallace , B. & Fisher , L.E. , 1983 ,Consciousness and behavior. Boston:A llyn and Bacon, Inc.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