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蘇軾全集、選集及專門著作
宋‧蘇軾撰,曹銘校編,《東坡詞》,台北:華正書局有限公司,1980年9月初版。
宋‧蘇軾撰,《蘇東坡全集》,台北:世界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1月初版九刷。
宋‧蘇軾撰,孔凡禮點校,《蘇軾文集》(全六冊),北京:中華書局,1986-1992年。
宋‧蘇軾撰,趙學智校注,《東坡志林》,西安:三秦出版社,2004年5月第二刷。
宋‧蘇軾撰,王水照選注,《蘇軾選集》,台北:群玉堂出版事業有限公司,1991年10月初版。
宋‧蘇軾撰,龍沐勛,《東坡樂府箋》,台北:華正書局,1980年。
宋‧蘇軾撰,龍榆生,《東坡樂府箋》,台北:華正書局。
宋‧蘇軾撰,《蘇氏易傳》,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明‧李贄,《坡仙集》,明萬曆刻本。
清‧王文誥、馮應榴輯注,《蘇軾詩集》,台北:學海出版社,1991年9月三版。
清‧王文誥,《蘇文忠公詩編注集成總案》(全二冊),台北:學海出版社,1991年9月初版。
王水照、朱剛著,《蘇軾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9月第1刷。
王水照,《蘇軾》,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3月第1版。
朴永煥著,《蘇軾禪詩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年。冷成金,《蘇軾的哲學觀與文藝觀》,北京:學苑出版社,2004年4月第2版。
呂晴飛主編,《散文唐宋八大家新賞 蘇軾》(上、中、下),台北:地球出版社,1998年。
李一冰,《蘇東坡新傳》(上、下),聯經出版事業有限公司,1996年。
林永煥,《蘇軾禪詩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1995年11月。
林語堂,《蘇東坡傳》,台北:風雲時代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3年5月出版。
姜聲調著,《蘇軾的莊子學》,台北: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1999年12月第1刷。
唐玲玲、周偉民,《蘇軾思想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6年。
曹樹銘校編,《蘇東坡詞》,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9月第3刷。
郭美美,《東坡在詞風上的承繼與創新》,文津出版社,1990年,十二月初版。
陳中浙,《蘇軾書畫藝術與佛教》,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年11月第1版。
陳新雄,《東坡詩選析》,台北:五南圖書有限公司,2003年3月初版1刷。
陳滿銘,《蘇辛詞比較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
陶文鵬著,《蘇軾詩詞藝術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5月第1版。
曾棗莊、吳洪澤編著,《蘇辛詞選》,台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11月初版一刷。
曾棗莊、曾濤編,《蘇文彙評》,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8年5月初版。
曾棗莊、曾濤編,《蘇詞彙評》,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8年5月初版。
曾棗莊、曾濤編,《蘇詩彙評》(全四冊),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8年5月初版。
曾棗莊著,《三蘇文藝思想》,台北:學海出版社,1995年。
劉逸生主編、徐續選注,《蘇軾詩選》,台北:遠流出版事業有限公司,2002年4月,台灣二版二刷。
鄭倖朱,《蘇軾以賦為詩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1998年11月1刷。
鍾來因,《蘇軾與道家道教》,台北:學生書局,1990年。
孔凡禮,《蘇軾年譜》(上、中、下),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5月。
二、古代文獻
白馬經舍印經會,《大佛頂手楞嚴經》, 1987。
《六祖法寶壇經》,高雄:文殊講堂印行。
漢.劉文典撰,馮逸、喬華校點,《淮南鴻烈集解》,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2年再版。
漢‧劉歆《西京雜記》,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9年。
唐.張彥遠撰,明.毛晉訂,《歷代名畫記》,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5年。
唐‧柳宗元,《柳宗元集》,台北:中華書局。
唐‧韓愈撰,屈守元、常思春主編,《韓愈全集校注》,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1996年。
晉‧葛洪,王明,《抱朴子內篇‧釋滯》,新編諸子集成,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晉‧陸機撰,張少康集釋,《文賦集釋》,台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7年。
南朝宋.劉義慶撰,梁.劉孝標注,《世說新語》,北京:中華書局,I999年)下冊。
梁‧劉勰著,王更生注釋,《文心雕龍讀本》,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1年。
梁‧劉勰著,周振甫,《文心雕龍注釋》,台北:里仁書局,1994年。
宋.蘇洵,《嘉祐集》,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7年。。
宋‧司馬光《司馬正文正集》四部備要本,台北:中華書局,1966年。
宋‧朱熹撰,《四書集注》,台北:藝文印書館,1996年。。
宋‧何薳,《春渚紀聞》,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宋‧胡仔編,《苕溪漁隱叢話》,台北:長安出版社。
宋‧修陽修,李逸安點校,《歐陽修全集》(全六集),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3月第1 刷。
宋‧黃庭堅,《山谷集》,台北:台灣商務印書作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
宋‧歐陽修撰,劉尚榮編輯,《歐陽修全集》,北京:中華書局,2001年
宋‧謝疊山選,《千家詩》,台北:大眾書局。
宋‧嚴羽著,郭紹虞校釋,《滄浪詩話校釋》,〈詩評〉台北:正生書局,1972年。
宋‧羅大經,《鶴林玉露》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宋‧蘇洵,《龍穿略志》,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一○三四冊。
宋‧蘇洵撰,《嘉祐集》,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7年。
宋‧釋普濟撰,《五燈會元》,卷15,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
宋‧劉辰翁,《須溪集》,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89年。
元‧脫脫等撰,《宋史》,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明‧李贄撰,《焚書》〈又與從吾〉增補,台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4年。。
明‧袁宏道,《袁宏道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清‧沈德潛撰,蘇文擢詮評《說詩晬語詮評》,台北:文史哲出版社,修訂再版1985年。
清‧阮元校勘,《十三經注疏》,台北:藝文印書館,1977年。
清‧浦起龍譯,《史通通譯》,台北:藝文印書館,1978年。
清‧郭慶藩撰,王孝魚點校,《莊子集釋》,台北:頂淵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1年12月出版一刷。
清‧錢大昕撰,《潛研堂文集》,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9年。
清‧錢謙益,《牧齋初學集》,四部叢刊本。
三、其他類
中國文史資料,《中國美學史資料選編》,台北:光美書局1984年。
戈國龍,《道家內丹學溯源》,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4年6月第1版。
方滿錦,《元好問〈論詩三十首〉研究》,台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2002年9月。
王世貞,《藝苑卮言》,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
王國維,《王國維先生三種.人間詞話》,國民出版社。
卡普樂,《禪-西方的黎明》,台北:志文出版社,1973年。
平井富雄著、劉明華編譯,《坐禪的科學》,台北:常春樹書坊,1990年。
石敏光,《靜坐技術與組織管理之研究》,1991年。朱光潛、宗白華等著,《中國古代美學藝術論》,台北:木鐸出版社,1985年。
吳枝培先生,《古代文學理論研究》第九輯。
呂晴飛主編,《散文唐宋八大家新賞 蘇軾》(上、中、下),台北:地球出版社,1998年。
志賀一雅著,蔡華凱譯,《α腦波革命》,世茂出版社,1997年出版。
李國章、董書新、楊宏編著,《氣功治29種慢性病》,台北:立得出版社,2006年。
李嗣涔與張揚全,〈電腦α波所定義的兩種氣功〉,《中國醫藥學刊》,第二期,1983年,頁30-46。
李德高,《創造心理學》,台北,五南圖書公司,1990年。
沈潔,《內丹》,香港:中華書局,1997年。
侃如編,《精簡國學基本》〈文學史之類〉,香港:香港匯通書店。
其藤英治著、王蘊潔譯,《讓右腦聰明起來》,台北:探索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8年。
林幸台、王木榮,《威廉斯創造力測驗》指導手冊,心理出版社,1999年。
俞崑著,《中國畫論類編》,台北:華正書局,1984年。
俞劍華,《中國畫論類編》,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84年。
南懷瑾,《靜坐修道與長生不老》,台北,老古文化事業公司,1984年。
春山茂雄著,魏珠恩譯,《腦內革命》台北:創意力出版,1996年。(原著出版於1995年)
春山茂雄著、創意力編譯組譯,《腦內革命2》,台北:創意力文化有限公司,1997年。
段干木,《談靜坐》,台北:人文出版社,1983年。
美野田啟二著,郭淑娟譯,《爬蟲類的機關槍 活用自然腦(原始腦)的高EQ生命態度》台北:水平世紀出版,1998年。(原著出版於1997年)
胡經之主編,《中國古典美學叢編》,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
孫安迪,《免疫革命》,台北:美夢成真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7年。
孫安迪,《孫安迪教你解毒排毒》,台北:文經出版社有限公司,2005年。
張春興,《張氏心理學辭典》,台北,東華書局,1999年。
張振鏞,《中國文學史分論》,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張健,《宋金四家文學批評研究》,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3年。
張興發,《道家內丹修煉》,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年10月第1版。
曹樹銘校編,《蘇東坡詞》,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9月第3刷。
郭有遹,《創造心理學》,台北:正中書局,2001年。
郭有遹,《創造性的問題解決法》,台北,心理出版社,2000年。
郭有遹,《創造性的問題解決法》,台北:心理出版社,1994年。
陳幼石,《韓柳歐蘇古文論》,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
陳廷焯,《白雨齋詞話》,人民文學出版社。
陳啟天,《韓非子校釋》,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9年。
陳鼓應著,《老子註譯及評價》,北京:中華書局,1984。
陳滿銘,《蘇辛詞比較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
陳履安口述,王志攀整理,《心與生命》,台北:眾生出版社,1996年。
曾棗莊、吳洪澤編著,《蘇辛詞選》,台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11月初版一刷。
黃公偉,《道教與修到祕義指要》,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2年。
黃佑宗,《生理時鐘與健康》,頁57-59,台北,喜馬拉雅聖者傳承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8月。
楊伯峻,《古漢語虛詞》,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
楊飛、李立剛編著,《大腦決定健康 --α 波及腦內嗎啡的秘密》台北:百善書坊,頁28,2004年。
楊家駱編,《唐宋詩舉要》,台北:世界書局。
葛立方,《歷代詩話》,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
葛路,《中國古代繪畫理論發展史》,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82年。
賈文昭主編,《中國古代文論類編》,台北:藝文出版社,1988年。
劉熙裁,《藝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蔡耀明譯,《一小時改變世界》,台北,以琳書坊,1987年。
鄭石岩,《禪、生活與工作》,台北:遠流出版社,1997年。
鄭石岩,《禪悟與實現》,台北:遠流出版社,1987年。
鄭石岩,《覺 教導的智慧》,台北,遠流出版社,1994年
鄭倖朱,《蘇軾以賦為詩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1998年11月1刷。
盧兆麟,《訓練右腦培養天才兒童》,台北,創意力出版,1987年;
盧兆麟編著,《大腦潛能VS.自然療法》,台北:創意力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6年。
蕭天石,《靜坐法輯要》台中,自由出版社,1957年。
錢鍾書,《宋詩選註》,台北:天地圖書公司。
鍾來因,《蘇軾與道家道教》,台北:學生書局,1990。
藍采風,《壓力與適應》台北:幼獅出版社,2000年。
羅根澤著,《中國文學批評史》,台北:學海出版社,1990年。
釋聖嚴,《禪的體驗‧禪的開示》,台北,法鼓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9年。
四、學位論文
王明雯,《自我基模特性與心理健康之關係暨禪修對兩者的影響歷程之研究──以高中職學生為例》,國立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博士論文,1998年。王壁滿,《佛教對蘇東坡詩、詞、文之影響》,私立香港能仁書院中國文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年。
石敏光,《靜坐技術與組織管理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三主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1991年。
朴永煥,《蘇軾禪詩的研究》,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2年
何慧芬,《禪坐經驗、空性領悟與心理療效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所輔導組碩士論文,2000年。吳炎城,《蘇軾文學研究》,私立香港能仁書院中國文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年。
李宇聖,《論外在環境/組織內部/A型人格工作壓力員之研究》,私立淡江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管理科學組碩士論文,1990年。吳淑華,《東坡謫黃研究》,私立中國文化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年。李宛靜,《抱朴子內篇養生論研究》,私立銘傳大學應用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李慕如,《東坡詩文思想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98年。邢莉麗,《蘇軾黃州時期書蹟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國文教學碩士班學位論文,2004年。周美麗,《靜坐對國小學童創造力與情緒智力之影響》,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輔導教學碩士論文,2004年。周鳳珠,《東坡黃州詞研究》,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4年林佳慧,《坐禪的心理歷程及其對情緒智力之效應》,私立華梵大學工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1999年。
林淑惠,《蘇軾嶺南詩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國文教學碩士班學位論文,2004年。林聆慈,《東坡詩詞月意象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國文教學碩士班學位論文,2004年。林榮春,《靜坐對企業員工情緒管理與人際關係之影響》,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所博士論文,1998年。胡錦蕉,《靜坐訓練對國小資優兒童創造力、注意力、自我概念及焦慮反應之影響》,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年。范姜郁美,《禪坐訓練方案對國小學生注意力與生活適應的影響》,台北市師範學院初等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年。崔在赫,《蘇軾文藝理論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3年。張文亮,《冥想技術的理論探討及其效果之調查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年。張素珠,《不同身體獲動量與靜坐者睡眠品質之比較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曹偉,《靜坐對人體經穴電訊的影響》,國立陽明醫學院傳統醫學研究所論文(未出版),1993年。黃天枝,《高工建築科學生專業創造能力素養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1999年。
黃惠菁,《東坡文藝創作理論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2年。楊珮琪,《蘇軾杭州詩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廖志超,《蘇軾辭賦理論及其創作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2004年。劉昭明,《蘇軾嶺南詩論析》,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89年。鄧瑞卿,《蘇軾儋州詩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2004年。五、期刊書報
朱靖華,《宋代文學研究叢刊》(第七期),〈蘇軾創造奧秘〉,高雄:麗文文化事業公司,2001年12月,頁51-85。
吳水丕、何敬之、周乙郎與林佳慧,〈坐禪對企業員工壓力紓解及組織行為的影響〉,《第三屆禪與管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發表於華梵大學工業管理學系暨研究所主辦,第三屆禪與管理學術研討會,台北,1999年,頁197-216。
吳水丕、何敬之、應國卿,〈坐禪對於腦α波的效應〉,《第二屆禪與管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發表於台北華梵大學工業管理學系暨研究所主辦,第二屆禪與學術管理研討會,1997年,頁235-244。
應國卿、何敬之、吳水丕,〈從十二因緣論壓力管理〉,《第一屆禪與管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發表於台北華梵大學工業管理學系暨研究所主辦,第一屆禪與學術管理研討會,1995年。
吳淵,〈冥想促進身心健康〉,《大世元時報》,2003.05.01-07,10版。
吳淵,《大世元時報》,〈冥想促進身心健康〉,10版,2003.05.01-07。
杜正治,《台灣大學特殊教育研究學刊》〈靜坐訓練對智能障礙學生的學習態度與適應行為之影響〉,1995年, 11期,頁19-37。林幸台《資優教育季刊》〈大腦半球功能之研究與資優教育〉第六期,1982年,頁30-33,
周美麗,〈靜坐對國小學童創造力之影響〉,《第五屆禪與管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發表於台北華梵大學工業管理學系暨研究所主辦,第五屆禪與學術管理研討會,2003年,頁387-403。
孫翠芬,〈練習呼吸吐納減壓安眠〉,《中國時報》,33版,2002.10.19。
徐季子著,〈東坡文談〉,《寧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第9卷 第3期,1996年。
曹樹銘,〈蘇坡與道佛之關係〉,《國立中央圖書館刊》,第3卷,第2期, 1970年,頁7~22,。
黃邦助,《人類價值教育月刊》,十三期,2001年,頁1。
楊美珍,〈禪修治頭痛,靜坐治焦慮〉,《民生報》,33版,2002.09.19。
楊海明,《宋代文學研究叢刊》(第四期),〈蘇軾.睿智文人的人生感悟與處世態度〉,高雄:麗文文化事業公司,1998年12月,頁257-270。
楊陸學,〈揭開超覺靜坐的面紗〉,長春月刊,1986年,42期,3-27頁。
鄔佩麗,〈禪坐時間及省察度與個人自我覺知、自主性關係研究〉,《國立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輔導與諮商學報》,第1期,1993年,頁79-98。
劉偉林,〈物化論〉,《華南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期,頁73,2000年。
鄭振源、林建彰,〈坐禪對決策行為之影響〉,《第三屆禪與管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發表於台北華梵大學工業管理學系暨研究所主辦,第三屆禪與學術管理研討會,1999年,頁235-244。
薛淑德,〈調息靜坐平衡自律神經〉,《中國時報》,33版,2002.10.19。
謝敏玲,《宋代文學研究叢刊》(第七期),〈蘇軾史論散文特色〉,高雄:麗文文化事業公司,2003年,頁353-376。
蘇昌信,〈右腦潛能智慧與陰陽調和飲食對抗癌症〉,發表於《2002生命教育與終身學習研究會(生命能科學)論文集》。發表於台北商業學業學術研討會,台北,2002年,頁15-26。
七、外文文獻
Cowger, E. L., & Torrance E. F. (1982). Further examination of the quality of change in creative functioning resulting from meditation (Zazen) training. Creative Child and Adult Quarterly, 7(4), 211-217.
Goleman, D. (1971). Meditation as meta-therapy: Hypotheses toward a proposed fifth state of conciousness. The Journal of Transpersonal Psychology , 2, 1-25.
Herron, R. E. (1993). The impact of transcendental meditation practice on medical expenditures (meditation).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of Maharish International University.(AAC 9310427).
Reese, W.L., 1980, Dictionary of philosophy and re-ligion Eastern and western thought. New York Humanities Press, Inc.
Reese, W.L., 1980, Dictionary of philosophy and re-ligion Eastern and western thought. New York Humanities Press, Inc.
Richardson, G. A. (1997). Simply being aware: A phenomenological study of the experience .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California Institute of Integral Studies.
Shapiro, D. H. (1980). Meditation: Self-regulation and Altered State of Coniousness. New York: Aldine.
Travis, F. (1979). The transcendental meditation technique and creativity: A longitudinal study of Cornell University undergraduate. Journal of Creative Behavior, 13(3), 169-180.
Wallace , B. & Fisher , L.E. , 1983 ,Consciousness and behavior. Boston:A llyn and Bacon,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