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書目
ㄧ、佛教藏經典籍(按經典冊數排序)
(一)大正藏(T.表大正藏冊數,No.表經號)
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譯,《佛說長阿含經 》,T.1,No.1。
大唐義淨法師譯,《佛說五蘊皆空經》,阿含部下,T.2 。
宋求那跋陀羅譯,《雜阿含經》卷第一,阿含部下,T.2,No.99。
北涼.天竺三藏曇無讖譯,《 悲華經 》,T.3,No.157。
唐.三藏法師玄奘譯,《大般若波羅蜜多經 》,T.5,No.220。
後秦.龜玆國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小品般若波羅蜜》,T.8, No.227。
後秦.龜玆國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妙法蓮華經》,T.9,No.262。
西晉.月氏國三藏竺法護譯,《 正法華經》,T.9,No.263。
曇摩伽陀耶舍譯,《無量義經》T.9,No.276。
佛馱跋陀羅譯,《大方廣佛華嚴經》(稱《舊譯華嚴》或稱《六十華嚴》),T.9,No.278。
實叉難陀譯,《大方廣佛華嚴經》(稱《新譯華嚴》或稱《八十華嚴》),T.10,No.279。
西晉.月氏國三藏竺法護譯,《佛說離垢施女經》,T.12,No.338。
吳.月支居士吳謙譯,《佛說阿彌陀三耶三佛薩樓佛檀過度人道經(佛說阿彌陀佛經)》,T.12,No.362。
宋.西域三藏畺良耶舍譯,《觀無量壽經》,T.12,No.365。
宋.黃龍國沙門曇無竭譯,《觀音菩薩授記經》,T.12,No.371。
姚秦.三藏鳩摩羅什譯,《維摩詰所說經》T.14,No.475。
東漢.天竺三藏支曜譯,《成具光明定意經》T.15,No.630。
北涼 三藏法師曇無讖譯,《金光明經》,T.16,No.663。
唐.義淨譯,《金光明最勝王經》,T.16,No.665。
後漢沙門安釋高譯,《佛說八大人覺經》,經集部四,T.17,N0.779。
唐貞元沙門悟空譯,《佛說十力經》,T.17,No.780。
唐.天竺沙門般刺蜜帝譯,《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T.19,No.945。
不空譯,《佛說大方廣曼殊室利經》〈觀自在菩薩授記品〉, T20, No1101,p450a-450b。
唐.西天竺沙門伽梵達摩譯,《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T.20,No.1060。
唐代聖行沙門三昧蘇嚩羅譯,《千光眼觀自在菩薩秘密法經》,T20, No1065,p121a。
唐.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十一面神咒心經》,T.20,No.1071。
唐.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不空絹索神咒心經》,T.20,No.1094。
三藏法師義淨奉 制譯,《根本說一切有部毘柰耶雜事》,T.24,No.1451。
後秦.龜玆國三藏法師鳩摩羅什奉 詔譯《大智度論》,T.25,No.1509。
無著菩薩造,大唐天竺三藏波羅頗蜜多羅譯《大乘莊嚴經論 》,T.31,No.1604。
姚秦鳩摩羅什譯,《佛遺教經論述節要》,律疏部一,T.40,No.1820。
趙宋.四明志磐撰,《佛祖統紀》,T.49,No.2035。
唐.道宣撰,《續高僧傳》,T.50,No.2060。
宋.贊寧等撰,《宋高僧傳 》,T.51,No.2061。
唐.三藏法師玄奘 奉詔譯/大總持寺沙門辯機撰,《大唐西域記 》,T.51,No.2087。
唐.釋道世撰,《法苑珠林》,T.53,No.2122。
二、其他古籍
宋‧蘇軾撰《蘇東坡全集(上、下)》,台北市:河洛圖書出版社,1975.9
宋‧贊寧著《宋高僧傳(上、下)》,台北:文津出版社,1991.8
清‧曼陀羅室主人:《觀音菩薩傳奇》,北京:大眾文藝出版社,1997.9
三、專書(依姓氏筆劃排序)
丁敏等著:《佛學與文學》,台北:法鼓文化事業公司,1998.12
方東美:《華嚴宗哲學》(上、下),台北:黎明出版社,1989
方立天等著:《中國佛教與傳統文化》,台北:桂冠出版社,1989
方立天:《佛教哲學.佛教哲學的歷史演變》,台北市: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4.7,初版一刷
北京大學古文獻研究所編:《全宋詩(第1~72冊)》,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12,第1版
印順導師:《中國禪宗史》,新竹:正聞出版社,2003.8,十五刷
印度阿底峽尊者發掘,盧亞軍譯注:《西藏的觀音》,台北縣新店市:漢欣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2004
全佛編輯部主編:《觀音寶典》,臺北:全佛文化,1999
余 城:《北宋圖畫院之新探》,文史哲出版社,1988
杜德橋(Glen Dudbridge)著,李文彬等譯:《觀音菩薩緣起考--妙善傳說》,台北:巨流圖書出版,1990.3
沈家楨講述:《金剛經》的研究.台北市財團法人台北市:慧炬出版社,1991.12
吳怡:《公案禪語》,台北市,東大圖書出版,1984.8,再版
吳怡:《禪與老莊》,台北,三民書局 ,1999
刑莉:《觀音信仰》,台北:漢揚出版社,1994年。
邢莉:《華夏諸神-觀音卷》,台北:雲龍出版社 1999.6
吳汝鈞著:《中國佛學的現代詮釋》,台北市,文津出版社,1995.6
楊白衣等著:《一九九七年佛學研究論文集》,高雄,佛光出版社,1995.2
李崇建著:《千年佛雕史》,藝術圖書公司,1997年7月30日
佛光山文教基金會總編輯:《法藏文庫中國佛教學術論典3 宋代禪宗史論 漢魏兩晉禪學研究》,高雄縣:佛光山文教基金會,2001
佛光山文教基金會總編輯:《法藏文庫中國佛教學術論典54禪詩研究(一)》,高雄縣:佛光山文教基金會,2001
佛光山文教基金會總編輯:《法藏文庫中國佛教學術論典55禪詩研究(二)》,高雄縣:佛光山文教基金會 ,2001
吳言生:《經典頌古》,台北:東大出版社,2002
吳言生:《經典禪詩》,台北:東大出版社,2002
吳言生:《經典禪語》,台北:東大出版社,2002
林明華:《禪與宇宙統一覺》,板橋:點石出版社,1992.8
周裕鍇:《中國禪宗與詩歌》,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2
周裕鍇:《法藏文庫中國佛教學術論典56文字禪與宋代詩學》,高雄縣:佛光山文教基金會 2002.3
依利亞德著,楊素娥譯:《聖與俗---宗教的本質》,台北:桂冠圖書公司,2000.12
法藏編著:《拈花微笑:禪的傳奇》,台北市:鴻毅圖書有限公司,2001.11
竺摩法師鑑定,陳義孝居士編《佛學常見詞彙》,福智之聲出版社,2002
林淑媛:《觀音感應故事敘事模式析論慈航普渡》,台北市,大安出版社,2004南懷瑾:《禪話》,台北:老古文化事業公司,1981.4,四版
南懷瑾等講述:《觀音菩薩與觀音法門》,台北:老古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9.10
後藤大用著,黃佳馨譯:《觀世音菩薩本事》,臺北:天華出版公司,1982
洪修平:《禪宗思想的形成與發展》,高雄:佛光出版社,1991
洪修平、吳永和:《禪學與玄學》,浙江人民出版社,1992
洪修平:《中國禪學思想史》,台北:文津出版社,1994.4
孫昌武:《佛教與中國文學》,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8,第三刷
孫昌武:《中國文學中的維摩與觀音》,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6
徐建融編著:《菩薩造像》,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98.3
張曼濤主編:《現代佛教學術叢刊3禪學論文集》,臺北:大乘文化出版社,1977.3
張曼濤主編:《現代佛教學術叢刊7宋遼金元篇(上)》,臺北:大乘文化出版社,1977.7
張曼濤主編:《現代佛教學術叢刊 52 禪宗思想與歷史》,臺北:大乘文化出版社,1978.9
崔連仲:《從佛陀到阿育王》,瀋陽市:遼寧大學出版社,1999
陳清香:《羅漢圖像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95.7
陳文新:《禪宗六變》,台北市:東大圖書,1994.12
陳文新:《達摩廓然》,台北市:東大圖書,1995.9
陳文新:《禪宗的人生哲學》,台北市:揚智文化,1997.12
陳龍海:《禪畫欣賞》,台北市:慧炬雜誌社,1990.5
陳龍海:《達磨的人生哲學》,台北市牧村圖書有限公司,1997.10
張海鷗:《藝術群像兩宋雅韻》,台北縣:雲龍出版社,1996.1
惠光法師編著:《釋迦如來應化史集》,台北:菩提印經會,1982.6
曾祖蔭:《中國佛教與美學》,台北市:文津出版社,1994.11
黃懺華:《中國佛教史》,基隆:法嚴寺出版社,1998.5
舒亞 達斯喇嘛(Lama Surya Das)著陳秋萍譯:《佛性的遊戲》,台北市,橡樹林文化出版社,2001
鈴木大拙著、劉大悲譯:《禪與生活》,台北:志文出版社,1980
鈴木大拙、佛洛姆著:《禪與心理分析》,台北市:志文出版社,1998.4,再版
楊惠南:《生活禪》,台北市:皇冠文學出版公司,1993.2
楊惠南:《禪史與禪思》,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5
楊惠南:《禪思與禪詩 吟詠在禪詩的密林裡》,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9
萬自華編著《釋迦牟尼佛修行呼吸妙法》,台北,世界佛教出版,1998.1
聖嚴法師:《禪門修證》,台北,圓神出版社 ,1991
聖嚴法師:《禪門解行》,台北,圓神出版社, 1991
聖嚴法師:《聖嚴說禪》,台北:遠流出版公司,1996.11
趙州古觀音院沙門淨慧敬署:《中國歷代觀音文獻集成(一)~(十)》,(中華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複製中心),1987
達賴喇嘛作,Jeffery Hopkins英譯,鄭振煌中譯:《達賴喇嘛在哈佛》(The Dalai Lama at Harvard:Lectures on the Buddist Path to Peace ),台北:立緒文化,2004
鄭僧一著,鄭振煌譯:《世界佛學名著譯叢77冊 觀音---半個亞洲的信仰》,台北縣:華宇出版社,1987. 9
賴傳鑑編著:《佛像藝術》,台北:藝術家出版社,1986
盧永智編著:《佛像小百科》,台北:常春樹書坊,1987.10
蕭淑君譯(Jean Boisselier原著):《佛陀:照耀眾生的世界之光》,台北:時報文化,1997
顏素慧編著:《觀音小百科》,台北:橡樹林文化,2004.5,初版十七刷
顏素慧編著:《釋迦牟尼小百科》,台北:城邦文化事業公司,2002.3
顏素慧編:《觀音小百科---第一本親近觀音的書》,台北:橡樹林文化出版,2001
藍吉富主編:《中華佛教百科全書》,台南:中華佛教百科文獻基金會,1994.1
藍吉富編:《觀世音菩薩聖德新編》,台北:迦陵出版社,1997
釋太虛:《中國佛學特質在禪》,台北:菩提印經會,1986.12
釋聖印:《觀音救世法門》,台中:慈明雜誌社出版,1989
顧偉康:《拈花微笑---禪宗的機鋒》,台北市:風雲時代出版有限公司,1993.8
四、期刊與論文(依姓氏筆劃排序)
(一)期刊與會議
于君方:〈偽經與觀音信仰〉,《中華佛學學報》第 8期,1995.7于君方:〈觀音在正統經典中的形象〉,《香光莊嚴》第43期,1995.9
于君方:〈觀音的中國女性形象〉,《香光莊嚴》第43期,1995.9
于君方:〈向真經挑戰─談觀音「偽經」的創新性〉,《香光莊嚴》第44期,1995.12
于君方:〈普門品的投影─談觀音「偽經」的保存性〉,《香光莊嚴》第44期1995.12
于君方:〈進香時節朝觀音〉,《香光莊嚴》第44期,1995.12
于君方:〈找尋女性觀音的可能前身---觀音和中國的女神〉,《香光莊嚴》第59期,1999.9于君方:〈觀音在亞洲---觀音深植亞洲的原因〉,《香光莊嚴》第59期,1999.9于君方:〈閃現光與慈悲的菩薩---印度的觀音〉,《香光莊嚴》第59期,1999.9于君方著徐雅慧譯:〈多面觀音--- 觀音的多重定位〉,《香光莊嚴》第59期 ,1999.9于君方:〈智慧為母,慈悲為父---觀音和其性別〉,《香光莊嚴》第59期,1999.9于君方:〈觀音在正統經典中的形象〉,《香光莊嚴》第59期,1999.9
于君方:〈大悲咒與大悲觀音---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成為大悲觀音〉,《香光莊嚴》第60期,1999. 12于君方:〈大悲觀音─中國的觀音信仰(中)〉,《香光莊嚴》第60期,1999.12
于君方:〈女性觀音─中國的觀音信仰(下)〉,《香光莊嚴》第61期,2000.3
于君方:〈魚籃提向風前賣與誰?魚籃觀音〉,《香光莊嚴》第61期,2000.3
于君方著釋自衎譯:〈空花水月鏡中像-水月觀音〉,《香光莊嚴》第61期,2000.3
于君方:〈白衣大士送子來---白衣觀音〉,《香光莊嚴》第61期,2000.3
于君方:〈現身南海度化善財、龍女--南海觀音〉,《香光莊嚴》第61期, 2000.3
于君方:〈觀音老母 祕密宗教中的觀音信仰(一)〉,《香光莊嚴》第64期,2000.12,于君方:〈觀音老母 祕密宗教中的觀音信仰(二)〉,《香光莊嚴》第65期,2001.3,于君方:〈觀音老母(三)先天道所擅用之觀音:《真經》的訊息〉,《香光莊嚴》,第69期,2002.3于君方:〈觀音菩薩與中國文化〉一文;黃義勳譯,法鼓山中華佛學研究所,第五屆中華國際佛學會議,2006.3
三友健容:〈法華一乘思想與觀音菩薩〉,第五屆中華國際佛學會議論文,台北法鼓山,2006.3
王福金:〈觀音信仰與民間傳說〉,《民間文藝季刊》第1期,1998
巴宙:〈觀音菩薩與亞洲佛教〉,《中華佛學學報》第1期,1987.3王景琳:〈觀音的來龍去脈〉,《文史知識》第1期,1989,頁89-90。
古正美:〈從佛教思想上轉身論的發展看觀世音菩薩-中國造像史上轉男成女像的由來〉,《東吳大學中國藝術史集刊》第15期,1987朱子彥:〈論觀音變性與儒釋文化的融合〉,《上海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7卷第1期,2000.2
貝逸文:〈論普陀山南海觀音的形成〉,《浙江海洋學院學報》(人文科學版)第20卷第3期,2003.9
李霖生:〈《靈山》文學虛無的歸宿〉,《玄奘學報》,人文專刊第4期,2001.10李霖生:〈《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玄義疏論〉,《玄奘人文學報》人文專刊,第1期,2003.7李利安:〈觀音文化研究回顧〉,《中國佛學》,第二卷第一期,1994.4
李利安:〈觀音思想的組成、架構與主要特點〉,《宗教哲學》第3卷第1期,1997.1李利安:〈觀音文化簡論〉,《人文雜誌》第1期,西安:人文雜誌社,1997.1
李利安:〈中國漢傳佛教的觀音信仰體系〉,《宗教哲學》第4卷第1期,1998.1李利安:〈觀音文化研究回顧〉,《中國佛學》第二卷第1期,1999
李利安:〈儒道思想對中國民間觀音信仰的影響〉,《中國佛學》,創刊號
李利安:〈從中國民間觀音信仰看中國道教文化與印度佛教文化的對話〉,《人文雜誌》第1期,2000
李利安:〈古代印度觀音信仰的起源〉,第五屆中華國際佛學會議論文,台北法鼓山,2006.3
李玉珉:〈慈航普渡話觀音-觀音特展介紹(上)〉,《臺北故宮文物特刊》,第212期,2000.10
李玉珉〈慈航普渡話觀音-觀音特展介紹(下)〉,《臺北故宮文物特刊》,第212期,2000.11
吳勇猛:〈禪畫研究的回顧〉,《華岡佛學學報》,第七期,1984.9
沈衛榮:〈漢、藏文版《聖觀自在大悲心惣持功能依經錄》之比較研究—以俄藏黑水城漢文TK164、165號、藏文X67號文書為中心〉,第五屆中華國際佛學會議論文,台北法鼓山,2006.3
林光明:〈房山千句大悲咒擬聲詞初探〉,第五屆中華國際佛學會議論文,台北法鼓山,2006.3
林福春:〈論觀音形相之遞變〉,《臺灣宜蘭農工學報》,第八期,1994.6金明求:〈觀音顯化與變形—觀音在古典小說中的藝術形象.〉,第五屆中華國際佛學會議論文,台北法鼓山,2006.3
胡健財:〈《楞嚴經》「觀音法門」及其現代意義之闡發〉,第五屆中華國際佛學會議論文,台北法鼓山,2006.3
姜生:〈禳瘟儀式與觀音信仰-以禳痘疹為中心的觀音與泗洲大聖信仰〉,第五屆中華國際佛學會議論文,台北法鼓山,2006.3
孫旗所撰〈禪境與禪畫〉一文,收錄於曉雲法師著的《佛教藝術講話》中,頁187-190。
陳英善:〈從天台、華嚴論觀音大悲普門之時代意義〉,第五屆中華國際佛學會議論文,台北法鼓山,2006.3
陳榮波:〈中國禪宗特質〉,《華岡佛學學報》,第五期,1981.12.31出版。陳清香:〈千手觀音造形研究〉,《空大人文學報第二期》,1993.4.20陳清香:〈達磨事蹟與達磨圖像〉,《中國佛學學報》,第十二期,1999.7出版
陳清香:〈臺灣早期觀音像造型源流考〉,《中華民國建國八十年中國藝術文物討論會論文集》,臺北故宮1992。
陳清香:〈從供像看臺灣早期的觀音信仰〉,《臺北慧炬》第422期,1990.9陳清香:〈觀音菩薩的形象研究〉,《華岡佛學學報》第3期,1973.5陳清香:〈千手觀音像造形研究〉,《空大人文學報學報》第2期,1993.4陳星橋:〈觀世音菩薩在中國〉,《法音論壇》第12期,1996
曹仕邦:〈淺論華俗婦女的觀音信仰- 兼論這位菩薩的性別問題〉《中國佛學學報》第15期,2002
郭育誠等:〈觀音像描繪在癌末病人接受美術療育的應用〉,《臺北安寧療護雜誌》,第六卷第2期,2001.5
陳清香:〈千手觀音造形研究〉,《空大人文學報第二期》,1993.4.20陳英善:〈從天台、華嚴論觀音大悲普門之時代意義〉,第五屆中華國際佛學會議論文,台北法鼓山,2006.3
黃崇鐵:〈金銅佛造像特展 - 以三十三觀音為中心的探討〉,《臺北國立歷史博物館學報》,第7期,1997.12趙雲:〈隨緣變現的觀音〉,《臺北故宮文物特刊》,2003.。
楊富學:〈回鶻觀音信仰考〉,第五屆中華國際佛學會議論文,台北法鼓山,2006.3
鄭志明:〈末世預言與卯劫觀音〉,《臺北歷史月刊》,1995.9潘亮文:〈有關觀音像流傳的研究成果和課題〉,《藝術學》第18期,1997.3潘亮文:〈試論水月觀音圖〉,《臺北藝術學》第17期,1997.4潘亮文:〈水月觀音與白衣觀音造像在中國發展的概況〉,《臺北故宮文物特刊》,第212期,2000.11
藍吉富:〈寺院巡禮與觀音信仰─當代日本佛教考察報告之一〉,第五屆中華國際佛學會議論文,台北法鼓山,2006.3
羅宗濤:〈全宋詩禪僧詩偈頌贊之考察〉,《玄奘佛學研究》,第1期,1996.7羅宗濤:〈全宋詩禪師自贊畫像之考察〉,2004.7
釋印順:〈觀世音菩薩讚仰〉,《妙雲集》下篇之十一〈佛法是救世之光〉,台北:正聞出版社,1998
嚴雅美〈試論宋元禪宗繪畫〉《中華佛學研究》,第4期 ,2000.3龔雋:〈天臺宗的觀音論:以天臺對《觀音菩薩普門品》的詮釋為中心〉,第五屆中華國際佛學會議論文,台北法鼓山,2006.3
Jan Nattier:〈 Avalokiteśvara in Early Chinese Buddhist Translations: A Preliminary Survey〉觀音於早期漢譯佛典的特徵,第五屆中華國際佛學會議論文,台北法鼓山,2006.3
Miriam Levering:〈Why Does Dabei Guanyin have a Thousand Eyes? A Study of Guanyin inChan Texts, Culminating in a Study of Case 89 in the Biyanlu (Blue Cliff Record)〉「大悲觀音是否有千眼?」禪宗典籍中觀音之探討—《碧巖錄》第89 則,(同上)
Edward F. Crangle:〈The Bodhisattva Intent: Guanyin and the Dynamics of Healing in Buddhist Meditation 〉菩薩的願求:觀音與佛教禪修的療癒動力,(同上)
Jeffrey Hopkins:〈Avalokiteshvara and Tibetan Presentations of Compassion〉觀世音菩薩與藏傳佛教對其悲心之展現,(同上)
José Ignacio Cabezón:〈The Cult of Peaceful and Wrathful Forms of Avalokiteśvara at Sera Monastery in Tibet.〉西藏色拉寺中寂靜相及忿怒相的觀世音信仰,(同上)
Morten Schlütter:〈Transmission and Enlightenment in Chan Buddhism Seen Through thePlatform Sūtra (Liuzu tanjing 六祖壇經)〉《六祖壇經》所見禪宗之傳法與開悟,(同上)
Christian Wittern:〈Entrance Through the Scriptures: Catalogues and Electronic Text as a New Door to the Buddhist Tradition〉經典之門—經目與電子全文作為佛教傳統的新入口,(同上)
David Germano:〈The Relationship of Buddhist Studies and Area Studies: NewPerspectives from Humanities Computing〉佛學研究和區域研究的關係—從人文科學電腦應用而來的新觀點,(同上)
Dorothy C. Wong:〈Guanyin Images in Medieval China, 5th – 8th Centuries.〉中古世紀中國之觀音圖、像 (第五—八世紀) ,(同上)
Petra Rösch:〈The Changing Audience of Water-Moon Guanyin〉水月觀音隨眾之轉變,(同上)
Shi Zhiru:〈No Text, Only Images: Worship of Dizang tu and Guanyin __ at Mount Bei v Fowan mw in Sichuan〉.無佛經記載的造像形態—四川北山佛灣的地藏與觀音之信仰,(同上)
Primoz Pecenko:〈The Theravāda Tradition and Modern Pāli Scholarship: A Case of “Lost” Manuscripts Mentioned in Old Pāli Bibliographical Sources〉上座部傳統與當代巴利學界:古老巴利書誌所述及的「已佚失」寫本之個案,(同上)
Shunzo ONODA:〈An Origin of the Design of Qing Dynasty Embroideries of Caturbhuja Avalokiteśvara〉清代刺繡四臂觀音圖像之根源,(同上)
(二)學位論文
方鄒怡:《明清寶卷中的觀音故事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民間文學研究所,碩論,2001王秋惠:《府城寺廟奉祀觀音之研究》,國立台南大學台灣文化研究,碩論, 2004王儷容:《普門化紅顏-中國觀音變女神之研究》,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論,2003
王儷娟:《敦煌觀音經變相的發展與形制之研究》,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碩論,2002吳曉晴:《觀音信仰及其圖像研究 以千手千眼觀音為例》,輔仁大學宗教學系研究所,碩論,2003呂和美:《漢傳觀音信仰之形成及其對唐、宋佛教婦女生活的影響》,玄奘人文社會學院宗教學研究所,碩論,2005.1林淑媛:《慈航普渡---觀音感應故事敘事模式及其宗教義涵》,國立中央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2001.6
林嫣嫣:《觀音與媽祖的相關性研究》,玄奘人文社會學院宗教學研究所,碩論,2004林沂宣:《台灣觀音造型藝術研究》,國立臺北大學民俗藝術研究所,碩論,2003胡健財:〈《大佛頂首楞嚴經》「耳根圓通」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論,1995
高禎霙:《魚籃觀音研究》,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論,1992.6陳撫根:《宋詩對經典的闡釋與呈現-以《全宋詩》中讀書詩為考察對象》,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碩論,2003
張惠玲:《雲林縣寺廟觀音造形之探討》〈台北市佛寺中觀音像研究〉,國立師範大學美術學系研究所,碩論,1993
陸春雄:〈《觀音慈林集》研究〉,國立中山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研究所,碩論,2002
廖丹妙:《宋代禪宗對詩歌的影響研究》,南華大學文學研究所,碩論,2001潘慧燕:〈《觀音玄義》思想研究--以「性」「修」善惡為中心〉,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論,2002
劉世龍:《明代女性觀音畫之研究》,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碩論,1999劉蔡春美:《當代觀音信仰的研究-以七個道場為例》,玄奘社會人文學院宗教學研究所,碩論,2001賴淑美:《雲林縣寺廟觀音造形之探討》,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碩論,2000嚴雅美《潑墨仙人圖研究》,國立臺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五、其他資源
佛光大辭典網路版 http://sql.fgs.org.tw/webfbd/
CBETA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http://www.cbeta.org/index_list.htm
佛經 - 漢文電子大藏經系列 | Chinese Buddhist Canon Series http://www.buddhist-cano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