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錄:參考文獻
一、林燿德著作
(一)短篇小說集
林燿德:《惡地形》(台北:希代,1998年10月)。
林燿德、陳璐茜合著:《慾望夾心-雙色小小說》(台北:皇冠,1995年05月)。
林燿德:《大東區》(台北:聯合文學,1995年06月)。
林燿德:《非常的日常》(台北:聯合文學,1999年12月)。
(二)長篇小說
林燿德、黃凡合著:《解謎人》(台北:希代,1989年09月)。
林燿德:《一九四七高砂百合》(台北:聯合文學,1990年12月)。
林燿德:《大日如來》(台北:希代,1993年05月)。
林燿德:《時間龍》(台北:時報文化,1994年08月)。
(三)詩集
林燿德:《銀碗盛雪》(台北:洪範,1987年01月)。
林燿德:《都市終端機》(台北:書林,1988年01月)。
林燿德:《妳不瞭解我的哀愁是怎麼一回事》(台北:光復,1988年04月)。
林燿德:《都市之夢》(台北:漢光,1989年06月)。
林燿德:《一九九0》(台北:尚書,1990年07月)。
林燿德:《不要驚動不要喚醒我所親愛》(台北:文鶴,1996年01月)。
林燿德:《日出金色-四度空間五人集》(台北:文鏡,1986年12月)。
(四)散文集
林燿德:《一座城市的身世》(台北:時報文化,1987年08月)。
林燿德:《迷宮零件》(台北:聯合文學,1993年06月)。
林燿德:《鋼鐵蝴蝶》(台北:聯合文學,1997年02月)。
(五)評論集
林燿德:《一九四九以後-台灣新世代詩人初探》(台北:爾雅,1986年12月)。
林燿德:《不安海域-台灣新世代詩人新探》(台北:師大書苑,1988年05月)。
林燿德:《羅門論》(台北:師大書苑,1991年01月)。
林燿德:《重組的星空》(台北:業強,1991年06月)。
林燿德:《期待的視野-林燿德文學短論選》(台北:幼獅,1993年02月)。
林燿德:《世紀末現代詩論集》(台北:羚傑企業有限公司,1995年12月)。
林燿德:《敏感地帶-探索小說的意識真象》(台北:駱駝,1996年09月)。
(六)訪談論
林燿德:《觀念對話》(台北:漢光,1989年08月)。
(七)電影、舞台劇本.漫畫及其他
林燿德、于記偉合著:《大東區》(台北:行政院新聞局,1991年)。
林燿德、徐煬合著:《夢的都市導遊》(台北:竹友軒,1992年04月)。
林燿德、林政德合著:《鬥陣》(台北:大然,1992年08月)。(漫畫)
林燿德、戴晴衣合著:《和死神約會的一00種方法》(台北:晴衣工作室,1994年06月)。(舞台劇本)
林燿德:《淫魔列傳》(台北:羚傑,1995年01月)。
林燿德、陳璐茜合著:《塔羅牌測遊戲》(台北:遠流,1997年04月)。(塔羅牌介紹)
(八)主編選集
林燿德:《中國現代海洋文學選》共三冊(台北:號角,1987年07)。
林燿德、鄭明娳合編:《現代散文精選系列:有情四卷》(台北:正中書局,1989年12月)。
林燿德、鄭明娳合編:《現代散文精選系列:人生五題》(台北:正中書局,1990年5-8月)。
林燿德、鄭明娳合編:《現代散文精選系列:智慧三品》(台北:正中書局,1991年07月)。
林燿德、鄭明娳合編:《現代散文精選系列:乾坤雙壁》(台北:正中書局,1991年09月)。
林燿德、黃凡合編:《新世代小說大系》共十二冊(台北:希代,1989年05月)。
林燿德編:《甜蜜買賣-台灣都市小說選》(台北:業強,1989年08月)。
林燿德編:《水晶圖騰-面對新人類小說》(高雄:派色,1990年07月)。
林燿德、簡政珍合編:《台灣新世代詩人大系》共二冊(台北:書林出版公司,1990年10月)。
林燿德編:《浪跡都市-台灣都市散文選》(台北:業強,1990年08月)。
林燿德、孟樊合編:《世紀末偏航-八0年代台灣文學論》(台北:時報文化,1990年12月)。
林燿德、鄭明娳合編:《時代之風-當代文學入門》(台北:幼獅,1991)。
林燿德、孟樊合編:《流行天下-當代台灣通俗文學論》(台北:時報文化,1992年01月)。
林燿德編:《當代台灣文學評論大系.文學現象卷》(台北:正中,1993年05月)。
林燿德編:《幼獅文藝四十年大系.小說卷Ⅰ:最後的麒麟》(台北:幼獅,1994年03月)。
林燿德編:《幼獅文藝四十年大系.小說卷Ⅱ:天邊的大麥》(台北:幼獅,1994年)。
林燿德編:《羅門創作大系》共十卷(台北:文史哲,1995年04月)。
林燿德、林水福合編:《蕾絲與鞭子的交歡-當代台灣情色文學論》(台北:時報文化,1997年)。
二、專書論著
(一)文學理論相關論著
Perry Anderson著,王晶譯:《後現代性的起源》(台北:聯經,1999年12月)。
Steven Best,Doglas Kellner等著,朱元鴻譯:《後現代理論-批判的質疑》(台北:巨流,1994年08月)。
Terry Eagleton著,華明譯:《後現代主義的幻象》(北京:商務,2000年10月)。
李歐梵:《現代性的追求》(台北:麥田,1996年)。
柳鳴九主編:《未來主義.超現實主義.魔幻現實主義》(台北:淑馨,1990年05月)。
委勒克、華倫,王夢鷗、許國衡譯:《文學論-文學研究方法論》(台北:志文,1996年11月再版)。
高宣揚:《後現代論》(台北:五南,1999年10月)。
盛寧:《人文困惑與反思-西方後現代主義思潮批判》(北京:三聯,1997年06月)。
張京媛主編:《新歷史主義與文學批評》(北京:北京大學,1993年01月)。
路況:《後/現代及其不滿》(台北:唐山,1992年05月)。
詹明信著,張旭東編:《晚期資本主義的文化邏輯》(香港:牛津,1996年)。
詹明信著,唐小兵譯:《後現代主義與文化理論》(台北:合志文化,2001年05月,三版)。
葉維廉:《解讀現代.後現代:生活空間與文化空間的思索》(台北:東大,1992年)。
廖炳蕙:《回顧現代-後現代與後殖民論文集》(台北:麥田,1994年09月)。
羅青:《什麼是後現代主義》(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9年10月)。
羅蘭.巴特著,汪耀進、傅佩榮譯:《戀人絮語》(台北:桂冠,2002年01月,二版)。
卡爾維諾(Italo Calvino)著,王志弘譯:《看不見的城市》(台北:時報文化,1993年11月)。
王小章、郭本禹:《潛意識的詮釋》(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1998年02月)。
王志弘:《性別化泡動的政治與詩學》(台北:田園城市,2000年05月)。
王鼎鈞:《左心房漩渦》(台北:爾雅出版社,1988年05月)。
王溢嘉:《性.文明與荒謬》(台北:野鵝,1990年04月)。
王溢嘉:《精神分析與文學》(台北:野鵝,1991年04月)。
王德威:《如何現代,怎樣文學》(台北:麥田,1998年10月)。
杜十三:《新世界的零件》(台北:台明,2003年11月)。
余光中:《記憶像鐵軌一樣長》(台北:洪範書局,1987年)。
余光中:《逍遙遊》(台北:九歌出版社,2000年06月)。
李洁非:《城市像框》(山西:山西教育,1999年03月)。
李歐梵:《上海的狐步舞-新感覺派小說選》(台北:允晨,2001年08月)。
孟樊:《台灣文學輕批評》(台北:揚智,1994年09月)。
孟樊:《當代台灣新詩理論》(台北:揚智,1998年05月)。
林彧:《戀愛遊戲規則》(台北:皇冠,1988年01月初版)。
林水福編:《林燿德與新世代作家文學論》(台北:文建會,1997年06月)。
林淇瀁:《書寫與拼圖:台灣文學傳播現象研究》(台北:麥田,2001年10月)。
林嘉誠:《社會變遷與社會運動》(台北:黎明文化,1992年08月)。
河合俊雄著,趙金貴譯:《榮格-靈魂的現實性》(河北:河北教育,2001年11月)。
胡民祥編:《台灣文學入門文選》(台北:前衛,1998年10月)。
柯律治(Coleridge )著,楊德豫譯:《神秘詩!怪誕詩!柯爾律治的三篇代表作》(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新華發行,1992年)。
侯吉諒:《臺灣散文》(台北:未來書城,2003年)。
洛夫:《石室之死亡:及相關重要評論》(台北:漢光,1988年)。
夏志清:《中國現代小說史》(香港:友聯,1979年)。
奚密:《現/當代詩文錄》(台北:聯合文學,1998年11月)。
若林正丈著,許佩賢、洪金珠譯:《台灣:分裂國家與民主化》(台北:月旦出版社,1994年07月)。
郭強生:《在文學徬徨的年代》(台北:立緒文化,2002年06月)。
陳文茜,〈許動就像劇場表演-陳文茜V.S楊渡〉,楊澤主編:《狂飆八0-記錄一個集體發聲的年代》,(台北:時報文化,1999年11月初版)。
陳大為:《存在的斷層掃瞄-羅門都市詩論》(台北:文史哲,1998年06月)。
陳大為:《亞洲中文現代詩的都市書寫》(台北:萬卷樓圖書公司,2001年01月)。
陳芳明:《鞭傷之島》(台北:自立晚報,1992年)。
陳芳明:《典範的追求》(台北:聯合文學,1998年)。
陳芳明:《後殖民台灣》(台北:麥田,2002年)。
陳炳良編:《中國現當代文學探討》(香港:三聯,1992年03月)。
陳巍仁:《台灣現代散文詩新論》(台北:萬卷樓圖書,2001年11月)。
黃獻文:《論新感覺派》(湖北:武漢,2000年03月)。
張毅:《文學文體概說》(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3年)。
張大春:《小說稈類》(台北:聯合文學,2000年,07月初版)。
張光直編:《張我軍文集》(台北:純文學出版社,1979年08月再版)。
張同道:《探險的風旗-論20世紀中國現代主義詩潮》(安徽:安徽教育,1998年01月)。
焦桐:《台灣文學的街頭運動》(台北:時報文化,1998年11月)。
彭瑞金:《台灣新文學運動40年》(台北:自立晚報,1991年03月)。
彭瑞金:《文學評論百問》(台北:聯合文學,1998年08月)。
楊雲萍:《台灣史上的人物》(台北:成文出版社,1981年05月)。
楊宗翰:《文學經典與台灣文學》(永和:富春,2001年01月)。
楊宗翰主編:《林燿德佚文選》共五冊(台北:華文網,2001年12月)。
楊照:《文學社會與歷史想像-戰後文學史散論》(台北:聯合文學,1995年)。
楊照:《夢與灰燼:戰後文學史散論二集》(台北:聯合文學,1998年)。
楊澤主編:《狂飆八0-記錄一個集體發聲的時代》(台北:時報文化,1999年)。
趙知悌:《現代文學的考察》(台北:遠景出版社,1978年)。
趙衛民:《散文啟蒙》(2003年)。
葉石濤:《走向台灣文學》(台北:自立晚報,1980年03月)。
葉石濤:《台灣文學史綱》(台北:文學界,1996年09月再版)。
鄭明娳:《現代散文現象論》(台北:大安出版社,1992年初版)。
鄭明娳:《現代散文縱橫論》(台北:大安出版社,1986年初版)。
鄭明娳:《現代散文類型論》(台北:大安出版社,1987年初版)。
鄭明娳:《現代散文構成論》(台北:大安出版社,1989年初版)。
鄭明娳:《現代散文》(台北:三民書局,1999年,03月初版)。
鄭明娳主編:《當代台灣都市文學論》(台北:時報文化,1995年11月)。
劉紀蕙:《孤兒.女神.負面書寫》(台北:立緒,2000年05月)。
劉紀蕙、周英雄編:《書寫台灣》(台北:麥田,2000年04月)。
劉登翰等編:《台灣文學史》(福州:海峽文藝,1991-1993年)。
蔡勇美、章英華主編:《台灣的都市社會》(台北:巨流,1997年)。
蔡詩萍:《騷動島嶼的論述反抗》(台北:聯合文學,1995年10月)。
蕭蕭編選:《現代詩導讀-理論、史料、批評篇》(台北:故鄉,1982年04月)。
薛絢:《空間地圖》(台北:商務,2000年02月)。
譚楚良:《中國現代派文學史論》(上海:學林,1997年05月)。
嚴家炎:《新感覺派小說選》(北京:人民,1985年)。
Manuel Castells著,陳志梧譯:〈一個跨文化的都市社會變遷理論〉,《空間的文化形式與社會理論讀本》(台北:明文,1993年03月)。
丁文林:〈魔幻現實主義與超現實主義〉,柳鳴九主編《未來主義.超現實主義.魔幻現實主義》(台北:淑馨,1990年05月)。
三、碩博士論文
藍博堂:《台灣鄉土文學論戰及其餘波1971-1987》,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2年06月)。林以青:《文學經驗中的都市情境轉化之探討》,東海建築碩士論文(1993年06月)。陳明柔:《典範的更替/消解與台灣八0年代小說的感覺結構》,東海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99年06月)。李建民:《八0年代台灣小說中的都市意象:以台北為例》,台北市立師範學院應用語言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07月)。翁燕玲:《林燿德研究-現代性的追索》,中正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06月)。王文仁:《光與火-林燿德詩論》,南華大學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05月)。洪瑛君《林燿德及其小說的「認同主題」研究》(南華大學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05月)
陳淑華《林燿德1947高砂百合研究》(國立中山大學中國語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05月)許惠耳《林燿德散文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國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06月)四、報章、期刊論文
丁旭輝:〈林燿德圖像詩研究〉,《中國學術年刊》(第22期,2001年05月)。王文仁:〈林燿德與「新世代」理論的建構〉,《第八屆南區五校中國文學研究生論文研討會論文集》(嘉義:中正大學中文系,2000年04月)。
王文仁:〈迷宮頑童-林燿德都市散文初探〉,《第六屆南區五校中國文學研究生論文研討會論文集》(台南:成功大學中文系,2000年04月)。
王文仁:〈林燿德與文學史重探〉,(《乾坤》第20期,2001年10月)。
王志弘:〈城市身世〉,《聯合文學》(第10卷第5期,1994年03月)。
王溢嘉:〈試析《無限軌道》-也是「詩人與心理醫師的雙重個案」〉,《妳不瞭解我的哀愁是怎麼一回事》(台北:光復,1988年04月)。
王浩威:〈偉大的獸-林燿德文學理論的建構〉,《聯合文學》(第12卷第5期,1996年03月)。王浩威:〈重組的星空!重組的星空?〉,《林燿德與新世代作家文學論》(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97年06月)。
王建元:〈當代台灣科幻小說的都市空間〉,《當代台灣都市文學論》(台北:時報,1995年11月)。
王潤華:〈從沈從文的「都市文明」到林燿德的「終端機」文化〉,《當代台灣都市文學論》(台北:時報,1995年11月)。
王溢嘉:〈集體潛意識之夢-林燿德詩集《都市之夢》的空間結構〉,《都市之夢》(台北:漢光,1989年06月)。
田運良:〈火的焚燒與光的照耀-林燿德詩集《不要驚動不要喚醒我所親愛》〉,《幼獅文藝》(第84卷第2期,1997年02月)。白靈:〈停駐在地上的星星-林燿德詩路新探,《都市終端機》(台北:書林,1988年01月)。
朱孟庭:〈論台灣八0年代都市散文的書寫策略-林燿德、林或、杜十三為例〉,東吳大學「時代與世代:台灣現代散文研討會」(2003年10月25日)。
辛金順:〈多重的變奏-論林燿德的都市散文〉,《中國現代文學理論季刊》(第10期,1998年06月)。何乃英:〈日本新感覺派文學評析〉,《河北大學學報》(第3期,1994年)。
呂興昌:〈走向自主性的時代-林亨泰詩路歷程簡述〉,《林亨泰研究資料彙編》(彰化縣文化中心,1994年)。
李歐梵:〈中國現代小說的先驅者-施螫存、穆時英、劉吶鷗〉,《現代性的追求》(台北:麥田,1996年09月)。
李歐梵:〈漫談中國現代文學中的「頹廢」〉,《現代性的追求》(台北:麥田,1996年09月)。
吳潛誠:〈從兩種觀點看《一座城市的身世》〉,《首都早報》(1990年05月30日)。
吳潛誠:〈遊走在後現代城市的想像迷宮-重讀林燿德的散文創作〉,《聯合文學》(第12卷第5期,1996年03月)。何寄澎:〈江山代有才人出-管窺散文新銳、蠡測散文新趨〉,《文訊》(第100期,1994年02月)。林央敏:〈散文出位〉,《文訊》(第14期,1984年12月)。林以青:〈文學經驗中的都會情境-以七0年代的台北為例〉,鄭明娳主編《當代台灣都市文學論》(台北:時報文化,1995年11月)。
林淇瀁(向陽):〈戰爭.和平.蝕-讀林燿德詩輯《人類家族遊戲》〉,《妳不瞭解我的哀愁是怎麼一回事》(台北:光復,1988年04月)。
林淇瀁(向陽):〈「台北的」與「台灣的」-初論台灣現代文學「城鄉差距」〉,《當代台灣都市文學論》(台北:時報文化,1995年11月)。
林淇瀁(向陽):〈八0年代台灣現代詩風溯試論〉,《台灣史料研究》(第9期,1997年05月)。
林淇瀁(向陽):〈對都市與後現代-林燿德詩論〉的講評,《林燿德與新世代作家文學論》(台北:行政院文建會,1997年06月)。
林淇瀁(向陽):〈臺灣現代文學(4)〉-被忽視者的重返:小論知性散文的時代意義〉,《國文天地》(第13卷2期,1997年07月)。林淇瀁(向陽):〈「副」刊「大業」:台灣報紙副刊的文學傳播模式分析〉,《世界中文報紙副刊學綜論》(台北:行政院文建會,1997年11月)。
林淇瀁(向陽):〈長廊與地圖:台灣新詩風溯的溯源與鳥瞰〉,《中外文學》(第28卷第1期,1999年06月)。林淇瀁(向陽):〈迷幻的虛擬之城-初論台灣網路文學的後現代狀況〉,《書寫與拼圖-台灣文學傳播現象研究》(台北:麥田,2001年10月)。
孟樊:〈大陸第三代詩與台灣新世代詩之比較〉,《當代青年》(第1卷第4期,1991年11月)。孟樊:〈瀕臨死亡的現代詩壇〉,《台灣文學輕批評》(台北:揚智,1994年09月)。
周英雄:〈八0年代臺灣作家怎樣寫歷史〉,《聯合文學》(第7卷第5期,1991年03月)。邵玉銘等編:《四十年來中國文學》(台北:聯合文學,1995年06月)。
洛楓:〈從後現代主義看詩與城市的關係〉,《中國現當代文學探討》(香港:三聯,1992年03月)。紀大偉:〈都市化的文學風景〉,《狂飆八0-記錄一個集體發聲的時代》(台北:時報文化,1999年11月)。
奚密:〈邊緣,前衛,超現實:對台灣五、六年代現代主義的反思〉,《台灣現代詩史論》(台北:文訊,1996年03月)。
栗津則雄:〈韓波的問題〉,《韓波詩文集》(台北:桂冠,1994年09月)。
張大春:〈當代台灣都市文學的興起-一個小說本行的觀察〉,《四十年來中國文學》(台北:聯合文學,1995年06月)。
張同道:〈都市風景與田園鄉愁〉,《文藝研究》(1997年02月)。
張秀亞:〈創造散文的新風格〉,《人生小景》(台北:水芙蓉出版社,1981年)。
張堂錡:〈臺灣現代文學(3)-現代散文的新趨向〉,《國文天地》(第13卷第1期,1997年06月)。張堂錡:〈跨越邊界-現代散文的裂變與演化〉,《國文天地》,《文訊》(第167期,1999年09月)。張啟疆:〈「我」的世代-林燿德散文小論〉,《中華日報》(1997年05月16-20日)。
張啟疆:〈暴走的龍-談《林燿德佚文選,創作卷》〉,《中央日報》(2001年11月26日)。
張國安:〈日本新感覺派新論〉,《日本研究》(第2期,1995年)。
張瑞芬:〈文學兩「鍾」書-徐鍾珮與鍾梅音散文的再評價〉,《林海音及其同輩女作家研討會》,(2002年11月30日~12月1日)。
張瑞芬:〈明月前身幽蘭谷-胡蘭成、朱天文與三三〉,《台灣文學學報》,(第四期,2003年08月)。
張漢良、蕭蕭編選:《現代詩導讀-理論、史炓、批評篇》(台北:故鄉,1982年04月)。
張漢良:〈四度空間詩人與詩評家〉,《妳不瞭解我的哀愁是怎麼一回事》(台北:光復,1988年04月)。
張漢良:〈現代詩的田園模式-「八十年代詩選序」,《現代詩論衡》(台北:幼獅,1997年)。
張漢良:〈都市詩言談-台灣的例子〉,《當代》第32期,1988年12月)。張誦聖:〈朱天文與台灣文化及文學的新動向〉,《中外文學》(第22卷第10期,1994年03月)。張誦聖:〈「文學體制」與現、當代中國/台灣文學〉,《書寫台灣》(台北:麥田,2000年04月)。
張錯:〈抒情繼承:八十年代詩歌的延續與丕變〉,《台灣現代詩史論》(台北:文訊,1996年03月)。
須文蔚:〈網路詩創作的破與立〉,《創世紀詩刊》(117期,1998年12月)。
許悔之:〈林燿德《韶華拾遺》弁言〉,《妳不瞭解我的哀愁是怎麼一回事》(台北:光復,1988年04月)。
許悔之:〈熵的消耗-關於林燿德的《故市終端機》和其他〉,《都市終端機》(台北:書林,1988年01月)。
許琇禎:〈權力意志與符號的戲局-林燿德小說研究〉,《應用語文學報》(第4期,2002年06月)。陳千武:〈知性不惑的詩〉,《林亨泰研究資料彙編》下冊(彰化縣立文化中心,1994年06月)。
陳光興:〈炒作後現代?-許孟樊、羅青、鍾明德的後現代觀〉,《自立早報》(副刊,1990年02月)。
陳佳妏:〈論林燿德都市散文中的「迷宮」意象〉,《水筆仔》(第7期,1999年04月)。陳芳明:〈「龍族」命名緣起〉,《詩和現實》(台北:洪範出版社,1983年03月三版)。
陳芳明:〈擁抱台灣的心靈〉,《鞭傷之島》(台北:自立晚報,1992年)。
陳芳明:〈後現化或後殖民-戰後台灣文學史的一個解釋〉,《書寫台灣》(台北:麥田,2000年04月)。
陳芳明:〈臺灣新文學史(7)-皇民化運動下的四0年代文學〉,《聯合文學》(第16卷第7期,2000年05月)。陳芳明:〈臺灣新文學史(9)-戰後初期文學的重建與頓挫〉,《聯合文學》(第17卷第5期,2001年03月)。陳芳明:〈臺灣新文學史(12)-五0年代的文學侷限與突破〉,《聯合文學》(第17卷第8期,2001年06月)。陳芳明:〈臺灣新文學史(13)-橫的移植與現代主義之濫觴〉,《聯合文學》(第17卷第10期,2001年08月)。陳芳明:〈臺灣新文學史(14)-現代主義文學的擴張與深化〉,《聯合文學》(第18卷第3期,2002年01月)。陳裕盛:〈一部化繁為簡的世界史縮影-林燿德的科幻小說「時間龍」〉,《文訊》(第137期,1997年03月)。陳璐茜:〈廢墟〉,《鋼鐵蝴蝶》序(台北:聯合文學,1997年02月)。
彭小妍:〈解嚴與文學的歷史重建〉,《解嚴以來台灣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系主編,2000年09月)。
游喚:對〈都市與都市詩〉的講評,《當代台灣都市文學論》(台北:時報,1995年)。
程曉嵐:〈超現實主義述評〉,《未來主義、超現實主義、魔幻現實主義》(台北:淑馨,1999年05月)。
須文蔚:〈台灣新世代詩人的處境〉,《林燿德與新世代作家文學論》(台北:文建會,1996年06月)。
馮青:〈帶著光速飛竄的神童-一個解碼者/革命之子/林燿德〉,《都市終端機》(台北:書林,1988年01月)。
黃錦珠:〈都會與人心的惡地形-林燿德《非常的日常》〉,《文訊》(第173期,2000年03月)。黃錦樹:〈破中文與好作品〉,《聯合文學》(第15卷第2期,1999年10月)。黃寶蓮:〈游離的城市身世-評《鋼鐵蝴蝶》〉,《聯合報:讀書人》(47版1997年03月10日)。
莊宜文:〈在君父的城邦-三三文學集團研究〉(上),《國文天地》(第13卷,第8期,1998年01月)。
莊宜文:〈在君父的城邦-三三文學集團研究〉(下),《國文天地》(第13卷,第9期,1998年02月)。
楊仔:〈末世紀文明之上的天空之城-評林燿德的小說集《大東區》〉,《書評》(第22期,1996年06月)。楊牧:〈現代散文〉,《文學知識》(台北:洪範,1979年)。
楊宗穎:〈不安的顫抖-林燿德散文中的「焦慮書寫」〉,《國文天地》(第18卷第5期,2002年10月)。楊宗翰:〈書寫箕消解:閱讀詩.人.林燿德〉,《林燿德與新世代作家文學論》(台北:文建會,1997年06月)。
楊宗翰:〈黑暗抽長,火光不安-與林燿德.容格的三角對話〉,《台灣詩學季刊》(第19期,1997年06月)。
楊宗翰:〈在人群之中-波特萊爾、林燿德與台灣現代主義文學〉,《智慧的天堂:第一屆全國大專學生文學獎得獎專集》(台北:文建會,1998年)。
楊宗翰:〈重構詩史的策略〉,《創世紀》(第124期,2000年09月)。
楊宗翰:〈馬華文學與臺灣文學史-族臺詩人的例子〉,《中外文學》(第29卷第4期,2000年09月)。
楊宗翰:〈林燿德逝世後相關紀念詩文要日(1996-2000年)〉,《文訊雜誌》(第183期,2001年01月)。
楊宗翰:〈「現代派」的隔代會遇-施螫存與林燿德〉,《幼獅文藝》(第570期,2001年06月)。楊宗翰:〈誰能了解你的哀愁是怎麼一回事-林燿德到林燿德〉,《創世紀》(第127期,2001年06月)。
楊宗翰:〈火光之際,讀林燿德〉,《幼獅文藝》(579期,2002年03月)。楊明蒼:〈詹明信的後現代理論與台灣〉,《中外文學》(第22卷第3期,1993年8月)。
楊照:〈夢與灰燼-序《人生不值得活的-楊澤詩選》〉,《夢與灰燼:戰後文學史散論二集》(台北:聯合文學,1998年)。
路況:〈建築之死-後現代印象記〉,《後/現代及其不滿》(台北:唐山,1992年5月)。
赫胥氏:〈夢魘與現實之間-評林燿德「幻戲記」〉,《商工日報》(1986年4月13日)。
廖玉蕙:〈虛構與真實-談散文創作與閱讀的弔詭〉,《人文社會學報》(第2期,2000年5月)。
廖炳惠:〈從巴別塔談建築性的思索〉,《當代》(第43期,1989年11月)。
廖朝陽:〈現代科幻-不平衡的吸引力〉,《誠品閱讀》(第4期,2000年10月)。
潘亞墩:〈林燿德的散文〉,《明道文藝》(156期,1989年11月)。
葉石濤:〈八0年代作家的櫥窗-評「新世代小說大系」〉,《文訊》(革新第7期,1989年8月)。
葉維廉:〈從跨文化網路看現代主義〉,《解讀現代.後現代》(台北:東大,1992年)。
鄭明娳:〈四次元的魔術走廊-評「幻戲記」〉,《新生報》(1985年10月7日)。
凌雲夢 (鄭明娳):〈詭異的銀碗〉,《都市終端機》(台北:書林,1988年01月)。
鄭明娳:〈當代散文中的兩種「怪誕」〉,《當代台灣都市文學論》(台北:時報1995年11月)。
鄭明娳:〈橫向寬、縱向深的文學典範-評林燿德《新世代星空》〉,《中華日報》(2001年12月4日)。
鄭明娳:〈搜集林燿德〉,《文訊》(第188期,2001年06月)。劉正忠:〈現代散文三題:本色、破體、出位〉,《東吳中文學報》(第9期,2003年05月)。劉紀蕙:〈林燿德與台灣文學的後現代轉向〉,《孤兒.女神.負面書寫》(台北:立緒,2000年5月)。
劉紀蕙:〈超現實的視覺翻譯〉,《孤兒.女神.負面書寫》(台北:立緒,2000年5月)。
劉紀蕙:〈文化整體組織與現代主義的推離〉,《孤兒.女神.負面書寫》(台北:立緒,2000年5月)。
劉紀蕙:〈台灣文化場域內「中國符號」與「台灣圖像」的展演與變異〉,《孤兒.女神.負面書寫》(台北:立緒,2000年5月)。
劉紀蕙:〈時間龍與後現代暴力書寫的問題〉,《孤兒.女神.負面書寫》(台北:立緒,2000年5月)。
劉紀蕙:對〈從〈大東區〉到〈藍色狂想曲〉〉的講評,《林燿德與新世代作家文學論》(台北:文建會,1997年6月)。
應鳳凰:〈林海音與六0年代文壇-從主編的信探勘文學的生產與運作〉,《林海音及其同輩女作家研討會》(2002年11月30日~12月1日)。
蔡奉杉:對〈台灣後現代詩的理論與實際〉講評,《世紀末偏航-八0年代台灣文學論》(台北:時報,1990年12月)。
蔡翔宇:〈在2002年看1990年盛開的「1947高砂百合」〉,《興大中文研究生論文集》(第8期,2003年05月)。蔡詩萍:〈一個反支配論述的形式-八0年代台灣異議性文化生態與文學的考察〉,《世紀末偏航-八0年代台灣文學論》(台北:時報,1990年)。
蔡詩萍:〈八0年代後都市散文的新世代性格〉,《林燿德與新世代作家文學論》(台北:文建會,1997年6月)。
蔡詩萍:〈在文化典範更替前夕〉,《騷動島嶼的論述反抗》(台北:聯合文學,1995年)。
韓雪臨:〈時空經緯中的迷宮穿行-讀林燿德散文集《迷宮零件》〉,《中外文學》(第27卷第3期,1998年9月)。羅門:〈一九九0年向詩太空發射的一座人造衛星〉,《一九九0》(台北:尚書,1990年7月)。
羅門:〈立體掃瞄林燿德詩的創作世界-兼談他後現代創作的潛在生命〉,《林燿德與新世代作家文學論》(台北:文建會,1997年6月)。
羅門:〈都市與都市詩〉,《當代台灣都市文學論》(台北:時報,1995年11月)。
羅門:〈都市與都市詩-兼答讀者問題〉,《詩眼看世界》(台北:師大書苑,1989年6月)。
羅門:〈讀凌雲夢的〈林燿德詩作初探〉有感〉,《藍星》(第9期,1986年10月)。
羅青:〈後現代狀況出現了〉,《日出金色-四度空間五人集》(台北:文鏡,1985年)。
羅青:〈詩與後設方法:「後現代主義」淺談〉,《詩人之燈》(台北:東大,1992年07月)。
瘂弦:〈在城市裡成長-林燿德散文作品印象〉,《一座城市的身世》(台北:時報,1987年)。
瘂弦:〈詩人手劄〉,《現代詩導讀-理論、史料、批評篇》(台北:故鄉,1982年04月)。
五、紀念詩文
向明:〈真是一個天才〉,《中央日報》(18版,1996年01月11日)。
簡媜:〈被足熄的烈焰〉,《中央日報》(18版,1996年01月11日)。
洛夫:〈我正等著他一封信〉,《中央日報》(18版,1996年01月11日)。
張啟疆:〈離家男子-懷念林燿德〉,《中時晚報》(23版,1996年01月11日)。
左爾泰:〈青年作家林燿德猝逝〉,《中國時報》(35版,1996年01月11日)。
李瑞騰:〈我要如何表白我的震驚與哀傷〉,《聯合報》(34版,1996年01月11日)。
王浩威:〈聽見與告別〉,《聯合報》(34版,1996年01月11日)。
林水福:〈他的祖藉在星空〉,《聯合報》(34版,1996年01月11日)。
徐開塵:〈林燿德為文學雙倍燃燒自己〉,《民生報》(15版,1996年01月11日)。
紀慧玲:〈拿獎常勝軍〉,《民生報》(15版,1996年01月11日)。
李瑞騰:〈一顆耀眼文學之星的絕滅〉,《民生報》(15版,1996年01月11日)。
小民:〈文壇隕星林燿德〉,《中華日報》(14版,1996年01月12日)。
孟樊:〈到冥間為鬼才-送林燿德〉,《中國時報》(35版,1996年01月12日)。
司馬中原:〈火焰人生-悼念林燿德〉,《中央日報》(18版,1996年01月12日)。
李潼:〈好走、好睡-大風箱燿德〉,《中國時報》(35版,1996年01月15日)。
羅青:〈弔念林燿德〉,《中國時報》(35版,1996年01月16日)。
鍾鼎文:〈花訊-悼林燿德〉,《聯合報》(34版,1996年01月17日)。
姜穆:〈萬年史紀有君名-悼詩人林燿德先生〉,(上、下)《台灣新生報》(19版,1996年01月23-24日)。
應平書:〈不只是一個文人之死〉,《中華日報》(14版,1996年01月23-24日)。
丘秀芷:〈是不是已預期到?-給燿德老弟〉,《中華日報》(14版,1996年01月24日)。
司馬中原:〈歸入星空-懷念林燿德〉,《中華日報》(14版,1996年01月24日)。
羅門:〈你會從文學史中回來-悼詩友林燿德〉,《中華日報》(14版,1996年01月25日)。
徐學:〈兩岸同悲〉,《中華日報》(14版,1996年01月25日)。
許台英:〈溫州街的雅歌新唱-送林燿德〉,《聯合報》(34版,1996年01月25日)。
吳鈞堯:〈當我們的生命熱度逐漸交融時〉,《幼獅文藝》(第83卷第2期,1996年02月2日)。艾春(陳思和):〈世紀末文壇的流星〉,《中央日報》(18版,1996年03月17日)。
黃海:〈作家往何處去?從林燿德遽殞說起〉,《中華日報》(14版,1996年03月17日)。
羊恕:〈盛雪的銀碗,盛酒如何?-哀我好友林燿德〉,《台灣新聞報》(19版,1996年03月27日)。
簡政珍:〈真實謊言-給林燿德〉,《聯合文學》(第12卷第5期,1996年03月)。黃基淦:〈追慕林燿德〉,《中華日報》(14版,1996年04月04日)。
廖咸浩:〈你的進度已超前太多-紀念與燿德一起趕稿的日子〉,《中國時報》(35版,1996年04月10日)。
劉再復:〈共一冰冷的鑰匙〉,《中央日報》(18版,1996年06月25日)。
汪啟疆:〈白日黑夜凝留在風濤上的重〉,《藍色水手》後記(黎明文化版,1996年)。
鄭明娳:〈詩人,沒走〉,《中央副刊》(18版,1998年02月13日)。
平凡:〈請不要毀掉一等新料-悼林燿德〉,(菲律賓)千島詩社版《平凡的詩》(1998年)。
方路:〈林燿德-一九九四:在吉隆坡〉,《聯合報》(37版,1999年02月23日)。
鄭明娳:〈超人燿德二三事〉,《勁報》(24版,2000年01月04日)。
羅門:〈劃亮文學天空的隕星-林燿德逝世四周年〉,《勁報》(24版,2000年01月05日)。
顏艾琳:〈燿德?燿德?都很要得〉,《勁報》(24版,2000年01月06日)。
郭玉文:〈猛烈,而且不朽〉,《勁報》(24版,2000年01月07日)。
楊宗翰:〈SUBLIME,2000-遙寄林燿德〉,《勁報》(24版,2000年01月10日)。
林婷:〈想望一襲熟悉的身影〉,《聯合文學》(第16卷第8期,2000年06月)。
鄭明娳:〈神乎魔乎人乎-閱讀林燿德〉,《香港文學》(第193期,2001年01月)。
陳裕盛:〈追憶閱讀林燿德〉,《幼獅文藝》(第570期,2001年06月)
附錄:參考文獻
一、林燿德著作
(一)短篇小說集
林燿德:《惡地形》(台北:希代,1998年10月)。
林燿德、陳璐茜合著:《慾望夾心-雙色小小說》(台北:皇冠,1995年05月)。
林燿德:《大東區》(台北:聯合文學,1995年06月)。
林燿德:《非常的日常》(台北:聯合文學,1999年12月)。
(二)長篇小說
林燿德、黃凡合著:《解謎人》(台北:希代,1989年09月)。
林燿德:《一九四七高砂百合》(台北:聯合文學,1990年12月)。
林燿德:《大日如來》(台北:希代,1993年05月)。
林燿德:《時間龍》(台北:時報文化,1994年08月)。
(三)詩集
林燿德:《銀碗盛雪》(台北:洪範,1987年01月)。
林燿德:《都市終端機》(台北:書林,1988年01月)。
林燿德:《妳不瞭解我的哀愁是怎麼一回事》(台北:光復,1988年04月)。
林燿德:《都市之夢》(台北:漢光,1989年06月)。
林燿德:《一九九0》(台北:尚書,1990年07月)。
林燿德:《不要驚動不要喚醒我所親愛》(台北:文鶴,1996年01月)。
林燿德:《日出金色-四度空間五人集》(台北:文鏡,1986年12月)。
(四)散文集
林燿德:《一座城市的身世》(台北:時報文化,1987年08月)。
林燿德:《迷宮零件》(台北:聯合文學,1993年06月)。
林燿德:《鋼鐵蝴蝶》(台北:聯合文學,1997年02月)。
(五)評論集
林燿德:《一九四九以後-台灣新世代詩人初探》(台北:爾雅,1986年12月)。
林燿德:《不安海域-台灣新世代詩人新探》(台北:師大書苑,1988年05月)。
林燿德:《羅門論》(台北:師大書苑,1991年01月)。
林燿德:《重組的星空》(台北:業強,1991年06月)。
林燿德:《期待的視野-林燿德文學短論選》(台北:幼獅,1993年02月)。
林燿德:《世紀末現代詩論集》(台北:羚傑企業有限公司,1995年12月)。
林燿德:《敏感地帶-探索小說的意識真象》(台北:駱駝,1996年09月)。
(六)訪談論
林燿德:《觀念對話》(台北:漢光,1989年08月)。
(七)電影、舞台劇本.漫畫及其他
林燿德、于記偉合著:《大東區》(台北:行政院新聞局,1991年)。
林燿德、徐煬合著:《夢的都市導遊》(台北:竹友軒,1992年04月)。
林燿德、林政德合著:《鬥陣》(台北:大然,1992年08月)。(漫畫)
林燿德、戴晴衣合著:《和死神約會的一00種方法》(台北:晴衣工作室,1994年06月)。(舞台劇本)
林燿德:《淫魔列傳》(台北:羚傑,1995年01月)。
林燿德、陳璐茜合著:《塔羅牌測遊戲》(台北:遠流,1997年04月)。(塔羅牌介紹)
(八)主編選集
林燿德:《中國現代海洋文學選》共三冊(台北:號角,1987年07)。
林燿德、鄭明娳合編:《現代散文精選系列:有情四卷》(台北:正中書局,1989年12月)。
林燿德、鄭明娳合編:《現代散文精選系列:人生五題》(台北:正中書局,1990年5-8月)。
林燿德、鄭明娳合編:《現代散文精選系列:智慧三品》(台北:正中書局,1991年07月)。
林燿德、鄭明娳合編:《現代散文精選系列:乾坤雙壁》(台北:正中書局,1991年09月)。
林燿德、黃凡合編:《新世代小說大系》共十二冊(台北:希代,1989年05月)。
林燿德編:《甜蜜買賣-台灣都市小說選》(台北:業強,1989年08月)。
林燿德編:《水晶圖騰-面對新人類小說》(高雄:派色,1990年07月)。
林燿德、簡政珍合編:《台灣新世代詩人大系》共二冊(台北:書林出版公司,1990年10月)。
林燿德編:《浪跡都市-台灣都市散文選》(台北:業強,1990年08月)。
林燿德、孟樊合編:《世紀末偏航-八0年代台灣文學論》(台北:時報文化,1990年12月)。
林燿德、鄭明娳合編:《時代之風-當代文學入門》(台北:幼獅,1991)。
林燿德、孟樊合編:《流行天下-當代台灣通俗文學論》(台北:時報文化,1992年01月)。
林燿德編:《當代台灣文學評論大系.文學現象卷》(台北:正中,1993年05月)。
林燿德編:《幼獅文藝四十年大系.小說卷Ⅰ:最後的麒麟》(台北:幼獅,1994年03月)。
林燿德編:《幼獅文藝四十年大系.小說卷Ⅱ:天邊的大麥》(台北:幼獅,1994年)。
林燿德編:《羅門創作大系》共十卷(台北:文史哲,1995年04月)。
林燿德、林水福合編:《蕾絲與鞭子的交歡-當代台灣情色文學論》(台北:時報文化,1997年)。
二、專書論著
(一)文學理論相關論著
Perry Anderson著,王晶譯:《後現代性的起源》(台北:聯經,1999年12月)。
Steven Best,Doglas Kellner等著,朱元鴻譯:《後現代理論-批判的質疑》(台北:巨流,1994年08月)。
Terry Eagleton著,華明譯:《後現代主義的幻象》(北京:商務,2000年10月)。
李歐梵:《現代性的追求》(台北:麥田,1996年)。
柳鳴九主編:《未來主義.超現實主義.魔幻現實主義》(台北:淑馨,1990年05月)。
委勒克、華倫,王夢鷗、許國衡譯:《文學論-文學研究方法論》(台北:志文,1996年11月再版)。
高宣揚:《後現代論》(台北:五南,1999年10月)。
盛寧:《人文困惑與反思-西方後現代主義思潮批判》(北京:三聯,1997年06月)。
張京媛主編:《新歷史主義與文學批評》(北京:北京大學,1993年01月)。
路況:《後/現代及其不滿》(台北:唐山,1992年05月)。
詹明信著,張旭東編:《晚期資本主義的文化邏輯》(香港:牛津,1996年)。
詹明信著,唐小兵譯:《後現代主義與文化理論》(台北:合志文化,2001年05月,三版)。
葉維廉:《解讀現代.後現代:生活空間與文化空間的思索》(台北:東大,1992年)。
廖炳蕙:《回顧現代-後現代與後殖民論文集》(台北:麥田,1994年09月)。
羅青:《什麼是後現代主義》(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9年10月)。
羅蘭.巴特著,汪耀進、傅佩榮譯:《戀人絮語》(台北:桂冠,2002年01月,二版)。
卡爾維諾(Italo Calvino)著,王志弘譯:《看不見的城市》(台北:時報文化,1993年11月)。
王小章、郭本禹:《潛意識的詮釋》(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1998年02月)。
王志弘:《性別化泡動的政治與詩學》(台北:田園城市,2000年05月)。
王鼎鈞:《左心房漩渦》(台北:爾雅出版社,1988年05月)。
王溢嘉:《性.文明與荒謬》(台北:野鵝,1990年04月)。
王溢嘉:《精神分析與文學》(台北:野鵝,1991年04月)。
王德威:《如何現代,怎樣文學》(台北:麥田,1998年10月)。
杜十三:《新世界的零件》(台北:台明,2003年11月)。
余光中:《記憶像鐵軌一樣長》(台北:洪範書局,1987年)。
余光中:《逍遙遊》(台北:九歌出版社,2000年06月)。
李洁非:《城市像框》(山西:山西教育,1999年03月)。
李歐梵:《上海的狐步舞-新感覺派小說選》(台北:允晨,2001年08月)。
孟樊:《台灣文學輕批評》(台北:揚智,1994年09月)。
孟樊:《當代台灣新詩理論》(台北:揚智,1998年05月)。
林彧:《戀愛遊戲規則》(台北:皇冠,1988年01月初版)。
林水福編:《林燿德與新世代作家文學論》(台北:文建會,1997年06月)。
林淇瀁:《書寫與拼圖:台灣文學傳播現象研究》(台北:麥田,2001年10月)。
林嘉誠:《社會變遷與社會運動》(台北:黎明文化,1992年08月)。
河合俊雄著,趙金貴譯:《榮格-靈魂的現實性》(河北:河北教育,2001年11月)。
胡民祥編:《台灣文學入門文選》(台北:前衛,1998年10月)。
柯律治(Coleridge )著,楊德豫譯:《神秘詩!怪誕詩!柯爾律治的三篇代表作》(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新華發行,1992年)。
侯吉諒:《臺灣散文》(台北:未來書城,2003年)。
洛夫:《石室之死亡:及相關重要評論》(台北:漢光,1988年)。
夏志清:《中國現代小說史》(香港:友聯,1979年)。
奚密:《現/當代詩文錄》(台北:聯合文學,1998年11月)。
若林正丈著,許佩賢、洪金珠譯:《台灣:分裂國家與民主化》(台北:月旦出版社,1994年07月)。
郭強生:《在文學徬徨的年代》(台北:立緒文化,2002年06月)。
陳文茜,〈許動就像劇場表演-陳文茜V.S楊渡〉,楊澤主編:《狂飆八0-記錄一個集體發聲的年代》,(台北:時報文化,1999年11月初版)。
陳大為:《存在的斷層掃瞄-羅門都市詩論》(台北:文史哲,1998年06月)。
陳大為:《亞洲中文現代詩的都市書寫》(台北:萬卷樓圖書公司,2001年01月)。
陳芳明:《鞭傷之島》(台北:自立晚報,1992年)。
陳芳明:《典範的追求》(台北:聯合文學,1998年)。
陳芳明:《後殖民台灣》(台北:麥田,2002年)。
陳炳良編:《中國現當代文學探討》(香港:三聯,1992年03月)。
陳巍仁:《台灣現代散文詩新論》(台北:萬卷樓圖書,2001年11月)。
黃獻文:《論新感覺派》(湖北:武漢,2000年03月)。
張毅:《文學文體概說》(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3年)。
張大春:《小說稈類》(台北:聯合文學,2000年,07月初版)。
張光直編:《張我軍文集》(台北:純文學出版社,1979年08月再版)。
張同道:《探險的風旗-論20世紀中國現代主義詩潮》(安徽:安徽教育,1998年01月)。
焦桐:《台灣文學的街頭運動》(台北:時報文化,1998年11月)。
彭瑞金:《台灣新文學運動40年》(台北:自立晚報,1991年03月)。
彭瑞金:《文學評論百問》(台北:聯合文學,1998年08月)。
楊雲萍:《台灣史上的人物》(台北:成文出版社,1981年05月)。
楊宗翰:《文學經典與台灣文學》(永和:富春,2001年01月)。
楊宗翰主編:《林燿德佚文選》共五冊(台北:華文網,2001年12月)。
楊照:《文學社會與歷史想像-戰後文學史散論》(台北:聯合文學,1995年)。
楊照:《夢與灰燼:戰後文學史散論二集》(台北:聯合文學,1998年)。
楊澤主編:《狂飆八0-記錄一個集體發聲的時代》(台北:時報文化,1999年)。
趙知悌:《現代文學的考察》(台北:遠景出版社,1978年)。
趙衛民:《散文啟蒙》(2003年)。
葉石濤:《走向台灣文學》(台北:自立晚報,1980年03月)。
葉石濤:《台灣文學史綱》(台北:文學界,1996年09月再版)。
鄭明娳:《現代散文現象論》(台北:大安出版社,1992年初版)。
鄭明娳:《現代散文縱橫論》(台北:大安出版社,1986年初版)。
鄭明娳:《現代散文類型論》(台北:大安出版社,1987年初版)。
鄭明娳:《現代散文構成論》(台北:大安出版社,1989年初版)。
鄭明娳:《現代散文》(台北:三民書局,1999年,03月初版)。
鄭明娳主編:《當代台灣都市文學論》(台北:時報文化,1995年11月)。
劉紀蕙:《孤兒.女神.負面書寫》(台北:立緒,2000年05月)。
劉紀蕙、周英雄編:《書寫台灣》(台北:麥田,2000年04月)。
劉登翰等編:《台灣文學史》(福州:海峽文藝,1991-1993年)。
蔡勇美、章英華主編:《台灣的都市社會》(台北:巨流,1997年)。
蔡詩萍:《騷動島嶼的論述反抗》(台北:聯合文學,1995年10月)。
蕭蕭編選:《現代詩導讀-理論、史料、批評篇》(台北:故鄉,1982年04月)。
薛絢:《空間地圖》(台北:商務,2000年02月)。
譚楚良:《中國現代派文學史論》(上海:學林,1997年05月)。
嚴家炎:《新感覺派小說選》(北京:人民,1985年)。
Manuel Castells著,陳志梧譯:〈一個跨文化的都市社會變遷理論〉,《空間的文化形式與社會理論讀本》(台北:明文,1993年03月)。
丁文林:〈魔幻現實主義與超現實主義〉,柳鳴九主編《未來主義.超現實主義.魔幻現實主義》(台北:淑馨,1990年05月)。
三、碩博士論文
藍博堂:《台灣鄉土文學論戰及其餘波1971-1987》,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2年06月)。林以青:《文學經驗中的都市情境轉化之探討》,東海建築碩士論文(1993年06月)。陳明柔:《典範的更替/消解與台灣八0年代小說的感覺結構》,東海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99年06月)。李建民:《八0年代台灣小說中的都市意象:以台北為例》,台北市立師範學院應用語言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07月)。翁燕玲:《林燿德研究-現代性的追索》,中正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06月)。王文仁:《光與火-林燿德詩論》,南華大學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05月)。洪瑛君《林燿德及其小說的「認同主題」研究》(南華大學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05月)
陳淑華《林燿德1947高砂百合研究》(國立中山大學中國語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05月)許惠耳《林燿德散文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國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06月)四、報章、期刊論文
丁旭輝:〈林燿德圖像詩研究〉,《中國學術年刊》(第22期,2001年05月)。王文仁:〈林燿德與「新世代」理論的建構〉,《第八屆南區五校中國文學研究生論文研討會論文集》(嘉義:中正大學中文系,2000年04月)。
王文仁:〈迷宮頑童-林燿德都市散文初探〉,《第六屆南區五校中國文學研究生論文研討會論文集》(台南:成功大學中文系,2000年04月)。
王文仁:〈林燿德與文學史重探〉,(《乾坤》第20期,2001年10月)。
王志弘:〈城市身世〉,《聯合文學》(第10卷第5期,1994年03月)。
王溢嘉:〈試析《無限軌道》-也是「詩人與心理醫師的雙重個案」〉,《妳不瞭解我的哀愁是怎麼一回事》(台北:光復,1988年04月)。
王浩威:〈偉大的獸-林燿德文學理論的建構〉,《聯合文學》(第12卷第5期,1996年03月)。王浩威:〈重組的星空!重組的星空?〉,《林燿德與新世代作家文學論》(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97年06月)。
王建元:〈當代台灣科幻小說的都市空間〉,《當代台灣都市文學論》(台北:時報,1995年11月)。
王潤華:〈從沈從文的「都市文明」到林燿德的「終端機」文化〉,《當代台灣都市文學論》(台北:時報,1995年11月)。
王溢嘉:〈集體潛意識之夢-林燿德詩集《都市之夢》的空間結構〉,《都市之夢》(台北:漢光,1989年06月)。
田運良:〈火的焚燒與光的照耀-林燿德詩集《不要驚動不要喚醒我所親愛》〉,《幼獅文藝》(第84卷第2期,1997年02月)。白靈:〈停駐在地上的星星-林燿德詩路新探,《都市終端機》(台北:書林,1988年01月)。
朱孟庭:〈論台灣八0年代都市散文的書寫策略-林燿德、林或、杜十三為例〉,東吳大學「時代與世代:台灣現代散文研討會」(2003年10月25日)。
辛金順:〈多重的變奏-論林燿德的都市散文〉,《中國現代文學理論季刊》(第10期,1998年06月)。何乃英:〈日本新感覺派文學評析〉,《河北大學學報》(第3期,1994年)。
呂興昌:〈走向自主性的時代-林亨泰詩路歷程簡述〉,《林亨泰研究資料彙編》(彰化縣文化中心,1994年)。
李歐梵:〈中國現代小說的先驅者-施螫存、穆時英、劉吶鷗〉,《現代性的追求》(台北:麥田,1996年09月)。
李歐梵:〈漫談中國現代文學中的「頹廢」〉,《現代性的追求》(台北:麥田,1996年09月)。
吳潛誠:〈從兩種觀點看《一座城市的身世》〉,《首都早報》(1990年05月30日)。
吳潛誠:〈遊走在後現代城市的想像迷宮-重讀林燿德的散文創作〉,《聯合文學》(第12卷第5期,1996年03月)。何寄澎:〈江山代有才人出-管窺散文新銳、蠡測散文新趨〉,《文訊》(第100期,1994年02月)。林央敏:〈散文出位〉,《文訊》(第14期,1984年12月)。林以青:〈文學經驗中的都會情境-以七0年代的台北為例〉,鄭明娳主編《當代台灣都市文學論》(台北:時報文化,1995年11月)。
林淇瀁(向陽):〈戰爭.和平.蝕-讀林燿德詩輯《人類家族遊戲》〉,《妳不瞭解我的哀愁是怎麼一回事》(台北:光復,1988年04月)。
林淇瀁(向陽):〈「台北的」與「台灣的」-初論台灣現代文學「城鄉差距」〉,《當代台灣都市文學論》(台北:時報文化,1995年11月)。
林淇瀁(向陽):〈八0年代台灣現代詩風溯試論〉,《台灣史料研究》(第9期,1997年05月)。
林淇瀁(向陽):〈對都市與後現代-林燿德詩論〉的講評,《林燿德與新世代作家文學論》(台北:行政院文建會,1997年06月)。
林淇瀁(向陽):〈臺灣現代文學(4)〉-被忽視者的重返:小論知性散文的時代意義〉,《國文天地》(第13卷2期,1997年07月)。林淇瀁(向陽):〈「副」刊「大業」:台灣報紙副刊的文學傳播模式分析〉,《世界中文報紙副刊學綜論》(台北:行政院文建會,1997年11月)。
林淇瀁(向陽):〈長廊與地圖:台灣新詩風溯的溯源與鳥瞰〉,《中外文學》(第28卷第1期,1999年06月)。林淇瀁(向陽):〈迷幻的虛擬之城-初論台灣網路文學的後現代狀況〉,《書寫與拼圖-台灣文學傳播現象研究》(台北:麥田,2001年10月)。
孟樊:〈大陸第三代詩與台灣新世代詩之比較〉,《當代青年》(第1卷第4期,1991年11月)。孟樊:〈瀕臨死亡的現代詩壇〉,《台灣文學輕批評》(台北:揚智,1994年09月)。
周英雄:〈八0年代臺灣作家怎樣寫歷史〉,《聯合文學》(第7卷第5期,1991年03月)。邵玉銘等編:《四十年來中國文學》(台北:聯合文學,1995年06月)。
洛楓:〈從後現代主義看詩與城市的關係〉,《中國現當代文學探討》(香港:三聯,1992年03月)。紀大偉:〈都市化的文學風景〉,《狂飆八0-記錄一個集體發聲的時代》(台北:時報文化,1999年11月)。
奚密:〈邊緣,前衛,超現實:對台灣五、六年代現代主義的反思〉,《台灣現代詩史論》(台北:文訊,1996年03月)。
栗津則雄:〈韓波的問題〉,《韓波詩文集》(台北:桂冠,1994年09月)。
張大春:〈當代台灣都市文學的興起-一個小說本行的觀察〉,《四十年來中國文學》(台北:聯合文學,1995年06月)。
張同道:〈都市風景與田園鄉愁〉,《文藝研究》(1997年02月)。
張秀亞:〈創造散文的新風格〉,《人生小景》(台北:水芙蓉出版社,1981年)。
張堂錡:〈臺灣現代文學(3)-現代散文的新趨向〉,《國文天地》(第13卷第1期,1997年06月)。張堂錡:〈跨越邊界-現代散文的裂變與演化〉,《國文天地》,《文訊》(第167期,1999年09月)。張啟疆:〈「我」的世代-林燿德散文小論〉,《中華日報》(1997年05月16-20日)。
張啟疆:〈暴走的龍-談《林燿德佚文選,創作卷》〉,《中央日報》(2001年11月26日)。
張國安:〈日本新感覺派新論〉,《日本研究》(第2期,1995年)。
張瑞芬:〈文學兩「鍾」書-徐鍾珮與鍾梅音散文的再評價〉,《林海音及其同輩女作家研討會》,(2002年11月30日~12月1日)。
張瑞芬:〈明月前身幽蘭谷-胡蘭成、朱天文與三三〉,《台灣文學學報》,(第四期,2003年08月)。
張漢良、蕭蕭編選:《現代詩導讀-理論、史炓、批評篇》(台北:故鄉,1982年04月)。
張漢良:〈四度空間詩人與詩評家〉,《妳不瞭解我的哀愁是怎麼一回事》(台北:光復,1988年04月)。
張漢良:〈現代詩的田園模式-「八十年代詩選序」,《現代詩論衡》(台北:幼獅,1997年)。
張漢良:〈都市詩言談-台灣的例子〉,《當代》第32期,1988年12月)。張誦聖:〈朱天文與台灣文化及文學的新動向〉,《中外文學》(第22卷第10期,1994年03月)。張誦聖:〈「文學體制」與現、當代中國/台灣文學〉,《書寫台灣》(台北:麥田,2000年04月)。
張錯:〈抒情繼承:八十年代詩歌的延續與丕變〉,《台灣現代詩史論》(台北:文訊,1996年03月)。
須文蔚:〈網路詩創作的破與立〉,《創世紀詩刊》(117期,1998年12月)。
許悔之:〈林燿德《韶華拾遺》弁言〉,《妳不瞭解我的哀愁是怎麼一回事》(台北:光復,1988年04月)。
許悔之:〈熵的消耗-關於林燿德的《故市終端機》和其他〉,《都市終端機》(台北:書林,1988年01月)。
許琇禎:〈權力意志與符號的戲局-林燿德小說研究〉,《應用語文學報》(第4期,2002年06月)。陳千武:〈知性不惑的詩〉,《林亨泰研究資料彙編》下冊(彰化縣立文化中心,1994年06月)。
陳光興:〈炒作後現代?-許孟樊、羅青、鍾明德的後現代觀〉,《自立早報》(副刊,1990年02月)。
陳佳妏:〈論林燿德都市散文中的「迷宮」意象〉,《水筆仔》(第7期,1999年04月)。陳芳明:〈「龍族」命名緣起〉,《詩和現實》(台北:洪範出版社,1983年03月三版)。
陳芳明:〈擁抱台灣的心靈〉,《鞭傷之島》(台北:自立晚報,1992年)。
陳芳明:〈後現化或後殖民-戰後台灣文學史的一個解釋〉,《書寫台灣》(台北:麥田,2000年04月)。
陳芳明:〈臺灣新文學史(7)-皇民化運動下的四0年代文學〉,《聯合文學》(第16卷第7期,2000年05月)。陳芳明:〈臺灣新文學史(9)-戰後初期文學的重建與頓挫〉,《聯合文學》(第17卷第5期,2001年03月)。陳芳明:〈臺灣新文學史(12)-五0年代的文學侷限與突破〉,《聯合文學》(第17卷第8期,2001年06月)。陳芳明:〈臺灣新文學史(13)-橫的移植與現代主義之濫觴〉,《聯合文學》(第17卷第10期,2001年08月)。陳芳明:〈臺灣新文學史(14)-現代主義文學的擴張與深化〉,《聯合文學》(第18卷第3期,2002年01月)。陳裕盛:〈一部化繁為簡的世界史縮影-林燿德的科幻小說「時間龍」〉,《文訊》(第137期,1997年03月)。陳璐茜:〈廢墟〉,《鋼鐵蝴蝶》序(台北:聯合文學,1997年02月)。
彭小妍:〈解嚴與文學的歷史重建〉,《解嚴以來台灣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系主編,2000年09月)。
游喚:對〈都市與都市詩〉的講評,《當代台灣都市文學論》(台北:時報,1995年)。
程曉嵐:〈超現實主義述評〉,《未來主義、超現實主義、魔幻現實主義》(台北:淑馨,1999年05月)。
須文蔚:〈台灣新世代詩人的處境〉,《林燿德與新世代作家文學論》(台北:文建會,1996年06月)。
馮青:〈帶著光速飛竄的神童-一個解碼者/革命之子/林燿德〉,《都市終端機》(台北:書林,1988年01月)。
黃錦珠:〈都會與人心的惡地形-林燿德《非常的日常》〉,《文訊》(第173期,2000年03月)。黃錦樹:〈破中文與好作品〉,《聯合文學》(第15卷第2期,1999年10月)。黃寶蓮:〈游離的城市身世-評《鋼鐵蝴蝶》〉,《聯合報:讀書人》(47版1997年03月10日)。
莊宜文:〈在君父的城邦-三三文學集團研究〉(上),《國文天地》(第13卷,第8期,1998年01月)。
莊宜文:〈在君父的城邦-三三文學集團研究〉(下),《國文天地》(第13卷,第9期,1998年02月)。
楊仔:〈末世紀文明之上的天空之城-評林燿德的小說集《大東區》〉,《書評》(第22期,1996年06月)。楊牧:〈現代散文〉,《文學知識》(台北:洪範,1979年)。
楊宗穎:〈不安的顫抖-林燿德散文中的「焦慮書寫」〉,《國文天地》(第18卷第5期,2002年10月)。楊宗翰:〈書寫箕消解:閱讀詩.人.林燿德〉,《林燿德與新世代作家文學論》(台北:文建會,1997年06月)。
楊宗翰:〈黑暗抽長,火光不安-與林燿德.容格的三角對話〉,《台灣詩學季刊》(第19期,1997年06月)。
楊宗翰:〈在人群之中-波特萊爾、林燿德與台灣現代主義文學〉,《智慧的天堂:第一屆全國大專學生文學獎得獎專集》(台北:文建會,1998年)。
楊宗翰:〈重構詩史的策略〉,《創世紀》(第124期,2000年09月)。
楊宗翰:〈馬華文學與臺灣文學史-族臺詩人的例子〉,《中外文學》(第29卷第4期,2000年09月)。
楊宗翰:〈林燿德逝世後相關紀念詩文要日(1996-2000年)〉,《文訊雜誌》(第183期,2001年01月)。
楊宗翰:〈「現代派」的隔代會遇-施螫存與林燿德〉,《幼獅文藝》(第570期,2001年06月)。楊宗翰:〈誰能了解你的哀愁是怎麼一回事-林燿德到林燿德〉,《創世紀》(第127期,2001年06月)。
楊宗翰:〈火光之際,讀林燿德〉,《幼獅文藝》(579期,2002年03月)。楊明蒼:〈詹明信的後現代理論與台灣〉,《中外文學》(第22卷第3期,1993年8月)。
楊照:〈夢與灰燼-序《人生不值得活的-楊澤詩選》〉,《夢與灰燼:戰後文學史散論二集》(台北:聯合文學,1998年)。
路況:〈建築之死-後現代印象記〉,《後/現代及其不滿》(台北:唐山,1992年5月)。
赫胥氏:〈夢魘與現實之間-評林燿德「幻戲記」〉,《商工日報》(1986年4月13日)。
廖玉蕙:〈虛構與真實-談散文創作與閱讀的弔詭〉,《人文社會學報》(第2期,2000年5月)。
廖炳惠:〈從巴別塔談建築性的思索〉,《當代》(第43期,1989年11月)。
廖朝陽:〈現代科幻-不平衡的吸引力〉,《誠品閱讀》(第4期,2000年10月)。
潘亞墩:〈林燿德的散文〉,《明道文藝》(156期,1989年11月)。
葉石濤:〈八0年代作家的櫥窗-評「新世代小說大系」〉,《文訊》(革新第7期,1989年8月)。
葉維廉:〈從跨文化網路看現代主義〉,《解讀現代.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