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200.122.214) 您好!臺灣時間:2024/10/07 06:59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李婉玲
研究生(外文):Li, wan-ling
論文名稱:林耀德散文研究
指導教授:鄭明娳鄭明娳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玄奘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語文學系碩士班
學門:人文學門
學類:其他語文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5
畢業學年度:94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81
中文關鍵詞:都市文學文類滲透魔幻寫實後現代多元立體象徵主題思想論藝術表現論迷宮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4
  • 點閱點閱:2328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2
摘 要

在台灣80年代文壇林燿德(1962~1996)堪稱是質量並重的代表性人物。
他的代表性不僅在於涉足各文類的創作,更在於他勇於突破開創的精神,所謂的「無範本、破章法、解文類、立新意」都是林燿德創作的風格。
  可惜這位深具開創性的作家,以34歲壯年之姿辭世(1996年),他的辭世太突然,令很多文學界的朋友扼腕,當時有五十多篇的文字為悼念他而寫。文建會也特別以林燿德為主題,做了一次的論文研討及發表。林燿德的創作,不論是詩、散文、小說或劇本都有精湛作品面世,另外文學評論亦有著作。七冊詩集,三本散文集、八部小說,七本評論集、三部劇本、十七套主編文學選集,不但如此,楊宗翰先生更克服萬難在2001年出版了《林燿德佚文選》,全套共五冊,約50萬字,文類除了詩、散文、小說、劇本、評論之外,尚有翻譯以及難以歸類的文字。作品產量之豐沛,令人很難相信這些都是在34年(實際創作只有十年)的短暫生命中完成的。他得獎的紀錄是令人目不暇給,不管是詩、散文、小說,他都頻頻拿獎,如此豐碩的創作成果,的確是值得加以研究探討的。
在林燿德的所有文學創作中,他最鍾情的文類是散文,然而他的散文創作卻只有三冊(不包含合著)占總作品量的十分之一都不到,這樣的產量無異是屬少量的,但它的價值和影響卻不受限於量少的限制,因為林氏的散文是意涵飽滿的。它的散文創作飽含強烈的實驗性與結構性,和前行代抒情式美文有顯著的差異,不但如此,作品中所展現象徵意涵的豐富也是前所未見,其立體和歧義就像一座大迷宮。文本與現實之間交錯迷離,有詩的跳躍,有小說的虛構,也有戲劇的張力,這些都滲入了散文創作的思維中,敘述中文類消失了,而散文的框界也得以無限擴展。林燿德緊緊抓住時代的脈動,引領散文創作的新風潮,使得散文創作形式、內容,都更多元、更豐富。對於這樣一位突破創新又深具影響力的文學創作者,後人對其創作的評論版圖,實在是仍顯薄弱的,尤其是有關林燿德散文創作的深度探索,則更缺乏整體性的探討,而這也是本文研究的動機所在。
  本論文將聚焦於三本散文集及佚文選中的散文進行文本細評,以新批評的精神出發,但仍兼顧歷史、社會的交叉影響,並適度結合外緣資料及比較文學的方法。首先將以作者的外緣資料進行創作觀考察,歸納林燿德對散文創作的獨到理念,以作為理解其散文文本的後設參考,故首章〈緒論〉除了說明研究動機並介紹筆者所採取的以新批評為核心精神,視狀況統合各種批評技巧的研究方法;再梳理前脩研究林燿德散文的相關文獻,以作為合理論證的發展基礎。第二章〈創作背景〉以作者生命經驗為座標,分別以個人、時代、文學的背景等客觀因素來探討林燿德的思想淵源,文學觀以及創作歷程,此乃文學文本的外緣研究。其次進行文本主題思想的探究詮釋以彰顯其豐富性,所以第三章〈創作觀〉,從作者相關著作與單篇論文中加以分析歸納,藉此釐清其散文創作理論,並以其散文文本為主進行理論與創作實踐的論證,以反映其都市文學理論的落實與影響。第四章〈主題思想論〉,探勘並詮釋文本的主題思想。每節篇首都有簡要論述以說明所析出主題思想的合理根據。以「科學文明的反思」、「歷史真實虛構的辯證」、「現代人性靈的深探」、「都市脈息的把握」、「權力體制的批判」、「自我性情的展露」這六大主題思想進行疏理,讓讀者得以清楚的了解到,他所關懷的不只是一己的感懷,而是試圖帶領讀者看到人類共同的問題,關注人類共同的命運,以及感受他那充滿了學識理性思維與隱藏在後的熱切情感。然後再透過藝術形式表現的特質傾向,就其結構、修辭、語言文字的角度進行分析。因此第五章〈藝術表現論〉,分「結構論」及「修辭論」加以探討。「結構論」一、解析其結構與主題的關係。二、說明意象系統的聯結。在「修辭論」方面,則提出「歷史神話的再生」「寓言體的警醒」「文類的互相滲透」「精鍊知性的語言」、「多元立體的象徵系統」、「細膩深刻的視覺書寫」、「冷靜批判的反諷性語言」、「魔幻寫實的手法」等八端來分析其修辭特質。本章重點聚焦於「如何表現」,且同時會參考「主題思想論」進行交叉分析,以作為結論總評其整體優劣的前題。第六章〈結論〉,首先以第三章〈創作觀論〉為基礎,分別對照〈主題思想論〉、〈藝術表現論〉以探討其文本中的實踐與侷限;其次提出文學與文學史兩端的價值判斷以釐清林燿德散文的價值以及還原林燿德散文在台灣文學史上應有的位置。
第一章 緒 論 5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研究方法 5
第二節 文獻回顧與檢討 7
第三節 研究範疇與架構 8
第二章 創作背景 11
第一節 時代背景 11
一、政治:鬆綁與改革 12
二、經濟:變異與狂飆 12
三、社會文化:追趕與迷亂 13
第二節 文學風貌 14
一、60年代 14
二、70年代 15
三、80年代 17
第三節 火山流金 20
一、家世成長背景 21
二、求學經歷 22
三、閱讀經驗 23
四、性情與才華 24
第三章 散文創作觀 29
第一節 散文創作觀概述 29
一、都市文學理論的提倡 29
二、都市文學和後現代思維的匯流 33
三、林燿德的散文創作理念 34
第二節 散文文本析論 38
一、《一座城市的身世》 38
二、《迷宮零件》 43
三、《鋼鐵蝴蝶》 47
四、《邊界旅店》 48
第四章 主題思想論 50
第一節 科學文明的反思 51
第二節 歷史、真實、虛構的辯證 55
第三節 現代人性靈的深探 63
一、凝視孤獨與冷漠 63
二、揭露盲目與愚昧 67
三、透視物化與異化 69
第四節 把握都市的脈息 72
一、生存情態的凝視 73
二、情慾模式的析解 78
三、人格樣貌的描摹 81
第五節 權力體制的批判 84
一、政治人物的批判 84
二、政治現象的批判 88
第六節 自我性情的展露 94
一、創作的執著 94
二、藝術的喜好 96
三、性情的流露 102
第五章 藝術表現論 107
第一節 結構論 107
一、 結構與主題的關係 108
二 、意象系統的聯結 114
第二節 修辭論 118
一、歷史神話的再生 118
二、寓言體的警醒 120
三、文類的互相滲透 121
四、精鍊知性的語言風格 128
五、多元立體的象徵意涵 132
六、冷靜批判的反諷性語言 141
七、細膩滲透的視覺書寫 146
八、魔幻寫實的手法 160
第六章 結論 165
第一節 創作觀的實踐與侷限 165
第二節 散文的價值及對台灣文學的影響 166
第三節 未來展望與延伸進路 169
附錄:參考文獻 171
一、林燿德著作 171
二、專書論著 172
三、碩博士論文 175
四、報章、期刊論文 175
五、紀念詩文 180
附錄:參考文獻
一、林燿德著作
(一)短篇小說集
林燿德:《惡地形》(台北:希代,1998年10月)。
林燿德、陳璐茜合著:《慾望夾心-雙色小小說》(台北:皇冠,1995年05月)。
林燿德:《大東區》(台北:聯合文學,1995年06月)。
林燿德:《非常的日常》(台北:聯合文學,1999年12月)。

(二)長篇小說
林燿德、黃凡合著:《解謎人》(台北:希代,1989年09月)。
林燿德:《一九四七高砂百合》(台北:聯合文學,1990年12月)。
林燿德:《大日如來》(台北:希代,1993年05月)。
林燿德:《時間龍》(台北:時報文化,1994年08月)。
(三)詩集
林燿德:《銀碗盛雪》(台北:洪範,1987年01月)。
林燿德:《都市終端機》(台北:書林,1988年01月)。
林燿德:《妳不瞭解我的哀愁是怎麼一回事》(台北:光復,1988年04月)。
林燿德:《都市之夢》(台北:漢光,1989年06月)。
林燿德:《一九九0》(台北:尚書,1990年07月)。
林燿德:《不要驚動不要喚醒我所親愛》(台北:文鶴,1996年01月)。
林燿德:《日出金色-四度空間五人集》(台北:文鏡,1986年12月)。
(四)散文集
林燿德:《一座城市的身世》(台北:時報文化,1987年08月)。
林燿德:《迷宮零件》(台北:聯合文學,1993年06月)。
林燿德:《鋼鐵蝴蝶》(台北:聯合文學,1997年02月)。
(五)評論集
林燿德:《一九四九以後-台灣新世代詩人初探》(台北:爾雅,1986年12月)。
林燿德:《不安海域-台灣新世代詩人新探》(台北:師大書苑,1988年05月)。
林燿德:《羅門論》(台北:師大書苑,1991年01月)。
林燿德:《重組的星空》(台北:業強,1991年06月)。
林燿德:《期待的視野-林燿德文學短論選》(台北:幼獅,1993年02月)。
林燿德:《世紀末現代詩論集》(台北:羚傑企業有限公司,1995年12月)。
林燿德:《敏感地帶-探索小說的意識真象》(台北:駱駝,1996年09月)。
(六)訪談論
林燿德:《觀念對話》(台北:漢光,1989年08月)。
(七)電影、舞台劇本.漫畫及其他
林燿德、于記偉合著:《大東區》(台北:行政院新聞局,1991年)。
林燿德、徐煬合著:《夢的都市導遊》(台北:竹友軒,1992年04月)。
林燿德、林政德合著:《鬥陣》(台北:大然,1992年08月)。(漫畫)
林燿德、戴晴衣合著:《和死神約會的一00種方法》(台北:晴衣工作室,1994年06月)。(舞台劇本)
林燿德:《淫魔列傳》(台北:羚傑,1995年01月)。
林燿德、陳璐茜合著:《塔羅牌測遊戲》(台北:遠流,1997年04月)。(塔羅牌介紹)
(八)主編選集
林燿德:《中國現代海洋文學選》共三冊(台北:號角,1987年07)。
林燿德、鄭明娳合編:《現代散文精選系列:有情四卷》(台北:正中書局,1989年12月)。
林燿德、鄭明娳合編:《現代散文精選系列:人生五題》(台北:正中書局,1990年5-8月)。
林燿德、鄭明娳合編:《現代散文精選系列:智慧三品》(台北:正中書局,1991年07月)。
林燿德、鄭明娳合編:《現代散文精選系列:乾坤雙壁》(台北:正中書局,1991年09月)。
林燿德、黃凡合編:《新世代小說大系》共十二冊(台北:希代,1989年05月)。
林燿德編:《甜蜜買賣-台灣都市小說選》(台北:業強,1989年08月)。
林燿德編:《水晶圖騰-面對新人類小說》(高雄:派色,1990年07月)。
林燿德、簡政珍合編:《台灣新世代詩人大系》共二冊(台北:書林出版公司,1990年10月)。
林燿德編:《浪跡都市-台灣都市散文選》(台北:業強,1990年08月)。
林燿德、孟樊合編:《世紀末偏航-八0年代台灣文學論》(台北:時報文化,1990年12月)。
林燿德、鄭明娳合編:《時代之風-當代文學入門》(台北:幼獅,1991)。
林燿德、孟樊合編:《流行天下-當代台灣通俗文學論》(台北:時報文化,1992年01月)。
林燿德編:《當代台灣文學評論大系.文學現象卷》(台北:正中,1993年05月)。
林燿德編:《幼獅文藝四十年大系.小說卷Ⅰ:最後的麒麟》(台北:幼獅,1994年03月)。
林燿德編:《幼獅文藝四十年大系.小說卷Ⅱ:天邊的大麥》(台北:幼獅,1994年)。
林燿德編:《羅門創作大系》共十卷(台北:文史哲,1995年04月)。
林燿德、林水福合編:《蕾絲與鞭子的交歡-當代台灣情色文學論》(台北:時報文化,1997年)。

二、專書論著
(一)文學理論相關論著
Perry Anderson著,王晶譯:《後現代性的起源》(台北:聯經,1999年12月)。
Steven Best,Doglas Kellner等著,朱元鴻譯:《後現代理論-批判的質疑》(台北:巨流,1994年08月)。
Terry Eagleton著,華明譯:《後現代主義的幻象》(北京:商務,2000年10月)。
李歐梵:《現代性的追求》(台北:麥田,1996年)。
柳鳴九主編:《未來主義.超現實主義.魔幻現實主義》(台北:淑馨,1990年05月)。
委勒克、華倫,王夢鷗、許國衡譯:《文學論-文學研究方法論》(台北:志文,1996年11月再版)。
高宣揚:《後現代論》(台北:五南,1999年10月)。
盛寧:《人文困惑與反思-西方後現代主義思潮批判》(北京:三聯,1997年06月)。
張京媛主編:《新歷史主義與文學批評》(北京:北京大學,1993年01月)。
路況:《後/現代及其不滿》(台北:唐山,1992年05月)。
詹明信著,張旭東編:《晚期資本主義的文化邏輯》(香港:牛津,1996年)。
詹明信著,唐小兵譯:《後現代主義與文化理論》(台北:合志文化,2001年05月,三版)。
葉維廉:《解讀現代.後現代:生活空間與文化空間的思索》(台北:東大,1992年)。
廖炳蕙:《回顧現代-後現代與後殖民論文集》(台北:麥田,1994年09月)。
羅青:《什麼是後現代主義》(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9年10月)。
羅蘭.巴特著,汪耀進、傅佩榮譯:《戀人絮語》(台北:桂冠,2002年01月,二版)。
卡爾維諾(Italo Calvino)著,王志弘譯:《看不見的城市》(台北:時報文化,1993年11月)。
王小章、郭本禹:《潛意識的詮釋》(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1998年02月)。
王志弘:《性別化泡動的政治與詩學》(台北:田園城市,2000年05月)。
王鼎鈞:《左心房漩渦》(台北:爾雅出版社,1988年05月)。
王溢嘉:《性.文明與荒謬》(台北:野鵝,1990年04月)。
王溢嘉:《精神分析與文學》(台北:野鵝,1991年04月)。
王德威:《如何現代,怎樣文學》(台北:麥田,1998年10月)。
杜十三:《新世界的零件》(台北:台明,2003年11月)。
余光中:《記憶像鐵軌一樣長》(台北:洪範書局,1987年)。
余光中:《逍遙遊》(台北:九歌出版社,2000年06月)。
李洁非:《城市像框》(山西:山西教育,1999年03月)。
李歐梵:《上海的狐步舞-新感覺派小說選》(台北:允晨,2001年08月)。
孟樊:《台灣文學輕批評》(台北:揚智,1994年09月)。
孟樊:《當代台灣新詩理論》(台北:揚智,1998年05月)。
林彧:《戀愛遊戲規則》(台北:皇冠,1988年01月初版)。
林水福編:《林燿德與新世代作家文學論》(台北:文建會,1997年06月)。
林淇瀁:《書寫與拼圖:台灣文學傳播現象研究》(台北:麥田,2001年10月)。
林嘉誠:《社會變遷與社會運動》(台北:黎明文化,1992年08月)。
河合俊雄著,趙金貴譯:《榮格-靈魂的現實性》(河北:河北教育,2001年11月)。
胡民祥編:《台灣文學入門文選》(台北:前衛,1998年10月)。
柯律治(Coleridge )著,楊德豫譯:《神秘詩!怪誕詩!柯爾律治的三篇代表作》(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新華發行,1992年)。
侯吉諒:《臺灣散文》(台北:未來書城,2003年)。
洛夫:《石室之死亡:及相關重要評論》(台北:漢光,1988年)。
夏志清:《中國現代小說史》(香港:友聯,1979年)。
奚密:《現/當代詩文錄》(台北:聯合文學,1998年11月)。
若林正丈著,許佩賢、洪金珠譯:《台灣:分裂國家與民主化》(台北:月旦出版社,1994年07月)。
郭強生:《在文學徬徨的年代》(台北:立緒文化,2002年06月)。
陳文茜,〈許動就像劇場表演-陳文茜V.S楊渡〉,楊澤主編:《狂飆八0-記錄一個集體發聲的年代》,(台北:時報文化,1999年11月初版)。
陳大為:《存在的斷層掃瞄-羅門都市詩論》(台北:文史哲,1998年06月)。
陳大為:《亞洲中文現代詩的都市書寫》(台北:萬卷樓圖書公司,2001年01月)。
陳芳明:《鞭傷之島》(台北:自立晚報,1992年)。
陳芳明:《典範的追求》(台北:聯合文學,1998年)。
陳芳明:《後殖民台灣》(台北:麥田,2002年)。
陳炳良編:《中國現當代文學探討》(香港:三聯,1992年03月)。
陳巍仁:《台灣現代散文詩新論》(台北:萬卷樓圖書,2001年11月)。
黃獻文:《論新感覺派》(湖北:武漢,2000年03月)。
張毅:《文學文體概說》(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3年)。
張大春:《小說稈類》(台北:聯合文學,2000年,07月初版)。
張光直編:《張我軍文集》(台北:純文學出版社,1979年08月再版)。
張同道:《探險的風旗-論20世紀中國現代主義詩潮》(安徽:安徽教育,1998年01月)。
焦桐:《台灣文學的街頭運動》(台北:時報文化,1998年11月)。
彭瑞金:《台灣新文學運動40年》(台北:自立晚報,1991年03月)。
彭瑞金:《文學評論百問》(台北:聯合文學,1998年08月)。
楊雲萍:《台灣史上的人物》(台北:成文出版社,1981年05月)。
楊宗翰:《文學經典與台灣文學》(永和:富春,2001年01月)。
楊宗翰主編:《林燿德佚文選》共五冊(台北:華文網,2001年12月)。
楊照:《文學社會與歷史想像-戰後文學史散論》(台北:聯合文學,1995年)。
楊照:《夢與灰燼:戰後文學史散論二集》(台北:聯合文學,1998年)。
楊澤主編:《狂飆八0-記錄一個集體發聲的時代》(台北:時報文化,1999年)。
趙知悌:《現代文學的考察》(台北:遠景出版社,1978年)。
趙衛民:《散文啟蒙》(2003年)。
葉石濤:《走向台灣文學》(台北:自立晚報,1980年03月)。
葉石濤:《台灣文學史綱》(台北:文學界,1996年09月再版)。
鄭明娳:《現代散文現象論》(台北:大安出版社,1992年初版)。
鄭明娳:《現代散文縱橫論》(台北:大安出版社,1986年初版)。
鄭明娳:《現代散文類型論》(台北:大安出版社,1987年初版)。
鄭明娳:《現代散文構成論》(台北:大安出版社,1989年初版)。
鄭明娳:《現代散文》(台北:三民書局,1999年,03月初版)。
鄭明娳主編:《當代台灣都市文學論》(台北:時報文化,1995年11月)。
劉紀蕙:《孤兒.女神.負面書寫》(台北:立緒,2000年05月)。
劉紀蕙、周英雄編:《書寫台灣》(台北:麥田,2000年04月)。
劉登翰等編:《台灣文學史》(福州:海峽文藝,1991-1993年)。
蔡勇美、章英華主編:《台灣的都市社會》(台北:巨流,1997年)。
蔡詩萍:《騷動島嶼的論述反抗》(台北:聯合文學,1995年10月)。
蕭蕭編選:《現代詩導讀-理論、史料、批評篇》(台北:故鄉,1982年04月)。
薛絢:《空間地圖》(台北:商務,2000年02月)。
譚楚良:《中國現代派文學史論》(上海:學林,1997年05月)。
嚴家炎:《新感覺派小說選》(北京:人民,1985年)。
Manuel Castells著,陳志梧譯:〈一個跨文化的都市社會變遷理論〉,《空間的文化形式與社會理論讀本》(台北:明文,1993年03月)。
丁文林:〈魔幻現實主義與超現實主義〉,柳鳴九主編《未來主義.超現實主義.魔幻現實主義》(台北:淑馨,1990年05月)。


三、碩博士論文
藍博堂:《台灣鄉土文學論戰及其餘波1971-1987》,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2年06月)。
林以青:《文學經驗中的都市情境轉化之探討》,東海建築碩士論文(1993年06月)。
陳明柔:《典範的更替/消解與台灣八0年代小說的感覺結構》,東海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99年06月)。
李建民:《八0年代台灣小說中的都市意象:以台北為例》,台北市立師範學院應用語言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07月)。
翁燕玲:《林燿德研究-現代性的追索》,中正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06月)。
王文仁:《光與火-林燿德詩論》,南華大學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05月)。
洪瑛君《林燿德及其小說的「認同主題」研究》(南華大學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05月)

陳淑華《林燿德1947高砂百合研究》(國立中山大學中國語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05月)

許惠耳《林燿德散文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國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06月)

四、報章、期刊論文
丁旭輝:〈林燿德圖像詩研究〉,《中國學術年刊》(第22期,2001年05月)。
王文仁:〈林燿德與「新世代」理論的建構〉,《第八屆南區五校中國文學研究生論文研討會論文集》(嘉義:中正大學中文系,2000年04月)。
王文仁:〈迷宮頑童-林燿德都市散文初探〉,《第六屆南區五校中國文學研究生論文研討會論文集》(台南:成功大學中文系,2000年04月)。
王文仁:〈林燿德與文學史重探〉,(《乾坤》第20期,2001年10月)。
王志弘:〈城市身世〉,《聯合文學》(第10卷第5期,1994年03月)。
王溢嘉:〈試析《無限軌道》-也是「詩人與心理醫師的雙重個案」〉,《妳不瞭解我的哀愁是怎麼一回事》(台北:光復,1988年04月)。
王浩威:〈偉大的獸-林燿德文學理論的建構〉,《聯合文學》(第12卷第5期,1996年03月)。
王浩威:〈重組的星空!重組的星空?〉,《林燿德與新世代作家文學論》(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97年06月)。
王建元:〈當代台灣科幻小說的都市空間〉,《當代台灣都市文學論》(台北:時報,1995年11月)。
王潤華:〈從沈從文的「都市文明」到林燿德的「終端機」文化〉,《當代台灣都市文學論》(台北:時報,1995年11月)。
王溢嘉:〈集體潛意識之夢-林燿德詩集《都市之夢》的空間結構〉,《都市之夢》(台北:漢光,1989年06月)。
田運良:〈火的焚燒與光的照耀-林燿德詩集《不要驚動不要喚醒我所親愛》〉,《幼獅文藝》(第84卷第2期,1997年02月)。
白靈:〈停駐在地上的星星-林燿德詩路新探,《都市終端機》(台北:書林,1988年01月)。
朱孟庭:〈論台灣八0年代都市散文的書寫策略-林燿德、林或、杜十三為例〉,東吳大學「時代與世代:台灣現代散文研討會」(2003年10月25日)。
辛金順:〈多重的變奏-論林燿德的都市散文〉,《中國現代文學理論季刊》(第10期,1998年06月)。
何乃英:〈日本新感覺派文學評析〉,《河北大學學報》(第3期,1994年)。
呂興昌:〈走向自主性的時代-林亨泰詩路歷程簡述〉,《林亨泰研究資料彙編》(彰化縣文化中心,1994年)。
李歐梵:〈中國現代小說的先驅者-施螫存、穆時英、劉吶鷗〉,《現代性的追求》(台北:麥田,1996年09月)。
李歐梵:〈漫談中國現代文學中的「頹廢」〉,《現代性的追求》(台北:麥田,1996年09月)。
吳潛誠:〈從兩種觀點看《一座城市的身世》〉,《首都早報》(1990年05月30日)。
吳潛誠:〈遊走在後現代城市的想像迷宮-重讀林燿德的散文創作〉,《聯合文學》(第12卷第5期,1996年03月)。
何寄澎:〈江山代有才人出-管窺散文新銳、蠡測散文新趨〉,《文訊》(第100期,1994年02月)。
林央敏:〈散文出位〉,《文訊》(第14期,1984年12月)。
林以青:〈文學經驗中的都會情境-以七0年代的台北為例〉,鄭明娳主編《當代台灣都市文學論》(台北:時報文化,1995年11月)。
林淇瀁(向陽):〈戰爭.和平.蝕-讀林燿德詩輯《人類家族遊戲》〉,《妳不瞭解我的哀愁是怎麼一回事》(台北:光復,1988年04月)。
林淇瀁(向陽):〈「台北的」與「台灣的」-初論台灣現代文學「城鄉差距」〉,《當代台灣都市文學論》(台北:時報文化,1995年11月)。
林淇瀁(向陽):〈八0年代台灣現代詩風溯試論〉,《台灣史料研究》(第9期,1997年05月)。
林淇瀁(向陽):〈對都市與後現代-林燿德詩論〉的講評,《林燿德與新世代作家文學論》(台北:行政院文建會,1997年06月)。
林淇瀁(向陽):〈臺灣現代文學(4)〉-被忽視者的重返:小論知性散文的時代意義〉,《國文天地》(第13卷2期,1997年07月)。
林淇瀁(向陽):〈「副」刊「大業」:台灣報紙副刊的文學傳播模式分析〉,《世界中文報紙副刊學綜論》(台北:行政院文建會,1997年11月)。
林淇瀁(向陽):〈長廊與地圖:台灣新詩風溯的溯源與鳥瞰〉,《中外文學》(第28卷第1期,1999年06月)。
林淇瀁(向陽):〈迷幻的虛擬之城-初論台灣網路文學的後現代狀況〉,《書寫與拼圖-台灣文學傳播現象研究》(台北:麥田,2001年10月)。
孟樊:〈大陸第三代詩與台灣新世代詩之比較〉,《當代青年》(第1卷第4期,1991年11月)。
孟樊:〈瀕臨死亡的現代詩壇〉,《台灣文學輕批評》(台北:揚智,1994年09月)。
周英雄:〈八0年代臺灣作家怎樣寫歷史〉,《聯合文學》(第7卷第5期,1991年03月)。
邵玉銘等編:《四十年來中國文學》(台北:聯合文學,1995年06月)。
洛楓:〈從後現代主義看詩與城市的關係〉,《中國現當代文學探討》(香港:三聯,1992年03月)。
紀大偉:〈都市化的文學風景〉,《狂飆八0-記錄一個集體發聲的時代》(台北:時報文化,1999年11月)。
奚密:〈邊緣,前衛,超現實:對台灣五、六年代現代主義的反思〉,《台灣現代詩史論》(台北:文訊,1996年03月)。
栗津則雄:〈韓波的問題〉,《韓波詩文集》(台北:桂冠,1994年09月)。
張大春:〈當代台灣都市文學的興起-一個小說本行的觀察〉,《四十年來中國文學》(台北:聯合文學,1995年06月)。
張同道:〈都市風景與田園鄉愁〉,《文藝研究》(1997年02月)。
張秀亞:〈創造散文的新風格〉,《人生小景》(台北:水芙蓉出版社,1981年)。
張堂錡:〈臺灣現代文學(3)-現代散文的新趨向〉,《國文天地》(第13卷第1期,1997年06月)。
張堂錡:〈跨越邊界-現代散文的裂變與演化〉,《國文天地》,《文訊》(第167期,1999年09月)。
張啟疆:〈「我」的世代-林燿德散文小論〉,《中華日報》(1997年05月16-20日)。
張啟疆:〈暴走的龍-談《林燿德佚文選,創作卷》〉,《中央日報》(2001年11月26日)。
張國安:〈日本新感覺派新論〉,《日本研究》(第2期,1995年)。
張瑞芬:〈文學兩「鍾」書-徐鍾珮與鍾梅音散文的再評價〉,《林海音及其同輩女作家研討會》,(2002年11月30日~12月1日)。
張瑞芬:〈明月前身幽蘭谷-胡蘭成、朱天文與三三〉,《台灣文學學報》,(第四期,2003年08月)。
張漢良、蕭蕭編選:《現代詩導讀-理論、史炓、批評篇》(台北:故鄉,1982年04月)。
張漢良:〈四度空間詩人與詩評家〉,《妳不瞭解我的哀愁是怎麼一回事》(台北:光復,1988年04月)。
張漢良:〈現代詩的田園模式-「八十年代詩選序」,《現代詩論衡》(台北:幼獅,1997年)。
張漢良:〈都市詩言談-台灣的例子〉,《當代》第32期,1988年12月)。
張誦聖:〈朱天文與台灣文化及文學的新動向〉,《中外文學》(第22卷第10期,1994年03月)。
張誦聖:〈「文學體制」與現、當代中國/台灣文學〉,《書寫台灣》(台北:麥田,2000年04月)。
張錯:〈抒情繼承:八十年代詩歌的延續與丕變〉,《台灣現代詩史論》(台北:文訊,1996年03月)。
須文蔚:〈網路詩創作的破與立〉,《創世紀詩刊》(117期,1998年12月)。
許悔之:〈林燿德《韶華拾遺》弁言〉,《妳不瞭解我的哀愁是怎麼一回事》(台北:光復,1988年04月)。
許悔之:〈熵的消耗-關於林燿德的《故市終端機》和其他〉,《都市終端機》(台北:書林,1988年01月)。
許琇禎:〈權力意志與符號的戲局-林燿德小說研究〉,《應用語文學報》(第4期,2002年06月)。
陳千武:〈知性不惑的詩〉,《林亨泰研究資料彙編》下冊(彰化縣立文化中心,1994年06月)。
陳光興:〈炒作後現代?-許孟樊、羅青、鍾明德的後現代觀〉,《自立早報》(副刊,1990年02月)。
陳佳妏:〈論林燿德都市散文中的「迷宮」意象〉,《水筆仔》(第7期,1999年04月)。
陳芳明:〈「龍族」命名緣起〉,《詩和現實》(台北:洪範出版社,1983年03月三版)。
陳芳明:〈擁抱台灣的心靈〉,《鞭傷之島》(台北:自立晚報,1992年)。
陳芳明:〈後現化或後殖民-戰後台灣文學史的一個解釋〉,《書寫台灣》(台北:麥田,2000年04月)。
陳芳明:〈臺灣新文學史(7)-皇民化運動下的四0年代文學〉,《聯合文學》(第16卷第7期,2000年05月)。
陳芳明:〈臺灣新文學史(9)-戰後初期文學的重建與頓挫〉,《聯合文學》(第17卷第5期,2001年03月)。
陳芳明:〈臺灣新文學史(12)-五0年代的文學侷限與突破〉,《聯合文學》(第17卷第8期,2001年06月)。
陳芳明:〈臺灣新文學史(13)-橫的移植與現代主義之濫觴〉,《聯合文學》(第17卷第10期,2001年08月)。
陳芳明:〈臺灣新文學史(14)-現代主義文學的擴張與深化〉,《聯合文學》(第18卷第3期,2002年01月)。
陳裕盛:〈一部化繁為簡的世界史縮影-林燿德的科幻小說「時間龍」〉,《文訊》(第137期,1997年03月)。
陳璐茜:〈廢墟〉,《鋼鐵蝴蝶》序(台北:聯合文學,1997年02月)。
彭小妍:〈解嚴與文學的歷史重建〉,《解嚴以來台灣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系主編,2000年09月)。
游喚:對〈都市與都市詩〉的講評,《當代台灣都市文學論》(台北:時報,1995年)。
程曉嵐:〈超現實主義述評〉,《未來主義、超現實主義、魔幻現實主義》(台北:淑馨,1999年05月)。
須文蔚:〈台灣新世代詩人的處境〉,《林燿德與新世代作家文學論》(台北:文建會,1996年06月)。
馮青:〈帶著光速飛竄的神童-一個解碼者/革命之子/林燿德〉,《都市終端機》(台北:書林,1988年01月)。
黃錦珠:〈都會與人心的惡地形-林燿德《非常的日常》〉,《文訊》(第173期,2000年03月)。
黃錦樹:〈破中文與好作品〉,《聯合文學》(第15卷第2期,1999年10月)。
黃寶蓮:〈游離的城市身世-評《鋼鐵蝴蝶》〉,《聯合報:讀書人》(47版1997年03月10日)。
莊宜文:〈在君父的城邦-三三文學集團研究〉(上),《國文天地》(第13卷,第8期,1998年01月)。
莊宜文:〈在君父的城邦-三三文學集團研究〉(下),《國文天地》(第13卷,第9期,1998年02月)。
楊仔:〈末世紀文明之上的天空之城-評林燿德的小說集《大東區》〉,《書評》(第22期,1996年06月)。
楊牧:〈現代散文〉,《文學知識》(台北:洪範,1979年)。
楊宗穎:〈不安的顫抖-林燿德散文中的「焦慮書寫」〉,《國文天地》(第18卷第5期,2002年10月)。
楊宗翰:〈書寫箕消解:閱讀詩.人.林燿德〉,《林燿德與新世代作家文學論》(台北:文建會,1997年06月)。
楊宗翰:〈黑暗抽長,火光不安-與林燿德.容格的三角對話〉,《台灣詩學季刊》(第19期,1997年06月)。
楊宗翰:〈在人群之中-波特萊爾、林燿德與台灣現代主義文學〉,《智慧的天堂:第一屆全國大專學生文學獎得獎專集》(台北:文建會,1998年)。
楊宗翰:〈重構詩史的策略〉,《創世紀》(第124期,2000年09月)。
楊宗翰:〈馬華文學與臺灣文學史-族臺詩人的例子〉,《中外文學》(第29卷第4期,2000年09月)。
楊宗翰:〈林燿德逝世後相關紀念詩文要日(1996-2000年)〉,《文訊雜誌》(第183期,2001年01月)。
楊宗翰:〈「現代派」的隔代會遇-施螫存與林燿德〉,《幼獅文藝》(第570期,2001年06月)。
楊宗翰:〈誰能了解你的哀愁是怎麼一回事-林燿德到林燿德〉,《創世紀》(第127期,2001年06月)。
楊宗翰:〈火光之際,讀林燿德〉,《幼獅文藝》(579期,2002年03月)。
楊明蒼:〈詹明信的後現代理論與台灣〉,《中外文學》(第22卷第3期,1993年8月)。
楊照:〈夢與灰燼-序《人生不值得活的-楊澤詩選》〉,《夢與灰燼:戰後文學史散論二集》(台北:聯合文學,1998年)。
路況:〈建築之死-後現代印象記〉,《後/現代及其不滿》(台北:唐山,1992年5月)。
赫胥氏:〈夢魘與現實之間-評林燿德「幻戲記」〉,《商工日報》(1986年4月13日)。
廖玉蕙:〈虛構與真實-談散文創作與閱讀的弔詭〉,《人文社會學報》(第2期,2000年5月)。
廖炳惠:〈從巴別塔談建築性的思索〉,《當代》(第43期,1989年11月)。
廖朝陽:〈現代科幻-不平衡的吸引力〉,《誠品閱讀》(第4期,2000年10月)。
潘亞墩:〈林燿德的散文〉,《明道文藝》(156期,1989年11月)。
葉石濤:〈八0年代作家的櫥窗-評「新世代小說大系」〉,《文訊》(革新第7期,1989年8月)。
葉維廉:〈從跨文化網路看現代主義〉,《解讀現代.後現代》(台北:東大,1992年)。
鄭明娳:〈四次元的魔術走廊-評「幻戲記」〉,《新生報》(1985年10月7日)。
凌雲夢 (鄭明娳):〈詭異的銀碗〉,《都市終端機》(台北:書林,1988年01月)。
鄭明娳:〈當代散文中的兩種「怪誕」〉,《當代台灣都市文學論》(台北:時報1995年11月)。
鄭明娳:〈橫向寬、縱向深的文學典範-評林燿德《新世代星空》〉,《中華日報》(2001年12月4日)。
鄭明娳:〈搜集林燿德〉,《文訊》(第188期,2001年06月)。
劉正忠:〈現代散文三題:本色、破體、出位〉,《東吳中文學報》(第9期,2003年05月)。
劉紀蕙:〈林燿德與台灣文學的後現代轉向〉,《孤兒.女神.負面書寫》(台北:立緒,2000年5月)。
劉紀蕙:〈超現實的視覺翻譯〉,《孤兒.女神.負面書寫》(台北:立緒,2000年5月)。
劉紀蕙:〈文化整體組織與現代主義的推離〉,《孤兒.女神.負面書寫》(台北:立緒,2000年5月)。
劉紀蕙:〈台灣文化場域內「中國符號」與「台灣圖像」的展演與變異〉,《孤兒.女神.負面書寫》(台北:立緒,2000年5月)。
劉紀蕙:〈時間龍與後現代暴力書寫的問題〉,《孤兒.女神.負面書寫》(台北:立緒,2000年5月)。
劉紀蕙:對〈從〈大東區〉到〈藍色狂想曲〉〉的講評,《林燿德與新世代作家文學論》(台北:文建會,1997年6月)。
應鳳凰:〈林海音與六0年代文壇-從主編的信探勘文學的生產與運作〉,《林海音及其同輩女作家研討會》(2002年11月30日~12月1日)。
蔡奉杉:對〈台灣後現代詩的理論與實際〉講評,《世紀末偏航-八0年代台灣文學論》(台北:時報,1990年12月)。
蔡翔宇:〈在2002年看1990年盛開的「1947高砂百合」〉,《興大中文研究生論文集》(第8期,2003年05月)。
蔡詩萍:〈一個反支配論述的形式-八0年代台灣異議性文化生態與文學的考察〉,《世紀末偏航-八0年代台灣文學論》(台北:時報,1990年)。
蔡詩萍:〈八0年代後都市散文的新世代性格〉,《林燿德與新世代作家文學論》(台北:文建會,1997年6月)。
蔡詩萍:〈在文化典範更替前夕〉,《騷動島嶼的論述反抗》(台北:聯合文學,1995年)。
韓雪臨:〈時空經緯中的迷宮穿行-讀林燿德散文集《迷宮零件》〉,《中外文學》(第27卷第3期,1998年9月)。
羅門:〈一九九0年向詩太空發射的一座人造衛星〉,《一九九0》(台北:尚書,1990年7月)。
羅門:〈立體掃瞄林燿德詩的創作世界-兼談他後現代創作的潛在生命〉,《林燿德與新世代作家文學論》(台北:文建會,1997年6月)。
羅門:〈都市與都市詩〉,《當代台灣都市文學論》(台北:時報,1995年11月)。
羅門:〈都市與都市詩-兼答讀者問題〉,《詩眼看世界》(台北:師大書苑,1989年6月)。
羅門:〈讀凌雲夢的〈林燿德詩作初探〉有感〉,《藍星》(第9期,1986年10月)。
羅青:〈後現代狀況出現了〉,《日出金色-四度空間五人集》(台北:文鏡,1985年)。
羅青:〈詩與後設方法:「後現代主義」淺談〉,《詩人之燈》(台北:東大,1992年07月)。
瘂弦:〈在城市裡成長-林燿德散文作品印象〉,《一座城市的身世》(台北:時報,1987年)。
瘂弦:〈詩人手劄〉,《現代詩導讀-理論、史料、批評篇》(台北:故鄉,1982年04月)。
五、紀念詩文
向明:〈真是一個天才〉,《中央日報》(18版,1996年01月11日)。
簡媜:〈被足熄的烈焰〉,《中央日報》(18版,1996年01月11日)。
洛夫:〈我正等著他一封信〉,《中央日報》(18版,1996年01月11日)。
張啟疆:〈離家男子-懷念林燿德〉,《中時晚報》(23版,1996年01月11日)。
左爾泰:〈青年作家林燿德猝逝〉,《中國時報》(35版,1996年01月11日)。
李瑞騰:〈我要如何表白我的震驚與哀傷〉,《聯合報》(34版,1996年01月11日)。
王浩威:〈聽見與告別〉,《聯合報》(34版,1996年01月11日)。
林水福:〈他的祖藉在星空〉,《聯合報》(34版,1996年01月11日)。
徐開塵:〈林燿德為文學雙倍燃燒自己〉,《民生報》(15版,1996年01月11日)。
紀慧玲:〈拿獎常勝軍〉,《民生報》(15版,1996年01月11日)。
李瑞騰:〈一顆耀眼文學之星的絕滅〉,《民生報》(15版,1996年01月11日)。
小民:〈文壇隕星林燿德〉,《中華日報》(14版,1996年01月12日)。
孟樊:〈到冥間為鬼才-送林燿德〉,《中國時報》(35版,1996年01月12日)。
司馬中原:〈火焰人生-悼念林燿德〉,《中央日報》(18版,1996年01月12日)。
李潼:〈好走、好睡-大風箱燿德〉,《中國時報》(35版,1996年01月15日)。
羅青:〈弔念林燿德〉,《中國時報》(35版,1996年01月16日)。
鍾鼎文:〈花訊-悼林燿德〉,《聯合報》(34版,1996年01月17日)。
姜穆:〈萬年史紀有君名-悼詩人林燿德先生〉,(上、下)《台灣新生報》(19版,1996年01月23-24日)。
應平書:〈不只是一個文人之死〉,《中華日報》(14版,1996年01月23-24日)。
丘秀芷:〈是不是已預期到?-給燿德老弟〉,《中華日報》(14版,1996年01月24日)。
司馬中原:〈歸入星空-懷念林燿德〉,《中華日報》(14版,1996年01月24日)。
羅門:〈你會從文學史中回來-悼詩友林燿德〉,《中華日報》(14版,1996年01月25日)。
徐學:〈兩岸同悲〉,《中華日報》(14版,1996年01月25日)。
許台英:〈溫州街的雅歌新唱-送林燿德〉,《聯合報》(34版,1996年01月25日)。
吳鈞堯:〈當我們的生命熱度逐漸交融時〉,《幼獅文藝》(第83卷第2期,1996年02月2日)。
艾春(陳思和):〈世紀末文壇的流星〉,《中央日報》(18版,1996年03月17日)。
黃海:〈作家往何處去?從林燿德遽殞說起〉,《中華日報》(14版,1996年03月17日)。
羊恕:〈盛雪的銀碗,盛酒如何?-哀我好友林燿德〉,《台灣新聞報》(19版,1996年03月27日)。
簡政珍:〈真實謊言-給林燿德〉,《聯合文學》(第12卷第5期,1996年03月)。
黃基淦:〈追慕林燿德〉,《中華日報》(14版,1996年04月04日)。
廖咸浩:〈你的進度已超前太多-紀念與燿德一起趕稿的日子〉,《中國時報》(35版,1996年04月10日)。
劉再復:〈共一冰冷的鑰匙〉,《中央日報》(18版,1996年06月25日)。
汪啟疆:〈白日黑夜凝留在風濤上的重〉,《藍色水手》後記(黎明文化版,1996年)。
鄭明娳:〈詩人,沒走〉,《中央副刊》(18版,1998年02月13日)。
平凡:〈請不要毀掉一等新料-悼林燿德〉,(菲律賓)千島詩社版《平凡的詩》(1998年)。
方路:〈林燿德-一九九四:在吉隆坡〉,《聯合報》(37版,1999年02月23日)。
鄭明娳:〈超人燿德二三事〉,《勁報》(24版,2000年01月04日)。
羅門:〈劃亮文學天空的隕星-林燿德逝世四周年〉,《勁報》(24版,2000年01月05日)。
顏艾琳:〈燿德?燿德?都很要得〉,《勁報》(24版,2000年01月06日)。
郭玉文:〈猛烈,而且不朽〉,《勁報》(24版,2000年01月07日)。
楊宗翰:〈SUBLIME,2000-遙寄林燿德〉,《勁報》(24版,2000年01月10日)。
林婷:〈想望一襲熟悉的身影〉,《聯合文學》(第16卷第8期,2000年06月)。
鄭明娳:〈神乎魔乎人乎-閱讀林燿德〉,《香港文學》(第193期,2001年01月)。
陳裕盛:〈追憶閱讀林燿德〉,《幼獅文藝》(第570期,2001年06月)








附錄:參考文獻
一、林燿德著作
(一)短篇小說集
林燿德:《惡地形》(台北:希代,1998年10月)。
林燿德、陳璐茜合著:《慾望夾心-雙色小小說》(台北:皇冠,1995年05月)。
林燿德:《大東區》(台北:聯合文學,1995年06月)。
林燿德:《非常的日常》(台北:聯合文學,1999年12月)。

(二)長篇小說
林燿德、黃凡合著:《解謎人》(台北:希代,1989年09月)。
林燿德:《一九四七高砂百合》(台北:聯合文學,1990年12月)。
林燿德:《大日如來》(台北:希代,1993年05月)。
林燿德:《時間龍》(台北:時報文化,1994年08月)。
(三)詩集
林燿德:《銀碗盛雪》(台北:洪範,1987年01月)。
林燿德:《都市終端機》(台北:書林,1988年01月)。
林燿德:《妳不瞭解我的哀愁是怎麼一回事》(台北:光復,1988年04月)。
林燿德:《都市之夢》(台北:漢光,1989年06月)。
林燿德:《一九九0》(台北:尚書,1990年07月)。
林燿德:《不要驚動不要喚醒我所親愛》(台北:文鶴,1996年01月)。
林燿德:《日出金色-四度空間五人集》(台北:文鏡,1986年12月)。
(四)散文集
林燿德:《一座城市的身世》(台北:時報文化,1987年08月)。
林燿德:《迷宮零件》(台北:聯合文學,1993年06月)。
林燿德:《鋼鐵蝴蝶》(台北:聯合文學,1997年02月)。
(五)評論集
林燿德:《一九四九以後-台灣新世代詩人初探》(台北:爾雅,1986年12月)。
林燿德:《不安海域-台灣新世代詩人新探》(台北:師大書苑,1988年05月)。
林燿德:《羅門論》(台北:師大書苑,1991年01月)。
林燿德:《重組的星空》(台北:業強,1991年06月)。
林燿德:《期待的視野-林燿德文學短論選》(台北:幼獅,1993年02月)。
林燿德:《世紀末現代詩論集》(台北:羚傑企業有限公司,1995年12月)。
林燿德:《敏感地帶-探索小說的意識真象》(台北:駱駝,1996年09月)。
(六)訪談論
林燿德:《觀念對話》(台北:漢光,1989年08月)。
(七)電影、舞台劇本.漫畫及其他
林燿德、于記偉合著:《大東區》(台北:行政院新聞局,1991年)。
林燿德、徐煬合著:《夢的都市導遊》(台北:竹友軒,1992年04月)。
林燿德、林政德合著:《鬥陣》(台北:大然,1992年08月)。(漫畫)
林燿德、戴晴衣合著:《和死神約會的一00種方法》(台北:晴衣工作室,1994年06月)。(舞台劇本)
林燿德:《淫魔列傳》(台北:羚傑,1995年01月)。
林燿德、陳璐茜合著:《塔羅牌測遊戲》(台北:遠流,1997年04月)。(塔羅牌介紹)
(八)主編選集
林燿德:《中國現代海洋文學選》共三冊(台北:號角,1987年07)。
林燿德、鄭明娳合編:《現代散文精選系列:有情四卷》(台北:正中書局,1989年12月)。
林燿德、鄭明娳合編:《現代散文精選系列:人生五題》(台北:正中書局,1990年5-8月)。
林燿德、鄭明娳合編:《現代散文精選系列:智慧三品》(台北:正中書局,1991年07月)。
林燿德、鄭明娳合編:《現代散文精選系列:乾坤雙壁》(台北:正中書局,1991年09月)。
林燿德、黃凡合編:《新世代小說大系》共十二冊(台北:希代,1989年05月)。
林燿德編:《甜蜜買賣-台灣都市小說選》(台北:業強,1989年08月)。
林燿德編:《水晶圖騰-面對新人類小說》(高雄:派色,1990年07月)。
林燿德、簡政珍合編:《台灣新世代詩人大系》共二冊(台北:書林出版公司,1990年10月)。
林燿德編:《浪跡都市-台灣都市散文選》(台北:業強,1990年08月)。
林燿德、孟樊合編:《世紀末偏航-八0年代台灣文學論》(台北:時報文化,1990年12月)。
林燿德、鄭明娳合編:《時代之風-當代文學入門》(台北:幼獅,1991)。
林燿德、孟樊合編:《流行天下-當代台灣通俗文學論》(台北:時報文化,1992年01月)。
林燿德編:《當代台灣文學評論大系.文學現象卷》(台北:正中,1993年05月)。
林燿德編:《幼獅文藝四十年大系.小說卷Ⅰ:最後的麒麟》(台北:幼獅,1994年03月)。
林燿德編:《幼獅文藝四十年大系.小說卷Ⅱ:天邊的大麥》(台北:幼獅,1994年)。
林燿德編:《羅門創作大系》共十卷(台北:文史哲,1995年04月)。
林燿德、林水福合編:《蕾絲與鞭子的交歡-當代台灣情色文學論》(台北:時報文化,1997年)。

二、專書論著
(一)文學理論相關論著
Perry Anderson著,王晶譯:《後現代性的起源》(台北:聯經,1999年12月)。
Steven Best,Doglas Kellner等著,朱元鴻譯:《後現代理論-批判的質疑》(台北:巨流,1994年08月)。
Terry Eagleton著,華明譯:《後現代主義的幻象》(北京:商務,2000年10月)。
李歐梵:《現代性的追求》(台北:麥田,1996年)。
柳鳴九主編:《未來主義.超現實主義.魔幻現實主義》(台北:淑馨,1990年05月)。
委勒克、華倫,王夢鷗、許國衡譯:《文學論-文學研究方法論》(台北:志文,1996年11月再版)。
高宣揚:《後現代論》(台北:五南,1999年10月)。
盛寧:《人文困惑與反思-西方後現代主義思潮批判》(北京:三聯,1997年06月)。
張京媛主編:《新歷史主義與文學批評》(北京:北京大學,1993年01月)。
路況:《後/現代及其不滿》(台北:唐山,1992年05月)。
詹明信著,張旭東編:《晚期資本主義的文化邏輯》(香港:牛津,1996年)。
詹明信著,唐小兵譯:《後現代主義與文化理論》(台北:合志文化,2001年05月,三版)。
葉維廉:《解讀現代.後現代:生活空間與文化空間的思索》(台北:東大,1992年)。
廖炳蕙:《回顧現代-後現代與後殖民論文集》(台北:麥田,1994年09月)。
羅青:《什麼是後現代主義》(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9年10月)。
羅蘭.巴特著,汪耀進、傅佩榮譯:《戀人絮語》(台北:桂冠,2002年01月,二版)。
卡爾維諾(Italo Calvino)著,王志弘譯:《看不見的城市》(台北:時報文化,1993年11月)。
王小章、郭本禹:《潛意識的詮釋》(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1998年02月)。
王志弘:《性別化泡動的政治與詩學》(台北:田園城市,2000年05月)。
王鼎鈞:《左心房漩渦》(台北:爾雅出版社,1988年05月)。
王溢嘉:《性.文明與荒謬》(台北:野鵝,1990年04月)。
王溢嘉:《精神分析與文學》(台北:野鵝,1991年04月)。
王德威:《如何現代,怎樣文學》(台北:麥田,1998年10月)。
杜十三:《新世界的零件》(台北:台明,2003年11月)。
余光中:《記憶像鐵軌一樣長》(台北:洪範書局,1987年)。
余光中:《逍遙遊》(台北:九歌出版社,2000年06月)。
李洁非:《城市像框》(山西:山西教育,1999年03月)。
李歐梵:《上海的狐步舞-新感覺派小說選》(台北:允晨,2001年08月)。
孟樊:《台灣文學輕批評》(台北:揚智,1994年09月)。
孟樊:《當代台灣新詩理論》(台北:揚智,1998年05月)。
林彧:《戀愛遊戲規則》(台北:皇冠,1988年01月初版)。
林水福編:《林燿德與新世代作家文學論》(台北:文建會,1997年06月)。
林淇瀁:《書寫與拼圖:台灣文學傳播現象研究》(台北:麥田,2001年10月)。
林嘉誠:《社會變遷與社會運動》(台北:黎明文化,1992年08月)。
河合俊雄著,趙金貴譯:《榮格-靈魂的現實性》(河北:河北教育,2001年11月)。
胡民祥編:《台灣文學入門文選》(台北:前衛,1998年10月)。
柯律治(Coleridge )著,楊德豫譯:《神秘詩!怪誕詩!柯爾律治的三篇代表作》(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新華發行,1992年)。
侯吉諒:《臺灣散文》(台北:未來書城,2003年)。
洛夫:《石室之死亡:及相關重要評論》(台北:漢光,1988年)。
夏志清:《中國現代小說史》(香港:友聯,1979年)。
奚密:《現/當代詩文錄》(台北:聯合文學,1998年11月)。
若林正丈著,許佩賢、洪金珠譯:《台灣:分裂國家與民主化》(台北:月旦出版社,1994年07月)。
郭強生:《在文學徬徨的年代》(台北:立緒文化,2002年06月)。
陳文茜,〈許動就像劇場表演-陳文茜V.S楊渡〉,楊澤主編:《狂飆八0-記錄一個集體發聲的年代》,(台北:時報文化,1999年11月初版)。
陳大為:《存在的斷層掃瞄-羅門都市詩論》(台北:文史哲,1998年06月)。
陳大為:《亞洲中文現代詩的都市書寫》(台北:萬卷樓圖書公司,2001年01月)。
陳芳明:《鞭傷之島》(台北:自立晚報,1992年)。
陳芳明:《典範的追求》(台北:聯合文學,1998年)。
陳芳明:《後殖民台灣》(台北:麥田,2002年)。
陳炳良編:《中國現當代文學探討》(香港:三聯,1992年03月)。
陳巍仁:《台灣現代散文詩新論》(台北:萬卷樓圖書,2001年11月)。
黃獻文:《論新感覺派》(湖北:武漢,2000年03月)。
張毅:《文學文體概說》(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3年)。
張大春:《小說稈類》(台北:聯合文學,2000年,07月初版)。
張光直編:《張我軍文集》(台北:純文學出版社,1979年08月再版)。
張同道:《探險的風旗-論20世紀中國現代主義詩潮》(安徽:安徽教育,1998年01月)。
焦桐:《台灣文學的街頭運動》(台北:時報文化,1998年11月)。
彭瑞金:《台灣新文學運動40年》(台北:自立晚報,1991年03月)。
彭瑞金:《文學評論百問》(台北:聯合文學,1998年08月)。
楊雲萍:《台灣史上的人物》(台北:成文出版社,1981年05月)。
楊宗翰:《文學經典與台灣文學》(永和:富春,2001年01月)。
楊宗翰主編:《林燿德佚文選》共五冊(台北:華文網,2001年12月)。
楊照:《文學社會與歷史想像-戰後文學史散論》(台北:聯合文學,1995年)。
楊照:《夢與灰燼:戰後文學史散論二集》(台北:聯合文學,1998年)。
楊澤主編:《狂飆八0-記錄一個集體發聲的時代》(台北:時報文化,1999年)。
趙知悌:《現代文學的考察》(台北:遠景出版社,1978年)。
趙衛民:《散文啟蒙》(2003年)。
葉石濤:《走向台灣文學》(台北:自立晚報,1980年03月)。
葉石濤:《台灣文學史綱》(台北:文學界,1996年09月再版)。
鄭明娳:《現代散文現象論》(台北:大安出版社,1992年初版)。
鄭明娳:《現代散文縱橫論》(台北:大安出版社,1986年初版)。
鄭明娳:《現代散文類型論》(台北:大安出版社,1987年初版)。
鄭明娳:《現代散文構成論》(台北:大安出版社,1989年初版)。
鄭明娳:《現代散文》(台北:三民書局,1999年,03月初版)。
鄭明娳主編:《當代台灣都市文學論》(台北:時報文化,1995年11月)。
劉紀蕙:《孤兒.女神.負面書寫》(台北:立緒,2000年05月)。
劉紀蕙、周英雄編:《書寫台灣》(台北:麥田,2000年04月)。
劉登翰等編:《台灣文學史》(福州:海峽文藝,1991-1993年)。
蔡勇美、章英華主編:《台灣的都市社會》(台北:巨流,1997年)。
蔡詩萍:《騷動島嶼的論述反抗》(台北:聯合文學,1995年10月)。
蕭蕭編選:《現代詩導讀-理論、史料、批評篇》(台北:故鄉,1982年04月)。
薛絢:《空間地圖》(台北:商務,2000年02月)。
譚楚良:《中國現代派文學史論》(上海:學林,1997年05月)。
嚴家炎:《新感覺派小說選》(北京:人民,1985年)。
Manuel Castells著,陳志梧譯:〈一個跨文化的都市社會變遷理論〉,《空間的文化形式與社會理論讀本》(台北:明文,1993年03月)。
丁文林:〈魔幻現實主義與超現實主義〉,柳鳴九主編《未來主義.超現實主義.魔幻現實主義》(台北:淑馨,1990年05月)。


三、碩博士論文
藍博堂:《台灣鄉土文學論戰及其餘波1971-1987》,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2年06月)。
林以青:《文學經驗中的都市情境轉化之探討》,東海建築碩士論文(1993年06月)。
陳明柔:《典範的更替/消解與台灣八0年代小說的感覺結構》,東海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99年06月)。
李建民:《八0年代台灣小說中的都市意象:以台北為例》,台北市立師範學院應用語言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07月)。
翁燕玲:《林燿德研究-現代性的追索》,中正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06月)。
王文仁:《光與火-林燿德詩論》,南華大學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05月)。
洪瑛君《林燿德及其小說的「認同主題」研究》(南華大學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05月)

陳淑華《林燿德1947高砂百合研究》(國立中山大學中國語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05月)

許惠耳《林燿德散文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國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06月)

四、報章、期刊論文
丁旭輝:〈林燿德圖像詩研究〉,《中國學術年刊》(第22期,2001年05月)。
王文仁:〈林燿德與「新世代」理論的建構〉,《第八屆南區五校中國文學研究生論文研討會論文集》(嘉義:中正大學中文系,2000年04月)。
王文仁:〈迷宮頑童-林燿德都市散文初探〉,《第六屆南區五校中國文學研究生論文研討會論文集》(台南:成功大學中文系,2000年04月)。
王文仁:〈林燿德與文學史重探〉,(《乾坤》第20期,2001年10月)。
王志弘:〈城市身世〉,《聯合文學》(第10卷第5期,1994年03月)。
王溢嘉:〈試析《無限軌道》-也是「詩人與心理醫師的雙重個案」〉,《妳不瞭解我的哀愁是怎麼一回事》(台北:光復,1988年04月)。
王浩威:〈偉大的獸-林燿德文學理論的建構〉,《聯合文學》(第12卷第5期,1996年03月)。
王浩威:〈重組的星空!重組的星空?〉,《林燿德與新世代作家文學論》(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97年06月)。
王建元:〈當代台灣科幻小說的都市空間〉,《當代台灣都市文學論》(台北:時報,1995年11月)。
王潤華:〈從沈從文的「都市文明」到林燿德的「終端機」文化〉,《當代台灣都市文學論》(台北:時報,1995年11月)。
王溢嘉:〈集體潛意識之夢-林燿德詩集《都市之夢》的空間結構〉,《都市之夢》(台北:漢光,1989年06月)。
田運良:〈火的焚燒與光的照耀-林燿德詩集《不要驚動不要喚醒我所親愛》〉,《幼獅文藝》(第84卷第2期,1997年02月)。
白靈:〈停駐在地上的星星-林燿德詩路新探,《都市終端機》(台北:書林,1988年01月)。
朱孟庭:〈論台灣八0年代都市散文的書寫策略-林燿德、林或、杜十三為例〉,東吳大學「時代與世代:台灣現代散文研討會」(2003年10月25日)。
辛金順:〈多重的變奏-論林燿德的都市散文〉,《中國現代文學理論季刊》(第10期,1998年06月)。
何乃英:〈日本新感覺派文學評析〉,《河北大學學報》(第3期,1994年)。
呂興昌:〈走向自主性的時代-林亨泰詩路歷程簡述〉,《林亨泰研究資料彙編》(彰化縣文化中心,1994年)。
李歐梵:〈中國現代小說的先驅者-施螫存、穆時英、劉吶鷗〉,《現代性的追求》(台北:麥田,1996年09月)。
李歐梵:〈漫談中國現代文學中的「頹廢」〉,《現代性的追求》(台北:麥田,1996年09月)。
吳潛誠:〈從兩種觀點看《一座城市的身世》〉,《首都早報》(1990年05月30日)。
吳潛誠:〈遊走在後現代城市的想像迷宮-重讀林燿德的散文創作〉,《聯合文學》(第12卷第5期,1996年03月)。
何寄澎:〈江山代有才人出-管窺散文新銳、蠡測散文新趨〉,《文訊》(第100期,1994年02月)。
林央敏:〈散文出位〉,《文訊》(第14期,1984年12月)。
林以青:〈文學經驗中的都會情境-以七0年代的台北為例〉,鄭明娳主編《當代台灣都市文學論》(台北:時報文化,1995年11月)。
林淇瀁(向陽):〈戰爭.和平.蝕-讀林燿德詩輯《人類家族遊戲》〉,《妳不瞭解我的哀愁是怎麼一回事》(台北:光復,1988年04月)。
林淇瀁(向陽):〈「台北的」與「台灣的」-初論台灣現代文學「城鄉差距」〉,《當代台灣都市文學論》(台北:時報文化,1995年11月)。
林淇瀁(向陽):〈八0年代台灣現代詩風溯試論〉,《台灣史料研究》(第9期,1997年05月)。
林淇瀁(向陽):〈對都市與後現代-林燿德詩論〉的講評,《林燿德與新世代作家文學論》(台北:行政院文建會,1997年06月)。
林淇瀁(向陽):〈臺灣現代文學(4)〉-被忽視者的重返:小論知性散文的時代意義〉,《國文天地》(第13卷2期,1997年07月)。
林淇瀁(向陽):〈「副」刊「大業」:台灣報紙副刊的文學傳播模式分析〉,《世界中文報紙副刊學綜論》(台北:行政院文建會,1997年11月)。
林淇瀁(向陽):〈長廊與地圖:台灣新詩風溯的溯源與鳥瞰〉,《中外文學》(第28卷第1期,1999年06月)。
林淇瀁(向陽):〈迷幻的虛擬之城-初論台灣網路文學的後現代狀況〉,《書寫與拼圖-台灣文學傳播現象研究》(台北:麥田,2001年10月)。
孟樊:〈大陸第三代詩與台灣新世代詩之比較〉,《當代青年》(第1卷第4期,1991年11月)。
孟樊:〈瀕臨死亡的現代詩壇〉,《台灣文學輕批評》(台北:揚智,1994年09月)。
周英雄:〈八0年代臺灣作家怎樣寫歷史〉,《聯合文學》(第7卷第5期,1991年03月)。
邵玉銘等編:《四十年來中國文學》(台北:聯合文學,1995年06月)。
洛楓:〈從後現代主義看詩與城市的關係〉,《中國現當代文學探討》(香港:三聯,1992年03月)。
紀大偉:〈都市化的文學風景〉,《狂飆八0-記錄一個集體發聲的時代》(台北:時報文化,1999年11月)。
奚密:〈邊緣,前衛,超現實:對台灣五、六年代現代主義的反思〉,《台灣現代詩史論》(台北:文訊,1996年03月)。
栗津則雄:〈韓波的問題〉,《韓波詩文集》(台北:桂冠,1994年09月)。
張大春:〈當代台灣都市文學的興起-一個小說本行的觀察〉,《四十年來中國文學》(台北:聯合文學,1995年06月)。
張同道:〈都市風景與田園鄉愁〉,《文藝研究》(1997年02月)。
張秀亞:〈創造散文的新風格〉,《人生小景》(台北:水芙蓉出版社,1981年)。
張堂錡:〈臺灣現代文學(3)-現代散文的新趨向〉,《國文天地》(第13卷第1期,1997年06月)。
張堂錡:〈跨越邊界-現代散文的裂變與演化〉,《國文天地》,《文訊》(第167期,1999年09月)。
張啟疆:〈「我」的世代-林燿德散文小論〉,《中華日報》(1997年05月16-20日)。
張啟疆:〈暴走的龍-談《林燿德佚文選,創作卷》〉,《中央日報》(2001年11月26日)。
張國安:〈日本新感覺派新論〉,《日本研究》(第2期,1995年)。
張瑞芬:〈文學兩「鍾」書-徐鍾珮與鍾梅音散文的再評價〉,《林海音及其同輩女作家研討會》,(2002年11月30日~12月1日)。
張瑞芬:〈明月前身幽蘭谷-胡蘭成、朱天文與三三〉,《台灣文學學報》,(第四期,2003年08月)。
張漢良、蕭蕭編選:《現代詩導讀-理論、史炓、批評篇》(台北:故鄉,1982年04月)。
張漢良:〈四度空間詩人與詩評家〉,《妳不瞭解我的哀愁是怎麼一回事》(台北:光復,1988年04月)。
張漢良:〈現代詩的田園模式-「八十年代詩選序」,《現代詩論衡》(台北:幼獅,1997年)。
張漢良:〈都市詩言談-台灣的例子〉,《當代》第32期,1988年12月)。
張誦聖:〈朱天文與台灣文化及文學的新動向〉,《中外文學》(第22卷第10期,1994年03月)。
張誦聖:〈「文學體制」與現、當代中國/台灣文學〉,《書寫台灣》(台北:麥田,2000年04月)。
張錯:〈抒情繼承:八十年代詩歌的延續與丕變〉,《台灣現代詩史論》(台北:文訊,1996年03月)。
須文蔚:〈網路詩創作的破與立〉,《創世紀詩刊》(117期,1998年12月)。
許悔之:〈林燿德《韶華拾遺》弁言〉,《妳不瞭解我的哀愁是怎麼一回事》(台北:光復,1988年04月)。
許悔之:〈熵的消耗-關於林燿德的《故市終端機》和其他〉,《都市終端機》(台北:書林,1988年01月)。
許琇禎:〈權力意志與符號的戲局-林燿德小說研究〉,《應用語文學報》(第4期,2002年06月)。
陳千武:〈知性不惑的詩〉,《林亨泰研究資料彙編》下冊(彰化縣立文化中心,1994年06月)。
陳光興:〈炒作後現代?-許孟樊、羅青、鍾明德的後現代觀〉,《自立早報》(副刊,1990年02月)。
陳佳妏:〈論林燿德都市散文中的「迷宮」意象〉,《水筆仔》(第7期,1999年04月)。
陳芳明:〈「龍族」命名緣起〉,《詩和現實》(台北:洪範出版社,1983年03月三版)。
陳芳明:〈擁抱台灣的心靈〉,《鞭傷之島》(台北:自立晚報,1992年)。
陳芳明:〈後現化或後殖民-戰後台灣文學史的一個解釋〉,《書寫台灣》(台北:麥田,2000年04月)。
陳芳明:〈臺灣新文學史(7)-皇民化運動下的四0年代文學〉,《聯合文學》(第16卷第7期,2000年05月)。
陳芳明:〈臺灣新文學史(9)-戰後初期文學的重建與頓挫〉,《聯合文學》(第17卷第5期,2001年03月)。
陳芳明:〈臺灣新文學史(12)-五0年代的文學侷限與突破〉,《聯合文學》(第17卷第8期,2001年06月)。
陳芳明:〈臺灣新文學史(13)-橫的移植與現代主義之濫觴〉,《聯合文學》(第17卷第10期,2001年08月)。
陳芳明:〈臺灣新文學史(14)-現代主義文學的擴張與深化〉,《聯合文學》(第18卷第3期,2002年01月)。
陳裕盛:〈一部化繁為簡的世界史縮影-林燿德的科幻小說「時間龍」〉,《文訊》(第137期,1997年03月)。
陳璐茜:〈廢墟〉,《鋼鐵蝴蝶》序(台北:聯合文學,1997年02月)。
彭小妍:〈解嚴與文學的歷史重建〉,《解嚴以來台灣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系主編,2000年09月)。
游喚:對〈都市與都市詩〉的講評,《當代台灣都市文學論》(台北:時報,1995年)。
程曉嵐:〈超現實主義述評〉,《未來主義、超現實主義、魔幻現實主義》(台北:淑馨,1999年05月)。
須文蔚:〈台灣新世代詩人的處境〉,《林燿德與新世代作家文學論》(台北:文建會,1996年06月)。
馮青:〈帶著光速飛竄的神童-一個解碼者/革命之子/林燿德〉,《都市終端機》(台北:書林,1988年01月)。
黃錦珠:〈都會與人心的惡地形-林燿德《非常的日常》〉,《文訊》(第173期,2000年03月)。
黃錦樹:〈破中文與好作品〉,《聯合文學》(第15卷第2期,1999年10月)。
黃寶蓮:〈游離的城市身世-評《鋼鐵蝴蝶》〉,《聯合報:讀書人》(47版1997年03月10日)。
莊宜文:〈在君父的城邦-三三文學集團研究〉(上),《國文天地》(第13卷,第8期,1998年01月)。
莊宜文:〈在君父的城邦-三三文學集團研究〉(下),《國文天地》(第13卷,第9期,1998年02月)。
楊仔:〈末世紀文明之上的天空之城-評林燿德的小說集《大東區》〉,《書評》(第22期,1996年06月)。
楊牧:〈現代散文〉,《文學知識》(台北:洪範,1979年)。
楊宗穎:〈不安的顫抖-林燿德散文中的「焦慮書寫」〉,《國文天地》(第18卷第5期,2002年10月)。
楊宗翰:〈書寫箕消解:閱讀詩.人.林燿德〉,《林燿德與新世代作家文學論》(台北:文建會,1997年06月)。
楊宗翰:〈黑暗抽長,火光不安-與林燿德.容格的三角對話〉,《台灣詩學季刊》(第19期,1997年06月)。
楊宗翰:〈在人群之中-波特萊爾、林燿德與台灣現代主義文學〉,《智慧的天堂:第一屆全國大專學生文學獎得獎專集》(台北:文建會,1998年)。
楊宗翰:〈重構詩史的策略〉,《創世紀》(第124期,2000年09月)。
楊宗翰:〈馬華文學與臺灣文學史-族臺詩人的例子〉,《中外文學》(第29卷第4期,2000年09月)。
楊宗翰:〈林燿德逝世後相關紀念詩文要日(1996-2000年)〉,《文訊雜誌》(第183期,2001年01月)。
楊宗翰:〈「現代派」的隔代會遇-施螫存與林燿德〉,《幼獅文藝》(第570期,2001年06月)。
楊宗翰:〈誰能了解你的哀愁是怎麼一回事-林燿德到林燿德〉,《創世紀》(第127期,2001年06月)。
楊宗翰:〈火光之際,讀林燿德〉,《幼獅文藝》(579期,2002年03月)。
楊明蒼:〈詹明信的後現代理論與台灣〉,《中外文學》(第22卷第3期,1993年8月)。
楊照:〈夢與灰燼-序《人生不值得活的-楊澤詩選》〉,《夢與灰燼:戰後文學史散論二集》(台北:聯合文學,1998年)。
路況:〈建築之死-後現代印象記〉,《後/現代及其不滿》(台北:唐山,1992年5月)。
赫胥氏:〈夢魘與現實之間-評林燿德「幻戲記」〉,《商工日報》(1986年4月13日)。
廖玉蕙:〈虛構與真實-談散文創作與閱讀的弔詭〉,《人文社會學報》(第2期,2000年5月)。
廖炳惠:〈從巴別塔談建築性的思索〉,《當代》(第43期,1989年11月)。
廖朝陽:〈現代科幻-不平衡的吸引力〉,《誠品閱讀》(第4期,2000年10月)。
潘亞墩:〈林燿德的散文〉,《明道文藝》(156期,1989年11月)。
葉石濤:〈八0年代作家的櫥窗-評「新世代小說大系」〉,《文訊》(革新第7期,1989年8月)。
葉維廉:〈從跨文化網路看現代主義〉,《解讀現代.後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陳芳明:〈臺灣新文學史(9)-戰後初期文學的重建與頓挫〉,《聯合文學》(第17卷第5期,2001年03月)。
2. 陳芳明:〈臺灣新文學史(12)-五0年代的文學侷限與突破〉,《聯合文學》(第17卷第8期,2001年06月)。
3. 陳芳明:〈臺灣新文學史(7)-皇民化運動下的四0年代文學〉,《聯合文學》(第16卷第7期,2000年05月)。
4. 陳佳妏:〈論林燿德都市散文中的「迷宮」意象〉,《水筆仔》(第7期,1999年04月)。
5. 許琇禎:〈權力意志與符號的戲局-林燿德小說研究〉,《應用語文學報》(第4期,2002年06月)。
6. 張誦聖:〈朱天文與台灣文化及文學的新動向〉,《中外文學》(第22卷第10期,1994年03月)。
7. 張漢良:〈都市詩言談-台灣的例子〉,《當代》第32期,1988年12月)。
8. 張堂錡:〈跨越邊界-現代散文的裂變與演化〉,《國文天地》,《文訊》(第167期,1999年09月)。
9. 張堂錡:〈臺灣現代文學(3)-現代散文的新趨向〉,《國文天地》(第13卷第1期,1997年06月)。
10. 洛楓:〈從後現代主義看詩與城市的關係〉,《中國現當代文學探討》(香港:三聯,1992年03月)。
11. 周英雄:〈八0年代臺灣作家怎樣寫歷史〉,《聯合文學》(第7卷第5期,1991年03月)。
12. 孟樊:〈大陸第三代詩與台灣新世代詩之比較〉,《當代青年》(第1卷第4期,1991年11月)。
13. 林淇瀁(向陽):〈長廊與地圖:台灣新詩風溯的溯源與鳥瞰〉,《中外文學》(第28卷第1期,1999年06月)。
14. 林淇瀁(向陽):〈臺灣現代文學(4)〉-被忽視者的重返:小論知性散文的時代意義〉,《國文天地》(第13卷2期,1997年07月)。
15. 林央敏:〈散文出位〉,《文訊》(第14期,1984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