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14.84) 您好!臺灣時間:2024/12/09 18:44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許慧如
研究生(外文):HSU,Hui-ju
論文名稱:東晉前期禮學述論
指導教授:柯金虎柯金虎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玄奘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語文學系碩士班
學門:人文學門
學類:其他語文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6
畢業學年度:94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80
中文關鍵詞:東晉禮學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4
  • 點閱點閱:509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92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2
據《隋書‧經籍志》所載錄魏晉之際經學著作,計有六百二十七部,五千三百七十一卷;其中以禮學的著述數量最多,共一百三十六部,一千六百二十二卷,反映出該時期經學的發展仍相當活躍,其中更以禮學的研究最受到重視。
晉代以下,專門名家多能言禮,以為應世之用,朝廷特重之,詔為天下法,此後更形成慣例,凡遇有闕禮或禮意不明者,皆詔禮家議禮,作為定奪之準則。
南朝以後,論述三禮成為學術重心,經學之研究與風格蓋承襲東晉而來,因此,若不明瞭東晉時期禮學的發展狀況,南朝以下之禮學發展則有不能知其所以然之故。基於此,本文乃以東晉前期禮學論述為主題,欲以探究該時期禮學研究之風貌,期以彰顯東晉時期禮家對後世禮學之影響與禮學發展上之地位。
在論文內容的安排上,首先論述影響東晉前期禮學發展之外緣與內因;其次就東晉前期禮家治禮之特色與所關注之議題加以分析,故本文第四章以宗法制度之探討為主、第五章以〈喪服〉篇注之探討為主、第六章則以喪服禮議之探討為主,從而窺見諸位禮家其禮學主張之所在;最後總結東晉前期禮學之大要和特質,以及在禮學史上應有之地位,與對後世之影響。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4

第二章 影響東晉前期禮學變化的政治社會…………………….……9

第一節 門閥政治的再確立………………………………………………………9
一、漢代士族政治的形成…………………………………………………….9
二、魏晉士族政治的繼續發展………………………………………………10
三、東晉士族政治的高峰……………………………………………………11
第二節 社會風氣的轉變…………………………………..……………………12
一、君臣關係………………………………………………………………..12
二、忠孝關係………………………………………………………………..15
第三節 政治與社會對禮意的影響……………………………………………..17

第三章 東晉前期禮學特質…………………………………………...20

第一節 晉代之前的禮學發展……………………………….………………….20
一、漢代禮學傳授…………………………………………………………..20
二、西漢禮學特色…………………………………………………………..21
三、東漢禮學特色…………………………………………………………..22
四、魏晉禮學的變革………………………………………………………..23
五、魏晉禮學的特色………………………………………………………..25
第二節 兩晉經學的環境………………………………………………………..27
一、兩晉經學的變革………………………………………………………..27
二、兩晉經學發展對禮學的影響…………………………………………..28
第三節 東晉前期的禮學……………………………………………………….30
一、東晉禮學發展概述…………………………………………………….30
二、東晉前期禮學特色…………………………………………………….32

第四章 吉禮與宗法…………………………………………………..35

第一節 立廟……………………………………………………………………..35
第二節 昭穆制…………………………………………………………………..37
第三節 因喪廢祭………………………………………………………………..40
第四節 宗法議………………………….……………………………………….42
一、釋宗法制度………………………………………………………………47
二、大宗之統嗣………………………………………………………………54
三、事宗之禮…………………………………………………………………57

第五章 承古之凶喪服制……………………………………………...61

第一節 斬衰服……………………………….………………………………….61
一、妻為夫……………………………………………………………………61
二、妾為君…………………………………………………………………...62
第二節 齊衰杖期服……………………………………………...……………....63
一、夫為妻…………………………………………………………………...63
二、出妻之子為母………………………………………………………..….64
第三節 齊衰不杖期服…………………………………………………………..66
一、昆弟之子為世父母叔父母………………………………………….…..66
二、世父母叔父母為昆弟之子……………………………………………...67
三、大夫之庶子為適昆弟……………………………………………………68
四、為人後者為其父母………………………………………………………69
五、前夫之子為繼父同居者…………………………………………………70
六、為夫之昆弟之子………………………………………………………...71
七、女子子為祖父母…………………………………………………………72
八、公妾以及士妾為其父母…………………………………..……………73
第四節 齊衰三月服……………………………………………………………..74
一、為舊君、君之母妻……………………………………………………..74
二、大夫在外其妻長子為舊國君…………………………………………..75
三、大夫為曾祖父母為士者………………………………………………..77
第五節 成人大功九月服…………………………………………….………….78
一、祖父母為庶孫…………………………………………………………..78
二、舅姑為適婦……………………………………………………………..79
三、女子子適人者為眾昆弟………………………………………………..79
四、妻為夫之祖父母世父母叔父母………………………………………..80
五、公之庶昆弟,大夫之庶子為母妻昆弟………………………………..81
六、為夫之昆弟之婦人子適人者…………………………………………..82
第六節 成人小功五月服………………………………………………………..84
一、為從祖昆弟…………………………….……………………………….84
二、為人後者為其姊妹適人者………………………………….………….84
三、君子子為庶母慈己者……………………………………….………….86
第七節 成人緦麻三月服………………………………………………….…….87
一、士為庶母………………………………………………………………..87
二、為貴臣貴妾…………………………….……………………………….89
三、為乳母…………………………………………………………………..91
第八節 殤服……………………………………………………………………..93
一、為昆弟之子女子子,夫之昆弟之子女子子之下殤…………………..93
二、為從父昆弟姪之下殤,夫之叔父之中殤下殤………………………..93
三、為夫之姑姊妹之長殤…………………………………………………..94

第六章 亂世的禮儀主張………………………………………..……96

第一節 父母喪議………………………………………………………….….…96
一、並有父母之喪議………………………………………………….…….96
二、父未殯而祖亡服議……………………………………………….….…98
三、父母乖離知死亡或不知死亡服議…………………………….…….…99
四、後妻子為前母服……………………………………………….……….104
五、士為所生母服議…………………………………………….………….112
第二節 承重服議………………………………………………………………115
第三節 遭喪可婚議………………………………………………….……..….118
一、以拜時壻遭小功喪或婦遭大功喪可迎議……………….……………118
二、周服降在小功可嫁女娶妻議…………………………….……………121
第四節 降服議…………………………………………………………………123
一、諸侯夫人及大夫妻降服議……………………….……………………123
二、貴不降服議…………………………………………………………….125
第五節 從服議…………………………………………………………………129
一、庶子為人後其妻為本舅姑之服……………………………………….129
二、夫為祖曾祖高祖父母持重妻從服議………………………………….130
三、前母黨為親及服議…………………………………………………….132
第六節 稅服議…………………………………………………………………136
一、出後者卻還為本父服及追服所後父議………………………………..136
二、生不及祖父母不稅服議…………….………………………………….142
三、小功不稅服議…………………………………………………………..147
第七節 葬議………………………………………………….……………...….150
一、改葬服議………………………………………….……………………150
二、有小功喪及兄喪在殯改葬父母服議……….………………………….154
三、招魂葬議……………………………………………………………….155
第八節 宗人服議………………………………………………………………160
第九節 為師服議………………………………………………………………163

第七章 結論………………………………………………………….167

第一節 禮學經典的闡釋………………………………………………………167
一、喪服制度的闡釋………………………………………………………167
二、宗法制度的闡釋………………………………………………………169
第二節 因時制宜的禮議………………………………………………………170

參考書目……………………………………………………………………………173
壹、書籍
(書籍之排列順序,民國以前者依作者時代先後為序;民國以後者依出版年月為序)
一、禮學類專著

儀禮注疏 (漢)鄭玄注 (唐)賈公彥疏 十三經注疏 臺北 藝文印書館 1997年8月
禮記注疏 (漢)鄭玄注 (唐)孔穎達疏 十三經注疏 臺北 藝文印書館 1997年8月
通典 (唐)杜佑撰 王文錦等點校 北京 中華書局 1988年12月
禮書 (宋)陳祥道撰 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 臺北 臺灣商務印書館 1983年
文獻通考 (元)馬端臨撰 北京 中華書局 1986年9月
儀禮集說 (元)敖繼公撰 通志堂經解 臺北 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出版年月不詳
讀禮通考 (清)徐乾學撰 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 臺北 商務印書館 1983年
學禮質疑 (清)萬斯大撰 皇清經解三禮類彙編 臺北 藝文印書館 1986年9月
禮書通故 (清)黃以周撰 臺北 華世出版社 1976年12月
禮書綱目 (清)江永撰 臺北 台聯國風出版社、中文出版社 1974年10月
禮記集解 (清)孫希旦撰、沈嘯寰、王星賢點校 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2月
大戴禮記解詁 (清)王聘珍撰、王文錦點校 北京 中華書局 1983年3月
五禮通考 (清)秦惠田撰 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 臺北 臺灣商務印書館 1983年
儀禮通論 (清)姚際恆撰、陳祖武點校 北京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998年
儀禮集編 (清)盛世佐撰 四庫全書珍本 臺北 臺灣商務印書館 1970年
儀禮正義 (清)胡培翬撰 續經解三禮類彙編 臺北 藝文印書館 1986年9月
儀禮小疏 (清)沈彤撰 皇清經解三禮類彙編 臺北 藝文印書館 1986年9月
儀禮章句 (清)吳延華撰 皇清經解三禮類彙編 臺北 藝文印書館 1986年9月
漢代婚喪禮俗考 楊樹達撰 臺北 華世出版社 1976年
殷周廟制論稿 章景明撰 臺北 學海出版社 1979年4月
先秦喪服制度考 章景明撰 臺北 台灣中華書局 1986年9月二版
周代宗法制度研究 錢宗范撰 桂林 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1989年7月
先秦喪葬制度研究 李玉潔撰 鄭州 中州古籍出版社 1991年10月
論昭穆制度 李衡眉撰 台北 文津出版社 1992年9月
三禮通論 錢玄撰 南京 南京師範大學 1996年
儀禮漫談 林志強、楊志賢撰 臺北 頂淵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1997年3月
禮記漫談 劉松來撰 臺北 頂淵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1997年8月
禮學概論 周何撰 臺北 三民書局 1998年1月
三禮辭典 錢玄、錢興奇編 南京 江蘇古籍出版社 1998年3月
二十世紀中國禮學研究論集 陳其泰、郭偉川、周少川編 北京 學苑出版社1998年6月
說禮 周何撰 臺北 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 1998年9月
唐代家廟禮制研究 甘懷真撰 台北 台灣商務印書館 1991年12月
宗周禮樂文明考論 沈文倬撰 杭州 浙江大學出版社 1999年12月
中國喪服制度史 丁凌華撰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0年1月
喪服制度的文化意義 林素英撰 文津出版社 2000年10月
中國禮制史(先秦卷) 陳戍國撰 湖南 湖南教育出版社 2002年2月二版
中國禮制史(魏晉南北朝卷) 陳戍國撰 湖南 湖南教育出版社 2002年2月二版
儀禮喪服考論 丁鼎撰 北京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03年7月
禮學思想與應用 林素英撰 臺北 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 2003年9月
中國古代禮儀文明 彭林撰 北京 中華書局 2004年 1月
昭穆制度研究論集 李衡眉撰 濟南 泰山出版社 2004年10月
清代五服文獻概論 鄧聲國撰 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5年2月
儀禮與禮記之社會學的研究 李安宅撰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5年5月
清代儀禮文獻研究 鄧聲國撰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6年4月

二、其他專著

春秋左傳正義 (周)左丘明傳、(晉)杜預注、(唐)孔穎達疏 臺北 藝文印書館 1997年8月
荀子新注 (周)荀況著、北京大學哲學系注 臺北 里仁書局 1983年11月
春秋公羊傳注疏 (漢)公羊壽傳、(漢)何休解詁、(唐)徐彥疏 十三經注疏 臺北 藝文印書館 1997年8月
史記 (漢)司馬遷撰 臺北 鼎文書局 1999年6月十一版
春秋繁露今註今譯 (漢)董仲舒撰、賴炎元註譯 台北 台灣商務印書館 1984年5月
漢書 (漢)班固撰 臺北 鼎文書局 1997年10月九版
圈點段注說文解字 (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 臺北 書銘出版公司,1997年8月8版
孔子家語 (魏)王肅撰 中國子學名著集成 臺北 中國子學名著集成編印基會1978年12月
春秋穀梁注疏 (晉)范寧注、(唐)楊士勛疏 十三經注疏 臺北 藝文印書館 1997年8月
三國志集解 (晉)陳壽撰、(南朝宋)裴松之注、盧弼集解 臺北 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1981年4月
後漢書 (南朝宋)范瞱撰 臺北 鼎文書局 1999年4月二版
世說新語箋疏 (南朝宋)劉義慶撰 (南朝梁)劉孝標注 余嘉錫箋疏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3年12月
顏氏家訓集解 (北齊)顏之推撰 王利器校注 北京 中華書局 1993年12月
隋書 (唐)魏徵等撰 臺北 宏業書局 1974年7月
晉書 (唐)房玄齡等撰 北京 中華書局 1974年11月
南史 (唐)李延壽撰 臺北 鼎文書局 1985年3月四版
經典釋文 (唐)陸德明撰 臺北 鼎文書局 1975年3月再版
四書集注 (宋)朱熹撰 臺北 世界書局 1967年11月
朱子語類 (宋)朱熹撰 日本京都 中文出版社 1984年3月三版
日知錄集釋 (清)顧炎武撰、(清)黃汝成集解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5年6月
欽定四庫全書總目 (清)永瑢等撰 臺北 藝文印書館 1997年9月
玉函山房輯佚書 (清)馬國翰輯 日本京都 中文出版社 1979年9月
兩漢三國學案 (清)唐晏撰 北京 中華書局 1986年12月
經學歷史 (清)皮錫瑞傳、周予同注 臺北 鳴宇出版社 1980年5月
經學通論 (清)皮錫瑞撰 臺北 臺灣商務印書館 1989年10月臺五版
落帆樓文集二十卷補遺一卷 (清)沈垚撰 叢書集成續編 臺北 新文豐出版公司 1989年臺一版
白虎通疏證 (清)陳立撰、吳則虞點校 北京 中華書局 1994年8月
全晉文 (清)嚴可均輯 北京 商務印書館 1999年10月
越縵堂讀書記 (清)李慈銘撰 上海 上海書店出版社 2000年6月
群經平議 (清)俞樾撰 續修四庫全書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出版年月不詳
補晉書經籍志 (清)丁國鈞撰 百部叢書集成 臺北 藝文印書館 出版年月不詳
觀堂集林 王國維撰 北京 中華書局 1959年6月
中國經學史 馬宗霍撰 臺北 臺灣商務印書館 1966年9月臺一版
中國社會政治史 薩孟武撰 臺北 三民書局 1975年5月增訂版
東晉南北朝學術編年 劉汝霖撰 臺北 長安出版社 1979年
金明館叢稿初編 陳寅恪撰 陳寅恪先生文集 臺北 里仁書局 1981年3月
中國學術思想變遷之大勢 梁啟超撰 臺北 華正書局 1981年10月
中國經學史的基礎 徐復觀撰 臺北 臺灣學生書局 1982年5月
今存三國兩晉經學遺籍考 簡博賢撰 臺北 三民書局 1986年2月
中國經學發展史論上冊 李威熊撰 臺北 文史哲出版社 1988年12月
東晉文藝系年 張可禮撰 濟南 山東教育出版社 1992年
兩漢經學史 章權才撰 臺北 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 1995年5月
魏晉南北朝隋唐經學史撰 章權才 廣州 廣東人民出版社 1996年8月
經學入門 莊雅州撰 臺北 臺灣書店 1997年9月
今古文經學新論 王葆玹撰 北京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997年11月
國史大綱 錢穆撰 錢賓四先生全集 臺北 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1998年5月
中國學術史(三國兩晉南北朝卷) 王志平 南昌 江西教育出版社 2001年9月
國學文集 黃侃撰 新竹 花神出版社 2002年8月
兩漢宗族研究 趙沛撰 濟南 山東大學出版社 2002年8月
六朝民俗 張承宗撰 南京 南京出版社 2002年9月
士與中國文化 余英時撰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3年1月
西周史 楊寬撰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3年4月
春秋史 童書業撰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3年4月
六朝文化概論 許輝、李天石撰 南京 南京出版社 2003年7月
六朝經學與玄學 田漢雲撰 南京 南京出版社 2003年12月
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三) 錢穆撰 合肥 安徽教育出版社 2004年7月
漢晉家族研究 閻愛民撰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5年2月
中國制度史 呂思勉撰 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5年4月二版
中國封建社會 瞿同祖撰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5年5月
東晉門閥政治 田餘慶撰 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5年6月四版
兩晉南北朝史 呂思勉撰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5年11月
魏晉南北朝史論拾遺 唐長孺撰 出版年月不詳

貳、學術論文

宗法制度研究 沈恆春撰 臺北 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 1982年
魏晉南北朝禮書考佚 柯金虎撰 臺北 政治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 1984年
魏晉士人論禮—以喪服議為中心之探索 孫瑞琴撰 臺北 政治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 1984年
魏晉父名母名喪服研究 劉美智撰 臺北 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 1995年
情感與制度:魏晉時代的母子關係 鄭雅如撰 臺北 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2000年
魏晉時期喪服禮議考 陳燕梅撰 南投 暨南國際大學中國語文研究所碩士論文 2004年

參、期刊論文

父卒繼母嫁從為之服報議 周何撰 中國學術年刊 第一期 1976年
東晉南朝社會中的家庭倫常 葛建平撰 魏晉南北朝隋唐史 1990年7月
宗族與宗法的歷史特徵—讀呂思勉中國制度史第八章宗族 錢杭撰 史林 第二十二期 1991年
降服的文化結構意義—以儀禮喪服為討論中心 林素英撰 中國學術年刊 第十九期 1998年3月
魏晉時期喪葬禮制的承傳與創新 韓國河撰 魏晉南北朝隋唐史 1999年3月
論君臣服喪所凸顯的君臣倫理—以儀禮喪服為中心 林素英撰 中國學術年刊 第二十一期 2000年3月
國廟與家廟 錢杭撰 史林 第六十三期 2001年
從社會變亂看禮儀的遞嬗—以魏晉為考察範疇 柯金虎撰 玄奘學報 第四期 2001年10月
論開元禮對鄭玄和王肅禮學的擇從 楊華撰 魏晉南北朝隋唐史 2003年4月
論中古時期世族家風家學之特質 王永平撰 魏晉南北朝隋唐史 2003年6月
賀循及其禮學 柯金虎撰 玄奘人文學報 第三期 2004年7月
錢穆先生論魏晉南北朝學術 張蓓蓓撰 六朝學刊 第一期 2004年12月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