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書目
略號:
《大正藏》代表《大正新修大藏經》高楠順次郎(1866-1945)等編。(東京:大藏經刊行會,1924-35出版;臺北:新文豐1983影印)。
《新卍續》代表《大藏新纂卍續藏經》河村孝照等編。(東京:國書刊行會,1989出版;台北:白馬精舍印經會影印)。
《卍續藏》代表《卍續藏經》。(臺北:賢頓印經慈善處1984影印)
〔參考資料按年代先後排列〕
一、史料
(一)佛教經論
《佛說般舟三昧經》。漢.支婁迦讖(178-189)譯。收《大正藏》冊13,第417經。
《佛說無量清淨平等覺經》。漢.支婁迦讖(178-189)譯。收《大正藏》冊12,
第361經。
《菩薩本業經》。吳.支謙(222-253)譯。收《大正藏》10冊,第281經。
《維摩詰經》。吳.支謙(222-253)譯。收《大正藏》14冊,第474經。
《大阿彌陀經》。吳.支謙(223-228)。收《大正藏》12冊,第362經。
《佛說無量壽經》。曹魏.康僧鎧(252)譯。收《大正藏》冊12,第360經。
《佛說彌勒下生經》。西晉.竺法護(265-274)譯。收《大正藏》冊14,第453經。
《菩薩瓔珞本業經》。東晉.竺佛念(376-378)譯。收《大正藏》24冊,第1485經。
《增一阿含經》。東晉.瞿曇僧伽提婆(397)譯。收《大正藏》冊2,第125經。
《雜譬喻經》。道略集,姚秦.鳩摩羅什(402)譯。《大正藏》冊4,第207經。
《佛說仁王般若波羅蜜經》。姚秦.鳩摩羅什(402)譯。收《大正藏》8冊,
第245經。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姚秦.鳩摩羅什(402)譯。收《大正藏》冊8,第223經。
《佛說阿彌陀經》。姚秦.鳩摩羅什(402)譯。收《大正藏》冊12,第366經。
《維摩詰所說經》。姚秦.鳩摩羅什(403)譯。收《大正藏》14冊,第475經。
《妙法蓮華經》。姚秦.鳩摩羅什(403)譯。收《大正藏》冊9,第262經。
《大智度論》。龍樹造,姚秦.鳩摩羅什(403)譯。收《大正藏》冊25,第1509經。
《十住毘婆沙論》。姚秦.鳩摩羅什(403)譯。收《大正藏》冊26,第1521經。
《長阿含經》。姚秦.佛陀耶舍共竺佛念(408-415)譯。收《大正藏》冊1,第1經。
《大般泥洹經》。東晉.法顯(413-418)。收《大正藏》冊12,第376經。
《大方廣佛華嚴經》。姚秦.佛馱跋陀羅(415)譯。收《大正藏》冊9,第278經。
《金光明經》。北涼.曇無讖(385-433)。收《大正藏》冊16,第663經。
《菩薩地持經》。北涼.曇無讖(385-433)。收《大正藏》30冊,第1581經。
《悲華經》。北涼.曇無讖(415-433)譯。收《大正藏》冊3,第157經。
《大般涅槃經》。北涼.曇無讖(415-433)譯。收《大正藏》冊12,第374經。
《菩薩地持經》。北涼.曇無讖(415-433)譯。收《大正藏》冊30,第1581經。
《佛說觀普賢菩薩行法經》。北涼.曇摩蜜多(424)譯。收《大正藏》冊9,
第277經。
《觀普賢菩薩行法經》。北涼.曇無蜜多(424-453)。收《大正藏》9冊,第277經。
《佛說觀無量壽經》。劉宋.畺良耶舍(424-442)譯。收《大正藏》冊12,第365經。
《阿彌陀鼓音聲王陀羅尼經》。譯者不詳。收《大正藏》冊12,第370經。
《雜阿含經》劉宋.求那跋陀羅(435)譯。收《大正藏》冊2,第99經。
《菩薩本行經》。失譯附東晉錄。收《大正藏》3冊,第155經。
《佛說觀彌勒菩薩上生兜率天經》。宋.沮渠京聲(439)譯。收《大正藏》冊14,
第452經。
《大乘寶雲經》。曼陀羅仙、南齊.僧伽婆羅(460-524)譯。收《大正藏》冊16,
第659經。
《攝大乘論》。南朝陳.真諦(499-569)譯。收《大正藏》冊31,第1593經。
《攝大乘論釋》。南朝陳.真諦(499-569)譯。收《大正藏》冊31,第1595經。
《大乘起信論》。南朝陳.真諦(548-?)譯。收《大正藏》冊32,第1666經。
《金剛仙論》。北魏.菩提流支(508)譯。收《大正藏》冊25,第1512經。
《無量壽經優波提舍》。北魏.菩提流支(508)譯。收《大正藏》冊26,第1524經。
《文殊師利菩薩問菩提經論》世親造,北魏.菩提流支譯。收《大正藏》冊26,
第1531經。
《究竟一乘寶性論》。北魏.勒那摩提(508)譯。收《大正藏》冊31,第1611經。
《攝大乘論》。北魏.佛陀扇多(508-539)譯。收《大正藏》冊31,第1592經。
《大方等大集經》。北周.闍那崛多(523-600)譯。《大正藏》冊13。第416經。
《佛本行集經》。北周.闍那崛多(559-560)譯。收《大正藏》冊3,第190經。
《大方廣如來不思議境界經》。唐.實叉難陀(652-710)譯。收《大正藏》10冊,
第301經。
《稱讚淨土佛攝受經》。唐.玄奘(655,一說650)譯。收《大正藏》12冊,第367經。
《大方廣佛華嚴經不思議佛境界分》。周武后.提雲般若(691)收《大正藏》10冊,
第300經。
《大寶積經》。唐.菩提流志(713)。收《大正藏》11冊,第310經。
(二)古德著述
《鳩摩羅什法師大義》。姚秦.鳩摩羅什(403)撰。收《大正藏》45冊,第1856經。
《弘明集》。南朝梁.僧祐(445-518)撰。收《大正藏》冊52,第2102號經。
《出三藏記集》。南朝梁.僧祐(445-518)撰。收《大正藏》冊55,第2145經。
《無量壽經優波提舍願生偈註》。北魏.曇鸞(476-542)撰。收《大正藏》冊40,
第1819經。
《略論安樂淨土義 》。北魏.曇鸞(476-542)撰。收《大正藏》冊47,第1957經。
《婆藪槃豆法師傳》。南朝陳.真諦(499-569)譯。收《大正藏》冊50,第2049經。
《南嶽思大禪師立誓願文》。北齊.慧思(515-577)撰。收《大正藏》冊46,
第1933經。
《高僧傳》。南朝梁.慧皎(519)撰。收《大正藏》冊50,第2059經。
《無量壽經義疏》。隋.慧遠(523-592)撰。收《大正藏》冊37,第1745經。
《觀無量壽經義疏》。隋.慧遠(570-592)撰。收《大正藏》冊37,第1749經。
《大乘義章》。隋.慧遠(523-592)撰。收《大正藏》冊44,第1851經。
《維摩義記》。隋.慧遠(523-592)撰。收《大正藏》38冊,第1776經。
《淨土十疑論》。隋.智顗(538-597)著。收《大正藏》冊47,第1961經。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疏》。隋.智顗(538-597)撰。收於《大正藏》冊37,第1750經。
《阿彌陀經義記》。隋.智顗(538-597)撰。收《大正藏》冊37,第1755經。
《觀音義疏》。隋.智顗(538-597)述,灌頂記。收《大正藏》34冊,第1728經。
《五方便念佛門》。隋.智顗(538-597)著。收《大正藏》47冊,第1962經。
《維摩經文疏》。隋.智顗(538-597)撰。收《卍續藏》27冊。
《摩訶止觀》。隋.智顗(538-597)著。收《大正藏》46冊,第1911經。
《二諦義》。隋.吉藏(549-623)。收《大正藏》冊45,第1854經。
《三論玄義》。隋.吉藏(549-623)。收《大正藏》45冊,第1852經。
《法華玄論》。隋.吉藏(549-623)。收《大正藏》34冊,第1720經。
《維摩經義疏》。隋.吉藏(549-623)。收《大正藏》38冊,第1781經。
《勝鬘寶窟》。隋.吉藏(549-623)。收《大正藏》37冊,第1744經。
《華嚴遊意》。隋.吉藏(549-623)。收《大正藏》35冊,第1731經。
《大乘玄論》。隋.吉藏(549-623)撰。收《大正藏》冊45,第1853經。
《無量壽經義疏》。隋.吉藏(549-623)撰。收《大正藏》冊37,第1745經。
《觀無量壽經義疏》。隋.吉藏(549-623)撰。收《大正藏》冊37,第1749經。
《安樂集》。唐.道綽(562-645)。收《大正藏》47冊,第1958經。
《眾經目錄》。法經(581-604)。收《大正藏》冊55,第2146經。
《續高僧傳》。道宣(596-667)撰。收《大正藏》冊50,第2060經。
《廣弘明集》。道宣(596-667)撰。收《大正藏》冊52,第2103經。
《安樂集》。道綽(609-645)著。收《大正藏》冊47,第1958經。
《肇論疏》。元康(627-649)撰。收《大正藏》45冊,第1859經。
《阿彌陀經通贊疏》。窺基(632-682)收《大正藏》冊37,第1758經。
《觀彌勒上生兜率天經贊》。窺基(632-682)。收《大正藏》冊38,第1772經。
《大乘法苑義林章》。窺基(632-682)。收《大正藏》冊45,第1861經。
《弘贊法華傳》。唐.惠詳撰。收《大正藏》51冊,第2067經。
《法華傳記》。唐.僧詳撰。收《大正藏》51冊,第2068經。
《大唐內典錄》。唐.道宣(664)。收《大正藏》冊55,第2149經。
《法苑珠林》。唐.道世(?-683)撰。收《大正藏》冊53,第2122經。
《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唐.慧立撰,彥悰(688)增補。收《大正藏》冊50,
第2053經。
《開元釋教錄》。唐.智昇(730-?)撰。收《大正藏》冊55,第2154經。
《大方廣佛華嚴經隨疏演義》。唐.澄觀(738-839)撰。收《大正藏》36冊,
第1736經。
《念佛三昧寶王論》。唐.飛錫(742)撰。收《大正藏》冊47,第1967經。
《往生西方淨土瑞應傳》。唐.文稔、少康(?-805)撰。收《大正藏》冊51,
第2070經。
《淨土論》。唐.迦才(年代不詳)撰。收《大正藏》冊47,第1963經。
《佛祖統紀》。南宋.志磐(年代不詳)撰。收《大正藏》冊49,第2035經。
《淨土往生傳》。宋.戒珠(985-1077)敘。收《大正藏》冊51,第2071經。
《選擇本願念佛集》。日僧源空(1133-1212)。收《大正藏》冊83,第2608經。
《樂邦文類》。南宋.宗曉(1151-1214)編。收《大正藏》冊47,第1969經。
《龍舒增廣淨土文》。南宋.王日休(1160-1173)譔。收《大正藏》冊47,第1790經。
《廬山蓮宗寶鑑》。元.普度(1305)編。收《大正藏》冊47,第1973經。
《佛祖歷代通載》。元.念常(1333)著。收《大正藏》冊49,第2036經。
《釋氏稽古略》。元.寶州覺岸(1354)著。收《大正藏》冊49,第2037經。
《百丈叢林清規證義記》。清.儀潤。收《新卍續》冊63,第1244經。
二、論著
(一)專書
1.中文
牟宗三。1977。《佛性與般若》。臺北:台灣學生書局。
牟宗三等著,項維新、劉福增主編。1977。《中國哲學思想論集—兩漢魏晉隋唐篇》。
臺北:牧童出版社。
黃懺華等著。1979。《魏晉南北朝佛教小史》。臺北:大乘文化出版社。
李世傑。1980。《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思想史》。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李世傑。1982。《印度大乘佛教哲學史》。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呂澂。1982。《中國佛學思想概論》。臺北:天華書局。
石峻、樓宇烈、方立天、許抗生、樂壽明等編。1983。《中國佛教思想資料選編》。
北京:中華書局。
祥雲法師編。1983。《帶業往生與消業往生》。臺北:天華出版公司。
蔣維喬。1983。《中國佛教史》。臺北:彌勒出版社。
釋脩嚴。1984。《中國淨土宗的祖師傳記之研究:關於曇鸞, 道綽, 善導之行歷》。基隆:靈泉禪寺華文佛教學院。
印光大師。《印光大師文鈔》
呂澂。1985。《中國佛學源流略講》。臺北:里仁書局。
坪井俊映。1987。《淨土三經概說》。中壢:圓光寺印經會。
湯用彤。1987。《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上)、(下)。板橋:駱駝出版社。
藍吉富主編,望月信亨著,釋印海譯。1987。《淨土教概論》。臺北:華宇出版社。
印順法師。1988。《印度佛教思想史》。臺北:正聞出版社。
黃智海。《佛說無量壽佛經白話解釋》。臺北:新店海藏寺、清嚴肉身菩薩弘法印經會。
如本法師。1989。《淨土法門》。高雄:中興商事社印刷局。
廖閱鵬。1989。《淨土三系之研究》。高雄:佛光出版社。
黃懺華。1990。《中國佛教史》。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黃懺華。1991。《佛教各宗大意》。臺北:文津出版社。
黃懺華。1991。《佛教宗派源流》。臺北:常春樹出版公司。
望月信亨作,釋印海譯。1991。《中國淨土教理史》。臺北:正聞出版社。
鎌田茂雄著,關世謙譯。1991。《中國佛教史》。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印順法師。1992。《淨土與禪》。臺北:正聞出版社。
南懷瑾。1993。《中國佛教發展史略述》。北台:老古文化事業公司。
郭朋。1993。《中國佛教史》。臺北:文津出版社。
野上俊靜等著,釋聖嚴譯。1993。《中國佛教史概說》。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
有限公司。
凝然大德原著,鎌田茂雄日譯,關世謙中譯。1993。《八宗綱要》。高雄:佛光出版社。
藍吉富。1993。《隋代佛教史述論》。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郭朋。1994。《中國佛教思想史》。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
望月信亨著,釋印海譯。1994。《淨土教起源及其開展》。美國:法印寺。
李淼主編。1996。《中國淨土宗大全》。長春:長春出版社。
洪啟嵩。1996。《淨土之旅總覽》。臺北:全佛文化。
佐藤泰舜著,釋印海譯著。1996。《中國佛教思想論》。美國:法印寺。
藍吉富編。1996。《彌陀淨土法彙》。新店:迦陵出版社。
山口修。1997。《中國佛教史》。東京:佛教大學通信教育部發行。
王月清釋譯。1997。《淨土三經》。高雄:佛光出版社。
聖嚴法師。1997。《念佛生淨土》。臺北:法鼓文化。
魏磊。1997。《淨土信仰的緣起與西方極樂世界》。新店:圓明出版社。
慧淨法師。1998。《淨宗講義》。臺北:本願山彌陀淨舍。
慧嚴法師。1998。《淨土概論》。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魏磊。1998。《淨土宗教程》。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
林世田點校。1999。《淨土宗經典精華》。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
廖明活。1999。《淨影慧遠思想述要》。臺北:台灣學生書局。
聖嚴法師。1999。《中國佛教史概說》。臺北:法鼓文化。
聖嚴法師。1999。《無量壽經講記》。臺北:法鼓文化。
聖嚴法師。1999。《學佛群疑》。臺北:法鼓文化。
羅錦堂。1999。《阿彌陀經導讀》。臺北:全佛文化。
陳揚炯。2000。《中国净土宗通史》。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
陳揚炯。2000。《道綽法師傳》。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
慧嚴法師。2000。《從人間性看淨土思想》。高雄:春暉出版社。
弘學。2001。《淨土宗三經》。成都:巴蜀書社。
劉長東。2001。《中國佛教學術論典○22—晉唐彌陀淨土信仰研究》。高雄:佛光山文教基金會。
蔡日新。2001。《漢魏六朝佛教概觀》。台北: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
蔡宏。2001。《般若與老莊》。成都:巴蜀書社出版社。
陳劍鍠。2002。《圓通證道—印光的淨土啟化》。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廖明活。2003。《懷感的淨土思想》。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
慧淨法師講,淨宗法師編。2005。《淨土三經一論大意》。臺北:淨土宗文教基金會。
2.日文
望月信亨。1930。《淨土教の起原及發達》(上)(下)。東京:共立社。
矢吹慶輝。1937。《阿弥陀佛の研究》。東京:明治書院。
藤田宏達。1970。《原始淨土思想の研究》。東京:岩波書店。
浅地康平。1975。《浄土宗典籍研究》。東京:山喜房佛書林。
佛教大學善導教學研究會編。1980。《善導教學の研究》。東京:東洋文化。
坪井俊映。1982。《浄土学概論》。京都:佛教大学通信教育部。
坪井俊映。1993。《浄土教史概説》。京都:佛教大学通信教育部。
山本法純。1984。《浄土教の哲学》。東京:山喜房佛書林。
平川彰.梶山雄一.高崎直道等編集。1985。《講座.大乘仏教5—淨土思想》。東京:春秋社。
木村泰賢著,演培法師譯。1989。《大乘佛教思想論》。臺北:天華出版社。
(二)博碩士論文
吳燦明。1986。〈淨土思想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印度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安京植1990。〈唐代淨土宗眾生教化之教育意義〉。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
汪娟。1990。〈唐代彌勒信仰研究〉。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昆達拉。1992。〈中國大乘阿彌陀淨土思想研究〉。臺灣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王鳳珠。1993。〈印光法師念佛法門研究〉。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蔡纓勳。1997。〈善導思想之研究〉。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許淑華。1998。〈彌陀淨土研究:以淨土五經為線索〉。中興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釋心宏。1998。〈《般舟三昧經》的研究〉。中華佛學研究所畢業論文。
胡國柱。2000。〈從中古到近世的中國佛教「淨土思想」研究〉。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溫宗堃。2000。〈世親《淨土論》與曇鸞《淨土論註》之比較研究〉。華梵大學東方人文
思想研究所碩士論文。
釋見宗。2002。〈善導《觀無量壽佛經疏》之研究〉。圓光佛學研究所畢業論文。
釋修善。2002。〈當代台灣淨土教法的發展〉。玄奘大學宗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釋證淨。2002。〈彌陀淨土往生行法與品位差別之研究—以「淨土三經一論」為主〉。
圓光佛學研究所畢業論文。
文洛鈞。2002。〈十念往生之研究〉。輔仁大學宗教學系碩士論文。林炯靈。2002。〈善導三心釋之研究〉。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碩士論文。曾堯民。2003。〈六世紀中國北方彌陀淨土信仰初探〉。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金廷。2004。〈淨土思想中「念佛」與「往生」之研究〉。玄奘大學宗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蘇進華。2004。〈彌陀淨土思想的探究〉。東海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三)期刊和論文
1.中文
梅光義。1936。〈淨土宗要典目錄〉。第1期,頁195-309。
方倫。1979。〈淨法概述〉。收於《現代佛教學術叢刊》○64《淨土宗概論》,頁53-141。臺北:大乘文化出版社。
李孝本。1979。〈中國淨土宗史〉。收於《現代佛教學術叢刊》○65《淨土宗史論》,頁65-136。臺北:大乘文化出版社。
李世傑。1979。〈念佛的哲學〉。收於《現代佛教學術叢刊》○66《淨土論思想論集》(一),頁231-289。臺北:大乘文化出版社。
李世傑。1979。〈淨土的分類〉。收於《現代佛教學術叢刊》○67《淨土論思想論集》,
頁297-313。臺北:大乘文化出版社。
方倫。1979。〈論生則決定生去則實不去〉。收於《現代佛教學術叢刊》○67《淨土論思想論集》,頁315-324。臺北:大乘文化出版社。
坪井俊映。1979。〈淨土三經概說〉。收於《現代佛教學術叢刊》○68《淨土典籍研究》,
頁1-240。臺北:大乘文化出版社。
釋太虛。1979。〈兜率淨土與十方淨土之比觀〉。收於《現代佛教學術叢刊》○69《彌勒淨土與菩薩行研究》,頁157-173。臺北:大乘文化出版社。
釋宏如。1979。〈佛教各宗對淨土分類的看法〉。收於《現代佛教學術叢刊》○70《佛教各
宗比較研究》,頁233-252。臺北:大乘文化出版社。
聖嚴法師。1984。〈淨土思想之考察〉。《華岡佛學學報》第6期。
楊白衣。1985。〈淨土的淵源及其演變〉。《華岡佛學學報》第8期。孫修身。1988。〈敦煌石窟中的《觀無量壽經變相》(摘要)〉。收於《敦煌研究》第2期。
施萍亭。1989。〈敦煌遺書《阿彌陀經》校勘記〉。收於《敦煌研究》第3期。
廖明活。1995。〈淨影寺慧遠的淨土思想〉。《中華佛學學報》,第8期,頁345-371。廖明活。1997。〈吉藏的淨土思想〉。《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11期,頁189-218。
白欲曉。1999。〈論淨土信仰的中國化—從曇鸞淨土理論探討起〉。《宗教哲學》,第5卷,第4期。
賴賢宗。1999。〈淨土信仰論之研究:世親、曇鸞與親鸞之迴向思想〉。國立台灣大學
佛學研究中心學報.第4期,頁69-104。
王惠民。2001。〈敦煌西方淨土信仰資料與淨土圖像研究史〉。收於《敦煌研究》第3期。
張廷仕。2001。〈智顗的淨土思想〉。收於《中國佛教學術論典》○23,頁315-380。
馮煥珍。2002。〈淨影寺慧遠的行持、著述及其顯實宗〉。中華佛學學報第15期,頁177-218。
文夢霞。2003。〈佛國淨土與中國神話:莫高窟285窟的窟頂畫文化意涵解析〉。
收於《哲學與文化》,第30卷第7期。
陳敏齡。2003。〈曇鸞的彌陀論〉。收於《哲學與文化》,第30卷第7期。陳敏齡。〈曇鸞的淨土思想—兼論北魏金石碑銘所見的淨土〉。《東方宗教研究》新4期。郭朝順。2004。〈天台智顗「觀心法門」的詮釋學意涵〉。《華梵人文學報》,第3期,頁35-74。
道昱。2004。〈隋唐初期禪觀對西方淨土法門的影響〉(上)。普門學報社第21期,頁157-198。
道昱。2004。〈隋唐初期禪觀對西方淨土法門的影響〉(下)。普門學報社第22期,頁147-192。
溫金玉。〈曇鸞大師念佛法門研究〉。《慈光禪學學報》,第2期。黃永昌。〈淨宗曇鸞大師《往生論註》中般若思想淵源之探討〉。《中國佛教月刊》,第35卷,第8期。
蔡惠明。〈吉藏大師與三論宗〉。《法海拾貝》
李健超。〈唐長安實際寺的高僧〉。《歷史月刊》第75期。
關世謙。〈隋焬帝與佛教〉。《圓光佛學學報》第8期。越建東。〈從世親的《往生論》及曇鸞的《往生論註》淺探淨土之莊嚴功德〉。慧炬雜誌402期。2.日文
深貝慈孝。1975。〈淨影寺慧遠の浄土観〉。京都佛教大学文学部学會。
廣川堯敏。1984。〈淨土三部経〉。收於《敦煌と中国仏教》。東京:大東出版社。
柴田泰山。1998。〈隋代淨土教における仏身論〉。大正大學大學院研究論集,第22號。
山口益。〈佛身觀思想史的展開〉。日本學士院紀要第30卷,第3號。
西郊良光。〈天台大師の淨土觀と善導〉。大正大學內天台學會第22期,頁1980。
池田宗讓。〈吉藏の淨土論について—天台との關係〉。大正大學內天台學會第26卷,
頁154-157。
藤原了然。〈嘉祥の淨土教觀〉。佛教大學學會第37期,頁5-18。
伊藤真徹。〈中国聖道門諸師の弥陀身土観について—浄土諸経の註疏を中心として〉。1980。收於《善導教学の研究》,佛教大学善導教学研究會編,東洋文化出版。頁59-96。
高橋弘次。〈慧遠と善導の仏身論—その相違点をめぐつて〉。1980。收於《善導教学の研究》,佛教大学善導教学研究會編,東洋文化出版。頁7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