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一、原典資料
失譯,《大寶積經》,大正藏第十一冊。
失譯,《佛說摩訶衍寶嚴經》(一名大迦葉品),大正藏第十二冊。
玄奘譯,《般若波羅密多心經》,大正藏第八冊。
玄藏譯,《大般若波羅密多經》卷四一二,大正藏第七冊。
佛馱跋陀羅譯,《大方廣佛華嚴經》,大正藏第九冊。
竺佛念譯,《梵網經》,大正藏第二十四冊。
竺法護譯,《光讚經》,大正藏第八冊。
提婆譯,《增一阿含經》,大正藏第二冊。
無著,《大乘莊嚴經論》,大正藏第三十一冊。
無著,《攝大乘論本》,大正藏第三十一冊。
菩提流支譯,《大寶積經論》,大正藏第二十六冊。
菩提流支譯,《大寶積經論》,大正藏第二十六冊。
傳法譯,《佛說大迦葉問大寶積正法經》,大正藏第十二冊。
窺基,《略纂》,大正藏第四十三冊。
龍樹,《十住毗婆沙論》,大正藏第二十六冊。
龍樹,《大智度論》,大正藏第二十五冊。
龍樹,《中論》,大正藏第三十冊。
彌勒菩薩,《瑜伽師地論》,大正藏第三十冊。
二、專書
上田義文著,陳一標譯,《大乘佛教思想》,台北:東大,民91年初版。
中村元著、江支地譯,《慈悲》,台北:東大,民86年。
太虛大師全書編纂委員會編,《太虛大師全書》,臺北市,善導寺佛經流通處,民87年。
木村泰賢,〈菩薩論〉,收錄於《世界佛學名著譯叢‧彌勒淨土與菩薩研究》,台北:大乘文化出版社,民68年。
王海林釋譯,《瑜伽師地論》題解,台北:佛光,民87年。
平川彰著、莊崑木譯,《印度佛教史》,台北:商周出版、城邦發行,民91年初版。
印順,《大乘起信論講記》,台北:正聞,民76年。
印順,《中觀今論》,台北:正聞出版社,民78年5月十版。
印順,《中觀論頌講記》,台北:正聞出版社,民78年7月十一版。
印順,《太虛大師年譜》,台北:正聞出版社,民73年四版。
印順,《印度之佛教》,台北:正聞出版社,民77年10月三版。
印順,《印度佛教思想史》,台北:正聞出版社,民77年4月初版。
印順,《成佛之道》,台北:正聞出版社,民81年4月修訂一版。
印順,《佛法概論》,台北:正聞出版社,民73年2月五版。
印順,《空之探究》,台北:正聞出版社,民78年5月四版。
印順,《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台北:正聞出版社,民78年10月六版。
印順,《原始佛教聖典之集成》,台北:正聞,民60年。
印順,《勝鬘經講記》,台北:正聞出版社,民78年7月十版。
印順,《菩薩心行要略》,新竹:正聞,民94年。
印順,《華雨集》第一冊至第四冊,台北:正聞出版社,民82年4月初版。
印順,《說一切有部為主的論書與論師之研究》,台北:正聞出版社,民78年10月六版。
印順,《學佛三要》,台北:正聞出版社,民78年3月十一版。
印順,《雜阿含經論會編》,台北:正聞,民72年。
印順,《寶積經講記》,台北:正聞出版社,民87年1月出版。
印順,《攝大乘論講記》,新竹:正聞,民87年。
亨利.阿爾馮 (Henri Arvon),張以群譯,《佛教》,北京:商務印書館,民89年。
佐佐木教悟等著、釋達和譯,《印度佛教史概說》,高雄縣大樹鄉:佛光,民85年二版。
佐伯定胤,〈瑜伽師地論解題〉,張漫濤編輯,《現代佛教學術叢刊96冊-唯識學的論師與論典》,台北:大乘文化,民68年。
吳秋林,《中國寓言史》,福州:福建教育,民88年。
呂澂,《印度佛學源流略講》,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1版。
依純,《本生經的起源及其開展》,高雄:佛光,民80年。
季羨林,《佛本生故事》,人民出版社,1985年。
林朝成、郭朝順著,《佛學概論》,台北市:三民,民89年。
昭慧,《妙雲集導讀》,台南:佛教文獻基金會,民90年。
洪金蓮著,《太虛大師佛教現代化之研究》,中華佛學研究所論叢3,台北:法鼓文化,民88年。
洪啟嵩.黃啟霖主編,《太虛文集》,台北:文殊出版社,民76年9月出版。
唐圓測撰,法成‧空還譯,《解深密經疏》,台北:新文豐,民89年初版。
奚淞,《三十三堂札記》,台北:雄獅,民81年1月。
徐紹強釋譯,《華嚴五教章》,台北:佛光出版社,民86年。
悟殷著,《部派佛教》-修證篇,台北:法界出版社,民92年。
神林隆淨著.許洋主譯,《菩薩思想的研究》,世界佛學名著譯叢66,原著於民27年,台北縣中和市:華宇出版社,民76-77年。
高崎直道等著、李世傑譯,《唯識思想-瑜伽行學派的形式》,台北:華宇出版社,民47年。
張曼濤主編,《玄奘大師研究》上、下,台北:大乘文化,民66年。
強梵暢編,《瑜伽師地論本地分表解》,北市:大乘精舍印經會,民93年。
梁麗玲,《雜寶藏經及其故事研究》,台北:法鼓文化,民87年。
符芝瑛,《傳燈》,台北:天下文化,民84年。
陳慧劍,《明鏡台》,北市:法鼓文化,民89年。
楊延福,《玄奘年譜》,北京:中華書局出版、新華發行,民77年。
楊郁文,《由人間佛法透視緣起、我、無我、空》,台北縣新店市:甘露道,民89年。
楊惠南著,《龍樹與中觀哲學》,台北:東大圖書公司,民77年。
聖嚴,《人行道》,台北:法鼓文化,民88年。
聖嚴,《戒律學綱要》,台北:東初出版社,民54年。
圖丹卻准(Thubten Chodron)著,《開闊心清淨心》,北縣:佛光,民89年。
慧常,《賢首五釋要》,台北:大乘精舍印經會,民89年。
談錫永主編.劉萬然導讀,《十地經》,台北:全佛文化,民88年。
鋼和泰,《大寶積經迦葉品漢藏梵六種合刊》,台北:商務印書館。
龜川教信著.印海譯,《華嚴學》,台北:佛光出版社,民86年。
藍吉富主編,《文殊菩薩聖德叢書》,台北:迦陵出版社,民89年。
護法、陳水淵著,《清淨道論導讀-涅槃的北二高》,台南:法源中心,民77年二月。
體韜,《六度四攝與《瑜伽論.戒品》之關係》,中華佛學研究所論叢13,台北:法鼓文化,民86年。
三、日文資料
上田愉美子,〈四種沙門をめぐって――『ka^s/yapa parivarta』&121~133た對する『大寶積經論』略釋,廣釋の違ぃ――〉,《佛教學研究》第五十三號,龍谷佛教學會,平成九年二月。
中村元,《インド思想史》,東京:岩波,昭和49年(1974)再版。
木村泰賢,《木村泰賢全集第六卷-大乘佛教思想論》,木村泰賢全集刊行委員會編,東京:大法輪閣,昭和42年(民56)年。
平川彰,《初期大乘佛教の研究》,東京:春秋社,1989-1990年。
板本幸男,〈法華經の解說〉,《法華經》下卷,岩波文庫。
武邑尚邦,《十住毘婆沙論研究》,京都市:百華苑,平成元年(民78年)。
高崎直道,〈瑜伽行派の形成〉,收於平川彰、梶山雄一、高崎直道編集《講座˙大乘仏教——唯識思想》,東京:春秋社,1982年八夏。
四、論文、期刊
〈日本佛教學術界的大乘起源起──對悟殷法師〈人間菩薩的活水源頭〉之回應〉,弘誓月刊44期,2000年4月發行,印順導師九秩晉五嵩壽增刊。
《第十屆全或佛學論文聯合發表會會前論文集》,新竹:福嚴佛學院,民93年9月-93年12月。
呂勝強,〈人菩薩行的理論與實踐〉,弘誓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民88年10月。
妙廷,〈從維摩詰居士談大乘菩薩實踐精神〉,第十五屆全國佛學論文聯合發表論文-會後論文集,2004年。
明度,《大乘菩薩行之所依-大寶積經菩薩藏會之研究》,華嚴專宗學院佛學研究所論文集二,華嚴專宗學院印行,民83年12月。
長慈,〈印順法師之「人菩薩」思想初探〉,福嚴佛學院高級部。
厚觀,〈十住毗婆沙論講義〉,新竹:福嚴佛學院,民90年9月-91年6月。
厚觀,〈大智度論講義〉,新竹:福嚴佛學院,民86年9月-87年6月。
厚觀,〈大智度論講義〉,新竹:福嚴佛學院,民90年4月-90年7月。
厚觀,〈中觀今論講義〉,新竹:福嚴佛學院,民91年10月-92年3月。
悟殷,〈人間菩薩的活水源頭〉,弘誓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民88年10月。
海實,〈大智度論中四無量心的地位及修持〉,《褔嚴佛學院第八屆初級部學生論文集》,新竹市:褔嚴佛學院,1999年5月。
高明道,〈略談《大寶積經》〉,法光「佛教經論介紹」演講系列第171期,民92年。
唯慈,〈略說大乘論講記要義〉,海潮音月刊一、二、三、四,民94年8、9、10、11月。
張曼濤主編,〈彌勒淨土與菩薩行研究〉,現代佛教學術叢刊69,台北市:大乘,民68年初版。
陳一標,《賴耶緣起與三性思想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研究所博士論文,民89年。開仁,〈菩薩廣大行之探究─以《大寶積經》〈普明菩薩會〉與《十住毘婆沙論》〈四法品〉為主〉,福嚴佛學院第九屆學生論文集下冊,新竹:福嚴佛學院,頁615-657,民國91年6月。
楊惠南,〈佛在人間──印順導師之「人間佛教」的分析〉,《印順導師八秩晉六壽慶論文集》,台北:法光,頁89-122,民80年。
滿紀,〈《瑜伽師地論‧菩薩地》之修行結構論〉,《普門學報》第十四期,高雄:佛光山文教基金會,2003年。德範,〈《大寶積經.淨居天子會》「謗法」探微〉,中華佛學研究第二期,頁105-128,民87年。
五、工具書、網路資料
水野弘元著、香光書鄉編譯組譯,〈大乘初期至中、後期菩薩思想的變遷〉,香光莊嚴第72期,http://www.gaya.org.tw/magazine/72/72md1.htm,民91年12月20日。任繼愈主編,《佛教大辭典》,南京:江蘇古籍出版,民91年12月。
林光明、林怡馨合編,《梵漢大辭典》,台北:嘉豐,民93年。
藍吉富主編,《中華佛教百科全書》,台南縣永康市:中華佛教百科文獻基金會,199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