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220.181.180) GMT+8:2024/09/18 11:00
Font Size: Enlarge Font   Word-level reduced   Reset  
Back to format1 :::

Browse Content

 
twitterline
Author:朱維新
Author (Eng.):WEISHIN CHU
Title:資訊匯流時代報紙的媒體歧路競合─從論述分析探討中時晚報停刊
Advisor:陳偉之陳偉之 author reflink
degree:Master
Institution:玄奘大學
Department:資訊傳播研究所
Narrow Field:傳播學門
Detailed Field:一般大眾傳播學類
Types of papers:Academic thesis/ dissertation
Publication Year:2006
Graduated Academic Year:94
language:Chinese
number of pages:185
keyword (chi):資訊匯流混種歧路競合關係批判論述分析
keyword (eng):convergence of informationhybridityco-competitive relationship in the crossroads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Ncl record status:
  • Cited Cited :6
  • HitsHits:784
  • ScoreScore:system iconsystem iconsystem iconsystem iconsystem icon
  • DownloadDownload:180
  • gshot_favorites title msgFav:8
本論文探討背景,立基在當前資訊匯流時代,由於報紙作為大眾傳播媒體的形式之一,面臨諸多媒體的挑戰。此一傳統的印刷紙質媒體,以書寫的特質,如何因應電視、電腦等影音、網路媒體流行趨勢席捲而來?本論文以中時晚報停刊的警訊,採取批判論述分析的方法,探討媒體歧路競合關係中,報紙所陷入的困境,及其突圍以求生存、發展之道。

研究認為此一媒體衝擊之事實,多半來自紙質媒體之外,並非僅限於報紙之間、各報社本身之競爭;而是由不同特質的媒體,所帶來的威脅,有以致之,尤其電視、網路形成之「颱風」影響最大。而以Norman Fairclough對傳播事件的批判論述分析架構為基礎,從文本、論述實踐、社會文化實踐三層面來考察,報紙應該和不同特質的媒體,展開歧路競合關係。
目 錄

論文題目、封面
致謝辭 p.2
摘要 p.5
第一章:研究動機與問題
第一節:從中時晚報停刊看台灣報業的沒落………… p.9
第二節:平面媒體經營困窘之全球景況 …………… p.18
第二章:文獻回顧
第一節:媒體歧路競合關係之理論
一、 媒體演化走向資訊匯流之路…………………… p.30
二、 資訊整合中的媒體歧路競合趨勢……………… p.35
三、 印刷媒體仍有轉型應變餘地…………………… p.41
第二節:媒體歧路競合關係之分析
一、 不同形式媒體之競合關係………………… p.43
二、 紙質媒體的特質…………………………… p.47
三、 影音媒體的特質…………………………… p.55
四、 網路媒體的特質…………………………… p.62
五、 不同形式媒體應注意技術介入造成「接觸中斷」
…………………………………………… p.72
第三節:媒體歧路競合關係乃大勢所趨……………… p.75
第三章:研究方法
第一節:論述分析理論………………………………… p.83
第二節:採用論述分析的意義所在…………………… p.93
第三節:採用論述分析的取徑………………………… p.97
第四節:採用論述分析的價值………………………… p.118
第四章:研究發現
第一節:以論述分析的社會實踐層面觀察中時晚報停刋
……………………………………………… p.121
第二節:論述實踐有必要跨越語言分析……………… p.127
第三節:論述實踐─報紙的困境與突圍……………… p.131
第四節:開啟機會之門………………………………… p.149
第五節:它山之石─實例觀察………………………… p.159
第五章:結論與建議…………………………………… p.171
參考書目………………………………………………… p.176
參考書目:

編排說明:
1.引用書籍及資料,按出版年序排列。
2.同一出版年序者,按引用先後排列;不以月份、日期或作者姓氏筆畫等為排序。

.中文部分:

胡育祥、陳逸淳譯(2006)。《大眾媒體的實在》。台北:左岸。(Die Realitat der Massenmedien. Luhmann, N. 2004.)
盧嵐蘭(2006)。《現代媒介文化─批判的基礎》。台北:三民。
翁秀琪(1992,2005)。《大眾傳播理論與實證》。台北:三民。
蔡念中與張宏源編著(2005)。《匯流中的傳播媒介─以美國與台灣為例》。台北:亞太。
張玉佩(2005)。〈從媒體影像觀照自己:觀展∕表演典範之初探〉。《新聞學研究》,第82期。
江淑琳譯(2005)。《網際空間的圖像》。台北:韋伯。(Mapping Cyberspace. Dodge, M. & Kitchin, R.1999.)
吳靖與黄佩譯(2005)。《媒介研究:文本、機構與受眾》。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Media Studies : Texts, Institutions and Audiences. Taylor, L. and Willis A. 1999.)
中馬清福(2005,崔保國、艾勤徑、高揚譯)。《報業的活路》。北京:清華大學。
張寧譯(2004)。《書寫與差異》。台北:麥田。(L’e`criture et la differ`rence , Derrida J. 1967.)
李彬譯註(2004)。《關鍵概念─傳播與文化研究辭典》。北京:新華。(Key concepts in communication and cultural studies. John Fiske et al. 1994.)
陶慶梅譯(2004)。《電視與日常生活》。江蘇:人民。(Television and Everyday Life, Silverston, R. 1994.)
李幼蒸譯(2004)。《寫作的零度》。台北:桂冠。
張錦華(2004)。《傳播批判理論》。台北:黎明。
曾慶春譯(2004)。《作為話語的新聞》。北京:華夏(News as discourse. van Dijk, T. A. 1988.)
吳潛誠總編校(2004)。《文化與社會:當代論辯》。台北:立緒。(The Dialectic of Ideology and Technology. 1976. Gouldner I. in Culture and Society : contemporary debates. ed. Alexander J. C. & Seidman S. 1980.)
熊宇澄等譯(2004)。《今日媒介:信息時代的傳播媒介》。北京:清華大學。(Media Now : Communications Media in the Information Age . 2000 , Straubhaar J. & LaRose R.)
郝明義(2004)。《東亞四地 書的新文化》。台北:網路與書。
王泰俐(2004)。〈電視新聞節目「感官主義」之初探研究〉。《新聞學研究》,81期。
馮建三(2004)。〈中國「市場社會主義」電視媒體的探索〉。《台灣社會研究季刊》,56期,頁93-131。
向勇(主編,2004)。《北大文化產業關鍵報告》。台北:帝國文化。
廖炳惠編著(2003)。《關鍵詞200》,台北:麥田。
王志弘與李根芳譯(2003)。《文化理論詞彙》。台北:巨流。(A Glossary of Cultural , Brooker, P. 2002.)
陳玉箴譯(2003)。《媒介概念十六講》。台北:韋伯。(Why Study the Media ? , Silverston, R. 1999.)
彭蘭等譯(2003)。《網路研究──數位化時代媒介研究的重新定向》。北京:新華。(Web Studies: Rewiring Media Studies for the Digital Age, ed. Gautlett D. 2000.)
吳筱玫(2003)。《網路傳播概論》。台北:智勝。
殷曉蓉譯(2003)。《論述與社會變遷》。北京:華夏。(Discourse and social change. Fairclough, N.1992.)
蔡念中、張宏源、莊克仁(2003)。《傳播媒介經營與管理》。台北:亞太。
陳芸芸和劉慧雯譯(2003)。《特新大眾傳播理論》。台北:韋伯。(Mass Communication Theory : An Introduction . 4th ed. McQuail D. 2000.)
王嵩音譯(1993,2003.)。《傳播研究里程碑》。台北:遠流。(Milestones in Mass Communication Research , Lowery S. A. and De Fleur M. L. 1983, 1988.)
蘇蘅(2002)。《競爭時代的報紙─理論與實務》。台北:時英。
張君玫譯(2002)。《文化消費與日常生活》。台北:巨流。(Cultural consumption and everyday life. Storey J. 1999.)。
小林一博(2001)。《出版大崩壞》。台北:尖端。
楊久穎譯(2001)。《麥克魯漢與虛擬世界》。台北:貓頭鷹。(Marshall McLuhan and Virtuality , Horrocks, C. 2000.)
錢俊譯、曾慶豹校閱(1992,2001)。《傅柯──超越結構主義與詮釋學》。台北:桂冠(Michel Foucault : Beyond Structuralism and Hermeneutics. Dreyfus H. L. and Rabinow P.)
倪炎元(2001)。〈初探論述分析與傳播研究─兼論其在中文傳播研究上的前景〉。《2000傳播論文選集》。台北:中華傳播學會。
新日本製鐵株式會社(2000年)。《日本─姿與心》。台北:漢思。
汪益譯(1999)。《預知傳播紀事─麥克魯漢讀本》。台北:台灣商務。(Essential McLuhan , ed. Eric McLuhan and Frank Zingrone. 1995.)
顧淑馨譯(1999)。《電子媒介新論》。台北:時英。(Broadcasting in America : a survey of electronic media , Head, S. el , 1996.)
劉北城、楊遠嬰譯(1998)。《規訓與懲罰─監獄的誕生》。台北:桂冠。(Discipline And Punish—The Birth of Prison. Foucault M. 1979.)
鄭明萱(1997)。《多向文本》。台北:揚智。
夏春祥(1997)。〈文本分析與傳播研究〉。《新聞學研究》,第54期。
劉康(1995)。《對話的喧聲─巴赫汀文化理論述評》。台北:麥田。
張錦華等譯(1995)。《傳播符號學理論》。台北:遠流。(Introduction to Communication Studies, Fiske, J. 1990.)
賴光臨(1981)。《七十年中國報業史》。台北:中央日報。


.英文部分:

Fairclough, N. (2003). Analysing Discourse:Textual analysis for social research. London: Routledge.
Doyle,Gillian(2002). Understanding Media Economic. London: Sage.
Spiller, N. (2002,ED.) Cyber Reader : Critical writings for the digital era. London : Phaidon.
Andy Ruddock(2001). Understanding Audiences : Theory and Method. London:SAGE.
Sosnoski, J. J.(1999.)Configuring as a Mode of Rhetorical Analysis. In Jones, S.(ED), Doing internet research : Critical issues and methods for examining the net(pp.127-143). London : Sage.
Wertheim, M.(1999).The Pearly Gates of Cyberspace. In Spiller, N. (2002,ED.) Cyber Reader : Critical writings for the digital era. London : Phaidon. (中譯本,薛絢譯(1999),《空間地圖:從但丁的空間到網路空間》pp.182—198,台北:商務。)
Plant, S.(1996)On the Matrix : Cyberfeminist simulations.
Fairclough, N. (1995). Media discourse. 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 Inc.


.網路及報刊、雜誌資料:

龐文真(2006)。〈告別電視機,迎接網路影音時代:四年成長180倍的新影音市場〉。《數位時代雙週刊》。2006/04/24。
童儀展(2006)。〈手機的下一步:行動電視〉。《數位時代雙週刊》。2006/04/10。
那福忠 編撰(2006)。〈大陸的電子雜誌〉。ePublishing 電子出版通訊,2006/04/19。
潘勛(2006)。〈塑膠螢幕 無線接收 名副其實電子報 輕薄問市〉。中國時報,2006/04/25。
黃玟君(2006)。〈媒體亂象〉。聯合報C7教育版,2006.4.4.。
新新聞採訪組(2006)。〈台灣社會新壓迫者─媒體〉。《新新聞》雜誌(996期)。
那福忠(2006)。〈報紙的最後優勢〉。ePublishing 電子出版通訊2006.1.11.。
那福忠(2006)。〈嚴峻的一年〉。ePublishing 電子出版通訊2006.1.25。
資策會(2006)。資策會IDEAS-FIND/經濟部技術處「創新資訊應用研究計畫」。
資策會網站FIND(2006)。〈電視廣告效益式微 搜尋引擎成為行銷主要管道〉。(2006/4/4)。http://www.find.org.tw/find/home.aspx?page=news&id=4206
那福忠(2006)。〈塑造報紙未來〉。ePublishing 電子出版通訊 2006.6. 14.。
那福忠(2006)。〈中央日報熄燈〉。ePublishing 電子出版通訊 2006.5. 31.。
中國時報大陸新聞中心(2006)。〈中國報刊業 結構雜 發展快〉。(2006.03.27)。
中央社(2006)。〈北京正在採取措施限制外國媒體進入中國〉。(2006.04.09)。
中國時報大陸新聞中心(2006)。〈傳媒藍皮書:報業經營現危機〉。(2006.04.14)。
那福忠(2006)。〈美國報業的破壞創新〉。ePublishing 電子出版通訊 2006.3. 8.
中時晚報(2005)。〈燦爛十七年 獻給台灣〉。2005年10月31日。
聯工月刊。第197期,2005年10月31日。
聯合報系刊。2005年10月份。
那福忠 編撰(2005)。〈印刷業也患了恐中症?〉 ePublishing 電子出版通訊(2005年8月10日)。 https://eip.udngroup.com/eip/info/info_spcol.jsp?f_MAIN_ID=10&f_SUB_ID=29&f_ART_ID=434
那福忠 編撰(2005)。〈股東利益與社會公器〉 ePublishing 電子出版通訊(2005年11月16日)。
https://eip.udngroup.com/eip/info/info_spcol.jsp?f_MAIN_ID=10&f_SUB_ID=29&f_ART_ID=453
聯合報系刊。2005年11月份。
中央社(2005)。〈縮小數位落差 救救第三世界〉。(中時電子報11月14日)
黃彥達(2005)。〈網際網路投資什麼好?〉。《數位之牆》。2005/08/01。
聯合報(2005)。〈沙茲伯格:網路是未來的生活方式 報業面臨挑戰〉。2005/06/04。
台灣年鑑(2005)。第九章:媒體與文化。翁秀琪執筆〈當前媒體生態的省思〉。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出版
張錦華(2004)。〈耕耘一方「創造性批判觀眾」的園地〉。中國時報,2004.8.1.A4版「名家專論」。
陳徵蔚《從碎裂到重組─漫談書寫空間的演進歷史》聯合報e世代文學報http://www.wei1105.idv.tw/comp/journal/history-1.htm
http://www.wei1105.idv.tw/comp/journal/history-2.htm
http://www.wei1105.idv.tw/comp/journal/history-3.htm
陳徵蔚《破碎的故事─從紙本、影像到超文本》聯合報e世代文學報
http://www.wei1105.idv.tw/comp/journal/fragment-1.htm
http://www.wei1105.idv.tw/comp/journal/fragment-2.htm
http://www.wei1105.idv.tw/comp/journal/fragment-3.htm
陳徵蔚(網站Blue Crescent)。電腦網路文學,數位戀物? (聯合報e世代文學報第211期)http://www.wei1105.idv.tw/comp/journal/fetish.htm
黃彥達(2000)。網路媒體的生意經(一)至(六)。《數位之牆》DIGITALWALL 2000/07/30至2000/09/03
蘇峰山〈論述分析導論〉南華大學授課講義。
QRCODE
 
 
 
 
 
                                                                                                                                                                                                                                                                                                                                                                                                               
First Page Prev Page Next Page Last Page top
1. A Study on the Model of Development of Newspaper Media into Digital Convergence
2. A Study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News Audiences’ Life Style and Mass Communication Media.
3. 本土語言教育政策之批判論述分析
4. Online News Impact on Newspaper Publishing
5. Printed Media Service Innovation - Using Interactive Newspaper as Example
6. Study of Strategic Modeling for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Print media to the Digital Media in the Internet Age
7. An Exploratory Study of Blog Interactive Functions:Using Behaviors, Motivations and Gratification perspectives
8. The study of strategic management of the external marketing in Taichung’s bilingual elementary schools
9. Related study on consuming power, net bidding participation, living style, money attitude and consumer decision-making style of the college students – Take students of the universities of technology and colleges of technology at Tainan area as example
10. A comparative study of school adaptation between dropout those in alternative classroom and in regular classroom
11. A Study on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Information Literacy and the Willingness about Web-based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for Elementary
12. 新環境衝擊下報紙行銷策略之研究--以中國時報為例
13. 消防救災運用民力之探討-以新竹市為例
14. 國立大學職員職務輪調意向之研究
15. THE STUDY OF CORRELATION BETWEEN QUALITY OF WORK LIFE AND JOB INVOLVEMENT - BASED ON MILITARY INSTRUCTORS IN SENIOR HIGH SCHOOL & VOCATIONAL HIGH SCHOOL IN TAOYUAN COUNTY
 
system icon system ic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