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軍大學(1972),〈徵兵制度之特質〉,《拿破崙戰史》,頁17-21。
_______(1972),《拿破崙戰史》。桃園:三軍大學。
中華民國政府網站,《全民的國軍(國防篇)》,〈看見進步的台灣─總統之施政與願景〉,www.ly.gov.tw/ly/finder/ly081301_1.jsp?f30_number=166 39k(2005.08.07)
內政部役政司編印(1993),《內政部役政研究講義》,台北:內政部。
內政部(1987),《比較役政學》。台北:內政部。
_______(1988),《役政學總論下冊》。台北:內政部。
_______(1997),《世界各國兵役制度概論》(上)。台北:內政部。
王玉民、張慶彬(1999),〈我國跨世紀兵役制度之規劃問題探討〉,《民國一百年陸軍建軍方向研究研討會》,1999年11月3日陸軍總司令部主辦。
王傳照(2006),〈論全民國防之兵役制度〉,《國防雜誌》,第21卷1期,頁105。王曉衛、劉昭祥著(2005),《軍制史話》。台北:國家出版社。
田小文(1991),《外國兵役制度概覽》。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
向立剛、張淑卿(2003),《當前推動徵、募兵制問題之研析》,立法院法制局專題研究報告。
朱芝嫺(2002.04.03),〈兵役制度維持現制是審慎負責的周延考量〉,青年日報, 3版。
_______(2005.12.22),〈人員調整秉持原則完善規劃〉,青年日報,3版。
_______(2006.04.04),《士兵除役年齡擬調降為35歲》,青年日報,3版。
_______(2006.05.19),《常後分立見成效 後備戰力強》,青年日報,3版。
呂昭隆(1999.04.11),〈考量兵源 軍方反對全面募兵〉,中國時報,A3版。
李文忠等7位立法委員(2003),《台灣兵力規模研究報告》。台北:民主進步黨政策委員會政策研究報告系列。
李志堯(2002),《中華民國軍事戰略與兵役制度-募兵制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外交學系戰略與國際事務研究所碩士論文。李保忠(2003),《中外軍事制度比較》。北京:商務出版社。
沈明室(2000),〈我國國防政策的回顧與前瞻〉,《新世紀智庫論壇》,第9期,頁49-63。
沈有忠(2004),〈兵役制度中徵兵制與募兵制的比較研究〉,《國防雜誌》,第19卷。
汪增智(1994),〈我國未來仍須繼續實施徵兵與志願兵並行制度〉,《役政特刊》,第4期,頁37-47。
周康生(1999),〈民國一百年我國兵役制度發展綜合報告〉,《陸軍民國89年度第一次軍事學術研討會》,1999年11月3日陸軍總司令部主辦。
林正義(1989),《台灣安全三角習題》。台北:桂冠。
林吉郎(2002),〈我國軍事改革與兵役制度發展的戰略思考〉,《國防雜誌》,第18卷3期,頁12-31。林吉郎、林慧文與吳周榮(2001年9月),〈我國國家安全與危機管理〉,《全民國防與國家安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市:台灣國家和平安全研究協會,頁43-63。
林黎珠(2004),《我國施行募兵制可行性之研究》,銘傳大學公共管理與社區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林敏等譯(1998),《戰略與兵力規劃(上)》。台北,國防部軍務局。
邱志強(2005.03.09),〈全募兵制納入兵役規劃構想〉,青年日報,4版。
_______(2005.05.03),〈精進案第二階段軍事轉型七月啟動〉,青年日報,3版。
_______(2005.05.06),〈支持國防預算達成役政革新〉,青年日報,3版。
青年日報(2006.03.06),《合理國防預算為預防戰爭所必須》,社論,2版。
_________(2005),《勝利之光》,第602期,頁8-23。
姚強(2002),〈募兵制可行性研究〉座談會會議記錄,國防大學國管院主辦,2002年10月7日。
封長虹主編(1994),《外軍高技術與現代軍事講座》。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
帥化民(2001.07.08),〈檢視國家兵役制度發展方向〉,中央日報,第11版。
施正鋒(2002),〈徵兵制與募兵制的比較〉,朝向募兵制的可行性研討會,戴振耀、鄭國忠立委國會辦公室等單位主辦,2002年1月23日。
胡元傑譯(2005),〈從徵兵制至募兵制-北約國家向全志願役轉型〉,《國防譯粹》,第32卷第71期,頁75-95。
胡幼慧(1996),《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巨流。
胡志強(1994),〈巡視中部地區對三軍重要幹部講話〉,《李總統登輝先生82年言論選集》。台北市:行政院新聞局。
胡清輝(2004.04.11),〈重新思考徵兵制〉,聯合報,版A15。
倪岱峰著(1988),《中國兵役制度史》。台北:內政部。
秦修好(1983),《中外兵役制度》。台北:中央文物供應社。
翁明賢(2001),《中共軍力評估》。台北:麥田出版。
袁祖淳(2001),〈我國兵役制度與未來發展趨勢〉,《國家安全與軍事戰略研究》,第2卷4期,頁175-203。
高秀梅(2000),《我國採行募兵制之研究》,政治作戰學校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高春翔主編(1996),《新軍事革命論》。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
國防部(1986),《國防管理學》。台北:國防部。
_______(2004)《中共軍力報告書》。台北:國防部。
國防部主編(1992),《中華民國八十一年國防報告書》。台北:國防部。
_______主編(1994),《中華民國八十二年~八十三年國防報告書》。台北:國防部。
_______主編(1996),《中華民國八十五年國防報告書》,黎明書局出版,台北。
_______主編(1998),《中華民國八十七年國防報告書》。台北:國防部。
_______主編(2004),《中華民國九十三年國防報告書》。台北:黎明書局出版。
國防部印頒(1991),《軍制學第六章第一節兵役制度概說》。台北:國防部。
張立良(2004),《國軍實施募兵制成本效益評估之研究》,國防管理學院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張同瑩、馬勵與張定綺合譯,李潔明、唐思合編(1999),《台灣有沒有明天?─台海危機美中台關係揭密》。台北:先覺。
張旭成(1999),〈21世紀我軍建軍方向〉,《全民看國防》,第2期,頁84-89。
張延廷(1998),《台灣會有戰爭?-台灣的安全戰略》。台南:西北。
張恕仁(1996),〈國軍兵役制度之研探〉,《國防雜誌》,第12卷2期,頁50-57。張馬可(1999),〈從美國空軍國民兵制度運作論空軍備役飛行員教育召集精進之作為〉,《國軍第26屆軍事著作金像獎,教育訓練類論文》,頁5。
張傑(2005),〈實施全面募兵制之可行性論兵役制度趨勢〉,《後備動員軍事雜誌》,第71期,頁32~45。
郭乾泰(2003),《建立顧客導向的人力招募策略之研究─ 以國軍天弓志願兵為例》, 元智大學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陳水扁、柯承亨著(1992),《國防黑盒子與白皮書》。台北:前衛。
陳定中(1994),〈考察美國兵役制度紀要〉,《役政特刊》,第5期,頁5-31。_______(1998),〈考察中東地區兵役制度紀要〉,《役政特刊》,第8期,頁22-30。
陳新民、戴政龍(2001.03.03),〈改革後備武力體制,刻不容緩〉,中國時報,A15版
陳新民(1999),《中華民國憲法釋論》。台北:揚智。
_______(2000),《社會役制度》。台北:揚智。
陳鍾秀(1997),〈對我國現行兵役制度之探討〉,《役政特刊》,第7期,頁75-84。鈕先鍾(1995),《西方戰略思想史》。臺北:麥田出版。
黃水華(1994),《中國古代兵制》。台北:台灣商務。
黃進福(2003),《募兵政策行銷研究》,東海大學公共事務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黃敬平(2004.04.23),〈士兵除役年齡從現行的40歲調降為35歲〉,蘋果日報,A5版。
_______(2006.5.22),〈兵源短缺無人敢向扁吐實〉,蘋果日報,A6版
楊慶永(2000),《從財務資源觀點探討國軍擴大募兵可行性之研究》,國防管理學院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楊蔚(1957),《兵役制度研究》。台北:新陸。
溫源興(1987),《世界各國兵役制度概論--上冊》。台北:內政部。
_______(1996),(革新兵役制度的考量因素),《國家政策雙週刊》,第133期,頁10-12。
_______(1997),《從兵役文提論國人的戰略認知》,國軍86年軍事社會科學學術研討會論文。
經濟日報(2004.03.02),〈從正反兩面看募兵制〉,2版社論。
劉恆垣(2000),《海峽兩岸兵役制度及其比較之研究》,文化大學中山所博士論文。蔡鴻池(2004),《我國實施募兵制可行性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鄭大誠,〈國軍兵力規模,質比量更重要〉,http://seehi.fayay.com/matr/show.php?id=362 (2005.12.15)。
蕭介雲(2005.07.08),〈98年度起志願役士兵每年人員維持費151億元〉,青年日報,3版。
_______(2005.07.08),〈98年度起志願役士兵每年人員維持費151億元〉,青年日報,3版。
賴岳謙(2004),〈台灣需要何種兵役制度 ?:募兵制或徵兵制〉,《軍事家》,(台北,全球防衛雜誌),頁10-13。戴振良(2000),〈我國兵役制度的探討與策進〉,《三軍大學學術研究論文選輯》,第一集,頁1-52。
聯合晚報(1998.07.11),〈60位院士連署要求改革兵役〉,聯合晚報,版1。
聯合報(1999.07.02),〈軍事兵力結構的反思〉,A2版社論。
羅新興(2002),〈國軍實施募兵制可行性之研究〉,《國人兵役態度調查報告》,國防管理學院兵役制度研究小組。
譚傳毅(1997),〈探討編短我國兵役役期的可行性〉,《尖端科技》,頁108。
_______(1998),〈論武裝部隊精神戰力〉,《戰爭與國防》。台北:時英出版社,頁450-477。
_______(1999),〈從兵役制度看軍隊國家化的問題〉,《軍事社會科學半年刊》,第3期,頁135~174。
蘇進強(1994,04),〈國防改革與國防預算的辦證〉,《八十二年中央總預算評估研討會》。台北:國策中心,頁5-6。
蘇進強、溫源興等著(1997),〈建立兵役制度之考量因素〉,《軍隊與社會》。台北:業強出版社,頁126-138。
顧崇廉(2003),《國防買單知多少》。台北:天下文化。
顧傳型等著(1982),《兵役理論與實務》。台北:三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