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34.204.172.188) 您好!臺灣時間:2023/09/22 19:28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王興國
研究生(外文):WANG HSING KUO
論文名稱:21世紀初我國現行兵役制度變革之研究—從徵兵制轉型為徵募併行制之研析
論文名稱(外文):The innovations of military service of the R.O.C in the beginning of 21st century-- The analysis of mixed volunteer system
指導教授:曹瑞泰曹瑞泰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開南管理學院
系所名稱:公共事務管理學系碩士班
學門:社會及行為科學學門
學類:公共行政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6
畢業學年度:94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10
中文關鍵詞:志願役士兵兵役制度徵募併行制募兵制徵兵制
外文關鍵詞:recruiting systemconscripting systemmixed volunteer systemmilitary service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3
  • 點閱點閱:1453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2
一個國家基於國防安全之需要,須於各自之歷史背景、假想敵、地理環境、兵力目標與人力資源等因素之綜合考量下,建立可相對應且有效運作的兵役制度。近年來隨著時局的變遷與戰爭型態的改變,我國亦逐步進行國防安全等相關制度性之變革,並推動「募兵爲主、徵兵爲輔」的兵役政策,而如何透過有效的人才招募策略,吸引優秀青年加入募兵行列,則是新制度成功與否的關鍵一步。
經過資料收集、整理、分析與深度訪談,本研究發現制定兵力規劃方案與最佳兵力結構應考慮我國國情、內外部環境、各類作戰想定與任務需求、按照現有兵力態勢計算兵力需求(建構兵力規劃模式);且在納入國防安全、後備動員、文化背景、社會環境、價值觀念及政府財力等因素考量下,本研究發現國軍目前如採單一募兵制或徵兵制,將無法滿足國軍兵力需求,亦將嚴重影響國家安全。
本研究發現,只要能強化陸軍的機動力及火力,則臺灣所需的常備兵力總額以23萬人爲最理想規模,陸、海、空三軍比例則爲2:1:1,即使考慮義務役人員戰力素質較低,而擬以數量彌補,至多也不應超過26萬人。因此,現階段適合國情的兵役制度,軍、士官應維持募兵(志願役)爲主,而士兵則採募兵(志願役)爲主、徵兵爲輔的募、徵兵併行方式,以保有部隊官兵的質與量純,進而提升國軍整體形象與戰力。
另外,本研究結果也建議:應進一步加強軍隊管理改革、提升兵力素質以及創造良好軍中環境。

關鍵詞:募兵制、徵兵制、徵募併行制、志願役士兵、兵役制度
The establishments and enhancements of the national military service are for the needs and the sakes of national defense. The factors of military service include the history background, hypothetic enemies, geographic environments, military strength and human resources. Under the policy of “volunteer fist, conscription aid”, it is the successful key of our national defense system to absorb more excellent youth to join army.
After multi-material collection, analysis and careful research, the study recommends that we should consider our national conditions, outer and inner environments, battle scenarios and the predicted assignment in order to plan the military strategy and the force combination. Considering the defense security, reserve army, cultural background, social environment, value concept and government finance, this study finds that the single conscription system or recruiting system can not meet the need of our nation, which will critically threaten the national security.
The research shows that the total number of Taiwan standing army will reach 230 thousand with the perfect proportion of army/navy/air force as 2/1/1, if only we can strength the weapon power and mobility of our army. Even the volunteer army cannot satisfy the requirements, the total number should not exceed 260 thousand. For the reason, this research recommends that Taiwan should take the mixed volunteer system, i.e., volunteer first, recruiting aided to keep the whole forces tidy and professional.
In addition, the research suggests that we should further strengthen the management of our army, increase the army quality and create the better military environment.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方法與流程 …………………………………………………………7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9

第二章 我國兵役制度轉型之決策過程 ………………………………………………11
第一節 兵役制度發展之文獻回顧 ………………………………………………11
第二節 兵役轉型所反映的軍事戰略與政治背景 ………………………………20
第三節 我國現行兵力結構之分析 ………………………………………………22
第四節 小結 ………………………………………………………………………29

第三章 徵兵制與募兵制之優缺點分析 ………………………………………………31
第一節 徵兵制度 …………………………………………………………………31
第二節 募兵制度 …………………………………………………………………37
第三節 徵募併行制度 ……………………………………………………………45
第四節 小結 ………………………………………………………………………47

第四章 從安全途徑分析我國現行徵募併行制度 ……………………………………51
第一節 外部環境分析 ……………………………………………………………51
第二節 政治、經濟對於我國實行徵募併行制度的影響 ………………………56
第三節 徵募併行制度對於戰略優勢建立的分析 ………………………………59
第四節 徵募併行制面臨之考驗 …………………………………………………63
第五節 小結 ………………………………………………………………………65

第五章 深度訪談之研究發現 …………………………………………………………67
第一節 對兵役的態度調查 ………………………………………………………67
第二節 對徵募併行制必要性的意見 ……………………………………………72
第三節 小結 ………………………………………………………………………75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77
第一節 研究發現 …………………………………………………………………77
第二節 建議 ………………………………………………………………………87
參考書目 …………………………………………………………………………………91
附錄 ………………………………………………………………………………………101
表目次

表 1-1………………………………………………………………………………4
表 1-2………………………………………………………………………………6
表 2-1………………………………………………………………………………13
表 2-2………………………………………………………………………………16
表 2-3………………………………………………………………………………18
表 2-4………………………………………………………………………………27
表 3-1………………………………………………………………………………32
表 3-2………………………………………………………………………………38
表 3-3………………………………………………………………………………42
表 3-4………………………………………………………………………………48
表 4-1………………………………………………………………………………54
表 4-2………………………………………………………………………………58
表 4-3………………………………………………………………………………60
表 5-1………………………………………………………………………………67
表 5-2………………………………………………………………………………69
表 5-3………………………………………………………………………………72
表 6-1………………………………………………………………………………78
表 6-2………………………………………………………………………………79
表 6-3………………………………………………………………………………81







圖目次

圖 1-1………………………………………………………………………………5
圖 1-2………………………………………………………………………………9
圖 2-1………………………………………………………………………………27
圖 4-1………………………………………………………………………………54
圖 4-2………………………………………………………………………………57
圖 5-1………………………………………………………………………………73
圖 6-1………………………………………………………………………………80
三軍大學(1972),〈徵兵制度之特質〉,《拿破崙戰史》,頁17-21。
_______(1972),《拿破崙戰史》。桃園:三軍大學。
中華民國政府網站,《全民的國軍(國防篇)》,〈看見進步的台灣─總統之施政與願景〉,www.ly.gov.tw/ly/finder/ly081301_1.jsp?f30_number=166 39k(2005.08.07)
內政部役政司編印(1993),《內政部役政研究講義》,台北:內政部。
內政部(1987),《比較役政學》。台北:內政部。
_______(1988),《役政學總論下冊》。台北:內政部。
_______(1997),《世界各國兵役制度概論》(上)。台北:內政部。
王玉民、張慶彬(1999),〈我國跨世紀兵役制度之規劃問題探討〉,《民國一百年陸軍建軍方向研究研討會》,1999年11月3日陸軍總司令部主辦。
王傳照(2006),〈論全民國防之兵役制度〉,《國防雜誌》,第21卷1期,頁105。
王曉衛、劉昭祥著(2005),《軍制史話》。台北:國家出版社。
田小文(1991),《外國兵役制度概覽》。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
向立剛、張淑卿(2003),《當前推動徵、募兵制問題之研析》,立法院法制局專題研究報告。
朱芝嫺(2002.04.03),〈兵役制度維持現制是審慎負責的周延考量〉,青年日報, 3版。
_______(2005.12.22),〈人員調整秉持原則完善規劃〉,青年日報,3版。
_______(2006.04.04),《士兵除役年齡擬調降為35歲》,青年日報,3版。
_______(2006.05.19),《常後分立見成效 後備戰力強》,青年日報,3版。
呂昭隆(1999.04.11),〈考量兵源 軍方反對全面募兵〉,中國時報,A3版。
李文忠等7位立法委員(2003),《台灣兵力規模研究報告》。台北:民主進步黨政策委員會政策研究報告系列。
李志堯(2002),《中華民國軍事戰略與兵役制度-募兵制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外交學系戰略與國際事務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保忠(2003),《中外軍事制度比較》。北京:商務出版社。
沈明室(2000),〈我國國防政策的回顧與前瞻〉,《新世紀智庫論壇》,第9期,頁49-63。
沈有忠(2004),〈兵役制度中徵兵制與募兵制的比較研究〉,《國防雜誌》,第19卷。
汪增智(1994),〈我國未來仍須繼續實施徵兵與志願兵並行制度〉,《役政特刊》,第4期,頁37-47。
周康生(1999),〈民國一百年我國兵役制度發展綜合報告〉,《陸軍民國89年度第一次軍事學術研討會》,1999年11月3日陸軍總司令部主辦。
林正義(1989),《台灣安全三角習題》。台北:桂冠。
林吉郎(2002),〈我國軍事改革與兵役制度發展的戰略思考〉,《國防雜誌》,第18卷3期,頁12-31。
林吉郎、林慧文與吳周榮(2001年9月),〈我國國家安全與危機管理〉,《全民國防與國家安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市:台灣國家和平安全研究協會,頁43-63。
林黎珠(2004),《我國施行募兵制可行性之研究》,銘傳大學公共管理與社區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敏等譯(1998),《戰略與兵力規劃(上)》。台北,國防部軍務局。
邱志強(2005.03.09),〈全募兵制納入兵役規劃構想〉,青年日報,4版。
_______(2005.05.03),〈精進案第二階段軍事轉型七月啟動〉,青年日報,3版。
_______(2005.05.06),〈支持國防預算達成役政革新〉,青年日報,3版。
青年日報(2006.03.06),《合理國防預算為預防戰爭所必須》,社論,2版。
_________(2005),《勝利之光》,第602期,頁8-23。
姚強(2002),〈募兵制可行性研究〉座談會會議記錄,國防大學國管院主辦,2002年10月7日。
封長虹主編(1994),《外軍高技術與現代軍事講座》。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
帥化民(2001.07.08),〈檢視國家兵役制度發展方向〉,中央日報,第11版。
施正鋒(2002),〈徵兵制與募兵制的比較〉,朝向募兵制的可行性研討會,戴振耀、鄭國忠立委國會辦公室等單位主辦,2002年1月23日。
胡元傑譯(2005),〈從徵兵制至募兵制-北約國家向全志願役轉型〉,《國防譯粹》,第32卷第71期,頁75-95。
胡幼慧(1996),《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巨流。
胡志強(1994),〈巡視中部地區對三軍重要幹部講話〉,《李總統登輝先生82年言論選集》。台北市:行政院新聞局。
胡清輝(2004.04.11),〈重新思考徵兵制〉,聯合報,版A15。
倪岱峰著(1988),《中國兵役制度史》。台北:內政部。
秦修好(1983),《中外兵役制度》。台北:中央文物供應社。
翁明賢(2001),《中共軍力評估》。台北:麥田出版。
袁祖淳(2001),〈我國兵役制度與未來發展趨勢〉,《國家安全與軍事戰略研究》,第2卷4期,頁175-203。
高秀梅(2000),《我國採行募兵制之研究》,政治作戰學校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高春翔主編(1996),《新軍事革命論》。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
國防部(1986),《國防管理學》。台北:國防部。
_______(2004)《中共軍力報告書》。台北:國防部。
國防部主編(1992),《中華民國八十一年國防報告書》。台北:國防部。
_______主編(1994),《中華民國八十二年~八十三年國防報告書》。台北:國防部。
_______主編(1996),《中華民國八十五年國防報告書》,黎明書局出版,台北。
_______主編(1998),《中華民國八十七年國防報告書》。台北:國防部。
_______主編(2004),《中華民國九十三年國防報告書》。台北:黎明書局出版。
國防部印頒(1991),《軍制學第六章第一節兵役制度概說》。台北:國防部。
張立良(2004),《國軍實施募兵制成本效益評估之研究》,國防管理學院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同瑩、馬勵與張定綺合譯,李潔明、唐思合編(1999),《台灣有沒有明天?─台海危機美中台關係揭密》。台北:先覺。
張旭成(1999),〈21世紀我軍建軍方向〉,《全民看國防》,第2期,頁84-89。
張延廷(1998),《台灣會有戰爭?-台灣的安全戰略》。台南:西北。
張恕仁(1996),〈國軍兵役制度之研探〉,《國防雜誌》,第12卷2期,頁50-57。
張馬可(1999),〈從美國空軍國民兵制度運作論空軍備役飛行員教育召集精進之作為〉,《國軍第26屆軍事著作金像獎,教育訓練類論文》,頁5。
張傑(2005),〈實施全面募兵制之可行性論兵役制度趨勢〉,《後備動員軍事雜誌》,第71期,頁32~45。
郭乾泰(2003),《建立顧客導向的人力招募策略之研究─ 以國軍天弓志願兵為例》, 元智大學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水扁、柯承亨著(1992),《國防黑盒子與白皮書》。台北:前衛。
陳定中(1994),〈考察美國兵役制度紀要〉,《役政特刊》,第5期,頁5-31。
_______(1998),〈考察中東地區兵役制度紀要〉,《役政特刊》,第8期,頁22-30。
陳新民、戴政龍(2001.03.03),〈改革後備武力體制,刻不容緩〉,中國時報,A15版
陳新民(1999),《中華民國憲法釋論》。台北:揚智。
_______(2000),《社會役制度》。台北:揚智。
陳鍾秀(1997),〈對我國現行兵役制度之探討〉,《役政特刊》,第7期,頁75-84。
鈕先鍾(1995),《西方戰略思想史》。臺北:麥田出版。
黃水華(1994),《中國古代兵制》。台北:台灣商務。
黃進福(2003),《募兵政策行銷研究》,東海大學公共事務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黃敬平(2004.04.23),〈士兵除役年齡從現行的40歲調降為35歲〉,蘋果日報,A5版。
_______(2006.5.22),〈兵源短缺無人敢向扁吐實〉,蘋果日報,A6版
楊慶永(2000),《從財務資源觀點探討國軍擴大募兵可行性之研究》,國防管理學院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蔚(1957),《兵役制度研究》。台北:新陸。
溫源興(1987),《世界各國兵役制度概論--上冊》。台北:內政部。
_______(1996),(革新兵役制度的考量因素),《國家政策雙週刊》,第133期,頁10-12。
_______(1997),《從兵役文提論國人的戰略認知》,國軍86年軍事社會科學學術研討會論文。
經濟日報(2004.03.02),〈從正反兩面看募兵制〉,2版社論。
劉恆垣(2000),《海峽兩岸兵役制度及其比較之研究》,文化大學中山所博士論文。
蔡鴻池(2004),《我國實施募兵制可行性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大誠,〈國軍兵力規模,質比量更重要〉,http://seehi.fayay.com/matr/show.php?id=362 (2005.12.15)。
蕭介雲(2005.07.08),〈98年度起志願役士兵每年人員維持費151億元〉,青年日報,3版。
_______(2005.07.08),〈98年度起志願役士兵每年人員維持費151億元〉,青年日報,3版。
賴岳謙(2004),〈台灣需要何種兵役制度 ?:募兵制或徵兵制〉,《軍事家》,(台北,全球防衛雜誌),頁10-13。
戴振良(2000),〈我國兵役制度的探討與策進〉,《三軍大學學術研究論文選輯》,第一集,頁1-52。
聯合晚報(1998.07.11),〈60位院士連署要求改革兵役〉,聯合晚報,版1。
聯合報(1999.07.02),〈軍事兵力結構的反思〉,A2版社論。
羅新興(2002),〈國軍實施募兵制可行性之研究〉,《國人兵役態度調查報告》,國防管理學院兵役制度研究小組。
譚傳毅(1997),〈探討編短我國兵役役期的可行性〉,《尖端科技》,頁108。
_______(1998),〈論武裝部隊精神戰力〉,《戰爭與國防》。台北:時英出版社,頁450-477。
_______(1999),〈從兵役制度看軍隊國家化的問題〉,《軍事社會科學半年刊》,第3期,頁135~174。
蘇進強(1994,04),〈國防改革與國防預算的辦證〉,《八十二年中央總預算評估研討會》。台北:國策中心,頁5-6。
蘇進強、溫源興等著(1997),〈建立兵役制度之考量因素〉,《軍隊與社會》。台北:業強出版社,頁126-138。
顧崇廉(2003),《國防買單知多少》。台北:天下文化。
顧傳型等著(1982),《兵役理論與實務》。台北:三民。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