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壹、中文部份
一、書籍
王明仁(1989),《社會資源運用與社會工作:CCF運用社會資源實務》。台中:中華兒童福利基金會。
王明仁(1998),《學校社會工作理論與實務》。台中:中華兒童福利基金會。
林中斌(1998),《中華民國軍事戰略的建構-2010中共軍力評估》。台北:麥田出版社。
林萬億、黃伶惠(2002),〈學校社會工作〉,編入呂寶靜主編《社會工作與台灣社會》。台北:巨流圖書出版。
吳武典(1985),《青少年問題與對策》。台北:張老師出版社。
吳芝儀(2000),《中輟學生的危機與轉機》。台北:濤石出版社。
苗栗縣校外會(2005),《苗栗縣中輟生輔導役男調配與勤務執行規範》,苗栗:苗栗縣校外會。
張景然(1992),《青少年犯罪學》。台北:巨流出版社。
莊懷義(1991),《青少年問題與輔導》。台北:空中大學。
許文耀(1998),《中輟學生輟學因素之探討》。台中:中華民國兒童福利基金會。
郭靜晃(2001),《中途輟學青少年之現況分析與輔導》。台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國防部(1994),《中華民國八十三年國防報告書》。台北:國防部。
國防部(1996),《中華民國八十五年國防報告書》。台北:國防部。
陳慈幸(2002),《青少年法治教育與犯罪預防》。台北:濤石出版社。
陳膺宇(2004),《共贏:天才將軍的另類領導》。台北:八方出版。
黃木添、王明仁(1998),《中途輟學與對策》。台北:巨流出版社。
黃國彥(1980),《中途輟學生,青少年心理學》。台北:中國行為科學社。
黃韻如(2001),《台北縣中小學聘任學校社會工作專業人員成果報告》,台北:台北縣政府。
楊士隆(2003),《我國處理中輟生復學之各類中介教育設施實施現況及成效評估研究報告》。台北:教育部訓育委員會。
趙雍生(1997),《社會變遷下的少年偏差與犯罪》。台北:桂冠出版社。
蔡德輝(2001),《籌設中途輟學學生選替教育及相關課程統整規劃報告》。台北:教育部。
蔡德輝、楊士隆(1997),《少年犯罪:理論與實務》。台北:五南出版社。
鄭瑞隆(1999),《推手或殺手?談台灣家庭與學校對青少年之影響》。台北:巨流出版社。
法務部(2000),《88年犯罪狀況及其分析》。台北 法務部。
教育部(1999),《國民教育法》。台北:教育部。
───(2002a),《中途輟學生通報及復學輔導方案》。台北:教育部。
───(2002b),《中途輟學生通報及復學輔導辦法》。台北:教育部。
───(2002c),《中輟生通報、追蹤輔導工作計劃》。台北:教育部。
二、論文
王美娟(2000),《青少年中輟相關因素與不良社會適應關聯性之研究》,中央警察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碩士論文。王靜惠(1998),《我國學校社會工作實施之探討:CCF、台北市、台中縣之推行經驗》,國立暨南大學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王麗雯(2001),《國民中學中輟生復學模式之分析研究-以中途學校與高關懷班為例》,私立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何紀瑩(2004),《中輟生整合服務方案立即與延宕效果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博士論文。吳天鵬(2004),《教育替代役男組織承諾及組織公民行為之研究》,輔仁大學教育領導與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李昇陞(2003),《我國兵役替代役制度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李清勇(2003),《我國實施替代役制度成效分析-以雲林縣為例》,國立中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李麗日(2000),《我國國中、國小學校社會工作制度建構之研究》,東海大學社會工作學系博士論文。林虹君(2003),《高職「中輟未復學生」及「中輟後復學生」中輟社會因素之比較研究-以基隆海事職業學校為例》,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林淑瓊(2000),《台灣與日本中途輟學問題暨因應措施之比較研究》,中國文化大學日本研究所碩士論文。金蓮玉(2003),《學校適應與自我概念對青少年偏差行為的影響》,靜宜大學青少年與兒童福利系碩士論文。柯美妦(1995),《偏遠地區國中學生中途輟學問題之探究-以六龜鄉六龜國中、寶來國中為例》,國立中山大學中山學術研究所碩士論文。胡惠(2002),《台南市國中中輟學生輟學原因與預防中輟輔導成效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胡齊望〈2003〉,《教育替代役者的工作滿意度與工作表現之研究-以台北縣及台東縣為例》,國立台東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唐惠珠(2003),《解決國中生輟學問題之行動研究-以花蓮縣秀林國中慈輝班為例》,國立東華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翁慧圓(1995),《影響國中少年中途輟學因素之探討》,東海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涂其梅(2003),《我國替代役實施成效探討-以宗教因素服替代役為例》,中國文化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商嘉昌(1995),《中途輟學與青少年犯罪—以新竹少年監獄為例》,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陳玉玫(2001),《我是問題學生~兩位中輟學生的學校經驗與自我認同》,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陳玫伶(2001),《台灣學校社會工作之專業實踐及其影響因素》,國立暨南大學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陳榮成(2004),《台北市替代役管理之執行評估研究》,國立台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胡齊望(2003),《教育替代役者的工作滿意度與工作表現之研究-以台北縣及台東縣為例》,台東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依君(2003),《中輟服務過程學校社會工作人員面臨的衝突、困境與處理方式之探討》,東海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蔡崇振(1977),《我國高級中學中途離校學生的經驗背景與人格特質之調查分析》,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蕭金源(2003),《現行社福機構替代役人力運用情形之探討-以社會役為例》,南華大學公共行政與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戴世玫(2003),《社會役:人力運用及管理之研究-以苗栗縣為例》,國立台北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戴清江(1985),《我國國民中學學校與家庭溝通聯繫之調查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簡秀芬(2003),《駐校社工師與輔導老師在學校體系角色分工之探討-以台北市模式為例》,靜宜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學系碩士論文。三、期刊
中國時報(2000.7.8),〈湯曜明:決戰境外國軍一貫理念〉,第2版。
林政昌(2005),〈教育替代役人力資源管理〉,《師友月刊》,第452期,頁45-48。何進財(2001),〈台灣地區國小暨國中學生輟學概況及其與社會鉅觀因素關係之比較分析〉,《犯罪學期刊》,第七期,頁1-36。
周愫嫻(2005),〈提早離開港口的小船-論學生中輟生的家庭因素及其對策〉,《教師天地》,第137期,頁4-21。翁慧圓(1996),〈從家庭系統理論探討國中少年中途輟學行為〉,《社區發展季刊》,第73期,頁63-72。馬傳鎮等(2002),〈中輟生現況分析及輔導策略之研究〉,《中央警察大學犯罪防治學報》,第3期,頁103—125。
張英陣、彭淑華(1999),〈以學校為基礎的少年服務整合模式〉,《社區發展季刊》,第88期,頁227-239。張國聖〈2002〉,〈科技時代下的通識教育使命〉,《開南管理學院通識教育中心通識研究期刊》,第1期,頁1-16。
彭懷真(1995),〈輔導工作網絡的建立與策略─以關懷受虐兒童和中輟學生為例〉,《輔導季刊》,第31卷,第2期,頁14-17。黃德祥(1996),〈青少年刺激尋求、社會能力與犯罪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學報》,第19期,頁1-27。黃韻如(1999),〈尋回迷途羔羊-從社會工作觀點談中輟生問題〉,《訓育研究》,第38卷,第2期,頁2-15。黃韻如(2003),〈台灣學校結合社會工作實務推動模式之探討〉,《學生輔導月刊》,第85期,頁82-87。鄭崇趁(1999),〈中途學校與中輟生輔導〉,《訓育研究》,第38期,頁48-56。鄭崇趁(2005),〈中輟學生教育的理論基礎與具體措施〉,《教師天地》,第137期,頁22-27。賴兩陽(2000),(我國社會役的政策發展與實施困境),《空大學訊》,第249期,頁53-69。謝奕旭(2002),〈從美國QDR論我國國防政策制定〉,《復興崗學報》,第76期,頁89-112。四、網站
教育服務役資訊網(2001),〈教育部軍訓處協助執行「中途輟學學生通報及復學輔導」實施計畫〉,http://maseduc.moe.gov.tw/相關法規匣/中途輟學學生計畫.htm(2005.5.2)。
高雄市教師會教育政策中心(2005),〈國民中小學中途輟學學生通報及復學輔導辦法〉,http://perc.kta.org.tw/drop-outs/data3.htm(2005.5.2)。
教育部訓委會(2005),〈中輟生統計數據〉,http://www.edu.tw/EDUWEB/Web/DISPL/index.htm (2005.5.2)。
教育服務役資訊網,(2005),〈教育部替代役役男服勤管理要點〉,http://maseduc.moe.gov.tw/regulation.htm(2006.3.12)。
賴秀玉,(2002),〈系統與生態觀點比較分析〉,http://home.kimo.com.tw/socialwork_tw/socialwork/theory/theory-14.htm (2005.5.2)。
貳、西文部份
Allen-Meares, P., Washington, R. O. & Welsh, B. L. (1996), Social Work Services in Schools,2nd ed. Boston, CT: Allyn and Bacon.
Barr, R. B.(1987). “An essay on school dropout for the San Diego Unified School District.” Eric Document Reporduction Serive.
Carter, G. V.(1973). Dictionary of Education. 3rd. ed.. New York:Magraw-Hill.
Germain, C. B. and Gitterman, A. (1980), The Life Model of Social Work Practice,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Germain, C. B. (1999), An Ecological Perspective on Social Work in the Schools. New York: Macmillan Publishing Company.
Kronick, R. S. and Hargis, R. (1990), “School Social Work: Practice, Policy and Research Perspectives ,” Chicago, IL: Lyce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