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書目
壹、中文部份
內政部(2005),《人口政策資料彙編》,第貳章「推行人口政策之回顧」。
江岷欽、劉坤億(1999),《企業型政府----理念、實務、省思》。台北:智勝。
江潭(2003),《台灣地區私立高級中學經營困境與組織發展策略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1998),《政府再造網領》。台北:行政院研考會。
何維深(1995),《當代環境思潮與台灣地理學者環境思想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地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吳定(1997),《再造工程方法應用於工作簡化之探討》。載於高雄市政府人力資源發展中心(主編),《政府再造論文集》,頁91-114。高雄:人發中心。
吳明清(1997),《國民小學組織需求與變革策略之研究:概念架構與模式》。載於歐用生(主編),《新世紀的教育發展》,頁417-436。台北:師大書苑。
(1998),《鬆綁後的學校教育改革課題》。教師天地,95,8-14。
(1999),《教育研究-基本觀念與方法之分析》。台北:五南。
吳秉恩(1997),《組織演化的喜樂悲憂》,載於楊美齡(譯):組織遊戲(序頁1)。台北:天下文化。
吳清山(1996),《教育改革與教育發展》。台北:心理。
(1998),《教育革新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1999),《跨世紀學校組織再造之重要課題及其策略》,《教師天地》,第98期,頁4-9。
(2002),《學校行政組織再造之研究:以國民小學為例》,載於國科會人文及社會科學發展處(主辦),《教育改革的未來— 國科會人文處教育學門成果發表會會議手冊》,頁52-72。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中心。
吳清鏞(2002),《高級中學行政組織再造過程滿意度之研究》,南華大學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呂生源(2000),《國民小學行政組織再造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李玉惠(2000),《重塑新的校園權力運作結構》,《台灣教育》,第594期,頁12-23。
李再長譯,Richard L. Daft原著(1999),《組織理論與管理》。台北:華泰。
李安民(1998),《從教育改革與企業組織再造的觀點看學校組織再造:方向、進階與實作》,載於國立東華大學教育研究所(主辦),《教育行政論壇第三次研討會論文》,花蓮:東華大學。
周文祥、慕心編譯,Drucker, P. F.原著 (1995/1998),《巨變時代的管理》。台北:中天。
周旭華譯,Handy, C. 原著(1995/1997),《變動的年代----從不確定中創造新願景》。台北:天下文化。
林水波(1999),《政府再造》。台北:智勝。
林明地、楊振昇、江芳盛譯,Owens, R. G. 原著(1995 /2000),《教育組織行為》。台北:揚智。
林海清(2000a),《教育與人力發展》。高雄:復文。
(2000b),《〈跨世紀教育組織再造》,《教育政策論壇》,3(1),頁71-95。
林義斌(2002),《台北市私立高中職校之現況困境與因應策略》,《技術及職業教育雙月刊》,第70期。柯志哲(2002),《新型態組織理論與設計》,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管理所課程講義。
范麗娟(1994),《深度訪談簡介》,《戶外遊憩研究》,7(2),頁25-35。秦夢群(1993),《教育行政理論與應用》。台北:五南。
張明輝(1999),《企業組織的革新對學校組織再造的啟示》,《教師天地》,第97期,頁10-16。張清濱(1997),《學校行政與教育革新》。台北:臺灣書店。
教育部(2003),教師寒暑假上班原則。台北:教育部新聞稿。
教育部(2006),<私立學校之輔導與發展>,http://www.edu.tw/EDU_WEB/EDU_MGT/SECRETARY/EDU8354001/2003/discuss/208.htm(2006.5.10)
教育部(2006),<教育部教育資料統計處>,http://www.edu.tw/EDU_WEB/Web/STATISTICS/index_default.htm (2005.07.4)。
教育部國際文教處(2003),我國加入WTO 後,外國教育機構對我國教育之影響評估及因應之對策。台北:政府網站, 教育部國際文教處WTO 專區。
許籐繼(2000),《我國中小學組織權力重建之探究〉,《台灣教育》,第594期,頁24-32。
(2001),《學校組織權力重建》。台北:五南。
陳幸仁(1999),《學校變革的分析與轉化》,《國教新知》,45(5),頁74-81。陳奎熹(2000b),《學校組織與校園文化》,《台灣教育》,第594期,頁2-11。
陳奎熹主編(2000),《現代教育社會學》。台北:師大書苑。
陳啟清(1998),《國家與土地改革--戰後初期台海兩岸比較分析》,台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博士學位論文。 (2003),《公民教育與終身學習的結構意義--以公民、國家、國家與公民的三個面向討論》,台北:《實踐通識論叢》,期1,頁156-184。
(2003),《國家機關的權力結構變遷--以「社區總體營造」為個案觀察對象》,宜蘭:佛光人文社會學院中國哲學研究中心、開南管理學院公共事務管理學系、仰山文教基金會、元智大學社會學系、慈林文教基金會主辦,《社區營造與知識份子的關懷學術研討會》,民國九十二年八月二至三日。
陳錦麗(1998),《公務倫理與行政生產力關係之研究--以經濟部暨所屬行政機關為例》,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曾金美(2002),《國民小學教職員對學校組織再造意見之調查研究》。國立臺中師範學院進修暨推廣部國民教育研究所學校行政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黃淑卿(2002),《國民中學行政組織再造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教師在職進修教學及學校行政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黃瑞琴(1999),《質的教育研究法》。台北:心理。
黃臺生、黃新福,1996,《邁向二十一世紀的公共管理:組織設計的新原則》,《行政管理論文選輯》,第10 輯。
楊幼蘭譯(1996),《改造企業-再生策略的藍本》。臺北市:牛頓。
楊幼蘭譯,Hammer, M. & Champy, J.原著(1993/1994),《改造企業:再生策略的藍本》。台北:牛頓。
詹中原(2000),《新公共管理----政府再造的理論與實務》。台北:五南。
詹宏志(1997),《遠距夥伴與虛擬團隊》,載於鄭懷超(譯),《虛擬團隊》,1-3。台北:商周。
劉毓玲譯,Drucker, P. F.原著(1999/2000),《21世紀的管理挑戰》。台北:天下遠見。
劉毓玲譯,Osborne, D.& Gaebler T. 原著(1992/1993),《新政府運動》。台北:天下文化。
蔡培村(1985),《國民中小學校長的領導特質、權力基礎、學校組織結構及組織氣候與教師工作滿足關係之比較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
鄭志升(2005),《越南的經濟轉型與政治發展---國家論的觀點》。國立中山大學中山學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國泰(1997),《新公共管理在行政革新中的困境與實踐》,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鄭彩鳳(1999),《學校行政----理論與實務》。高雄:麗文。
鄭燕祥(2001),《學校效能及校本管理發展的機制》。台北:心理。
賴沅暉(2005),《科技管理導論》。台北:全華。
戴文年譯,Morgan, G. 原著(1986/2000),《組織意象》。台北:五南。
謝文全(1993),《學校行政》。臺北市:五南。
謝登旺 (2004),《知識經濟時代的大學人才培育模式:兼以元智大學為例》,發表於開南大學公共事務管理學系暨研究所、通識中心,元智大學社會學系、通識中心,萬能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聯合主辦,《第二屆「國家治理、公民社會與通識教育」學術論文研討會》,民國93年6月24日,桃園:開南大學。
韓培爾(1998),《社會科學方法論》。台北:風雲論壇。
簡良平(2000),《學校學習型組織的建構與校長的角色》,《台灣教育》,第594期,頁54-62。
貳、西文部份
Benjamin, Roger & Raymond Duvall, (1985) , “The Capitalist State in Context in the Democratic State”, in Roger Benjamin and Stephen L. Elkin (ed.)., Kansas University Press.
Dunleavy, Patrick &Brendan O’Leary, (1987) , Theories of the State: The Politics of Liberal Democracy, London: Macmillan Education Ltd.
Goodman(1995). Change without difference:School restructuring in historical perspective. Harvard Educational Review, 65(1), 1-26.
Hammer, M. & Champy, J. (1993). Reengineering the Corporation- - A Manifesto for Business Revolution. New York, N.Y.: Harper Collins.
Hammer, M. (1990). Reengineering Work:Don’t Automate,Obliterate. New York, N.Y.: Harper Collins.
Held, David, 1992, “The Development of The Modern State” in Stuart Hall and Bram
Gieben, Formations of Modernity, Oxford: The Open University.
Johansen & Swigart (1998).Upsizing the Individual in the Downsizing Organization:Managing in the Wake of Reengineering. New York, N.Y.: Harper Collins.
Mann, Michael, 1986, States, War and Capitalism, Oxford: Blackwell Company Press.
Mann, Michael, (1987), “The Autonomous Power of the State: Its Origins, Mechanisms and Results”, in J. A. Hall (ed.), States in History, New York: Basil Blackwell Ltd. pp. 109-36.
McKinney, J. R. & Garrison, J. W. (1994). Postmodernism and educational leadership :The new and improved panopticon. In Maxcy, S. J.(eds). Postmodern school leadership, P83. London:Praeger.
Nettle, J. Peter, (1994), “The State as a Conceptual Variable”, in J. Hall (ed.) The State: Critical Concepts, pp.9-36.
Nordlinger,Eric A.,(1981),On the Autonomy of the Democratic State,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Nordlinger, Eric A.,(1987),”Taking the State Seriousely”in Myron Weiner & Samuel P.Huntington(ed),Understanding Political Development.
Owens, R .G. (1991).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in education. ( 4th ed.). Englewood Cliffs. New Jersey:Prentice-Hsll.
Weiss, Linda and John M. Hobson, 1995, States and Economics Development: A comparative Historical Analysis, Polity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