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220.181.180) 您好!臺灣時間:2024/09/10 05:44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鄭文惠
研究生(外文):Wen-Hui Chen
論文名稱:影響女性外籍配偶就業決定之因素探討~以高雄縣越南籍外籍配偶為例
論文名稱(外文):A Study on the Employment tendency and the varieties of decisions for the female foreign spouse - with Vietnamese foreign spouse in Kaohsiung Country as a Case Study
指導教授:黃營芳黃營芳引用關係卓春英卓春英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Ying-Fang HuangChun-Ying Cho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高雄應用科技大學
系所名稱:工業工程與管理系碩士班
學門:工程學門
學類:工業工程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6
畢業學年度:94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50
中文關鍵詞:婚姻移民外籍配偶就業意願就業決策
外文關鍵詞:transmigrationforeign spouseemployment tendencyemployment decision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39
  • 點閱點閱:3474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967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6
女性外籍配偶在台灣逐年增加的態勢,儼然形成一龐大卻弱勢的新移民族群。據內政部調查指出,外籍配偶雖然具有就業資格,實際就業狀況卻不盡理想,其中因素值得探討。由歷來對於女性族群之就業研究顯示:新家庭經濟學、家庭生命週期、人力資本論與性別角色態度觀點,分別為影響女性進行就業決策時,所考慮之重要因素。本研究以高雄縣越南籍女性外籍配偶為例,透過問卷調查方法進行實證研究,進行女性外籍配偶之就業決策與影響因素探討。經統計分析後,歸納重要結果如下:
1.就業意願:八成以上外籍配偶具有就業意願。
2.就業決策因子:
(1)本調查所列之就業決策因子,不因受訪者之就業與否而有不同的表現。則除本調查所設定之可量化的決策因子之外,其母國民情文化對受訪者在就業方面的認知薰陶與價值觀引導,亦為影響要素。
(2)就業意願因應家庭收入、教育程度、結婚年數與最年幼子女年齡等重要特徵的不同,具有明顯的差異。
3.就業期望條件:
(1)在工作型態方面,主要傾向固定工時、地點、雇主。行業選擇則大致分布於各個業別。在職務類別方面,以從事非技術工及體力工、專業人員、服務工作人員及售貨員為優先考慮。
(2)在薪資獎賞與就業條件方面,每月工作薪資在20960-30000台幣間。薪資用途則以儲蓄投資與個人花費為主。工作上關心的重點是工作內涵。
4.在政策評價方面:五成以上外籍配偶對於現行相關政策持正面的評價。
The gradual increment of female foreign spouses in Taiwan has been forming a new group of migrants which is tremendous but rather disadvantaged. According to a survey done by Interior Ministry, although foreign spouses contain working qualification, but the real situation of getting jobs is unideal. There must be factors worthy to discuss. The past researches of marriage immigration and female groups to employment present that Household Economics, The Neoclassical Economists Human, Capital Theory, the Family Life Cycle and Sex-Role Attitudes are respectively the important factors to female employment. The study is done by questionnaire to figure out the varieties of decisions done by the foreign spouses while getting jobs. Results of statistical analyses provided the important conclusions as follows:
1. The employment tendency:Above 80% of the foreign spouses contain working willingness.
2. The effect factors:
(1)There are not significant correlations between the working situation and the demonstration of factors.There must be factors such as the culture、values and manners from the mother country.
(2) Between the working willingness and the income、education、Marriageable age and the child’s least age are significant correlations.
3. The working expectancy:
(1) The work type is Fixed work, location and boss,can work for any industrial and prefer to be Elementary Occupations, Professional,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Services.
(2) The expectable salary is between NT$20960 to NT$30000, and the handling of the salary are for personal use and deposit and invest;and they most concern about the job.
4. The policies to the guarantee employment rights to help the employment arrangement of the foreign spouse are considered important.
摘 要 i
Abstract iii
誌 謝 v
目 錄 vi
表目錄 viii
圖目錄 xi
一、緒論 1
1.1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1.2 研究目的 3
1.3 研究流程 5
二、文獻探討 9
2.1 婚姻移民之用字與定義 9
2.2 跨國通婚之經濟因素探討 9
2.3 新家庭經濟學 10
2.4 人力資本論 12
2.5 家庭生命週期 13
2.6 性別角色態度觀點 14
2.7 總體經濟發展 17
三、研究方法 19
3.1 信度與效度 19
3.2 敘述性統計 20
3.3 卡方檢驗:列聯表獨立性檢定 20
3.4 兩母體均數差之檢定 22
3.5 單因子變異數分析 23
四、研究設計 29
4.1 研究架構 29
4.2 變項定義 31
4.3 問卷設計 37
五、資料蒐集與分析 38
5.1 研究對象 38
5.2 調查實施 39
5.3 資料登錄 40
5.4 信度與效度 41
5.5 卡方檢驗:列聯表獨立性檢定 42
5.6 兩母體均數差之檢定 56
5.7 單因子變異數分析 61
六、調查結果解釋 90
6.1 樣本特徵資料 90
6.2 樣本於職涯規劃之調查結果 95
6.3 樣本於就業傾向之調查結果 99
6.4 樣本特徵資料與就業意願之獨立性檢定 99
6.5 樣本有無就業於決定就業之考量之T檢定 101
6.6 樣本結構對於決定考量因素與決定之變異數分析 103
七、結論與建議 112
7.1 結論 112
7.2 討論 118
7.3 建議 119
7.4 研究限制與未來研究建議 122
參考文獻 124
一、中文部分 124
二、英文部分 127
附錄一 129
附錄二 131
附錄三 135

表目錄
表 1歷來相關研究彙整 15
表 2台灣婦女職業分佈分析表 18
表 3二維列聯表 21
表 4單因子變異數分析 26
表 5變項說明表 35
表 6高雄縣各鄉鎮市88年9月~94年5月越南籍結婚人數統計表 38
表 7問卷對象之社團一覽表 39
表 8係數α表 41
表 9專家名單 42
表 10教育程度與就業意願列聯表 43
表 11來台年數與就業意願列聯表 44
表 12母國工作經驗與就業意願列聯表 45
表 13配偶年齡與就業意願列聯表 46
表 14配偶教育程度與就業意願列聯表 47
表 15配偶行業別與就業意願列聯表 48
表 16配偶職業類別與就業意願列聯表 51
表 17家庭月總收入與就業意願列聯表 53
表 18子女數目與就業意願列聯表 54
表 19最年幼子女年齡與就業意願列聯表 55
表 20有無就業在就業意願檢定表 57
表 21有無就業在家庭經濟效益考量之檢定表 57
表 22有無就業在人力資本考量之檢定表 58
表 23有無就業在家務照料與子女照顧考量之檢定表 59
表 24有無就業在家庭就業意願檢定表 59
表 25有無就業在家庭支持度檢定表 60
表 26有無就業在政策評價檢定表 61
表 27就業決定於婚齡分組之ANOVA摘要表 62
表 28人力資本考量於婚齡分組之ANOVA摘要表 62
表 29家務照料與子女照顧考量於婚齡分組之ANOVA摘要表 63
表 30家庭意願於婚齡分組之ANOVA摘要表 64
表 31家庭支持於婚齡分組之ANOVA摘要表 64
表 32政策評價於婚齡分組之ANOVA摘要表 65
表 33就業決定於教育程度分組之ANOVA摘要表 65
表 34家庭經濟效益考量於教育程度分組之ANOVA摘要表 66
表 35人力資本考量於教育程度分組之ANOVA摘要表 67
表 36家務照料與子女照顧考量於教育程度分組之ANOVA摘要表 67
表 37家庭意願於教育程度分組之ANOVA摘要表 68
表 38家庭支持於教育程度分組之ANOVA摘要表 68
表 39政策評價於教育程度分組之ANOVA摘要表 69
表 40就業決定於家庭收入分組之ANOVA摘要表 70
表 41家庭經濟效益考量於家庭收入分組之ANOVA摘要表 70
表 42人力資本考量於家庭收入分組之ANOVA摘要表 71
表 43家務照料與子女照顧考量於家庭收入分組之ANOVA摘要表 71
表 44家庭意願於家庭收入分組之ANOVA摘要表 72
表 45家庭支持於家庭收入分組之ANOVA摘要表 72
表 46政策評價於家庭收入分組之ANOVA摘要表 73
表 47就業決定於子女數分組之ANOVA摘要表 74
表 48家庭經濟效益考量於子女數分組之ANOVA摘要表 74
表 49人力資本考量於子女數分組之ANOVA摘要表 75
表 50家務照料與子女照顧考量於子女數分組之ANOVA摘要表 75
表 51家庭意願於子女數分組之ANOVA摘要表 76
表 52家庭支持於子女數分組之ANOVA摘要表 76
表 53政策評價於子女數分組之ANOVA摘要表 77
表 54就業意願於最年幼子女年齡分組之ANOVA摘要表 78
表 55家庭經濟效益考量於最年幼子女年齡分組之ANOVA摘要表 78
表 56人力資本考量於最年幼子女年齡分組之ANOVA摘要表 79
表 57家務照料與子女照顧考量於最年幼子女年齡分組之ANOVA摘要表 79
表 58家庭意願於最年幼子女年齡分組之ANOVA摘要表 80
表 59家庭支持於最年幼子女年齡分組之ANOVA摘要表 81
表 60政策評價於最年幼子女年齡分組之ANOVA摘要表 81
表 61就業意願於配偶年齡分組之ANOVA摘要表 82
表 62家庭經濟效益考量於配偶年齡分組之ANOVA摘要表 82
表 63人力資本考量於配偶年齡分組之ANOVA摘要表 83
表 64家務照料與子女照顧考量於配偶年齡分組之ANOVA摘要表 83
表 65家庭意願於配偶年齡分組之ANOVA摘要表 84
表 66家庭支持於配偶年齡分組之ANOVA摘要表 85
表 67政策評價於配偶年齡分組之ANOVA摘要表 85
表 68就業意願於配偶教育程度分組之ANOVA摘要表 86
表 69家庭經濟效益考量於配偶教育程度分組之ANOVA摘要表 86
表 70人力資本考量於配偶教育程度分組之ANOVA摘要表 87
表 71家務照料與子女照顧考量於配偶教育程度分組之ANOVA摘要表 87
表 72家庭意願於配偶教育程度分組之ANOVA摘要表 88
表 73家庭支持於配偶教育程度分組之ANOVA摘要表 89
表 74政策評價於配偶教育程度分組之ANOVA摘要表 89
表 75樣本個人基本資料變項分析 91
表 76研究樣本家庭基本資料變項分析 92
表 77研究樣本配偶基本資料變項分析 93
表 78研究樣本就業規劃變項分析 95
表 79研究樣本就業經歷變項分析 97
表 80研究樣本期望薪資、薪資用途與工作關注變項分析 98
表 81研究樣本於就業傾向之調查結果 99
表 82樣本個人基本資料與就業意願之獨立性檢定 100
表 83樣本家庭基本資料與就業意願之獨立性檢定 100
表 84樣本配偶基本資料與就業意願之獨立性檢定 101
表 85有無就業於學派觀點之T檢定 102
表 86以婚齡為分組之ANOVA分析彙整表 103
表 87以教育程度為分組之ANOVA分析彙整表 104
表 88以家庭月總收入為分組之ANOVA分析彙整表 105
表 89以子女數為分組之ANOVA分析彙整表 106
表 90以最年幼子女年齡為分組之ANOVA分析彙整表 107
表 91以配偶年齡為分組之ANOVA分析彙整表 108
表 92以配偶教育程度為分組之ANOVA分析彙整表 109
表 93以樣本特徵為分組之ANOVA分析總表 111
表 94歷來女性就業影響因素與本研究探討因素比較表 119


圖目錄
圖 1研究步驟 6
圖 2研究流程 8
圖 3概念性架構圖 30
圖 4研究架構圖 31
一、中文部分
[1]內政部,2006,臺閩地區各縣市外籍與大陸(含港澳)配偶人數,未出版,線上書刊及資料庫,網址:http://www.ris.gov.tw/ch4/static/st1-9-93.xls.。
[2]內政部,2004,外籍與大陸配偶照顧輔導措施專案報告,未出版,內政部戶役政為民服務公用資料庫。
[3]行政院勞工委員會,2005,外籍與大陸地區配偶就業協助方案,未出版,行政院勞工委員會勞職業字第0940501311號令修正發布。
[4]內政部,2004,九十二年外籍與大陸配偶生活狀況調查報告,初版,內政部,台北。
[5]林美瑢,2005,””,人籟論辯月刊,2005年7-8月號,頁68-71,8月。
[6]邱琡雯,1999,”在地國際化?外籍新娘在地化:就讀嘉義地區國小補校的外籍新娘之社會生活”,台灣社會問題研究學術研討會,台北,12月29-30日。
[7]張正霖,2003,”在家、國(Nation-State)、全球市場(Global Market)夾縫中的『他者』」-- 論台灣學術知識生產中的外籍新娘「意象」”,意識、認同、實踐 - 2003年女性主義學術研討會,台北,7月。
[8]夏曉鵑,1997,”女性身體的貿易─台灣/印尼新娘貿易的階級、族群關係與性別分析”,騷動季刊。
[9]劉美芳,2001,跨國婚姻中菲籍女性的生命述說,高雄醫學大學,碩士論文。
[10]顏錦珠,2002,東南亞外籍配偶在台生活經驗與適應歷程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碩士論文。
[11]美國國務院,2005,美國國務院國際信息,線上書刊及資料庫,網址:http://usinfo.state.gov/mgck/index.html。
[12]劉鶯釧,1994,台灣經濟發展論文集,初版,時報文化,台灣。
[13]Becker, G. S.,1997,家庭論,王文娟等譯,初版,立緒文化,台北。
[14]吳慧瑛,1996,”家庭勞動供給的跨期分析”,人口、就業與福利,頁73-105,中央研究院經濟研究所,台北。
[15]張昌吉,1992,”我國勞工薪資所得與決定因素之分析”,勞動學報,2卷,頁111-126。
[16]劉一龍,2002,台灣家庭的生命週期。國立南華大學,碩士論文。
[17]黃良志,1999,已婚婦女對職業訓練需求之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NSC 88-2516-S-214-001),未出版,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編印。
[18]黃仁德,2000,婦女人力資源之開發與運用,行政院勞工委員會委託研究報告(CLA-89-05),行政院勞工委員會編印。
[19]Leonard Broom et al.,1997,社會學,張承漢 譯,一版,巨流文化,台北。
[20]張春興,1991,心理學,一版,東華出版社,台北。
[21]伊慶春,高淑貴,1986,”有關已婚婦女就業的性別角色態度”,中研院三民主義研究所專題選刊,頁70。
[22]張晉芬,1996,”女性勞動者婚育離職原因之探討”,中研院社會學研究所小型專題研討會論文,中研院社會學研究所,台北。
[23]蔡青龍,1988,”婦女勞動再參與的初步分析”,經濟論文叢刊,16卷,2期,頁149-174。
[24]簡文吟,薛承泰,1996,”台灣地區已婚婦女就業型態及其影響因素”,人口學刊,17期,頁113-134。
[25]薛承泰,2000,”台灣地區已婚婦女再就業時機的初步分析”,人口學刊,21期,頁77-99。
[26]李大正,2003,台灣地區婦女勞動參與歷程之變遷,南華大學,碩士論文。
[27]張清溪,1980,”結婚生育與子女數對有偶婦女勞動供給的影響”,經濟論文叢刊,9卷,2期,頁167-223。
[28]張素梅,1988,”婦女勞動參與率的研究---聯立模型分析”,經濟論文叢刊,16卷,2期,頁175-196。
[29]楊靜利,1996,”婦女勞動參與對生育率的影響”,台灣社會學刊,19期,頁 35-56。
[30]單驥,陳圳忠,1990,”台灣地區大小家庭結構對已婚婦女勞動供給的影響”,人口變遷與經濟社會發展研討會論文集,頁255-276,中研院經濟學研究所,台北。
[31]呂玉瑕,1997,”助力與阻力之間:家庭互動關係與已婚婦女就業”,九○年代的台灣社會,中研院社會學研究所,台北。
[32]李誠,1975,”台灣勞動供給之初步分析”,台灣人力資源論文集,頁119-145,聯經出版社,台北。
[33]行政院勞委會,2005,”表2-2 勞動力狀況按教育程度、年齡及性別分 ”,中華民國台灣地區勞動統計月報,155期,頁8-9。
[34]行政院勞委會,2005,”表2-3 勞動參與率按教育程度、年齡及性別分 ”,中華民國台灣地區勞動統計月報,155期,頁9-10。
[35]經濟部工業局,2001,2001中華民國工業簡介,初版,經濟部工業局,台北。
[36]林美瑢,2003,”婦女勞工面臨的問題”,台灣基層婦女勞工中心會訊, 2003年,1期。
[37]行政院主計處,2003,九十二年國情統計報告,未出版,行政院主計處。
[38]行政院勞委會統計處,2001,新聞稿:外籍勞工運用及管理調查,未出版,行政院勞委會統計處,台北。
[39]行政院主計處,2004,台灣地區婦女婚育與就業調查,初版,行政院主計處,台北。
[40]洪雪珍,2002,員工工作滿意與士氣關係之研究中國某企業之實證研究,國立中山大學,碩士論文。
[41]林進田,1993,抽樣調查:理論與應用,初版,華泰書局,台北。
[42]邱皓政,2004,社會與行為科學的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二版,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台北。
[43]王文中,2005,統計學與Excel資料分析之實習應用,五版,博碩文化股份有限公司,台北。
[44]呂金河,1992,變異數分析,初版,三民書局,台北。
[45]Heinz Kohler, 1994,統計學,李垣明編譯,初版,五南書局,台北。
[46]吳統雄,1994,電話調查:理論與方法,初版三刷,聯經,台北。
[47]簡茂發,1989,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法上冊,楊國樞等編,十三版,台灣東華,台北。
[48]胡幼慧主編,1996,質性研究:理論方法與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初版,巨流文化,台北。
[49]趙善如等,2005,高雄縣外籍暨大陸配偶7-12歲子女在校學習狀況調查研究,未出版。
[50]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2004,行政院第2894次會議記錄,未出版,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發布。
[51]行政院勞工委員會,2001,中華民國台灣地區勞動統計月報,第98 期,頁166-176。
[52]行政院勞工委員會,2001,中華民國八十九年台灣地區外籍勞工運用及管理調查報告,頁2-20。
[53]林宜宏,1996,外籍勞工工作適應之研究,東海大學,碩士論文。
[54]黃英忠,1995,現代人力資源管理,一版,華泰書局,台北。
[55]趙必孝,2000,”我國企業對外籍勞工之人力資源控制與績效”,台大管理論叢,10卷,2期,頁31-69。
[56]李惠茹,2001,企業外籍勞工管理措施與績效關聯之研究,國立中央大學,碩士論文。
[57]經濟部投資業務處,2004,2005年越南投資環境簡介,未出版,經濟部編印,台北。
二、英文部分
[1]Aguilar, Delia M., 1987, "Women in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the Philippines.", Alternatives, Vol XII, pp.511-526.
[2]Jeong,G.J., Schumm,W. R., 1990, “Family satisfaction in Korean/American marriages:An exploratory study of the perceptions of Korean wives”, Journal of Women and Gender Studies, Vol.4, pp.137-174
[3]Ishii,Y., 1996, “Forward to A better life: The situation of Asian women married to Japanese men in Japan in the 1990s”, In G. Battistella and A. Pagannoni,eds.
[4]USINFO.STATE.GOV, 2005, “The 2005 Trafficking in Persons Report”, http://usinfo.state.gov/mgck/Archive/2005/Jun/06-815111.html.
[5]Samuels, Warren J., 1990, Introduction in Klaus Henning & Warren Samuels(eds), Neoclassical Economic Theory,1870 to 1930,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 Boston.
[6]Steiguer, 1995, “Three theories from economics about the environment.”, BioScience, Vol.45, No.8, pp.552-557.
[7]Killingsworth, M. R., 1983, Labor Suppl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NY.
[8]Becker, Gary S., 1964, Human Capital, 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 New Yorks.
[9]Leibowitz, A., 1974, Education and the allocation of women’s time, in Juster, F. T. (ed.)Education, Income and Human Behavior, McGraw-Hill, New York.
[10]Schumann, P. L. et al., 1994, “The effects of human capital and job characteristics on pay”, Journal of Human Resources, Vol.29, No.2, pp.481-503.
[11]Mincer, J., 1962, Labor Force Participation of Married Women: A study of Labor Supply. In H.G. Lewis (ed.), Aspects of Labor Economics,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12]Wait, L. J., 1980, “Working wives and the family life cycle”,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Vol.88, No.2, pp.272-294.
[13]Sorensen, A., 1983, “Women’s employment patterns after marriage”,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Vol.45, No.2, pp.311-321.
[14]Drobnic, S. et al., 1999, “Dynamics of women’s employment patterns over the family life course: A comparison of the United States and Germany”,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Vol.61, No.1, pp.133-146.
[15]Glass, J. L., L. Riley, 1998, “Family Responsive Policies and Employee Retention Following Childbirth”, Social Forces, Vol.76, No.4, pp. 1401-1435.
[16]Cramer, J. C., 1980, “Fertility and Female Employment: Problems of Causal Direction”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Vol.45, No.1, pp.167-190.
[17]Felmlee, D. H.,1984, “A Dynamic Analysis of Women’s Employment Exit”, Demography, Vol.21, No.2, pp.171-183.
[18]Leibowitz, A. and J. A. Klerman ,1995, “Explaining Changes in Married Mother’s Employment over Time” Demography Vol.32,No.3, pp.365-377.
[19]McLaughlin, S. D.,1982, “Differential Patterns of Female Labor Force Participation Surrounding the First Birth”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Vol.44, No.2, pp.407-420.
[20]Dooley, M. D.,1994, “The Converging Market Work Pattern of Married Mothers and Lone Mothers in Canada” Journal of Human Resources Vol.29, No.2, pp.600-620.
[21]Pampel, F. C., K. Tanaka, 1986, “Economi c development and femal e labor force participation”, A reconsideration, Social Forces, Vol.64, No.3, pp.599-618.
[22]Cronbach, LJ, 1951, “Coefficient alpha and the internal structure of tests,” Psychometrika, vol. 16, pp. 297-334
[23]Ferber, M. A., 1982, “Labor Market Participation of Young Married Women: Causes and Effects”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Vol.44, No.2, pp.457-468.
[24]Bielby, D. V. , W. T. Bielby, 1984, “Work commitment, sex role attitudes and women’s employment”,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Vol.49, No.2, pp. 234-247.
[25]Lu, Y. H. ,1993, “Sex-role attitudes and the employment of married women”, a Comparative Family Studies, Vol. 21, No.3, pp.325-335.
[26]Locke, E. A., 1976, The Nature and Causes of Job Satisfaction,In Handbook of Industrial and Oranizational Psychology, Rand Mcnally, Chicago.
[27]Noe,R.A.J.et al., 1999,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Gaining a Competitive Advantage, McGraw-Hill, New York.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白博仁(1999)國小學生的性別角色及其與自我概念的關係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
2. 王麗雲(1999)。個例教學法之理論與實施。課程與教學季刊,2(3),117-134。
3. 王雅各(1999)。大學通識教育「性別與兩性關係」相關課程師資與教學教法適切性的研究。通識教育季刊,6(1),99-127。
4. 王秀雲(2004)。性別與科學:一個回顧。婦研縱橫,70,1-10。
5. 成令方、吳嘉苓(2004)。科技的性別政治。婦研縱橫,71,26-34。
6. 成虹飛(2000)。行動研究的書寫與閱讀---困境與可能性(阿美與阿花的對話錄)。教師天地,105,40-47。
7. 何月照(2000)。『變』---行動研究對我行動的影響。教師天地,105,48-54。
8. 何英奇(1981)。大學生性別角色與自我概念的關係。教育心理學報,14,221-230。
9. 李美枝(1981)。性別特質問卷的編製及男女大學生四種性別特質類型在成就動機、婚姻、事業及性態度上的比較。中華心理學刊,23(1),23-37。
10. 岳修平、劉伊霖、胡秋帆(2004)。數位學習中的別差異。婦研縱橫,71,35-43。
11. 林邦傑(1981)。性別角色與自我防衛、生活適應、認知能力的關係。中華心理學刊,23(2),107-129。
12. 林惠雅(1993)。兒童性別角色與父母教養態度之調查研究。幼兒教育學報,2,77-98。
13. 吳嘉麗(2004)。性別議題---對我化學專業領域的影響。婦研縱橫,70,28-37。
14. 徐美惠(1982)。社會變遷中女性角色期望之研究。輔導學報,5,53-77。
15. 高熏芳、蔡宜君(2001)。案例教學法在師資培育之發展與應用。淡江人文社會學刊,7,265-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