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MBA雜誌編輯部(2002),「歐洲服飾龍頭的三合一哲學」,EMBA雜誌,一百九十六期,世界經理文摘雜誌。
EMBA雜誌編輯部(2004),「低價不是什麼好策略」,EMBA雜誌,二百一十九期,,世界經理文摘雜誌。
「台灣紡織業全球運籌管理系統的演進:以南緯實業為個案ppt」,http://192.83.193.53/0803.ppt,(2006/06/01)。
大前研一 (2003),利用中國。張新琦(譯),臺北,天下雜誌。
方紅(2005),「獨特與稀有的傳說」,今週刊,四百五十四期。
王文淵(2006),「臺灣紡織業的藍海策略」,http://www.ec.com.cn/pubnews/2006_03_28/102549/1148245.jsp,(2006/05/01)。
王建民(2003),「布疋、衣著、服飾品零售業基本資料」,台灣經濟研究院產經資料庫。
王境峰(2003),台灣流行女裝品牌資產變動之探討,台北大學企業管理系碩士論文。
司徒達賢、李仁芳、吳思華著(1985),「企業概論」,教育部空中大學教學委員會,頁525。
平島廉久(1990), 創、遊、美、人 : 感性時代的消費意識、商品行銷,黃美卿(譯)(1990),臺北:遠流。
石靈慧(2005),品牌魔咒╱打造奢華名牌的Branding工程,高談文化,臺北。
江煒琦(2001),「佐丹奴對上 Hand Ten-從台灣打到中國、德國與日本」,今週刊,二百六十二期,http://www.businesstoday.com.tw/Web_Content/article.aspx ,(2006/04/23)。
行政院內政部統計處網站,http://www.dgbas.gov.tw/mp.asp?mp=1 ,(2006/03/01)。
吳安妮(2002),「淺談平衡計分卡成旦磟I之精髓概念」,會計研究月刊,一百九十八期,頁85-96。吳修辰(2006),「堅持「說不」亞曼尼引領時尚三十年」,商業週刊,九百六十期,頁58-59。
呂玉娟(2000),「e 經濟時代的供應鏈管理」,能力雜誌,五百三十期。呂玉娟(2004),「以策略地圖聚焦強化生存命脈聚陽實業」,能力雜誌,五百八二期。李麗滿(2003),「港臺成衣連鎖業--策略轉型逐鹿寶島」,時報資訊http://www.ctitv.com.tw/new/news/news02.html?id=10&cno=0&sno=256803,(2006/05/02)。
沈耀華(2006),「奢華,最賺錢」,商業周刊,九百四十六期。
汪治民(2003),環境變動、交易關係型態對台灣服飾品牌商經營績效影響之研究,輔仁大學織品服裝研究所碩士論文。周春芳(1990),國內民生用品產業供應鏈定位模式分析之研究,企業管理學報企業管理學報,頁107-134。高級女裝品牌經營法則,服裝通網站, http://fjthk.now.net.cn:7751/fzengine.com/kbase/doc/20059/3023255180.html,(2006/05/01)。
林正峰(2005),「拒絕安定-大破大立的新冒險家」,商業週刊,九百三十六期。
林祖得、樂以媛(2001),「我國流通業電子化現況與展望(三)-成衣服飾業」,http://www.find.org.tw/,( 2006/05/02)。
邱小蘋(2004),「品牌定位於服飾商品企劃之探討-以美國休閒服品牌L.L.Bean為例」,紡拓會設計研發處http://www.doitex.org.tw/2004enduse_marketinfo/MarketPosition.html,(2006/04/03)。
姚佳君(2000),經濟轉型過程中三重市成衣業發展與空間分佈,台北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碩士論文。施凱瑜(2003),「小兵立大功_妮子衣賞網路服飾店」,商業現代化雙月刊,六十一期,經濟部商業司出版。
孫秀惠(2004),「年輕消費者對品牌有認知沒認同」,商業週刊,四月刊,頁118-120。
英國紡織服飾市場近況,紡拓會網站, http://ttf.textiles.org.tw/market/business/%E8%8B%B1%E5%9C%8B%E7%B4%A1%E5%93%81%E5%B8%82%E5%A0%B4.pdf,(2004/09/30)。
紡織中心ITIS整理(2000),「我國紡織產業資訊化競爭力評估專題調查報告」,http://crm.itis.org.tw/pub/11/93/8/BookFile/64665159.PDF,(2006/06/01)。
張啟隱(2006),「快速趕上流行的Zara」, http://ind.ntou.edu.tw/~b0170/MIS/LECTURE%2002-1%20CASE%20STUDY.ppt#1,( 2006/05/15)。
梁源湘(2005),「體驗思潮下優質服務超重要」,能力雜誌,四月刊,頁116-121。第e類接觸網站,「企業策略地圖」,http://ad.cw.com.tw/ad/IBM/class_bi_ibm_3.html,(2006/06/03)。
莊佳瑀(2006),「潘怡良的設計要讓全球看得見--GIOIA PAN勇闖國際舞臺」,卓越雜誌,二百五十七期。
莊素玉(2004),「麥克風還給顧客」,天下雜誌,頁208-211。
莊臺寶,李後錦、莊慧敏、何孟潔、傅源偉(2000),「快速回應系統建構實務-以專題製作課程實施為例」,http://cca.yuntech.edu.tw/Activities/workshop/author/T3/%E5%BF%AB%E9%80%9F%E5%9B%9E%E6%87%89%E7%B3%BB%E7%B5%B1%E5%BB%BA%E6%A7%8B%E5%AF%A6%E5%8B%99.pdf,(2006/02/08) 。
郭同心(2005),「不賣弄性感徹底解構服裝史--三宅一生一塊布哲學詮釋時尚」,今週刊,四百六十一期,http://www.businesstoday.com.tw/Web_Query/query_content_result.aspx,(2006/03/08)。
郭黎憶(2003),精品業經營策略之探討,中正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陳亞齡(1996),「美國服裝零售市場」,服裝業通訊雙月刊,四十九期,香港服裝業總工會出版。
陳佩雯(2005),「《中小企業聰明E化》態度正確+用對方法=中小企業成乍化」,http://www.ithome.com.tw/itadm/article.php?c=33151,(2006/03/10)。
陳建良、陳佳雯、孟憲敏(2000),「供應鏈管理--企業流程改造」,ITIS機械產業速報八十九期:精密機械與自動化,頁13-21。
陳建偉、石榮璽(2005),「成衣企業核心競爭力構成要素」,FASHION CHINA十一期。
陳佩_馨2005),「佐丹奴擺_脫平價打造趣味時尚」,經濟日報,2005/12/16。
曾如瑩(2006),「快速複製成功_小批發商變身女裝龍頭」,商業週刊,九百六十四期,頁112-114。
湯禎兆(2002),「日本Uniqlo神話破滅」,http://www.geocities.com/tongsiu_hk/apple/apple1116.htm,(2006/05/10)。
馮萬如(1995),「什麼叫「迅速回應」」,服裝業通訊雙月刊,四十四期,香港服裝業總工會出版。
黃基正(2005),「初探知識管理的導入對服飾經營之影響」,第二十一屆纖維紡織科技研討會論文集,頁619-622。
黃登山(2003),「成衣產業的春天」,山華企業股份有限公司投影片。
黃麗秋(2004),「夏姿服飾-中國風最美麗的競爭力」,能力雜誌,五百七十七期。楊大筠(2005),「怎樣讓你的品牌有價值?」,中國服裝協會網站,http://info.china.alibaba.com,(2006/03/10)。
楊欣怡(2006),「路邊攤起家的平價成衣大王」,商業週刊,九百六十三期,頁102-104。
楊青(2003),「夠E不夠衣?上網添新衣!:成衣服飾進駐電子商務搶攻流行」,商業現代化雙月刊,六十一期。
楊錦洲(2004),「平衡計分卡是企業永續經營的重要工具」,品質月刊,四十卷六期,頁67-71。經濟日報(2006),「成衣業轉戰歐洲市場」。
經濟部商業司編(1997),服飾店經營管理實務,臺北,經濟部商業司。
經濟部商業司編(2000),服飾店經營管理實務,訂一版,台北:經濟部商業司。
經濟部商業司編(2004),中華民國電子商務年鑑.2003-2004,臺北:經濟部商業司,頁285-288。
葉秀經(2004),「經營績效動態管理:平衡積分卡展效益」,能力雜誌,五百八十期,頁114-120。葉清來(2005),「紡織業的全球運籌-- EV-GLM全球運籌深化e 計畫」,94年度製商整合科技人才培育先導型計畫:宏遠興業股份有限公司投影片。
葉曉萍、林傑毓、何澤宇(2001),「製商整合模式探討」,2001年科技與管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資策會市場情報中心(MIC),http://mic.iii.org.tw/index.asp,(2006/04/06)
資策會創新應用服務研究所(IDEAS)- FIND研究群(2003),台灣首次網路生活型態報告發佈,http://www.find.org.tw/0105/news/0105_news_disp.aspx?news_id=2735&SearchString=台灣網友網路生活行為研究,(2006/03/17)。
廖志德(2004),「策略地圖的思考與繪製」,能力雜誌,五百八十二期。趙文衡(2000),「全球化對台灣經濟的挑戰與衝擊」,台灣經濟研究月刊,第二十三卷第八期,頁24-30。
趙平(2006),「專家分析我國成熟女性服裝市場發展現狀」,中國報告大廳市場研究報告網, http://big5.chinabgao.com/gate/big5/www.chinabgao.com/freereports/9742.html,(2006/06/01)。
劉麗蓉(2003),「跟上e化時尚-成衣業電子商務的現況與未來發展」,商業現代化雙月刊,六十一期。蔡宏明(1999),「知識經濟時代的產業趨勢與對策」,經濟情勢季評論季刊,第五期第三卷。
蔡宏明(2000),「全球化、數位化與快速化時代的全球運籌管理策略」,http://www.moea.gov.tw/~ecobook/season/8906/htm/sag6-1-a2.htm,(2006/05/18) 。
鄭磊(2005),「服裝內外品牌競爭及自我缺陷探析」,中國時尚品牌網http://info.china.alibaba.com,( 2005/06/01) 。
鮑文仲(1996),「女裝產品專題調查報告」,ITIS產業評析。
謝麗雪(2004),「由國際品牌ZARA成未狾☆悛R台灣針織成品布之競爭策略」,ITIS產業評析,http://itisdom.itri.org.tw/itri/itisnews.nsf/5b6ec68378ccc12b48256df00031ad5e/187db0c6bffa36a748256ecb005bb93e?OpenDocument,(2005/10/15)。
魏乃捷、巫沛倉、梁河川、吳仰(2004),「以顧客為中心的供應鏈管理變革程序」,第一屆台灣作業研究學會學術研討會暨2004 年科技與管理學術研討會。
蘇容萱(2004),「平衡計分卡—企業未來的經營利器」,品質月刊,四百七十期,頁72-78。龔建培(2000),「中國服裝業面臨知識經濟時代新挑戰」,服裝業通訊雙月刊,第七十一期,香港服裝總工會。
A.T.Kearney analysis(2003), “The Apparel Wars”, http://www.executivesearch.atkearney.com/new_site/content/TheApparelWars.pdf,(2006/05/08).
Andrews, K.R. (1980) , “The Concept of Corporate Strategy”. Homewood, I11: Richard Irwin.
Barker, J. A (1994), Future Edge,徐聯恩(譯) (1994),未來優勢發掘及掌握成左熒s典範,臺北:長河。
Bosshart, D.,Nueno, J. L. & Staib, D.(2004), “The Age of Cheap”, http://www.gdi.ch/fileadmin/user_uploads/pdf_media/studien/Age_of_Cheap_E_2004.pdf, (2005/10/31)。
Chandler, A. D. (1962),Strategy and Structure. Cambridge: MIT Press.Demstz,
Chiesa, V. (1996),“Strategies for Global R&D” ,Research. & Technology Management , 39(5), Sep./Oct. 1996 , pp.19-25.
Christopher, M., Lowson, R. & Peck, H.(2004),“creating agile supply chains in he fashion industr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tail and Distribution Management , Vol, 32, 2004. http://www.martin-christopher.info/downloads/CREATING%20AGILE%20SUPPLY%20CHAINS%20IN%20THE%20FASHION%20INDUSTRY.pdf(2005/10/15).
Dalton , G.(1999),“Globalization- Global Gravity”, InformationWeek, Jan. 18, pp.38~48.
Durchslag, S.(2002),「不確定時代如何制定策略」, http://www.emba.com.tw/emba/speech/uncertain2-2.asp,(2006/05/16 ).
Earl, M.J. & Scott, I.A., (1999),“What Is a Chief Knowledge Office?”, Sloan Management Review, Winter, pp.29-37.
Fang (2006),「品牌崇拜的旗艦店行銷」,突破行銷網, http://www.breakthrough.com.tw/modules/news/article.php?storyid=92 ,(2006/05/20)。
Ferdows, K., Lewis, M.A.& Machuca, J. A.D (2004), 「Rapid-Fire Fulfillment既快又準的供應關係」,Harvard Bysubess Revuew哈佛企管評論中文版三十八期,頁96-104。
IBM business consulting services (2004), http://www-03.ibm.com/industries/retail/doc/content/bin/GE510-3943-00f.pdf ,(2005/10/15).
IBM Business Consulting Services. February (2004). “Your Turn: the Global CEO Study 2004.”, http://www.ibm.com/services/us/bcs/html/2004_global_ceo_study_gen.html.(2006/01/05)
IBM Institute for Business Value analysis(2004), “based on data from Standard & Poor’s Research InsightSM”.
Kaplan, R. S. & Norton, D. P. (1996), The balanced scorecard:Translating strategy into action Boston.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Kaplan, R.S. & Norton, D. P. (2004), Strategy Maps:converting intangible assets into tangible outcomes,陳正平等(譯) (2004),策略地圖:串聯組織策略形成到徹底實施的管理工具,臺北:臉譜。
Kim, W. C & Mauborgne, R .et(2000),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on Innovation。應小端(譯)(2000),創新,台北:天下遠見。
Kim, W. C & Mauborgne, R (2005), blue ocean strategy:How to Create Uncontested Market Space and Make the Competition Irrelevant。黃秀媛(譯) (2005),藍海策略:開創無人競爭的市場,台北:天下文化。
OECD(1996),Globalisation of Industry , OECD .
Porter, M.E. (1980), Competitive Strategy-Techniques for Analyzing Industries and Competitors, New York, Free Press.
Porter, M.E.(1990), “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Nations”,N.Y.:The Free Express,pp.39
Tassey, G., (1990), “ Structural Change and Competitiveness:The U。 S。Semiconductor Industry”, 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and Social Change , 37(1), pp.85-93
The McKinsey Quarterly(2005) , “The Vanishing Middle Market “, http://www.bmacewen.com/blog/pdf/McKinsey.2005.December.VanishingMiddle.pdf,(2006/06/01).
Weihrich(1982), “The TOWS Matris-A Tool for Situational Analysis, Long RangePlanning”,Vol.15, No.2, pp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