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伯文、沈進成 (2004),「民宿體驗對遊客意象及忠誠度影響關係研究-以奮起湖地區為例」,旅遊管理研究,第四卷第二期,195-213頁。池文海、林憬 (2005),「探討影響遊客滿意度之關鍵因素分析-以花蓮縣為例」,真理觀光學報,第三期,1-26頁。江宜珍 (2001),運用重要-表現程度分析法探討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解說媒體成效之研究,台中師範學院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李宗鴻 (2003),「台灣離島島嶼遊客遊憩體驗之研究」,旅遊管理研究,第三卷第二期,51-66頁。李宗鴻 (2005),「國家森林遊樂區遊客遊憩體驗之研究」,真理觀光學報,第三期,49-72頁。李瑞宗 (2000),金包里大路南向路段後續規劃,內政部營建署陽明山國家公園管理處委託研究報告。
李瑞宗 (2004),金包里大路北段 (八煙-磺港)調查研究與復舊計劃,內政部營建署陽明山國家公園管理處委託研究報告。
吳守從、張美玉、張樑治、陳朝圳、鍾玉龍 (2005),「環境衝擊知覺、遊憩體驗與重遊意願關係之研究-以南仁山森林生態保護區為例」,旅遊管理研究,第五卷第二期,125-135頁。吳忠宏、黃宗成 (2001),「玉山國家公園管理處服務品質之研究:以遊客滿意度為例」,國家公園學報,第十一卷第二期,117-135頁。吳忠宏、黃宗成、邱廷亮 (2004),「玉山國家公園遊客旅遊動機、期望、體驗、滿意度與重遊意願之研究」,國家公園學報,第十四卷第二期,23-41頁。吳宗瓊、林英良、謝雅真、林思宇、鄒欣城 (1999),遊園專車對遊憩體驗之影響-以太魯閣國家公園為例,遊憩體驗與景觀評估:1999休閒、遊憩、觀光研究成果研討會,195-211頁,台北市:田園城市文化。
吳宗瓊、鄭智鴻、楊淑涓、莊庭禎 (2003),「「農耕體驗型」與「遊憩型」市民農園之產品╱服務策略之分析」,農業經營管理年刊,第九期,172-194頁。吳坤熙 (2001),觀光遊憩資源實務,台北市:揚智文化。
沈進成、謝金燕 (2003),「宗教觀光吸引力、滿意度與忠誠度關係之研究--以高雄佛光山為例」,旅遊管理研究,第三卷第一期,79-95頁。沈進成、廖若岑、周君妍 (2005),「休閒體驗模組及遊客意象關係之研究」,真理觀光學報,第三期,27-48頁。
汪靜明 (2005),陽明山國家公園生態旅遊地環境衝擊調查與監測,內政部營建署陽明山國家公園管理處委託研究報告。
林俊昇 (2005),「不同類型遊客的遊憩動機與滿意度對重遊意願之關聯性分析-以渡假型休閒農場為例」,戶外遊憩研究,第十八卷第二期,25-47頁。林晏州 (1987),「玉山國家公園遊客態度之研究」,東海學報,第十八期,1009-1030頁。林晏州 (2002),陽明山國家公園生態旅遊路線及解說規劃,內政部營建署陽明山國家公園管理處委託研究報告。
林晉毅 (2003),遊憩衝撃與遊客體驗關係之研究,朝陽科技大學環境工程與管理系碩士論文。
林朝欽、李英弘 (2001),「遊憩體驗之多階段性驗證」,戶外遊憩研究,第十四卷第一期,1-10頁。邱皓政 (2002),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SPSS中文視窗版資料分析範例解析,台北市:五南。
洪慎憶、凌德麟 (1995),「影響遊客對生態旅遊態度因子之探討-以陽明山國家公園為例」,戶外遊憩研究,第八卷第三期,103-128頁。侯錦雄 (1990),遊憩區遊憩動機與遊憩認知間關係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園藝學研究所博士論文。高明瑞、洪振超、黃啓誠 (2003),生態旅遊行為模式研究,戶外遊憩研究,第十六頁第二期,23-48頁。
凌德麟、陳信甫 (1999),遊憩體驗歷程之研究,遊憩體驗與景觀評估:1999休閒、遊憩、觀光研究成果研討會,183-194頁,台北市:田園城市文化。
張春興 (1997),現代心理學,初版22刷 (1991初版),台北市:臺灣東華書局。
張俊彥 (1994),「國家公園遊客對消費山產性活動偏好之研究:以陽明山國家公園為例」,戶外遊憩研究,第七卷第三期,23-37頁。張恕忠、林晏州 (2002),「遊客對休閒漁業活動之態度與體驗之研究」,戶外遊憩研究,第十五卷第四期,27-48頁。郭瑞坤 (1994),「遊憩體驗與相關環境屬性之動態評估方法」,戶外遊憩研究,第七卷第二期,37-56頁。曹正、李瑞瓊 (1989),觀光地區遊憩活動設施規劃設計準則研究報告,東海大學環境規劃暨景觀研究中心研究,臺北市:交通部觀光局。
曹勝雄 (2001),陽明山國家公園遊客滿意度調查分析之研究,陽明山國家公園管理處委託研究報告。
陳水源 (1988),擁擠與戶外遊憩體驗關係之研究-社會心理層面之探討,國立台灣大學森林學研究所博士論文。陳水源 (1989),遊憩機會序列研究專論選集 (二),台北市:淑馨。
陳勁甫、蔡郁芳、蕭玉華 (2005),「台中地區市民農園參與者動機、參與頻率與滿意度關係之研究」,旅遊管理研究,第五卷第二期,157-171頁。
陳肇堯、胡學彥 (2002),「休閒農場遊客認知與滿意度分析-以南部地區為例」,戶外遊憩研究,第十五卷第三期,31-54頁。黃志成、龔昶元、童秋霞、黃昭通 (2004),玉山國家公園遊憩區承載量及管理策略之研究,內政部營建署玉山國家公園管理處。
黃宗成、吳忠宏、高崇倫 (2000),休閒農場遊客遊憩體驗之研究,戶外遊憩研究,第十三卷第四期,1-25頁。黃宗成、黃躍雯、余幸娟 (2000),「宗教觀光客旅遊動機、期望、滿意度關係之研究」,戶外遊憩研究,第十三卷第三期,23-48頁。黃茂容 (1989),遊客對自然環境產生的情緒體驗-以前往溪頭森林遊樂區之遊客為例,國立台灣大學森林學研究所碩士論文。黃淑為、林晏州 (1999),遊客特性及旅遊特性對於登山步道屬性偏好之影響,觀光遊憩規劃究:1999休閒、遊憩、觀光研究成果研討會,33-52頁,台北市:田園城市文化。
黃章展、李素馨、侯錦雄 (1999),應用重要-表現程度分析法探討青少年觀光遊憩活動需求特性,遊憩需求與效益研究:1999休閒、遊憩、觀光研究成果研討會,99-115頁,台北市:田園城市文化。
黃祺惠 (2005),水庫風景區遊客遊憩動機及滿意度之研究-以烏山頭水庫風景區為例,立德管理學院休閒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葉淑娟 (2005),華山地區遊客忠誠度漣漪效應,立德管理學院休閒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楊文燦、鄭琦玉 (1995),「遊憩衝擊認知及其滿意度關係之研究」,戶外遊憩研究,第八卷第二期,109-132頁。楊文燦、蕭瑞貞 (1998),「遊客對森林遊樂區設置與管理態度之研究—以太平山森林遊樂區為例」,休閒理論與遊憩行為,中華民國造園學會,台灣大學園藝系主編,台北市:田園城市文化,255-270頁。
楊明賢 (2000),觀光學概要Ⅰ,台北市:揚智文化。
劉千慈 (2005),陽明山國家公園解說效果之研究-以金包里大路為例,中國文化大學景觀學系碩士論文。劉純編著 (2001),旅遊心理學,台北市:揚智文化。
鄭旭涵 (1992),「遊憩體驗理論之替代性理念」,戶外遊憩研究,第五卷第一期,57-96頁。
歐聖榮、劉曉琪 (2002),「民眾對園藝產業活動之動機與體驗研究」,戶外遊憩研究,第十五卷第四期,75-92頁。歐聖榮、蕭芸殷 (1998),「生態旅遊遊客特質之研究」,戶外遊憩研究,第十一卷第三期,35-58頁。賴美蓉、王偉哲 (1999),「遊客對休閒農業之認知與體驗之研究-以苗栗飛牛牧場為例」,戶外遊憩研究,第十二卷第一期,19-40頁。謝淑芬 (1994),觀光心理學,台北市:五南。
謝淑芬 (2003),「遊憩區遊客忠誠度影響因素之比較研究」,景文技術學院學報,第十四期上期,220-232頁。蕭芸殷、傅克昌、歐聖榮 (1999),「遊客對生態旅遊地設施及服務偏好之研究」,興大園藝,第二十四卷第一期,93-106頁。陽明山國家公園網站,2005年10月13日,網址:http://www.ymsnp.gov.tw/web/home.aspx?i=1
交通部觀光局網站,2006年5月1日,網址:
http://202.39.225.136/statistics/File/200412/93國人中摘.htm
http://202.39.225.136/statistics/File/200312/92國人中摘.htm
http://202.39.225.136/statistics/File/200212/91國人中摘.htm
Celsi, R. L., R. L. Rose & T. W. Leigh (1993), “An Exploration of High-Risk Leisure Consumption through Skydiving”, 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 20: 1-23.
Clawson, M. & J. L. Knetsch (1966), Economic of Recreation, Baltimore, The Johns Hopkins Press.
Crandall, R. (1980), “Motivations for Leisure”,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12 (1): 45-54.
Dorfman, P. W. (1979), “Measurement and meaning of recreation satisfaction”, Environment & Behavior, 11 (4): 483-510.
Driver, B. L. & S. R. Tocher (1970), “Toward a behavioral interpretation of recreational engagement, with implications for planning”, In B. L. Driver (ed.), Elements of Outdoor Recreation Planning, 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9-31.
Ennew, C. T., G. V. Reed & M. R. Binks (1993), “Importance-Performance Analysis and the Measurement of Service Quality”, European Journal of Marketing, 27 (2): 59-70.
Go, F. & W. Zhang (1997), “Applying Importance-Performance Analysis to Beijing as an international meeting destination”, 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 35 (4): 42-49.
Guadagnolo, F. (1985), “The Importance-Performance Analysis: An Evaluation and Marketing Tool”, Journal of Park and Recreation Administration, 3 (2): 13-22.
Hammitt, W. E. (1980), “Outdoor Recreation: Is it a Multi-phase Experience?”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12 (2): 107-115.
Hollenhorst, S., D. Olson & R. Fortney (1992), “Use of Importance-Performance Analysis to Evaluate State Park Cabins: The Case of the West Virginia State Park System”, Journal of Park and Recreation Administration, 10 (1): 1-11.
Hull, R. B. (1990), “Mood as a Product of Leisure: Causes and Consequences”,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22 (2): 99-111.
Hull, R. B., W. P. Stewart & Y. K. Yi (1992), “Experience Patterns: Capturing the Dynamic Nature of a Recreation Experience”,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24 (3): 240-252.
Lee, Y., J. Dattilo & D. Howard (1994), “The Complex and Dynamic Nature of Leisure Experience”,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26 (3): 195-211.
Lin, N. (1976), Foundations of Social Research, New York: McGraw-Hill Publishing.
Martilla, J. A., & J. C. James (1977), “Importance-Performance Analysis”, Journal of Marketing, 41 (1): 77-79.
Chu, R. K. S. & T. Choi (2000), “An Importance-Performance Analysis of Hotel Selection Factors in the Hong Kong Hotel Industry: a Comparison of Business and Leisure Travellers”, Tourism Management, 21 (4): 363-377.
Rossman, J. R., & B. E. Schlatter (2000), Recreation Programming: Designing Leisure Experiences, Sagamore Publishing.
Tarrant, M. A., M. J. Manfredo & B. L. Driver (1994), “Recollections of Outdoor Recreation Experiences: a Psychophysiological Perspective”,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26 (4): 357-3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