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文獻
B. Riftin(1998)。從神話到鬼話,初版。台中市:晨星出版社。
Brown, H.J. & Spizman, R.(1999)。人人是英雄(羅效德譯)。台北:聯經。
Campbell, J.(1996)。神話的智慧(李子寧譯),初版。台北:立緒文化。
Campbell, J.(1997)。千面英雄(朱侃如譯),初版。台北:立緒文化。
Chipp, H. B.(1995)。現代藝術理論(余珊珊譯),初版。台北:遠流出版。
Dube, W.D.(1999)。表現主義(吳介禎、吳介祥譯),初版。台北:遠流出版。
Fontana, D.(2003)。象徵的名詞(何盼盼譯)。台北:知書房。
Fussell, P. (2004)。愛上制服:制服的文化與歷史(陳信宏譯),初版。台北:麥田。
Jung, C. G.(1995)。東洋冥想的心理學─從易經到禪(楊儒賓譯),初版。台北:商鼎文化出版社。
Jung, C. G.(1999)。人及其象徵(鞏卓軍譯),初版。台北:立緒文化。
Kanfer, S.(1998)。畫夢的巨人(張美惠譯),初版。台北:時報文化。
Lynton, N.(2003)。現代藝術的故事(楊松鋒譯),初版。台北:聯經出版。
Patmore, C.(2004)。動畫創作全覽(陳賢錫譯),初版。台北:視傳文化。
Robert H. M.(2002)。視覺思考的經驗,(蔡子瑋譯),第二版。台北市:六合。
Roblyer, M.D.(2004)。教育科技融入教學(魏立欣譯),初版。台北市:高等教育。
Taylor, R.(2000)。動畫技巧百科(喬蔚萱,林泰州譯),初版。台北:遠流。
Williams, R.(2004)。動畫基礎技法,初版。台北市:龍溪國際。
Winner, E. (2000)。創造的世界─藝術心理學(陶東風等譯),初版。台北市:田園城市。
Wolfram, E.(1992)。拼貼藝術之歷史(傅嘉琿譯),初版。台北:遠流出版。
尹立(2004)。從符號學角度探討人物典型的認知-以SARS事件中兩岸塑造英雄形。國立台灣科技大學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孔崇旭(1995)。電子故事書的描述語言及播放系統之設計與製作。交大資訊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新竹。王受之(2000)。世界平面設計史。台北:藝術家出版社。
王受之(2001)。世界現代美術發展,初版。台北市:藝術家出版社。
王甦、汪安聖(2004)。認知心理學,初版。台北市:五南。
王照明、吳宗德(2005)。科技藝術新探─運用電腦視覺技術於互動情境之探討。藝術學報,76,113-130。安琪拉萊特(1997)。色彩心理學(李佳雯等編譯),初版。台北縣:新形象。
朱文浩(2000)。媒體技術的發展對視覺傳達設計的影響之探討。商業設計學報,4,133-142。朱聖馨(2003)。超現實表現手法應用於插畫之研究─以幾米繪本為例。輔仁大學應用美術研究所碩士班論文集,38-50。台北:輔仁大學。
吳定紅(1999)。其實你會懂兒童的心—介紹Kidscreen雜誌。廣電人(pp. 26-27)。台北:廣電基金。
李麗娟(2005)。拼貼動畫創作─「繭愛」:聆聽視覺心靈幻化絢爛情翼。高雄師範大學視覺傳達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高雄。官怡�隉]2004)。中國變形神話傳說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
幸佳慧(1999)。兒童圖畫故事書的藝術探討。成功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林宛霖(2002)。台北市幼兒對圖畫書及電子童書之調查與反應研究。台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學系碩士論文,台北。林珮淳、范銀霞(2004)。從數位藝術探討互動觀念、媒介與美學。藝術學報,74,99-111。林珮淳、陳緯倫(2005)。實驗動畫創作觀念與媒材之探討。藝術學報,76,99-112。施雅薇(2004)。國中生生活壓力、負向情緒調適、社會支持與憂鬱情緒之關聯。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南。洪文瓊(1997)。電子童書小論叢。台東市:東師院語教系。
洪文瓊(1999)。電子書對傳統童書的挑戰及其教育價值。出版界,56,42-48。洪美珍(2000)。電子童書閱聽型態及其對兒童閱讀影響之研究。台東師範學院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台東。洪美珍(2000)。電子童書閱聽型態及其對兒童閱讀影響之研究。國立台東師範學院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台東。
胡澤民(1979)。實用人物造形,初版。台北市:正文書局。
徐愛蒂(2000)。數位圖書館互動性功能評估與使用者需求之研究。交通大學傳播所碩士論文,新竹。袁珂(1993)。中國古代神話,初版。台北市:台灣商務。
高新發、陳姝香(1999)。多媒體設計。台北:全華科技圖書。
張水金(1999)。網路出版與兒童文藝創作。21 世紀的亞洲兒童文學,第五屆亞洲兒童文學大會論文集,38-41。台北:中華民國兒童文學學會。
張欣龍(2004)。卡通角色外貌與性格關係之研究。樹德科技大學應用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高雄。
張恬君(2003)。資訊時代的藝術哲思。台灣美術,52,4-11。
張春興主編(1996)。教育心理學,修定版。台北:台灣東華書局。
張紜之(2005)。遊戲裡的音樂與音效。(2006/6/13瀏覽)取自:http://dcc.ndhu.edu.tw/trans/monbaza/soundbook/soundbook_c10_s1.htm
張維真(1998)。多媒體設計:數位資訊傳達媒體的整合與應用探討。商業設計學報,2,245-252。教育部(2002)。災變後的心理復健─發展篇。線上檢索日期:2006年六月29日。網址:http://www.edu.tw/EDU_WEB/EDU_MGT/E0001/EDUION001/menu03
/sub01/content_010203/paper0106.htm
曹中和(2003)。《哈利波特》系列故事中的英雄與幻想世界研究。南華大學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嘉義。梁朝雲、余能豪(2002)。人機互動設計與網路互動機制之整合論。教育資料與圖書館學,39(3),269-297。許正妹、張奕華(2004)。互動式多媒體之設計:兒童為中心的觀點。視聽教育雙月刊,46(1),13-28。許勝雄(2004)。互動式教學光碟版面表現形式與使用者喜好度之研究─以兒童英語教材為例。國立雲林科技大學視覺傳達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雲林。郭永玉(2000)。孤立無援的現代人:弗洛姆的人本精神分析,初版。台北市:貓頭應出版。
陳永賢(2005)。互動式媒體藝術創作觀念之探討。藝術學報,77,51-65。陳俊宏、楊東民(2000)。視覺傳達設計概論,初版。台北市:全華科技。
陳景堯(2000)。電子書─給閱讀一個新定義。天下雜誌,別冊(1),32-37。陳寶良(2001)。明朝人的英雄豪傑觀。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11(10),349-376。傅尚裕(1997)。迎接新媒體的新閱讀時代。光碟購買指南,15,32-38。曾長生(2000)。超現實主義藝術,初版。台北市:藝術家出版社。
曾啟雄(2002)。色彩的科學與文化,初版。台北縣:耶魯國際文化。
曾曬淑 編(2004)。身體變化:西方藝術中身體的概念與意象,初版。台北市:南天出版社。
黃永文(1996)。一個支援三維電子故事書的描述語言及其播放系統之設計與製作。交大資訊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新竹。黃玉珊,余為政編(1997)。動畫電影探索,初版。台北:遠流。
趙沛霖(1998)。先秦神話思想史論,初版。台北市:五南出版社。
劉玉玲(2001)。以動畫觀點探討互動式動畫故事書之創作特質及對圖畫書與動畫之影響。臺南藝術學院音像動畫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南。蔡州宙(1998)。台北市國小中高年級學生漫畫人物認同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蔡佩璇、游萬來(2004)。電子故事書互動設計之探討。設計研究,4,154-159。蔡明勳(2002)。設計繪畫,初版。台北市:全華科技。
蔡振成(1996)。三維電子故事書之三維動畫演員物件編輯系統之設計與實作。國立交通大學資訊工程學系碩士論文,新竹。蔡嘉朕(1995)。電子書的現況與展望。出版界,45,27-29。鄭麗玉(1993)。認知心理學,初版。台北市:五南。
駱麗珍(2003)。科技藝術的發展脈絡─由國際經驗到台灣現況。台灣美術,52,12-24。
儲裕娟(2002)。互動式工作空間。成功大學建築系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南。謝素貞 編(2004)。虛擬的愛─當代新藝術,初版。台北市:台北當代藝術館。
羅倫新(1995)。電子書與傳播新境。教學科技與媒體,21,13-16。
嚴淑女(2000)。網際網路與兒童文學創作空間之研究。台東師範學院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台東。鐘樹椽(1993)。互動性在電腦輔助教學設計上之必要性。教學科技與媒體,12,15-20。英文文獻
Bivins,T. H.(1987)The body politic: The changing shape of Uncle Sam. Journalism Quarterly, 64(1), 13-20.
Borsook, T. K. & Higginbotham-Wheat, N. (1991). Interactivity: What is it and
McCutcheon, C. C.(1975).Comic books. In M.G. Shapp (Eds.) ,The new book of knowledge, 3, 422-423.
Selnow, G. W. (1988). Using interactive computer to communicate scientific Information. American Behavioral Scientist, 32, 124-135.
what can it do for computer-based instruction? Educational Technology, October, 11-17.
White, S. H. & O’Brien, J. E.(1999)What is a hero?An exploratory study of students’conceptions of heros. Journal of Moral Education, Mar99, Vol.28 Issue 1, 81-96.
Wiedemann, J (Ed.) (2004). Animation Now! Europe: TASCHEN.
Wilson, S. (1993). The Aesthetics and Practice of Designing Interactive Computer Events.(2006/6/28瀏覽),取自:http://cie.ed.asu.edu/volume4/number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