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部分
一、書籍
王茹、趙文艷,《一鳴驚人韓國人》,臺北:凡異文化,民93。
日下公一著,倪心一譯,《無摩擦的輸出:文化產業的國際化之路》,臺北:錦繡,民83。
白樂沖,<全球化時代的民族與文學>,《全球化的文化》,南京:南京大學,民90。
朱道凱譯,Paul Hirst等著,《全球化迷思》,台北:群學,民91。
朱元鴻,〈文化工業:因繁榮而即將作廢的概念〉,收錄於張苙雲主編《文化產業:文化生產的結構分析》,臺北:遠流,民89。
朱立熙,《韓國史─悲劇的循環與宿命》,臺北:三民,民92。
花建主編,《文化金礦:文化投資贏的策略》,台北:帝國文化,民92,
花建,《文化魔戒─文化競爭力的奧秘》,臺北:帝國文化,民94,頁77。
花建,《文化+創意=財富》,臺北:帝國文化,民92。
花建,〈文化產業離我們多遠:從資源鏈到產業鏈〉,《北大文化產業關鍵報告》。台北:帝國文化,民93。
李宛容譯,大前研一著,《民族國家的終結》,臺北:土緒,民85。
李英明,〈資訊時代下的「國家」與「社會」〉,《2001國家發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民92。
李天鐸編著,《重繪媒介地平線》,臺北:亞太圖書,民89。
李河,〈發達國家當代文化政策一瞥〉,《2004年中國文化產業發展報告》,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民93。
李根芳、周素鳳合譯,John Storey著,《文化理論與通俗文化導論》,臺北:巨流,民92。
吳家興,《韓國的經濟發展與政策》,台北:台灣商務,民94。
沈宗瑞等譯,David Held ed.著,《全球文化大轉變:全球化對政治、經濟與文化的衝擊》,臺北:韋伯,民93。
昊明,〈韓國實施文化產業發展戰略概述〉,《2004年中國文化產業發展報告》,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民93。
林祐聖、葉欣怡譯,Don Slater著,《消費文化與現代性》,台北:弘智,民92。
邵毅平,《韓國的智慧─地緣文化的命運與挑戰》,臺北:新潮社,民93。
金大中,《金大中救經濟》,台北:一橋,民87。
夏鑄九、王志弘,《空間的文化形式與社會理論讀本》,台北:明文,民91。
夏鑄九、王志弘,Manuel Castells著,《網絡社會的興起》,台北:唐山,民89。
翁秀琪,《大眾傳播理論與實證》,臺北:三民,民87。
徐偉傑譯,Malcolm Waters著,《全球化》,臺北:弘智,民89。
孫治本譯,Ulrich Beck 著,《全球化危機》,臺北:商務,民89。
黃佳瑜譯,Discovery Channel編著,《知性之旅─韓國》,台北:協和國際,民91。
黃國禎,〈文化創意「加」產業不等於「減」〉,《2003年文化創意產業年報》,台北:經濟部,民94。
黃恆正譯,星野克美著,《符號社會的消費》,台北:遠流,民79年。
陳昭義,〈主要國家地區發展概況〉,《2004年台灣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年報》,台北:經濟部工業局,民94。
陳宗文,〈韓國經濟危機與文化產業創新〉,《韓國數位內容產業及科技政策研究》,台北:經濟部技術處,民92。
陳其邁譯,Anthony Giddens著,《失控的世界─全球化與知是經濟時代的醒
思》,臺北:時報,民90。
陳建安譯,Howard H. Frederick 著,《全球傳播與國際關係》,臺北:揚智,民88。
陳意文、李仁芳,〈韓國線上遊戲產業的創新動力〉,《韓國數位內容產業及科技政策研究》,台北:經濟部技術處,民92。
陳坤宏,《消費文化理論》,臺北:揚智,民84。
許玉雯譯,Noreena Hertz著,《當企業購並國家》,臺北:經濟新潮社,民92。
許鈞主編,John Tulloch著,《電視受眾研究─文化理論與方法》,臺北:商務,民93。
張宏杰,《滾滾韓流─中國人比韓國人少了什麼》,臺北:知本家,民93。
張君玫譯,John Storey著,《文化消費與日常生活》,臺北:巨流,民90。
張苙雲,《文化產業:文化生產的結構分析》,臺北:遠流,民89。
陸揚,《大眾文化理論》,臺北:揚智,民91。
葉志誠、葉立誠合著,《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臺北:商鼎文化出版社,民88。
單葑,《百分百韓劇通》,臺北:朱雀文化,民91。
楊順慧、李仁芳,〈韓國影視產業創新的關鍵因素〉,《韓國數位內容產業及科技政策研究》,台北:經濟部技術處,民92。
楊雪冬,《全球化》,臺北:揚智,民92。
楊瑪利等著,《韓國,占線中》,臺北:天下,民91。
楊久穎譯,Christopher Horrocks著,《麥克魯漢與虛擬世界》,臺北:城邦,民90。
鄭棨元、陳慧慈合譯,John Tomlinson著,《文化全球化》,臺北:韋伯,民92。
羅世宏譯著,《傳播理論:理論、方法與應用》,臺北:時英,民81。
羅金義、王章偉,《奇跡背後:解構東亞現代化》,中國:牛津大學出版社,民86年。
二、期刊、雜誌
毛峰等著,〈韓流席捲東瀛─日韓空前熱戀〉,《亞洲週刊》,第19卷,第11期,民94,頁23-31。
王俐容,〈文化政策中的經濟論述─從菁英文化到文化經濟〉,《文化研究》,民94,9月,頁173-175。江迅,〈新韓流V.S.反韓流:文化立國風雲起〉,《亞洲週刊》,民94,10月,頁33。
吳家興,〈韓國經濟的回顧與展望〉,《台灣經濟金融月刊》,第41卷第10期,民94,頁9。
李秀珠,〈衛星電視節目的規劃:從文化接近性談起〉,《廣播與電視》,第2卷第3期,民85年,頁38-39。
李雪莉,〈創新:有機人才創造體系,讓全球影迷都哈韓〉,《天下雜誌》,第313期,民93,頁202-205。
李雪莉,〈韓國 有夢所以躍升〉,《天下雜誌》,第313期,民93,頁132-133。李雪如、杜凱如、簡大為,〈韓國熱的昨日、今日、與明日〉,《數位時代》,民91年7月,頁100-120。
李有德,〈南韓崛起之謎〉,《新新聞》,第967期,民94,9月,頁22。
狄英、李雪莉、呂世芬,〈透視李英愛平凡的魅力〉,《天下雜誌》,第313期,民93,頁174。
邱志勇、劉柏君、廖淑雯,〈自滿的狂歡與虛幻及其背後─論臺灣文化產業〉,《當代》,第200期,民93,頁116-123。
洪鎌德,〈民族主義的興起、議題和理論〉,《淡江人文社會學刊》,民92年,6
月,頁120。
南黎明,〈韓國人身土不二的迷思〉,《亞洲週刊》,民95,1月,頁38-39。
南方朔,〈四小龍走入歷史:韓國躍中龍〉,《新新聞週報》,第800期,民91,頁58-63。南方朔,〈當企業悄悄接管國家〉,《新新聞》,第967期,民94,9月,頁32-37。
胡光夏,〈流行文化「名人」推薦廣告之研究-解析「電視廣告就是媒介內容」
的類型與意義建構過程〉,《廣播與電視》,第17期,民90,頁95-117。
紀淑芳,〈韓劇在臺灣發大財:行銷全亞洲的韓國貨─韓劇〉,《財訊》,民89,7月,頁118-121。姚清瀛,〈南韓金融危機與金融改革〉,《國際金融參考資料》,第44輯,民88年,頁122-25。秦美華,〈國家才是裴勇俊的後盾〉,《新新聞》,第967期,民94,頁26-29。
孫治本,〈全球地方化、民族認同與文明衝突〉,《思與言》,民91,3月,頁147-148。孫珮瑜,〈傳承:全球化下的教育策略 從根培養自信,向外想開視野〉,《天下雜誌》,第313期,民93,頁222。
孫珮瑜,〈飢餓的精神幫韓國贏得全世界〉,《天下雜誌》,第323期,民94,頁76。孫珮瑜,〈傳承:無形文化財,韓國如何系統化留住國寶〉,《天下雜誌》,第31
期,民93,頁142。
陳子瑾,〈打破赴韓整形迷思〉,《常春月刊》,第246期,民92,頁146-148。陳志強,〈高麗硬漢能否重振昔日雄風 韓國經改現形錄〉,《台灣經濟研究月刊》,第23卷第3期,民89年,3月,頁97-108。
陳普日,〈韓國如何風雲再起〉,《EMBA世界經理文摘》, 197期,民92,頁108-113。張酒雄、陳枝烈、簡慶哲、張淑美,〈國中學生偶像崇拜與自我概念、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教育學刊》,第10卷,民82,頁267。曾素秋,〈九0年代的韓國電影〉,《電影欣賞》, 102期,民91,頁58-62。董達,〈南韓〉,《東亞經貿投資研究月刊》,第27期,民93,3月,頁69。
楊舒媚,〈贏家與輸家〉,《新新聞週刊》,第809期,民91,頁8。
劉世鼎,〈全球化理論批判─許勒與佛格森的理論〉,《當代》,第153期,民89
頁30-49。
劉伯姬,〈韓劇贏的DNA:製作費一集400萬堆出冬季戀歌的浪漫〉,《新新聞週報》,第800期,民91,頁50-53。
劉維公,〈什麼是文化創意產業—文化產業的時代定義〉,《典藏今藝術》,臺北︰典藏,第128期,民92,5月,頁42-45。劉昌德,〈媒體私有化的惡果:美國有線電視解禁,消費者損失慘重〉,《當代》
民81,第184期,頁92-101。
魏玓,〈至死不渝的左派傳播研究先驅─許勒的生平、思想與辯論〉,《當代》,第153期,民89,頁18-29。龔明鑫、葉懿倫,〈金融風暴後的韓國〉,《經濟情勢暨評論》,第10卷第4期,民94,頁135-136。三、論文
黃能揚,〈全球時代�堛漸誘g文化工業─以電視布袋戲為例〉,碩士論文,中正大學電訊傳播研究所,民92. 6。。四、報紙
王孟倫,〈韓國經濟大躍進 台灣踩碎步〉,《自由日報》,2006/04/06,C1版。
吳慧芬,〈哈韓族 要變成韓星臉〉,《中時晚報》,2003/02/18,第3版。
吳啟綜,〈八大打造韓劇奇蹟〉,《聯合報》,2005/02/04,C4版。
宋健生,〈韓劇風潮吹到餐飲界 樂雅樂推出經典料理〉,《經濟日報》,2002/03/29,第43版。
李寧怡,〈韓劇襲美,DVD成長3倍〉,《蘋果日報》,2006/03/17,AA3版。
社論,〈林權澤導演訪談錄〉,《北京新京報》,2003/11/18。
張哲鳴、郭家崴、蔡日雲,〈黃金時段禁播外劇〉,《蘋果日報》,2006/01/10,A1版。
陳穎,〈李英愛來台大遲到〉,《蘋果日報》,2006/02/22,C2版。
黃仁謙,〈公車車體廣告 韓流來襲〉,《經濟日報》,2003/07/08,第38版。
黃秀義,〈便利店量販店百貨賣場 颳韓風〉,《經濟日報》,2002/10/02,第38版。
楊秀芳,〈韓流吹襲 國人遊濟州島倍增〉,《大成報》,2005/04/27,第6版。
五、網路
CENT新聞專區,〈三星、LG手機超越Nokia〉,httpp://taiwan.cnet.com/news/comms/0,2000062978,20059581,00.htm,2002/11/21。
Korean Film Council,www.kofic.or.kr。
大道,〈裴勇俊為韓國經濟貢獻10億美元,引美輿論關注〉,http://ent.sina.com.cn/x/2005-03-15/0256676548.html,2005/03/15。
中央社,〈南韓未來5年斥資310億美元提高出生率〉,http://www.cna.com.tw,2006/01/15。
王緬,〈韓流 韓國傾心打造的國家品牌〉,http://theory.people.com.cn/GB/49157/49165/4248917.html,2006/03/29。
王長偉,〈死守國片!南韓張東健參與「一人示威」接力〉,http://news.msn.com.tw/bcc/viewnews2.aspp?newsid=2682141,2006/02/05。
台灣綜合研究院,〈共同舉辦世界盃促進日、韓文化交流?〉http://www.japanresearch.org.tw/hotnews-678.asp,2004/02/24。
多維新聞網,〈韓流:南韓的國家文化戰略〉,http://www5.chinesenewsnet.com/MainNews/Forums/BackStage/2005_10_20_15_18_3_808_1.html,2005/10/20。
交通部觀光局,http://202.39.225.136/indexc.asp。
自由電子新聞網,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1/new/sep/17/life/travel-3.htm。
吳家興,〈金融風暴後的韓國企業重整〉,http://www.moea.gov.tw/~ecobook/masterna/8911/b1.htm,2000/11。
林東泰,〈笑看鐵獅玉玲瓏:從交互文本到語音延異遊戲〉,http://teens.theweb.org.tw/iscenter/conference2002/thesis/files/20020515202306140.114.119.189.doc,2002/05/15。
邱振中、蔡佳惠、黃靖真、鍾惠萍,〈東方主義與文化霸權:全球性閱讀〉http://mail.nhu.edu.tw/~society/e-j/20/index.htm#168,2002/01。
哈韓館,http://www.hotkorea.com.tw/,2001。
南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應用社會學系,http://mail.nhu.edu.tw/~society/e-j/18/18-11.htm。
梁根晚,〈受韓流影響各國韓語考試應試者激增〉,http://chinese.chosun.com/big5/site/data/html_dir/2005/09/22/20050922000021.html,2005/09/22。
姜遠珍,〈南韓決定積極推動韓流全球化以提高國家形象〉, http://www.cna.com.tw/,2006/01/17。
姜遠珍,〈韓流狂飆亞洲 帶動化妝品出口〉,http://www.cna.com.tw/,2006/02/22。
姜遠珍,〈韓片今年出口達6700萬美元 較去年增14.9%〉,http://www.cna.com.tw,2005/12/17。
黃文正,〈韓片如今鵬程千萬里,台片豈能相差十萬八千里〉,http://movie.cca.gov.tw/CINEMA/case_01_01.asp?rowid=111,2003/06/10。
陳慧貞,〈「大長今」收視第一 「崔尚宮」掉崖致死再掀熱潮〉,http://sean.mycoolweb.net/news/news_detail.asp?ID=1311,2004/9/13。
陳文玲,〈論文化產業的特殊性及市場定位〉,http://www.china.org.cn/chinese/culture/99856.htm,2002。
張利,〈韓國決定將國產電影配額減少一半〉,http://www5.chinesenewsnet.com/MainNews/EntDigest/Showbuz/xhw_2006_01_26_21_40_16_095.html,2006/01/26。
彭翠亭,〈韓流還在擴散系列〉,http://www.isurvey.com.tw/,2005/09/24。
壹蘋果網路,http://pda.atnext.com/isilo/TaiwanNext/253/5784620.cfm?src=1。
新京報,〈2005年韓國電影《歡迎來到東莫村》稱霸〉,
http://ent.sina.com.cn/m/f/2006-01-14/0122959189.html,2006/01/14。
廖佩玲,〈韓星接力削台幣〉, http://magazine.sina.com.tw/tvbsweekly/435/2006-03-02/21594813.shtml,2006/03/04。
鄭成宏,〈韓流背後的奧秘〉,http://www.jcrb.com/zyw/n7/ca419777.htm,2002/09/30。
韓國觀光公社,http://big5.chinese.tour2korea.com/index.asp。
西文部分
BOOKS
Axford, B., The global system: Economics, politics and culture, Cambridge, UK: Polity
Press, 1995.
Barker, C., Television globalization and cultural identities, Buckimgham, UK: Open
University Press, 2002
Baudrillard J., For a critique of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the sign, St. Louis: Telos Press, 1981.
Canclini, “Culture Policy Options in the context of Globalization”, in GIGI
Bradford, Michael Gray and Glenn Wallach, The policy of culture: Policy Perspectives for Individuals, Institutions, and Communities, New York: The New Press, 2000.
David Howes ed., Cross-Cultural Consumption: Global Markets, Local Realities, London:
Rutledge, 1996.
David Howes ed., Croess Culture Consumption, London: Rutledge, 1996.
David Croteau & William Hoynes, Media/ Society: Industries, Images and Audiences, California: Sage Publications Inc., 2003.
David Held et al., Global transformations: Politics, Economics and Culture, U.S.A.:
Stanford, 2004.
Denis McQuail, McQuail’s Mass Communication Theory, London: Sage Publications
Inc., 2000.
George Ritzer, The McDonaldization of Society, California: Sage Publication, 2004.
Glenn Wallach, “Culture and Policy from the Local to the Global”, in GIGI Bradford,
Michael Gray and Glenn Wallach, The policy of culture: Policy Persppectives for Individuals, Institutions, and Communities, New York: The New Press, 2000.
Giddens, A., The Cosequence of Modernity, U.S.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0.
Hannerz, Ulf. Cultural compplexity: studies in the social organization of meaning.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92.
Howard M. Wachtel, “The Mosaic of Global Taxes” in Jan Nederveen Pieterse, Global
Futures: Shapping Globalization, New York: Zed Books, 2001Isin, Engin F. and Patricia
K. Wood, Citizenshipp & Identity, London: Sage, 1999.
James Lull, Media, Communication, Culture: A Global approach, Great Britian: Blackwell
Publishers Ltd, 2000.
Lash, Scott and John Urry, Economics of Signs and Space, London: Sage, 1994.
Manuel Castells, “The Global Economy” in D. Held and A. Mcgrew, The Global
Transformations Reader: An Introduction to Globalization Debate, Cambridge: Polity
Press, 2000.
Roland Robertson, Globalization: Social Theory and Global Culture, London: Sage, 1996
Robins, K., “Tradition and translation: national culture in its global context”, in J. Corner and S. Harvey (eds.), Enterprise and Heritage: Crosscurrents of National Culture, London: Rutledge, 1991.
Stanley J.Baran &Dennis K.Davis, Mass Communication Theory : Media and Audience : Theories About the Role of Media in Everyday Life, California : Wedsworth, 2000.
Susan Strange, The Retreat of the State: The Diffusion of Power in the World Economy.
U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6.
Thomas L. Friedman, The Lexus and Olive Tree, New York: Farrar, Straus Giroux, 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