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人事行政局(2002),委託經營法制及實務問題探討。
2. 方文宜(2005),「地方公共造產與財政關係之研究」。佛光人文社會學院管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3.中廣新聞網(2006),「縣市發不出薪水,政院:統籌款分配值得檢討」,
(2006/4/6)。
4. 內政部(1992),台灣省公共造產實施要點。
5. 內政部(1993),日本地方自治法暨地方財政法。
6. 內政部(1995),地方自治論述專輯,第一輯。
7. 內政部(2002),地方制度法及解釋彙編。
8. 內政部(2003),地方制度法規彙編。
9. 內政部(2004),2004年度公共造產業務檢討手冊。
10.內政部(2005),公共造產績優事業簡介。
11.內政部(2005),2004年各縣市政府統計指標。
12.內政部民政司網站(http://www.moi.gov.tw/)。
13.內政部地政司網站(http://www.land.moi.gov.tw/)。
14.王榮周(1982),「地方自治財源之研究」。文化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15.王淑慎(2003),「地方財政管理之研究:以金門縣總預算之編列與執行為例」。銘傳大學公共事務學系研究所碩士專班論文。16.立法院公報(2002),院會記錄,第91卷,第39期,頁177-178。
17.史美強(2005),制度、網絡與府際治理。台北:元照出版有限公司。
18.丘昌泰(2000),公共管理:理論與實務手冊。台北:元照出版有限公司。
19.申慶璧(1976),「公共造產的價值觀」。中國地方自治,第28卷,第10期。
20.台灣省民政廳(1987),輔導發展全省各縣鄉公共造產事業之研究。
21.台東縣政府(1995),推行公共造產事業應採行之途徑研究。
22.台北縣三重市公所網站(http://www.sco.gov.tw/)。
23.行政院主計處網站(http://www.dgbas.gov.tw/)。
24.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員會網站(http://www.pcc.gov.tw/)。
25.呂育誠(2002),地方政府管理:結構與弁鄋漱尷R。台北:元照出版有限公司。
26.呂育誠、野艉@(2004),地方政府與自治。台北:國立空中大學。
27.李傑松(2004),「鄉鎮市財政困境與改善策略之研究」。義守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8.李顯峰、鄔迪嘉(2002),「我國地方政府開闢自主財源之探討」。台南:立德管理學院、中華民國區域科學學會主辦「二十一世紀地區發展管理」研討會,2002年6月1日。
29.李顯峰(2004),台北,教育部:台北大學公行系主辦「地方財政的困境與未來展望」座談會,2004年3月26日。
30.Patton, Michael Quinn著,吳芝儀、李奉儒譯(1995),質的評鑑與研究。台北:桂冠圖書。
31.吳定(2003),政策管理。台北:聯經出版社。
32.吳定(2003),公共政策。台北:國立空中大學。
33.吳庚(2001),行政法之理論與實用。台北:三民書局。
34.吳姿儀(1999),「台灣省公共造產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
35.吳靜雯(2003),「中央統籌分配稅款分配模式之研究」。逢甲大學建築及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36.Earl Babbie著,邱泯科等譯(2004),The Basics of Social Research(2E),研究方法基礎理論與技巧。台北:双葉書廊。
37.宜蘭縣政府(2003),宜蘭縣政府公共造產「土石流採取暨土資場事業工作簡報」。
38.林水波(1999),公共組織理論。台北:智勝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39.林水波、張世賢(1984),公共政策。台北:五南書局。
40.林泰輝(2003),「非營利組織參與公共造產再造之研究–以雲林縣斗南鎮公所公共造產為例」。國立中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41.林進財(2005),「宜蘭縣以公共造產辦理蘭陽溪疏濬之研究」。佛光人文社會學院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42.林清(2004),地方政府與政治:地方自治概要。台北:志光教育文化出版社。
43.林錫俊(2000),地方財政管理:理論與實務。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
44.金平歐(1955),總統地方自治言論精編。台北:中國地方自治學會。
45.周威廷(1996),「社會與國家資源整合心資源—合產模式析介」。人事管理雜誌,第33卷,第5期。46.周玲強(2006),旅遊景區經營管理。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
47.紀俊臣(2000),「預算審議程序迫切需要改革」。中國地方自治,第54卷,第9期。48.侯燦堂(1980),「台灣山地行政的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碩士論文。49.胡大鑫(1973),「我國縣市財政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碩士論文。50.胡幼慧主編(1996),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之實例。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51.范祥偉(2002),「政府業務委託民間辦理之理論與政策」。人事月刊,第201期。52.徐仁輝(1998),「縣市政府未來理財策略之研究—新制度主義研究法」。南投:暨南大學主辦「地方自治權責劃分學術」研討會,1998年5月15-16日。
53.徐仁輝 (2001),「地方政府支出預算決策的研究」。公共行政學報,第5期。
54.徐仁輝(2001),公共財務管理—公共預算與財務行政。台北:智勝文化事業出版有限公司。
55.徐仁輝(2002),公共財務管理。台北:智勝文化事業出版有限公司。
56.徐志宏(1980),「台灣省鄉鎮縣轄市自治財政之研究」。國立中興大學公共行政及政策研究碩士論文。57.徐貞華(2002),「官派後未來鄉鎮市治理模式之探究–以台北縣為例」。國立台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碩士論文。58.孫本初(2001),公共管理。台北:智勝文化事業出版有限公司。
59.高應篤(1982),地方自治學。台北:台灣中華。
60.班仁瑜(2003),「省縣自治法與地方制度法自治權之比較」。台北市師範學院社會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61.翁岳生、釧v力(1998),行政法(上冊)。台北:翰蘆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62.財政部(2005),行政院地方財政問題專案小組總結報告。
63.財政部中部辦公室網站(http://www.nta.gov.tw/business/business412.xls)。
64.馬祖國家風景區管理處網站(http://www.matzu-naa.gov.tw/)。
65.馬祖日報社(2001),馬祖日報四十四年新聞選集。
66.莫永榮(2004),「政府服務委託外包的理論與實務:台灣經驗」。台北大學公共事務學院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與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行政管理學系舉辦「兩岸公共行政學術參訪暨論文」座談會,2004年6月28日。
67.陳新民(2000),行政法學總論。台北:三民書局。
68.陳清秀(2002),「委託經營法制及實務問題之探討」,收錄於當代公法新論(中)—翁岳生七秩誕辰祝壽論文集,頁634。
69.陳愛娥、黃啟禎等合著(2006),行政法入門。台北:元照出版有限公司。
70. James p.Lester & Joseph Stewart,JR著,陳恆鈞 譯(2002),公共政策演進研究途徑。,台北:學富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71.張家洋(1995),行政法。台北:三民書局。
72.張潤書(2001),行政學。台北:三民書局。
73.畢恆達(2005),教授為什麼沒告訴我。台北:學富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74.連江縣政府(2004),逐浪邊城:馬祖漁業導遊解說手冊。
75.連江縣文獻委員會(1986),福建省連江縣誌第一冊,土地誌第三篇,頁69。
76.頃y復(1990),「合產概念的分析:一個都市行政新模式的評估」。政治科學論叢,第1期。
77.頃y復(1990),「都市合產理論的研析與評估」。研考報導季刊。
78.郭昱瑩(2001),「地方發展之困境與展望」。研考雙月刊,第229期。79.部落格化的台灣政治法律學院網址
(http://blog.sina.com.tw/423/article.php?pbgid=423&entryid=8804)。
80.鹿兒島 重治(1990),地方自治體法。東京都。
81.梁堂華(1993),地方財政與地方自治事業發展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82.曾銘深(2003),地方政府開闢自主財源之研究。台北: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
83.審計部台灣省基隆市審計室(2003),連江縣總決算審核報告。
84.審計部台灣省基隆市審計室(2004),連江縣總決算審核報告。
85.黃信淞(1999),「公共服務簽約外包管理之研究–嘉義市政府之案例分析」。國立中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86.黃世鑫(2000),「當前地方財政問題的盲點—法制與權限劃分」。主計月報,第540期。87.黃世鑫(2001),民主政治與國家預算。台北:業強出版社。
88.黃錦堂(2000),地方制度法基本問題之研究。台北:翰蘆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89.黃建興(2001),「地方財政努力之分析」。財稅研究,第33卷,第5期。90.黃煥榮(1999),女性公務人員升遷障礙研究。台北:台北市政府社會局。
91.黃耀輝(2003),「促進地方財政與政府投資探討振興大台中地區經濟發展」。台中市政府主辦「振興大台中經濟發展會議」,2003年4月8-9日。
92.楊國樞等編著(1988),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法。台北:東華書局。
93.葉至誠、葉立誠(1999),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台北:商鼎文化出版社。
94.趙永茂、孫同文、江大樹(2004),府際關係。台北:元照出版有限公司。
95.葛克昌(2003),在地方開源節流研討會會議記錄暨會議論文:規費地方稅與自治立法。台北:台灣經濟研究院會編。
96.廖坤榮(2002),「財政分權的理論與實施:統籌分配稅款的制度評析」。國立中正大學主辦「台灣政治學會年會」,2002年12月14日。
97.監察院審計部網站(http://www.audit.gov.tw/)。
98.潘淑滿(2003),質化研究—理論與運用。台北:心理出版社。
99.劉坤億(2002b),「地方政府治理機制的創新挑戰:市場治理模式的弁鉬P限制」。淡江大學法學報,第15期。
100.劉坤億(2003c),「地方治理與地方政府角色職能的轉變」。空大行政學報,第13期。101.劉劍成(1998),行政法精修。台北:大龍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102.劉淵澄(2003),「地方政府推行公共造產問題之研究–以承辦人員角度探討」。大葉大學工業關係學系碩士論文。103.蔡吉源、林健次(2000),「由十年歲出預決算看桃園財政–兼論台灣地方財政問題」。中央研究院經濟所主辦「公共經濟研討會」,2000年6月11日。
104.蔡吉源、林健次(2001),「由十年歲出預決算看桃園財政」。財稅研究,第33卷,第5期。105.蔡茂寅(2003),地方自治之理論與地方制度法。台北:學林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106.鄧憲卿(1989),「本省公共造產的回顧與前瞻」。台灣經濟,第149期。
107.謝東閔(1980),公共造產手冊。南投:台灣省政府民政廳。
108.聯合報(2006),「縣市發不出薪水,政院:統籌款分配值得檢討。財政拉警報,宜蘭臺南縣舉債超限」,(2006/4/5)。
109.魏騰利(1997),「公共造產之研究」。東海大學公共行政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110.薄慶玖(1977),「台灣省鄉鎮縣轄市公共造產之研究」,思與言,第15卷,第3期。111.蕭維龍(2003),「證券業公關與媒體互動模式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112.羅志淵(1970),地方自治的理論體系。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113.羅懷遠(1994),「鼓勵興辦公共造產事業之研究」。研考月刊,第27期。
114.蘇家聲(1999),「地方自治中的公共造產」。人力發展月刊,第64期。115.鐘泰德(1978),地方自治之理論與制度。台北:正中書局。
116.蘇家聲(2002),「地方自治權力之解析–以公共造產為例」。研習論壇,第14期。117.Bird, Richard and Vaillancourt, Francois(1998), Fiscal Decentralization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Cambridge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18.Boston, J. Martin, J. Pallot and P. Walsh(1996), Public Management: The New Zealand Model. Aucklan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19.Bouckaert, G. et. al.(2002), “Trajectories for Modernizing Local Governance”, Public Management Review, Vol. 4, No. 3, pp. 309-342.
120.Bovaird, T.&E.Loffler (1998), “Moving from Excellence Models of Local Service Delivery to Benchmarking Good Local governance”,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Administrative Sciences, vol.68 ,No.1,pp.9-24.
121.Bozeman, & Jeffrey D. Straussman (1990), Public Management Strategies: Guidelines for Managerial Effectiveness,San Francisco:Jossey-Bass Pblishers.
122.Buchannan, J.M.(1978),Private Preferences to Public Philosophy:The Development of Public Choice. London : Institute of Economic Affairs.
123. Buchannan, J.M. and C. J. Goetz(1972), “Efficiency Limits of Fiscal Mobility: An Assessment of the Tiebout Model” , 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 pp.25-43.
124.Buchanan, J. and G. Tullock(1961), Calculus of Consent, Ann Arbor: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125.Downs, Anthony(1967), Inside Bureaucracy. Boston: Little, Brown Company.
126.Dunn,William N.(1994), Public Policy Analysis : An Introduction . Englewood cliffs, N. J.: Prentice Hall.
127.Earl Babbie(2001), The Basics of Social Research(2E):Thomson Learning,Inc.
128.Green,Donald P. and Shapiro, Ian.(1994), Pathologies of Rational Choice Theory: A Crituque of Application in Political Science.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29.Joumard, I. and Per M.Kongsrud(2003), Fiscal Relations across Government Levels, OECD Working Paper ECO/WKP(2003)29.
130.Lacity, Mary Cecelia and Hirschheim ,Rudy.(1999),Information System Outsorcing. New York:John Wiley & sons.
131.Musgrave, R.A. and Musgrave P.B.(1984), Public Finance in Theory and Practice, New York:McGraw-Hill Book company , 4thed.
132.Marshall and Rossman(1995), Designing qualitative research. Second edition. Newbury Park, CA:Sage.
133.Moon, M. J. and E. W. Welch(2000), “Managerial Adaptation Through the Market in the Public Sector”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Vol.5, No.2,pp. 129-141.
134.Mueller, D. C.(1977), A Revised Edition of Public choice.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1.
135.Niskanen, Jr.William A, (1971) , Bureaucracy and Representative Government, Chicago: Aldine Publishing Company.
136. Niskanen, Jr.William A, (1973) , Bureaucracy: Serant or Master? Lessons from America. London:The Institute of Economic Affairs.
137.Perssman,J.S. and Wildavsky A.B. Implemention(1973), How Great Expections in uashington Are Dashed in Okaland.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138.Peters,B.G.(ed.)(2001), The Future of Governing(2nd). Lawrence, Kansas: University Press of Kansas.
139.Savas,E.S.(2000), Privatization and 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 New York: Chatham House.
140.Tiebout, C. M.,(1956), “A Pure Theory of Local Expenditures”,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vol 64. pp.416-424.
141.Tullock, G.(1965), “The Politics of Bureaucracy”, Public Affairs Press, Washington, D.C.
142.Tullock, G.(1971), “Public Decisions as Public Goods” ,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October: 416-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