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9.168) 您好!臺灣時間:2024/12/13 10:08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蔡明謙
論文名稱:公部門組織創新之研究:以臺北市垃圾減量政策為例
指導教授:孫本初孫本初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政治大學
系所名稱:公共行政研究所
學門:社會及行為科學學門
學類:公共行政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6
畢業學年度:94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237
中文關鍵詞:創新組織創新創新擴散臺北市垃圾減量政策垃圾費隨袋徵收家戶廚餘回收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2
  • 點閱點閱:526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4
  近年來關於組織創新的討論已逐漸獲得各界的青睞,特別是在高度競爭的知識經濟時代下,各國企業體無不視創新為獲取競爭優勢的關鍵。我國中央政府多年來為因應目前世界趨勢變遷及取得國家競爭的優勢,亦致力於公部門的行政革新及政府再造的希望工程。惟綜觀當前國內對於創新管理的認知及討論,仍多是大量著重在以「研發」為導向的單一面向思考邏輯,對於以多元系統化思考為導向的論述則較為缺乏,特別是對於公部門自身組織創新能量的開發以及公部門創新個案的研析探討,似尚未予以高度關切。假若公部門能挹注更多心力和資源在自身組織創新作為的開發上,並加以組織化、系統化地循環創發產出,相信對於各級政府在施政困境上的突破,必然是會有所裨益的。
  臺北市作為臺灣的首善之區,可謂是臺灣與世界接軌的重要窗口,自然無法自外於追求創新的時代趨勢之下。綜觀臺北市近年來的各方面施政績效,當中就屬「垃圾減量政策」所引領的環保革命風潮最具標竿性,其象徵的意義不僅是北市府施政魄力的展現,在另一方面更是市府及全體市民創新能量的匯聚。臺北市政府透過此些計畫和政策的相繼施行,策略性地扭轉了市民對垃圾處理的傳統觀念、成功地促使市民培養起減少垃圾產出量及勤做分類回收的生活習慣和環保意識,最後更串聯結合起公部門、環保團體、社區和市民等多方面的努力和能量,成功地達成「垃圾減量」及「資源回收」的施政目標。
  臺北市此方面的成功經驗相當值得其他縣市政府師法學習,基此本研究對於臺北市垃圾減量政策的組織創新分析便置焦在「組織面的影響因素」及「執行面的策略思考」等兩個層次的議題研究上。關於組織面上影響因素的分析,即援用先前學者的主張,著重探討臺北市垃圾減量政策在組織結構、人員、文化、學習及激勵等五大構面的佈建和推展情形,藉此分析政府部門在推展創新政策時,其組織內部任務編組及配套計畫等方面,可以效法學習或強化改進的作法及方向。至於在組織創新執行面上的策略思考議題,則是跳脫以往部分學者所採取階段論式的分析,而主要將研究重點聚焦於組織創新執行過程中,具關鍵影響力的「創新方案本身的特質」、「創新方案傳播管道」及「外在環境因素的干擾」等影響變項上來加以析探。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範圍 4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流程 6
第四節 相關名詞界定 10
第二章 組織創新理論之文獻探討 15
第一節 「組織創新」之意涵和特質 15
第二節 組織創新的層次及重要構面 27
第三節 組織創新啟動的過程與策略 50
第四節 目前國內組織創新之研究現況 60
第三章 臺北市垃圾減量政策之檢視 67
第一節 臺北市垃圾減量議題之處理現況 67
第二節 臺北市垃圾減量軸心政策-垃圾費隨袋徵收政策說明 75
第三節 臺北市垃圾減量之相關配套政策計畫 88
第四章 「臺北市垃圾減量政策」之組織創新觀點分析 106
第一節 分析架構及訪談設計 106
第二節 臺北市垃圾減量政策之創新構面分析 111
第三節 臺北市垃圾減量政策之創新擴散分析 146
第五章 結論 168
第一節 研究發現 168
第二節 研究建議 176
第三節 後續研究之相關建議 179
參考書目 181
附錄 相關研究訪談紀錄 192
王維銘
2004 「組織創新氣候與個人創新行為關係之研究」,中壢:國立中央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尹萍 譯,John Naisbitt & Patricia Aburdene 著
1989 《二○○○年大趨勢》,臺北:天下文化出版有限公司。
丘昌泰
2000 《公共政策:基礎篇》,臺北:巨流圖書公司。
田靜波
2001 「臺北市內湖垃圾焚化廠之組織轉型」,臺北:銘傳大學公共管理與社區發展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未出版碩士論文。
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 編
2004 《知識型政府》,臺北: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
行政院環境保護署 編
2004 《環境白皮書》,臺北:行政院環境保護署。
江岷欽、劉坤億
1999 《企業型政府:理念、實務、省思》,臺北:智勝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司徒達賢、李仁芳、吳思華
1985 《企業概論》,臺北:國立空中大學
辛欣等 譯,Everett M. Rogers 著
2002 《創新的擴散》,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
吳秀光、廖洲棚
2003 「運用資訊科技再造政府:以臺北市政府線上服務的推行為例」,國家政策季刊:第二卷第一期,頁151-176。
吳瓊恩、李允傑、陳銘薰
2001 《公共管理》,臺北:智勝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李田樹、李芳齡 譯,Gary Hamel 著
2000 《啟動革命》,臺北:天下文化出版有限公司。
李采純
2003 「組織內外部因素、人力資源功能與組織創新績效之關聯性研究」,高雄:國立成功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李俊宏
2001 「臺北市垃圾費隨袋徵收政策評估」,臺北: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沈世宏、盧世昌
2001 「臺北市垃圾費隨袋徵收制度實施後之效益及配套措施」,臺北:環保月刊,第1卷第2期,頁148-157。
林鍾沂
2001 《行政學》,臺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林逢慶
2004 「電子化政府與政府改造」,臺北:研考雙月刊,第28卷第2期,頁44-54。
林信義
1998 「從企業再造觀點談政府再造與創新」,臺北;貿易調查專刊,第五期,頁1-12。
林嘉誠
2002 「創新服務與政府改造」,臺北:研考雙月刊,第26卷第5期,頁10-19。
林碧姚
2004 「組織學習對組織創新績效之影響探討:以人力資源管理措施及實體系統為干擾變項」,中壢:國立中央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邱淑芬、張莉慧、陳雲龍
2003 「組織文化、組織知識創造情境與組織創新之關連性研究-以臺灣資訊硬體產業為例」,臺北::《管理與系統》,第10卷第4期:頁389-410。
周旭華 譯、Ronnie Lessem 著
1994 《發展型管理》,臺北:天下文化出版有限公司。
周旭華 譯,Michael L. Tushman & Charles A. O’Reilly著
1998 《勇於創新:組織的改造與重生》,臺北:天下文化出版有限公司。
胡善君、許建東 譯,Gerald Boxberger 著
2000 《全球化的十大謊言》,北京:新華出版。
洪正中
2000 「臺北市的垃圾革命-垃圾清理費隨袋徵收」,臺北:環境教育,第43期,頁1-7。
徐作聖、邱奕嘉等 譯,Allan Afush 著
2000 《創新管理》,臺北:華泰出版有限公司。
高希均
1985 《經濟學的世界》,臺北:經濟與生活出版公司。
紀慧如
2003 「組織創新能力與創新績效之研究-以技職校院為例」,臺中:朝陽科
技大學未出版碩士論文。
孫本初 審訂,劉坤億、許道然、熊忠勇、黃建銘 譯,B. Guy Peters 著
2000 《政府未來的治理模式》,臺北:智勝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孫本初
1998 「創新」在公共管理上的應用」,臺北:《公訓報導雙月刊》,第七十八期:頁30-35。
2001 《公共管理》,臺北:智勝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2002 「公務機關的創新與未來挑戰」,臺北:創意解構與行政革新學術研討會未出版論文。
2003 「公部門創新之基礎-厚植智慧資本」,臺北:T&D飛訊第十一期。
徐茂棟、鄭博文、紀慧如、邱文宏
2004 「組織創新能力與創新績效之研究-以技職校院為例」,臺北:2004年第二屆「創新與創造力」研討會未出版論文。
張愛華
2002 「由企業經營管理看行政組織創新」,臺北:「研發創新策略與應用研討會」會議實錄未出版論文。
陳尚蓉
2003 「農業產銷班組織學習、組織創新與組織績效關係之研究」,臺北: 國立臺灣大學農業推廣學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陳柏宏
2003 「從創新擴散理論的角度探討影響臺灣中小型企業採用新事物之因素分析--以IP-VPN為例」,新竹:國立交通大學傳播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陳啟光、王國明
2001 「論政府機關人員創新能量之提升」,臺北:研考雙月刊,第26卷第5期,頁74-85。
陳啟光、曾淑芬
2002 「推動政府服務再造成功關鍵因素-創新作為之探討」,臺北:研考雙月刊,第25卷第5期,頁20-29。
陳國成、江瑞湖
2000 《環境科學概論》,臺北:著者發行。
陳梧桐
2001 「經營策略之創新管理─以IC 企業為例」,國立交通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未出版碩士論文。。
陳耘盈
2002 「臺北市垃圾費隨袋徵收政策行銷之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項岫芝 譯,Farrel, L. C. 著
1995 《重尋企業精神-邁向二十一世紀成功的關鍵》,臺北:牛頓出版社。
葉至誠
2000 《社會科學概論》,臺北:揚智文化事業出版社。
曾民賢
2001 「公部門創新管理之研究-以大肚鄉戶政事務所為例」,嘉義:國立中正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黃麗美
1999 「智價型政府-創新發展導入政府人力資源策略之初探」,臺北:就業與訓練,第17卷第3期,頁35-40。
黃哲彬
2004 「創新管理及其對學校行政之應用」,臺北:學校行政雙月刊,第34期,頁8-20。
黃瓊儀
2000 「公共政策之議題管理與公共宣導策略研究—以臺北市垃圾費隨袋徵收政策為例」,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馮清皇
2002 「創新管理在國民小學校務經營的意涵」,臺北:教師天地,第117期,頁32-42。
湯雅朱、陳夙琪、黃彩媚、黃意馮、詹榮文
2004 「人力資源策略與組織創新之關係-不同組織生命週期與不同產業別之比較研究」,屏東:國立屏東技術學院企業管理系未出版學生專題論文。
楊幼蘭 譯,Richard Luecke 編著
2004 《如何做好創新管理》,臺北:天下遠見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楊孟華、鄒雲華 譯,Stephen Jay Gould 等著
2004 《創新力》,臺北:寶鼎出版社有限公司。
莊立民
2002 「組織創新模式建構與實證之研究-以臺灣資訊電子業為例」,臺南:國立成功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未出版博士論文。
臺北市政府
2003 「家戶廚餘回收與垃圾處理政策專案報告」,臺北:臺北市政府。
臺北市政府環境保護局 編印
2002「臺北市垃圾費隨袋徵收政策推動二週年成果報告」,臺北:臺北市政府。
2002「臺北市政府環保政策白皮書」,臺北:臺北市政府。
2002「臺北市政府重大市政建設藍圖-環境生態議題」,臺北:臺北市政府。
劉蘊芳譯,Thomas D. Kuczmarski 著
2000 《創新K管理》,臺北:經典傳訊文化股份有限公司。
劉耀武
1993 「行政革新應以可行性施政創新為前提」,研考報導,第25卷,頁6-9。
蕭富峰、李田樹 譯,Peter F. Drucker 著
2002 《創新與創業精神:管理大師談創新實務與策略》,臺北:臉譜出版社。
賴姿蓉
2000 「二十一世紀變革的新趨勢-組織創新」,人事月刊,第30卷第1期173,頁26-36。
蔡啟通
1996 「組織因素、組織成員整體創造性與組織創新之關係」,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商學研究所未出版博士論文。
戴至中 譯,Stephen M. Shapiro 著
2002 《24╱7創新》,臺北:美商麥格羅•希爾國際股份有限公司。
應小端 譯,金誠等箸
2004 《創新》,臺北:天下遠見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魏秋宜
2002 「組織創造力理論應用於政府機關改革之探討」,臺北:創意解構與行政革新學術研討會未出版論文。
謝忠武
2004 「政府人力資源發展機構組織創新指標體系建構之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研究所未出版博士論文。
簡文娟
1998 「組織創新氣候評鑑量表之建立-以高科技產業為實證研究對象」,中壢:國立中央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西文部份

Amabile, T. M.
1996 “Assessing the Work Environment for Creativity”,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Vol. 39(5):1154-1184.
Conceicao , P.、Hamill,D. &Pinheiro P.
2002 “Innovativ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mmercialization Strategies At 3M:A Case Study” Journal of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Management, Vol.19:25-38.
Bommer, M. & Jalajas, D.,
2002 “The Innovation Work Environment of High-tech SMEs in the USA and Canada”, R&D Management, Vol.32(5):379-386.
Borins, Sandford
2001 “Public Management innovation:Toward a Global Perspective”, The American Review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Vol.31(1):5-21.
Bovaird, & L□ffler
2002 “Moving from excellence models of local service delivery to benchmarking good local governance”,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Administrative Science, Vol. 68:9-24.
Damanpour, F.
1991 “Organizational innovation: A meta-analysis of effects of determinants and moderators ”,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Vol.34(3):555-590.
Denhardt, Robert B.
2002 “Trust as capacity: The role of integrity and responsiveness”, Public Organization Review: A Global Journal, Vol 2: 65-76.
Dooley, L.、Cormican, K.、Wreath, S. & O’sullivan, D.
2000 “Supporting Systems Innovati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novation Management, Vol.4(3):277-297.
Dougherty, D., & Bowman, E.H.
1995 “The effects of organizational downsizing of product innovation”, 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 Vol. 37(4):28-44.
Drucker, P.F.
1985 “The Discipline of Innovation,”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May-Jun:67-72.
Glynn, M. A.
1996 “Innovative Genius: A Framework for Relating Individual and Organizational Intelligences to Innovation”,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Vol.21(4):1081-1111.
Hertog, P.D.
2000 “Knowledge-Intensive Business Service as Co-Producers of Innovati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novationManagement, Vol.4(4):491-528.
Higgins, James M.
1995 “Innovation: the core competence” Planning Review, Vol.23:32-36.
Hurley, R.F. & Hult, G.T.M.,
1998 “Innovation, Market Orientation, and Organization and Empirical Examination,” Journal of Marketing, Vol.62:42-54.
Jessop, B.,
1998 “The Rise of Governance and the Risk of Failure:The Case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International Social Science Journal, Vol.155:29-45.
Johannessen J.A.、Olsen, B. & Olaisen ,J.
1999 “Aspects of Innovation Theory Based Knowledge Management ”,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Management, Vol.19:121-139.
Kanter, R. M.,
1982 “The Middle Managers as Innovator",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Vol.61:95-105.
Kimberly, J.R., & Evanisko, M.
1981 “Organizational Innovation:The Influence of Individual, Organizational, and Contextural Factors on Hospital Adoption of Technological and Administrative Innovations”,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Vol.24:689-713.
King & Anderson
1995 Innovation and change in organizations, London & New York.
Kooiman, Jan
1996 Modern Governance:New government-society interactions, London:Sage.
Kwon, T. & Zmud, R.
1987 Unifying the fragmented models of information systems implementation, in:Boland, Hirschheim (Eds.), Critical Issues in Information Systems Research, New York:Wiley.
Liebowitz, Jay & Tom Beckman
1998 Knowledge Organization:What Every Manager Should Know, Boca Raton,FL:CRC Press LLC.
McGinnis, Michael A. & Ackelsberg M. Robert
1983 “Effective Innovation management :missing link in strategic planning? ”, Journal of Business Strategy, Vol.4(1):59-66.
Morgan, G.
1998 Images of Organization:th executive edition, London:Sage Pub;ications.
Oates, Keith
1997 “Innovation is everybody’s business.”, Management Services, Vol.41(5):8-13.
Peters, B. Guy
2001 The Future Governing(2nd):Four Emerging Models, Kansas:University Press of Kansas.
Rhodes, R. A. W.
1997 Understanding Governance: Policy Networks, Governance, Reflexivity and Accountability., Buckingham:Open University Press.
Rogers, E. M.
1995 Diffusion of innovations(4ed), New York:Free Press.
Schneider, Anne Larason & Helen Ingram
1997 Policy Design for Democracy, Lawrence:University Press of Kansas.
Scott, S. G. & Burce, R. A.
1994 “Determinates of innovative behavior. A path model of Individual innovation in the workplace”,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mal, Vol.37(3):580-607.
Smith, S. R.&H. Ingram
1993 “Public Policy and Democracy”, in Public Policy and Democracy, Smith & Ingram eds. Washington, D.C.:The Brookings Institution.
Smounts, Marie-Claude
1998 “The Proper Use of Governance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International Social Science Journal, Vol.115:81-89.
Stata, R.
1989 “Organizational Learning-The Key to Management Innovation”, SMR Rorum( Spr):63-75.
Sternberg , R. J. & Lubart, T. I.
1999 The Concept of Creativity:Prospects and Paradigms. In R. J. Sternberg (Ed), Handbook of creativity, 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Stoker, Gerry
1998 “Governance as Theory:Five Propositions”, International Social Science Journal, Vol.115:7-28.
Teece, David J.
2000 Managing Intellectual Capital : organizational, strategic, and policy dimensions , Oxford [England] ; New York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Tushman, M. & Nadler, D.,
1986 “Organizing for Innovation”, 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 Vol. Spring:74-92.
Tucker, Robert B.
2002 Driving Growth Through Innovation:How Leading Firms Are Transforming Their Futures, San Francisco:Berrett-Koehler Publishers Inc.
West M. & Farr J.
1989 “Innovation at work:psychological perspectives”, Social Behavior , Vol.4:15-30.
Wilson, J. Q.
1989 Bureaucracy:What Government Agencies Do and Why Theory Do It. ,Basic Books.
Wolfe, R.A.
1994 “Organizational Innovation: Review, Critique and Suggested Research Directions”, Journal of Management Studies, Vol.31(3):405-443.
Woodman R.、Sawyer J. & Griffin R.
1993 “Toward a theory of organizational creativity”,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Vol.18:293-321.
Zaltman, Gerald
1973 Innovation and Organizations, New York:Wiley.
Zegans, M. D.
1992 “Innovation in the Well-Functioning Public Agency”, Public Productivity & Management Review, Vol.ⅩⅥ, No2, Winter:141-156.

參考網站

全民創新運動網站網址 http://www.innovation.org.tw
行政院環保署網站「環境督察」網頁網址 http://www.epa.gov.tw
臺北市政府重要統計速報網址
http://www.dbas.taipei.gov.tw/NEWS_WEEKLY/NWF_Tree.asp
臺北市政府環境保護局網站網址 http://www.dep.taipei.gov.tw
臺北市垃圾費隨袋徵收論壇
http://www.dep.taipei.gov.tw/boep/index.htm
Michael Porter來臺演講會紀錄
http://www.cw.com.tw/pr/porter/bigshot-porter/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林更盛,論性別歧視與母姓歧視之禁止—評台灣高等法院八十七年度勞上易字第一號判決—,月旦法學第74期,2001年7月,頁186以下。
2. 林安邦,德國「資訊自主權」之概念在我國法律上之應用,公民訓育學報第12輯,2002年7月,頁112以下。
3. 林三貴,外籍勞工基本權益,勞工行政第74期,1994年6月,頁20以下。
4. 辛炳隆,外籍家事勞動之經濟分析與法律規範,就業安全第3卷第2期,2004年12月,頁101以下。
5. 李震山,德國抗制恐怖主義法制與基本權利保障,月旦法學第131期,2006年4月,頁18以下。
6. 林更盛,論勞動法上的一般平等待遇原則—評台灣台北地方法院八七年勞簡上字第一六號判決—,中原財經法學第6期,2001年7月,頁310以下。
7. 李震山,外國人出境義務之履行與執行—德國「外國人法」中相關規定之評釋,警學叢刊第29卷第4期,1999年1月,頁231以下。
8. 李震山,論入出境管理之概念與範疇,警專學報第8期,1995年6月,頁209以下。
9. 李念祖,論我國憲法上外國人基本人權之平等保障適格,憲政時代第27卷第1期,2001年7月,頁81以下。
10. 李仁淼,再論強制押捺指紋之合憲性,月旦法學教室第34期,2005年8月,頁8以下。
11. 李文良,外國籍勞工工資之保障—從太平洋建設公司外國籍勞工工資被扣申訴案談起,勞工行政第87期,1995年7月,頁44以下。
12. 吳俊明,就業服務法立法經過及主要內容,就業與訓練第10卷第4期,1992年7月,頁6以下。
13. 吳忠吉,是否引進外籍勞工問題的省思與檢討,勞工行政第18期,1989年10月,頁26以下。
14. 江玉林,人性尊嚴與人格尊嚴—大法官解釋中有關尊嚴論述的分析,月旦法學教室第20期,2004年6月,頁120以下。
15. 朱柔若,外勞引進與原住民勞動市場地位的邊陲化,政策月刊第52期,1999年11月,頁24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