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
1.星合重男(2004),企業博物館戦略の研究-2,日本放送大学大学院修士論文。轉載自企業博物館案內Corporate Museum of Japan,http://homepage3.nifty.com/hoshiais/
2.洪瑩甄(2005),博物館空間模式場所精神構成之研究-以鶯歌陶瓷博物館為例,中原大學室內設計學系碩士論文。3.陳國政(2005),台灣博物館之賣店生態與文化商品研究,成功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4.陳慶坤(2003),私立博物館經營與管理---兼論樹火紀念紙博物館,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碩士論文。5.張譽騰(2002),博物館做為一種企業:利基的分析,2002年博物館公辦民營政策之理論與實務研討會論文集,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6.馮義方(1998),企業對運動贊助行為之研究,台灣大學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7.楊芝霞(2003),創新團隊創造過程研究─以表演藝術劇團為例,政治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8.劉念寧(1990),大型企業贊助公益活動之研究,台灣大學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期刊
1.王啟祥(2002),從休閒開發觀點析論博物館觀眾開發的困境與對策,博物館學季刊,第十六卷第4期,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2.林曼麗(2003),二十一世紀博物館教育,「面臨變革的二十一世紀博物館-臺灣與日本的對話與交流」學術會議,中華民國博物館學會。
3.許功明(1998),博物館的展演及其理念,博物館學季刊,第十二卷第4期,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4.張婉真(2001),如何分析博物館展示----研究方法旨趣,博物館學季刊,第十五卷第3期,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5.張婉真(2002),博物館定義再思考,歷史文物--國立歷史博物館館刊,12卷8期,頁86-91。6.陳瑞惠(1999),雙輪互動的企業博物館--樹火紀念紙博物館經驗談,博物館學季刊,第十三卷第3期,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7.陳慧娟(2003),溝通策略與博物館展示設計,博物館學季刊,第十七卷第1期,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8.楊翎編譯(1999),日本的企業博物館,博物館學季刊,第十三卷第2期,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9.B Joseph Pine II、James H Gilmore(1998),Welcome to the experience economy,Harvard Business Review Vol. 76, Iss. 4; p. 97。
10.George F. MacDonald & Stephen Alsford(2000),博物館與主題公園----相衝擊的兩個世界?,李惠文譯,博物館學季刊,第十四卷第1期,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專論
1.水口健次(2003),食品主題館挑戰大型主題樂園,水口健次專欄,哈佛企管網。http://www.chinamgt.com/harment/bt/0309/218japan.htm
2.王朝明(1992),企業博物館,日本文摘1992年2月p.126-134。
3.李仁芳(2004),創意生活產業發展計畫,經濟部工業局。
4.李仁芳(2005-1),挑戰深度經濟與規模經濟,《文化魔戒》-序文,帝國文化。
5.李仁芳(2005-2),生活是創意之源,《創意經濟的生活美學》,遠流即將出版。
6.呂理政(2001),展望新世紀博物館-誕生知識•營造夢想,國立台灣美術館講座講稿2001.05.26。http://www.tmoa.gov.tw/action/newworld.htm
7.林文仁(2003),生活裡的博物館,《超感人博物館》-推薦序,宏碩文化。
8.許士軍(2005-1),給「創意生活產業」自然成長的空間,《創意生活產業魔法書》-序文,典藏藝術家庭。
9.許士軍(2005-2),「創意生活產業」的特色、解放與陷阱,遠見雜誌2005.08。10.財團法人中衛發展中心(2003),創意生活產業發展計畫簡報,經濟部工業局。http://www.ciup.org.tw/resource/pt/b08.pdf
11.財團法人中衛發展中心(2004),創意生活產業發展計畫,經濟部工業局。
12.陳國寧(2004),台灣的博物館列車,《台灣博物館名錄》-簡介,中華民國博物館學會。
13.楊敏芝(2003),文化產業理論思潮與發展趨勢研析,《2002年文建會文化論壇系列實錄—文化創意產業與地方文化館》,文建會。
14.漢寶德(2003),新博物館的時代來臨了,《超感人博物館》-推薦序,宏碩文化。
15.劉維公(2005),創意生活產業:台灣經濟的啟蒙運動,《創意生活產業魔法書》,典藏藝術家庭。
◆書籍
1.レブン(2005),《京都上等な和菓子―春夏秋冬いつでも楽しみたい珠玉の銘菓をご案内します》,メイツ出版社。
2.日外アソシエーツ編輯部編(1997),《企業博物館事典》,日外アソシエーツ出版社。
3.中華民國博物館學會編(2004),《台灣博物館名錄》,中華民國博物館學會。
4.尤煌傑(2004),《美學基本原理:士林哲學的美學理論建構》,哲學與文化月刊社。
5.李仁芳等人著(2005),《創意生活產業魔法書》,典藏藝術家庭。
6.吳鴻智(2003),《超博物館》,揚智文化。
7.周來祥、周紀文(2002),《美學概論》,文津。
8.星合重男(1994),企業博物館戦略の研究,《企業博物館戦略嵭の研究》,コニカ株式会社發行。轉載自企業博物館案內Corporate Museum of Japan,http://homepage3.nifty.com/hoshiais/
9.曹文瑞(2003),《超感人博物館:日本主題收藏所23選》,宏碩文化。
10.張法(2004),《美學導論》,五南。
11.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策劃,2004年,《文化創意產業實務全書》,商周出版社。
12.詹偉雄著(2005),《美學的經濟:台灣社會變遷的60個微型觀察》,風格者出版社。
13.經濟部文化創意產業推動小組(2004),《2003台灣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年報》,經濟部文化創意產業推動小組辦公室。
14.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心理。
15.蘇錦夥總編輯(2004),《創意生活:深度體驗.高質美感--28家創意生活事業的故事》,經濟部工業局。
16.Bernd Schmitt、Alex Simonson(1999),《大市場美學》,郭建中譯,新雨出版社。
17.Bernd H. Schmitt(2000),《體驗行銷》,經典傳訊文化。
18.B. Joseph Pine II、James H. Gilmore(2003),《體驗經濟時代》,夏業良、魯煒譯,經濟新潮社。
19.Diane Ackerman(1993),《感官之旅》莊安祺譯,時報文化。
20.Dorothy Leonard-Barton(1998),《知識創新之泉:智價企業的經營》,王美音譯,遠流。
21.Dorothy Leonard、Walter Swap(2000),《激發團隊創意》,施貞夙譯,中國生產力中心。
22.Jacques Maquet(2003),《美感經驗:一位人類學者眼中的視覺藝術》,武珊珊譯,雄獅。
23.Victor J. Danilov(1991),《Corporate museums, galleries, and visitor centers : a directory》,Greenwood Press。
◆網站
1.郭元益官方網站http://www.kuos.com/home.html
2.進益摃丸官方網站http://www.jinchi.com.tw/
3.先麥食品官方網站http://www.smai.com.tw/index2.asp
4.新橫濱拉麵博物館官方網站http://www.raumen.co.jp/home/Default.asp
5.鈴廣魚板官方網站http://www.kamaboko.com/index.html
6.俵屋吉富官方網站http://www.kyogashi.co.jp/top.html
7.創意生活互動網http://www.creativelife.org.tw/int_index.php
8.企業博物館案內http://homepage3.nifty.com/hoshi a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