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9.172) 您好!臺灣時間:2025/03/17 01:03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陳秀娃
論文名稱:稷下《管子》四篇與荀子心論之對比
指導教授:曾春海曾春海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政治大學
系所名稱:哲學研究所
學門:人文學門
學類:哲學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6
畢業學年度:94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30
中文關鍵詞:管子四篇稷下學宮黃老之學荀子心術治國之道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7
  • 點閱點閱:514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3
在《荀子‧解蔽》中可以看到荀子對各家思想的批判,荀子之所以能出入各家思想,與其在稷下學宮之經歷,大概是離不開的。稷下學宮匯集天下之士於此,自然也是天下思想集合之地,百家爭鳴便由此而有,而最能代表此一時期的作品即是《管子》;荀子曾於稷下學宮中出任「老師」,對於當時候學宮中的思想走向有一定的掌握,在思想主張上多少有些許的影響。本文即以兩者之論「心」作為切入點,比較兩者的學說差異,並兼論兩者對於國君應如何治國,有什麼樣的見解,且「心」與治國之間又有什麼樣的關聯,這都是本文所討論的要點。
前言
第一章 《管子》與荀子的學術背景及其與黃老之學的關係
第一節 《管子》為稷下學風的代表作
一、 《管子》的時代背景與黃老學的出現
(一)稷下學宮的興起與衰敗
(二)稷下學風裡的百家爭鳴
(三)何謂「黃老之學」?
二、 《管子》之成書及其與黃老之學的關係
(一)《管子》書的出現
(二)《管子》與黃老思想
三、 《管子》四篇的作者
第二節 荀子為戰國末期儒學之異途
一、 《荀子》之成書
二、 荀子思想之所以異於孟子的歷史背景
三、 荀子與孟子之別異
(一)性善與性惡
(二)存心養性與隆禮重法
(三)天人合一與天人相分
第二章 《管子》與荀子的學說立場
第一節 《管子》的學說立場
一、 《管子》四篇作者的議論
二、 道為法的形上根據
三、 刑名法術
第二節 荀子政治哲學進路的理論型態
一、 天人之分、合與天生人成
二、 善治在於能分使群
三、 隆禮尊君
第三章 稷下《管子》四篇的「心」概念分析
第一節 心的地位與角色功能
一、 心的地位
二、 精氣與心的關係
三、 心的認識作用
第二節 治心之術
第三節 君主的理想人格
第四章 「心」在荀學的地位及其概念分析
第一節 心的地位與角色功能
一、 心的地位
(一)就認識論而言
(二)就道德判斷而言
(三)就政治論而言
二、 心的能動性
第二節 修心功夫
一、 心術之患與解心之蔽
二、 虛靜心
三、 養心之術
第三節 聖王的理想人格
第五章 《管子》四篇心學與荀子心論之對比
第一節 治國理念之異同
第二節 心的角色地位之異同
第三節 修心功夫之異同
第四節 聖王理想人格之異同
結論
參考書目
原典注釋本
王冬珍等校注,《新編管子》,台北:編譯館,民91。
尹知章注,戴望校正,《管子校正》,台北:世界書局,民44。
石一參著,《管子今詮》,台北:商務出版社,民59。
郭沫若著,〈管子集校〉收錄於《郭沫若全集》歷史編第5, 6, 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
張舜徽著,〈管子四篇疏證〉錄於《周秦道論之發微》,台北:木鐸出版社,民72。
湯孝純注譯,《新譯管子讀本》,台北:三民出版社,民84。
趙守正撰,《管子注釋》,廣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
陳鼓應著,《黃帝四經今註今釋》,台北:商務印書館,1995年。
王先謙撰,《荀子集解》,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王杰、唐鏡注釋,《荀子》全文注釋本,北京:華夏出版社,2002年。
北京大學《荀子》注釋組,《荀子新注》,北京:中華書店,1979年。
李滌生註譯,《荀子集釋》,台北:學生書局,民77。
梁啟雄著,《荀子簡釋》,台北:木鐸出版社,民77。
楊倞注,王先謙集解,《荀子集解‧考證》,台北:世界書局,2000年。
熊公哲註譯,《荀子今註今譯》,台北:商務出版社,民74。
研究書籍
丁原明著,《黃老學論綱》,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1997年。
白奚著,《稷下學研究─中國古代的思想自由與百家爭鳴》,北京:三聯書店,1998年。
任繼愈主編,《中國哲學史》第一冊,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年。
北京大學哲學系中國哲學史教研室編寫,《中國哲學史》上冊,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
牟宗三著,《名家與荀子》,台灣:學生書局,民83。
何淑靜著,《孟荀道德實踐理論之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民77。
余明光著,《黃帝四經與黃老思想》,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9年。
林麗娥著,《先秦齊學考》,台北:商務出版社,民81。
吳光著,《黃老之學通論》,浙江:人民出版社,1985年。
吳復生著,《荀子思想新探》,台北:文史哲出版社,民87。
胡家聰著,《稷下爭鳴與黃老新學》,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年。
胡家聰著,《管子新探》,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
周群振著,《荀子思想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民76。
侯外廬主編,《中國思想通史》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年。
韋政通著,《荀子與古代哲學》,台北:商務出版社,民81。
唐君毅著,《中國哲學原論》原道篇,香港:新亞學院研究所,民62。
徐漢昌著,《管子思想研究》,台北:學生書局,民79。
徐復觀著,〈荀子政治思想的解析〉收錄於《中國思想史論集續篇》,台北:時報,民71。
徐復觀著,《中國人性論史》先秦篇,台北:商務出版社,2003年。
陳大齊著,《荀子學說》,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民78。
陳麗桂著,《戰國時期的黃老思想》,台北:聯經出版社,民80。
陳鼓應著,《管子四篇詮釋─稷下道家代表作》,台北:三民書局,2003年。
陸建華著,《荀子禮學研究》,安徽大學出版社,2004年。
郭沫若著,〈宋鉼尹文遺著考〉,《郭沫若全集》歷史編第1卷,北京:新華書店,1982年。
郭沫若著,《十批判書》,台北:古楓出版社,1986年。
張岱年著,《中國哲學史史料學》,北京:三聯書店,1982年。
張德文著,《先秦儒家思想三論》,台北:五南圖書,民85。
郭志坤著,《荀學論稿》,上海:三聯書店,1991年。
黃漢光著,《黃老之學析論》,台北:鵝湖出版社,民89。
嵇哲著,《先秦諸子學》,乾齋書屋,1998年。
勞思光著,《新編中國哲學史》第一冊,台北:三民書局,民88。
曾春海著,〈荀子社會思想研究〉、〈荀學儒、法歸屬問題之探討〉、〈荀子的天人論及其人文理想〉、〈荀子思想中的「統類」與「禮法」〉收錄於《儒家的淑世哲學─治道與治術》,台北:文津出版社,民81。
楊長鎮著,《荀子類的存有論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民85。
楊筠如著,《荀子研究》,台北:商務印書館,民55。
裘錫圭著,《文史叢稿》,上海遠東出版社,1996年。
馮友蘭著,《中國哲學史新編》第一、二冊,台北:藍燈文化,民80。
趙雅博著,《十子批判》,台北:星光出版社,民73。
蒙文通著,〈略論黃老學〉,載於《蒙文通文集》第一卷《古學徵微》,巴蜀書社,1987年。
蒙文通著,〈略論黃老學〉(遺稿)收錄於《道家文化研究》第14輯,陳鼓應主編,北京:三聯書店,1998年。
楊憲邦主編,《中國哲學通史》第一卷,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7年。
熊鐵基著,《秦漢新道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
蔡仁厚著,《孔孟荀哲學》,台北:學生書局,民73。
劉蔚華著,《管仲與《管子》》,濟南:山東文藝出版社,2004年。
錢穆著,《錢賓四先生全集‧先秦諸子繫年》,台北:聯經出版社,1998年。
戴濬著,《管子學案》,上海:學林出版社,1994年。
魏元珪著,《荀子哲學思想》,台北:谷風出版社,民76。
學報論文
朱根、何小榮著,〈春秋戰國時期文化學術下移探因〉,《鹽城師專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6年第4期。
吳樹勤、胡永中著,〈禮學視野中的荀子人學─以〝知通統類〞為核心〉,《重慶社會科學》2005年第11期。
吳樹勤著,〈知通統類─從禮學視野透視荀子的聖人人格〉,《甘肅社會科學》2005年第5期。
林文琪著,〈論對於道的認識是一種身體化的認識─以《老子》、《管子》四篇為例的說明〉,《東吳大學學報》第12期,2005年。
唐端正著,〈荀子言「心可以知道」釋疑〉,《新亞學報》第22卷。
孫景壇著,〈百家爭鳴新論〉,《安徽師大學報》第24卷第2期,1996。
張玉書著,〈《管子》與齊文化〉,《淄博師專學報》,1996年第3期。
張家成著,〈荀子〝道〞論探析〉,《浙江大學學報》第10卷第2期,1996年6月。
張運華著,〈漢代黃老之學的核心—《黃帝四經》〉,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5年第2期。
陳鼓應著,〈《管子》四篇的心學和氣論〉,《臺大哲學論評》第22期。
湯孝純著,〈《管子》思想述評〉,《湘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4年第4期。
曾春海著,〈荀學禮文化的知識理論〉,《輔仁學誌‧人文藝術之部》第27期。
鄭杭生、郭星華著,〈荀子社會治亂思想探析〉,《中國人民大學學報》1994年第5期。
劉周堂著,〈荀子是黃老學者,還是儒家代表人物?〉,《湛江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19卷第3期,1998年。
劉振維著,〈荀子性惡說芻議〉,《東華人文學報》,第6期,2004年。
鍾宗憲著,〈「黃帝」形象與「黃帝學說」的窺測─兼以反省《黃帝四經》的若干問題〉,《輔仁學誌‧人文藝術之部》第32期。
期刊論文
王博著,〈《黃帝四經》和《管子》四篇〉,《道家文化研究》第一輯,陳鼓應主編,台北:文史哲出版社,民89。
丁原明著,〈《管子》的基本思想特點〉,《管子研究》第1輯,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1987年。
白奚著,〈先秦黃老之學源流述要〉,《中州學刊》2003年第1期。
白奚著,〈學術發展史視野下的先秦黃老學〉,《人文雜誌》2005年第1期。
白奚著,〈論先秦黃老學對百家之學的整合〉,《文史哲》2005年第5期。
吉興著,〈解蔽與成聖:荀子認識論新探〉,《河北學刊》第24卷第5期,2004年。
李有林著,〈關於荀子游齊的幾個問題〉一文,《管子學刊》,1996年第1期,頁13-19。
余敦康著,〈論管仲學派〉,《中國哲學》第二輯,北京:三聯書店,1980年。
林俊宏著,〈荀子禮治思想的三大基柱─從「化性起偽」、「維齊非齊」與「善假於物」談起〉,《政治科學論叢》第9期,民87,頁195 – 224。
金東洙著,〈《管子》〝四篇〞的思想特點〉,《當代韓國》2002年冬季號。
柳熙星著,〈試論荀子「禮」的價值根源問題〉,《鵝湖月刊》第22卷第9期。
洪巳軒著,〈荀子無為而治的治道思想〉,《孔孟月刊》第40卷第9期。
高正著,〈稷下學派論〝心〞〉,《哲學研究》1994年第9期。
高積順著,〈試論荀子禮法思想的獨特性格〉,《管子學刊》1994年第4期。
栗冬生著,〈略論《管子》認識論的主客體思想〉,《長白學刊》1994年第2期。
胡家聰著,〈論《管子》書系學派著作〉,《管子學刊》1997年第3期。
胡家聰著,〈道家黃老學〝推天道以明人事〞的思維方式〉,《管子學刊》1998年第1期。
徐文武著,〈論《黃帝帛書》刑名思想〉,《求索》2005年。
張岱年著,〈齊學的歷史價值〉,《文史知識》1989年第3期。
張成水、張振國著,〈《管子》德治思想論析〉,《管子學刊》2002年第4期。
陸建華著,〈荀子禮法關係論〉,《孔孟月刊》第41卷第10期。
張連偉著,〈論《管子》四篇的學派歸屬〉,《管子學刊》2003年第1期。
張頌之、楊春梅著,〈荀子是儒學還是黃老學的代表?—與趙吉惠先生商榷〉,《哲學研究》1994年第9期。
張鴻愷著,〈荀子與稷下黃老之學〉,《孔孟月刊》第42卷第3期。
曾春海著,〈墨學與荀學中的知識原理與方法〉,《哲學與文化》第31卷第7期,2004年。
惠吉興著,〈荀子禮論研究〉,《河北學刊》1995年第4期。
路德斌著,〈試論荀子哲學在儒學發展中的地位和意義〉,《中國哲學史》1997年第3期。
趙士林著,〈荀子的人性論新探〉,《哲學研究》1999年第10期。
趙吉惠著,〈論荀學與孔孟哲學的根本區別〉,《哲學與文化月刊》,第26卷第7期,1997年。
趙吉惠著,〈論荀學是稷下黃老之學〉,《道家文化研究》第四輯,陳鼓應主編,台北:文史哲出版社,民89。
趙發中、魏光峰著,〈春秋戰國河南士階層的崛起與私學的出現〉,《殷都學刊》,2000年第1期。
蔡德貴著,〈《管子》是齊學和魯學的融合〉,《管子研究》第1輯,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1987年。
潘小慧著,〈荀子的「解蔽心」─荀學作為道德實踐論的人之哲學理解〉,《哲學與文化月刊》,第25卷第6期,1998年。
樂愛國著,〈《管子》的精氣說辨正〉,《管子學刊》1996年第1期。
劉文星著,〈《管子》的精氣說〉,《宗教哲學》第29期。
劉宗賢著,〈《管子》四篇的意識論〉,《管子研究》第1輯,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1987年。
韓德民著,〈論荀子的禮法觀〉,《社會科學戰線》1998年第4期。
顧紅亮著,〈解蔽的認識論闡釋〉,《晉陽學刊》2001年第4期。
顧頡剛著,〈周公制禮的傳說和〈周官〉一書的出現〉,載《文史》第六輯。
學位論文
巫夢虹著,《《管子》四篇思想研究》,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93。
徐漢昌著,《管子思想之綜合研究》,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民77。
范家榮撰,《荀子論「心」之學的研究》,輔仁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94。
陳政揚著,《『管子四篇』的黃老思想研究》,南華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89。
潘小慧著,《從解蔽心看荀子的知識論與方法學》,輔仁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75。
楊秀宮著,《荀子心性論之研究》,東海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81。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30.葉凱莉、喬友慶(2001),顧客滿意評量之再探討,管理評論,第二十卷,第二期,87-111頁。
2. 17.周泰華、黃俊英、郭德賓(1999),服務品質與顧客滿意評量模式之比較研究,輔仁管理評論,第六卷,第一期,37-68頁。
3. 8.何雍慶、蘇雲華(1995),服務行銷領域顧客滿意模式及服務品質模式比較之研究。輔仁管理評論,2,37-68頁。
4. 3.吳成豐(2000),員工倫理決策與公司企業倫理及組織績效相關性之研究---台灣卓越中小企業、一般中小企業及大企業之比較,臺大管理論叢,第11卷,第1期,231-261頁。
5. 劉文星著,〈《管子》的精氣說〉,《宗教哲學》第29期。
6. 潘小慧著,〈荀子的「解蔽心」─荀學作為道德實踐論的人之哲學理解〉,《哲學與文化月刊》,第25卷第6期,1998年。
7. 趙吉惠著,〈論荀學與孔孟哲學的根本區別〉,《哲學與文化月刊》,第26卷第7期,1997年。
8. 曾春海著,〈墨學與荀學中的知識原理與方法〉,《哲學與文化》第31卷第7期,2004年。
9. 張鴻愷著,〈荀子與稷下黃老之學〉,《孔孟月刊》第42卷第3期。
10. 陸建華著,〈荀子禮法關係論〉,《孔孟月刊》第41卷第10期。
11. 洪巳軒著,〈荀子無為而治的治道思想〉,《孔孟月刊》第40卷第9期。
12. 柳熙星著,〈試論荀子「禮」的價值根源問題〉,《鵝湖月刊》第22卷第9期。
13. 林俊宏著,〈荀子禮治思想的三大基柱─從「化性起偽」、「維齊非齊」與「善假於物」談起〉,《政治科學論叢》第9期,民87,頁195 – 224。
14. 劉振維著,〈荀子性惡說芻議〉,《東華人文學報》,第6期,2004年。
15. 唐端正著,〈荀子言「心可以知道」釋疑〉,《新亞學報》第22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