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壹、中文部分
王如哲(2000)。知識管理的理論與應用:以教育領域及其革新為例。臺北市:五南。
王明政(2003)。高中職行政主管知識管理態度、組織創新氣氛與組織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尤克強(2001)。知識管理與創新。臺北: 天下文化。
毛連塭(2000)。創造力研究的發展。載於毛連塭、郭有遹、陳龍安、林幸台:創造力研究(56-124頁)。臺北市:心理。
中華創意協會(2003)、(2004)。Inno School全國中小學學校經營創新獎方案集。中華創意發展協會,臺北。
石遠誠(2002)。國民小學知識管理與學校效能之研究。國立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牟中原(2000)。導讀-未來需要具創造力的公民。全是贏家的學校。臺北: 天下文化。
江志正(2000)。國民小學團體動力、組織學習、學校發展策略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高雄。艾瑞昌等(1999)。學習型組織的導入:以臺塑關係企業新港廠區為例。
邁向學習社會:全面推動企業內學習型組織研討會手冊。嘉義中正大學。
朱長超(2004)。創新思維。臺北市:倚天文化。
李幸(2001)。國民中學學習型組織、教師自我效能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李瑞娥(2004)。國民小學終身學習文化、組織學習、組織創新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學習型學校模型之建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高雄。李瑞娥(2005)。學校組織創新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美和技術學院學報第二十四卷第一期,屏東。余民寧(2006)。潛在變項模式SIMPLIS的應用。臺北:高等教育。
沈翠蓮(1994)。國民小學教師專業成長、教學承諾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吳清山(1997)學習型組織理論對教育革新的啟示。國教月刊,23(2),60-68。吳清山(1998)。學校效能研究。臺北市:五南出版社。
吳清山、黃旭鈞(2000)。學校推動知識管理策略初探。教育研究月刊,77,18~32。吳清山、林天祐(2000)。教育名詞:知識經濟、知識管理。教育資料與研究,37,100-101。
吳清山(2001)。知識管理與學校效能。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學報,32,1-15。吳清山(2005,10月)。學校創新經營方案之建構。載於臺北縣政府教育局主辦之臺北縣中小學九十四學年度學校經營創新獎、創意教學獎方案甄選說明會研習手冊(頁3-23),臺北縣。
吳清山、林天祐(2003)。創新經營。教育資料與研究,53,134-135。
吳清山(2004)。學校組織創新經營與策略。教師天地,128,30-44。吳清基(1990)。精緻教育的理念。台北市:師大書苑。
吳明清(2000)。談組織效能之提昇與校長角色。教師天地,46,48。
吳明雄(2001)。國民小學校長轉型領導行為與學校效能之研究。國立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吳思華(2002)。從製造台灣到知識臺灣。哈佛商業評論精選24:
創新。台北:天下遠見。
吳宗立(1998)。國民中學組織衝突、外在壓力、行政決策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吳宗立、張順發(2002)。學校組織知識管理與學校效能。國立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之國民教育研究集刊,10,91-107。吳素菁(2004)。學校創新經營之研究-以四所國民小學為例。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吳育綺(2006)。國中校長轉型領導、組織創新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人力與知識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林偉文(2000)。國民小學學校組織文化、教師創意教學潛能與教學之關係。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林麗惠(2001)。組織學習與學習型組織。學習型組織,中華民國成人教育學會主編。臺北:師大書苑。
林義屏(2001)。市場導向、組織學習、組織創新與組織績效間關係之研究:科學園區資訊電子業為例。國立中山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林佳慧(2002)。組織內部創新氣氛與知識管理機制關係之探討。國立中央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林蕙質(2002)。國民中學校長性別角色、轉型領導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林啟鵬(2003)。我國高級職業學校組織創新影響因素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林新發(2003)。郊區型國民中小學經營創新策略及實施成效之研究計畫。未出版手稿。
林筱瑩(2005)。臺北市國民中學創新經營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林金福(1999)。國民中學校長領導型式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林建富(2003)。臺北市高職教師趕之學習型組織與學校效能之相關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林志成、童鳳嬌(2005)。教育經營創新之行動智慧。教育政策與行政學術團體聯合年會論文集,未出版,臺北。
周翠萍(2002)。影響組織創新的前置因素之研究。逢甲大學企業管理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邱皓政(2006)。結構方程模式:LISREL的理論、技術與應用。臺北:雙葉書廊。
范熾文(2001)。國小校長領導行為,教師組織承諾與學校組織績效之研
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洪啟昌(2001)。臺北縣國民小學公共關係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侯世昌(2002)。國民小學家長教育期望參與學校教育與學校效能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紀慧如(2003)。組織創新能力與創新績效之研究-以技職院校為例。朝陽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施東陽(2004)。知識管理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以中部地區國小為例。國立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孫志麟(2002)。知識管理在校組織的應用。教育研究月刊,99,44-45。秦夢群(1997)。教育行政-理論部份。臺北市:五南。
秦夢群(2002)。教育在知識經濟時代之角色與策略。中等教育,53(3),64-83。
秦夢群(1998)。營造學習型組織學校:教育行政人員應有的體認與策略。現代教育論壇第四集,第九場。發表於民國87年5月20日。
高淑慧(1995)。學習型組織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唐樹萬(譯)。Nelson著(1990)。做一個創意人。臺北:中國生產力
中心。
教育部(1998)。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臺北市:作者。
教育部(1999)。教育基本法。臺北市:作者。
教育部(2002)。創造力白皮書。臺北市:作者。
陳尚蓉(2000)。農業產銷班組織學習、組織創新與組織績效關係之
研究。國立臺灣大學農業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陳慕華(2000)。國民中學家長參與校務和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陳燕慧(2000)。國民小學組織文化與學校效能之研究。國立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陳鐘金(2002)。國民小學學校本位管理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陳尚興(2003)。知識管理機制、企業文化與組織創新關係之研究。大學靜宜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陳淑華(2003)。桃園縣國民小學知識管理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陳今珍(2005)。學校本位創新經營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陳淑嬌(1989)。國民中學校長領導型式、教師工作投入與組織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張玉成(2004)。序-Inno School 2004全國學校經營創新獎方案
集。臺北,中華創意發展協會。
張明輝(1999)。學校教育與行政革新研究。臺北市:師大書苑。
張潤書(1998)。行政學。臺北市:三民書局。
張賜光(2003)。桃園縣國民中學校長轉型領導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郭誌光(2001)。個人創造力、組織創新氣候及組織創新績效之關係:以臺北市廣告公司為例。國立中正大學勞工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莊立民(2002)。組織創新模式建構與實證之研究-以臺灣資訊電子業為
例。國立成功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南。
許顏輝(2005)。國民中學學習型組織、學校組織氣氛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以中部地區為例。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學校行政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黃明月(1998)。學習社會的心理學基礎。學習社會,157-176。中華
民國成人教育學會主編。臺北:師大書苑。
黃麗美(2004)。國中小組之創新氣氛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黃富順(2000)。學習型組織緣起、意義、特性與實施。臺灣教育,591,16-25。黃仁祈(2002)。企業文化、組織學習、組織創新與企業核心能力間之關係研究。國立成功大學高階管理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黃瓊容(2004)。國民小學組織學習與組織創新之相關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曾志朗(2003)。推薦序-亞洲人沒創造力?載於黃奕光(著),Asian 創造力。(頁3-5)。臺北:培生教育出版公司。
曾增福(2003)。桃園縣國民中學校長教學領導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游進年(1990)。國民中學校氣氛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湯志民(2005,12月)。二十一世紀的優質學校-政大附中的經營理念與策略。載於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院、中華民國教育行政學會、臺灣教育政策與評鑑學會、中華民國學校行政研究學會聯合舉辦之教育政策與行政學術團體聯合年會論文集(頁46-65),臺北市。
湯明哲(2003)。策略精論。臺北市:天下文化。
彭蕙苓(2003)。基於組織學習與組織創新氣氛分析學習型組織之研究-以大葉大學為例。大葉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葉天賞(2001)。國民中學校長行政溝通行為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楊進成(2000)。國民小學校長營造學習型組織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廖勝能(2001)。學校組織創新氣氛與知識管理關係之研究。臺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臺北縣政府教育局(2005)。臺北縣中小學九十四學年度學校經營創新獎、創意教學奬方案甄選說明會手冊,臺北縣。
臺北縣政府教育局(2005)。臺北縣第一屆(九十四學年度)智慧鐵人創意競賽說明會手冊,臺北縣。
臺北市政府教育局(2005)。精緻教育-台北市優質學校經營手冊,臺北市。
蔡進雄(2000)。國民中學校長轉型領導、互易領導、學校文化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蔡進雄(2005)。學校創新管理的實踐策略。教育政策與行政學術團體聯合年會論文集。未出版,臺北。
蔡啟通(1997)。組織因素、組織成員整體創造性與組織創新之關係。
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蔡仁隆(2003)。國民小學教師認知經濟時代與教學創新之研究。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樂為良、董育群(譯)(1999)。Oliver,R.W.著。預約2050年:未來企業致勝的七大策略。臺北:美商麥格羅‧希爾。
鄭雅嬪(2002)。組織文化、知識分享與組織創新關係之研究-以航運業為例。國立海洋大學航運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鄭波(2002)組織創新的影響因素探討:以電子公司研發部門為例。
銘傳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鄭燕祥(2001)。學校效能及校本管理發展的機制。臺北:心理。
潘慧玲(1999)。學校效能相關概念的釐析。教育研究集刊,43(7),77-101。
潘品昇(2000)。企業實施知識管理與電子商務關連性之研究。大葉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賴姿蓉(2000)。二十一世紀變革的新趨-組織創新。人事月刊,30(1),26-36。劉碧琴(1998)。個人創越、企業文化對組織創新的影響。國立中央大學人力資源管理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劉常勇(2000)。中華管理學術通訊。知識管理網站。民國2001年4月1日,取自:http://www.cme.org.tw/know/start.htm
劉京偉譯(2000)。知識管理的第一本書。臺北市:商周。
劉姵君(2005)。市場導向、組織學習、組織創新與幼稚園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幼兒教育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蕭武桐(2000)。高階主管的管理藝術。公務人力月刊,80,2-4。
謝文全(1995)。比較教育行政。台北市:五南。
謝金青(1997)。國民小學學校效能評鑑指標與權重體系之建構。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謝傅崇(2002)。國民小學知識管理與學校效能之相關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學校行政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戴至中(譯)(2002)。Stephen M.Shapiro 著。24/7創新:變動年代的企業求生與致勝藍圖。臺北:美商麥格羅‧希爾。
濮世偉(2003)國小校長轉型領導、學校文化取向與學校創新經營關係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簡文娟(1998)。組織創新評鑑量表之建立-以高科技產業為實證研究對象。國立中央大學人力資源管理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顏麗琴(2000)。臺北市國民中學學校內部公共關係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魏惠娟(1998)。學習型組織的迷思與省思。成人教育,43,35-43。魏秋宜(1998)。組織創造力理論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蘇冠華(2000)。組織創造力之障礙及其因應策略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貳、英文部分
Burgess,G.H. (1989). Industrial organization.Englewood Cliffs:Prentice-Hall.
Burns,T,& Stalker, G. M. (1962). The management of innovation.
London: Tavistock.
Daft,R. L. (1989). Organization theory and design. St. Paul : West.
Damanpour, F. (1991). Organizational innovation: a meta-analysis of effects of determinants and moderators.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21(2),193-210.
Damanpour, F. (1996). Organizational complexity and innovation: dveloping and testing multiple contingency models. Management Science,42,693-716.
Ettile, & Rezea, (1992). Manufacturing strategy:the research agenda for the next decade. Boston:Kluwer .
Fuhrman, S. H. (1999). The new accountability. Policy Brief, RB-27.
Gordon,J. (1996). Organization behavior. New York:Prentice-Hall.
Greene, C. S.,& Harich, K. R. (1996). The strategic relevance of
Innovation:a pedagogical perspective. Journal of Education for Business, 71, 257-263.
Hage, J.(1980). Theories of organizational. New York: Wiley.
Hoy, W. K.,& Ferguson, J. (1989).A theoretical framework and exploration of organizational effectiveness of schools. In J. L. Burdin (Ed.), School Leadership, (pp 259-274). Newbury Park, CA:Sage.
Hoy, W. K.,& Miskel, C. G (2001).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Theory, research, and practice (6th ed. ). New York: McGraw-Hill.
Hull,F.,& Hage,J. (1982). Organizing for innovation:Beyond
burns and stalkers organic type. Sociology, 16, 564-577.
Kanter, R.N. (1988).When a thousand flowers bloom: structural,
collective, and social conditions for innovation in organization. Research in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10, 169-211.
Kimberly, J. R.(1986). The organizational context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n D.D. Davvis(Ed.)Managing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pp. 23-43). San Francisco: Jossy-Bass.
King, N.,& Anderson, N. (1995). Innovation and change in Organizations. London.
Leithwood.K., Aitken, R.& Jantzi, D. (2001). Making school smarter
a system for monitoring school and district progress. California:Corwin .
Luneburg, F. C.,& Ornstein, A. C. (2000).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concepts and practices(3rd ed.).LA:Wadsworth.
Marquardt,M. J.(1996). Building the learning organization. New York:McGraw-Hill.
Owens, R.G. (1991). Organization Behavior in Education.(4th ed.)Englewood Cliffs:Prentice-Hall.
OECD(1996). Employment and growth in the knowledge-based economy Paris: OECD.
Rajek, B. (1997). Designing and implementing value focused effectiveness indicatior.(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409 957)
Samons, P. (1995). Key Characteristic of Effectives Schools:Review of Effectives Research.(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ED 389826)
Senge, P.M. (1990).The fifth discipline: the art and practice of the learning organization. New York: Currency Doubleday.
Toffler, A (1980). The Third Wave. New York: Morrow.
Utterback, J. M., & Abernathy,W. J. (1975). A Dynamic model of process and product innovation. Omega, 3, 639-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