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部分
丁榮生(2000)。公共藝術一九九九。載於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主
編)。八十八年公共藝術年鑑。臺北市:作者。
中華民國學校建築研究學會(1991)。學校建築理論與實務專題研究。
臺北市:作者。
王庭玫(2002)。公共藝術走著瞧。臺北市:臺北市政府文化局。
王壽來、張書豹、林素霞(2002)。文建會二○○二年文化藝術年--
公共藝術論壇實錄。臺北市: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99)。八十七年公共藝術年鑑。臺北市:作
者。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0)。八十八年公共藝術年鑑。臺北市:作
者。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2)。八十九年公共藝術年鑑。臺北市:作
者。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2)。九十年公共藝術年鑑。臺北市:作者。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3)。九十一年公共藝術年鑑。臺北市:作
者。
朱惠芬(2002)。浴火鳳凰展翅—臺北市立建成國民中學新建工程公共
藝術圖錄。臺北市:臺北市立建成國民中學。
朱惠芬(2003)。對臺灣優質公共藝術的我思我見。藝術家雜誌,57(3),180-181。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93)。文化藝術獎助條例。94 年6 月1 日,
取自www.cca.gov.tw/law/html/3-2.html - 30k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95)。公共藝術施行細則。94 年11 月22 日,
取自www.6law.idv.tw/law3/ 文化藝術獎助條例施行細則.doc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98)。公共藝術設置辦法。94 年11 月22 日,
取自www.culture.gov.tw/art/book/law.htm - 20k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94)。百分比公共藝術示範(實驗)計畫執行
及審議作業要點。台北市:作者。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98)。公共藝術設置作業參考手冊。台北市:
作者。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2a)。文建會二ΟΟ二年文化環境年—公共
藝術論壇實錄。臺北市:作者。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2b)。公共藝術系列論壇。陳郁秀(主持人)。
公共藝術十年回顧與前瞻。臺北市。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無日期)。公共藝術Q & A 。94 年5 月24 日,
取自http://publicart.cca.gov.tw/database/qa_01.php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5)。公共藝術資料庫。94 年9 月1 日,
取自http://publicart.cca.gov.tw/database/people_01.php
吳明清(1991)。教育研究:基本觀念與方法之分析。臺北市:五南圖
書。
吳財順、侯世昌主編(2002)。學校工程實務。臺北市:心理出版社。
吳清山(1992)。學校效能研究。臺北市:五南圖書。
吳清山(1997)。新世紀學校建築的革新與展望-加速學校建築現代
化。載於中華民國學校建築研究學會(主編)。學校建築革新與展
望(頁1-15)。臺北縣:作者。
吳嘉陵(1998)。二十世紀臺北市公共藝術的探討。中國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呂清夫(1997)。臺灣公眾藝術的諸問題。載於帝門藝術教育基金(主
編) 。公共藝術研習會實錄。臺北市:作者。
李文賢(主編)(1992)。臺灣青少年的美術記憶。雄獅美術月刊,258,
14-15。
李乾朗(1994)。台灣近代建築之風格。臺北市:室內雜誌。
李意銘(2003)。校園公共藝術推動與設置之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視覺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林山太(1995)。探討校園規劃對現階段教育之影響。載於臺北縣政府
(主編) 。臺北縣教育改革研討會論文(頁1-6)。臺北縣:作者。
林素霞(2003)。臺灣公共藝術政策執行力之分析。國立臺北大學公共
行政計政策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林進益(1992)。都市公共空間景觀規劃研討會。空間雜誌,36,77-91。
林澄枝(1997)。序。載於藝術家出版社(主編)。和青少年談公共藝術(頁
1)。臺北市:作者。
林樂健(1992)。校園美化之理念與技巧。載於臺北市教師研習中心(主
編)。校園綠化美化。臺北市:作者。
林熺俊(2001)。公共藝術執行與理論的差距。美育雙月刊,120,34。邱永裕(2003)。兒童對校園公共藝術的美感判斷之個案研究。國立嘉
義大學視覺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周逸傑(2003)。公共藝術作品在校園開放空間設置之研究-以臺北市
南湖、中崙、育成高中與建成、雙園國中為例。國立臺灣科技大
學設計學院建築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周肇煒(1980)。國民中學學校建築之再研究。高雄市︰高雄師範學院
工業教育系。
施並宏(1999)。臺灣省國民小學校園建築景觀蒐探。臺北縣:臺灣省
民學校教師研習會。
倪再沁(1997)。臺灣公共藝術的探索─臺灣公共藝術的理念與發展紀
事。臺北市:藝術家出版社。
倪再沁(1999)。十年磨劍-臺灣公共藝術的荊棘之路。載於行政院文
建會(主編)。九十年公共藝術年鑑。臺北市:作者。
倪在沁(2002)。遠觀、近看、公共藝術。載於臺北市政府文化局(主編)。
公共藝術走著瞧(頁1)。臺北市:作者。
倪在沁(2004)。走/看臺北公共藝術-創作形式與環境之呼應。載於臺
北市政府文化局(主編)。解放公共藝術破與立之間(頁68-79)。
臺北市:作者。
夏鑄九(1994)。公共空間。臺北市:藝術家出版社。
夏鑄九(2004 年10 月)。公共空間環境與公共藝術。陳其南(主持人)。
公共空間環境與公共藝術—2004 公共藝術國際研討會。臺北市。
夏鑄九、吳思慧(2001)。創作者如何讓使用者表達意見-公共藝術生
產的使用者參與操作模式及心法。美育雙月刊,120,25。
康台生(2000)。臺北市公共藝術的設置與居民互動關係之研究。臺北
市:臺北市政府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
畢恆達(1994)。臺北縣國民中小學校園環境整體規劃設計。臺北市:
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
張宏旻(1992)。再探建築經費1%藝術基金。雄獅月刊,258,20-28。
教育部(2004) 。教育部公共藝術審議委員會作業要點。臺北市:作
者。
教育部(無日期)。校園公共藝術。民93 年6 月18 日,取自http:
//Epaper.edu.tw/教育小辭典/教育部電子報
教育部(2002)。國民中小學設備基準。臺北市:作者。
教育部(2003)。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臺北市:作者。
郭少宗(1997)。認識環境雕塑。臺北市:藝術家出版社。
郭木蒼(2003)。學校公共藝術設置之研究:以臺北市福星國小公共藝
術設置為例。臺北市立師範學院視覺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臺北市。
郭中端(2002,11 月)。「整體規劃策略中的校園公共藝術」。行政院文
化建設委員會(主持人)。民國九十一年公共藝術國際研討會。校
園規劃與公共藝術,臺北市。
郭瓊瑩(1993)。都市開放空間與都市美學。臺北市:藝術家出版社。
陳木金(1997)。從美感教育談校園的規劃與設計。載於中華民國學校
建築研究學會(主編),新世紀學校建築革新與展望(頁213-229)。
臺北市:作者。
陳明秀(1992)。藝術的法治時代來臨—對「文化藝術獎助條例」的省
思。雄獅美術月刊,258,14。
陳明竺(2004)。都市的發展願景與公共藝術。載於臺北市政府文化局
(主編),解放公共藝術破與立之間(頁28)。臺北市:作者。
陳倬民(1991)。序。台灣省教育廳(主編),國民中小學校園規劃(頁1)。
南投縣:作者。
陳格理(1993)。大學圖書館建築用後評估研究︰以中原大學圖書館為例。臺中市:捷太。
陳凱鈿(2002)。學校建築規劃參與式設計應用之研究。政治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陳惠婷(2002)。新校園運動下的公共藝術。公共藝術簡訊,41,1。
陳朝興(2002)。公共藝術十年回顧與前瞻。陳郁秀(主持人)。公共藝
術論壇。臺北市。
陳碧琳(2001)。九○年代臺灣公共藝術之研究。南華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陳慧玲(2004)。打造孩子的創意頭腦。臺北市:悅智出版。
陳瓊花(1995)。藝術概論。臺北市︰三民書局。
黃健敏(1997)。生活中的公共藝術。臺北市︰藝術家出版社。
彭春蘭(2001)。經營中等學校校園空間生活機能。載於中華民國學校
建築研究學會(主編)。e 世紀校園新貌(頁101)。臺北市:作者。
曾啟雄(1993)。公共設施與藝術結合的思考。臺北市:藝術家出版社。
曾漢珍(1997)。校園更新規劃設計過程中「使用者參與原則」之探討。
載於學校建築學會(主編)。新世紀學校建築革新與展望(頁
179-211)。臺北縣:作者。
黃才郎(1994)。公共藝術與社會的互動。台北市:藝術家出版社。
湯志民(1986)。國民中學學校建築研究。臺北市:五南圖書。
湯志民(1991)。學校建築規劃的理論基礎。載於臺灣書局(主編)。學校
建築規劃的理論與實務專題研究(頁32)。臺北市:作者。
湯志民(1994)。學校建築的人文環境規劃。初等教育學刊,6,143-196。
湯志民(2002)。學校建築與校園規劃。臺北市︰五南圖書。
湯志民(2004)。學校建築評鑑:用後評估的發展與模式。載於國立教
育資料館教育資料集刊-教育評鑑,29,381-411。
湯志民、廖文靜(2000)。教學革新與空間規劃。載於中華民國學校建
築研究學會(主編)。二十一世紀的學校建築與設施(頁65-66)。臺
北市:作者。
黃世孟(2000)。回歸教育本質的校園美學-談校園戶外教學資源區幾
則故事之啟示。載於中華民國學校建築研究學會(主編)。二十一
世紀的學校建築與設施(頁1-13)。臺北市:作者。
黃世孟(1988)。從建築物用後評估探討學校建築規劃與設計之研究。
載於中華民國學校建築研究學會(主編)。國民中小學學校建築與
設備專題研究(頁47-62)。臺北市:作者。
黃健敏(1997)。生活中的公共藝術。臺北市:藝術家出版。
黃健敏(2004)。公共藝術在校園。載於臺北市文化局(主編)。解放公共
藝術破與立之間(頁81-88)。臺北市:作者。
黃茜芳、黃健敏(2002)。八十九年度公共藝術評析。公共藝術簡訊, 30(1),1-3。
董振平(2002,)。校園公共藝術的推展。顏綠芬(主持人)。地方教育輔
導之學校藝術教育論壇。學校主管藝術經營能力之提昇座談會,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學程中心。
臺北市政府(無日期)。公共藝術管理維護操作手冊。93 年11 月9
日,取自 http://www.culture.gov.tw/culture/art/spec/handbook.doc
臺北縣政府(2004)。公共藝術規劃設置程序。臺北市:作者。
教育部(1991)。臺灣省國民中小學校園的規劃程序。臺北市:作者。
劉永仁(1997)。米蘭公共藝術綜覽。臺北市:藝術家出版社。
劉伯樂(1997)。和青少年談公共藝術。臺北市:藝術家出版社。
劉春榮(2003)。教師績效評鑑的教育品質觀點。教育資料與研究,53, 13-19。
劉俊毅(1995)。公共藝術在都市環境中運用之探討—以建築物外部留
設之開放空間為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市。
劉新圓(2001)。回歸公共藝術本質。中央日報公論,公論版。
劉瑞如(2002)。文建會推動公共藝術經驗之回顧與前瞻。臺北市:行
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鄭乃銘(1997﹚。藝術家看公共藝術。臺北市:藝術家出版社。
賴小秋主編(2001)。國立清華大學綜二綜三館廣場公共藝術示範﹙實
驗﹚計畫實錄。新竹市:國立清華大學藝術中心。
閻振興、高明(監修)(1987)。中文百科大辭典。臺北市:百科文化事
業股份有限公司。
謝佩璇(2003)。臺北市國民中學知識管理空間規劃之研究。政治大學 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謝鳳香(2005)。新竹縣國民中學校園公共藝術設置之研究。政治大學 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蘇永森(2004)。「校園公共藝術做為空間美感教育媒介之研究-以臺
北市福星文昌及士東國小為例」。中原大學室內設計學系碩士論
文,未出版,中壢市。
Miles, M.(2000/2003).Art,space and the city: Public art and urban furures.簡逸姍(譯)。藝術.空間.城市公共藝術與都市遠景。 臺北市:創興出版社。
英文部分
Gorton, R. A., Schneider, G. T., & Fisher, J. C. (Eds.). (1988). Encyclopedia of school administration & supervision. NY: Oryx Press.
Langton, S. (1978). Citizen participation in America : Essays on the stateof the art. Lexington, MA:
Lexington Books.
Owens, R. G. (1981).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in education.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Inc.
Rosenberg, E. (1992). Architect's choice: Art
inArchitecture in GreatBritain since 1945. London:
Thames and Hudson.
Sanoff, H. (1994) School design. NY: Van Nostrand Reinhold.
Assche, C. V. (2006). Historical and museologist an aspect
of new mediaworks: Essays on the new media collection
1965-2005 centrePompidou. France: Art and Collection
Group 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