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14.81) 您好!臺灣時間:2024/12/05 05:41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林哲緯
研究生(外文):Je-Wei Lin
論文名稱:吸附在Si(111)-7×7表面之CF3I分子的光電子譜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Photoemission Spectroscopy Studies of CF3I Molecules Adsorbed on Si(111)-7×7 Surface
指導教授:溫清榕
指導教授(外文):Ching-Rong Wen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成功大學
系所名稱:物理學系碩博士班
學門:自然科學學門
學類:物理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6
畢業學年度:94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73
中文關鍵詞:光電子譜吸附
外文關鍵詞:Si(111)-7×7CF3I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0
  • 點閱點閱:355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5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0
摘 要

我們使用光電子譜技術(Photoemission Spectroscopy,PES)研究在30 K溫度下,CF3I分子吸附在Si(111)-7×7的表面上。其中有兩個主要研究方向,一個是以30 eV入射光子激發游離CF3I吸附分子之光電子的價帶光電子譜圖,另一個是以740 eV入射光子激發游離CF3I吸附分子之F(1s)光電子的蕊層光電子譜圖。
從價帶光電子譜圖研究發現CF3I分子起初是以分子性物理吸附於Si(111)-7×7的表面上,並且持續的光子曝露量下具有很大的光解截面。從F(1s)蕊層光電子譜圖研究發現束縛能右移,並產生矽氟化物SiF。束縛能右移的過程中,觀察分析出了CF3(a)及CF2(a)的兩個解離態。
We repeat the investigation of CF3I molecules adsorbed on Si(111)-7×7 surface at 30K by using photoemission spectroscopy (PES). Two PES techniques we used the ultraviolet photoelectron spectroscopy (UPS) was employed for the study of valence levels of adsorbed CF3I molecules using photon energy of 30 eV. The X-ray is photoelectron spectroscopy (XPS) was employed for the study of F(1s) core level of adsorbed CF3I molecules using photon energy of 740 eV.
The valence-level PES spectra show that CF3I molecules physisorb on Si(111)-7×7 surface initially, and depict a large photolysis cross section for further photon irradiation. A binding energy shift to right and indicate the surface product is SiF. The F(1s) core-level PES spectra show that during the binding energy shift, the spectra reveal the production of CF3(a) and CF2(a).
目 錄

摘要………………………………………………………………………Ι
Abstract……………………………………………………………………ΙΙ
誌謝………………………………………………………………………ΙΙΙ
目錄………………………………………………………………………ΙV
圖目錄……………………………………………………………………VΙ
第一章 緒論………………………………………………………………1
第二章 光電子譜技術之基本原理………………………………………7
2-1 簡介……………………………………………………………………7
2-2 光電子譜技術(PES) ……………………………………………………9
2-3 PES之分類、特性及應用……………………………………………12
第三章 同步輻射…………………………………………………………22
3-1 簡介……………………………………………………………………22
3-2 同步輻射設備…………………………………………………………24
3-3 同步輻射特性…………………………………………………………27
3-4 同步輻射的研究與應用………………………………………………29
第四章 實驗簡介…………………………………………………………36
4-1 實驗系統………………………………………………………………36
4-2 實驗方法………………………………………………………………39
第五章 結果與討論………………………………………………………51
5-1 實驗……………………………………………………………………51
5-2 光電子能譜……………………………………………………………51
5-2-1價帶光電子能譜……………………………………………………52
5-2-2 F(1s)蕊層光電子能譜………………………………………………54
第六章 總結………………………………………………………………71
參考文獻…………………………………………………………………72
[1] 曾致遠,機械工業雜誌246期,P.108-119。
[2] 皮敦文,科儀新知第十六卷第二期,83.10,P.40。
[3] 王昭平,核能天地1995 年四月號,p.27。
[4] Alvin Warren, Czanderna, “Methods of Surface Analysis” p.108(1975)。
[5] E. P. Marsh, T. L. Gilton, W. Meier, M. R. Schneider and J. P. Cowin, Phys. Rev. 61, 2725 (1990)。
[6] 崔古鼎,物理雙月刊第二十卷第五期,P.607 (1994)。
[7] 郭錦城,科儀新知第十六卷第二期,P.31 (1994)
[8] 同步輻射簡介,行政院同步輻射研究中心,2005.5。
[9] 陳慶曰,科儀新知第十六卷第二期,P.8 (1994)。
[10] M. L. Knotek ,Rep. Prog. Phys., Vol 47, pp 1499-1561, 1984.
[11] L.-C. Chou, C.-R. Wen and J. Chen , CHINESE JOURNAL OF PHYSICS VOL. 38,
NO. 5, OCTOBER 2000,P.987-998
[12] C.-R. Wen and L.-C. Chou, The Journal Of Chemical Physics. 112, 9068
(2000) 。
[13] 吳映璇,同步輻射光電子譜分析及吸附在矽單晶表面的CF3Cl分子之光解離研究。
[14] H. Hoptop and W. C. Linberger , J. Phys Chem. Ref. Data 4, 539 (1975) 。
[15] T. Cvitas, H.Gusten, L. Klasinc, I. Novadj and Vancik , Z. Naturforch.
33a,1528-1532(1978) 。
[16] B. W. Yates, K. H. Tan, and G. M. Bancroft , J. Chem. Phys. 85(7) , October 1986。
[17] Z. M. Liu, X. L. Zhou, J. Kiss and J. M. White, Surface Science 286
(1993) 233-245。
[18] Miguel E.Castro, Laura A. Pressley, J.Kiss, Eddie D. Pylant, S. K. Jo, X.
L. Zhou, and J. M. White, J.Phys. Chem.1993, 97, 8476-8484。
連結至畢業學校之論文網頁點我開啟連結
註: 此連結為研究生畢業學校所提供,不一定有電子全文可供下載,若連結有誤,請點選上方之〝勘誤回報〞功能,我們會盡快修正,謝謝!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林鉦棽、陳威菖(2002),〈工作疏離感在組織公民行為形成歷程的中介角色—以大 高雄區域金融業從業人員為例〉,《輔仁管理評論》,第十卷第一期,91-118。
2. 林鉦棽、凌欣慧(2004),〈雙重承諾理論系統下之生涯階段對員工組織退卻行為與組織公民行為的影響:以護理從業人員為例〉,《朝陽商管評論》,第三卷第一期,19-54。
3. 林鉦棽、范夙慧(2000),〈人力資源彈性策略之前因與後果變項之研究〉,《產業管理學報》,第二卷第一期,103-125。
4. 林鉦棽(2005),〈組織公民行為之跨層次分析:層級線性模式的應用〉,《管理學報》,第22卷第四期,503-524。
5. 林鉦棽(2003),〈製造業從業人員之社會交換變數在組織公正與工作滿意對組織公民行為關係中的中介角色分析—以多重評量來源之研究設計觀點〉,《中原企管評論》,第一卷第一期,81-110。
6. 林鉦棽(2003),〈以組織承諾及工作滿足為實證切入分析組織公民行文與員工工作考績之結構模式比較〉,《人力資源管理學報》,第三卷第二期,93-113
7. 林鉦棽(1999),〈組織承諾、工作滿足與組織公民行為之研究:各種不同理論模式之比較〉,《中山管理評論》,第七卷第四期,1049-1073。
8. 林家五、羅哲修、祝道松、郭建志(2002),〈影響大陸台商人力資源策略之成因分析:社會-技術系統觀點〉,《人力資源管理學報》,第二卷第三期,25-49。
9. 李慕華、劉兆明(1993),〈組織忠誠的內涵意義、影響因素與行為結果─以台灣中小企業為例〉。《應用心理學報》, 2期,97-120。
10. 呂勝瑛(1997),〈企業文化對員工工作態度的影響—海峽兩岸的比較研究〉,《人力資源學報》,第八期,101-118。
11. 吳秉恩、游淑萍、蔣其霖(2002),〈台灣企業人力資源管理運作及其關係之初探〉,《人力資源管理學報》,第二卷第二期,37-64。
12. 林鉦棽、蔡明慶(2003),〈社會交換系統與組織控制系統對組織公民行為之影響〉,《亞太社會科技學報》,第三卷第一期,1-25。
13. 姜定宇、鄭伯壎(2003),〈組織忠誠、組織承諾、及組織公民行為研究之回顧與前瞻〉,《應用心理研究》,第十九期,175-209。
14. 許道然(1999),〈不同待遇類型與待遇滿足感及組織公民行為關係之研究〉,《空大行政學報》,第九期,349-386。
15. 陳海鳴、余靜文(2000), 〈企業文化發展與組織承諾的關聯性研究-被購併企業續留員工的觀點〉,《管理與系統》,第八卷第二期,頁249-270。